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形成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的 形成原因

魏晋玄学的 形成原因

魏晋玄学的形成【摘要】玄学,是魏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

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哲学思潮相比,魏晋玄学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风格及其当时玄学思想家群体放任、超达、自由、解放的个性,是其前其后的历史上所少见的。

一种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玄学,作为魏晋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残酷而又无奈的社会现实,几百年的思想发展,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以及当时的学风都是促进玄学产生的条件,本文力图从这几个方面解读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魏晋玄学;形成原因;影响;1.什么是玄学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导读: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

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 魏晋玄学

第六章 魏晋玄学

二、遇即命的安命论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
“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 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 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 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我 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 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 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 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故凡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 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 也。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 能不为也。 能不为也。”
二、裴頠的《崇有论》 裴頠的《崇有论》
1、本无说不合老子的本意 、 2、无不能生有,有自生 、无不能生有,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 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以为己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生以为己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三、政治哲学:名教出于自然 政治哲学: 1、何为名教、自然? 、何为名教、自然?
“名教”,广泛的理解,即一个社会的政治 名教” 广泛的理解, 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人文制度规范; 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人文制度规范;其 核心在于三纲五常,其中尤以忠孝为主。 核心在于三纲五常,其中尤以忠孝为主。 自然” 指天地之道、宇宙本体, “自然”,指天地之道、宇宙本体,我们所 讲的自然社会规律,传统称之为道。 讲的自然社会规律,传统称之为道。魏晋玄学 所讲的无。就人而言,实际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所讲的无。就人而言,实际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真性情。 人的真性情。
二、遇即命的安命论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 在上,足自在下,岂有递者? 在上,足自在下,岂有递者?”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 亦不可加。 亦不可加。” “苟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苟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第九章 魏晋玄学课件

第九章 魏晋玄学课件
4、圣人有情无性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 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 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 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 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 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二)竹林时期
他心目中的“无”,是物质的,是比 “道”还要高一级的“自然”。打破了 上帝、天、神造出世界的神话。
裴頠在《崇有论》中说:“至无者, 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 世界 是物质的,万物也是由“有”即物质发 展演变过来的。
2、名教与自然之辨。
所谓名教,就是名分之教,人伦之教 ,也即儒家所强调的用以维系封建秩序 的三纲、五常等。所谓自然,就是天然, 就是指万物万事所保持的原有的本性, 不经人工修饰。《老子》提出:“大道 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可见老子对 名教本身也不是一概否定。
易注》《周易略例》
何晏
何晏 ——《道德 论》《论语集解 》
何晏的主要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 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 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 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 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 ”,“无名”或“道”。
并不是绝对的无,抽象的无,而只是无声, 无形,无名而已。他在第一章注即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 物之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 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不知其谁之子,故 先天地生。”同章“道法自然”注:“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魏晋玄学的形成

魏晋玄学的形成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 《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 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 艮,止也;兑,说也。”
(三)玄学形成之原因:
1、汉魏之际的社会变革和神学经学的 破产; 2、汉末魏晋的政治气候; 3、由儒到玄、由清议到清谈的学术思 想变迁 :马融、郑玄
参考书目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5年版 余敦康 《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唐翼明 《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55—前275年),姓庄, 名周,战国时宋国(一说梁国)蒙县 (今豫皖交界处)人 《庄子》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 篇7、外篇15、杂篇8。唐代时,《庄子》 被尊为《南华真经》。 西晋郭象《庄子注》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 子· 齐物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出处同上)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出处同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人间世》)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篇》)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周易》的作者:并非出自同一时代、 同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 上古,《周易》起源于商周之际,《易 传》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起源于孔 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二)“三玄”简介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西晋时期是中国玄学思想的诞生时期,此时形成了以天道说、儒、道、释为主体的“四教”。

这四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玄学的基本框架和特征。

玄学最具代表性的晋代思想家是陶渊明。

他在以《道德经》为根本,通过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思想。

陶渊明认为,人生在世间唯有把握“真知”和“抚慰”体验,才能实现出世精神的高潮。

他从“莫独有”出发,使不分流派、不断探索的大局心态逐渐成形。

除陶渊明外,晋代又有指挥家王安石、第一位道家著作家张陵,以及唐初大诗人崔致远等,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探索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使玄学思想得到了发挥。

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得到了更大发展。

此时出现了不同于晋宋时期“四教”思想的新思潮,这就是以黄老为主要代表的黄老学派,以其强调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性活动。

此外,还出现了以张苏翼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其以平等态度接受道家、儒家、释家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最后,到唐代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尤以寿三思学最为出名。

李寿先生将儒释佛三教整合在一起,把儒家思想作为主体,兼收当时各派思想,形成了以尊师重道、
古今无异、视不尊卑、勿纪异端为特点的唐代“三思”思想,成为玄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总之,从西晋到唐代,中国玄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复杂抽象到具体深刻,不断融合不同的东西派思想,充分表现出中国特有的玄学思想特征。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历史上变革的时期,玄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一、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末的黄老、墨子等学派。

黄老学派提出了“道胜于德”、“道成育物”等思想,重视宇宙之道的应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类间的和谐与平等。

这些思想建立了魏晋玄学思想的基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名士思想大放异彩。

庄子的思想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玄学。

庄子强调天人之间本是一体,主张超脱世俗,自由游离于人事之外。

玄学家生活在士卒之间,他们机智灵活,拥护庄子思想。

玄学思想日益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思想。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1.理念的深入探讨玄学家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给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弼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念,强调形而上的道在一个事物的本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邵雍则进一步解释了道的含义,认为道是一个世界的基础法则。

2.与佛教思想的对话魏晋玄学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也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北魏时期一位佛教禅师慧能创立的禅宗吸收了玄学中的宇宙观念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这种以内观转化心识为核心的禅宗,不断吸收和融合玄学思想,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3.思想融合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它融合了许多其他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比如黄老学派的“道胜于德”理念和“道成育物”观念,在玄学思想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了完整的道论体系。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对玄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合起来,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场辩证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和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了庞大而透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2004.11.29第十一章魏晋玄学第一节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流变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一个朝代更替频繁、立国众多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时期。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和融合,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少科学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

科学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哲学思维的发展。

魏晋玄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哲学继两汉经学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玄学的兴起又和汉魏之际政治思想领域中出现的“名教”危机直接有关。

名教——原指国家“因名设教”的那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到魏晋时,“名教”则是相对于“自然”而言。

名教危机的原因:1、黄巾起义的冲击,起义反映了农民的某些平等要求和反抗封建剥削的呼声,这和封建等级观念(名教)是直接对立的;2、封建统治阶级自己的破坏(对内残忍、顽固、腐朽的政治势力,对外尚战);3、汉代“名教”的理论基础是以经学为表现形式的,这一套东西经王充等唯物主义者的批判,已经失信于民。

统治者开始离弃神学化的儒学而转向道家,以老庄的“自然之道”作为“名教”制度的新的理论根据,来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挽救“名教”的危机,满足他们那种两重人格的政治需要。

魏晋玄学由此应运而生。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一)玄学的概念: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种特定理论思维形态。

“玄学”和“玄”取自《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意为深奥微妙,神秘难测。

当时士人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作“三玄”,作为清谈资料,冀求对“天人之际”,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联系得到一种比较符合哲理的解释。

(二)“有”“无”的概念:“有”即现实世界的实有,包括社会人事上的“名教”制度,具有运动可变的属性;“无”即自然之“道”,是静寂虚无的本体。

(三)玄学研究的问题:魏晋玄学主要是研究“天人之际”的,即天道和人事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

具体来讲,就是社会“名教”和宇宙“自然”的关系。

(四)发展阶段:1、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倡导的“贵无论”;2、提倡“崇有论”,重新阐发“有无(动静)”之辩;3、东晋的郭象则溶合“贵无”“崇有”两说,提出“有而无之”的“独化”说。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此观点明确论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 不满足于现象,而力求抓住本质。洞察到 本质是有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有本质,每 一个具体事物也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 理论向深化发展。 但是,他们夸大了本质和一般的作用,把 本质和一般看成是现象和个别的源泉,从 而使本质和一般成为没有物质依据的纯粹 抽象的东西。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阮籍、嵇康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即超越名教的束 缚,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列举名教的祸 害,“诽六经而薄周孔”。 二、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理论,即声音 只有动听与不动听的区别,其中并不含有 人的主观的哀乐情感,以此批判“天人感 应”。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 人也。„„籍容貌瑰杰, 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 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 《老》。嗜酒能啸,善弹 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景元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二、玄学思潮的兴起 1、司马氏和曹魏两大势力斗争,曹魏派内心 忧惧恐怖,认为“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 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王弼语), 找寻自我陶醉的镇定剂,顺应世变的处世 之道。《老》、《庄》、《易》成为他们 据以发挥议论的思想资料。 2、经学衰落,名法思潮兴起,动摇了旧观念, 既承袭儒家纲常名教,又吸收道家的自然 主义与抽象思辨,成为风气。学术风气朝 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
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
容,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
①“以无为本”论 有形迹的东西都有其局限
性,具体形象和具体音响只能表现为一种
属性和作用。在具体事物之后,还有更本
质的东西,这就是“无”。无不代表任何 具体,却包容任何具体;它不具有人格和 意志;它是一切形迹赖以存在的根据,它 要通过具体形并不抛弃

魏晋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魏晋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魏晋玄学
1Hale Waihona Puke 一、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2
1、“玄学”之称
• 玄学之称起于西晋。《陆云传》:
• (陆)云……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少 年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 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 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 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玄学,自 此谈老殊进。
3
• “玄学”即“形而上学” • “玄”盖本于老子《道德
21
• 4、任何有为的方法都会招致相应的反应,统 治者如果用智慧技巧统治人民,那么人民也会 用智慧技巧来逃避。
• 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 • 5、名教和一切有为的方法都违背事物的自然
本性,所以用有为治理天下注定是要失败的。 •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
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 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也。
• 3、无为之教 • 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
(政)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 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 以奇用兵也。
16
• 夫素朴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 隐,虽极圣明以察之,竭智虑以 攻之,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 之弥甚,避之弥勤。则乃智愚相 欺,六亲相疑,朴散真离,事有 其奸。盖舍本而攻末,虽然极圣 智,愈致斯灾,况术之下此者乎! 夫镇之以素朴,则无为而自正, 攻之以圣智,则民穷而攻殷。故 素朴可抱,而圣智可弃。
11
• 王弼著作主要有《周易注》《论语释 疑》《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 《周易大演论》《 老子指略例》等。
• 近人王维等作了许多辑录整理。北京 大学楼宇烈所撰之《王弼集校释》是 目前关于王弼著述搜罗最为全面和精 确的读本。
12
• 1、“以无为本” •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玄学与佛学成为了主要的学派之一,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570年统一的汉朝灭亡后,经过魏、蜀、吴三个分裂王朝的对峙和魏、晋两个正统王朝的相继兴起,最终定型的一个时期。

政治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封建分封最重、封建制度衰落和经济形态顿时转变的时期。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起源于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南北朝。

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有佛教、儒家等其他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哲学学派。

在玄学中,“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的本质和精神的本质,是所有现象的根源。

玄学主张“玄而又玄”,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探究一切存在的根源,求得人类思想的终极价值,并认为找到“玄”的本质就可以达到超脱物质的境界。

玄学因为认为要达到境界,必须修炼,所以玄学也是一个与修道或修身密切相关的学派。

在魏晋时期,《庄子》、《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受到了重视,这使得玄学逐渐展开了它的思想体系。

三、佛学的形成佛学是指以古印度佛教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而成的哲学学派。

在魏晋时期,由于汉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压迫,佛教传播极为困难, 直到魏晋的南北朝时期才逐渐传入中国。

在传播过程中,佛教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佛学传统。

佛学强调追求超越生死的境地,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佛学主张释放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同时佛学也注重修养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品质,希望借助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境地,实现心灵上的超越。

四、玄学与佛学的异同玄学和佛学都强调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超越传统的所见所闻,寻求超越生死尘世的境界。

但是两者在本质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

玄学认为“玄”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探究“玄”本质是探究哲学的本质,而信仰“玄”本身是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浅论魏晋玄学形成的原因

浅论魏晋玄学形成的原因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中独具魅力的思潮,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折射了时代的特点。它的产生,既是儒道之间一次大的思想冲突,也是二者之间真正的融合,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与斗争的必然。玄学所体现的鲜明风格及玄学家们放任、超达、自由、解放的个性,在其前后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这种思想作为魏晋时代的精神体现,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玄学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推动了文学风格和主题的多样化。在玄学的影响下,古典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表达个体情感和对自然、生命、宇宙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呈现出更为深邃和内敛的艺术风格。同时,玄学也促进了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如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来传达深奥的哲理,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士族门阀制度森严使下层读书人无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入更高的统治阶层读书人入仕无望转而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这为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土壤由于东汉是靠豪强地主取得政权的大地主在整个统治中的势力比较强大这些大地主逐渐形成拥有特权的士族一些中小地主就形成势力微弱的庶族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分为:1. 建立阶段:在魏晋时期初期,玄学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特体系。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王弼,他通过对《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解读,提出了"反经行道"的观点,并试图将道家思想与儒家经典进行结合。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对天人之道、阴阳五行等宇宙万物的探索和理解。

2. 繁荣阶段:在晋朝时期,玄学逐渐繁荣发展。

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派和学者。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弼的弟子陆机,他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玄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观论"和"道心一如"等重要思想。

同时,玄学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社会政治、人伦道德等方面,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指导。

3. 转变阶段:到了晋朝末年和南朝时期,玄学开始逐渐转变。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实践和实证,强调道法的实践经验和验证。

学术界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派别,如黄学和郭学,他们在思想上有所分歧,但都继承了玄学的基本观点。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乱象,玄学逐渐趋于封闭,主要在学术圈内传承和发展。

4. 开放阶段:到了南北朝时期,玄学开始呈现开放的趋势。

此时出现了以玄学为基础的新兴学派,如丹学和心学。

丹学注重炼丹、修身养性,强调对身心的调养和内在力量的培养。

心学则更注重人性、人心、人情,提出了"以心为体,以心论事"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玄学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为后来的哲学和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四个阶段,展示了魏晋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

第十一讲魏晋玄学(一)玄学的形成1、玄学释名玄:黑色——深奥,玄谈、玄风三玄:《老》、《庄》、《易》2、玄学的形成社会政治危机:宦官与外戚,农民起义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到东汉末崩溃学术上,今古文经学之争,需要新的学术方法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归,人生无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服食之风:“五石散”:礜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文史自觉的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哲学:不满足于探索现象(宇宙论),进一步探索世界的本质(本体论)士大夫的自觉与清议之风清议(激扬名声到谈论朝政)察举与征辟品评人物高下。

王符《潜夫论•相列》:“人身体形貌,皆有象类,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著性命之期,显贵贱之表。

”由品评人物到议论国事党锢之祸——由清议到清谈3.玄学的特点1)以老庄为重点。

2)会通自然与名教。

3)以“本体论”为中心。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试图调和儒道,会通名教与自然,并以有关“本末有无”的本体论问题为讨论中心的一种哲学思潮。

(二)玄学的阶段1、正始玄学何晏、王弼:“以无为本”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名教出于自然得意忘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周易略例•明象》2、竹林玄学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3、元康玄学郭象:注《庄》独化;“物各有性,性各有极。

”适性即逍遥。

名教即自然。

4、东晋玄学以后玄佛合流:《般若经》性空的观点与玄学贵无类似,以玄学释佛,形成六家七宗(三)关于魏晋风度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1、人生态度:名士风流,真性情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使得天下战乱不断。

在这种分崩离析的时代,不但政治、经济在发生着变化,思想上也发生着变化。

随着大一统思想——经学的衰退,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即玄学开始建立起来。

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儒学的裂变、黄老思想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社会思想的转变三个方面给予分析,透析出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魏晋玄学;两汉经学;原因一、儒学的裂变《列子·杨朱篇》将这一层意思进行解释: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失,但迟速之间耳。

在人生飘忽不定的冷酷现实面前,那些所谓的三皇五帝之道、圣王治国建业以及儒学所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显得那么苍白。

在董仲舒时期形成的一套宇宙论系统图式的五行、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最后在今文经学家手中被演绎为所谓的谶纬神学,这种神秘主义思潮在西汉末年大为流行,再经过东汉政府的官方化,将思想文化界弄得乌烟瘴气。

后起的社会大动乱,使人们对于儒学的信仰动摇了,儒学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一)经学的失落经学,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家宪法一样的地位。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受到了冷落。

不仅是一般的士子对经学不感兴趣,就连上层统治者也对经学不重视。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曹髦巡视太学,这位年轻的帝王,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不停问经学大师,使得经师无以作答,最后以“古意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详尽”之语搪塞过去。

在这种情势下,经学的没落成为必然趋势。

(二)名教危机名教即是礼教,是我国儒学体系中很重要的内容,而两汉则是名教体系的定型时期,它的标志则是“三纲五常”的提出。

随着儒学的衰落,名教也在此时陷入了危机之中。

1.非君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然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他认为无君无臣,则天下太平,而若君臣设立,则天下弊端丛生。

而鲍敬言的理论更为激烈,主张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乌托邦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课题名称: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影响学生姓名张绪云学号 2009031206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学班指导教师余林2010 年 12 月关键词:魏晋玄学玄远主要代表人物发展阶段自然影响摘要: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

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于是古文经学代之而起。

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黄老思想也开始兴起,如王充的《论衡》便公开反对神学的目的论,名法思想开始产生影响。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

荐举制度和官僚家族的政治因素、独尊儒术与经学世家的文化因素以及庄园经济与乡里豪强的经济因素结合,便形成了士族。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多种经营的特点影响了士族人格的独立性,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而士族社会对个性自由与封建秩序的双重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表现为魏晋精神世界中“名教与自然”的学术主题。

建安时期,曹氏为首的建安名士们思想极为混杂,他们有反儒家传统的精神,推崇黄老的“因循”原则,校练名理,同时又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放达。

而产生于建安游宴的魏晋清谈更是玄学产生的摇篮。

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

当时清谈的论题主要有圣人问题、德治与法治、人才标准、君父先后等,破除了天命论,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君主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都对魏晋玄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人物品评是汉魏之际士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魏晋清谈、言意之辨、以及玄学贵“无”思想均萌生于此。

魏文帝时﹐刘劭着《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杂糅道家思想﹐并把人物品评的一般原则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是研究魏晋玄学形成的重要资料。

《人物志》的全材与偏材关系的学说,从人才角度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道家与儒、法、术各家的思想融合,提供了理论途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魏晋玄学政治学说的核心论点,是“因循”时代需要,灵活运用儒、法、术治国,表现为圣人无为,各种人才各尽其能。

作为儒学根本的《周易》之学﹐此时由于拘执于象数十筮﹐义理隐晦﹐产生了对易学重新探讨的需要。

在这种社会政治﹑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

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魏晋之际﹐玄学一词并未广泛流行﹐其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即所谓“玄风”。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魏晋玄学具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的基本特点。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

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所以文化上比较繁荣。

天下大乱时思想百家争鸣。

玄学的特色为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同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先秦之后又一次思想碰撞融合。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

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魏晋玄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学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代表作有《无名论》、《周易注》与《老子注》;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代表作有《嵇康集》、《阮籍集》;以裴頠、郭象为代表的元康玄学(,代表作有《崇有论》和《庄子注》;以张湛、韩康伯为代表的江左玄学,代表作有《系辞注》和《列子注》。

此外,东晋时期兴盛,玄学与佛教相互吸收发展,僧肇等便是这一时期玄学代表。

正始时期的玄学家可以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正始名士形成与魏明帝太和时期,被称之为“四聪八达”,主要人物有何晏、夏侯玄、诸葛诞、荀粲、裴徽等,曹芳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四聪八达”分子纷纷掌权,史称“正始名士”,影响了年青一代的思想。

之后又有王弼、钟会等少年思想家总结并升华了早期正式名士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

正始时期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是玄学的贵“无”一派。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份﹑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份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着《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玄学家的著作也多采用问答辩论的文体。

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辨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

以高平陵政变为界,竹林之游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竹林名士的玄学思想倾向与正始玄学相同,持“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这时期的著作有阮籍《乐论》、《达庄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明胆论》、《释私论》等;后期玄学思想倾向发生了逆转,表现为激烈批判名教,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目的是抵制司马氏的名教之治。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藉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作为竹林名士,主要活动时期应在司马氏当政时期,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