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文化内涵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文化内涵
汉 互 译水 平 。
关键 词 : 物 意 象 动
英 汉 谚语
文 化 内涵 比较
谚 语 是语 言 中 的美 丽 奇 葩 ,它 以简 洁 生 动 的 形式 表 现 出 深 刻 的哲 理 和 丰富 的智 慧 , 一直 是 人 们所 钟 爱 的 表 达方 式 。 动 物在 人 类 发展 过 程 中一 直 和 人们 的生 活 密 切 相关 , 于是 便 出 现 了很 多 和动 物 有 关 的 谚语 。而 动 物 谚 语 更 是 以 其生 动 的形 象 , 起人 们 的 联 想 , 激 唤起 人 们 的智 慧 , 到人 们 的喜 爱 。 汉 受 英 语 言 中都 有很 多简 洁 生 动 、 内涵 丰 富 的谚 语 , 语 巾 含有 的动 谚 物 意象 体 现 了浓 厚 的 文化 特 色 。 言 是文 化 的 一部 分 , 语 而谚 语 在语 言 中别具 特 色 ,谚 语 中 的意 象 及 其 所 表 达 的情 感 更 是 一 个 国家 文 化 的深 刻 体 现 。 言 中含 有 大量 的动 物谚 语 , 同 的 语 不 动 物意 象 体 现 了不 同的 文 化 内涵 ,丰 富 的 动 物 谚 语 为 我们 提 供 了更 为 广 阔 的文 化 研究 视 野 。 由于 地理 环 境 、 教 信 仰 、 族 风 俗 、 值 观 念 、 维 方 式 宗 种 价 思 等 的不 同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对动 物 文 化 内涵 的 理 解也 是 不 同 的 。人 们 在生 产 生 活 中 所 形成 的特 定 的心 理 和 思 维导 致 人 们 对 相 同 的 动物 意象 有 着 或相 同 、 相 异 、 交 叉 的看 法 , 物 或 或 动 意象 因此 蕴涵 了各 自丰 富 的 国俗 语 义 。本 文 按 照英 汉 动 物 谚 语 的各 种 对应 关 系 , 过 大 量 的 例证 . 动 物 意象 进 行 了详 细 通 对 的分 析 比较 。 同一 动 物 词在 中英 谚语 中具 有 相 同的 文 化 内 涵 由于 人类 生 活 的 生 态环 境 大 致 相 似 ,中 英两 国人 民从 动 物 的基 本 属性 这 一 角 度 去认 识 动 物 . 自然 会 产 生 相 同或 相 似 的联 想 , 予 动 物 词相 同的 文化 内涵 。比如 , 国人 说 :He s 赋 英 “ i a o .中 国人 的 理解 是 “ 这 个 人非 常 狡 猾 。 可 见 英 语 中也 常 fx ” 他 ” 用狐 狸 来 形 容 人奸 诈 、 猾 。 又 如 ,s u n g s x 像 狐 狸 狡 a n i f ( c n aao 样 狡 猾 ) 从 中 可 以看 出不 同 的语 言 文化 赋予 了“ 狸 ” 同 。 狐 相 的 文化 内涵 。具 有 相 同 文化 内涵 的 同一 动 物 词还 有 很 多 。羊 (h e s ep)在 中 西 文化 中均 被 视 为一 种 性 情 极 驯 服 、温 顺 的动 物 。该 词 在英 汉 文 化 中都 用来 比喻 性 格 温 和 、 顺 。那 么在 谚 恭 语 中也 有 一样 的体 现 ( —— 英 文谚 语 : — — 中文 谚语 ) E C : 1E: h ra s a ptes lC: 鱼 吃小 鱼 。 . T ege t he t ma1 大 i f u h . 2E H w o ie t e ia ad o i o nC: 虎难 下 。 .: e h ds i rs f i t ds u t 骑 r a g r m . 3E: s n w yhser. 见 耳识 驴 , . Anas s o nb i as ik C: 听话 知 愚 。 4 Aet a i vs : . a hs n l e. 猫有 九条 命 。 E: n ei C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和体认也发生着变化,谚语也同时发生着改变,动物的词汇常常有其重要的文化内涵,以下就来聊聊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英语谚语里对动物的内容一般来讲是比较夸张化和艺术化的,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意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就是强调“有了都好,再多也没用”的道理,也表明了珍惜现有,不要贪多嚼不烂。

再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意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一句关于同类之间相互聚集的名言,也表明了人们的自组织和社会性的现象。

中文谚语里对动物的内容一般比较贴近生活,比如“狗急跳墙”就强调了时机到来时应该迅速采取行动。

再比如“雀儿换晴头”,就是说明雨后新的一天即将来到,强调了不绝望,今后依然会有希望。

另一句“老鼠窜兔跑”则强调了事情发生时,应该果断、迅速采取行动,以免失去良机。

从以上谚语对动物词汇的使用看,不论是英语谚语还是中文谚语,无一不是某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表达。

这些动物谚语,一方面反映出文化内涵,把社会经验以动物的形象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以提醒人们对生活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思考方式,即以动物的经验为借鉴,把其中的道理总结出来,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

随着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谚语也在不断出现,因此,新的动物词汇也会不断发展。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虽然存在以上的对比和差异,但只要我们将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意义意义发挥出来,动物词汇一定会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都是某种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表达,而这种发展也会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 涵对比分析
目录
01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 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03 二、方法
02 一、引言 04 三、结果
05 四、讨论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五、结论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
谚语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动物词汇在英汉谚语中扮演着不 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点以及动物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有些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误解。例如,“狗”在英语 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忠诚的朋友,而在汉语中,“狗”有时候被用来形容卑劣的人 或行为,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三、研究方法
研究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料分析法:收集英语和汉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分析它们的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形象和寓意为人们所喜爱。这些谚语不 仅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和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两种语言 中,动物谚语的存在和含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英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 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英语中的动物谚语大多源自西方文化传统,其中涉及的动物种类和象 征意义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老鼠成精)这条谚语中,猫被用来象征权威或纪律,而老鼠 则代表了顽皮或懒散。在西方文化中,猫和老鼠的关系通常被用来形容社会中不 同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内容二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英语和中文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方面的 差异日益突出。本次演示将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旨在 探讨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 化。

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内涵

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内涵

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内涵
动物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动物词汇的比较,可以发
现英汉文化差异之处。

1.猫:在中国文化中,猫象征着灵敏、机智和独立。

中国人对猫的态
度较为喜爱,认为猫是招财和避邪的信物。

而在英国文化中,猫被视为幸
运的动物,尤其是黑猫被认为会带来好运。

2.龙:龙在中国文化中被崇尚为神秘、强大和吉祥的象征。

中国人常
用“龙”来形容有才能的人,也常用龙来代表中国文化。

而在英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凶恶和危险的动物,常常出现在神话故事和骑士传说中。

3.狐狸:在中国文化中,狐狸被视为狡猾和狡诈的象征,常常在民间
故事中扮演阴险的角色。

而在英国文化中,狐狸被视为狡猾但聪明的动物,常出现在童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

4.狗:在中国文化中,狗被视为忠诚、守护和吉祥的象征。

中国人常
将狗作为守家护院的动物,并在农历新年使用狗来代表其中一年份。

而在
英国文化中,狗也被视为忠诚和可靠的伴侣,常常被人们作为宠物饲养。

5.虎:在中国文化中,虎被视为勇猛、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常常被人
们用来形容英勇的人。

而在英国文化中,虎主要作为野生动物出现,被人
们视为威胁和危险的存在。

通过对动物词汇的比较可以发现,英汉文化中对动物的看法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动物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吉祥和神秘的意义,而在英国文
化中,动物往往被更多地视为普通的存在。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的历史、宗教和价值观念的差别。

十二生肖在中英文中象征意义及相关用法的对比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

十二生肖在中英文中象征意义及相关用法的对比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

十二生肖在中英文中象征意义及相关用法的对比研究高二(15)班何世悦指导老师:陈瑜一、问题的提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动物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朋友。

漫漫数千年,人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创造了丰富的语汇和形象的比喻,如“rabbit(兔子)”形容一个人生性怯懦、胆小怕事,描述一个人残暴成性、贪婪可用“wolf(狼)”;一个人伸长脖子像鹤一样张望称“to crane(鹤)”,侧着身子似蟹一般走路叫“to crab (螃蟹)”。

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小说《墨西哥人》(The Mexican)中丹尼和利威尔出场赛拳时,丹尼说:“You little Mexican rat,”hissed from between Danny’s gaily smiling lips, “ I’ll fetch the yellow out of you (“你这个墨西哥小耗子,”从丹尼微笑的嘴唇里发出了嘶嘶的声音,“我要把你的屎打出来。

”)后来利威尔被打倒,观众对他喊到:“Get up, you dog!”(“站起来,你这狗东西!”)。

在此段描写中,把利威尔称为rat和dog,足见丹尼和观众对他的鄙视和轻蔑。

另外,动物词汇也进入到了英语的谚语中,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无不寓意皆佳,风趣隽永。

同样,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关于动物的象征意义、俗语、谚语等,甚至有些在用法上与英语还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如,用“癞蛤蟆”形容那些不自量力的人,说他们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而在这其中,十二生肖又最为引人注目,它已成为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化内涵,其背景则是我们讲述了数千年的数不清、道不完的"生肖故事"。

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比较研究

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比较研究

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并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体系中动物意象在谚语中的运用与内涵差异,以此揭示各自文化背景下动物象征意义的独特构建与传播,增进对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理解与表达的敏感度与准确性。

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审视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汉语社会,动物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自然界的生动象征,其形象广泛渗透于各类口头传统与书面文献之中,尤其在谚语这一浓缩智慧与经验的言辞形式中,动物意象常被用来直观、生动地传达深刻的社会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人生哲理。

通过对大量英汉谚语实例的搜集与梳理,我们将展现动物意象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应用现象及其在塑造民族精神风貌、反映社会风尚变迁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将聚焦于动物意象的具体类型与象征内涵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典型动物如狮子、狐狸、鹰、马、牛、蛇、龙、鹤等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进行细致考察,我们将揭示这些动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承载的特定象征意义,如力量、智慧、速度、勤劳、忠诚、狡猾、邪恶、尊贵等。

对比研究不仅关注相同动物意象在英汉谚语中含义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还将探究某些特定动物在一种文化中被赋予显著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相对边缘或缺失的现象,从而揭示文化特异性如何塑造与选择动物象征系统。

再者,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动物意象在英汉谚语中承载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异同。

动物意象往往蕴含着关于人性、社会关系、生存哲学等方面的深层思考,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英汉文化对于诸如权力观、道德观、智慧观、和谐观等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动物意象予以体现和传承。

例如,西方文化中狮子可能更多象征勇气与领导力,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则代表皇权与吉祥狐狸在英语谚语中可能关联狡猾与欺骗,而在汉语谚语中鹤则关联长寿与高洁。

本研究将就动物意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与启示展开讨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掌握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差异与共性,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误读导致的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

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oo六年第三期12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淮南得道,鸡犬同升。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

基督教的神论观念经典《圣经》在西方世界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有不少句子被人们广为吟诵,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谚语。

所以,在英语中与基督教或《圣经》有关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谚语也就比比皆是,如:Godtempersthewindtotlleshomlamb.Godgiveseverybirditsfood,butdoesnotthrowitintothenest.Itiseasierforacameltogothmughtheeyeofaneedle,thanforarichmantoenterthekingdomofGod.Castpearlsbeforeswine.Theleopardcannotchangeitsspots./Cantheleop8rdchangehisspots?Beyethereforewise8sserpents,andharmlessasdoves.在英汉谚语中“龙”的形象的差异也同样源于东西方的信仰差异。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神异的动物。

人们想象中的龙的形象是马脸、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能在陆地行走,能在天空翱翔,神通广大,威严无比。

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吉祥的神物,是尊严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于是,在汉语谚语中也就有了许多有关龙的美好形象,例如:龙头怎么甩,龙尾怎么摆。

龙床不比狗薮。

龙行一步,百草皆春。

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龙凭大海虎凭山。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龙一条胜过蚯蚓一畚箕。

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却是罪恶的象征,是一种拖着长尾、满身是鳞、口中喷火、有着双翼的巨大蜥蜴。

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也被称作“dragon”,在一些传说中也常有英雄与龙搏斗,最后取胜的情节。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学科园地,刘文文约3311字1前言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存在诸多差异,同一动物承载的喻义也会不同。

这种差异在英汉动物习语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

词语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语言本身的意义,由词法和语法特征决定,叫做概念意义。

此外,词语还有一种依附于文化和语境的意义叫做文化意义。

它受到人类信仰,经验和背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从词语的文化意义角度对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2英汉动物习语对比2.1动物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但对立的文化意义“Bat”在西方人眼中是丑陋和邪恶的动物,通常和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与其有关的习语有“Asblindasabat”和“Batthebreeze”等。

而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好运和安康的象征。

之所以会有这种联想是因为“蝠”和“福”谐音。

人们经常在家里张贴画有蝙蝠的图画,预示好运和吉祥。

例如“福寿图”上面就有五个蝙蝠,代表“五福齐全”。

“Marie”在英文中指的是喜欢闲言碎语的人,如“Chatterlike a magpie”,或是喜欢收集不同类型物品或想法的人,如“As amagpi e gathering silver spoons”。

在英文中,喜鹊经常被视为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

然而在汉语中,喜鹊是吉祥鸟,通常被认为是传递快乐的使者。

例如习语“花灯结彩,喜鹊闹枝”和“喜鹊叫,贵客到”。

2.2相同的概念意义,不同的文化意义,但并不对立孔雀因其五彩的羽毛在中国被誉为是最美的鸟类之一。

因此,在汉语中,孔雀代表美丽与吉祥。

例如习语“雀屏中选”和“孔雀看自己的花翎,君子看自己的言行”。

此外,孔雀还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孔雀东南飞”喻指被拆散的夫妻。

在英语中,人们关注的是孔雀高傲的姿态及其对美丽羽毛的炫耀,让人联想到骄傲和虚荣。

因此就有习语"Asproudaspeacock”和“Thepeacockhasfairfeather,butfoulfeet"。

中英动物词对比翻译

中英动物词对比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对比于翻译一、动物词文化语义不同的原因:1.传统习俗东西方传统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英文里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别。

在中国人眼里,喜鹊是吉祥鸟,它的出现预示贵客来监。

但在英语国家里却是唠叨的象征。

中文里的蝙蝠从古到今都象征福气,而英语文化中却与福无关,甚至有邪恶与憎恶之意,像“as 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与“have bats in thebelfry”(异想天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鹤象征长寿,所以有“鹤发童颜”与“鹤寿松龄”等。

英文中长寿的象征却是大象。

中文里凤代表吉祥幸福,也代表用来比喻少见的人才与罕见之物,如“凤毛麟角”。

英语中的凤凰则是复活与永生的代表,如“I believe that a phoenix that rises from its ashes will be even more dazzlingly beautiful.”(我始终相信浴火重生的凤凰将会更夺目。

)英汉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英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动物词文化意象的不同。

例如,凤凰( phoenix) ,依照Br 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的说法, 凤凰是传说中的长生鸟,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了五六百年,临死前衔草木筑巢,在唱完一首挽歌后用翅膀扇火自焚,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出一只新凤凰。

于是,西方文化便取凤凰不死的神性,在英语中赋予其“复活”、“再生”的文化意象。

在汉语传统文化中,因凤凰的神异与美丽人们将其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珍贵、美丽”的文化意象,如“龙凤呈祥”喻指婚姻的完美,“凤毛麟角”表示非常珍贵的东西,以“凤姿”来象征女性的优美等。

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特征,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

这种例子, 举不胜举。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汉英)译成语为set phrase;idiom。

前者相当于“定型词组”,后者相当于“习语”,和成语的概念都不完全对等。

但英语这两个词比较接近成语的意思,尤其是后者,经常作为成语的对应词。

以下是几种动物在英语idiom里和汉语成语中的不同联想对比:一、狗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能作为人的伴侣和爱物。

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不抱恶感,倒反而有感情。

不过英国是受外来影响很大的语言,它的成语中狗的形象含有贬义的也有,但令人厌恶的、可鄙的含义不多,这和汉语是大不一样的。

英语口语里以“dog”指人很平常,汉语就不行。

“Dog”不过是“家伙”的意思,本身并无贬义,视其前面的形容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a surly dog(性情古怪的人),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a dirty dog(坏蛋)等。

单独用“dog”指“坏蛋”,“废物”是旧用法。

不过在口语里,dog有时也指“社会上不太体面的人”。

如:He was a bit of a dog in his younger days。

但“hot dog”却是夹在面包中吃的红香肠。

此外,a dead dog(毫无价值的东西,废物),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都有一定的贬义。

Lead a dog’s life(过着令人烦恼的生活),die a dog’s death, die like a dog(死得可鄙或可悲),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惹是生非)等成语中“dog”的形象也都不好。

但是,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中的“dog”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一、英汉动物词汇的异同点:
1. 动物象征意义的不同:英汉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同,动物在两
种语言中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英语中,狮子(lion)象征着
勇猛和威严;而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则有瑞兽之称,是吉祥和庄严的象征。

2. 动物命名的差异:英汉动物词汇的命名会因为自然环境、民族文
化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比如,在汉语中,虎叫“大虫子”,龙叫“水兽”,而在英语中,它们的命名则直接使用了“tiger”和“dragon”这两个词。

3. 动物文化带的不同:动物的文化寓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不相同。

比如,象征忠诚的动物,在中英文化中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狗被视为
忠诚的象征;但在英文中,dog却有贬义的含义。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共同点:
1.动物词汇的继承:英汉两种语言都继承了古代文化对动物象征意义
的理解。

例如,虎在两种语言中都被视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

2.动物词汇的多样性: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动物词汇都非常丰富多样。

除了常见的动物词汇外,还存在大量比喻性的动物词汇,用来形容人
的特征和行为。

总结起来,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一些异同。

这些差异和共同点
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历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这些异同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动物词汇,并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
差异与共通之处。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周健安引言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要素。

母语是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时,会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迥异产生对汉语学习动物词汇隐喻意走入误区。

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本文将举例说明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不同并给予一定的分析,使以母语为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汉语语境中学习中文。

一、英汉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这类动物词汇无论在英语还是中文里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丰富内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拿“龙”和“狗”作为例子。

1、龙中国古代的“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龙”是帝王和贵族的象征。

“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着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词,下面是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一些成语:(1)望子成龙:to wish one’s son have bright future(2)龙子龙孙:to sons and grandson of dragon,which are usually used to call oneself by Chinese people(3)龙肝凤胆:rare delicious(4)龙马精神:the sprite of a dragon horse ,usu. Said in praise of a vigorous old age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

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恶魔与邪恶。

在基督教里,龙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汉英)译成语为set phrase;idiom。

前者相当于“定型词组”,后者相当于“习语”,和成语的概念都不完全对等。

但英语这两个词比较接近成语的意思,尤其是后者,经常作为成语的对应词。

以下是几种动物在英语idiom里和汉语成语中的不同联想对比:一、狗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能作为人的伴侣和爱物。

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不抱恶感,倒反而有感情。

不过英国是受外来影响很大的语言,它的成语中狗的形象含有贬义的也有,但令人厌恶的、可鄙的含义不多,这和汉语是大不一样的。

英语口语里以“dog”指人很平常,汉语就不行。

“Dog”不过是“家伙”的意思,本身并无贬义,视其前面的形容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a surly dog(性情古怪的人),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a dirty dog(坏蛋)等。

单独用“dog”指“坏蛋”,“废物”是旧用法。

不过在口语里,dog有时也指“社会上不太体面的人”。

如:He was a bit of a dog in his younger days。

但“hot dog”却是夹在面包中吃的红香肠。

此外,a dead dog(毫无价值的东西,废物),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都有一定的贬义。

Lead a dog’s life(过着令人烦恼的生活),die a dog’s death, die like a dog(死得可鄙或可悲),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惹是生非)等成语中“dog”的形象也都不好。

但是,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中的“dog”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不同文化下动物不同的含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这种文化和词语。

本文就英汉习语语中的动物象征意义进行对比,旨在更好地了解英汉词语中动物不同和相似的象征意义。

一、英汉词语中动物相同或相似的象征意义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

在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 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如“蛇行”和“ 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 as slippery as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

2 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 。

英语中有a bird ' s view,汉语中有“鸟瞰” 一词。

又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

3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

如英语中可以用“ horse ”指各类人,如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i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 等。

浅谈中英文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浅谈中英文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浅谈中英文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动物词语是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它们不仅有实际的指代意义,还承载着文化背景和内涵。

中英文动物词语在文化内涵和差异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点。

本文将针对这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中英文动物词语在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上存在着大量的差异。

例如,中文中“龙”和“凤”常常与皇帝和王后相关联,被视为祥瑞和权势的象征。

而英文中,“dragon”和“phoenix”只是古老的神话中的生物,与现实世界的象征意义不同。

另一个例子是“鼠”和“牛”这两个词。

在中文中,“鼠”被贬低为卑微和贪婪,而“牛”则被赞美为勤奋和力量的象征。

在英文中,“rat”和“ox”则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其次,中英文动物词语在语言用法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dog”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卑劣行为,而在中文中,“狗”和“狗娘养的”这两个词则被视为粗俗和不礼貌的用语。

在中文中,“猪”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肮脏和懒惰,而在英语中,“pigs”这个词则更多地被用来泛指整个行业或市场。

换句话说,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最后,中英文动物词语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动物在中文文化中被广泛地运用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

例如,神话传说中的九头蛇、白虎和黑龙等都被视为吉祥物或凶兆。

在民间故事中,猴子、兔子、龟和鳖等动物则常常被赋予智慧和勇气的形象。

与之相比,英文中的动物故事和传说相对较少,也常常与中文有所不同。

总之,中英文动物词语在文化内涵和差异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英文的文化和语言,也能够加深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中英动物隐喻意义的异同点及其文化意蕴论文

中英动物隐喻意义的异同点及其文化意蕴论文

中英动物隐喻意义的异同点及其文化意蕴论文摘要:隐喻是随人类认知文明发展而诞生的产物,在中英文语言文化中都包含有大量关于动物的隐喻,对于我们研究中英动物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

简要介绍了中英动物隐喻的异同点,并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期能够有效促进中英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动物隐喻中英语言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隐喻是指人们在口语交流或书面表达中经常会借助某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或代指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会话中几乎离不开隐喻这种修辞手段。

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由其衍生的一些隐喻词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成为语言文化中一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手法。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动物隐喻文化,因此,从隐喻视角下对中英动物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社会文化,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与和谐发展。

二、中英动物隐喻意义的异同点。

1.相同点或相似点。

由于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相似性,中英两国人民关于一些动物形象的认知会产生一致或相似的看法,例如:1.1狐狸(fox)。

中英文化中关于狐狸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都喻指狡诈、聪明或诡计多端。

在很多习语中,狐狸都是作为贬义词出现,例如,在汉语中有“狐狸精”、“露出狐狸尾巴”等俗语;在英语中亦有“as cunning as a fox”的.说法。

1.2狼(wolf)。

在英国人心目中,狼是残忍、凶猛、贪婪的象征,有“wolf down”、“wolf in sheep's clothing”等习语,都体现了英国人民对狼的贬义看番。

同样地,在汉语文化中,也有“如狼似虎”、“豺狼当道”等成语,与英语中狼的隐喻意义基本一致。

1.3猪(pig)。

猪通常是肮脏、好吃懒做、贪婪等形象的代名词,例如,《西游记》中“猪八戒”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猪头猪脑”、“笨猪”等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词汇都可以体现出“猪”在汉语文化中地位极低。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摘要: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的。

在语言这一大千世界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

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对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英汉文化的异同,旨在提高英汉互译水平。

关键词:动物意象英汉谚语文化内涵比较谚语是语言中的美丽奇葩,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一直是人们所钟爱的表达方式。

动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谚语。

而动物谚语更是以其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的联想,唤起人们的智慧,受到人们的喜爱。

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简洁生动、内涵丰富的谚语,谚语中含有的动物意象体现了浓厚的文化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谚语在语言中别具特色,谚语中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深刻体现。

语言中含有大量的动物谚语,不同的动物意象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动物谚语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

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种族风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动物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特定的心理和思维导致人们对相同的动物意象有着或相同、或相异、或交叉的看法,动物意象因此蕴涵了各自丰富的国俗语义。

本文按照英汉动物谚语的各种对应关系,通过大量的例证,对动物意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

一、同一动物词在中英谚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相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

”可见英语中也常用狐狸来形容人奸诈、狡猾。

又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英汉谚语动物意象的差异性

英汉谚语动物意象的差异性

英汉谚语动物意象的差异性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谚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花朵同时也是该民族文化内涵的真实体现。

通过对含动物词的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研究,比较同一动物词的意象在英汉谚语中的差异以及动物词形象的不对等现象,分析造成以上差异的文化根源。

0 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

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

动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之一,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此看来,在中西方的谚语中存在大量以动物词为核心词汇的谚语便不足为奇了。

本文试图从分析动物词在英汉两个民族的谚语中意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探究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1 同一种动物词在英汉谚语中具有不同的意象意象的定义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中西方社会中,狗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动物了。

而在中国社会狗的地位一直是相较于其他动物来说略微低下的。

这一现象反映在了大量以狗为中心词的中国谚语上。

在汉语谚语中,“狗”这一动物词通常以一种卑劣的形象出现。

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是狗见了像吕洞宾这样的好人都咬。

其引申意义是用来指代不识好歹的人。

事实上,在汉语谚语中,含有“狗”或“犬”的谚语多达上百条。

而动物词“狗”在大多数谚语中的意象却是多为贬义的,多用于指代地位地下,品行卑劣的人,例如“打狗看主人”,“宁做贫家猪,不做财主狗”。

“狗”还表示无能力的,不识好歹的人,例如“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狂。

”含有动物词“狗”“ dog”的英语谚语也是不胜枚举,但究其用法却与其在汉语谚语中相差甚远。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中,狗的角色变得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家庭饲养的牲畜,而是成为了人类的生活伴侣。

这一情况也被淋漓尽致地反映在了英语谚语中。

英汉动物成语翻译中动物意象的选择研究

英汉动物成语翻译中动物意象的选择研究

英汉动物成语翻译中动物意象的选择研究1 前言每一种语言的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各国各民族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提炼出一些成语,反应本国、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用简练、优美的语言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意义。

一直以来,动物与人类都息息相关,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共享着自然。

在大量成语中,动物成语通过使用动物意象来比喻不同的场景与条件下的人物状态与形象,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戏剧性与趣味性,同时又能起到丰富语言结构、强调表达用意的作用。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中,都十分常见动物成语的使用。

然而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历史沿袭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差异,动物意象的选择也不同。

这背后的根源通常与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及文化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大多国内学者对于英汉成语的研究已有不小成果。

分别在英汉成语的修辞对比,英汉成语的异同点,汉语成语英译过程对语言教学的启示,英汉成语翻译的等效转换等方面有细致研究。

而国外研究多涉猎的是本国语言中某种动物意象俚语的根源研究。

而目前对于动物成语的研究较为匮乏,零星出现关于日语、俄语、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背景下汉语成语的翻译研究,如兰昊(2013)论述了俄英语动物成语对比分析,穆凯什(2014)论述了中印动物成语对比研究。

而对于英汉动物成语,目前仅有少数硕士研究生以相关方向为题撰写学位论文,如陈娟(2013)研究了汉语生肖类动物成语英译的隐喻对比,敖颜(2014)论述了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等。

对于英汉动物成语动物意象的选择和使用,研究成果较为匮乏。

本文由归化、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出发,以具体实例分析英汉成语中动物意象选择的差异,以及其差异根源,如宗教节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文学作品等等。

由此提出,在英汉成语的解读和互译上,我们应做到多查阅、多积累、多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的使用符合文化背景的动物意象。

2 翻译理论下动物成语中动物意象选择的多样性在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下,动物成语中选用的意象有着各自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1,动物世界是一个与我们人类世界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生物界。

从远古时代人类与动物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了解了动物的许多特性。

而且人类常常喜欢把动物的特性和人类的一些特性联系起来,这样动物就逐渐进入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人类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同样一种动物的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也正是这个原因动物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特色,动物的联想意义可能来源于它本国的历史、寓言、传说或者典故。

此外,许多民族有他们自己所崇拜的动物,这种动物大多于原始社会的图腾。

因此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习语就是固定的习惯用语,包括了许多的形式,比如说:固定的短语,谚语,俗语,固定的口语用语,典故以及俚语等等。

它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中浓缩出来的具有简洁的形式,深刻的意义和生动意象的固定的短语。

中国的习语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的意象和哲学的含义。

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必须处理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同。

习语翻译的质量会大大地影响文化交流的程度。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确保源语言的信息的传达和原习语的文化信息的有效性。

本文将研究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代表着动物文化和习语文化两种身份。

本文的研究中的汉语习语仅限于汉语中的“成语”。

,2,在过去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动物词语,动物意象和动物文化的研究(刘俊, 2002;龙元祥,李芦生, 2006;)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许多方面由于文化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导致了动物词语的共性和不同。

在关于习语的翻译中有两类典型的习语被研究过,一种是关于数字的习语(陈琳霞1999),还有一种是关于夸张的习语(裴利民2003),这两种习语都是一些典型的习语。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的重点还有关于动物短语中的动物的联想意义和习语中的动物意象以及习语的文化(高丽新,许葵,2002;丹金2006;张爱文张爱琳2005)。

它们中的大多数研究推荐出了一些关于动物词语的翻译的策略。

目前,关于动物的习语的研究很少。

虽然动物的词语和动物的习语经常一起被提及,虽然有些动物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文化,但是动物习语在文化中通常比动物词语的内涵更加广阔。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选择了动物习语作为研究的中心。

3,总的来说,英汉的动物习语差异来源于三个方面:日常生活习惯、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

本文将根据动物习语的三个来源来进行分类,展示了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

本文选择研究的动物是从汉语的动物成语中所引用的频率最多的几种动物,比如说汉语成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物是“马”,大约在汉语中有50多个含有“马”的成语,紧随其后的是“虎”,接下来的动物分别是“狗”、“龙”、“鱼”、“鸡”、“牛”、“狼”和“鼠”。

下面是对一些动物习语所代表的文化及其翻译策略的解释。

(一)马1.汉语成语中的“马”。

马是一种活力的象征。

在中国的神话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飞马可以日行千里,天马可以升空,龙马不但会飞而且还会在水中游。

这些传说都是下列成语的来源象“天马行空”、“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指的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

马是一种高大强健的形象,象征着健康和活力。

有着优雅的举止并且忠实于主人,是人类的好朋友。

特别是在过去,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战场上它载着士兵为国家冲锋陷阵。

这个传统就是这些含有“马”的成语的来源,象“厉兵秣马”,“人仰马翻”,“单枪匹马”,“金戈铁马”,“马革裹尸”,“马失前蹄”,“马首是瞻”,“人困马乏”,“马革裹尸”,“走马换将”等等许多的绘画作品中还有马的形象,都含有吉祥的意义。

中国的成语中就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等。

中国的文学作品的宝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散文。

其中“塞翁失马”,“老骥伏枥”,“万马齐喑”,“老马识途”,“飞黄腾达”,“白马过隙”,“盲人摸马”,“盘马弯弓”等成语就是来源于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中。

像英语成语一样,很多汉语成语中也有很多来自马自身的特性,像“高头大马”、“马齿徒增”等等。

2.英语习语中的马。

在英语中还有“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

在这些习语的来源之一是赛马比赛———西方国家很受欢迎的一项户外运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英语中有很多的关于马的短语,像:“hold one’s horse”,“horses for course”,“back the wrong horse”,“dark horse”,“a willing horse”等等。

关于马的英语习语的第二个来源是战争。

在中世纪骑士们通常都骑着高头骏马,而且所骑的马越高,在战场上越有优势。

由此得来的英语习语有“high horse”.第三种来源仍然是马这种动物本身的特点,马从两岁开始长牙齿,所以不管卖马的人如何精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看马的牙齿来估计马的年龄。

这就是习语“straight from thehorse’s mouth”的来源。

这个习语最早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而且到了20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日常习语。

同样还有一个习语也来源于此“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

英语习语还有一个来源是希腊神话。

比如“Trojanhorse”就来自一个世界闻名的神话。

(二)虎1.中国成语中的虎。

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

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

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等。

关于虎的成语的第二个来源是虎的体形和残忍的特性,“虎背熊腰”、“狐假虎威”,“谈虎色变”,“虎视眈眈”,“放虎归山”,“纸老虎”,“虎胆雄威”等等。

2.英语习语中的虎。

英语习语中“fight like a tiger”的来源就是虎的自身的特性。

然而在英语中狮子常常有类似于汉语中的虎的相似的意义,比如英语习语:“bold as a lion”,“majestic as a lion”.(三)狗1.汉语成语中的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汉语成语中的关于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

比如:“丧家之犬”,“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嘴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偷鸡摸狗”,“挂羊头卖狗肉”,和“鸡零狗碎”等等。

来自狗自身的特点的成语有“犬牙交错”,指情况的复杂。

还有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狗皮膏药”,它指的是过去的江湖郎中常把油涂在一块狗皮上来欺骗人们赚钱最后一种关于狗的成语的来源就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比如:“兔死狗烹”,“愚犬吠日”,“桀犬吠尧”,“白衣苍狗”等等。

2.英语习语中的狗。

在西方,狗也属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饲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保护者。

所以含有狗的习语常常含有褒义。

比如:“a lucky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 love my dog”等等。

在圣经中“…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Beware of dog, beware of evilworkers”,“…a lime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狗在中世纪也指代社会中的无用的东西,如“old dogs can not play the newtricks”关于狗的成语的来源还有迷信,天气,动物的特点,战争,习俗,还有外国的文化等等。

下面是些例子,比如“Hair ofthe dog”就是来源于迷信。

过去人们认为被疯狗咬过的人可以用狗的毛发或者是毛发的灰来治。

习语“dog days”可以追述到古罗马,在那个时候,七月和八月由于天狼星(Dog Star)的影响天气特别的热。

“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呆在食槽那里,却不吃食。

当其他的动物马或者牛过来抢食时,它朝他们大叫,或者威胁它们,不让它们吃。

很明显并不是所有和狗相关的英语成语都是褒义的,比如象“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a dog in themanger”等等。

以上分析的三种动物是汉语成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三种。

其中狗和马也是英语动物习语中出现频率居前两位的动物。

四、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动物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之一。

在翻译动物习语时,翻译者要一方面考虑到动物的形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两种文化。

根据动物习语各自的特点,下面给出了几种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中含有相似的意义,相同的动物的习语———直译因为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相同,世界上生活的人们对一些动物习语有相同的联想意义。

有些动物习语在另一种文化中甚至可以找到相应的动物习语。

例如:“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donkey’syears”(驴年马月);“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对牛弹琴(playing the flute to a water buffalo);热锅上的蚂蚁(asfrantic as an ant on a hot pan);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 s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等等。

(二)在英汉文化中含有相似的意义,但采用不同的动物的习语,———改变动物的形象;意译习语中的形象通常决定了习语的内涵。

因为文化的不同,英语和汉语有时会采取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相似的意义。

比如:“get goose pimples”(鸡皮疙瘩),“kill the goose that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blacksheep”(害群之马),“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风马牛不相及),“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lock the stable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亡羊补牢),等等。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狐假虎威(like a donkey in a lion’shide);一丘之貉(all writers birds of a feather)(三)英汉文化中由于动物的联想意义不同,采用不同的动物的习语———放弃动物形象;意译英汉两种文化必然有差别,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动物习语不能用原来的动物形象来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