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设计者:韩映伟课程目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学习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知识衔接】纵波和横波的定义,区别和联系【学习过程】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提示: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有。
(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5)其他的手段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读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地震波分为和,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传播,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传播。
地震波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固快液降气最慢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提示:由于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地面,所以人们先感到后感到(填上下颠簸或左右晃动)。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 1、 运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简要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举例说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 的关系,并指出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结合实例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简要说明各要素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代码分类速度通过的物质地而运动方向共同点EF、地球的内部圈层爼称及英划分界面:(1 ) A 界而: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 横波的波速都明显 ,这 个不连续而叫 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 B 界而:在地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千 米处,纵波的波速 ______________ , 横波的波速 _____________ ,这个不 连续而叫 ____________O(3)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圈层C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D+H 是 _________ 。
D 层物质状态 ________ ,判断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圈层名称不连续面 深度特征和物质状态地壳平均千米千米组成:厚度不均,大洋地 壳,大陆地壳 。
上地幔上部有一个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地核温度、压力、密度都很,速度(千米/秒)袒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3核外核可能为—态。
1、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这些圈层之间—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 _____________ 环境。
2、 大气圈是由 ________ 和 _______ 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o3、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_____________ 的圈层。
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A波:传播速度③慢,只可以在④固体中传播;B波:传播速度⑤快,可以在⑥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我的疑惑1.。
2.。
3.。
课堂活动区: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阅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高一地理导学案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预学内容---【我努力】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A 界面: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 ,这个不连续面叫(2)B 界面:在地下 千米处,纵波的波速 ,横波的波速 ,这个不连续面叫 。
(3)图中圈层C 是_________,D+H 是________。
D 层物质状态_________,判断理是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 _______,这些圈层之间____ ___、__ __ 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 环境。
2、大气圈是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 __和___ _。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___的圈层。
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____ _及其_______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___ _、水圈的___ _和岩石圈的__ _ _。
预习检测-----【我加油】1.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显著的变化是: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 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 S波、P波都都完全消失D. 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2.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3.20XX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处的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受此次地震影响,日本遭受了特大海啸袭击。
关于这次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次地震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这次地震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因此伤亡较大C、在莫霍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加快D、受灾的居民总是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4.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7.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8.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 C.软流层D.上地幔合作探究----【我探究】1、岩石圈就是地壳,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2、20X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的大地震时,城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河中船上的人的震动感觉是否一致,为什么?(10分)小结梳理------【我提升】习题检测----【我战斗】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海洋B.盆地C.平原D.大陆断层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3.关于软流层的错误叙述是()A.位于地幔的上部B.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D.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4.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A.上下颠簸B.左右摇晃C.先颠簸后摇晃D.先摇晃后颠簸5.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6.在图中标出各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和界面名称。
田林《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docx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h1.区别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能说岀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3.绘制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重点]:说出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难点]:绘制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学案通读教材,依据导学案作好对书本基础知识的勾划,标注关键词。
2.限吋20分钟,完成预习案。
其屮自测A层学生全做,★BC层选做。
(三班学生全部都做)3•将预习案中不能理解的问题用双色笔标识出來,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4.课堂中小组内用2-3分钟讨论解决预习案中我的疑问,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
预习案I •教材助读:一、阅读教材完成第一大框(21-22页)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分类:图中A表示—,B表示波。
特点:A波:传播速度,通过物质:。
B波:传播速度,通过物质:、、。
(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a・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b・在地K 2 900千米处:A波,B波。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2)界面:图屮C为,D为。
(3)圈层:图中由内向外E+F为,G为,H为。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组成。
二、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大框(22页)-一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和组成,主要成分是和。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水圈的和岩石圈的。
II •预习自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而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而获得的信息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展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3、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右圈探究案【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C的疑问开始探究学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自主学习1】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S 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P 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C以上为,C、D之间为,D以内为地核(由E 和F 组成)。
3.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4.请将右图复绘一遍,标出软流层的埋深。
高一地理导学案No 4 姓名高一()班【自主学习2】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图①)下层为硅镁层(下图②),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壳的主要特点是厚度不均及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反馈练习1】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与“瀑布风景”图片,回答1~4题。
1. A、B、C圈层分别为()A.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B.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 “瀑布风景”图片体现出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 5个B. 4个C. 3个D. 2个3.B圈层是一个()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4.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的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限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1),完成1~2题。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导学案)第一章第4节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学习重点】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学习难点】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第1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课前预习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1.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其内部圈层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________。
3.圈层划分依据:目前人类将地球的固体部分分为三个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________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知识点二: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纵波与横波示意图2.分类:地震波主要分为____和____。
其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是横波,也称____波,横波的速度____,能通过的介质是____,它使地面发生前后、__ _抖动,破坏性较强;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是纵波,也称____波,速度____,能通过的介质是____、____、____,它是地面发生____振动,破坏性较弱。
知识点三:地壳、地幔和地核1.填空: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E______(不连续界面)F__________(不连续界面);2.地壳:地壳是指地表至________(不连续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______千米,与大陆部分相比较,海洋对应的地壳部分厚度________。
3.地幔:________(不连续界面)以下至____________(不连续界面)之间的圈层部分,我们称之为地幔。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学案教案.doc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比较两种地震波的异同。
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划分地球内部圈。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知道地球内外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
【学习重点】1.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各层分布、组成和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 区分岩石圈与地壳,软流层知识。
【过程与方法】一、研究地震波(约10分钟)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填写或在课本上勾画下列问题的答案: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据什么?。
2、什么是地震波?(在课本上勾画)3、地震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特点纵波横波5、地震发生时,先左右摇晃还上先上下颠簸?。
为什么?。
6、地震发生时,水面上行驶的船舶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㈡相互探究:请你和你前后左右的同学对对答案,讨论你不会的问题。
如果还有不懂的,举手提问。
㈢解疑释惑:请会的同学向不会的同学们讲解。
㈣知识深化:如没有不懂不会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进一步了解地震波。
二、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约20分钟)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课本21页第二段和图1-25与图1-26,结合下图回答以下六个问题:1、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2、A、B两种地震波中,A表示,B表示,判断依据是。
3、A、B两种波,随着深度的增加,传播速度有何变化特点?答:①在0-33千米处:地震波随深度增加波速变化;(不大,很大)②在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的不连续面,因为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面,所以称这个不连续面为;③在33-2900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断(变大、变小)。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 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教学难点】难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17 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12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 水、水、 水、 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 部、水圈的 部和岩石圈的 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问题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A.116ºE,40ºN B .90ºE,30ºNC.南极点 D.经度180º,纬度0º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波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D.都有可能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8.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但你是否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地球内部由地幔、外核和内核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本次进修将重点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帮助同砚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和特点;2. 掌握地幔、外核和内核的位置和作用;3. 能够诠释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三、进修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的固态岩石层,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外核:由铁和镍组成的液态金属层,包裹在内核外部;- 内核:由铁和镍组成的固态金属层,位于地球的中心。
2. 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高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热对流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
四、进修方法1. 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观点;2. 观看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图,帮助理解各层次的位置和组成;3. 通过实验或模拟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过程,加深对热对流的理解。
五、进修评估1. 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掌握水平;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理解;3. 完成实验报告或教室展示,展示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深入钻研。
六、课外拓展1.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地球内部的更多奥秘;2. 参观地质博物馆或科学展览,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3. 进修应用地震仪器或模拟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实验,加深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对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为珍爱地球环境和增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2. 掌握地球圈层的界限、特点和组成成份。
【前置知识】无【导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 导师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导师提问:“你们知道地球的核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二、自主探究(25分钟)1. 学生阅读教科书P34-P35,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a)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填写下表:圈层界限特点组成成份地壳................................................................................b)根据教科书内容,完成问题回答:- 地壳分为哪两部分?它们的特点有什么区别?- 地幔分为哪两部分?它们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有何特点?- 地核根据物质的状态分为哪两部分?它们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如何?三、交流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填写的表格和问题回答。
2. 导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a)地球圈层结构的界限有哪些依据?b)地球圈层的特点和组成成份有什么关系?四、巩固提高(5分钟)1. 导师总结讨论的结果,指导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壳、地幔和地核相互包容、层层分布的体系。
它们的界限由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变位置确定,特点和组成成份则与其所处的温度和压力环境、岩石组成等有关。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预习《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一节的内容。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了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了解了地球圈层结构的界限、特点和组成成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界限特点组成成份地幔界限特点组成成份地核界限特点组成成份。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 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学生回答】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3.相关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自主学习1.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填写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讲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具体讲解如下:1.地壳a.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b.地壳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地幔a.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圈层,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b.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具有塑性。
c.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
3.地核a.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外核主要由铁、镍和硫组成。
b.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500千米。
4.水圈a.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b.水圈具有流动性,参与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5.生物圈a.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活动的范围。
b.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生物。
6.大气圈a.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b.大气圈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护作用,维持地表温度和气候。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如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高一上期地理必修一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知识要点:1.地震波2.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3)地幔(B)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③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C)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 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2.水圈⎩⎪⎨⎪⎧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3.生物圈 (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三、重难点知识突破:1.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点拨:人们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人们不能直接观测地球的内部,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人们分析横波和纵波的变化特点,间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点拨:用图示的方法认识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位置关系。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但你是否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知识概要1.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
2. 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幔是地壳底下的一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4. 外核是地幔底下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5.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三、重点内容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为30-5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为5-10公里。
2. 地幔地幔是地壳底下的一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很高,可以流动,这也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3. 外核外核是地幔底下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温度很高,而且是液态的,这也是地球产生磁场的原因之一。
外核的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磁场变化。
4. 内核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很高,但由于极高的压力,铁和镍依旧呈固态。
内核的存在稳定了地球的结构,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地磁场。
四、进修任务1.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层的特点和组成成分。
2. 探究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运动和地球磁场的影响。
3. 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干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五、拓展延伸1. 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探究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式和板块边界的特点。
2. 探究地球的地热活动与圈层结构的干系,如岩浆的形成和火山的分布。
3. 了解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传播规律,探究地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地球的圈层结构,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运动机制。
地球的圈层结构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还影响着地球的磁场和气候等方面。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地球科学,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2)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的界面划分及物质状态的变化。
三、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2)分类:地震波有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 2900 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1)地壳范围:地表至莫霍界面。
厚度: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 39—41 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 5—10 千米。
组成:主要由岩石组成,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2)地幔范围: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
分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软流层: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核范围:古登堡界面以下。
组成:分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组成: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2)作用: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如提供氧气、调节气候等。
2、水圈(1)组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2)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题: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时: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征。
2.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征。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学法指导】1.收集信息渠道:教材、地图册2.解决问题方法:图表阅读与运用、对比法预习案我国和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地震。
地震前兆主要包括地下水异常和动物异常。
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测最重要。
天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乱叫。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冰天雪地蛇出动,鸽子惊飞不回巢。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兔子竖耳蹦又跳,游鱼惊慌水面跳。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建立观测网,异常快报告。
但是,地震并非一无是处。
地球内部圈层研究者就亲切地称地震为“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盏明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探究案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分类别称概念传播状况速度快慢原因介质共性(1)定义:在地下一定深度处,地震波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即传播速度突然变化或者变慢甚至消失而不连续,它是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分界面,因而又叫界面。
不连续面深度发现地震波速度变化(即波速不连续的表现)界面意义(1)地壳项目内容位置和界面深度和厚度分层组成和状态软流层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发生熔融流动的结果。
该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为软流圈。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有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合称为岩石圈。
项目内容位置和界面深度和厚度分层组成和状态其他特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考试大纲: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结合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绘制出示意图;
3、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4、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学习重点:
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3、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学习难点:
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软流层。
六、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七、学习过程:
(一)地震波
什么是地震波?
横波与纵波:
提示:一看图名,二看图例,三看横纵坐标,弄清图中信息
地震波和声波有着波的共同性质——传播速度随着传播介质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知道声波在空气中速度最慢,进入水中变快,在固体中最快,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反过来可以通过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它的传播介质。
请根据地震波的性质结合下图探究以下问题。
1、判断图中左边虚线是横波,右边实线的依据是什么?
2、在地下2900KM处,横波的波速有什么变化,纵波的波速有什么变化?
据此推测物质状态?
3、试分析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完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三)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10分
(四)自主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哪些?相互关系是什么?
2.大气圈的组成?
3.水圈的特点?组成?
4.生物圈的范围?什么是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