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怒》中的生命困境与自我救赎
今年的日本奥斯卡公布提名,悬疑片《怒》成为热门
今年的日本奥斯卡公布提名,悬疑片《怒》成为热门有着“日本奥斯卡”之称的日本电影学院奖(日本アカデミー赏)是每年最受关注的日本电影奖项。
奖项于 1978 年创立,由日本奥斯卡奖协会主办,也是日本各大电影奖中唯一通过电视直播颁奖典礼的奖。
与奥斯卡的奖项设计类似,日本电影学院奖每年会评选出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动画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演、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音乐在内的众多奖项。
在今年第 40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提名中,李相日执导的悬疑片《怒》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在内的十多项提名,成为了夺奖的大热门。
电影《怒》根据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同名小说改编。
2011 的夏天,东京郊外一对普通夫妇惨遭杀害。
凶手在杀人现场留下了血字“怒”,并在接受了整容手术之后继续逃亡。
之后,在千叶、东京和冲绳分别出现了三个神秘的男人。
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并分别与他人发生着情感纠葛,同时他们又似乎与杀人凶手有着某种契合度,究竟三人中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而那些付出感情的人又是否该选择信任对方?原作小说的评价很不错,吉田修一在悬疑的包装下讲述了一个有关信任的故事。
而电影的卡司也相当豪华,出演的演员包括渡边谦 、森山未来 、松山研一、绫野刚、广濑铃、佐久本宝、高畑充希、池胁千鹤、宫崎葵、妻夫木聪等等。
绫野刚和妻夫木聪还在影片中饰演了一对同性恋人。
除了《怒》之外,《家族之苦》、《新·哥斯拉》、《滚烫的爱》、《昭和 64 年 前篇》也入围了最佳电影的评选。
另外,今年日本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的角逐也相当有看点,尤其是《你的名字。
》与《在这世界的角落》之间的竞争。
《你的名字。
》无疑是 2016 年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奇迹,新海诚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提名。
但同为日本电影界四大奖项之一的电影旬报却并没有青睐这部热门作品。
电影旬报将《在这世界的角落》评为年度十佳作品的第一名,而《你的名字。
》却未能入选十佳。
《在这世界的角落》同时也成为了 1988 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电影。
男人一生必看的16部电影
9.情色+征服--【本能】
男人必看指数:★★★★★★★★★
推荐理由:沙朗斯通在本能的表现,绝对是开启男性性启蒙的最关键的一部情色电影。她的性感像她的冰锥一样咄咄逼人,刺进了男人的心房。当她两腿交叉,当她提着高跟鞋踏着雨水显露性感迷惑魅力之时,很难有男人会抵挡得住,学习怎么品女人吧,懂得如何掌握一门情调是一门情色的艺术,很多顶级男人都善于此道你难道不想去征服吗?
1.精神---【愤怒的公牛】
有节奏感的步伐,被战袍遮起的脸庞,强壮的身体,三根结实的缆绳围起的是一个桀骜的灵魂,背景是蒙胧的闪光灯与观众的呼喊,悠扬的配乐,慢镜头,连续出拳。《愤怒的公牛》的以一种写意的手法开头,讲述的却是一个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故事。
“愤怒的公牛”就像是一部水墨画,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经典。
14.浪荡+承诺--【伊莎贝拉】
男人必看指数:★★★★★★★★★★
推荐理由:每个男人的心中都会留有一个最深的名字,伊莎贝拉或另外。那是他们最初的爱,也是爱得过深而留下的伤口。年少时的那段爱情已然逝去,在灯红酒绿的颓靡中深埋心底,一个又一个女伴游走于楼梯口,高跟鞋激起的欲望已被遗忘。直到他遇见她——暧昧闪烁的灯光,糜乱的音乐,一片昏黄中各种欲望暗地纠缠。一个不算高大,不算英俊的男人用看似严肃的态度和最老套拙劣的技法,向一个陌生的女孩搭讪。他说:“你的眼睛,好像我第一个女朋友。”看似无意,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挑动了他心中最深的伤,Isabella,西班牙语意“上帝的承诺。”这是一年前,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遇。
6.责任--【辛德勒名单】
男人必看指数:★★★★★★★★★★
推荐理由:对于辛德勒来说,救助落难的犹太人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责任.而把那段历史搬上银幕,则是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艺术家的责任。《辛德勒的名单》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
在性解放中完成自我救赎疯女人
在性解放中完成自我救赎的疯女人摘要: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人的精神压力也不堪重负。
人性中存在的许多原始特征也往往被忽视。
《玫瑰纹身》一剧通过塑造萨拉菲娜这一女性形象来表现性压抑给美国南方女性所造成的精神负担。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萨拉菲娜由自我堕落到恢复正常这一精神转变的原因和表现,对美国人民压抑的精神状况进行反思。
关键词:性解放《玫瑰纹身》萨拉菲娜性压抑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玫瑰纹身》是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作品中风格极为独特的一部。
该剧以幽默的喜剧形式展现了一位由意大利移民至美国南部的中年妇女由清教徒的独身身份到恢复普通人自由身份的转变。
故事的结局十分完满,这位被遗弃的寡妇最终获得了新的爱情。
田纳西本人凭借此剧一举夺得了“托尼最佳戏剧奖”的殊荣。
该剧于1951年被搬上百老汇的舞台,女主人公萨拉菲娜的命运转折一直是读者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萨拉菲娜总是沉浸于过去和前夫美好而愉悦的性爱回忆中不可自拔。
尽管前夫已去世多年,但萨拉菲娜始终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她企图用一种默哀的生活方式来逃避现实。
寡妇这一身份制约了她寻找新的爱人的可能。
在社会身份和个人思想抑制的共同制约之下,她试图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然而此种压抑的个性恰恰加剧了她在现实中的堕落。
一萨拉菲娜自我堕落的表现萨拉菲娜的家安置在美国南部海湾附近的一个小镇上。
她的丈夫是一名经常外出跑生意的卡车司机。
尽管萨拉菲娜并非与自己的丈夫朝夕相处,但她始终对丈夫保持着忠贞不渝的爱意。
有一天,萨拉菲娜的丈夫因走私运输毒品而被枪毙。
得知丈夫的死讯后,萨拉菲娜终日足不出户,整天以衣冠不整的形象呆在家中,心中悲痛万分。
除其个人采取禁闭的行为之外,她还强力阻止自己的女儿与水手杰克谈恋爱。
她将自己的女儿反锁在家中却遭到女儿以自杀来抵抗的回击。
在邻居们的劝说之下,萨拉菲娜同意让女儿返回学校但却无意间从邻居的闲谈中得知其丈夫在外有私情的事实。
由于在情绪上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她愤怒地将邻居赶出家门。
《狂怒》电影影评
《狂怒》电影影评在这个以腐国和日韩系阴柔男子为主流的时代,电影《狂怒》的出现宛如一股清泉,再次证明了纯爷们的魅力依然无可抵挡。
然而,这部电影在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上,却引发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不满。
《狂怒》显然并不打算在政治正确性上谨小慎微,反而有意强化了一些政治不正确的元素,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习惯于常规的观众带来震撼。
电影中对于战争对人性的异化进行了广泛的描绘,盟军同样犯下了虐杀战俘、凌辱妇女等罪行,与纳粹吊死平民、征用儿童上战场的行为并无二致,同样缺乏人性。
如果《狂怒》能够将这种黑暗的气质贯穿始终,让观众陷入狂怒或绝望的情绪中,那么它有可能成为一部真正勇敢的作品。
但遗憾的是,它很快陷入了好莱坞电影的俗套之中,诸如无比笨拙的爱情戏、多次引用《圣经》的说教等,都被观众讥讽为“抗德神剧”的结局。
这些俗套的情节对电影的杀伤力极大,尽管电影中有大卫·艾亚颇具特色的简单粗暴的战斗,以及虎式坦克与谢尔曼坦克实打实的对轰带来的惊喜,但都无法弥补这些俗套所带来的损失,使得电影的成色大打折扣。
此外,狗血的旁枝末节也削弱了主角性格转变的可信度,而说教更是电影的致命伤,它破坏了电影的腔调,显示出了导演在表现上的无能。
或许我们应该归咎于这个战争片不再吃香的时代,好莱坞在制作电影时变得越发束手束脚。
或者是导演大卫·艾亚无法驾驭宏大叙事的题材?这也是无奈的现实,在超级英雄满天飞的当下,战争英雄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
制作一部战争片所获得的票房收入远不如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投资6800 万美元的《狂怒》,在内地和北美市场的表现也只能算是平淡无奇。
与《美国队长 2》相比,《狂怒》的票房甚至连其零头都不到。
因此,它无法支撑起太多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而 1V4 的坦克大战已经是这部电影的极限。
电影只能尽力展现 5 人小群体的故事,而无法呈现更多人的清晰面目,整体格局偏小,与影片所表达的深沉主旨形成了一种怪异的错位。
生门的观后感
生门的观后感《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个描写人性黑暗和现实解构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被芥川龙之介独特的写作风格所深深吸引,对生命、人性以及社会的思考再次被唤醒。
引人深思的故事《生门》以其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情节深深折服了我。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罗生门》。
这个故事以一起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视角的叙述展现了真相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故事深刻探讨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欲望和在生存压力下的选择。
他将读者置身于一个道德与欲望交织的险恶世界中,让我们思考何为真相、何为善与恶。
这让我意识到,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冲突常常是复杂而难以理解的。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藪人》。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被认为是被鬼附身的人,众人都想方设法驱逐他。
然而,故事的走向却让我们开始怀疑他到底是否真的被鬼附身,又或者只是一个被误解的普通人。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于人们对于不同和陌生事物的恐惧、偏见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人们常常以偏见对待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物,令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宽容、不轻易把人和事物归类于是非对错之中。
独特的写作风格芥川龙之介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动人。
他以精湛的笔触描绘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同身受。
他的文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笔触,既传达了对于美的追求,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故事情节紧凑又不失细腻,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欲望和犯罪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中倍感紧张、震撼和思考。
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思考《生门》让我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人性的复杂性、真相的多面性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性成为了我思考的焦点。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面对不同的道德困境,需要做出选择。
这些选择常常牵涉到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之间的竞争。
读完《生门》后,我开始更加思考自己对于道德和真相的抉择。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北野武(Takeshi Kitano),是日本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和喜剧艺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的黑暗面、暴力和物哀,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北野武的电影美学风格集中体现在对人性、暴力、孤独和底层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刻画上。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北野武电影的美学特点。
北野武的电影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刻画而著称。
他的角色常常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人物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他们既有着悲剧的一面,又有着喜剧的一面,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成为了北野武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他的电影中,主角往往身背过去的伤痛和遭遇,承受着社会的压迫和不公,这使得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复杂和深刻。
北野武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向观众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复杂和矛盾,使得人物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包容性。
北野武的电影以其对暴力的审视和探讨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常常呈现出残酷的暴力场景,这些场景既不是为了追求刺激和暴力美化,而是为了反映出暴力背后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在他的电影中,暴力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表现形式,而是一种对人性的审视和反思。
北野武通过对暴力的深刻刻画,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他试图通过观众对暴力的观看和审视,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暴力的恶果和危害,从而引发对暴力的反思和警醒。
北野武的电影以其对物哀的表现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常常呈现出贫困、孤独、失落和无奈的情感,这些情感在他的电影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和反映。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主角往往身处底层社会,生活在边缘和贫困之中,他们所面对的是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以及生活的压力和困境。
北野武通过对物哀的表现,向观众展现了底层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和绝望。
他试图通过对物哀的呈现,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困境,从而引发对社会的警醒和呼吁。
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1《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
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
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
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
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
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
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
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x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
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
浅析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
浅析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作者:丁敬胡颖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后赢得了业内的肯定以及观众的认可,笔者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具体分析该片,探讨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发展。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95-01作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引发了热议。
影片改编自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的陆勇的真实事件,描述了普通中年男子程勇率领的印度神药售贩团队,从牟取暴利到良知苏醒,在善与恶、情与法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引人深思。
整部影片通过紧凑的剧情、演员卖力的表演以及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肯定,本文将从影片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探析该部电影。
一、人物塑造现实主义有其狭义广义,它们也成为了对于类型电影真实性理解的基础,类型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有其文化语境下的共识。
[1]而真实的人物塑造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
王传君饰演的慢粒白血病病人吕受益,因吃不起高价药,找到了仿制药的路子。
第一次出场时,他揭下一层又一层的口罩的行为令人发笑,但这可笑的细节正刻画出其对生命的珍惜。
从一开始生病想死,到看到出生后的孩子就不想死了,再到最后无药可吃时的屡次自杀,一次次地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该人物塑造出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生命的渴望,又是对生活的绝望。
影片中男主角从为了利益而“走私”印度神药到最后变成大家的“药神”的英雄人物,《我不是药神》突破了国产传统影片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突破了受众对英雄形象的传统认知。
主角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正统权威、大义凛然的人物,而是打老婆、逛夜店、看艳舞、出口成脏、见钱眼开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而正是这种小人物与英雄形象形成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感。
周一围饰演的警察在《我不是药神》中也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缺乏人情味的、死板僵硬的警察形象。
心理学视野下对电影《超脱》的赏析
1 故事简 介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2— 0 0 8 3 — 0 1
题 家庭 ,而 制造 问题家 庭 的罪魁 祸首 源 于混 乱 的社 会观 念 与 意识 。
许 多我 们所 推崇 、所热 衷 的价值 观其 实是 违 背 了个 体 主体 地 位 的 。 但他 却从 不在 任何学 校 长 期 停 留 ,如 “ 揉 成 团 的 纸 币 ,辗 转 于不 是错 误 的 。这 一点 在 中国本 土 文 化 与影 片所 反 映 的 美 国 社会 价 值 同人 手 中” 。男 主亨利 时常遭 受 童 年创 伤 记忆 折 磨 ,孤 单 一人 、孑 观文化 上呈 现 出一 致性 :父 母 强 势 地 以社 会 标 准 和 自己 的想 法 来 然一 身 ,他从 不 主动 去 与 人建 立 感 情 ,避 免 陷 入情 感 的漩 涡 。亨 约 束子女 。家庭教 育 问题 始 于 父母 也 终 结 于父 母 ,社 会 却扮 演 着
利 的母亲 在他 七 岁 的 时候 服 药 自尽 ,亨 利 亲 眼 目睹 了这 个 场 景 , 紧箍 咒 的角 色重重 地压 在 教 育 的 标准 之 上 。个 人 主 体性 得不 到尊 从此 伤痛 就一 直 伴 随着 他 。在 迷 失 自我 、怀 疑人 生 时 ,亨利 找 到 重 ,而作 为有 认 知 的人 类 ,我 们 又 有 着 自己的 人格 尊 严 ,需 要 被 了逃 离 自我精 神 束缚 的缓 冲 剂 ,阅读 让 他 学 会 思 考 ,懂 得不 被 社 认识 和 理解 ,有着各 自特殊 存 在 价值 且不 能 被 忽 视 更 不 能被 环 境
亨利 此次担 任代 课 职 务 的 学 校是 整 个 区内最 差 劲 的学 校 ,在 系统 ” 。存 在 主义心 理学 家罗 ・ 洛 梅认 为 :人 与动物 不 同之 处就 在 这里 聚集 了各种 让 人 头 疼 的 问题 学 生 。然 而 ,在 放 荡 不羁 的学 生 于他 具有 自我 的 意识 ,能 够 意识 到 自身 的存 在 。意 识是 对 自身 和
迷失东京 影评
迷失东京影评
《迷失东京》是一部由日本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
个关于孤独、迷失和寻找的故事。
影片以东京这座繁华都市为背景,通过两个主要角色的相遇和交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
独和迷茫。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通过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精美
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和忙碌。
同时,导演对角色情感的把
握也非常到位,通过细腻的表现和对话,让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主
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其次,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配合着画面,让人感到一种深
沉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尤其是片中的插曲《上海之夜》,更是让人
印象深刻,仿佛能够听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渴望。
最重要的是,影片所呈现的主题非常有深度,让人们在观影的
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孤独和迷失,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在
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
影片通过对现代人内心的探索,让观众产
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迷失东京》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无论是从影像、音乐还是主题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人们在忙碌的都市中停下脚步,去思考和感受内心的孤独和迷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浅析日本恐怖电影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危机
浅析日本恐怖电影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危机作者:张晨曦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9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恐怖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并诞生了多部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影片拍摄方面,日本的恐怖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制作精良,叙述视角独特,注重社会内涵,这使日本的恐怖电影迥异于场面血腥重口味的欧美恐怖、荒诞怪力的香港僵尸、阴郁神秘的泰国降头及黑童话般的韩国校园,能够长盛不衰,持续吸引着庞大的观影群体。
笔者想通过日本系列恐怖电影的经典名片《午夜凶铃》、《咒怨》来解读日本社会当下面临的伦理道德危机,分析“恐怖”表象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午夜凶铃》(又名《七夜怪谈》,主演:松岛菜菜子,导演:中田秀夫)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学共同看了一盘来历不明的录像带,七天之后,友子和同学相继死去,这起灵异事件引起了女记者浅川的关注,她决定深入调查这次事件。
浅川了解到友子生前曾看过录像带并因过分恐怖导致入院,于是她找到友子和同学看录像带的那家旅店,果真发现了那盘没有名字的录像带。
浅川看完录像带后并没有发生意外,而此时前夫高山龙司亦介入此次事件的调查,复刻了录像带,决心和浅川一起研究。
面对只有七天的生存时间,他们逐步走进了贞子的世界,揭开了录像带诅咒背后隐藏的秘密。
该系列共有四部,分别是《午夜凶铃》、《贞子缠身》、《凶铃再现》、《真相大白》。
影片中带有贞子诅咒的录像带出现的画面给了观影群体不祥感觉,出现了粗糙模糊断断续续的像是贞子从井底仰望的模样。
当观众跟随贞子的视线脉络,看到的竟然是狠心推女儿贞子坠井的伊熊平八郎博士。
影像符号的不可确指,加深了观众的恐惧。
影片的灵魂人物高桥贞子在现实世界中,能够用意念将文字显示在白纸上。
然而,其人最终下落不明。
日本历史上另外两位“超能力”拥有者御船千鹤子和长尾郁子,前者高强的透视力可以找回掉进海里的金戒指,后者不仅能透视物体,更能以意念将心中所想文字和画面显示于菲林底片。
广岛之恋观后感
广岛之恋观后感《广岛之恋》观后感电影《广岛之恋》是一部由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作品,该片于2016年上映。
影片以广岛原爆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记忆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所传达的情感所触动,思考了许多关于生命和爱的问题。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演技,展现了广岛原爆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导演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城市,通过展示人们在灾难中的种种困境和挣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原爆对人类带来的摧残和痛苦。
尤其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个幸存者的家庭,他们在原爆的阴影下生活着,不断面对着恐惧和痛苦。
这种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我对历史的残酷和人类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通过展示爱情的力量,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在剧情中,主人公的父亲曾经是一名摄影师,他通过镜头记录下了原爆事件的瞬间。
这种对生命的记录和追求,让我想起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而主人公的母亲则是一个幸存者,她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但她依然坚强地生活着,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最后,影片通过对记忆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思考。
在影片中,主人公的父亲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他曾经拍摄的照片,他希望通过这张照片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
而这种对记忆的追求,也让我思考起了时间和记忆的关系。
时间如同一条河流,不断地向前流淌,而记忆则是我们对时间的留存和回忆。
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探讨,影片让我思考起了自己对于时间的态度和对过去的回忆。
我们是否应该珍惜现在,还是过多地沉溺在过去的记忆中?总的来说,电影《广岛之恋》是一部深情而真实的作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记忆的探讨,影片引发了我对于生命和爱的思考。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也让我思考起了时间和记忆的关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广岛原爆事件的纪实,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论《在城崎》的生死观
论《在城崎》的生死观《在城崎》是一部著名的日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在她的疾病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故事。
本论文将探讨该小说中的生死观,以及它对读者的启示。
一、小说中的生命观与死亡观二、疾病与生命的关系三、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四、死亡的必然性五、死亡与不朽的价值观六、生命的转化与延续七、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诉求八、小说中人物的生命态度和选择九、《在城崎》所呈现的生死观与当代社会的生死观在探讨这些观点的时候,我们将引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经典语句,从小说中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来理解他们的生命观与死亡观,并探讨它们的启示。
对于读者来说,这个主题可以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的塑造。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通过对生命的理解来发现自己的使命和真正的价值。
《在城崎》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灵启示,对于现代人对生命进行思考和探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小说中的生命观与死亡观小说中呈现的生命观是积极的,描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并强调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同样,小说也表现了死亡观的积极面,强调死亡是生命延续的一部分,是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一种方式。
2. 疾病与生命的关系小说中展现了疾病和生命的交集和相互关系。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病痛与她对生命的重视,表达了生命脆弱性和珍贵性的主题。
3. 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小说中的死亡并非终点,而是一种转化和延续,死亡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死亡本身。
主人公在死亡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她的死亡中,生命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4. 死亡的必然性小说中强调了死亡的必然性。
作者展示了人类面临死亡之际的心境和感受,表达了人类对生命的无奈和接受。
这一观点向读者展示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连续性,具有哲学上的深度和启示性。
5. 死亡与不朽的价值观小说中表现了死亡与不朽的价值观。
主人公追求不朽是因为她想留下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延续。
作者通过描写人类对死亡的思考和对不朽的追求,传达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思考。
101条影片故事梗概
101条影片故事梗概1.《教父》:讲述了意大利黑帮家族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年轻成员迈克逐步成为家族领袖的故事。
2.《肖申克的救赎》:无辜的银行家安迪被错误指控杀害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他花20年时间在监狱里挖洞,最终成功逃脱,揭示真相。
3.《霸王别姬》:两位京剧演员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4.《阿甘正传》:智力有限但心地善良的阿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
5.《美丽人生》: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里为保护儿子的童心而编造游戏的故事,展现人性光辉。
6.《辛德勒的名单》:二战期间,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的故事。
7.《星际穿越》:为了寻找新家园,探险者穿越宇宙、探索未知星球,经历挑战与困难。
8.《阿凡达》:人类为了获取资源而入侵外星球,导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一个残疾士兵与当地人结盟,最终成为抵抗侵略者的领袖。
9.《泰坦尼克号》:年轻富家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在泰坦尼克号号船上的爱情故事,遭遇沉船悲剧。
10.《星球大战》系列:善与恶、抵抗与压迫的较量,发生在遥远的星系中的复杂故事。
11.《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决定体验普通人的生活,与记者乔共度一天。
12.《乱世佳人》:南北战争期间,斯嘉丽·奥哈拉的爱情和生活经历。
13.《当幸福来敲门》:克里斯·加德纳在逆境中为追求幸福而奋斗的故事。
14.《海上钢琴师》:天才钢琴师“1900”的一生,他在船上度过,从未踏上陆地。
15.《致命魔术》:两个魔术师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一场致命的较量。
16.《阿甘正传》: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阿甘,智商虽然有限,但他的乐观、勇气和坚韧让他在人生中取得了各种成就。
17.《雨人》:兄弟两人因为遗产分配问题而相遇,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亲情、信任和理解的深入探讨。
18.《低俗小说》:昆汀·塔伦蒂诺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线如何相互交织。
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的观后感
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的观后感在春节档的电影中,《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深受大家的喜欢,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的观后感:《热辣滚烫》观后感:篇一:新春热播电影《热辣滚烫》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影片虽没有枪战剧的火爆激烈亦没有谍战剧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却让人有种感同身受,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感觉。
女主杜乐莹——一个大学毕业呆在家里啃老的女子,她每天无所实事的胡吃闷睡,把自己惯养成一个“奇生虫”,长成一个体态臃肿的大龄剩女,备受姊妹的挤兑和消遣,尽管如此,她依然我行我素,对于家人的说教,她置若罔闻,为所欲为,终于在离婚妹妹的几番说教下,她愤然离家,开启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谁的人生不迷茫?生活有时候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却是暗流涌动,责难倍出,说巧不巧,一次偶遇,她认识了拳击教练昊坤,从此让她的人生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看着走在大街上体态轻盈的女子,再看看自己这大腹便便,走路笨重的身体,当她自以为昊坤是真爱她时,却无意听到昊坤告诉同事:她只是一个普通朋友罢了。
她深受打击,再次陷入生无可恋的境地,在一个大雨漂泊之夜,她欲轻生,却奈何老天有好生之德,让她苏醒,一切过往浮现眼前,她终于重新振作起来,并意志坚定的选择了拳击这项运动,她发誓:人生要赢一把,哪怕只赢一次!从此她刻苦训练,无论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她坚持不懈的努力训练,再苦再累她都咬牙坚持,就这样一天天的锻炼身体,磨砺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她浴火重生把原本一个体态臃肿的自己,练成了一个腹肌健硕,体态轻盈的美少女,当她面对镜子里的自己,她甚至不相信这就是那个被人说教嫌弃的胖女人?她自信满满的为自己加油打气!她说服教练,让她登上拳击舞台,与对手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观众席上人声鼎沸,台上两名拳击手更是打的如火如荼,虽然她最后不敌对手,但她努力了,争取了,并全身心投入了,所以即便她被打的鼻青脸肿,但至少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她虽输犹赢,她为自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她的坚持,她的努力,她的汗水和泪水一并让我看的热血沸腾,几次泪奔,我被她的坚强所震撼,被她的坚持不懈所折服,人生哪怕只赢一次就足矣!为了这难得的一次,哪怕经历多少苦都值得!加油女神!我为你点赞,为你喝彩!影片最后来了一个画龙点睛一笔:她一袭白衣,笑容满面、亭亭玉立的站在海边,面对大海,用一个摄人心魂的笑,诠释了一个: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最终都能达到目的的道理!篇二:今天情人节,对于一个单身女青年来说本也是平平凡凡的一天,后来想:有男朋友后会怎么过呢,现在就要怎么过,一番捣鼓之后,安排了一个项目就是去看电影,于是就去看了《热辣滚烫》。
《雾都孤儿》:孤独与复仇的心理描写
雾都孤儿:孤独与复仇的心理描写引言《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861年。
这部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伦敦为背景,主要叙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奥利弗从贫困中长大的故事。
而在这个故事中,探讨了孤独与复仇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孤独与内心的挣扎在《雾都孤儿》中,孩子奥利弗从小就被抛弃,在天生父母、朋友和亲人上几乎没有依靠。
他经历了种种悲惨的遭遇,包括被虐待、饥饿和欺骗等。
这种极度的孤独让奥利弗内心深处产生了无尽的挣扎和苦闷。
1. 渴望归属与关爱奥利弗小时候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和真正关爱他的人。
然而,在社会上他总是受到排斥和冷落。
这使得奥利弗内心充满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他不断努力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支持系统。
2. 恐惧与不信任在经历了一次次被伤害和背叛后,奥利弗慢慢变得警觉和不信任他人。
他对外界发展出了一种孤僻和封闭的个性,由此产生了恐惧感。
这种内心的恐惧把奥利弗推向了更加孤独的境地,阻止他建立亲密关系。
复仇与心理转变在小说中,除了描绘孤独之外,复仇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复仇故事线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复仇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影响。
1. 动机与动力当奥利弗发现自己背后隐藏着黑暗秘密时,愤怒和复仇成为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情绪。
这种动机驱使着奥利弗不断追求正义,并让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2. 异化与腐败复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奥利弗身上引发了心理上的异化和腐败。
越来越深陷于复仇之中,奥利弗的内心逐渐变得黑暗而扭曲,他开始追求报复而忽略了原有的正义与慈悲。
3. 自我救赎随着情节的发展,奥利弗意识到复仇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平静。
他重新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并最终选择以善良、宽容和爱去回应世界。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和重建亲密关系的过程。
结论《雾都孤儿》描绘了一个由孤独和复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个故事反思了人类内心的某些普遍现象。
从奥利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面对极端困境时孤独是如何产生并影响人们心理健康;同时,复仇作为一种强烈情感对个人性格转变所造成的不可预测恶果也值得思考。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
北野武(Takeshi Kitano)是日本著名导演、演员和喜剧艺术家,他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暴力的处理而闻名于世。
北野武的电影作品充满了物哀和暴力,这种矛盾的美学风格既吸引人又令人深思。
本文将探讨北野武电影作品中的物哀与暴力,并分析其美学风格的独特魅力。
北野武电影中的物哀表现在对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上。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孤独、无助的角色,他们身处于社会的边缘,面对绝望和挫折。
北野武善于通过镜头语言和剧情编排来展现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与无助。
这种物哀的表现让观众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与此北野武的电影也充满了暴力元素,这种暴力并不是单纯的血腥和暴力冲突,而是与物哀相结合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暴力往往是人物内心挣扎和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抗和宣泄。
通过暴力的表现,北野武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无助与绝望,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
北野武的电影作品中的物哀与暴力是其美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源泉。
通过对物哀和暴力的处理,北野武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文艺性和思想性。
北野武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探索,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成为了日本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生与死没有界限,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日本人之所以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
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午后的遗言》幽静的山中景色与不紧不慢的节奏,些许怀旧,更多的是人生追溯。
有了这样的遗言,于是发现,寻找死亡原来也是可以踏着轻快的舞步,愈走愈甜蜜的。
登美江和丈夫藤八郎最后几天仍雷打不动地练习能剧,两人取出所有积蓄,拜别最想见的朋友,住进最高级旅馆,携手走入海里的自杀死亡的仪式感。
这部与相米慎二《春季来的人》、《夏日庭院》、是枝裕和《幻之光》、泷田洋二郎《入殓师》河濑直美《殡之森》都是思考生命奥义的佳作。
百岁导演新藤兼人(1912-2012)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25岁初涉影坛,电影生涯长达74年,被誉为影坛常青树。
他生于广岛,少时因家庭破产而外出谋生,靠在摄影棚打工自学成材。
1936年以因建设水库而需移民为素材创作剧本《失去土地的百姓》参赛,获1937年《映画评论》剧作第一佳作。
战后第一个剧本《望眼欲穿的女人》获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二个剧本《安城家的舞会》再获《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一,从此作为剧作家的地位。
作为导演,1952年拍摄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广受关注。
1960年《裸岛》表现极度贫困中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的感情,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77年拍摄《竹山孤旅》;1983年以《地平线》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剧情电影《超脱》影评
剧情电影《超脱》影评《超脱》该片讲述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的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超脱》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剧情电影《超脱》影评一堆繁琐却有着诸多共通点的故事糅合了这部《超脱》,庞大的故事网被似纪实似写实的影像手法编织的清晰动感。
导演那极具个人独特的抽象却自然的影像风格在这部电影里表达出淋淋尽致的自由感。
看后会发现,原来故事可以讲的那般的阴郁残忍,原来人物可以设计的那般巧妙自然,原来影像可以让人感觉压抑到喉咙哽咽,这已然不是用一种共鸣来解读的。
看,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其实,这是一类人的故事。
Henry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悲观,但他的世界观是一种乐观。
电影从头至尾都穿插了Henry的离奇身世,与其想一味的探究其身世的悬疑,还不如去推测导演为何残忍的设计如此令人心寒的背景。
其实这便是悲观故事的起源点,电影里Henry成长的世界唯一的人是妈妈,妈妈自杀,美丽的世界破碎了,从此Henry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妈妈自杀那一刻封存,但这也是挥之不去的梦魔,自闭,独行,阴郁等等悲观围绕着Henry的整个世界,眼泪怎堪诠释内心的痛苦。
看,这是一堆可气的故事,其实,这是一堆悲惨的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学校。
当然,有学校之外的那段非血缘亲情故事。
与其说Henry是在拯救人的世界观,倒不如说他是在自我救赎。
全片牵涉到的人物关系网从来没有出现单一的身影。
其中深意便是想要传达人性点永远是建立在一种感染搭接的关系之中。
Henry 的身边近乎都是一群被世态边缘化的人,绝望的人群里还好有像Henry这样救赎世界的人存在。
但他终究不是神,再说,哪有自我阴郁的神。
但似乎Henry就像是一个救世主,电影的那个世界与现实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复制现实,剪切到影像里,操作者便是一位残忍到极致的剪刀手。
看,这是一群咆哮的人们,其实,这是一群乐观的人们。
电影里,人们对炎凉的世俗表达出来的发泄态度不一。
日本电影母亲观后感
日本电影母亲观后感日本电影《母亲》观后感自从走进日本电影院,我就深深迷上了日本电影。
其中一部让我尤为难忘的电影是《母亲》。
这部电影由知名导演是枝裕和执导,并由绫谷佳惠里和宫崎葵担纲主演。
《母亲》展示了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女儿,面对无法接受的现实,做出了令人感动而无法理解的决定。
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出色的演技,引起了我对母爱的深思。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患有绝症,只剩下短暂的日子。
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后,她开始着手为自己的女儿作出安排。
然而,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嘱”安排,而是一项极端的计划。
她力图让女儿在她去世后,获得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母亲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踏入了道德的灰色地带。
她涉及到的行为伦理和法律层面上也许是错误的,但是她始终怀着最纯粹的母爱,为了女儿的未来付出了一切。
这令我不禁思考,母爱究竟是何等伟大?它使得一个人愿意舍弃自身,全心全意地为孩子着想。
电影通过展现母亲的付出和牺牲,引起了我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我们在面对一个道德困境时,我们会选择什么?我们会选择遵守法律和道义,还是像母亲一样,为了我们所爱的人果断行动?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正是这样的情境和冲突,让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母亲》这部电影还通过其出色的演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绫谷佳惠里和宫崎葵的表演无一不是精彩到位。
特别是宫崎葵饰演的女儿,她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自然的演技,将观众带入她的情感世界。
我被她的表演所深深感动,仿佛自己也经历了母亲的离去和痛苦选择。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节,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
电影的结局令人泪目,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她们做出的选择或许是错误的,但是她们的动机却是光辉的。
她们能够为了自己的子女而付出一切,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事情!在观看完《母亲》之后,我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电影《怒》中的生命困境与自我救赎提要:日本电影《怒》有力的展现了一种来自意志的深层怒火,不同于日常愤怒,那是生命受困时绝望的挣扎,其来源于社会中长期存在不公和人们对不公的感知所生成的怨恨结构,结果于社会是暴力,于个人是毁灭。
唯有建立一种面向弱者和他人的基于爱与公正的宗教伦理道德体系,才能够缓解意志的愤怒对社会的破坏,并完成个体的自我救赎,而日本伦理体系缺乏这样一种文化考虑,这恰是电影《怒》的深意。
关键词:《怒》意志之怒怨恨结构生命困境道德救赎日本电影《怒》(2016)从一个凶杀故事开始,展开了几个貌似与案情相关实则没有具体关联的小插曲。
这样的叙述套路本不新鲜了,凶手在凶案现场留下的“怒”字(这当然也不是新的东西)却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命和自我伦理的思考。
电影所指涉既是日本的问题,又超越了日本的语境,对所有人来说确是真实而重要的问题,也不会因为多次叙说就失去了价值和本身的震撼性。
影片中最震撼的镜像来自开头和结尾两个巨大的“怒”字,一个用血书写在门上,一个用剪子反复刻入水泥墙中。
人人皆会愤怒,日常现象层面的愤怒一般对象明确,来去都快,怒作即散。
但是,电影中凶手的愤怒则好像变成了一种潜隐而持久的心理状态。
他蜗居在小屋中,墙上写满了各种令人愤怒的新闻事件,他窥看到美军士兵凌辱日本少女,把那种愤怒的字句刻在墙上。
因此,这怒火来源于他长期身处社会底层的压抑,更源于他从各种令人愤怒的新闻事件中所汲取的能量。
这种抽象的愤怒表现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狂暴的特征,它是无名的,也不一定指向某个明确的目标。
凶手在一次务工受挫后,却杀害了对其表示同情和帮助的屋主。
当他目睹美军侵犯少女事件之后,那种无名的怒火导致他乱扔游客的箱子,并把打工的小旅馆砸了个稀巴烂。
这个时候,在凶手的心中有两个自我意象,一个是被压制已久的弱者,另外一个是生命本身的强势反弹,前者是后者的起因,生命本身则是根本的动因。
而当别人的同情唤起了自我的弱势记忆,并把他置入到弱者的情境中,压抑的生命就迸发为暴力。
这种暴力可以针对压迫者,但是在难以明确愤怒对象,或者无法撼动压制的力量时,更加可能在特定个体生命的日常生活空间随机的爆发出来,成为一种破坏和自毁的表演,甚至变成弱者对弱者的狂暴杀戮。
电影中还呈现了各种不平的事情,比如凶手作为下层务工者的艰难处境;渔村少女因为性情上的天真成为人们讥笑和性玩弄侵害的对象;被美军性侵的少女无处述说的痛苦;同性情侣弱势方的无助等等。
因此,这个表面上正常甚至温顺的凶犯心中燃烧着的是意志之怒,不同于日常意义的愤怒,是生命意志被逼到绝境所爆发的一种挣扎与反弹,其根源是一种社会性不平等,及对不平的感知所产生的怨恨结构。
“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
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
”1这样的情态总有一天爆发出来变成一种怒火和暴力行为。
这样一种怨恨结构在某个特定时期会构成一群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这也是电影《怒》中的深意和担忧的吧。
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满着这样怨恨,大的1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梯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页。
冲突和暴力事件就会成为常态,这对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是一件坏事。
那么,面对这显然不好的社会后果,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已经指出不平等的事实和人们对不平的感知是愤怒的根源。
一些显见的不公平能够被改善,但是作为差异的不平等却无法完全消除,我们也已经见证那种期待完全平等的理想和社会制度的建设努力遭遇了重大挫折。
人们对不公的感知作为一种感觉结构,是如此不确定,没有绝对的标准,就个人感知来说,甚至难以干预和控制,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中,无论处境多好,有些人还是会有强烈的被剥夺感。
换而言之,也就是生命是一股无法被完全控制和禁锢的力量,总是会在压制下爆发。
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真实的困境:生命的控制与反控制,意志愤怒是困境中的生命形态。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能量张力,它既创造,也毁灭,它既是光明,也是黑暗的力量。
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念,当某种制度或者形式体现了生命的样式,最适合生命力的形态,它当然应该给大部分生命提供更好的处境和发展的机会,如果不能,自然会被源自生命本身的能量所摧毁,代之以一种更加新的生命样态,历史即是如此螺旋变化前进的。
而在大多数社会暂时性稳定时期,总有些生命体会付出代价,这恰恰是在主流生命制度中处于弱势的个体生命,它们是特定文明的代价。
福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理性对疯癫和病态的排斥,因为我们必须保卫社会2。
尼采高扬强力意志反对基督精神3,他可能没有想到在同一个体中的强力意志和弱者的反抗会使人疯狂。
他们都只说了一半的真相,我们还需要宗教和道德来维持社会的微妙平衡,其核心精神一定是面向弱者的伦理。
面向弱者的伦理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强者作为一种历史性社会性既有事实与现实存在,如果奢望在意识和道德领域也获得胜利的话,那么我们将会永远的面对无序,人们会回归丛林,重新变成动物,这恰恰是人类数万年来极力改变和避免的事情。
正是一种你应该帮助和同情弱者的道德态度,把所有人连接为一个生命整体。
人们会说这样的面向弱者的道德有一种深深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你把一些置入某个弱者的位置,在一种高贵同情的姿态下隐藏了深深蔑视。
也许有些人是这样,但是,唯有真正的爱和真诚,才能够安抚那些受到个人化和制度性伤害的人们,其终极的目标不是固化那个弱者的位置,而是在一些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起码真正赋予其属人的人性平等和道德尊严,并为生命的共同存在找到某种统一的形式。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并基于爱的态度建立起一种相对公正的社会形式,那么处于弱势的人们不那么容易燃起意志的愤怒。
由此,我们可以指出日本文化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对生命强力的单向崇拜。
在大和民族的起源神话中,虽然他们尊奉日照大神,也喜欢她那个弟弟兼丈夫,胡作非为秩序破坏者的素戈鸣尊,如果说日照大神代表一种光的秩序,他就是那强大而无序的生命原力的黑暗具象,日本人则自称是她们的后裔4。
在古代日本一些地方也曾经流传着一些残酷的习俗,就是把老人留在山林中任其自生自灭。
还有日本近代的武士制度,及其之后日本社会中长期存在严格的尊卑与等级制度等2(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3(德)尼采: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陈君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英)肯尼斯·韩歇尔:日本小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参看其第一章第一节,日本神话中的古代史。
等,上述都是导致意志愤怒的现实诱因。
然而,等级在任何社会和文化中都存在,重要的是日本人对于等级和力量感知绝对诚实的态度:从直观和真正诚实的角度出发,人们就会把伦理体系也看作类似生存博弈式的权衡性力量游戏,这样就无关善恶了。
本尼迪克特在探讨日本人的道德困境时指出:“他们所建立的伦理体系宛如桥牌。
优秀的选手是遵守规则并能在规则范围内获胜。
他与低劣选手的区别,在于推理的训练,能够利用足够的知识根据竞赛规程判断其它选手的出牌意味着什么,从而打出自己的牌。
”5因此,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日本文化和伦理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对弱者的深深藐视和回避,导致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基于善、爱与同情的伦理道德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强弱区分的耻感文化,弱者不但被整个社会排斥,甚至被自己鄙视。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006)中,那个以他人为中心无限渴望爱的松子,她的人生就像是一次漫长的坠落,从未得到改善,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怜惜。
一直被排斥的人们一时看起来温顺服从,但是封闭在生命底层的火总会然起来,变成吓人的暴力行径。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一次又一次放弃自我投向他人的松子才具有了一种怪诞的神性光彩。
也恰是这样一种日本变成了马丁•斯科塞斯电影《沉默》(2016)中基督教难以真正立足的泥潭。
而对个体来说,“怒则奴心”,唯有面向他人(弱者不过他者的特殊形态)才是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
弗洛伊德把人的“我”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对应于生命本能、个体自我和社会要求三个层面。
但是,它实际上更多的描述了一种生命流动和自我形成的动态过程:作为生命原始性力量只有在与他人的不断接触和碰撞中才导致了自我(意识)的诞生。
由此可见,自我就是一个不断面对他者的形成过程,而且是指向他者的单向过程,因为一旦这种交流停止了,人就重新坠入到本能的动物界中了。
勒维纳斯则赋予了面向他人深刻的宗教和道德涵义:无论是作为侵犯者还是被侵犯者,你都是他者的囚徒,侵犯者必须求得他者的谅解,被侵犯者却不能过分的苛求报复性正义,唯有这样不断指向他者的单向道德责任(谦恭、正义感和无功利的慈善冲动也就是爱),把强者变成一个责任者,把弱者变成道德上的强者,最终完成自我的终极救赎6。
我们在电影《怒》中同性恋者的痛哭流涕中感到了内疚这种最重要的道德情感。
而电影中唯一拯救了一段关系并最终拯救自己的就是那个虽然曾经怀疑自己男友,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幸福的渔村姑娘。
她偷偷塞给男友40万日元,并在得知误会了他之后无限追悔。
这样看来,对电影《怒》分析可以导向对日本文化的简单批判,但是这仅仅是日本社会之困吗?我们必须要记住,无论如何缓和和安抚,生命之火总会时不时燃起,甚至不需要理由,意志的愤怒不过是它的一种形式而已。
所有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都可能遭遇同样困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面对。
生命有时是太阳的光芒,有时却化为地狱之火,它是如此的变化无常,使得人类新的道德和生命形式的追寻永无止境。
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1-152页。
6(法)勒维纳斯:塔木德四讲,关宝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