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测不准原理

合集下载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测)课件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测)课件

03
随机误差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随机误差是指在多次测量中,由于随 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测量值之间的 差异。
特点
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独立性和不可 预测性,每次测量的结果都是独立的 ,无法通过一次测量结果来预测下一 次的测量结果。
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产生原因
随机误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 ,如测量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微小波动,测量仪器的 微小震动、测量操作者的微小疲劳等。
误差的表示与处理
表示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处理
通过校准、修正、统计方法来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02
系统误差
定义与特点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系统中一些固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具有可预测性和 重复性。
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 号保持不变或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测量系统中 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
04
过失误差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过失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人为的、 可以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特点
具有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通常会导 致测量结果系统性偏高或偏低。
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产生原因
测量人员操作不规范、读数错误、设备 使用不当等。
VS
预防措施
加强测量人员培训,确保掌握正确的操作 方法和流程;实施定期校准和维护测量设 备;建立严格的测量质量控制体系。
消除方法
无法完全消除随机误差,但可以通过增加测量次数取平均值 的方法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同时,保持测量环境的稳定、 选择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提高测量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等也可 以减小随机误差。

信号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信号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信号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今天来聊聊信号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原理,这可是一个超级有意思又有点烧脑的事儿呢。

咱们先从一个生活现象说起。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晚上想要去捉一只在草丛里闪烁着光的萤火虫。

你刚看到它在这个地方发光(可以大致认为是你对它位置的一次确定),可当你伸手去捉的时候,它突然就飞走了,你很难预测它飞走的准确速度和方向。

这有点像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影子哦。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说的是,在量子力学领域,你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专业点说,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的乘积必然大于或等于约化普朗克常数的一半。

啥是动量呢?通俗理解动量就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趋势相关的东西,如果一个东西又重运动又快,它的动量就比较大;如果又轻又慢,动量就比较小。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会这样。

打个比方吧,如果把粒子想象成是调皮捣蛋的小精怪。

当你想要非常精确地看清楚小精怪在哪里(位置)的时候,你用一个超级亮堂的法术(这法术就有点像测量它位置的手段),这样法术的光就会把小精怪给弄得慌慌张张的,然后它就以一种你很难搞清楚规律的方式到处跑,这下你就没法学术测量出它的运动规律(动量)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信号和这有啥关系呢?在信号处理当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一个信号在时间域(这就有点像位置)和频域(类似动量的概念,反应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等相关特性)上也有着相似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要把一个信号在时间上定位得非常准,也就是精确知道这个信号什么时间出现,那么它在频域的信息就会变得很模糊,反之亦然。

实际应用也有很多。

无线电通讯就是个例子,如果一个信号是短波信号(就像短波电台发出的信号那种),短波信号在频域是比较窄带的(也就是在频域比较精确),那在时域上它就会持续相对长的时间(时间上就不那么精确了)。

在设计通信系统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个原理,不然可能会导致信号之间互相干扰或者没办法准确接收信号等问题。

不过呢,这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确实给我一种神秘又深邃的感觉。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和平差基础共47页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和平差基础共47页
L1,L2, ····, Ln 真误差:真值 X 与观测值 Li 之间的差值,用△i 表示。
△i = X - Li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2、实例
三角形内角和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
Δi = 180 − (L 1 i L 2 i L 3 i)(i = 1,2,3,........358) 7 2 2 0 6 5 8 5 1 0 6 3 1 2 0 1 4 2 1 6 1
观测所得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单位:″):+3,-2,-4,
+2,0,-4,+3,+2,-3,-1。
3 22 24 22 20 24 23 22 23 2 1 2 m
10 2 .7
另一台仪器的结果(单位:″):0,-1,-7,+2,+1, +1, -8, 0, +3,-1。
m 02 1 27222 1 2 1 28 2023 2 1 2 10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误差区间
0"~3" 3"~6" 6"~9" 9"~12" 12"~15" 15"~18" 18"~21" 21"~24" >24" 合计
误差分布表
正误差
负误差
个数 频率
个数
频率
45
0.126
46
0.128
40
0.112
41
0.115
33
0.092
33
0.092
23
0.064
21
0.059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

测不准原理的正确范围-2019年精选文档

测不准原理的正确范围-2019年精选文档

测不准原理的正确范围1 测不准原理的原因虽然科学实验反复证明测不准原理是正确的,但是这一原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

因为这些科学实验都是在三维空间里进行的,而不是在四维空时里进行的。

在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的争论中,总的来说爱因斯坦是正确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所测不准的四维空时的电子的位置与速度,将来是可测准的,是可知的。

测不准原理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

所测准的电子的位置是三维空间的位置,所测不准的电子的位置是四维空时的位置。

同样,所测准的电子的速度是三维空间的速度,所测不准的电子的速度是四维空时的速度。

电子的位置或速度为什么不能完全测准呢?这是因为电子在四维空时的位置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段,或者说不是点状的而是柱状的;其速度在四维空时中不是一维的,而是二维的。

事物是四维的,它不仅在三维空间有位置,同时在时间一维也有位置,所以其位置不是仅仅在三维空间的一个点,而是一段线段,是柱状的。

四维事物不仅是在空间运动同时也是在时间一维中运动,这两种运动轨迹是相互垂直的,因此事物在四维空时中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

其运动速度也是呈面状的,是二维的。

运动的距离也是二维的。

测不准原理所要测的电子的位置,是电子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人们是力图测电子的点状的位置,但是,在四维空时中电子的位置不是点状的而是柱状的,是一段线段。

人们所测准的仅仅是电子在三维空间的点状的位置;所测不准的是电子在四维空时的柱状的线段位置。

测不准原理所要测的电子的速度,是电子在三维空间的速度,是测其线型的一维的速度,但是,在四维空时中电子的速度不是线型的一维的而是二维的。

人们所测准的仅仅是电子在三维空间的一维的速度;所测不准的是电子在四维空时的二维速度。

同样,光速也是二维的。

光一旦离开光源随即它便在四维空时中展开一个面,而光源在时间一维的轨迹微不足道,可以说它只是在三维空间运动,所以光源自身的运动速度对光速不起作用。

这正是光速不变的原因。

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优秀课件

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优秀课件

⑶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具有大致相等的频率;
⑷ 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大时,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
值趋近于零。
用公式表示为: li m 1 2 nlim 0
n
n
n n
实践表明:观测误差必然具有上述四个特性。而 且,当观测的个数愈大 时,这种特性就表现得愈明 显。
为了直观地表示偶然误差的正负和大小的分布情 况,可以按表5-2的数据作误差频率直方图(见下图)。
• 对可能存在的情况不明的系统误差,可采用不同时间的多 次观测,消弱其影响。
• 消除系统误差的常用的有效方法:

① 检校仪器:使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② 求改正数:将观测值加以改正,消除其影响。

③ 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如对向观测。
• 研究偶然误差是测量学的重要课题。
• 消除或削弱偶然误差的有效方法:
① 仪器结构、制造方面,每一种仪器具有一定的 精确度,因而使观测结果的精确度受到一定限制。
例如: ❖ DJ6型光学经纬仪基本分划为1′,难以确保分以下
估读值完全准确无误。 ❖ 使用只有厘米刻划的普通钢尺量距,难以保证厘米
以下估读值的准确性。
②仪器构造本身也有一定误差。
例如:
v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则测量结果中 含有i 角误差或交叉误差。
11
0.031
21~24
4
0.011
2
0.006
6
0.017
>24
0
0
0
0
0
0

181 0.505 177
0.495
358
1.000
从表5-2中可以归纳出偶然误差的特性
⑴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有限次观测中,偶然误差 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测不准原理的应用及意义(可编辑)

测不准原理的应用及意义(可编辑)

测不准原理的应用及意义1、测不准原理的定义及理论背景1.1 测不准原理的定义测不准原理由量子力学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又名“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与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相当于的概率密度相当于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的形式如何,与标准差的乘积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的形式有关)。

1.2 测不准原理的理论背景测不准原理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人们习惯于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准确描述,大到天体如何运行,小到微尘如何飞扬。

这种认识必须基于对物体能够准确定位。

为了预测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准确测量它的位置和速度。

测定必须施加一个物理量作用于作为被测对象的物体之上,这在任何一种测量中都无法幸免。

显然,对在微观粒子尺度空间的测量方法用光照最合适。

然而,光照是无法把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波长更小的程度的。

为了测定的准确,必须用更短波长的光,这意味着光子的能量更高,这样测定对粒子速度的扰动将很厉害。

因此,不能同时准确的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事实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受到测不准原理的制约,只不过对宏观物体的测量,一定波长的光已经足够精确,且扰动对其速度的影响小到远远无法计较。

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

如果微观粒子的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是,同时测得的微粒的动量的不确定范围是。

与的乘积总是大于。

这里,为普朗克Plank常数。

测不准原理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所谓的测不准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无关。

1.2.1 海森伯海森伯在创立矩阵力学时,对形象化的图象采取否定态度。

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使用“坐标”、“速度”之类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等同于经典理论中的那些词汇。

测量误差分析及处PPT课件

测量误差分析及处PPT课件
12
• 安装误差
p3 (hg) (0.05m 1000kg/m 3 9.8m/s 2 )
490N/m 2 0.49kPa • 读数误差
p4 2kPa
13
• 总系统误差为: • 1)若按算术综合法
n
p pi (3 1.2 0.490 2)kPa 6.690kPa i 1
p
p p
6.690 300
2.23%
14
• 2)若按几何综合法
n
p pi i1
32 1.22 0.4902 22
3.831kPa
p
p p
3.831 300
1.27%
15
随机误差
• 随机误差可分正态分布与非正态分布两大 类。其中非正态分布又有均匀分布随机误 差与反正弦分布随机误差之分。但就大多 数测量而言,其随机误差都服从正态分布 规律,因而以下讨论只限于正态分布随机 误差。
• n 时,i 0,即由于正负误差的互相抵消,
一列等精度测量中各个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
17
• 高斯(C. F. Gauss)于1795年提出随机误差 分布规律的函数表达式,亦称为误差方程 或称或然率方程
2
y
1
e 2 2
2
• 标准误差(或称均方根误差) 2i
n
18
• | k | 0.6745(即| | 0.6745 ) 概率为50%
测量误差分析及处理
1
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 人们的观察能力、测量仪器、测量方法、 环境条件等
•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误差 •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 •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值(测量值) •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均可为正值或负值
2
1、系统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出现某些规律性的以及影 响程度由确定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浅谈测量误差的定义与产生

浅谈测量误差的定义与产生

浅谈测量误差的定义与产生测量误差在现代科学技术实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了解、掌握测量误差的产生和定义,是保证实验准确性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测量误差的定义和产生。

一、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实际测得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在不完美的科学实验中,测量误差始终存在,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偏离。

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通常是由于测量装置或试验条件不能满足理论假设而引起的误差。

这种误差在各次试验中都保持着相同的方向和大小。

例如,在长度测量中,如果测量装置的刻度不准确且不改变,每次测量结果都会偏离真实值,并且误差持续存在。

随机误差:通常是由于外在因素或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

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在不同的试验中会不同,无规律、不可预测。

例如,在重量测量中,由于外界的干扰或受测物品的内部结构等因素影响,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会有所不同。

二、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1. 实验条件:实验中的温度、湿度、气压、功率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明显影响,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很好地控制或校正,就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2. 测量仪器:不同的测量仪器具有不同的精度和误差范围,使用不当或损坏的测量仪器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增大。

3. 实验操作: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式会影响实验结果,例如,不同的实验人员在进行同样的测量时,测量结果就会出现不同。

4. 测量对象:不同的样品或测量对象,由于其自身特性的差别,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

例如,测量肥料中某种元素的含量,如果肥料样品中有大量的杂质或多种成分,就会使测量结果显得不太准确。

三、如何减小测量误差1.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

首先应选择最精确的测量仪器,以减少由于不同仪器的误差所带来的偏差,另外,在使用仪器时,还应及时校正仪器,保证其精度。

2. 提高实验条件控制的技能。

尽可能地使实验条件稳定,如检查和维护温湿度、气压等指标,减小由于实验条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测不准原理公式

测不准原理公式

测不准原理公式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在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
量时,存在一种不确定性,即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解释微观
世界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测不准原理的公式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表达了位置和动量之间的不确定
性关系。

根据测不准原理,粒子的位置不确定度Δx和动量不确定度Δp之间满足
以下关系:
Δx Δp ≥ h/4π。

其中,Δx表示位置的不确定度,Δp表示动量的不确定度,h为普朗克常数,
π为圆周率。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减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度时,将会增加其动量
的不确定度;反之亦然。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存在一种固有的不确定性。

测不准原理的公式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它不仅在理论物理中具有重要
作用,也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例如,在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实验中,科学家们必须考虑测不准原理的影响,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不准原理也对现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激光技术、核磁共振成像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总之,测不准原理公式的提出和应用,不仅丰富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也推
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让我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测不准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人们习惯于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准确描述,大到天体如何运行,小到微尘如何飞扬。

这种认识必须基于对物体能够准确定位。

为了预测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准确测量它的位置和速度。

测定必须施加一个物理作用于作为被测对象的物体之上,这在任何一种测量中都无法幸免。

显然,对在微观粒子尺度空间的测量方法用光照最合适。

然而,光照是无法把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波长更小的程度的。

为了测定的准确,必须用更短波长的光,这意味着光子的能量更高,这样测定对粒子速度的扰动将很厉害。

因此,不能同时准确的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事实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受到测不准原理的制约,只不过对宏观物体的测量,一定波长的光已经足够精确,且扰动对其速度的影响小到远远无法计较。

量子力学离化学和生物学有多远在基础化学的学习阶段介绍一些量子力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理解起来有许多困难。

但正如霍金(Hawking SW)在他的一本名著《时间简史》中所写:“粒子间的干涉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作为化学和生物以及由之构成我们周围的所有对象的基本单元的原子的结构是关键的”。

虽然门捷列夫给了我们一张漂亮的元素周期表,排列了元素的周期性质,但是只有通过原子的电子组态了解了原子结构以后,才能真正懂得元素周期性质的含义。

通过粒子波的叠加性质,解释了化合物,特别是共价键的形成,进而产生从小分子结构到对生物大分子认识的飞跃。

这些正是当前生命科学前缘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

原子与人体健康——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提到原子,感觉似乎距离我们十分得遥远和抽象,其实不然,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组成的。

此外,原子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将原子科学应用于医学,于是,尖端的核技术和生命科学相结合,诞生了“核医学”这门新兴学科。

核医学的诞生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手段,应用十分的广泛。

目前,其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核医学最突出的贡献是诊断疾病。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时,由于各种因素会造成少许的误差,这些因素必须去了解,并有效的解决,方可使整个测量过程中误差减至最少。

测量时,造成误差的主要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而系统误差有下列情况:误读、误算、视差、刻度误差、磨耗误差、接触力误差、挠曲误差、余弦误差、阿贝 (Abbe) 误差、热变形误差等。

系统误差的大小在测量过程中是不变的,可以用计算或实验方法求得,即是可以预测,并且可以修正或调整使其减少。

这些因素归纳成五大类,详细内容叙述如下:1. 人为因素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包括误读、误算和视差等。

而误读常发生在游标尺、分厘卡等量具。

游标尺刻度易造成误读一个最小读数,如在 mm处常误读成 mm或 mm。

分厘卡刻度易造成误读一个螺距的大小,如在 mm常误读成 mm或 mm。

误算常在计算错误或输入错误数据时所发生。

视差常在读取测量值的方向不同或刻度面不在同一平面时所发生,两刻度面相差约在~ mm之间,若读取尺寸在非垂直于刻度面时,即会产生的误差量。

为了消除此误差,制造量具的厂商将游尺的刻划设计成与本尺的刻划等高或接近等高,(游尺刻划有圆弧形形成与本尺刻划几近等高,游尺为凹V形且本尺为凸V形,因此形成两刻划等高。

2. 量具因素由于量具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包括刻度误差、磨耗误差及使用前未经校正等因素。

刻度分划是否准确,必须经由较精密的仪器来校正与追溯。

量具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相当程度磨耗,因此必须经校正或送修方能再使用。

3. 力量因素由于测量时所使用接触力或接触所造成挠曲的误差。

依据虎克定律,测量尺寸时,如果以一定测量力使测轴与机件接触,则测轴与机件皆会局部或全面产生弹性变形,为防止此种弹性变形,测轴与机件应采相同材料制成。

其次,依据赫兹 (Hertz) 定律,若测轴与机件均采用钢时,其弹性变形所引起的误差量应用量表测量工件时,量表固定于支持上,支架因被测量力会造成弹性变形,如图2-4-3所示,在长度的断面二次矩为,长的支柱为,纵弹性系数分别为、,因此测量力为P 时,挠曲量为。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

SX 2
=
S
2 T+E
= S T2+SE2 + 2r TES TSE
=S T2+SE2
公式(3.2) 只涉及随机误差的变异,
系统误差的变异包含在真分数的变 异中,即
ST 2=S V2+SI2
(3.3)
效无式的关中)但S 变却V2是异是与数稳测,定量S的I2目变是的异与有数测关。量的目(的有
可得公式:
SX 2= S V2+SI2+SE2
(3. 4)
这就是说,一组测验分数之间的
变异性是由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数、
稳定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数和测
量误差变异数所决定的。
第二节 误差的来源
一、测验内部引起的误差 二、由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 三、由受测者本身引起的误差
在心理测量中,常见的误差来源 于三个方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内部、施测过程、 受测者本身。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测量误差 (E) 指的是引起测量不一致性的变因 产生的效应,即指随机误差,不包括系 统误差,后者不引起分数的改变,因而 包含在真值中。
在公式(3.1)中E可能是正的, 也可能是负的。即一个人的实得分数可 能大于真实量,也可能小于真实量,总 是围绕真值上下波动。
真分数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二)测验焦虑
一般来说 ,适度的焦虑会使人 的兴奋性提高,注意力增强,提高反 应速度,从而对测验成绩产生积极的 影响。过高的焦虑却会使工作能力下 降,注意分散,记忆中储存的东西不 能提取,影响测验成绩。
(三)生理因素
生病、疲劳、失眠等生理因素会 影响测验成绩而带来误差。
(四)学习、发展和教育
由一般学习经验或发展变化所 引起的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在大多 情况下,只构成恒定误差,但有时 也构成随机误差。

测量误差的产生和合理避免的方法

测量误差的产生和合理避免的方法

例:设对某个三角形的内角用两种不同精度的仪器各 进行了10次观测,求得每次观测所得的三角形内角和 的真误差为
Ⅰ列:+3″,-4″,-3″,+4″,-5″,-2″,+3″, +3″,-4″,+5″
Ⅱ列:-1″,0″,+12″,0″,-1″,-10″,+1″, 0″,+1″,-10″
试求其观测精度。
高斯分布密度函数中的参数σ ,在几何上是曲 线拐点的横坐标 ,概率论中称为随机变量的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当观测条件一定时, 误差分布状态唯一被确定,误差分布曲线的两 个拐点也唯一被确定。用σ作为精度指标,可 以定量地衡量观测质量。
所以在衡量观测精度时,就不必再作误 差分布表,也不必绘制直方图,只要设 法计算出该组误差所对应的标准差σ值 即可。σ的平方称为方差σ2 ,在概率论 中有严格的定义:方差σ2是随机变量x 与其数学期望E(x)之差的平方的数学期 望,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
(4)、相对误差
在进行精度评定时,有时仅利用绝对误差还不能 反映测量的精度。因为有些量,如长度,用绝对 误差不能全面反映观测精度。定义:绝对误差与 测量值之比,记作K。习惯上相对误差用分子为1 的分数表达,分母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的 精度就越高。例[3-2] 用同一把已检定过的钢尺分 别丈量两条边,长度分别为30m和90m,其中误 差(绝对误差)均为±10mm。试衡量其测量精 度。解:若用绝对误差衡量测量精度,因 m更1高=m。2=现±计1算0m相m对,,误无差法,判有别那条边长丈量的精度
上式表明:距离丈量的中误差与所测尺段数n的平 方根成正比。
2、水准测量的中误差
设在A、B两 点之间.共设n站,则A、B两点 之间的高差为:

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分别以k=1,2,3代入上式,可得:
P(︱△︱≤m)=0.683=68.3℅
P(︱△︱≤2m)=0.955=95.5℅
P(︱△︱≤3m)=0.997=99.7℅
由此可见:偶然误差的绝对值大于2倍中误差的约占误差 总数的5℅,而大于3倍的误差仅占误差总数的0.3℅。
由于一般情况下测量次数有限,3倍中误差很少遇到,
3.粗差----观测中的错误叫粗差。 例如:读错、记错、算错、瞄错目标等。
错误是观测者疏大意造成的,观测结果中不允许有错误。 一旦发现,应及时更正或重测。
8
(二) 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
• 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总是同时产生。
• 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尤为显著,应尽可能地加以改 正、抵消或削弱。
征,即理论上的观测指标;
③ 而中误差则是一组同精度观测在为 n 有限个数时求得的观测精 度指标;
④ 所以中误差是标准差的近似值估值;
⑤ 随着 n 的增大,m 将趋近于σ 。
18
必须指出:
同精度观测值对应着同一个误差分布,即对应着同一个标 准差,而标准差的估计值即为中误差。
同精度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
2 2 2
2
1
2
n
n
n n
(5 4)
lim n
2 n
lim n

n
(5 5)
14
• 从5-3式可以看出正态分布具有前述的偶然误差特性。 即:

1.f(△)是偶函数。即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求得
的f(△)相等,所以曲线对称于纵轴。这就是偶然误差的第三
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的形式来描述观 测的质量。即m/L来评定精度,通常称此比值为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又可要求写成分子为1的分式,即 1 。

实验室检测结果不准确原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不准确原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不准确原因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对一个实验猿来说最严重的投诉莫过于实验结果不准确。

当出现检测结果不准确时,可能的原因会有很多,千头万绪,如何剥茧抽丝,找到真正的原因,运用过程分析方法,分为8个方面去找原因。

实验过程我们可以将所有实验过程归纳为下面8个过程1:抽样过程2:样品制备过程3:有证标准物质对测试系统的影响4:仪器的校准过程5:分析(数据采集)过程6:数据处理过程7:结果的表达8:结果的解释8个实验过程具体原因分析抽样过程:-均匀性-具体的抽样策略的影响(例如,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比例抽样等)-媒介移动的影响(尤其是密度选择)-媒介的物理状态(固体、液体、气体)-温度和压力影响-抽样过程是否影响组成?例如,在抽样系统中的差色吸附。

样品制备过程-均匀性和/或二级抽样的影响-干燥-碾磨-溶解-污染-衍生(化学或者物理的影响)-稀释误差-(预)浓缩-物种形成影响的控制有证标准物质对测量系统的影响-有证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有证标准物质是否与样品匹配仪器的校准过程-使用有证标准物质的仪器校准误差-标准物质及其不确定度-校准用的物质是否与样品匹配-仪器的精密度分析过程-自动分析仪的进位-操作者的影响,例如色盲、视差、其他系统误差-基体、试剂或其他被分析物的干扰-试剂的纯度-仪器参数的设置,例如积分参数-重复性实验的精密度数据处理过程-平均-修约的控制-统计-运算法则(模型拟合,例如线性最小二乘法)结果的表达-最终结果-不确定度的估计-置信水平-对照限值/范围-法规的符合性-目的的适用性文章来源网络,转载仅为知识分享,如涉及版权及稿费问题,请与我联系END食品伙伴网公众号矩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6.6a )一束水珠穿过单缝(图16.6b )一束光子穿过单狭缝§16.6 测不准原理在本教程即将结束时,再次强调微观粒子与宏观质点的不同特点.(一)宏观质点的位置坐标与动量的关系在经典力学中,一个宏观质点的运动状态,可用位置坐标、动量,以及运动轨道等概念来描述.已知一质点在某时刻的坐标和动量,以及它所在力场的性质,则可按牛顿运动定律求得它在任一时刻的坐标和动量,以及任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轨道.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图16.6a ),设有一高压水枪,射出一束水注,沿着y 轴方向,垂直投射在一个宽为b 的单缝中.这束水珠穿过单缝后,冲击在垂直于y 轴的屏上Q 0点附近.(假设不计水珠所受重力,以及被缝的边缘阻挡的水珠).当缝的宽度b 缩小一些时,通过缝的水珠的位置总的来说都是互相接近一些的.当缝的宽度b 增大一些时,穿过缝的水珠的位置却是互相离开一些的.但是,不论缝中水珠的位置互相接近或离开,对它们的动量的大小和方向不会有影响.这是我们的常识可以得出的结论,也与经典力学一致.(二)光子的位置坐标与动量的关系如(图16.6b ),设有一束光子穿过宽度为a 的单狭缝.在屏上相当宽的范围,将出现衍射条纹.这就是第三篇§12.5所说的光的单缝衍射条纹,这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应有的结果.如(图16.6b ),设Q 1与Q -1为此单缝衍射条纹的第一级极小位置,则Q 1至Q -1范围内便是中央亮纹的位置.光波的大部分能量投射在中央亮纹,也就是说,穿过狭缝的光子,大多数到达中央亮纹.设Q 1所对应的偏角为1ϕ,此束光子的波长为λ,则按单缝衍射公式可得如下关系:〔单缝衍射第一级极小位置的偏角1ϕ〕 a sin 1ϕ=λ (16.6.1)此式表明:a 值较小,则1ϕ值较大.也就是说,当光子通过狭缝时,彼此的位置比较靠近,则它们射到屏上的分散范围就比较大.从光子的动量变化,也可看出它们的衍射情况.在进入狭缝时,光子的动量都等于p ,方向都与y 轴一致,即y p p=、0p x =.穿过狭缝射向中央亮纹的光子,它们的方向分散在偏角-1ϕ到1ϕ范围内.也就是说,从狭缝穿出的光子,它们的动量的x 轴分量x p ,其数值的分布范围为0≤x p ≤p sin 1ϕ.光子的x p 值之间的最大差值△x p =p sin 1ϕ-0=p sin 1ϕ.此△x p 称为x p 的测不准量.如果考虑到还有光子会射到中央亮纹以外,则x p 的测不准量△x p 的关系式应写成:△x p ≥p sin 1ϕ.光子在狭缝中的位置坐标x 之间的最大差值△x ,显然等于缝宽a .也就是说,x 的测不准量△x=a .⎥⎦⎤⎢⎣⎡∆∆x p x 与测不准量 λ=ϕ≥∆⋅∆ϕ≥∆=∆p s i np p x s i n p p ,x 1x 1x a a )3.6.16()2.6.16( 最后一式用到(16.6.1)式:a sin 1ϕ=λ.按德布罗意公式(16.1.5),p=h/λ,可将(16.6.3)式写成:〔△x 与△x p 的测不准关系〕 △x ·△x p ≥p λ=h (16.6.4)现在强调一下这个测不准关系式的重要意义.此式表明,△x 很小时,△x p 很大,△x 与△x p 的乘积必定大于常量h .这就是说,如果缩小狭缝的宽度a ,使得穿过狭缝光子的位置测不准量△x 缩小,则必定使得这些光子的动量分量测不准量△x p 增大.简单地说,光子的坐标x 测得越准确.它的动量分量x p 就测得越不准确.反过来,如果增大狭缝的宽度a ,按(16.6.1)式可知,a 增大,则1ϕ、sin 1ϕ、x p 和△x p 都会缩小.a 增大,△x=a 也增大.这表明,光子的动量分量x p 测得准确,它的坐标x 就测得不准确.(三)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或称不确定关系)如果用电子束代替上述的光子束,令电子束通过相应的单狭缝,也可测到电子波的单狭缝衍射条纹,也可从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关系式,导出测不准关系式(16.6.4).由于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测不准关系式(16.6.4)对所有微观粒子都适用.比较(图16.6a )与(图16.6b )可知,测不准关系式(16.6.4)不适用于宏观质点.对宏观质点,可同时准确测定它的位置坐标与动量,可应用轨道的概念描述它的运动.宏观质点不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运动可用经典力学描述.测不准关系式(16.6.4)乃是只讲数量级的估算式子,式子中的普朗克常量可用h ,也可用 =h/2π表示.这个关系式不限于单狭缝衍射的简单例子,它可推广于微观粒子的一般运动情况:⎢⎣⎡测不准关系微观粒子的16.6.5) 这就是1927年初,德国年青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❶.有的课本称上式为不确定度关系.(四)微观粒子的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设想有一束微观粒子,沿x 轴自由运动,其动量为p .按测不准关系式(16.6.5)可知:△x ·△x p ≥ , x p p = (16.6.6)设此自由微粒的速度v <<c ,则其能量E 与动量p 的关系为:v <<c ,E=m v 2/2=p 2/2m ,∴△E=p △p/m=v △p .此式代入(16.6.6)式得:△x ·△p=△x ·△E/v =△t ·△E ≥〔微观粒子的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E ·△t ≥ (16.6.7)这个结论表明,微观粒子的能量与时间不可能同时进行准确的测量.比方说,氢原子在激发态的时间为10-8秒,可认为它的时间测不准量△t=10-8秒.代入(16.6.7)式便可得到❶《英汉物理学词汇》367页,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它的能量测不准量△E:△E≥ /△t=1.05×10-34/10-8=1.05×10-26焦耳.这就是说,能量测不准量△E大于10-26焦.在(表15.3a)已列出,可见光光子的能量约为10-19焦.因此,氢原子发出的光谱线必定有一定的宽度.这结论已为实验所证实.(五)量子力学发展的艰辛历程❶❷1900年,普朗克为了从理论上说明热辐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能量子的假设.这是牛顿以后自然哲学所经受的最巨大、最深刻的变革.从此以后人们不断地、严谨地探索微观粒子的客观性质.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它的波函数可表达几率密度,它的波动方程可导出四个量子数,它的位置坐标与动量、它的能量与时间都具有测不准关系,这一些主要结论互相一致,并都能纳入系统严密的量子力学中去.但是由于经典物理的辉煌成就,经典概念的深入人心,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是相当艰辛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设后,徘徊观望十几年,他企图把量子假设与经典理论调和起来,他首先起来反对爱因斯坦勇敢地推广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两大重要发现(量子论与相对论)的元勋,是最受人们尊重的天才之一.但他与玻尔对量子力学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争论之一.玻尔是哥本哈根(丹麦首都)学派的领导人,他身边集结了一批极有才华的年青人,例如对波函数提出统计解释的玻恩,对微粒运动提出测不准关系的海森伯等.玻尔曾经提醒爱因斯坦,位置与动量、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与他的相对论所说的时间要随运动系统而确定一样,都是人们不熟悉的客观规律.然而,爱因斯坦仍然认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应该是决定论的,不应该用几率和测不准关系来表达微粒的运动.他多次设计理想实验,想证明测不准原理有错误,可是这些实验却证明测不准原理并无错误.由于对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哥本哈根学派量子理论的解释深感不满,爱因斯坦晚年,将自己置身于物理学发展的主流之外,一个人孤独而又艰难的跋涉着.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解释,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物理学总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不平坦的.〔例题16.6A〕试比较电子和质量为10g的子弹,在确定它们的位置时的不准量△x e和△x b.假定它们都沿x方向、以v=200m·s-1的速度运动,速度的测量误差在0.01%以内.〔解〕(1)由于v<<c,可知电子的质量m e=9.1×10-31kg.按题意,此电子的速度不准量△v=0.01%×v =10-4×200=2×10-2m/s,此电子的动量不准量△e p=m e△v=18.2×10-33kg·m/s.△v比v小得多,△e p也比e p=m e v小得多.代入测不准关系式(16.6.5)可得:△x e≥ /△e p=1.05×10-34/18.2×10-33=5.77×10-3m.已知原子的大小为10-10m数量级,上述电子的位置测不准量△x e比原子约大107倍.可知此电子的△e p较小,△x e就较大.此电子的动量测得准,位置就测不准.(2)按题意所述子弹的动量测不准量△b p可计算如下:❶杨建邺、止戈编著《杰出物理学家的失误》113—115,136—142页,1986年版.❷周世勋编《量子力学》399—405页,1961年版.△b p=m b△v=10×10-3×2×10-2=2.0×10-4kg·m/s.按测不准关系式(16.6.5),可求得此子弹的位置测不准量△x b:p 1.05×10-34/2×10-4=5.25×10-31m.△x b≥ /△b可知此子弹的△x b与△b p都很小,子弹的x b与b p可同时准确地测量.子弹是宏观物体,不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受微观粒子测不准关系式(16.6.5)的限制.〔例题16.6B〕已知原子核线度的数量级为10-14米.假设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内,试应用测不准关系估算此电子的动能有多大?〔解〕电子如果在原子核内,电子的位置不准量可认为是△x=10-14米.按照测不准关系式(16.6.5),此电子的动量不准量△p≥h/△x,即△p≥h/△x=6.63×10-34/10-14=6.63×10-20千克·米/秒.此电子的动量p不应小于△p,即p≥△p≥6.63×10-20千克·米/秒.按狭义相对论公式(见第一编〔附录4F〕)有:总能ε2=c2p2+20E,动能E k=ε-E0.由于cp≥3×108×6.63×10-20=1.99×10-11焦.此电子的静能E0=m0c2=9.1×10-31×9×1016=8.22×10-14焦.此静能E0远小于cp值,因此可略去E0,求得此电子的动能E k:E k=ε=cp≥1.99×10-11焦=124兆电子伏特.已知氘核的结合能为△E D=2.23兆电子伏特❶.上述电子的动能E k远大于△E D值,此电子会把氘核打碎.可知把电子关闭在一些原子核中是不可能的.❶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三册(第三版)373—375页,197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