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兴起,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颠覆和重组,追求个性化、超验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旨在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文化形态日益繁荣兴起,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形成。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和经验已经不再足以解释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而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不断涌现,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素材,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审美取向。
一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有全球性的文学形态;一些作品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审美。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些作品更关注内心体验和心理刻画,引入意识流等技巧,表现出深刻的个人主义和超验主义精神;另一些则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模拟游戏、虚拟现实等,体现出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文学的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交流和融合,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将会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不断追求新时代文学的较高境界。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
浅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西方的文学特点传入中国,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学艺术要进入本民族的文学领域,都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进行碰撞与融合,两种文学相互借鉴、吸收、转化和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化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按创作体裁大致分为诗歌思潮和小说思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西方诗歌小说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64-01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社会内部条件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被广泛接受的外国文学与新文学所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术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作,具有现代化特征,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分为发展期、收获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我们要将文学作为艺术进行研究,用美学的眼光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分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是中国社会接受和使用现代文学的历史,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并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一、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内涵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基本的区别在于表现对象的转移,传统文学比较注重人物的形象、性格、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重视外部世界,强调理性精神,追求生动曲折的情节、准确生动的语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表现力。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发生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出于起步阶段,现代主义并没有发生的环境和土壤,它的产生主要是外源性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的结果,这也决定了其幼弱、畸形乃至必然夭折的命运。
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主义不过是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初的一次趋时尚新的表演,无法准确把握现代主义审美的核心内质。
现代主义的兴起始终与现代都市的繁荣相伴随,李欧梵指出,“没有巴黎、柏林、伦敦、布拉格和纽约,就不可能有现代主义作品的产生”。
因为,正是都市对理性、效率和自我利益的强调导致了人的异化,现代主义的诞生便是出于对以都市生活形态为核心的异化生存方式的厌弃和抵制。
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中,上海的都市化所带来的不是人对于现代生存形态的焦虑和恐惧,而是价值体系出于混乱时期的中国人对于现代生存方式的盲目迷恋和好奇。
施蛰存坦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所谓的现代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技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
这种生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感情相同吗?”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不到施蛰存对于现代生活的厌弃,相反,是新奇甚至着迷。
因而,《现代》杂志倡导现代主义,重心放在了确认人的感受能力与现代生活形态之间的新的对应关系上,与现代性之间形成了一种顺应关系,而非对抗和反思。
中国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现代主义诗歌第一阶段(20年代中期以前):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
李金发学习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诗风怪异、晦涩,隐约触及到了象征主义的精神实质;而穆木天和王独清师法瓦格拉和瓦雷里,二者看重象征主义在语言精细化方面的努力,致力于形式方面的“纯诗”的实验。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那可是文学世界里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丢进了一颗大石头,溅起无数独特又新奇的水花。
现代主义文学呀,它不按常理出牌。
你要是习惯了传统文学那种规规矩矩讲故事,有头有尾、善恶分明的套路,那现代主义文学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下子把这些规则都打乱了。
比如说传统文学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整整齐齐地砌,框架稳稳当当,地基牢固,屋顶也规规矩矩。
可现代主义文学呢,它有时候就像在迷雾里盖房子,你都不知道哪块砖该放在哪里,可能房子盖着盖着就变成了一艘船,或者干脆变成了一朵云,飘在半空中,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里面的人物呀,也不再是那种完美的英雄或者纯粹的坏蛋。
他们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复杂得很。
就好比你身边的那个老张,有时候看起来挺热心肠,帮你这个帮你那个,可有时候又小气吧啦的,为了一点小利益就斤斤计较。
现代主义文学里的人物也是这样,他们的性格像是多面的魔方,你转一下就会看到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盖茨比,他既有对爱情的执着和浪漫,又有着对财富、地位的虚荣追求,他不是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方式更是特别。
它不再是一条直线,从开头顺着讲到结尾。
这就像你去爬山,传统文学就像是沿着修好的台阶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往上爬,而现代主义文学就像是在山里乱闯,一会儿钻进一个小山洞,一会儿又从悬崖边冒出来,你根本不知道下一段路会把你带到哪里。
有时候你可能读着读着,发现故事的时间线突然就错乱了,一会儿是过去,一会儿是现在,一会儿又跳到了未来。
这就好比你做了个梦,在梦里一会儿是小时候的场景,一会儿又是明天要发生的事,全搅和在一起了。
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也是充满了实验性。
它不再追求那种华丽、优美但却有点套路化的表达方式。
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家拿着画笔在画布上随意涂抹,有时候用一些奇怪的组合,让你一开始觉得很突兀,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很有深意。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
当时簇生的文学团体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
”这种判断并非夸张之词。
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请看例子: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
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
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
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
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
(分析略)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
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
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
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
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个人主义思想自晚清时期通过译介的方式进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一时成为社会的思想热潮。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有着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个人本位的思想内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顺从的伦理本位的“人”有着根本不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遂将矛头指向了以儒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压抑个人,造成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和顺从型人格,他们主张破坏传统文化,毁灭家族,提倡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大力宣扬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思想的大力宣扬与传播,改变了“五四”一代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们视个人主义为启蒙社会、解放个人的有力思想武器,于是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个人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从而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突出特征。
个人主义文学从批判家族制度的罪恶、唤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深化创作主体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促成文体形式的变革与独创性等多个角度表现出新思想影响下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趣味,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察对象,对个人主义的文学思潮进行梳理、考察,深入分析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具体呈现。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涌现,蕴含着“五四”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义文学鼓励青年一代反抗族权父权,冲出家庭追求个人自由。
然而,近代中国的特殊境遇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中的“个人自由”概念是建立在西方社会自由民主、权利至上等思想基础之上,并以社会制度作为保障的文化观念。
而近代中国却面临着战争频仍的危难局面,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民族解放的紧迫性压过了个性解放的需求,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使全国陷入战乱中,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个人主义思想显得不合时宜,更不能挽救陷入战乱的中国,因此,个人主义此时成为被排挤、被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的论争显示了个人主义在此时的尴尬处境。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1.1997年12月25日,国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创建。
A.博库B.清韵书院C.榕树下D.橄榄树2.网络文学是随着()而出现的。
A.互联网的问世B.《第X浪潮——网络文学》C.《新语丝》D.《橄榄树》3.童的作品()讲述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亲情伦理。
A.《驯子记》B.《红粉》C.《米》D.《妻妾成群》4.妓女秋仪是小说()中的人物。
A.《妇女生活》B.《离婚指南》C.《妻妾成群》D.《红粉》5.一个从事三陪的同性恋人"乔"是()笔下的人物。
A.欧河B.王家新C.村D.安妮宝贝6.在先锋作家中,()对语言进行了最极端、最大胆的艺术探索。
A.莫言B.叶兆言C.甘露D.童7.女主角“轻舞飞扬”是作品()中的人物。
A.《超情书》B.《城市的绿地》C.《危险》D.《第一次的亲密接触》8.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9.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10.1993年第1期的《读书》发表了《躲避崇高》一文,该文的作者是()。
A.王朔B.王晓明C.王彬彬D.王蒙11.从创作思潮看,现实主义在新时期走向变异的具体标志是()的涌动。
A.先锋文学B.寻根文学C.新现实主义文学D.大众文学12.1989年由英国女批评家玛丽·伊格尔顿编的()出版,这是第一部翻译过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专集。
A.《女权主义文学理论》B.《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第二性》13.最初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是由一些从事()进行的。
A.从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作家B.写作朦胧诗的诗人们C.从事理论与批评工作的专家与学者D.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专业围14.民间写作中的民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文学的角度看,民间具有()等基本涵。
外国文学史复习第四章
第四章后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高潮。
2、后现代主义文学: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同时又超越和背离的席卷欧美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高潮。
(二)简答题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①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②不再追求终极价值,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它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不再试图给世界意义③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④视世界为碎片,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难知究竟,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⑤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⑥写作原则和风格显现出两种十分不同的趋向,一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的文学实验,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吸取养料,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间的鸿沟,另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超越它。
⑦冷漠性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首先: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它宽容不同的标准,后现代思想家主张“向同一整体宣战”“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再者,后现代主义文学实践和后现代的理论表述者们的理论逻辑也显然存在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 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 、“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7 页。
)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 、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 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 世纪20 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文学思潮》课件
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1
传承
研究现代文学如何借鉴古代文学思潮,并在其中找到灵感和共鸣。
2
创新
探索现代作家如何在传文学思潮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3
反思
思考文学思潮对当代社会和文学的意义,透视文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结论及讨论
对文学思潮的整体回顾和总结,为学生创造机会,探讨对该主题的个人看法 和感受。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探讨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的 崛起和影响,包括表现手法 和主题。
后现代文学思潮
研究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中的 表现形式和对传统文学观念 的颠覆。
文学思潮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 文化变革
解析文学思潮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冲击与变革。
2 政治动荡
探讨文学思潮如何在政治动荡时期引起社会反思和变革。
3 社会议题
研究文学思潮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呈现,如性别、阶级、种族等。
经典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
《红楼梦》
揭示古代文学思潮的瑰丽艺术, 探索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情感。
《呐喊》
表现现代主义文学的力量,揭示 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沉重。
《百年孤独》
展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奇幻与超 现实,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
《文学思潮》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文学思潮》的主题,并探讨它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对社会的 影响。还将深入研究代表作品和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文学思潮的概念解析
探究文学思潮的定义和其在文学界的重要性,揭示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影 响力。
不同时期的经典文学思潮
古代文学思潮
介绍古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 思潮,如汉赋、宋词等。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概述1.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2.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背景二、现代中国文学三大思潮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1 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1.2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3 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2.1 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2.2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2.3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3.1 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3.2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3 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融合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汇3.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互动四、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意义和价值1.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2.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探索3.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正文:现代中国文学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体现现代人精神风貌的文学。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相继崛起,交相辉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鲁迅为代表,主张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具有重要作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郭沫若为代表,主张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其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对于抒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钱钟书为代表,主张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其代表作品有《围城》、《管锥编》等。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对于拓展文学的表现空间、提高文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二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 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角度立人 感性勃发的文学 1、感伤型浪漫主义的代表:郁达夫 2、普遍的感伤情调 3学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萌芽
现代主义:一种反思现代性的文学,一种对 现代性感到焦虑的文学,表现的是人的迷惘、 自我怀疑和内部分裂状态,带有非理性色彩。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野草》 李金发《微雨》
能兼其四,则为文圣。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 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恶,则 可以毒万千载。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说。 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梁启超亲笔操刀,写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三、王国维的文学观
《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 《论哲学家美术家之天职》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潮
什么是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既涵盖了又超越了理论批评、作家作品、 文艺运动的综合性研究,它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某 个时期的文学活动(或文学现象)内在地遵循着的 某些思想原则和美学纲领。文学思潮的基础是社会 思潮,但是只有当社会思潮在文学中有强烈的表现, 形成了创作纲领和美学原则时,才可称是文学思潮。
第一节 “立人”的基本目标的设定
一、鲁迅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文化偏至论》 “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 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 个性而张精神。苟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 世”。
《摩罗诗力说》 “别求新声于异邦” “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
三、周作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 把它很好地概括出来了,并给以细致阐释。 1、“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 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 2、“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 灵肉二面的合一才是理想人性
现代文学史之各章(1)
现代文学史之各章(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等人.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姻爱情.教育.就业.家庭.儿童.妇女贞节.社会习俗等问题,表现出作家关心社会,注目现实,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社会功利的倾泄使问题小说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陋病.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现代派文学
一、课程结构
第一章:现代主义文学概 述 第二章:象征主义 第三章:表现主义 第四章:意识流小说 第五章:存在主义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 第七章:荒诞派戏剧
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流行时代 现代主义既是文化运动也是文学思潮。它 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进入现 代工业社会阶段出现的文学现象。
现代主义文学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 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到 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进入黄金时期,先 后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流行的年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 现的文化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是西方 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
课程导学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文学主流,它是现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和 哲学思潮的产物。
习惯上我们称之为“现代派”的西方文学,实际上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和后 现代主文学两个部分。现代主义文学流行于20世纪初中期,后现代主义流行 于20世纪中后期,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各自包括诸多的文学流派。
本课程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背景,介绍现代 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整体特征,介绍各主要流派的产生发展概况,以及它们 的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鉴赏重点作家的代表作品。
2、特点
后现代之“后”,是一种不同于现 代主义的感觉方式和思想方式甚至行为方 式,即“后现代性”。它对现代主义既有 继承发展,也有批判否定。总的来说后现 代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怀疑精神、否定精神 和批判精神,以及非理性主义态度,反对 现代主义对意义与真理的追求。
3、主要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二战以后, “垮掉的一代”、“新小说”、荒诞派戏 剧、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元小说等 都是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派。
最新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精品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的,欢迎阅读查看。
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诸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戏仿等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己、荒诞感受和存在意识。
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普遍走向垄断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日渐壮阔,西方一批中小资产阶级人既对苦难的现实不能接受,又对前途捉摸不透,一种普遍性的毁灭情绪沉入他们痛苦的心灵深处,以至许多文人创造出审美的意象世界来寄托忧思。
表现在文学中就呈现出一种荒诞、变异、晦涩、以丑为美的创造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上一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某种社会病在人们内心的反应。
在困惑不宁、变迁骚动的时代,就容易崇尚主观和象征,这可以说是中外艺术审美史上的一个共同特征。
一、2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由高潮开始退落,尤其在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人们面对复杂多变、惨淡沉痛的现实社会感到茫然失措,普遍陷入一种彷徨、不安的状态。
孤独、痛苦、惶惑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心理情绪特点,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心理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有某些相似,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所表现出的孤独感、痛苦感、迷惘感、焦虑感与此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谋而合。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经结合,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呈现出中国的民族特征。
有学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其次,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虽然在希望中感到绝望,但更在绝望中追寻希望。
最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破坏旧传统而且创造新的传统。
从作家方面来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年代中国文人创作情绪和创作心理的结晶。
其中,李金发的《微雨》、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鲁迅的《野草》等都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一系列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崛起。
文学概论课件04文学的思潮、流派与类型
第四讲文学的思潮、流派与类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的基本类型一、文学思潮•(一)文学思潮的涵义•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
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丹纳《艺术哲学》P5-7•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
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
•钱锺书《中国诗和中国画》•作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共同潮流、趋向,文学思潮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二)文学思潮的产生•文学思潮之产生,首先与社会思潮等有着紧密的关系。
(外因)•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一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产物,特定时期的社会变动、政治经济变革、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等等,都影响文学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影响。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束缚与封建礼教,孔孟之道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张扬革新精神,要求个性解放,而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文学领域,作家们正是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下改变过去陈旧的文学观念,在新的审美意识指导下从事创作。
鲁迅(188—1936)在《文化偏至论》里提出“养个性而张精神”,在《灯下漫笔》中说:“实际上,中国人就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宴席。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宴席的厨房。
”要“扫荡这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文学思潮简介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文学思潮简介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
文学思潮也不同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著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
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于某一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
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才发生重合﹐如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和同时稍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既是大规模的文学思潮﹐又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学的创作方法。
文学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思想要求﹐这两者是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此外﹐历史文化的材料准备与文学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渊源关系。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也称文学主潮。
文学主潮与历史上进步阶级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相一致﹐与时代发展的洪流相表里﹐反映著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在文学主潮出现和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与之相对立的潮流。
如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主潮是积极浪漫主义﹐但同时也伴随著消极浪漫主义。
而且德﹑英﹑法等国都是消极浪漫主义产生于前﹐积极浪漫主义形成于后。
不过消极浪漫主义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久就被作为文学主潮的积极浪漫主义取代了。
中国的文学思潮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西欧不尽相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虽有各种文学流派各树旗帜﹐递嬗相继﹐但像欧洲近代那样连续形成几次大规模文学思潮的现象比较少见。
中国古代以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学思潮较有代表性。
有的研究者把明清文学思潮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吴承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为代表的感伤主义﹐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可备此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现代主义
指西方19世纪末兴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文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1、非理性主义
否定理性的世界,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张扬人的感性、直觉、无意识
2、孤独绝望的主题
喜欢表现人的异化现象
3、形式主义倾向
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和实验
4、审丑的美学原则
2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五四“新浪漫主义”
一般将1915年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第一期上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看做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的文章。
不过,五四时期很少使用“现代”一词,多用“新浪漫主义”指称当时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这个命名也反映出五四一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认识:
1、五四进化论观念的产物。
譬如茅盾将西方文学发展史概括为古典——浪漫——写实——新浪漫的变迁。
2、把现代主义看做浪漫主义的现代变奏,其实正说明对新浪漫主义之“新”缺少认识。
譬如田汉认为“新罗曼主义的文学,是不执著于现实,而又离不开现实的文学”。
3、从个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启蒙理念来关注新浪漫主义,忽视了现代主义反启蒙理性以及神秘超验的一面。
譬如胡适认为新浪漫主义具有“空虚的坏处”,鲁迅对尼采产生过“太过渺茫”的感觉。
二、鲁迅的《野草》
《野草》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受到了尼采、厨川白村、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带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
1、孤独绝望的基调
表现鲁迅对于社会人生和民众的绝望,以及自我的孤独。
2、神秘主义色彩
多写梦境、坟墓、死亡,表现一种神秘朦胧绝望的意境。
3、象征隐喻的手法
最常出现的是先驱者/民众、自我/非我的隐喻对比。
4、形式的实验
《秋夜》——散文
《过客》——舞台剧
《我的失恋》——拟古诗
《狗的驳诘》——寓言
三、创造社与精神分析小说
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叶灵风等为代表的创造社作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肯定人的本能欲望,重视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心理,大胆暴露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
四、早期象征诗派
代表作有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穆木天《旅心》、王独清《圣母像前》、冯乃超《红纱灯》等。
1、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认为诗的目的是通过象征达到神秘的另一世界,强调以意象暗示内心活动,注重诗歌的音乐效果,带有神秘、朦胧、感伤、唯美的色彩。
2、“纯诗”的主张
反对诗歌的散文化,强调诗与散文的分野:一是认为二者有不同的表现领域,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个人化的、贵族化的;二是认为二者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诗是暗示的、朦胧的。
3、孤独绝望的主题
4、象征暗示的手法
5、朦胧晦涩的诗风
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进入一个全面展开深化时期,出现了明确以“现代”自称的报刊和流派,譬如叶灵风、穆时英等编辑的《现代小说》、《现代文艺》,施蛰存的《现代》杂志等等。
他们开始广泛尝试现代主义的各种观念和技巧,摆脱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束缚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立性。
1、现代主义开始被看做现代人对现代都市和物质文明的主观体验。
2、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特征和社会背景的认识有所深化。
3、施蛰存的“现代的诗形”、穆木天的“心境主义”、梁宗岱的“纯诗”、穆时英的“都市蒙太奇”等从各个层面具体阐释了“现代”概念。
一、新感觉派小说
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他们以上海为中心,表现对都市文明充满留恋又幻灭的矛盾心理,接近西方的现代主义,具有求新求变的先锋意识,这是现代商业文化的畸形产物。
1、大都会的资产阶级生活展示——病态与沉迷
2、性爱风尚
3、形式创新
大量使用蒙太奇、意识流、精神分析等手法。
二、现代派诗歌
以《现代》、《新诗》等为阵地,代表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废名等,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结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盲目模仿阶段,进入了自觉创造时期。
1、都市的漂泊者和寻梦者形象
2、现代派的手法多用暗示、象征、意象叠加等手法
3、诗歌的散文化超越新月派,不重诗歌的音乐性,重视诗情的生发。
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方面,代表作家有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九叶诗人等等。
1、受到战争的影响,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融入现实的体验;
2、现代主义和民族化、本土化的结合
一、张爱玲
1、悲凉的主题
表现人性与文明的哀歌,涉及人性阴暗、命运无常、文化错位、世界荒谬等主题,展示了洋化环境中残留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感。
2、现代派的先锋性——感觉化的意象、深度的心理剖析
二、艾青艾青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的成果,又为其注入了忧愤深广的社会内容,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1、旷野与漂泊艾青诗歌经常出现旷野和漂泊的主题,具有一种忧郁深沉的诗绪。
2、强调瞬间意象、感觉的捕捉,注重主观感情的深入
艾青沟通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灰黄(土地)、金红(太阳)是两种基本色调。
三、九叶诗派
穆旦、唐湜、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
1、“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既指时代社会,也指个人的内心世界。
“象征”指表现的暗示、含蓄。
“玄学”指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
2、追求感性与知性、意象和思想的结合
抛弃“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观念,背离30年代现代诗派象征手法结合浪漫抒情的创作。
3、新诗的戏剧化——表现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四、穆旦
1、“残缺的自我”与“民族”的忧患
穆旦笔下的“自我”不再是主客体的圆融统一,而是充满了困惑、分裂和痛苦的矛盾张力。
穆旦的诗也富有深广的忧患意识,表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戏剧张力的追求——思维的复杂化、情绪的线团化
穆旦试图摆脱二元对立的模式,追求表现的客观性、间接性
3、非诗意追求
反对中和之美,主张张力、陌生化效果,将大量现代词汇引入诗中,常用欧化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