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病虫害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叶树病虫害防治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18日【编辑录入:xysf】
针叶树病虫害防治
松针褐斑病
分布及危害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山区,危害湿地松、火柜松、日本黑松、马尾松、黄山松等。
症状在感病针叶上,最初产生退色小斑点,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后变为褐色,并稍扩大,直径1.5-2.5mm。2、3个病斑联接也可造成3-4 mm的褐色段斑,发病重时,在同一针叶上常有较多的病斑,就会形成绿、黄、褐色相间的斑纹。在发病盛期,病斑产生数日后,病斑中即产生黑色小疱状的病症——病菌的无性子实体,初埋生于针叶表皮下,成熟时黑色分生孢子堆破表皮外露,当针叶枯死后,无病斑的死组织上也能产生子实体。
当年生针叶感病,多于第2年5-6月枯死脱落,新生嫩叶感病,常不表现典型病斑,针叶端部迅速枯死,不久在枯死部产生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病害自树冠下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重病松树常只有顶部2-3轮枝条梢头保持部分绿色,不久即行整株枯死。
马尾松和黄山松一般只有少数针叶感病,产生不如上述典型的褐色段斑,在林间较少产生子实体,但在人工保湿下较易产生。少数感病重
的马尾松,发病针叶上病斑接近典型症状,也可使针叶端枯死。
病原子囊菌中松针座腔菌 Scirrhia acicola(Dearn) Siggers,但它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为半知菌黑盘子孢目的松针座盘孢菌Lecanosticta acicola(Thiim) sydow。
分生孢子在12-32℃下均能萌发,但在20-28℃下萌发良好,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2-32℃,20-28℃下生长良好,菌落生长缓慢,在25℃时,单孢分离4天后出现白色菌落,直径0.7-0.9mm。5天后菌落底部变淡褐色,10天后菌落表面变淡墨色,同时形成黑色子座,11-12天后子座上长满漆黑色的分生孢子堆。18天后的菌落直径约7mm。
发病规律病菌的子实体可以在树上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病组织中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冲溅飘扬而传播,据测定日降雨量在1.7mm以下时,没有孢子释放。降雨量达6.7mm时,雨水中即含有大量孢子。
分生孢子在水中约束48小时后达最高萌发率,芽管自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0天以上。林间发病率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增长,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展迅速,9-10月增长也较快。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气温偏高,雨量少,湿度低,所以病发展缓慢。
防治措施
1检疫。我省湿地松和火炬松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范围广,目前松针褐斑病发病尚不普遍,因此,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扩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检疫对象主要是苗木,最好进行产地检疫。种子园应防止
接穗带病。感病松柴(枝)应就地处理,不能外运。
2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小片隔离林分可以抑制病害蔓延,小片之间相距可在100m以上,营造国外松林时,应清除林地及其附近原有可能成为侵染的各种松树。对最初的发病中心,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或同时进行修枝以清除和减少侵染来源。重病林分应选其他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
3化学防治据室内药效测定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退菌特和百菌清等对松针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极好的抑制作用。前三种杀菌剂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也很强。用多菌灵作林间喷洒防治试验也有一定效果。但在应用于生产防治时还需作进一步试验。化学防治试验宜在苗圃和幼林中进行,于4-6月施药3-4次,9-10月施药1—2次。4抗病优树选择在严重发病的湿地松林中,常发现有些植株感病极轻或不感病,选择抗病优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建立抗病种子园是防治松针褐斑病很有前途的一种措施,应努力扩大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及早应用于生产上。
松针锈病
分布与危害松针锈病分布于河南省的信阳、驻马店、南阳、洛阳、三门峡市。危害树种有马尾松、赤松、华山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等28种松树的松针,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松针脱落,影响松树生长。症状病害多发生在2-3年生马尾松针叶上,发病初期,在针叶感病处出现黄色段斑,其上生有初为黄色后呈褐色的小点性孢子器。3月
底-4月初在病斑上长出橙黄色扁平舌状的锈孢子器,于针叶两面,散生或数个排列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锈孢子器从侧面或顶端开裂,散出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锈孢子散尽残留白色包被。后期被害叶在病斑以上变黄枯死。
病原该病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鞘锈菌科的几种菌组成。因转主奇生的寄主不同,可分为:白头翁鞘锈菌 Coleosporium pulsatillae(Str)lev、沙参鞘锈菌C.ampanulas(pers)lev、紫苑鞘锈菌C.asterum (Diet)Syd、款冬鞘锈菌C.tussilaginis(Pers)lev、凤行菊鞘锈菌C.saussureae Thum。
发生规律一般于3-4月发生,针叶初期出现黄色段斑,其上产生密黄色小点,这性子器,常数个一起紧密排列。4-5月,病斑上产生橙黄色扁平疮状锈孢子器,正常数个相连,排成一列,此时病斑成黄裼色。锈孢子器成熟时不规则开裂,散出黄色粉末状锈孢子,锈孢子飞散落在转主植物上(如羽裂紫菀或白头翁上),如这时的温度适宜,经15-20天产生夏孢子,再经一段时间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一般于8月下旬重新浸染松针。生出淡绿斑,形成初生菌丝过冬。在河南省个别年份,气候适宜,也有发育成锈孢子的,该孢子因缺乏转主植物,不能形成发育循环。
防治措施
1幼林抚育,除掉松针锈病的转主植物,破坏松针锈病的发育循环环节,使之不能发生。
2重视苗木来源,严格检疫,防止该病传入新发展松林基地。
3 3月中下旬-4月上旬用0.30石硫合剂,45%代森铵水剂100倍液和65%代森锌400-600倍液对树冠喷雾,以松针滴水为度,均有较好的效果。
松落叶病
分布及危害松落针病在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山区均有发生,为害油松、马尾松和黄山松,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松树生长。
症状本病初期症状因树种而稍有差异。通常危害2年生针叶,(有的发生于当年生针叶上),在马尾松上,最初针叶上出现很小的黄色斑点或段斑,至晚秋全叶发黄脱落;在黑松叶黄色段斑上还有褐色斑纹,后期也变黄脱落;在油松针叶上初病斑不明显,针叶的颜色由暗绿变为灰绿,以后变成红褐色而脱落。通常于第二年春,病落针上都会产生典型的后期症状特征,即先在病落针叶上出现纤细的黑色横线,将针叶分割成若干段,(有的落针病叶上不产生黑色细横线),在横线间产生椭圆形黑色小点,长径约0.2-0.3mm,为分生孢子器;以后又产生较大的黑色长圆形突起的颗粒,长径约1-1.5 mm,具油漆光泽,中央有条纵裂缝,为病菌的子囊盘,有些地方子囊盘可能出现在秋未冬初,偶有尚未脱落的针叶只有先端一段感病,枯死的针叶上在秋未冬初也可能产生子囊盘和成熟的子囊孢子。
病原本病的病原菌为散斑壳属真菌Lophodermium pinastri er Fr chev 属子囊菌的星裂盘菌目。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子囊盘)在落叶上越冬,第3、4月间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