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地震防护教育心得体会总结(3篇)

第1篇自我国开展地震防护教育以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地震防护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地震防护知识,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意识,还学会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我对地震防护教育的心得体会总结。
一、地震防护教育的意义1. 提高安全意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
通过地震防护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提高安全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范措施。
2. 保障生命安全地震发生时,如何迅速、正确地逃生和自救,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地震防护教育使人们掌握了地震逃生和自救的基本技能,降低了地震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3. 增强社会凝聚力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防护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地震防护教育的主要内容1. 地震基础知识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波的类型、地震的震级等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震,提高防范意识。
2. 地震预警和监测掌握地震预警和监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地震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3. 地震逃生和自救了解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路线、自救方法,提高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4. 地震救援知识了解地震救援的基本原则、救援技巧,为地震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5. 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地震防护教育应关注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援助。
三、地震防护教育的实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地震防护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掌握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将地震防护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应急演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地震防护能力。
3. 社会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地震防护知识,提高全社会地震防护意识。
4. 地震演练定期组织地震演练,使人民群众熟悉地震逃生和自救方法,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地震防护教育的成果1.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地震防护意识通过地震防护教育,人民群众对地震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地震防护意识。
地震的与防灾减灾

地震的与防灾减灾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的威胁,人们提出了各种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震的特点以及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的风险。
第一部分:地震的特点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可以在瞬间造成地面的颤动。
地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震源位置:地震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一般位于地壳较脆弱的地区,如板块交界处。
常见的震源位置包括地震带和地震断裂带。
2. 震级与震源深度:地震活动的强弱可以通过震级来衡量,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此外,震源的深度也会对地震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影响,浅层地震通常比深层地震具有更高的破坏力。
3. 余震:地震主震过后,常常还会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这些地震活动称为余震。
余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常常面临更严重的灾害风险。
第二部分: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建设抗震建筑:抗震建筑是指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完好和稳定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震的力学特点,采用了合理的材料和结构,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地震监测系统可以用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通过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地预警地震的到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避难和保护措施。
3. 加强公众教育与意识培养: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灾意识。
人们应该了解地震的特点、逃生技巧和急救方法,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4. 建立应急预案与救援体系: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同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其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的防灾减灾措施,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
地震的和防范

地震的和防范地震的意义和防范措施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球活动,其破坏力极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的预防和防范工作。
本文将探讨地震的意义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地震的意义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
当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球内部的应力作用时,可能会发生断裂和位移,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意义在于:1. 促进地壳构造演化: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地壳的断裂和位移促进了地壳的变形和演化,推动地球构造的变化。
2. 释放地球内部能量: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震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通过地震的发生,地球内部的能量得以释放,缓解地球内部的压力。
3. 形成地理景观:地震活动往往伴随着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使得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理景观,对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的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确保人们的安全。
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地震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情况,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及时采取避险措施。
2. 建设抗震建筑:在地震多发区,我们应采用抗震设计和建设抗震建筑,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建筑应具备良好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3. 加强地震教育宣传:通过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在进行地震教育宣传时,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如宣传册、电视节目等,普及地震知识,教导人们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4. 建立地震应急预案:各地区应根据地震的特点和频率,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等,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快速、有序地进行疏散和避险。
5. 引导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根本途径。
地震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以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再次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在我国,地震也时常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知地震的危害性,也亲身经历了地震的恐怖。
以下是我对地震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地震无情,生命可贵地震来临时,人们往往措手不及,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人员伤亡,灾难瞬间降临。
面对地震,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无情。
然而,在这无情之中,生命却显得更加可贵。
地震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关爱身边的人,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防患未然,安全第一地震发生之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如动物异常、地质变化等。
然而,这些征兆往往被人们忽视,导致地震来临时无法及时应对。
因此,防患未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我们应对地震的关键。
1. 学习地震知识: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危害等,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2. 做好家庭安全防范:在家中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备好应急物资,如手电筒、防震包、食物、水等。
3. 关注天气预报和地震预警:在地震多发地区,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和地震预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4. 培养应急逃生技能:学习应急逃生技能,如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三、团结互助,共度难关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危急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地震灾害。
以下是团结互助的一些感悟:1. 互帮互助: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2. 捐款捐物: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和关爱。
3. 心理疏导: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疏导工作尤为重要。
社会各界纷纷开展心理援助,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心理阴影。
4. 恢复重建:地震过后,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努力恢复正常生活。
四、总结经验,提高应对能力地震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性。
对地震的个人看法

对地震的个人看法
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强大且不可避免的现象,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岩石突然断裂和移动引起的。
我的个人看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1、自然力量的体现
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展现了地球内部动态的复杂性和力量。
虽然它们常常带来破坏,但也是地球生命力和演变的重要部分。
2、预测的挑战
尽管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预测地震,但由于地球内部过程的复杂性,准确预测地震的时间和地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科学家能做的主要是通过地震前兆来评估某些区域的地震风险。
3、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虽然地震无法避免,但通过建筑抗震设计、制定应急预案、公众教育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投资于地震研究、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公共安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4、社会共同责任
社区应该有计划和资源来应对地震,包括救灾准备和恢复工作。
公众应该了解基本的地震安全知识,比如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5、环境和人为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油气开采等)有时也能触发地震,这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总而言之,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提醒我们需要尊重自然力量,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研究、防灾减灾措施和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地震带来的挑战。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了解地震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原因和特征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一般由地壳运动引起。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断裂运动和火山运动。
断裂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错动的过程,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的特征是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二、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但是通过地震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对地震进行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通过地震监测网络迅速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震预警可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三、地震的安全行为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安全行为可以有效降低伤亡和财产损失。
首先,要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避免在室内外出现危险物品掉落的地方。
其次,要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地震过后,要注意余震的可能性,不要随意返回受损的建筑物。
四、地震的建筑防护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决定了其抗震性能。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选择坚固耐震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其次,要合理设计建筑的结构,增强其抗震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建筑物与地基的连接,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固性。
五、地震的物资准备在地震发生前,我们需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足够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应对可能的断水断电情况。
其次,要储备一些急救药品和常用药物,以应对可能的伤病情况。
此外,还要备好应急灯、手电筒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六、地震的社会应对地震发生后,社会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七、地震的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第一篇: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心得体会(经典3篇)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心得体会(经典3篇)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心得体会【篇1】地震灾害是全世界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目前地震预报不能解决人员伤亡问题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预防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停的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巨大的力,当这股力累积倒一定程度时,岩层会变形、弯曲。
一旦承受不了这种变化时,岩层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缠身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地震,另一类是人工地震。
其中天然地震包括:火山地震、陷涡地震等。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幸存的安全地点。
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矮小的房间、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户外的场合遭遇地震时,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
当大地剧烈摇晃,使人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身边的建筑物。
但是你完全想错了,这些看上去结结实实、安安全全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很危险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因此,要注意用手或厚毛巾等物保护好头部。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
但是,要逃生,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
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不该有的损失。
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不能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
这样反而伤害自己。
应该尽量闭目养神,时间就是生命。
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容易产生动摇参观防震减灾科普展心得体会。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通用6篇)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通用6篇)防震是指通过人为措施解除地震危害, 防止地震发生, 而不是地震发生后的救助。
防震方法是: 对于高压藏类型地震, 在高压藏区打钻, 钻孔深达高压藏, 将高压气液体通过钻孔引导到地面释放掉或加以利用, 就能防止地震发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防震减灾心得体会6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6篇第1篇: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篇一:防震减灾心得体会1】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练如意地震灾难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紧要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难之一。
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状况下, 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学问的学习, 以利于驾驭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 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 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平安地点。
特殊是在楼房内的人, 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实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 无论如何, 都要用坐垫等物爱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运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验过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 曾向人们具体介绍了“伏而待定”的详细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 要快速趴在炕沿下, 脸朝下, 头靠山墙, 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 右手正握左臂, 正手反握右臂, 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 闭上眼睛、嘴, 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急之处, 护住头, 快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
当大地猛烈摇摆, 站立不稳的时候, 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
但是, 这些看上去挺牢固坚固的东西, 事实上却是危急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 最危急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因此, 要留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爱护好头部。
另外, 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
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 用湿手巾捂住口鼻, 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防震减灾范文

防震减灾范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震减灾。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的运动
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它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
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做好防震减灾的
准备工作。
其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首先,我们
应该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
其次,我们应
该加强建筑抗震设防,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
此外,
我们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最后,我们应该在地震发生后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灾害。
首先,我们应该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工作,尽快救出被困人员。
其次,
我们应该加强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总之,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
出努力。
只有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建立健全的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才能最大限度
地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
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社
会而奋斗!。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是一种自然现象,既不 能过分恐惧也不能轻视,要正确认识地震。
一、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 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 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 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 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 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 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 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 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造成水灾。在山 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 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viper,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 现剧viper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时 遇到毒气是要趴在地上,堵住口鼻逆风向 安全地带转移 燃气泄漏时要堵住口鼻,千万不使用明火, 震后转移 遇到火怎么办
单击此处添 加大标题内 容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震后互救 救人方法
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一.室内自救
二.地震发生时,大地晃动持续大约一分钟左右,只需躲在坚实 的家具旁边就可以,保护好头部。
三.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是大块倒塌体与 支撑物构成的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 等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四.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 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 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 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 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自然灾害:地震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自然灾害:地震防灾减灾知识普及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突破性的能量释放,造成地表或地下发生晃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火山喷发、构造活动等引起。
2. 地震带来的危害2.1 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地震会导致房屋、桥梁、道路等结构受损或倒塌。
2.2 伤亡和人员经济损失:人们在地震中可能受伤甚至死亡,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2.3 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土壤液化、火山喷发等,进一步加剧了地震所带来的破坏。
3.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3.1 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信息,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伤亡和破坏。
3.2 安全建筑设计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例如采用加固结构、使用抗震材料等。
3.3 疏散和避难计划制定合理的疏散和避难计划,以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离开危险区域或寻找安全避难所。
3.4 学习正确的应急措施了解应急措施,例如躲在桌子下面或者站在结实的门框旁边等,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在地震发生时不受伤害。
3.5 社会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地震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于地震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 地震灾后救援与恢复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是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组织人员和资源来进行人员搜救、提供紧急救援物资、修复基础设施等。
5. 地震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建筑抗震能力、完善预警系统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结论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原因,掌握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学习应急措施,并参与到地震预防宣传中来是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伤害。
防震减灾常识3篇

防震减灾常识第一篇:地震的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地震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地下断层破裂等地质现象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不可预测,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以防止在地震时受到伤害。
地震的基本常识:1.地震的震源在地面下,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地震的强度难以预测。
2.地震的强度不仅仅取决于震源的大小,还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
3.地震前常有一些前兆,如地震前动物的行为异常(如鸟儿飞得很低,老鼠出来乱跑等),地表出现裂缝,地下水位变化等。
4.地震发生后,要尽量保持镇静,避免惊慌失措。
地震的预防措施:1.建筑物一定要按照建筑规范办理验收手续,确保建筑物抗震性能达到标准。
2.生活家居中的重物要固定好,避免重物在地震时砸伤人。
3.定期检查一些设备,如制动器、管线、烟囱、天然气管道等,确保设备正常。
4.在地震发生时,要立即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者室内结构坚固的墙角处,远离窗户,避免被玻璃碎片伤到。
防震减灾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防灾工作,这样在灾难中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第二篇: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地震是一种突发的灾害,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及人员伤亡。
在地震过后,我们应该学会一些自救与互救的技巧,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自救措施:1.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穿上鞋,收拾必要的物品,确保能够迅速逃出危险地带。
2.避免走楼梯,要用手电或者火柴来供电,以免触电。
3.如果出现了被困在建筑物里的情况,应该迅速举手呼救,向外界寻求帮助,同时保持呼吸畅通。
互救措施:1.在发现有人生命垂危或者有伤病的情况下,要及时施救,保护伤者和弱者的生命安全。
2.互相抚慰,增强精神支撑,避免被紧张或恐慌情绪所笼罩。
3.相互搀扶,一起逃生。
以上是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地震时刻可能随时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些技能,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三篇: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在短时间内给人们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说到底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人员伤亡和心理上的创伤。
地震和防灾减灾常识

地震和防灾减灾常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正确应对地震,防止和减少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地震和防灾减灾的常识。
一、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导致地表震荡的现象。
由于地质构造、岩石的应力积累和释放等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地震发生。
地震一般有两个主要的参数:震源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地方,震级是描述地震强度的指标。
常用的是里氏地震级和中国地震烈度标度等级。
二、地震的危害地震具有短时间内破坏性强、面积广、范围广等特点。
地震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员伤亡:地震能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电力停止供应等情况,从而导致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地震能够破坏房屋、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和设施,导致大量财产损失。
3.社会秩序紊乱:地震可能导致道路中断、通讯中断、供水中断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紊乱。
三、如何预防地震?地震难以预测,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预防地震的建议:1.增强防护意识:平时要多关注地震的发生和发生前后的一些特征。
发生地震时,尽量不要慌张,保持冷静。
2.加强社会防灾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建立健全的责任体系和防灾减灾机制。
同时,在应急救援的前期阶段,需要提前组织好各项保障设施和资源。
3.做好家庭和个人的防灾减灾准备:在家庭和个人方面,可以做好一些简单的防灾准备。
比如,准备大量的饮用水,检测门窗等设施是否完好,储备照明设备、纸巾、食品等应急物品等。
四、地震后应该做什么地震发生后,如何面对和处理地震带来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后的应急措施:1.安全转移:地震发生后,如果房屋内出现了破损或者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建议立即转移到安全位置。
2.检查供水和供电等设施:地震可能导致供电或供水等生产设施中断,所以应该及时检查这些设施是否完好。
2024年地震科普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地震科普心得体会范文经历了2024年地震科普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地震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也对地震预防和减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在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监测和预警系统来及时发现地震的迹象,做到尽早预警和应对。
在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地震主要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运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地震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地震的破坏力和危害程度是可以通过科学预测和减灾措施来降低的。
其次,地震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桥梁断裂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地震发生后灾区居民的悲惨境遇,家园被摧毁,生活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地震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一种威胁,我们必须重视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
再次,地震预防和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
在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地震预防和减灾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推动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等。
这些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需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宣传。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地进行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才能减少地震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的破坏。
最后,我们要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地震科学素质。
在活动中,我们向市民普及了地震的基本知识和预防减灾的方法,并通过互动游戏、实地观察等方式增强了市民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地震科普宣传不仅仅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传播地震科学知识,增强市民的地震安全意识。
只有当每个人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在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减少伤亡和损失。
总的来说,2024年地震科普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地震对我们生活和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也让我认识到地震预防和减灾的重要性。
2024年地震科普心得体会

2024年地震科普心得体会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每一次的发生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2024年,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地震科普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是我对2024年地震科普心得体会的总结,共计____字。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大地的震动现象,是因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应力超过岩石强度限制而发生的突然释放。
地震的震源位于地下,震级用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地震的破坏程度则由震度来衡量。
地震在地壳运动中的发生并不是一件罕见的现象,不同强度的地震在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
在我国,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地震多发区主要在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二、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的外部由地球板块组成,板块运动是地震活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板块之间存在相互碰撞、相互远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当板块发生这些运动时,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限度时,会造成岩石破裂、滑动,从而引发地震。
除了地球板块运动,地震还与岩石的物理性质有关。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变形性质,当地震波经过不同的岩石层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现象的形成。
三、地震的破坏和危害地震作为一种强烈的地壳运动现象,其破坏力是巨大的。
地震的破坏和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房屋倒塌和结构破坏:地震会使房屋出现倾斜、倒塌、破裂等情况,严重时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面破裂和滑坡:地震引起的地面破裂会影响土地利用,严重时会导致山体滑坡,进而造成土地沉降、岩石滚落等。
3.触发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进一步的危害。
4.人员伤亡和心理创伤:地震发生时,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很多人会因为地震而受伤或丧生,而幸存者也会受到巨大心理创伤。
四、地震防灾减灾措施面对地震的破坏和危害,人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防灾减灾思想汇报

地震防灾减灾思想汇报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地震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地震防灾减灾的思想和措施。
1. 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地震不仅能够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人员伤亡,还可能引发火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 地震防灾减灾思想
2.1 预防为主
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科学研究和监测,提前预警地震的来临,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
2.2 整体规划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考虑地震风险因素,合理布局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降低地震发生后的损失。
2.3 加强教育宣传
通过加强地震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公民的自救互救意识。
3. 地震防灾减灾措施
3.1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
加固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2 地震疏散演练
开展地震疏散演练活动,提高人员疏散撤离的效率和自我保护意识。
3.3 建立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提高应对灾害的协调能力。
4. 结语
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严峻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提高地震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上是关于地震防灾减灾思想的简要汇报,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感谢阅读!。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预防地震、地震应急避险、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介绍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一、预防地震预防地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遵循地震防护规范,采用抗震设计和建造技术。
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应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规划、利用,避免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二、地震应急避险地震发生时,人们要迅速做好应急避险工作,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首先,要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远离高大建筑、山体、河流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
其次,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不要乱跑乱闯。
在室内时,要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保护头部;在室外时,要远离电线杆、广告牌等易倒塌物,躲到空旷处。
同时,要听从有关部门的指挥和安排,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地震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要进行灾情调查和评估,全面了解灾情和受灾程度。
然后,根据受灾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抗震防灾要求,采用抗震设计和建造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再次发生地质灾害。
此外,还应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四、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地震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是提高人们防灾意识的重要手段。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地震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制作宣传片和宣传画,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和应急避险方法。
同时,可以开展地震应急演习和模拟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地震防灾教育,培养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防震减灾心得体会震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
灾难无情,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我身边的人身上,我也亲自体会到了防震减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防震减灾心得体验。
身处灾区的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难降临,心里无比的悲痛和无助。
我的家乡曾经历过一次大地震,让我们这个曾经安静的小城市一夜之间变得狼藉,无数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面对如此的灾难,人们仿佛看不到生存的希望。
然而,在这痛苦的过程中,我却认识到了防震减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地区的防震准备不足、抗灾能力较差,甚至还有一些地区没有进行抗震设施建设和紧急疏散预案。
因此,我深深地认识到了防震减灾的必要性,我们必须要加强防震意识,提高抗震能力,以减少灾难带来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
在防震减灾过程中,关键的思路是提高全民抗震意识和抗震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使今后的抗震减灾工作更加有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抗震减灾教育宣传。
我们应该通过广泛的媒体渠道,以及公共场合宣传防震减灾的相关内容,告知民众如何进行抗震准备、怎样应对灾难。
加强灾难应对技巧的普及,可以有效地提高民众抗震意识和抗震技能。
第二,建立抗震设施。
建立科学的地震监测系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些都是防震减灾的必备设施。
地震发生时,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第三,提高感知力和应对能力。
当地震来袭时,民众可以通过观察、听音等方式感知地震的发生,此时我们应该迅速进行正确的应对。
例如,如果在室内时可以藏于床下、桌下或者是门边,如果在户外那我们可以避开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等。
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必须时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日常的预防会使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惊慌和破坏。
因此,我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防震减灾是全员的事情,只有加强全民的抗震意识和技能,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灾难的损失。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的地球表面上岩石断裂和位移所引起的。
地震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板块的推移、挤压和变形、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活动等。
地震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生规律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二、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它是通过测定地震释放的能量来确定地震的大小。
地震的烈度则是指地震在地表上所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来说,地震的烈度越高,对人们和建筑物的破坏就越严重。
了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地震的危害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地震前的预兆地震发生前通常会出现一些预兆,例如地表的变形、地表和水井中水位的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溶解气体的释放等。
此外,一些动物也能感知到地震的发生,它们可能会出现异常的行为。
了解地震的预兆有助于我们更早地发现地震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地震的防灾知识1.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例如坚固的建筑物、桌子底下、门框旁边或者开阔的空地。
避免在玻璃、瓷砖等易碎物品附近停留。
2. 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迅速采取避难措施。
不要跳楼逃生,而是尽量采取安全的逃生路线。
3. 如果你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建筑物、高楼和电线杆等可能垮塌或倒塌的地方,逃到开阔的空地上。
4.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疏散到安全地方,避免经过或停留在破坏严重的建筑物附近。
5. 在地震发生后,要留意周围的安全情况,及时清理可能堵塞逃生通道的杂物,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6.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电、气和水源,避免因为气体泄漏或电线短路而造成二次灾害。
7.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保持镇定,相互帮助,避免发生踩踏等事故。
以上就是一些地震防灾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地震防灾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 earthquake )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
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 以上的浅源地震(0 千米~60 千米),全部的中源(60 千米~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300 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2、按震源深浅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 千米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 千米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千米
全世界95% 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
千米上下。
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0 千米。
3、按地震释放的能量分类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 个等级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 倍。
相差2.0 级,能量相差约1000 倍。
小于2.5 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 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 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4、地震的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
程质量、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 度,5 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1976 年唐山7.6 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 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 度
三、地震带来的灾害
1、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地震可引发多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沿海地区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等。
这些灾害又可能衍生成其它灾害,
如崩塌滑坡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地裂缝可发展衍生成崩塌滑坡;崩滑体堵塞江河形成的堰塞湖,有可能对上下游造成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存在再次崩滑的危险等等。
由于它们不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地质灾害,因此被称为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1932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 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 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
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
起。
四、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有如下几点:1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对于不利地段,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
重
不规则的方案。
不规则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 . 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
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 什么样的结构体系,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4.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
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5.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
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所以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作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
6.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符合下列要求:1 )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节点应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
2 )予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
3 )装配式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各抗侧力构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以确保空间协同工作。
4)结
构应具有连续性,注重施工质量,避免施工不当使结构的连续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要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应该始终走坚持科技创新、群测群防路线,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地震台网建设,完善地震台网仪器设备,加强监测完善速报网络。
二是依托科学技术,不断攻关研发地震监测新设备、新技术,形成新理论。
三是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群测群防宏观观测点形成宏观观测网络。
四是坚持地震趋势会商制度,规范震情会商程序,坚持短临跟踪区的异常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异常落实、跟踪分析工作。
五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点的保护。
灾害预防是人们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采取预防
措施,以求力所能及地避免或减
轻地震灾害损失。
首先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设防。
其次是以点带面,逐步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
最后是强化防震减灾法制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地震预报
1.中国地震预报总体思路与特点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模式。
注重场、源结合,以场找源。
广泛开展地震前兆观测,通过回溯式研究积累震例,利用经验性的知识进行确定性的地震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