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_付海恋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西去东来》为例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西去东来》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6d8a0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7.png)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西去东来》为例摘要:2016年4月1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一部6集纪录片《西去东来》,该片呈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推广打下了基础。
本文结合跨文化传播语境,分析了跨文化传播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的传播现状:该纪录片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提供良好平台的同时,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仍需国际化定位、选取独特的叙事视角、充分运用最新的传播形式等手段,以此来增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西去东来》;文化交流;孔子学院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相比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影视剧,纪录片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最好形式。
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纪实性和多样化的题材吸引着八方来者。
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是承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体现人文价值和社会观念的载体。
在中国播出了中美联合摄制的《故宫》、中英共同摄制的《美丽中国》之后,央视又推出了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型纪录片《西去东来》。
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孔子学院总部推出的纪录片《西去东来》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的作用,以期为中国纪录片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一些思考。
一、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提出跨文化传播是指发生于来自两个文化之间人们互动的过程。
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Hall所著的《无声的语言》首次提出“跨文化张力”和“跨文化问题”概念。
Hall把文化的概念带到了传播学研究领域,指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具体研究方向,如声音、手势、时间、空间等。
在全球传播科技的推动下,不同个体和团体的文化交流、精神交往更加频繁,跨文化传播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认为,跨文化传播是不同个体、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文化共享,它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文化交往日益繁荣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通过跨文化传播渠道争取国际认同,使本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二、纪录片《西去东来》简介(一)全片构成《西去东来》由孔子学院总部出品,是首部呈现东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交融历史,展现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历程的文化纪录片。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04b118776eeaeaad0f3300e.png)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路径作者:康思嘉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9期在种类繁多的影视作品中,纪录片作为其中的精神领袖,为后来的学者、研究人员储备了丰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性记录资料。
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已经从电影、电视、光盘这些传统的传播渠道逐渐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转变。
2009年搜狐视频高清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片频道,2010 年的奇艺网纪录片频道以及越来越多视频分享网站原创纪录片栏目的开播,标志着纪录片迎来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新纪元。
但是纪录片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仍然处于开拓阶段,应该有效的挖掘整合资源,促使纪录片在新媒体独具的传播特点影响下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一)中国纪录片结构的碎片化趋势2009年,一名女孩带着陌生的摄影师在北京街头拦住路人并上前问一句“你听说过娱乐私塾吗?”对于莫名其妙的问题,路人的反应各有不同,绝大多数还是给予很配合的回答,但也有人呛声“请说普通话”,甚至还有路人饶有兴致地跟女孩和摄影师聊上一会,所有这些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
而之后出现的一头老马以及其后的水果车成为了摄影师的目标,最后影片就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结束了。
这是新时代的网络纪录片《好好娱乐、天天向上》,这部纪录片既缺少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也缺少清晰的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破碎的画面堆砌在一起,凌乱且没有规律。
整个片子的开始,就是屏幕上摇摇晃晃地出现几个人的对话,接下来摄像机在大街上随意走动,形形色色的人们被收录其中——晨练的老者、桥洞下的流浪汉、神色紧张的白领们等等。
此片对早期中国纪录片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做了彻底的颠覆。
早期中国纪录片的完整结构逐渐走向碎片化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这样另类的作品中,还有很多 21 世纪以后创作的中国纪录片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二)中国纪录片主题的多元化趋势中国纪录片为满足大众多样的需求,就“势必破除早期纪录片英雄主义和教育感化主题统领天下的局面,而转向主题的多元化,从仅关注社会中的底层群体,到社会中不同的阶层,特别是对普通大众的关注;从仅仅重视社会中的表象、显而易见的故事性,到对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人物内心层面的关注。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4017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0.png)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本文概述1、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现象、艺术形式以及传播媒介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交融与碰撞。
全球化不仅加速了经济的流通,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得各种文化产品能够迅速跨越国界,进入其他文化语境。
这一变革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化语境下,其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化使得中国电视剧有机会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适应不同文化语境、如何进行有效传播的问题。
全球化的背景为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传播渠道的拓宽上,更体现在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观众对于电视剧的需求和审美也在发生变化。
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元化、更具深度的文化内容,这也促使中国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要考虑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及国际传播现状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相连。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初,便以短小精悍的剧集形式和贴近生活的题材,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电视剧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更在题材、制作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电视剧的制作逐渐走向专业化、产业化,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c5d1671287c24028915fc378.png)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作者:王晓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中国的纪录片在最近两年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还是关注纪录片,我国的纪录片也有了对外输出的需要,本文浅谈一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问题,以期望中国纪录片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关键词: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困境[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2一提到纪录片,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BBC纪录片,BBC的纪录片就是一个金字招牌,只要打出BBC这张牌,几乎没人不买账。
我想除了BBC纪录片本身很吸引人外,跟他们的传播营销手段高明也有一定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国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中国内陆也开始注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纪录片,更是大力推行,旨在让国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能够让外国人更加清晰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纪录片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不仅要依托于本国优秀的文化,还要更广泛的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求同存异,消除东西文化在被受众解码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并树立本国品牌。
只有这样,中国纪录片才能打开国门,获得多元化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要想将我国的纪录片广泛的传播出去,就要先明白,BBC纪录片之所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传播,有其本身的特点。
首先,BBC纪录片的画面精美是公认的,观看BBC纪录片,是一种视觉享受,是一场视觉盛宴,颜色,构图都十分的讲究,国内纪录片已经学习到了这一点,纪录片《味道》、《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国民热潮,大概是因为画面色彩鲜艳、饱满、清晰,用年轻人的话来说,画面看起来高大上,一看就是制作精良,加上这两部纪录片是关于美食的,影片观看时惹人垂涎,人们就不自觉地就会记得片子中的内容。
其次,BBC纪录片的话题吸引人,它的话题是与时俱进的,在马航MH370事件发生不久。
BBC 纪录片地平线系列就推出了纪录片《Where is Flight MH370》(马航去哪里了?)纪录片中,除了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的搜索结果没明确说明外,整个事件解释得很详尽。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_付海恋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_付海恋](https://img.taocdn.com/s3/m/b072ec5d33687e21af45a952.png)
63C ontemporary TV总第336期CONTEMPORARY TV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中国纪录片传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光盘、电视媒体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形式向互联网传播转变。
新媒体除了拓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外,还为其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优势1.网络视频的兴起拓宽了传播的新渠道从2008年良友纪录这一专门传播与发展中国纪录片的门户网站开通到现在,各大视频网站与门户网站陆续开放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
此外,为方便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往往将纪录片按照不同类型分为不同的专区。
同时,专门的纪录片播放网站不仅有优质的纪录片资源,还向大众提供一些产业热点、政策信息以及互动平台等,使普通民众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形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不同的纪录片网站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战略,例如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国纪录片网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专业的纪录片资源库,专注于提供海量点播、独家纪录片资源等服务;优酷纪录片频道设置了“全民纪录”栏目,为网民自制纪录片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凤凰纪录片频道则坚守凤凰卫视文化与历史的传统优势,主要推广历史文化类纪录片。
各有特色、类别清晰的纪录片门户网站与频道为网民搜索观看提供了方便,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用户群体。
2.论坛、微博提供了交流传播的新平台微博应用渐渐普及、用户量大增,纪录片的传播又增添了一个新渠道—140字附带图片或者视频链接的方式。
知名纪录片创作者也纷纷开通微博与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作品点评或创作心得交流等互动。
拥有粉丝数量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有Discovery纪录片、纪录片之家以及纪录片创作者陈晓卿等,微博这样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群的社交网站为纪录片信息的发布、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捷径,微博精准的搜索功能也便于用户查找。
如此一来,视频网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时点播,而微博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看即议。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a52cc7cfc789eb162dc896.png)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跨文化传播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三篇: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纪录片应该实现跨文化传播,承担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的重任,推进中国优秀文化输出和对外交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视野;语言翻译;国际合作;当前,全球化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同时促进了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自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这一软力量在国际社会竞争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因此跨文化传播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对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当今区域冲突不断加剧、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球环境持续恶化等一系列世界难题上,国产纪录片也发挥着传播古老中国的智慧、解决矛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
但中国纪录片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是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一、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在倡议中曾提出,我们要把中国文化不可比拟的魅力向世人展现出来。
纪录片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思想和展示人文关怀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弘扬中国文化所用,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1(一)塑造国家形象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宣传机构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做好对外宣传的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合作的重要因素,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将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中国纪录片作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对于树立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责任。
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机理及提升措施
![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机理及提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caf719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9.png)
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机理及提升措施作者:肖蕾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12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且在全球的社会力量格局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全球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高;而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我国必须注重国家形象的良好传播。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跨文化传播的全方位开展,新媒体技术也在其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穿透力和生命力,有效地推动着我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初始传播机理具体指新媒体借助多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向外扩散信息,从而获得传播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传播主体发展情况和政策环境所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因素。
由于国家政策会对资源的配置、经营的方向及资金的流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会影响到新媒体初始传播力的生成;基于此,国家政策应适应现阶段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以此来更好地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好地满足传播受众的需求;2.资金因素。
资金直接决定着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开展,资金的流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够确保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传播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的顺利进行,实现国家形成跨文化传播的长期有效推进;3.技术因素。
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到新媒体的发展壮大;针对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而言,只有积极地进行新媒体技术创新,才能够以多元化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国家形象;4.人才因素。
在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才优势,才能够突显出新媒体传播力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国外通过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都培养出诸多的新媒体方面的人才,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仍有待提升;5.传播主体因素。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往的传播格局已被打破,形成了多元化的跨文化传播主体新格局。
新媒体传播阻滞机理具体是指国际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滞我国国家形象传播。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国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为丁本国的利益,西方国家往往会故意歪曲中国的形象,基于本国的价值观框架体系来报道中国事实,尤其是存在故意从政治、环境、人权等方面来妖魔化中国,让中国在本国民众心中种下一颗“负面”的种子;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需要警惕西方媒体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来大范围地传播中国的不实报道,及将我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效应放大;2.受众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性接触、片面解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效果;由于中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均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上受众的个人需求,促使其选择性地接触新媒体内容,若受众过滤和片面地解读我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内容,势必会错误地认识中国。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https://img.taocdn.com/s3/m/c6fa0659b307e87101f696fd.png)
记录片主要是将现实世界相关事件进 行详细描写,或者对世界相关现象给予深 入研究。而在新媒体语境背景下,纪录片 创作路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取得显著 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只 有对其不断研究和优化,才能更好适应新 媒体时代发展需求。 一、新媒体作为纪录片传播途径的成因
( 二 ) 语境变革 随着观众趣味性的提升,促使纪录片 创作要求更为严格,如微纪录片的产生, 通过碎片化、样态化的呈现,彰显纪录片 的美学价值。 第一,画面即记录写实类栏目已经对 电视荧屏实施统治,通过生活原生态的展 现,未加任何雕琢效果,展现人性和生活 美学。例如:在《乡村教师》纪录片中, 讲述历经 30 年留守生涯乡村女教师教书 育人的人性美,通过对女教师多个教书镜 头的展示,使记录画面具有较强的美感与 灵活性。 第二,叙事。以个人视角对微纪录片 进行切入,更广泛适用于当前新媒体语境 环境。例如:《语录计划》和《城市微旅 行》等商业微纪录片,通过记录表达方式 的遵循,实现网络传播的目的。另外以国 家公祭日而制作的微纪录片《城殇》,更 是在首集《南京大轰炸》中,通过历史口 述的方式,对我国宏观历史进行陈述。 三、互联网背景下记录片的创新 ( 一 ) 注重创新观念与奉献精神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记录片进行制作 时,应使其具有全员互动和参与的特点, 由于创新观念演变过程与电子科技和新媒 体等存在直接联系,因此,构建全新的互 联网平台,应将“互联互动”作为制作纪 录片的核心内容,即相互鼓励、观念创新 和共同分享等。而在进行记录片创新时, 首先应在创作方法、选材等方面进行创 新,对原有惯性思维进行不断优化,确保 老旧观念的真正转变。与此同时,创新过 程还应做到用心感受天地风云,以镜头演 示历史进程,最后用图像传承社会百态。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1be537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9.png)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形式,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纪录片的发展和成功传播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和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视角,对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进行再思考,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首先,中国纪录片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深厚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承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中国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成功地传播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打开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之窗。
这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还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其次,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作为一种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像文化形式,能够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入的内容触达全球广大观众。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还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纪录片的传播,中国得以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了解自己,加深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同时,与纪录片的传播相辅相成的还有文化交流和电影节等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进入“一带一路”时代,中国纪录片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利用更广泛的平台。
中国纪录片可以选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故事,通过多元视角和多种方式讲述,以更好地满足当地观众的需求。
借助“一带一路”的引领,中国纪录片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文化标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17a8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4.png)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章: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文化传播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展开。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观众和生产者转变为生产、分享、传播、反馈和共同创造的参与者。
通过新媒体,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和观点,并形成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而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文化传播过程的影响是极大的。
1.1 新媒体的特点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可定制性和社交性,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并且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互动性方面,传统的文化传播只能是单向的,而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沟通和互动,人们可以参与到传播中,分享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加深人们的文化认知。
在即时性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及时反馈,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在可定制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推荐不同的文化内容。
这也使得文化传播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
在社交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各种欣赏、分享、评价和评论的形式,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1.2 新媒体的平台探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分支。
面向群众领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提供了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在线社交服务。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创建个人的专业社交网络,在其中进行信息传播、交流甚至创作,以此实现文化传播的拓展和深入。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个人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接受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体验的主要平台,而移动客户端也成为了快速传播文化的途径。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现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传播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很多新问题。
《2024年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54623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6.png)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叙事策略也在不断演变与进步。
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不仅需要传达信息,更需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共鸣。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纪录片特点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途径、观看方式和观众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传播途径多样化,除了传统电视媒体外,网络平台、移动设备等也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
其次,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纪录片,观看方式更加灵活。
最后,观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纪录片的内容、形式和叙事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纪录片叙事策略分析(一)主题选择与定位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应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
创作者应关注社会热点、人们关心的议题以及具有普世价值的话题。
同时,主题定位要明确,突出主题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以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叙事结构与节奏合理的叙事结构和紧凑的节奏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创作者应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以丰富故事情节和增强观赏性。
此外,要把握好叙事节奏,避免信息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视听语言运用视听语言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手段。
创作者应充分利用画面、音乐、解说词等元素,营造出恰当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画面要清晰、流畅,音乐要与画面相得益彰,解说词要精炼、准确,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四)互动性与参与感新媒体时代,互动性与参与感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创作者可以通过设置观众投票、弹幕评论、互动式解说等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观影体验。
此外,创作者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和优化创作。
四、案例分析以某部新媒体平台热播的纪录片为例,该片以非线性叙事结构讲述了多个故事线索,主题鲜明且具有时代特色。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网络传播与发展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网络传播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3c50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a.png)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网络传播与发展1. 引言1.1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网络传播与发展概述网络平台作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网络平台,纪录片可以更加便捷地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用户参与的互动传播模式也为纪录片的传播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亮点,使传播更加丰富和立体。
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纪录片的传播和观影体验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创新。
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网络传播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前景。
2. 正文2.1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制作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制作特点体现了一种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的纪录片制作过程繁琐且成本高昂,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使得制作工具更加便捷和易得,从而降低了制作的门槛。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
制作人员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反馈进行精准的制作,让纪录片更贴近受众,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更加注重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
制作人员可以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完成一部纪录片,从而融合不同领域的视角和创意,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创新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制作特点呈现出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推动纪录片领域的发展,为纪录片在网络传播中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2 社交媒体对纪录片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纪录片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为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观众可以更轻松地分享他们对纪录片的看法和评论,从而帮助纪录片更快地被更多人知晓。
社交媒体也能够带动纪录片的话题热度和讨论度。
当一部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前来观看,从而提高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探析
![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99cf8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e.png)
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探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开始走向世界,开展跨文化传播。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现象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探析。
首先,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得益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为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中国纪录片可以与世界各地的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而且,传媒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发行和推广更为便捷。
通过在线视频平台的全球化覆盖,中国纪录片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次,中国纪录片的成功跨文化传播得益于创作思路和题材的开阔。
相比于过去的政治题材和历史题材,新时期中国纪录片更注重人文关怀、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人物故事的讲述。
这样的创作思路和题材在国际上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同时,中国纪录片也开始借鉴外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对剪辑、音乐、视觉效果等进行创新,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吸引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再次,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得益于国家支持政策的推动。
中国政府对纪录片产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鼓励创意和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电影节的摆台和推广等宣传手段,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场地设施,为中国纪录片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了强劲势头。
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创作思路的拓展、国家支持政策的推动等多方面的发展,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只有持续保持创新和提高自身实力,中国纪录片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07e4e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7.png)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沉思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息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具有奇特的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呈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熟识和了解。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是通过片中的内容、视角、主题等来呈现的。
在构建一个正面、乐观的国家形象方面,中国纪录片重视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社会的进步成就。
例如,《人与自然》系列纪录片通过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活,呈现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卫的努力,突出了中国在环境保卫方面的乐观态度和效果。
另外,中国纪录片也追求真实和客观的叙事,通过记录社会现实和人民故事,呈现了中国群众的勤劳智慧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
这些内容的展示有助于建立一个真实可信、充盈魅力的中国国家形象。
跨文化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纪录片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接受和理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纪录片乐观实行了多种策略。
起首,纪录片制作者倾向于寻找可以共通的主题,通过引导观众从共通的人性角度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纪录片制作中接受了多语种的字幕或配音技术,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的内容,并在多语种环境下实现跨文化传播。
此外,接受合作制作的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通过与外国制片人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观众的需求和口味,提高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接受度。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起首,中国纪录片要更加重视呈现对接国家的文化需求,通过深度了解目标国家的观众喜好和文化特点,制作出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其次,中国纪录片要加强与目标国家制片人的合作和沟通,通过共同制作和联合推广,提高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1de7b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5.png)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
为了使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电影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传播策略。
首先,中国电影需要加强国际市场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市场需求、消费观念以及竞争对手情况,中国电影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调整电影内容和创作风格。
只有了解目标市场,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三,中国电影需要加强本土优秀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培养和引进本土优秀电影人才,中国电影可以提高电影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
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等电影人才的加入可以使中国电影更符合国际观众的口味和审美趋势,从而增加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中国电影需要加强电影节的参与。
参与国际知名电影节可以为中国电影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和接触中国电影。
通过电影节的参与,中国电影可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声誉,增加电影的销售和票房收入,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最后,中国电影需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推广中国文化。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应该积极保护知识产权,以防止盗版和侵权现象的发生,从而保护中国电影的利益和形象。
同时,中国电影也应该积极推广中国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电影创作中,以增加电影的国际吸引力,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结起来,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包括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与国际制片公司合作、培养和引进本土优秀电影人才、参与国际电影节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和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
通过制定这些传播策略,中国电影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提高电影的传播效果,增加中国电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以电视文化传播为例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以电视文化传播为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df37fdc5da50e2534d7f69.png)
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以电视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作者:-董妍璐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3期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以电视文化传播为例分析董妍璐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 110000摘要在快速传播的时代,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跨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同时也体现出了新的传播特色,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传播十分活跃。
文章以电视文化传播为例,分析在当下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播全球化;电视文化;跨文化;新媒体中图分类号 G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3-0048-03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传播活动不断丰富,传播的领域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良好的跨文化传播,以电视文化作为科学的媒介进行分析开展科学的研究,笔者以电视文化的传播为例子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整个世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得到了改变,而这些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对于媒介文化来说,它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演变成重要的消费内容,不同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传播活动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
在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其他国家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等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形式传播到我国,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电视文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局限于电视台播放的形式,而是通过网络技术自行选择不同国家的电视节目,人们的收视习惯逐渐被时代所影响。
通过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用户开始疏远对电视的接触,其中最主要的人群就是“80 后”和“90 后”。
通过有关报告可以得知视频用户看电视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以上,媒体习惯的改变十分明显。
从目前的整个趋势来看,在新媒体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受影响主体,而这年轻的一代又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加大重视力度。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6e47d2f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6.png)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作者:肖军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1年第02期纪录片是将拍摄的真实情境,通过合理剪辑组合成连贯的艺术影片,其把体现并保留生活作为基础,不同的艺术加工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最终目的在于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
其发展历程由最初的电影调整至电视,由默片到如今的画音同步。
此纪录片以我国美食为依托,表达国人对于美食及生活的热爱。
该纪录片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其选题更具亲和性,无关阶层、民族,获取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拥有了稳定的受众基础。
该纪录片的成功之处,与其剪辑也有关系,采用碎片式的处理技术,把差异化的美食衔接在一起,向受众展示出相同食材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以美食为纽带,讲述现实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优秀的价值观乃至人生哲理。
传播动机此类系统化介绍性的纪录片,传播动机往往是以某事物作为依托去宣传某种形象。
《舌尖上的中国》以我国数千年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借助有关美食的故事,让受众体会到美食在生活理念上的体现,由此引导受众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将价值观融入到一道道美食菜肴中,从而增强民众对优秀文化的认可程度,以发掘美食这一小点,反映出国家形象。
该纪录片的传播动机体现在价值理念以及文化方面,利用纪录片的传播方式,让世界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曾表示,该节目最引人注意的点便是可以使受众以美食的角度了解我们所在的国家,尤其是让他国受众了解当代的中国。
把美食当作国内外交流的媒介,使得全世界的观众均能通过屏幕感受到中华美食,由此逐渐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变迁,而此也正是该节目制作的传播目标。
在该节目的专项研讨会上,对《舌尖上的中国》有极高的评价,表示其是将海内外人士认识中国为核心,展现国人当代的人文精神,借助美食展现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变化。
在追寻美食发展足迹的过程中,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特色印记。
其借力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物,真实記录国内不同地区及民族的美食特点,以从细微处将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402c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0.png)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王芷茹;潘曦阳
【期刊名称】《记者摇篮》
【年(卷),期】2022()5
【摘要】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亦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形象构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过去传统纪录片通常会以电视媒体作为首播媒体,而近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脱离电视平台、把新媒体平台作为主阵地,这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对国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通过梳理当前国产纪录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探索国产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外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王芷茹;潘曦阳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
【相关文献】
1.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策略研究
2.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策略研究
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4.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再思考
——以《丹行线》为例5."纪录片讲故事• 2019"学术论坛——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以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
![探析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以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48887c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e.png)
探析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以纪录片《你所不知
道的中国》为例
杨娟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6(0)8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该走怎样的路,新媒体的全新融合会对中
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型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可能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这部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创了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融合的先例,取得了成功并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范本。
本文力图以它为例来分析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所呈现的特征,旨在为当下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页数】2页(P105-106)
【作者】杨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的角色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纪录片产业价值链构建 [J], 任伯杰;
2.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 [J], 蒋东升;
3.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J], 陈齐齐
4.主体与形态: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纪录片传播 [J], 李佳玮
5.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J], 邓若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节目中的明星跨界主持效应
![电视节目中的明星跨界主持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ef5929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4.png)
电视节目中的明星跨界主持效应
付海恋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8(000)017
【摘要】全媒体多元化时代,电视节目跨界主持人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群体。
如《演员的诞生》由演员张国立担纲主持;歌手胡海泉、张字、古巨基、李克勤分任《我是歌手》一至四季主持人;相声演员郭德纲主持《欢乐喜剧人》……明星跨界主持的出现推动了电视节目的创新,延伸了主持的边界,在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对节目和主持行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必须加以改进和优化。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付海恋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主持人明星制对当今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的影响 [J], 李红光;郭琳
2.电视节目主持全明星化效应及其优劣分析 [J], 胡伟东
3.电视节目"跨界主持"的正负效应与改进策略 [J], 侯月;王升辰
4.电视节日主持人的品牌化战略——从凤凰卫视"主持人明星制"说起 [J], 张志远
5.谁动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奶酪--浅谈跨界节目主持人的优势及其引发的冲击和思考 [J], 余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C ontemporary TV
总第336期
CONTEMPORARY TV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中国纪录片传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光盘、电视媒体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形式向互联网传播转变。
新媒体除了拓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外,还为其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优势1.网络视频的兴起拓宽了传播的新渠道
从2008年良友纪录这一专门传播与发展中国纪录片的门户网站开通到现在,各大视频网站与门户网站陆续开放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
此外,为方便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往往将纪录片按照不同类型分为不同的专区。
同时,专门的纪录片播放网站不仅有优质的纪录片资源,还向大众提供一些产业热点、政策信息以及互动平台等,使普通民众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形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不同的纪录片网站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战略,例如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国纪录片网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专业的纪录片资源库,专注于提供海量点播、独家纪录片资源等服务;优酷纪录片频道设置了“全民纪录”栏目,为网民自制纪录片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凤凰纪录片频道则坚守凤凰卫视文化与历史的传统优势,主要推广历史文化类纪录片。
各有特色、类别清晰的纪录片门户网站与频道为网民搜索观看提供了方便,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用户群体。
2.论坛、微博提供了交流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应用渐渐普及、用户量大增,纪录片的传播又增添了一个新渠道—140字附带图片或者视频链接的方式。
知名纪录片创作者也纷纷开通微博与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作品点评或创作心得交流等互动。
拥有粉丝数量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有Discovery纪录片、纪录片之家以及纪录片创作者陈晓卿等,微博这样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群的社交网站为纪录片信息的发布、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捷径,微博精准的搜索功能也便于用户查找。
如此一来,视频网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时点播,而微博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看即议。
另外,像CNEX网、CIFF网、良友纪录以及豆瓣小组、天涯社区、搜狐纪录片社区等各大纪录片资讯
网站与社区也在不断改进,如提供展映活动以及资源下
载链接等,甚至一些播放器还开设了弹幕功能,真正做到即看即交流,为纪录片观看者与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互渠道。
3.新的媒体运营平台提供了创作的新系统继2013年“中国纪录片网”开播以来,中国纪录片出口交易、境外纪录片引进的有关平台也陆续推出,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纪录片行业水平与中国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紧接着出现了用于纪录片资源整合的专项服务平台“纪录中国”,同名手机应用也随之发布,由此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服务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纪录片服务媒介率先通过手机客户端与PC端口的结合,利用O2O连通模式来整合纪录片的产业资源,构成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平台,为纪录片制作者、爱好者提供不同阶段的实践指导与投资良机,为纪录片的传播拓宽了空间,还为制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1.新媒体下纪录片缺乏创新
尽管我国各大视频网站都设立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然而仍旧避免不了多数频道纪录片来源单一的局面,电视媒体、Discovery以及BBC热播的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常常占据各大纪录片频道的主页,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同质化现象严重。
此外,新媒体环境下开设的一些纪录片制作栏目虽得到了许多纪录篇爱好者的青睐,然而这类纪录片多由网民通过手机设备、DV拍摄而成,画质、音响效果都存在严重缺陷,有不少是为了博人眼球对事件进行夸大、恶搞的片子,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严重不符,对于这类质量低俗的纪录片,视频网站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制手段。
视频网站仅仅依靠点击率与关注热度为用户推荐纪录片,大量制作粗糙、内容低俗的纪录片长期居于纪录片频道的主页,致使一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优秀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2.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形成产业
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产业化平(下转78页)
新媒体◆付海恋
DOI:10.16531/ki.1000-8977.2016.04.031
2016年第4期
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这些热播剧的音乐创作也因此更加宽泛自由。
这些新鲜元素在音乐表现上已不再单纯局限于剧情,而是添加了很多时代语言,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特色。
2012年热播剧《甄传》的音乐制作就体现出这种特色,音乐制作人刘欢巧妙地将传统音乐元素用现代制作手段进行表现,使这部剧中的原创音乐即符合古典美又呈现现代气息,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剧中片头、片尾主题曲采用古诗词加传统乐器演奏,剧情发展的场景音乐则利用现代混声技术,使音乐能对一系列场景进行诠释刻画,使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二、热播剧音乐原创模式及其多重艺术功能特点
1.原创音乐与热播剧之间的链接与拓展
当前,我国电视剧和原创音乐的创作发展已走上类型化道路,形成特点鲜明的不同流派。
这种现状也促使风格趋同的电视剧题材和原创音乐形成特有的音画结合。
以谍战剧为例,这些电视剧无一不是以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和大量悬疑效果表现主题,再结合相应的原创音乐为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
这类谍战题材电视剧在音乐表现上注重音乐色彩的对比,根据剧情发展做到音乐的张弛有度,形成此类电视剧特有的音响艺术风格。
另一类表现现实题材的热播剧由于贴近生活,其原创音乐在制作上非常注重表现生活元素。
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片尾曲《我们不该这样的》等,都侧重将时代音乐融入剧情,突出时代特色,为剧情发展起到很好的润滑作用。
2.原创音乐的价值体现了观众对电视剧音乐的消费需求
热播剧与原创音乐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成为原创音乐发展的动力。
在人们需要高品位电视剧时,原创音乐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得到市场的认同和制片方的青睐。
很多热播剧的原创音乐,其自身价值和影响力已经完全脱离作为电视剧背景音乐的局限,其严谨的艺术架构和悠扬动听的音韵,已经能独立成为一部音乐精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欣赏水平促进了电视剧制作水准的提高,高品质原创音乐也将会大量涌现,在带给观众美好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这一切都为热播剧和原创音乐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责编:刘原)
(上接63页)台的支持,而产业化运营的基本元素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程的必要前提。
纪录片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就要像其他产品一样,发展其相关产业链,完成生产、交换、交通与消费环节之间的关联。
放眼我国的大型纪录片频道,绝大多数都属于自行生产、自行销售的模式,产品播出后直接流入磁带库,中间没有任何流通与消费环节。
中国正处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并传播自己制作的纪录片,除了视频本身的质量问题,这种“散户型”的纪录片加工与传播方式也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探索
1.进一步挖掘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纪录题材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剧,世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饮食文化堪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凭借轻松有趣的叙述方式与精美的画面,将中国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进行了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经验与日常饮食文化的变迁。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实现了中国多民族地域下不同饮食文化的传播,还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诞生为人们了解不同民族、地域中各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题材进行纪录片创作,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打造良好契机。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学习国外优秀制作技术经验
严重缺乏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者是制约我国纪录片跨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
我国不少高校都设有广播电视学专业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然而真正能够培养出纪录片创作人才的高校却寥寥无几。
因此,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需要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专业技术精湛的技术型人才。
如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多数为引进片,真正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能够在该频道播出的屈指可数。
致使这一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国内纪录片自产自销的“作坊”模式不能满足电视台播放的需求。
因此,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在于制作技术的革新。
四、结 论
将新媒体与纪录片创作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纪录片的“播出难”问题,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带进全球化的公共空间,也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
尽管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存在诸多优势,但在发展上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对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我们仍旧需要保持理性与科学发展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责编:丁磊)
CONTEMPORARY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