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境界诗句理解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de)感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de)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我要到达(de)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de)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我(de)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de)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de)发奋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de)情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de)欣喜.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de)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de)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超多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de)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de)深刻印象.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使得此三境界之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浓郁(de)艺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de)学术大师,人生三境界说确实鹤立鸡群,登上了高峰,对确立他在美学界(de)泰斗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de)作用.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de)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de)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de),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de)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de)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de),不平(de),忧虑(de),疑问(de),警惕(de),复杂(de).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de)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de)水.一切(de)一切都是人(de)主观意志(de)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de)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de)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de),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de)生命是短暂(de)有限(de),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de)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de)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de)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de)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de)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de)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de)做人与处世了.王国维透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de)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de)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最后找到了事业成功(de)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能够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de)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de)客观规律.。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
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
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
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
守戒亦是一种能。
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
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
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
“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
心生,魔生;心灭,魔灭。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解读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解读
解读:人生的三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昨夜的风非常的大,把绿色的树叶都刮落了,用来形容当时局势的动荡不安,而作者也为自己的前途感觉堪忧,迷茫,所以才会独上高楼,想要望尽天涯海脚,找到自己的方向。
其实第一境界所说的就像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但又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将去做些什么?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之手,描述的是爱情,相思,把主人公饱受相思之苦,变得憔悴消瘦描写的淋漓尽致。
估计,也只有柳永可以做到吧。
然而在这里,跟爱情和相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里,王国维想表达的是,在这个人生阶段,已经走了人生目标,并且为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变得憔悴消瘦也无所谓,可看出那种坚心,和毅力。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之手,描述的是一个人为了寻找自己想寻找得东西,跋山涉水,奔走千里,然而一直没有进展,突然的一个回首,发现,要寻找的东西就在眼前,苦苦追寻后,终于迎来了惊喜,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用心,总有一天你会获得成功。
虽然在成功的道路上非常的艰难,但是一定不要怕,不要退缩,只要勇敢的去做了,成功就会在某个角落
里等着你去发现,也许就在你的身后。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包括: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寒秋,望江北去。
”这词句出自宋代
词人柳咏的《雨霖铃》,王国维将之作为“昨夜西风”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悲苦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困境。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衣带渐宽”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执着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不断努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蓦然回首”
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寻找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人生三境界的理解“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巧妙的引用三位大词人的名句来说明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三境界。
从外人的角度看,也可看作是一个人要想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西风的狂吹下,枝繁叶茂的绿树也开始凋谢了,表示形式非常危急,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状态下夜不成眠,辗转反侧,为自己前途命运无比担忧,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因此颓废,而是想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争取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于是,愤然起身,独上高楼,高瞻远瞩,想要望尽天涯海角,找到前进的路。
在这一境界中,可以看做人涉世不久,对人生的无比迷茫,正如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在迷茫中有多少人因此而坠入歧途,自暴自弃,人生路漫漫,我们也应该上下而求索。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如此艳丽之词,也被王国维拿来说明学问之事。
诗人所忧之事,是“相思”,但相思到如此地步,我只有柳永能做到了,可见柳永真是一个重情之人。
联系到人生,做一件事能专一到这种地步,不成功都难。
继第一阶段的迷茫之后,在这一阶段中便有了目标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柳永想念女子一样,即使被折磨得瘦骨伶仃,形容憔悴,我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往直前。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觅了千百次,却在无意间看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在苦苦追寻,历经磨难之后,总算看到惊喜了,之前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困惑、苦恼中,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目标,还该不该坚持下去,这些都很正常的,毕竟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在这场旅途中,必定有很多人中途放弃,马云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赏析
项羽豪气
• 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 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 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 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于 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 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 (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 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 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 也(我可以取代他)。”
凿壁偷光
• 西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 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 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 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 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 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 大学问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4;此第三境 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 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
周恩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解析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 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 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 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 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诗句大全
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诗句大全
一、境界升华: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痛苦与艰辛衍生出人生智慧,历练与磨砺升华了境界。
在岁月的洗礼下,感悟到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情,看透红尘后方知纵横之道。
作为一
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应该秉持着正义和善良的心灵,用智慧和勇气
去面对沧桑的世界。
二、境界平和:
山高不过人意,水深不过人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和险峻之水阻挡我们前进,而一个
平和的境界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挫折、化解烦恼。
它是心灵的宁静和内
心深处的田园。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看到生命的美好和人间的
真情。
平和的境界是我们做人的境界,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三、境界开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宽广豁达的心胸,是追求自由与开放的体现。
境界开阔,要求我们能
够不断学习、探索未知,追求更加自由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一颗蓝天般高远的心灵和像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才能够挑战自己的极限,展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在开阔的境界里,许多奇妙的事物都会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勇敢地迎接它们,并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壮大。
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大家或许都熟悉这一段文字。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王国维先生,借助三位宋朝诗人的诗句,对“人生三重境界”所做的描述。
王国维认为:从古至今,凡是有所大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定经过这三种境界。
0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仍处于寻找、探索过程当中的一种境界。
想想看,我们刚刚开始上路的时候,不管是从学校走向社会,还是创业的起步阶段,是否都有这样一段孤独的时候?别人读不懂,无法理解你,而你又要激起内心的洪荒的力量,所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与人的差距,最开始就是在这个地方拉开的。
所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环境还没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但是这正是要展现每个人的境界、格局、能量、智慧的时候。
站得高,自然可以看得远,所以格局境界就决定了我们人生舞台的高远宽广。
02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在实现理想、奔向目标的旅途当中,全力以赴、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一种境界。
我们常说:“做任何事,都不容易。
”你想要做成一件事,但现实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每个人心中都有七七八八的想法。
而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错知错见,犹如心中贼,总是挡住自己的道路。
所以,当我们自己能量和智慧还不够高的时候,哪怕做一点小事都不容易。
所以我们就理解了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话:“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何谓“感性的烦恼”?就是一个人在“不明理”的时候,总是被情绪牵着走。
比如,他会想,这件事情本来是说好的,怎么中间出了那么多偏差呢?最后搞得所有人都不满意。
但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人心惟危,人性极其复杂,所构成的社会也是矛盾多多。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人生成事三境界简析
人生成事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北宋槛(jian四声)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 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柳丝。
是谁在拨弄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
满眼看去,满天飘拂着飘落的柳絮。
红杏正在开放,霎时,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
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再也无法寻觅。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人生三境界的三首古诗
人生三境界的三首古诗1.关于境界的诗句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描写境界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人生三境界诗句
人生三境界诗句引言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途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词来表现这些境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苏轼的《赤壁赋》。
这两篇作品分别代表着人生的三个境界:初生之境、壮年之境和晚年之境。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境界展开探讨,通过对相关诗句的分析和解读,探索人生的不同阶段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一、初生之境1.1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开篇诗句,表达了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和无限激情。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味着青年人正处于梦想起航的时刻,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和能量。
1.2 诗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赋》)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描述当时的赤壁之战为主线,通过描绘场景和人物的悲壮形象,表现了壮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精神。
这句诗中的“羽扇纶巾”暗指壮年时期的英勇和豪放,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表达了壮年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激情和冲劲。
二、壮年之境2.1 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这是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名句,诗中用豪饮的方式来表达壮年人洒脱豪情的人生态度。
人生得意须尽欢,意味着壮年人应该充分享受生活的喜悦和美好,不要让世俗的琐事和功利的追逐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2.2 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之涣的这句诗表达了壮年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暗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引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壮年人在感叹时间的飞逝之余,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的点滴。
三、晚年之境3.1 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声声慢》)这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诗句,表达了晚年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悟。
问君能有几多愁,意味着晚年人对于人生的疑问和思考越发深刻。
人生的三个境界 诗歌
人生的三个境界诗歌
人生的三个境界可以用三首诗歌来形容:
第一境界: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寓意:人生之初,由于自身的视角和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导致对人生的真谛难以有全面的认识。
正如在山中的行者,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
第二境界:
《蝶恋花》晏殊兰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寓意:人生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如同明月不解离别之苦,独自在夜晚穿行于朱门之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但也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就如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虽然彩笺和尺素常常无法寄达,但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
第三境界: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香车正踏青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寓意:人生之巅,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和积累,最终在灯火阑珊处领悟
到人生的真谛。
就如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般绚烂,经历了宝马香车正踏青路的艰辛,才有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辉煌。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美之处。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名诗,表达了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和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三个境界分别是少年时代的自由奔放、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和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
这三个境界既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少年时期的自由奔放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充满活力和激情,渴望冒险和探索未知。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勇往直前,不受任何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纯粹。
他们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青春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由奔放的境界也会逐渐消失,被现实的压力和责任所替代。
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是人生的第二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努力奋斗。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忙碌而充实,为了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地努力奋斗,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他们像山川一样坚毅不拔,像大树一样稳健成长。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感觉,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事业拼搏的境界也会逐渐远去,被淡泊和宁静所取代。
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是人生的第三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会放下功利和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淡泊而恬静,享受着岁月的静好,享受着内心的宁静。
他们像云淡风轻,像水流长天地,悠然自得,超脱尘世。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超脱和解脱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轻盈和自在。
然而,随着生命的终结,这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也会逐渐消逝,被永恒的安息所取代。
人生三境界,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意义。
少年时期的自由奔放,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每一个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无论身处何种境界,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美好和意义。
人生三层境界的诗
人生三层境界的诗
人生三层境界通常指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这三种境界分别是“立”、“守”、“得”,分别用三句诗来形容:
1.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意为昨夜的秋风吹落了树上的绿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远方的天涯路。
此句表达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往直前。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意为为了心中的理想,即使衣带渐宽也不后悔,宁愿为它消得人憔悴。
此句表达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为在众人中寻找了千百遍,突然回头,发现那个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表达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努力和坚持,最终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三句诗分别表达了“立”、“守”、“得”三种境界,强调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及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事业和学问的追求,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
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
人生大约有三境界,而且是次第性的。
1、立(儒家)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儒家要求每个人要立德、立功、立言,珍惜光阴,切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否则即与禽兽无异。
为了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在奋力拼搏,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务求万世扬名。
儒家的修身次第是:君子,贤人,圣人。
2、破(道家)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道家提倡随顺自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功名富贵两蜗角,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岂不妙哉!
宁可曳尾涂中,也强过供奉甲骨于庙堂之上。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神马都是浮云,争什么?
道家的修行次第是:圣人,神人,至人。
3、证(佛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导引众生明心见性,内明实相,外应虚缘,心无挂碍,如如不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真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佛家的修证次第是:阿罗汉,菩萨,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
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
“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
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而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也是为事业拼搏、思考的状态。
句子出自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到世界的广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于是奋力追求,极尽所能,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为之疲惫而不悔。
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完全让人忘却了求学过程中的疲惫,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于身,满足于心。
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终于达到了学问、事业的另外一个阶段。
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大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惆怅迷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让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关于人生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的是人生有时需要的是一种求孤独,求寂寞的心境。
第二境界: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讲的是人生有时需要执著,永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讲的是人生有时需要一种顿悟,猛然省悟的机缘。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 晏殊原文译文对照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引用的词句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引用的词句
王国维,我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人生三大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分别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代表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和感悟。
第一个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意味着在人生之初,我们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朝着目标前进。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描述了在人生中期,我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这个阶段,我们要有执着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中,即便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在人生晚年,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这个阶段,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寻找和挣扎,终于在某个瞬间,发现了人生的真谛。
这时,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借鉴王国维的三大境界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思考。
年轻时,要有远大的志向,勇敢追求梦想;中年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和爱情中,执着付出;晚年时,要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感恩生活。
总之,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
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三大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断成长和进步。
用诗词句子表达人生三种境界
用诗词句子表达人生三种境界人生的三种境界,我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人生三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详细说一下我自己对人生三境的理解。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这种类似于“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烂漫。
在王国维看来应该解释为欲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和纯真的内心。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原意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这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得到了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得不到便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当然也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肯定不是单纯诉求男女相思的。
他想表达的是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为了成功,一定要拼命努力。
要想成功,一定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意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是一种经历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以后,又有了闲看庭前花看花落的感悟。
王国维把它当成人生三境的最后一境,说的是人在经过多次挫折磨难之后,慢慢成熟,豁然领悟了人生世故,便是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第二境界,可第三境,却是少数果敢坚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才能达到的,他们走的路不单单是磨难,更是自我的极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三大境界诗句理解【篇一:人生三大境界诗句理解】第一句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一作《鹊踏枝》)第二句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第三局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人间词话》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之一。
而我看的版本是这个,以下答案基本均来自于这本书——。
另外,关于这三句话,我觉得写尽了人在学习,探索,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
其实本身这三种境界就是王国维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来的。
换句话说,这是王国维的境界。
后面我会详细说。
他最初用于文学或者艺术创作,并没有升华到人生上面。
但既然王国维可以提出这样的境界,并被广泛认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境界放到其他领域。
当然,前提是不要生搬硬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放在人生,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设定目标理想。
为了梦想而去拼搏。
最后不论梦生梦死,纵然无悔。
这便是境界。
说到境界,这里就有更多需要说的了。
在这里我简单的杂糅综合一下其他大家所言,因为一一引用太过繁杂,内容太多。
我就精炼一下语言好了,明确指出,以下的观点都是大家所言,我只是综述以下。
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都会说我该观点从何处得出。
也望知友指正。
你可以把a看成把眼光放的长远,立定目标。
而b则当做是一种不断去追求探索,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而c则是一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那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成功。
但是呢,这种想法并非当时的词者,像晏殊也好,欧阳修也好,辛弃疾也好,初心肯定不是这样考虑的。
或者说,本身就是王国维凭借自己欣赏所创造出的一种最高享受。
这个观点在李广田先生的《谈文艺欣赏》中有论述过。
佛雏在《评王国维的“三境”说》中,说了这样的观点。
就文艺上来讲,“三境”说讲的是艺术家修养与创作的阶段性与艰苦性。
其中涉及到了思维形象的飞跃。
三种境界分别从最初的酝酿,中间反复的推敲,最后通过艺术实践达到一个圆满飞跃的创作过程。
而这一说话的特点呢,就是把“顿悟”与“渐修”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而佛雏在《“境界”说的传统渊源及其得失》中,又一次提到了。
“昨夜西风”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的第二境,都是抓住了“渐”的核心。
艰辛创作,为达美好理想,不惜代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得就是“顿”。
“渐”包括了对理想的执着,而“顿”则是一种苦尽甘来后的得来全不费工夫。
是一种在创作中灵光乍现的美好。
正如之前李广田老师所提出来的,这是王国维自己为欣赏而创作出来的。
并非最初词者本意。
在冯友兰先生《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一书中,提到了,王国维把这三阶段和词人的那几句联系到一起,是有感情的,本来没有关联的词句,因为王国维的结合,反倒有了意境。
所以,这不是词人本身的意境,是王国维的意境。
王苏先生在《王国维“境界说”的禅宗意蕴》中把王国维的意境与禅宗联系到了一起。
初禅阶段,参禅者能排除烦恼,欲望的干扰,得到一种从现实中脱身的喜悦;二禅阶段,这种喜悦逐渐转化,成为身心的一种自然属性。
而“西风”,“凋碧树”这种现实,让人又无尽的烦恼,产生无尽的欲望。
只有“独上高楼”可以排除干扰,从而解脱。
“望断天涯路”就是解脱后内心的平静。
在三禅阶段,这种失误的色彩和喜悦小时了,只留下内在最纯洁的乐趣。
表现了从“凋碧树”到“人憔悴”再到“望尽天涯路”过程中那种喜悦的消失。
从而达到了一种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状况。
而这种“慧”的体现,就是“顿悟”。
而我本人最喜欢周锡山先生《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中的话,这里引用王国维认为读书,研究也应像爱情那样真挚,热烈,深沉,那样一往情深。
付出自己的全副身心。
所以他借用这些宋词的名句,强调一个人读书,研究必须高瞻远瞩,不畏艰难劳苦,具有坚韧意志,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最后终于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重大收获。
周锡山先生指出,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仿效任意一个比自己强大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崇敬之心破碎,自有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
而这一结论是周锡山先生参照了《尼采全集》中所总结出来的。
他认为,王国维提出的治学的三种境界,阶段和尼采的言论同中有异。
相同的是王国维认为只有天才才能成大事业,大学问,这些天才都必经这三种阶段。
不同的是,王国维比尼采站的更高,他的第一阶段就已经是“望尽天涯路”了。
a是第一阶段,有志者遥望前程,感到任重道远。
难保成功,悲壮豪情之外夹杂着复杂感情。
b是第二阶段,是那种探索之艰巨,百折不回的精神。
c是第三阶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管如何,尼采也好,王国维也好,创作的三个阶段都可说是异曲同工直面,又各呈千秋。
程亚林先生《近代诗学》中是这样说的,a是第一种境界,为悲。
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无路可走的境界。
b是第二种境界,是周密思考,仔细斟酌,择一而从,赢全神贯注,努力拼搏,为之“憔悴”的境界。
c是第三种境界,是为止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功成名就的境界。
象征在“灯火阑珊”,但也可能不在。
蓦然回首时,可能失之交臂。
而无论成败与否,都不枉此遭。
最后,是金德万先生在《研究生课程讲义》中提到的。
认为三境界即是知之,好之,乐之。
a是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理解无所阻隔,界限分明,是为知之。
b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沉迷其中,自是所谓好之。
c则道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说出了读书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关系。
最后安利一个自己关于赤子之心的理解。
因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有提及,这里简单的回答了一下希望给题主带来帮助,也希望能和各位知友进一步讨论。
259??5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4 人赞同了该回答个人愚见。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本意是探讨“如何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实并不是人生。
王国维三重境界的每一重是作为一个学者在文学和学术修养上所达到的不同境界。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所得。
想成为大学问者、大文学家,最开始都是借鉴总结前人的经验。
是吸收的过程,是研究和创作的起点。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所思。
深入思考前人经验。
这个阶段就是不断努力,杀死脑细胞的过程,容易理解不解释。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所创。
顿悟。
有自己的看法。
发现并开辟出前人未曾得出的学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提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已修能。
’文学之事,于二者不能缺一。
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结合这句话,这三个境界是梯级向上的关系,但在这向上的过程中,不单单只靠埋头苦干或者深思苦虑,这只能提高个人之“修能”,能否跨出关键一步,还要看学者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内美”作为的才华升级的契机。
后人认为三重境界内含深刻哲理,把它冠上“人生”的大帽子,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一是上面提到的,王国维在原文中并未明确指出三重境界与人生的关联度;二是王国维作为“纯学问派”,“人生”这个主题未免多少有些功利化了,偏离纯学问主题,倒像梁启超的风格了;三是王国维在创作《人间词话》时,处在王国维创作和哲学思想的第二阶段,这时候他仍未脱离叔本华的影响,也就是对“艺术天才论”的认同,即“艺术是天才的事业”。
可见,王国维在总结三重境界的时候,是针对艺术和学术上的“天才”而言的,至少也是理性与至情兼得而胜的人。
如果把它作为人生来谈,不就显得王国维的心胸狭隘提出这种等级人生,和他所提出做学问者必有胸襟和气度相悖了。
所谓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理想”三重境界,不过是后人对原话的意义篡改以及对王国维哲学高度的主观褒奖罢了。
另外,王国维对诗词文学创作所提出的人生美学观,虽是说与人生结合,但只是提出在创作文学的时候,要将真情感抒发在诗词中,是之具有人生况味。
这是“人生-艺术”单向的观点。
王国维在纯粹艺术和纯粹美的原则下,并未提出明确关于人生的观点。
跑题了==2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硕士在读36 人赞同了该回答人生之境无非三种,初登途中,望天下风景,豪气顿生,愿开天下志,继往圣之绝学;然事与愿违,人生多坎,磨难中坚持本心,曲折中不忘初衷,虽衣带渐宽,然本心不改,志向不改;走过一路风景,望却一山云雨,得失之间,才发觉,自己想要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多东西等得到过之后,再回首望时,其实,最美好的自己,是在当初3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7 人赞同了该回答第一阶段是求索,第二阶段是实干,第三阶段是觉悟。
3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男,一己网创意总监,文字控21 人赞同了该回答这是三个阶段。
做学问会经历的人三个阶段。
最开始,你觉得自己很牛了,独上高楼,路都被你望尽了。
人其实做任何事的初期都会这样。
但是再过一阵子,又发现原来学问很深,便开始发奋,下最笨的功夫,求最深的道理。
这个阶段任何天赋都没有用了。
埋头看苦学到一定的阶段,忽然抬头,仿佛得道了一般,所以木然回首,和最初所想的一样。
这三个阶段大致也是人探索未知的阶段。
人最初是用直觉,接着便理性,最后理性与直接契合。
常说伟大的事物总来源于一个疯狂的念头,但它的伟大不只是疯狂,还有为之付出的努力。
2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匿名用户6 人赞同了该回答95后而言,我觉得人生的第一重境界是年少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生命里有太多的遗憾。
5 人赞同了该回答第一重开头说一个人很失落,为什么呢,因为没女朋友,实在想找一个女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没谈过恋爱没碰过女人的雏荷尔蒙蠢蠢欲动了,简单讲就是发春了,所以他精力旺盛,所以他独上高楼,寻寻觅觅,就是想找个女朋友,以解燃眉之急。
第二重境界就是说他终于找到一个心爱的女孩,很爱很爱她,甘愿做一个傻瓜,愿意为她做任何事。
这就是初恋的味道,很美好很幸福,也很容易悲伤和痛苦。
第三重境界是说一个人呐,他风花雪月,流连无数花草,品尝过很多很多女人之后,他终于发现,原来自己真正爱的女人,她也许并没有那么漂亮,她的身材也并不是最好的,但是跟她在一起,你会感到心安,感到踏实。
跟她在一起,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与幸福。
你暮然回首,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对你笑。
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知乎用户3 人赞同了该回答正、反、合,否定之否定。
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it3 人赞同了该回答个人理解这就是在讲一个人的追求和觉悟的过程。
开始梦想,有求之不得之感。
后来真的去追求了,有形容消瘦的切肤之痛。
最后无论得到还是没有得到,一切归于平淡,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又不是那个山,不是那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