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

摘要:一个多世纪的国产电影发展历史,是一部与平民化亦分亦合的历史。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助推电影的平民化发展,使平民化渐成电影主流文化。电影在平民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平民化的先进性,避免电影庸俗化发展,是新媒体环境下电影人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国产电影;平民化

电影作为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大众视听媒介,从卢米埃尔的地下小酒馆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传播技术紧密相连。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方式,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规模,让观众能更便捷地观影。在此媒介环境下,电影平民化渐成主流。平民百姓的琐碎生活得以展现,审美情趣得以满足,普通人接替英雄人物成为主人公,这是电影文化和审美的新角度。

一国产电影的平民化历程

电影是艺术家表现生活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同所有艺术一样,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平民化亦分亦合的历史。

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拍,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开山之作是用戏剧观念拍摄的。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问世,作为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影片题材是反封建的,其主题符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大多来源于戏剧、民间故事,反映了生活,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但一些伦理影片日趋浅薄、虚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1932

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夏衍、蔡楚生、袁牧之等一大批艺术家投身电影事业,他们把中国电影从生活琐事和单纯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深入关注中国社会,注重发挥影片的社会教化功能。50年代的第三代导演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

命和经济建设,他们在艺术上追求文学内容与戏剧结构的结合,注重蒙太奇的广泛使用,强烈灌输思想意识。他们将艺术和政治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十年动乱结束的最初几年,国产影片严重脱离生活。1979年后,丁荫楠、滕文骥、吴贻弓、黄建中等艺术家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他们改变了电影的政治教化工具地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提供了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如《邻居》(郑洞天、徐谷明导演),关注老百姓的住房这一民生问题。同时,他们还将个人的命运和遭遇置于社会现实的大背景下,表现出较强的人道主义情怀。80年代后期,第五代导演刷新了中国的电影观念,他们是无语的历史潜意识的负荷者。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方面反思文化,一方面认同文化,作品中表现出探索与失落的交织。

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从一种文化视野逐渐转化为文化企业,传统中国电影体制的解体和改革带来了中国电影文化的转型。市场大潮的嘈杂喧闹,使电影创作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在电影被推向市场的环境下,电影更为自觉地向大众文化靠拢,“主旋律”作品与文艺片共繁荣,《最后的疯狂》(周晓文)被称为

第五代导演的第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开始注重对大众性与娱乐性的探索。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融合失衡,在商业化大潮的猛烈冲击下,第五代导演因其沉重的文化负荷及其对艺术的高度追求而失去了现实土壤。面对观众的流失,90年代,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的全方位反思中诞生,他们关注人的生存和心灵发展,他们的电影多数是原创的,视野独特。影片和片中的人物多少带有某种反文化特征,在拒绝与茫然、寻找与创痛中,摇滚与摇滚演出所创造的辉煌时刻,成就了瞬间的辉煌。贾璋柯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风格主要是平民化。他的作品大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如影片《站台》和《小武》等,展现生活原生态,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贾璋柯曾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我希望尽量客观地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慌乱,他们的镇定和自尊。”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在市场与艺术之间游走。频频推出商业大片在取得票房好成绩的同时,质疑声也不断,大制作与作品的内涵价值、大宣传与口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电影经历着痛苦的煎熬。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中国电影从低谷快速爬升,风格多样,票房攀新高,掀起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高潮。把中国电影平民化发展推向顶峰的是冯小刚及其贺岁片,他是典型的平民导演,他了解中国市民心态,也了解中国电影市场。他的作品善于抓住老百姓的心理,以轻松幽默的形态,滑稽

的语言将当下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梦想和尴尬都做了喜剧化的改造,将他们在现实境遇中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做轻松的一笑,从而真正地实现了商业电影所具有的那种在观影过程中完成的个体宣泄,使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于解决的问题或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电影的娱乐功能中得以想象性的解决与调和。2005年,中博传媒率先推出手机电影《聚焦这一刻》,开启了中国新媒体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由此表现更加多元,内容更广泛,中心与边缘共存,平民化、生活化日趋兴盛。

综观百多年的中国电影史,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电影远离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便曲高和寡。如何让电影在众多传播媒介中拥有一席之地,从国产电影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电影前进的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便是“平民化”的崛起。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再掀电影平民化发展高潮。

二新媒体助推国产电影平民化发展

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比特的便捷传输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身边的一切均由原子向比特大迁徙,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数字的。麦克卢汉说:“正如文字是我们最公允、最客观的感觉(即视觉)的延伸和分离一样,数字是我们最亲密的、相互关系最深的活动(即触觉)的延伸和分离。”⑧数字化影响到人们的心态、行为和意识,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让我们的艺术及艺术创作亦不同于以往。从某种角度上说,艺术的创作过程就

是艺术家寻找物质媒介表达情感的过程。艺术是文明、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晶,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播媒体的发展变化。

1 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大众文化环境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环境之中。“作为倡导者的美国人首先给予这种技术以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手段的名称。正是这种传播技术导致提出大众文化的问题,没有这种技术,大众文化是不可能的。”

大众文化在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法兰克福学派对其严厉批判,称之为“文化工业”。费斯克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现在“大众”一词,在平常语言中通常是“好”的同义词,但早先它却暗含贬义。从其词源上看,大众最初不是用于指“普通民众”,而是指多数民众,与贵族阶级、富人阶级和知识阶级

相区别。在我国,大众文化一度被认为是“带菌文化”、“低俗文化”、“不健康文化”。直到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商品化推动大众文化潮流成势不可挡之势,大众文化遂成为文化主导。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技术性等特点。麦克唐纳曾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有如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狂欢是不分演员和观众的演出,所有人都不是作为观众观看,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狂欢中。严格地说,狂欢也不是表演,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