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162455)
2024年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2024年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疾病。
下面,我们将从活血化瘀治则概述、活血化瘀药物分类、治则临床应用范围、活血化瘀在内科应用、活血化瘀在外科应用、活血化瘀在妇科应用、活血化瘀在儿科应用以及活血化瘀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活血化瘀治则概述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之一,旨在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方法,消除体内的瘀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瘀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体内停滞、凝固,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瘀血的产生与气滞、寒凝、热结等多种因素有关,而活血化瘀治则就是针对这些瘀血进行治疗的方法。
二、活血化瘀药物分类活血化瘀药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活血化瘀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因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如川芎、延胡索等。
活血化瘀消癥药:主要用于消除瘀血形成的肿块、结节等,如三棱、莪术等。
活血化瘀调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因瘀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如桃仁、红花等。
活血化瘀通络药:主要用于治疗因瘀血阻滞导致的经络不通、麻木不遂等症状,如鸡血藤、络石藤等。
三、治则临床应用范围活血化瘀治则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凡是因瘀血导致的疾病,如疼痛、肿块、结节、月经不调、痛经、痹证、中风后遗症等,均可应用活血化瘀治则进行治疗。
四、活血化瘀在内科应用在内科领域,活血化瘀治则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肝病等。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中,瘀血常导致心脉痹阻,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此时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川芎等进行治疗。
在脑血管疾病中,瘀血常导致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此时可应用活血化瘀通络药物如鸡血藤、络石藤等进行治疗。
五、活血化瘀在外科应用在外科领域,活血化瘀治则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疮疡等。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中国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已有悠久历史,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血瘀的总法则。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瘀血病因病机的记载。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详述了瘀血的病症和治疗方药,奠定了血瘀的辨证论治基础,又经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的不断补充。
血瘀是指血液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瘀血则是血不归经, 滞于脏腑、肌肤或停于血管的病理产物。
血瘀或瘀血的形成主要由于气滞、寒凝、痰浊阻滞或跌仆损伤等原因。
1血瘀的临床表现疼痛明显,如针刺,痛有定处,可形成包块,皮肤青紫,粗糙,肥厚,唇舌紫暗, 有瘀斑, 指甲紫绀等。
临床疾病如风湿病及结缔组织变性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骨关节炎等。
皮肌炎,硬皮病,色素沉着,还有肌肤甲错亦是血瘀的另一种表现。
有人干脆将水肿、溃疡、糜烂、坏死、变性、增生、硬化和萎缩也归入血瘀证, 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举例2.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35岁,患者3年前因寒受凉后出现腰骶部不适,僵痛,渐出现左臀、髋酸痛,查HLA-B27阳性,骶髂关节CT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模糊、硬化,见小囊状低密度区”,为Ⅲ级骶髂关节炎改变,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曾多方治疗, 不见好转,就诊时患者腰骶部、脊背僵痛,疼痛以夜间明显,伴畏风寒,喜暖,舌暗红、苔薄,脉弦细略沉。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督寒证),予补肾壮骨、祛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方药为:熟地20g,淫羊藿15g,金毛狗脊30g,制附片10g,杜仲20g,骨碎补20g,补骨脂15g,羌、独活各10g,桂枝15g,川断20g,赤白芍各15g,知母15g,防风15g,土鳖虫10g,怀牛膝20g,炙山甲5g。
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
服药60剂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2.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60岁,患者30年前外受风寒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1h。
活血祛瘀药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活血祛瘀药的作用和临床应用正常人气血旺盛而条达,血液畅流全身,滋养脏腑与四肢百骸。
如果气血失调,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于脉络,或积聚于脏腑、体腔,或滞留于皮肤、肌肉,就会发生血分瘀滞所致的瘀斑、疼痛、肿块等多种病症。
活血祛瘀药就是专治上述病症的,一般均能疏通气血,令其“条达”,消散瘀滞,解除症状。
大多数活血祛瘀药属辛味,主要入肝经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破血逐瘀、消肿生肌等作用。
如当归、鸡血藤能活血通经;川芎、元胡、没药能祛瘀止痛;水蛭、蛇虫能破血逐瘀;血竭、儿茶能敛疮消肿生肌等。
近代实验研究证实,活血祛瘀药物确有下列作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小循环的作用;调整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功能;抑制血小板凝结;调整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溶液血栓作用;能镇痛抗菌消炎,对人体的代谢失调起调节作用。
在具体应用活血祛瘀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血瘀病症的主要特点,舌有瘀斑,痛处固定不移,宛如针刺,或病程日久,疼痛加剧,均可使用活血化瘀药。
2.根据病情和药物作用的特点作适当的选择和配伍。
气滞往往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有气滞,所谓“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也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使用活血法瘀药时常需与行气药同用,如木香、香附等,以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寒凝气滞血瘀者,宜配用温里药,如附子、肉桂等,以温通血脉,缓解疼痛,消除寒证;风湿痹痛,应配用祛风湿药,如独活、五加皮、木瓜。
秦艽等,以达到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等作用;痈肿疮疡,宜配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蒲公英、地丁、板兰根等;久病体虚而兼有瘀血者,应配以补气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若血瘀症而兼有出血者应注意与止血药同用,若再加行气药,便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田七、蒲黄、木香等,切不可单用活血祛瘀药。
4.活血化瘀药不可用于血虚经闭而无瘀血的证候,因其中某些作用峻猛。
能催产下胎的活血祛瘀药物,孕妇忌用或慎用。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运用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运用首先,活血化瘀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常见。
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或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因此活血化瘀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供血量,缓解心绞痛发作,减轻心脏负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其次,活血化瘀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也很常见。
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这些疾病大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活血化瘀药可以疏通经脉,调节血液循环,消除瘀血,达到调节月经、缓解痛经的目的。
同时,活血化瘀药还可以通过改善子宫血液供应,减少子宫肌瘤的生长,缓解子宫肌瘤引起的症状。
此外,活血化瘀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外科手术常常会造成组织损伤,产生瘀血和淤血,延缓伤口愈合,活血化瘀药可以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活血化瘀药还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另外,活血化瘀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常常会引起血液循环的不畅,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活血化瘀药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量,改善脑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神经功能,缓解病情。
最后,活血化瘀药在肿瘤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而肿瘤自身没有形成完善的血液供应系统,因此,活血化瘀药可以通过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肿瘤的营养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
同时,活血化瘀药还可以增加放疗和化疗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总的来说,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不仅在心血管系统、妇科疾病、外科手术、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还在肿瘤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然而,应注意根据具体疾病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活血化瘀药,同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以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内容: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
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
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应用分析
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应用分析摘要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除了传统上应用于治疗心脑疾病之外,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妇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的角度,论述了丹参、川芎、当归、红花、赤芍五种常用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应用,梳理了活血化瘀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包括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系统、肝肾疾病以及妇科疾病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除了传统上应用于治疗心脑疾病之外,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妇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从分析几种常见的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应用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归纳相应药物的应用规律。
1.丹参:丹参是唇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神农本草经》称“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本品味苦色赤,入走血分,能活血补血,祛瘀止痛,除烦安神,故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丹参中含有脂溶性成分多达40余种,主要有丹参酮类和罗列酮类;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主要有丹参素、丹酚酸等,丹酚酸多数有丹参素与其他有机酸类化合而成。
[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清、血浆比粘度,使红细胞电泳速度加快,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降低白细胞粘附性,使血液流变性得到改善;丹参具有一定的扩血管的作用,但是相对微弱,丹参有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肺动脉压及抗血栓作用[1],可以使瘀滞的微循环加速,流态改善,微血管口径扩大,微血管开放数增加,对血瘀证患者血液的“黏、聚、滞”等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可以使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等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减低。
丹参能够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的开放,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血液在心脏重新分布,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还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将中药组方用于治疗偏于血瘀的
疾病,一般是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病症,如痛经、闭经、脏腑瘕块、瘀血症等等,因为中
药的特殊功效可以通过调理患病的人体机能和促进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传统中医临床疾病中,如痛经、闭经、脏腑瘕块等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更为广泛,其常常被作为中医内科治疗方案的核心,在治疗久治不愈的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同。
1.舒经顺络:活血化瘀法可以帮助舒缓经脉的阻塞和扭曲,使得血流更加顺畅,从而
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如痛经、血瘀等。
此外,活血化瘀法还可以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从而保持血管功能的正常状态,进而预防或者治疗一些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等。
2.促进新陈代谢:活血化瘀法可以促进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过程,以提高身体的
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进而加速病灶的愈合。
如在治疗瘀血症、脏腑瘕块等方面,活血化
瘀法可以加速瘀血排除,消除瘀阻,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再生能力,达到治疗的
目的。
3.清热祛湿:在一些中医内科病症中,如湿热综合症、疮疡流脓等病症中,活血化瘀
法可发挥清热解毒、祛湿活血的作用,以达到消炎杀菌、清除毒素的目的。
总之,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药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滋补健康、调理身体等功效,在
中医内科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受到许多患者的追捧和认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如果长期使用或者劑量过高,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在使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的时候需要按照临床医生的建议,在指导下合理地进行治疗。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内科的一种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血块、血瘀等血液方面的疾病。
该方法能够通过刺激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液方面的病理现象,促进身体健康。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治疗的疾病很多,如肝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
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让身体更加健康。
在临床中,活血化瘀法通常会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如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其中,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能够起到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中药治疗则可以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或采用过度激烈的治疗方法,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精品】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162455)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一、活血化瘀药的定义及主治范围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
故本类药物善于走散通行,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癥、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一)瘀血的定义及临床表现瘀血,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它既包括积存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包括血行不畅,留滞于经脉及脏腑中的血液。
1.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使经脉拘急挛缩,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2。
瘀血致病的特点(1)疼痛:瘀血停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中,致气血运行受阻而不通,不通则痛。
瘀血引起的疼痛,以痛如针刺刀割,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间痛甚为特征。
(2)出血:瘀血形成后,可阻滞于脉中,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出血.古人有“瘀血不去,出血不止”之说。
瘀血造成的出血,以血色暗红、紫黑或夹有血块为特征。
(3)肿块:外伤肌肤造成的瘀血,多表现为局部青紫肿胀;瘀血在体内积久不散者,则多表现为癥积,按之固定不移。
(4)皮肤粘膜青紫:常见唇舌紫暗,有瘀斑瘀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为血瘀局部,或瘀血阻滞,气血不得流通,局部失养所致。
(5)舌脉之变化:舌质紫或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目前公认的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是: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
注:判断标准以19分以下为非血瘀证;20~49分为轻度血瘀证;50分以上为重度血瘀证。
现代认为多种疾病可纳入血瘀证范畴。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各类脉管炎等;神经精神系统:脑中风,脑外伤,慢性头痛,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癜,再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粘血症等;消化系统:溃疡病,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炎,血尿等;免疫系统:硬皮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代谢系统:高脂血症,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等;结缔组织系统:灼伤及外伤性皮肤瘢痕,角膜瘢痕等;妇产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儿科:新生儿硬肿症,肝炎及紫癜等;皮肤科:红斑结节类病,色素沉着性病,酒糟鼻;眼科:视网膜血管阻塞病,眼部免疫病及退行性病;口腔及耳鼻喉科:三叉神经痛,突发性聋等;骨科:骨折等;外科:部分急腹症等;肿瘤科:血管瘤,肝癌等;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该方法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病、肝胆疾病、妇科疾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活血化瘀的基本概念“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活血化瘀法主要应用于瘀血阻滞以及瘀血引发的疼痛等症状。
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1、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瘀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方法。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瘀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量,从而减少血液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
2、肝胆疾病:肝胆疾病的发生与瘀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脏和胆囊的血管丰富,易于引起瘀血,从而影响肝胆的正常功能。
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肝胆血液循环,减轻肝胆的负担。
3、妇科疾病:妇科疾病中,以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疾病常见。
这些疾病都与瘀血有关。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消除淤血,缓解疼痛,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常用活血化瘀药物1、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补血、舒筋活络、祛瘀止痛等作用,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活血化瘀药物之一。
2、桃仁:桃仁可以消肿散结、活血化淤,对疼痛、淤血、瘀血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川芎:川芎可以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于治疗中风、痛经、筋骨疼痛等疾病。
1、心脑血管病:中风患者感到肢体麻木、抽搐,头晕眼花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活血化瘀的治疗措施。
常用药物有桃仁、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氧气输送,缓解病人的症状。
2、肝胆疾病:肝脏和胆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为疼痛、黄疸、腹胀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当归、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缓解肝胆损伤症状。
3、妇科疾病:痛经是女性朋友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痛经的发生与瘀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应用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可以缓解痛经症状,促进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如血栓型中风、心绞痛、冠心病等。
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涉及到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调理等方面,下面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浅析。
药物治疗是活血化瘀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医内科医学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川芎、丹参、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川芎能够疏通经络、活血散瘀,丹参能够活血化瘀、提高心脏功能,红花能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使用,对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疗法也是活血化瘀疗法的常用手段之一。
针灸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以及经络系统的功能,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比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的不畅,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还可以通过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整体内的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炎症反应等,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在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中药调理也是活血化瘀疗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活血散瘀来起到治疗作用。
比如中药制剂汤剂,通过草药的配伍煮煎,可以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进入汤液中,进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也可以通过制成药膏、药粉等外用形式,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活血化瘀疗法在中医内科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药物治疗、针灸疗法还是中药调理,都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活血散瘀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活血化瘀疗法的疗效。
活血类中药在临床中应用
活血类中药在临床中应用活血类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药物类别,通过活血调经、散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瘀滞、血瘀、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等疾病。
在临床中,活血类中药被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就活血药的基本特点、应用范围、临床应用体会等方面展开探讨。
活血类中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们能够通过活血化瘀、通络祛痛的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血液供应,缓解局部缺血缺氧状态。
其次,活血类中药还具有抗凝血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血管栓塞等疾病。
此外,活血类中药还能调整患者体内气血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最后,活血类中药还可对病变组织产生保护作用,减轻病变组织的损伤,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活血类中药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痛经腹痛、月经不调、瘀血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结合活血药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应用,发挥最佳的疗效。
此外,活血类中药还可应用于外科手术后恢复期、创伤后愈合期等阶段,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在临床应用中,活血类中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药活血调经、祛痹止痛的特性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次,活血类中药多为中药材煎剂,口服方便、容易吸收,患者服用后可以更好地保护脏腑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再次,中药活血类药物植物来源广泛,用药安全性高,对机体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
最后,活血类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认可与信赖。
总之,活血类中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被认为是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药物类别之一。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活血类中药的药理、药效,不断提高其应用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与幸福。
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应用(综述)
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应用(综述)0929017刘莹关键词活血化瘀药近期研究临床应用合理用药引文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运行于周身,不但起着营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而且也是人体神智精神活动的调节物质,故血液成分的异常或血行的障碍对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
正所谓“久病入脉则血瘀”,当身体某部位发生血瘀,相应部位的症状则会出现,严重者形成栓塞可导致死亡。
可见临床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活血”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所谓“化瘀”就是消散瘀血,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所致的“血瘀证”而立的。
临床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很多,主要作用即为疏通血脉,祛除血瘀,根据其药物作用的特点,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赤芍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桃仁等。
作用原理也主要分为三点,分别是改善血流动力、改善微循环和改善血液流变和抗血栓形成。
正文一、国内的研究现状简述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从临床、基础及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初步建立了血瘀证诊断标准,被临床中医师及中西医结合学者们广泛采纳和应用。
目前,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研究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且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最受国内外关注的领域之一。
但目前对于活血化瘀及血瘀证的研究及认识,尚存在问题二、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1.1脑部疾病的治疗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发现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中脑部疾病的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大增大和多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的形成,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多,且向低龄化发展,故脑出血的发病率也成逐年上升趋势。
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尽快清除颅内血肿,对颅内压升高的重症患者同时应用脱水剂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4.9%。
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摘要: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主要治疗血瘀或淤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由血秽、血离经、血瘀内结引起。
本篇文章将分析研究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我国的中医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许多技术都是我国医学界的特色。
现阶段,随着中医药治疗水平的提高和完善[1],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
活血化瘀法已引起临床界和一般人群的高度关注。
中医领域认为,人体损伤后造成的瘀伤是由体内病理代谢产物沉积引起的,有临床相关研究表明[2],活血化瘀法在无形淤血和有形淤血的治疗中产生了重要的结果。
1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1.1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卫生保健水平逐渐提高。
中医疗法对人身体产生的各种副作用较少。
中医学上认为瘀血主要原因是血液随着静脉流出受阻,血液排斥是常见的人体内的病理产物,它通常显示在患者的组织器官中,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或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患者的器官和身心健康。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瘀斑和活血作用。
目前,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更为普遍。
根据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特点,进行灵活和针对性治疗[3],淤血通常发生在身体损伤后,但疾病和直接影响又不同,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局部症状,如局部肿块的临床表现,外伤而没有伤口仅在局部造成淤块肿痛,血液当受到冷或热空气的影响时,会导致血液滞留。
长期淤血很容易导致头痛、月经痛经和其他疾病。
1.2活血化瘀的定义不同的原因引起内脏器官功能障碍,中医活血化瘀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调理作用,可以调节内脏的功能,改变血液系统,消除疼痛并使损伤部位正常化。
活血化瘀法可治疗多种疾病。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冠心病属于气滞血瘀的症状,胸痛、绞痛、固定不移,夜间时心悸不安和呼吸短促是主要症状。
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
在中医中,活血化瘀法可以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原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然后根据疾病的症状随证加减。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什么叫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的中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的中药材,主要治疗血瘀证。
以疏通经脉、活血祛瘀,去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草药称之活血化瘀药。
什么叫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分蓄血证及瘀血证。
蓄血证属实热证,瘀血证多与气滞及寒凝有关。
血液运行的管理系统: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血液运行的特点:血液与气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至血亦至;气止血亦止;气滞血亦滞。
血脱气亦脱,气随血亡。
血与津液的关系: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血的属性:血属阴,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得黑则止。
瘀血的形成因素?气虚——推动无力;血流动缓慢而停滞。
气滞——气滞血亦滞;血寒——得寒则凝,寒滞经脉血热——热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停滞皮肤腠理。
跌打损伤(内外伤)——离经之血,停滞于脏腑、经脉之外。
瘀血致病的特点:疼痛—如刀割、针刺,疼点固定,疼处拒按,夜间加剧。
肿块—在表者色多青紫,在内者坚硬不移。
出血—反复不止,颜色紫暗,中夹血块,便如柏油。
面色黧黑—如黑变病、黄褐斑口唇、指甲紫暗—如肝硬化紫斑—各种紫癜皮肤甲错、皲裂—如鱼鳞病、银屑病、湿疹等青筋外露—如静脉曲张舌—颜色紫暗,瘀斑、瘀点脉象—涩(特点)治疗瘀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治疗出血(如吐血)三宜三不宜: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就是降火。
宜活血不宜止血—止血不当则易留瘀,宜平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使肝失藏血与调节之功。
止血不忘祛瘀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哪些?一、按活血祛瘀中药作用轻重特点分为4类1、作用轻缓,伴有养血活血作用,如当归、三七、茜草、赤芍、丹参;中成药如:当归丸,三七片等2、作用较强,伴有活血祛瘀作用,如川芎、益母草、挑仁、红花;中成药如:复方益母丸,培坤丸,桂枝茯苓丸等;3、作用很强,伴有通络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中成药如;血府逐瘀胶囊,跌打损伤丸,长春红药片等;4、作用峻猛,伴有破血散结作用。
如土元、水蛭、虻虫、干漆、穿山甲;中成药如:大黄蛰虫丸二、按活血祛瘀中药不同作用特点分为5类1、活血调经药常见中药: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当归、凌霄花、穿山甲、王不留行、五灵脂、月季花、丹参、川牛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一、活血化瘀药的定义及主治范围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
故本类药物善于走散通行,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癥、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
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
(一)瘀血的定义及临床表现瘀血,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它既包括积存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包括血行不畅,留滞于经脉及脏腑中的血液。
1. 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使经脉拘急挛缩,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 瘀血致病的特点(1) 疼痛:瘀血停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中,致气血运行受阻而不通,不通则痛。
瘀血引起的疼痛,以痛如针刺刀割,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间痛甚为特征。
(2) 出血:瘀血形成后,可阻滞于脉中,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出血。
古人有“瘀血不去,出血不止”之说。
瘀血造成的出血,以血色暗红、紫黑或夹有血块为特征。
(3) 肿块:外伤肌肤造成的瘀血,多表现为局部青紫肿胀;瘀血在体内积久不散者,则多表现为癥积,按之固定不移。
(4) 皮肤粘膜青紫:常见唇舌紫暗,有瘀斑瘀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为血瘀局部,或瘀血阻滞,气血不得流通,局部失养所致。
(5) 舌脉之变化:舌质紫或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
脉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目前公认的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是: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
注:判断标准以19分以下为非血瘀证;20~49分为轻度血瘀证;50分以上为重度血瘀证。
现代认为多种疾病可纳入血瘀证范畴。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各类脉管炎等;神经精神系统:脑中风,脑外伤,慢性头痛,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癜,再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粘血症等;消化系统:溃疡病,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炎,血尿等;免疫系统:硬皮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代谢系统:高脂血症,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等;结缔组织系统:灼伤及外伤性皮肤瘢痕,角膜瘢痕等;妇产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儿科:新生儿硬肿症,肝炎及紫癜等;皮肤科:红斑结节类病,色素沉着性病,酒糟鼻;眼科:视网膜血管阻塞病,眼部免疫病及退行性病;口腔及耳鼻喉科:三叉神经痛,突发性聋等;骨科:骨折等;外科:部分急腹症等;肿瘤科:血管瘤,肝癌等;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
二、常用活血化瘀药简介川芎[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应用]1.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证。
本品辛散温通,走而不守,入肝、胆、心包经。
能上行巅顶,“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
用治多种血瘀气滞证,尤善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2.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本品性升散,既有良好的活血行气之功,又善“上行头目”,旁通四肢,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同时,也是治风湿痹痛的常用药。
应用链接:川芎嗪注射液,川芎茶调散(丸)、复方丹参川芎丸、速效救心丸、大川芎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成药中含川芎。
【注意】本品味辛,性偏温燥,且有升散作用,故阴虚火旺,多汗者不宜使用;又本品性善走窜,活血行气之力较强,故月经过多者亦不宜应用。
延胡索[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肝、脾、心经。
[功效应用]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痛。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入心、肝、脾经。
既善活血,又擅行气,为止痛之佳品,素有“活血行气,第一品药”之称。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治各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
应用链接:益肾蠲痹丸、少腹逐瘀丸、舒肝丸、千金止带丸、元胡止痛片、妇科调经片等成药中含延胡索。
郁金[性味归经] 辛、苦,寒。
归肝,胆、心经。
[功效应用]1.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用于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
本品味辛行散,既入血分,又入气分。
入血分能行血活血;入气分可行气解郁止痛,常用于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等证。
2. 清心凉血——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闭,气火上逆之吐衄及妇女倒经等证。
本品味苦降泄,性寒清热,归心、肝经,有清心开窍、凉血止血、顺气降火之功,可用于肝郁化火、气火上逆之吐衄及妇女倒经等证。
3.利胆退黄——用于肝胆湿热证。
本品归肝胆经,能清肝胆湿热,退黄疸,用于肝胆湿热证。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十九畏)。
附注:郁金的药材品种有广郁金(黄郁金)与川郁金(黑郁金)之分。
广郁金主产于四川,为姜黄的块根,色鲜黄;川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又名温郁金,为郁金的块根,色暗灰。
两者功效相似,然广郁金偏于行气解郁;川郁金偏于活血化瘀。
应用链接:舒肝和胃丸、九气拈痛丸、舒肝丸、利胆排石片、安宫牛黄片、平消胶囊、胆乐胶囊、抗病毒口服液等成药中含郁金。
川芎、延胡索、郁金功用对比川芎、延胡索、郁金均能活血行气止痛,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诸痛证。
然川芎活血力强,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善治头痛、风湿痹痛;又能下行血海,为调经要药,治痛经、经闭等证。
而延胡索止痛力强,凡一身上下血瘀气滞诸痛证皆宜。
郁金辛苦性寒。
又能凉血解郁清心,善治血瘀气滞挟热者,并治热病神昏、癫痫痰闭之证;且能利胆退黄,常治肝胆湿热证。
乳香[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肝、脾、心包经。
[功效应用]1. 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
本品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入心、肝、脾经。
内能宣通脏腑,通达气血;外能透达经络。
功善活血行气止痛,凡血瘀气滞之疼痛均可应用。
2. 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疮疡痈肿。
本品既长于活血行气止痛,又善消肿生肌,为外伤科要药,凡跌打损伤及痈疽疮疡久溃不敛皆可用之。
若内服外用相配合,其效更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
生用或炒去油用。
使用注意:本品气浊味苦,对胃有刺激性,易致呕吐,胃弱者慎用。
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应用链接:小活络丸、壮骨关节丸、追风透骨丸、接骨七厘片、复方夏天无片、活血止痛胶囊等成药中含乳香。
没药[性味归经] 辛、苦,平。
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于瘀血阻滞之证。
本品功用主治与乳香相似,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治血瘀之心腹诸痛,跌打损伤,疮疡不敛等证。
常与乳香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
然乳香行气活血伸筋为优;没药活血散瘀力佳。
用法用量:同乳香。
使用注意:同乳香。
应用链接:伤湿止痛膏、小活络丸、追风透骨丸、接骨七厘伤科接骨片等成药中含没药。
乳香与没药功用对比乳香与没药皆气味芳香,辛散走窜,均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
内治血瘀气滞心腹诸痛;外治痈疽疮肿,跌打损伤。
但乳香长于活血伸筋,而没药善于散瘀止痛,故临床每相须为用。
丹参[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应用]1. 活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本品味苦寒降泄,入心肝血分,既善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
前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适用于妇女血瘀经产诸证;又擅活血化瘀而消癥散结止痛,为活血化瘀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
2.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
本品性寒,既凉血,又活血,能清泄瘀热而消痈肿。
用于疔疮痈肿或乳痈初起,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配伍。
3. 除烦安神——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内热扰心之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证。
本品能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内热扰心之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证。
使用注意:反藜芦。
红花[性味归经]辛,温。
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1. 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本品辛散温通,入心、肝血分。
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女经产瘀滞之证;亦可治腹中血气刺痛。
(1)治血瘀经闭、痛经。
常与桃仁、当归、川芎等相须为用,如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等。
(2)治腹中血气刺痛。
单用本品加酒煎服,即红蓝花酒。
2. 祛瘀止痛——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
本品又能活血祛瘀消癥,消肿止痛,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
3. 活血化斑-——用于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本品有活血化斑之功,用治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常与当归、紫草、大青叶等配伍,如当归红花散。
桃仁[性味归经] 苦、甘,平,有小毒。
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1.活血祛瘀-——用于多种血瘀证。
本品苦甘平,善苦泄破血逐瘀,入心肝血分,既为治妇科血瘀经产诸证所常用,又为治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等多种瘀血证所必须。
2. 活血消痈-——用于肺痈,肠痈。
本品善泄血分之壅滞,而治热毒壅聚、气血凝滞之肠痈、肺痈。
3.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以治肠燥便秘。
常配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如润肠丸。
此外,本品还可润肺降气而止咳平喘,用治咳嗽气喘,常配杏仁等同用。
用法:用时捣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过量可致中毒,出现头晕、心悸、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应用链接:跌打丸、润肠丸、乐脉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等成药中含桃仁。
红花与桃仁功用对比红花与桃仁均能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妇科瘀血阻滞经产诸证及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瘀血证,常相须为用。
其中红花辛散温通,质轻浮散,散瘀止痛力优,多用于瘀血阻滞诸痛及血热斑疹色暗。
桃仁苦泄质润,活血作用较强,善泄血分之壅滞,尚可用于肺痈、肠痈;并有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效,用于肠燥便秘、咳喘等证。
益母草[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应用]1. 活血调经-——用于妇人血瘀经产诸证。
本品苦泄辛行,主入血分,功善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常治妇女血瘀经产诸证,为妇科经产要药,故有“益母”之称。
(1)治瘀血阻滞的妇女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尽。
可单用熬膏内服,即益母草膏,亦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如益母丸;(2)治跌打损伤诸证。
常与乳香、没药等配伍,内服、外敷均可。
2.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又善利尿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尤宜用于水瘀互结之水肿。
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鱼腥草、泽兰等配伍。
3. 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本品兼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用于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可单用鲜品捣敷或煎汤外洗,也可配苦参、黄柏等煎水内服。
应用链接:八珍益母丸、参茸白凤丸、益母草流浸膏、天麻钩藤颗粒、产妇康冲剂、益母草口服液等成药中含益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