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诗文系年解读二题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069a3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7.png)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陆机的诗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重要的观点,这两者既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共同构成了陆机诗论的独特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以揭示其诗论的深刻内涵。
二、陆机的“诗缘情”1. “诗缘情”的内涵陆机的“诗缘情”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核心,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观点突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功能,认为诗歌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2. “诗缘情”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诗缘情”的观点。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陆机的“赋体物”1. “赋体物”的内涵与“诗缘情”相对,“赋体物”则更侧重于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表达。
陆机认为,赋应当以物为本,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达到表达思想的目的。
2. “赋体物”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赋作充分体现了“赋体物”的特点。
他善于通过对事物的精细描绘和深入剖析,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内涵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能将情感融入对物的描述中,使赋作既具有客观性,又富有情感色彩。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1. 分异尽管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都强调了情感和物象的重要性,但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更注重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赋则以物为本,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互为补充。
在陆机的诗赋创作中,往往可以将情感与物象相结合,使诗歌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具有客观性。
这种分异互用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论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他的诗赋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观点。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34e32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5.png)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机的诗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陆机的文学理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他创作理念的两个重要支柱。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在陆机作品中的分异互用,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二、陆机“诗缘情”的理念及其表现“诗缘情”是陆机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根本,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陆机的诗作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诗歌往往以情感为纽带,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例如《拟兰红蕖》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同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三、陆机“赋体物”的特色及其价值与“诗缘情”相比,“赋体物”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要特点,而陆机的赋作则更加注重对事物的细致刻画和深入剖析。
他通过赋的形式,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以及个人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涵。
例如《文赋》等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了陆机赋作的独特魅力。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分异互用。
一方面,他在描绘客观事物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融入,使事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在抒发个人情感时,善于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情感更加具体和生动。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象描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通过对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他以情感为纽带,将物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经典文本阅读——陆机《文赋》剖析
![经典文本阅读——陆机《文赋》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139b4ef01dc281e53af0ef.png)
经典文本阅读(一)文赋(并序)陆机1.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2,妍蚩好恶3,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4,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5,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6。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7,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8,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9。
至于操斧1“窃有以”句:得,得到,了解到。
用心,创作用心所在,指创作思想或创作意图。
2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放言,发言,立言,即写作。
良,诚然,的确。
3妍蚩好恶:妍媸,美丑。
4“每自”二句:每当自己写起文章来,就更加知道写作的甘苦。
5“恒患”二句:常担心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
物,所要描写的客观物象。
逮,及,此指表达,表现。
6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7“以述”句:述,阐述。
先士,先辈作者。
盛藻,华美的辞藻,此指有成就的作品。
8由:根源。
9“他日”句:他日,异日。
殆,大概。
曲,委婉细致。
伐柯,虽取则不远10,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11,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2.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12。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13。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4。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15。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16。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17。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18。
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19,精骛八极,心游万仞20。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21。
倾群言之沥液,漱10“操斧”句:《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取则不远。
”意思是说,拿着斧头去砍伐木材来做斧柄,斧柄本身就在手上,可以用作标准。
这里比喻论述作文利害,有先辈的作品可以取法。
11“若夫”二句:至于作文的千变万化是难以用文辞来一一表达的。
12“伫中区”二句:伫立于宇宙之内,洞察万物的奥妙;沉浸在古籍之中,陶冶性情志趣。
伫,长时间站着。
中区,即区中,指宇宙之中。
玄览,深刻地观察。
颐,犹言陶冶。
典坟,《五典》和《三坟》,此泛指古籍。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4ac8621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2.png)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1(学习陆机《文赋》要掌握哪几点,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对于现在的读者有较大的阅读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注释的帮助下认真阅读原文,不仅要从字词句上读懂,更要体会理解它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内涵。
请注意掌握:一、文学创作的构思,特别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想像问题;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三、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五、《文赋》的影响。
2(《文赋》对文学创作的构思有些什么论述,《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了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与虚静意思相同,即是排除纷扰,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而"典故"就是指积累丰富的学养,这样构思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2、构思活动的情状:《文赋》生动地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心然结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
并且,这语言文字还要具有独创性。
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3(陆机《文赋》的文体论的内容是什么,"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
陆机《叹逝赋》原文译文赏析
![陆机《叹逝赋》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a172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7.png)
陆机《叹逝赋》原文|译文|赏析《叹逝赋》是西晋诗人陆机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先写对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叹,再写对亡亲故友的痛悼,最后写作者的归隐意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叹逝赋》原文魏晋:陆机昔每闻长老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
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
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哀思,哀可知矣,乃作赋曰:伊天地之运流,纷升降而相袭。
日望空以骏驱,节循虚而警立。
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对琼蘂之无征,恨朝霞之难挹。
望汤谷以企予,借此景之屡戢。
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
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
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
经终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
譬日及之在条,恒虽尽而弗悟。
虽不悟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
亮造化之若兹,吾安取夫久长。
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
悼堂构之瘁,悯城阙之丘荒。
亲弥懿其已逝,交何戚而不忘。
咨余今之方殆,何视天之芒芒。
伤怀凄其多念,戚貌悴而鲜欢。
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此世之无乐,咏在昔而为言。
居充堂而衍宇,行连驾而比轩。
弥年时其讵几,夫何往而不残。
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
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
苟性命之弗殊,岂同波而异澜,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艰。
启四体而深悼,惧兹形之将然。
毒娱情而寡方,怨感目之多颜,谅多颜之感目,神何适而获怡。
寻平生于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步寒林以悽恻,玩春翘而有思,触万类以生悲,叹同节而异时,年弥往而念广,途薄暮而意迮。
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
乐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
托末契于后生,余将老而为客。
然后弭节安怀,妙思天造,精浮神沧,忽在世表,悟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
指彼日之方除,岂兹情之足搅。
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
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将颐天地之大德,遗圣人之洪宝。
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b39a3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2.png)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和赋作独树一帜,尤以“诗缘情”与“赋体物”之特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诗歌主张情感的真挚与表达的婉约,而其赋作则以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物象著称。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在诗歌与赋作中如何运用“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手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分异互用关系。
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1. “诗缘情”陆机的诗歌,多以情感为主导,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这种“诗缘情”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赋体物”相较于诗歌的情感表达,陆机的赋作则更注重对物象的细腻描绘。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物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赋体物”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赋作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画面感。
三、分异互用关系1. 分异虽然陆机的诗歌和赋作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主导,注重抒发内心情感;而赋作则以物象为主导,注重对物象的细腻描绘。
这种分异使得陆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2. 互用尽管陆机的诗歌和赋作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分异,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
在实际创作中,陆机常常将“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手法相互融合,使得情感与物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互用关系使得陆机的作品在情感与形象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论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其诗歌和赋作的两个重要特点。
在创作中,他善于运用这两种手法,使得情感与物象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同时,这种手法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陆机《长歌行》诗词赏析
![陆机《长歌行》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51449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7.png)
【导语】陆机(261-303),字⼠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西晋⽂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司马陆抗之⼦,与其弟陆云合称“⼆陆”。
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后死于“⼋王之乱”,被夷三族。
他“少有奇才,⽂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
陆机还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书法真迹。
下⾯是为⼤家带来的陆机《长歌⾏》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长歌⾏ 魏晋:陆机 逝矣经天⽇,悲哉带地川。
⼨阴⽆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捐。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然。
但恨功名薄,⽵帛⽆所宣。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译⽂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时间⽇益流逝。
河川⽇夜流逝,⼀去不返,真是可悲。
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的波浪怎能够⾃动回流?岁⽉的逝去和到来犹如⼸箭那样迅速。
久远的⽣命很少⼈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
⼈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的体⼒和精神也⽆缘⽆故地⾃动消耗着。
⽣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活在⼈世间,不过是瞬间⽽逝的事情。
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济于事,因为这是⾃然的规律。
只恨我还没有建⽴功名,不能留名史册。
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曲长歌来表达⾃⼰的情志。
注释 逝矣经天⽇: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使时间⽇益流逝。
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夜流逝,⼀去不返,所以可悲。
晷(ɡuǐ):⽇影,此处指时间。
⽮:⼸箭。
远期:久远的⽣命。
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
盈数:这⾥指⼈⽣百岁。
体泽:体⼒和精神。
俛(miǎn)仰:同“俯仰”,⽐喻时间短暂。
⽵帛:均为书写所⽤,这⾥代指史册。
宣:记载、流传。
简析 《长歌⾏》属于相和歌辞。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456c4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1.png)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论“诗缘情”与“赋体物”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分异互用,以期对陆机的文学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1. “诗缘情”:陆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诗歌应该以情感为核心,通过抒发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情感既包括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包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 “赋体物”:相对于“诗缘情”,“赋体物”更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陆机认为,赋作为一种文体,应该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描写不仅要求形象的生动逼真,还要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分异互用1. 分异:虽然“诗缘情”与“赋体物”都是陆机的文学思想,但两者在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而赋则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注重形象的生动逼真。
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和赋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际创作中,两者常常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一方面,诗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赋在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使事物具有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诗歌和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四、陆机文学思想的影响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诗歌和赋的创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使得诗歌和赋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诗歌和赋的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陆机所拟十四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陆机所拟十四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b4cc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18.png)
陆机所拟十四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陆机(261-303),字机,唐代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实验诗人之一。
他以其豪放奔放、奇诞离奇的风格享誉一时。
陆机以其创新性和独特性在诗歌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被称为“千古第一怪才”。
本文将探讨陆机所拟的十四首诗歌作品,分析其背景、主题以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通过对陆机的诗歌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探讨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
1.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陆机所拟十四首的背景及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陆机的简介,然后探讨十四首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十四首诗歌的特点,讨论陆机诗歌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整个结构设计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陆机所拟十四首诗歌,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陆机所拟的十四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陆机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揭示陆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十四首的背景、主题以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陆机这位杰出诗人的诗歌创作特点,进一步认识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其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通过研究陆机十四首诗歌的意义和影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当代文学创作,提高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古代诗歌的美好传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陆机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艺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正文2.1 陆机简介陆机(261-303),字彦博,南朝时期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风格清新豪放,擅长咏物抒情,富有感情和意境。
陆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具有政治才能的官员,在政治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陆机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家庭条件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
陆机《赴洛道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机《赴洛道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66bec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8.png)
陆机《赴洛道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陆机《赴洛道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机《赴洛道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赴洛道中作(晋)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16、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
(4分)“振策陟崇丘”中“陟”的意思是①。
在《》中,有句子写道:“宫中府中,②,陟罚臧否,③。
”其中“陟”意思是④。
17、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18、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
”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
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4分)19、诗中“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
(5分)参考答案16、【答案】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奖励、晋升【解析】从字形来看,“陟”字的左耳是表示山丘的“阜”;右边的“步”是两只脚,合起来表示“登高”。
在“振策陟崇丘”中用这一本义,结合语境译为“登上”。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f8518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9.png)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机的诗文作品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在陆机的诗赋理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其核心的两个观念。
这两个观念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交织,构成了陆机诗赋理论的独特风貌。
本文将针对这两大理论,分析其分异互用的关系。
二、诗缘情:情感的表达与抒发“诗缘情”强调诗歌应当以情感为基础,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陆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表达,是人们心灵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倡导诗人应该用诗歌去捕捉瞬间的感受,通过诗篇去表现生活中的情感波澜。
在陆机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赋体物:物象的描绘与表达与“诗缘情”不同,“赋体物”则更侧重于对物象的描绘与表达。
陆机认为,赋作为一种文体,应当以物象为依托,通过对物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挖掘,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
他倡导通过客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事物的形象和特点。
在陆机的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物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四、分异互用:情感与物象的交融尽管“诗缘情”与“赋体物”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分异,但二者并非孤立存在。
在陆机的诗赋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大理论互相交融、互为补充的景象。
一方面,他在描绘物象时,注重情感的融入,使物象具有情感色彩;另一方面,他在抒发情感时,也善于借助物象来传达情感。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诗赋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五、结论通过对“诗缘情”与“赋体物”两大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出陆机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观点和艺术追求。
他将情感与物象相互融合,使诗歌和赋作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又具有深邃的内在意蕴。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诗赋作品既能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事物本身的形象和特点。
古诗赴洛道中作翻译赏析
![古诗赴洛道中作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e63cac43323968011c92ab.png)
古诗赴洛道中作翻译赏析《赴洛道中作》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陆机。
其古诗全文如下: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前言】《赴洛道中作》是晋代文学家陆机的诗作,是陆机于公元289年(太康十年)携弟弟陆云离开家乡赴洛阳途中所作。
这两首诗写他在旅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
【注释】①策:古时的马鞭,头上有刺。
振策:挥鞭。
陟(zhì):登高。
崇丘:高山。
这句是说鞭马登上高山。
②安:同按。
按辔:手抚御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遵:循。
平莽:草原。
这句是说按辔让马循平原慢行。
③夕息:夜晚休息。
抱影:形影相吊。
说明孤独。
④徂(cú):往。
朝祖:早晨出发。
衔思:含悲。
说明凄楚。
⑤顿:舍、止。
顿辔:停马。
嵩:高。
这句和下句是说驻马倚着高岩,听见悲风声从旁边传来。
⑥素辉:洁白的光辉。
一何朗:多么明朗。
这两句是说白光闪烁的清露下滴,皓月极为明朗。
⑦枕:也作“几”,小桌子,古人放在座旁,疲倦时可供倚靠。
这句说面对此情此景抚几不能入睡。
⑧振衣:抖动衣服以去灰尘。
这里指穿衣。
这句是说重新穿衣而起,独自长想。
【赏析】这首诗仍然是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
但是写法略有不同。
全诗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语句精炼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首句仍然紧扣诗题来写的。
陆机从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当然是“远游”。
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
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
从这一重重山,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
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043aaf9ec281e53a5802ffea.png)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本文在参考古诗文网以及其它来源的译文和注释后,对其译文、注释和评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校订和调整,并对文中某些字词加以注音。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
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后出仕西晋,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平原内史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
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提要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精神意念要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构思。
创作时为了获得准确生动的语言,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
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
文章还论述了文体多样性的成因以及十种体裁的特征,需要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
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功用。
原文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y án chī)好恶(hào wù)2,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4。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zǎo),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tuó rì)殆可谓曲尽其妙5。
至於操斧伐柯(kē),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尔6。
译文和赏析我每次阅读有才气作家的作品,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创作时的苦心。
他们的造句遣词实在是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
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写作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因此作《文赋》评述前人的优秀作品,阐释作文成败的缘由,以后或许可以委婉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
![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14ec2ce2bd960590c677ff.png)
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顾农内容提要根据陆机本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推知下列三事:第一,天纪四年(280)他的两位兄长陆晏、陆景先后为国死难,陆机专程西上,将他们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
第二,陆机入洛前并未得到封官的许诺,入洛后活动了一番才开始出仕。
第三,陆机出任著作郎在永康八年(298),他虽然列名于“二十四友”,但在讨论《晋书》限断问题时并未附和贾谧别有用心的主张,所以稍后没有受到贾谧的牵连;不幸的是他陷入了另一个陷阱。
关键词陆机生平著作陆晏陆景张华贾谧《晋书·陆机传》行文甚简,几种旧晋书仅存零星,关于陆机的史料不多,且往往互相抵触。
进一步探究陆机著作的准确信息,他本人的作品乃是最重要的材料。
本文拟从这一路径出发,提出几点考辨和假设,如可为引玉之资,则幸甚。
一、关于陆机、陆云的一组赠答诗关于陆机早年的经历,《晋书》本传只是简单地记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服膺儒术,非礼不动。
抗卒,领父兵,为牙门将。
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如洛”,过于简略,而且与陆机以及陆云著作中所透露的生平材料不尽相符。
由于文献不足征,至今尚难以详细准确地叙述陆机的青年时代,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曾经有过许多惨痛的人生经历,并且对他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文馆词林》卷一五二有陆机的《与弟清河云一首并序》和陆云的《答兄机一首》,这两首诗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注意。
陆机的诗序写道——余夙年早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续忝末绪,墨绖即戎。
时并萦发,悼心告别。
渐蹈八载,家邦颠覆。
凡厥同生,凋落殆半。
收迹之日,感物兴哀。
而士龙又先在西,时迫当祖送二昆,不容逍遥。
衔痛东徂,遗情惨怆。
故作是诗,以寄其哀苦焉。
陆机和陆云的集子里也有这一组赠答诗,文字多有异同,而主旨不变。
只有“续忝末绪”一句在陆集中作“会逼王命”,关系比较大一点。
陆机这首诗自当作于“家邦颠覆”以后不久,他先是由东而西(“士龙又先在西”),然后又匆匆“衔痛东徂”,此行的任务乃是“祖送二昆”,也就是把两位哥哥的遗体运回老家。
西晋-陆机《文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晋-陆机《文赋》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c2ae5d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2.png)
西晋-陆机《文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该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在永宁元年到太安二年这二、三年时间里,因诸王特别放恣,攻伐杀戮频繁,陆机虽先后为中书郎、平原内史,但却有着十分凄厉的慨叹:“天步悠长,人道短矣,异途同归,无早晚矣!”在此期间,陆机曾经赋闲一年多,因而有相对安静的时间,又有世道淡薄的心境,创作也多,容易激发起对自己、对时代的创作经验作总结的激情,于是写作《文赋》。
原文:文赋西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陆机《文赋》及注释
![陆机《文赋》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bd331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0.png)
陆机《文赋》及注释陆机《文赋》注释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才士,即文章之士。
作,作文。
窃,私意。
用心,构思。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放言,运用语言;遣辞,修饰词语。
良,实在。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妍,好。
蚩,通媸,即丑。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属文,缀文。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构思之意。
称物,适合外物。
逮意,表达思想。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指通晓作文之理;能,指个人实际写作。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盛藻,美文。
利害,关键。
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殆,或者。
曲尽其妙,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操斧伐柯,指借鉴前人创作经验。
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随手之变,指具体作文的灵活变化。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云尔,句尾助词。
说明本文的缘由和作者的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意物文”与“知能”的各自关系,是写作应处理的两大难题。
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伫,久立。
中区,天地间。
玄览,深刻的观察。
颐,陶冶。
典坟,古典。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循四时而叹其逝往之事,揽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纭。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秋暮衰落故悲,春条敷畅故喜。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懔懔,危惧貌。
眇眇,高远貌。
怀霜、临云,言高洁也。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世德,世代相传的德行。
骏烈,丰功伟绩。
清,节操。
芬,芳名。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林府,林海,指众多的文章。
嘉,赞美。
丽藻,美丽的语言。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慨,有所感受。
投篇,进入写作。
宣,表达。
创作前的准备应从两方面着手:细心观察自然变化,努力学习文化遗产。
培植自己高尚的情操,从先贤的事迹受到启发,从其中受到感染,激发文思,进入创作阶段。
2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其始,构思开始。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最新年文档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最新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577aaa4d0d233d4b04e690a.png)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陆机《文赋》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论及十种文体的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其中,“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二句由于所论的是诗、赋这两种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尤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相关的阐释、评论不一而足。由于“绮靡”、“浏亮”等概念具有复杂的多项意蕴,难以准确判断,迄今为止,论者们仍然无法在理解上达成一致,仍然存在含混不清之处。笔者注意到仍有一些可资寻绎的线索未引起论者们的注意,拟从这些线索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含义作出明确而客观的解读。一陆机对每种文体的特点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论十种文体共使用十个句子,分为五组对句。表面上看,这十个句子结构一致,都是用连接词“而”或“以”将两个双音节的词或词组连接起来,但仔细体会,仍有微妙的差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两句中,“而”连接的是一个动宾词组与一个形容词;“碑披文以相质”一句中,“以”连接的是两个动宾词组;余下的七句则都是用“而”或“以”将两个形容词连接在一起。在古汉语中,连接词“而”(以)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也可以是顺承或因果关系的偏正结构[1](P118-119)。“诔缠绵而忄妻怆”以下七句无疑属于并列结构的句子,“而”字前后两个形容词共同说明相关文体的审美要求;“碑披文以相质”句中“披文”与“相质”则明显是一种顺承关系(徐复观释此句为“言开阅其文而省视其质,以求其能文质彬彬。”[2](P114)可参);而“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两句中“缘情”与“绮靡”、“体物”与“浏亮”之间应该是因果关系的偏正结构,“缘情”与“体物”说的是诗赋两种文体的主要表现功能,“绮靡”与“浏亮”则是分别对应于“缘情”与“体物”因诗赋表现功能所决定的审美要求。南朝梁代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3]中赞扬萧统“属词婉约,缘情绮靡”。这是现存最早将“诗缘情而绮靡”作为典故来运用的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它把这句话中的连接词“而”去掉,与“属词婉约”相对举,使“绮靡”明确地成为说明“缘情”的补语。稍晚一些时候的周滕王?D《庾子山集序》中称赞庾信“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意谓在“缘情”方面穷“绮靡”之能事,在“体物”方面尽“浏亮”之能事,也清楚地体现出“缘情”与“绮靡”、“体物”与“浏亮”之间的从属关系。以上所引两位南北朝学者的用典实例,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两句句法结构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绮靡”与“浏亮”是可以修饰形容“缘情”与“体物”的,从而有力地证实了前文所作地分析判断。李善是最早对《文赋》作具体阐释的学者,其在《文选注》中涉及论十种文体的注释罗列如下:诗以言志,故曰缘情;赋以陈事,故曰体物。绮靡,精妙之言;浏亮,清明之称。碑以叙德,故文质相半。诔以陈哀,故缠绵凄怆。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箴以讥刺得失,故顿挫清壮。颂以褒述功德,以辞为主,故优游彬蔚。论以评议臧否,以当为宗,故精微朗畅。奏以陈情叙事,故平彻闲雅。说以感动为先,故炜晔谲诳。比较这些注释,便可发现“诔”以下七句的注文句式是完全一样的,都将原来用“而”或“以”连接的两个形容词直接连接在一起,更明确了它们的并列关系,而关于诗、赋、碑三种文体的注文句式则明显不同,说明李善已从语感上意识到这三句的结构是不同于其他七句的并列关系的。这也可作为我们上述论断的参证。二明确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两句话中“缘情”与“绮靡”、“体物”与“浏亮”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来探讨这两句话的确切涵义。先看“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本义谓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稍加引申,即谓诗歌是表达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文体[4](P101),对此学界已有共识,无须赘论,但对“ 诗缘情”说的评价仍需略加辨正。古代一些儒家文人激烈地批评“诗缘情”说,将其与儒家传统的“诗言志”说或“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对立起来。如清沈德潜云:“《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言志章教,惟资涂泽,先失诗人之旨。[5](P532)”纪昀亦云:“《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操风雅之大原。……一则知‘发乎情’而不必‘止乎礼义’,自陆平原‘缘情’一语,引入岐途。[2](P108)”基于同样的认识,今人的评价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由贬转褒,如张少康先生评曰: 陆机提出“缘情”,正是为了要冲破这种束缚(指“止乎礼义”,因此,它就自然和“言志”说具有针锋相对的特点。……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是在要不要“止乎礼义”的问题上,强调“缘情”就是要使诗歌摆脱儒家礼义的桎梏。……“缘情”说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时代创作发展的需要,是突破儒家之道束缚的一个大解放标志。)[2](P131) 王运熙、杨明先生则较为慎重,他们指出“事实上陆机并无主张违背礼教之意;‘缘情绮靡’与下文‘体物浏亮’、‘缠绵忄妻怆’、‘博约温润’等等一样,都是泛论诸种文体的艺术风貌,并非全面论述各种文章的思想内容、社会功用等等”[4](P105),但也仍然认为“‘诗缘情而绮靡’一语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用‘缘情’代替了‘言志’,而在于它没有提出‘止乎礼义’,而强调了诗的美感特征。”[4](P103)笔者认为上述古今各种说法虽然褒贬不一,却犯了同样的断章取义的毛病。《文赋》原文中在叙述了各种文体的特征之后,明确地写道:“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所谓“禁邪而制放”,作者虽未作具体说明,但其中显然应包含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与“止乎礼义”角度反正不同,意义大略相当。可见陆机不仅无意“使诗歌摆脱儒家礼义的桎梏”,相反还要把“止乎礼义”提升为各种文体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因此,上引各家的评论都是孤立地针对“诗缘情而绮靡”而发,忽略了全段文意的贯通,无论褒贬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笔者以为,在坚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前提下,重点探讨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才是陆机《文赋》的本意,其局限在于此,其价值亦在于此。关于“绮靡”一词,李善注曰:“精妙之言”。所谓“精妙之言”与下文“清明之称”对举,显然非指精妙的言辞,而意同于“精妙之称”。精妙,即美好精细,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又可引申为不同的意义,例如阮?G《筝赋》“浮沉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6](P786),以形容筝声的美妙动人。晋索靖《书势》“草圣之为状也,婉若银钩,飘若惊鸾,……纷扰扰以绮靡,中持疑而犹豫”[6](P126),以形容书法的秀美。汉班婕妤《?`素赋》[6](P1267)“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6](P1456),以形容罗裙的华丽。又据王运熙、杨明先生考察,“绮靡”意同于“猗靡”,并举例证明其还可形容女子容态之美、男女情爱之动人、花草之美、旌旗飘拂之美等等[4](P104)。那么具体在“诗缘情而绮靡”这个句子中,“绮靡”究竟应当作何解释呢?多数论者认为“绮靡” 意同华丽[2](P108),“绮以色言,靡以声言”[2](P110),当指辞藻的声色之美。王运熙、杨明先生的见解与众不同,他们认为:以“绮靡”言诗,是说诗歌应该美好动人。它并非仅仅指辞藻华丽,更无须解作“绮”指文彩、“靡”指声音;而是就作品的体貌而言,指诗总体上给人以美丽动人之感 ,其中自亦包括情感的动人[4](P104)。指出“绮靡”应包括情感的动人,是一大突破,但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更进一步。据本文第一部分所论,“绮靡”是针对“缘情”这一表现功能而提出的审美要求,因此应该特指抒发情感的美好动人,而并不包含辞藻华丽、音律优美等因素在内。有些论者注意到陆机《文赋》紧接着“诗缘情而绮靡”一段文字之后又说: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清楚地表明了对辞藻声色的重视与提倡,因而将“绮靡”也与之联系在一起,以为亦指文彩华美而言。例如唐天宝年间的楼颖就在《国秀集序》中云:昔陆平原之论文曰“诗缘情而绮靡”,是彩色相宣,烟霞交映,风流婉丽之谓也[7](P126)。其实仔细体会《文赋》的总体结构,陆机这段文字强调构思应当巧妙(会意尚巧),词藻应当华美(遣词贵妍),还要讲求声色(音声迭代,五色相宣),是在一一分论十种文体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之后对所有文体提出的总的原则要求。正因为这段文字中强调了辞藻的华美,恰恰说明前文的“绮靡”与辞藻华美无关,否则前后文意岂非既重复又不明确了吗?再来看“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即李善所云“陈事”,亦即铺陈描状外物之意。“赋体物”与“诗缘情”相对,说明赋是以描绘外物为主的文体,对此论者并无分歧,因而我们讨论的重点是“浏亮”的含义。“浏亮”,李善注曰:“清明之称”。并引《字林》曰:“浏,清流也。”按《说文?水部》:“清,朗也,澄水之貌。”可知“浏”与“清”的本义是一致的。又《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疏:“明,谓显著。”则可推出“清明”即“清晰显著”之义,这也就是“浏亮”的基本含义。但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浏亮”也如“绮靡”一样,在不同语境下可引申出多种语义。例如“放言体物,词藻浏亮”[8](P664),形容作品文辞的华美鲜明;又如“夜闻长笛之声而浏亮不绝”[9](P20),形容笛声的清脆响亮;再如“观夫纬白经绿,叩商命宫,以富艳而为主,以浏亮而为工”[10](P12),形容音律的和谐响亮等等。这些不同的含义都可视为“清明”的引申义,但哪种适用于“赋体物而浏亮”呢?论者们在理解上分歧颇多,有人认为“浏亮,爽朗也[2](P230)”或“浏亮,达而无阻”[2](P231);有人认为“浏亮”即谓赋体“铺彩扌离文”讲求文彩的特点[11];还有论者认为“赋体物而浏亮”“离开了汉赋典重宏丽的传统而标举了魏晋小赋的新风格”[12](P361),将“浏亮”理解为类同“清新”;而多数文学史家则或出于谨慎往往一带而过,不作明确的阐释。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也必须从“体物”与“浏亮”的结构关系入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前文所述,“浏亮”既是针对“体物”这一表现功能提出的审美要求,显然只能是指铺陈描状客观外物的清晰鲜明,而与辞藻等其他因素无涉。《文心雕龙?诠赋》中称“赋自诗出,……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应就是所谓“浏亮”的具体要求。同书《明诗》篇虽是论诗,但也说到描状外物时的要求:“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情必极貌以写物”,也可供我们作理解“体物而浏亮”的参考。综上所述,我们已可明确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两句话的含义是:诗以抒发情志为主,要求表达感情美好动人;赋以描状外物为主,要求刻画事物清晰细致,形象鲜明。如此理解,庶几符合陆机的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之后至此年年底。戴渊,字若思,《晋书》有传,因犯唐高祖李渊之 冬取急归,而羌虏作乱,王师外征,职典中兵,与闻军政。惧兵革未
讳,唐修《晋书》时以字行。关于戴渊的生平除了《晋书》本传之外,尚 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10]145 知陆机打算元康六年冬请
有陆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世说新语》、《建康实录》等书涉及,这 假回乡,然时值国家有难,机任尚书中兵郎之职,担忧回乡之愿落
在立法上,管仲主张并公布法律,改变过去“刑不知、威不测”的
管仲的礼法并重的思想对齐国法治的建立及实施有着重要的推动
行为方式及准则并不是静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重要 传统,实施了以赏罚为重要内容的法治思想。为了更好地管理百姓,
的是要根据实际来建立新的法律,使其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管仲的法学思想有着复杂及守旧的一面,他主张修旧法,并反
对刑罚的严厉性,主张对罪犯进行道德上的教化。但是他主张革新 并通过制定大量新的法律来推动改革。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上,管仲 重视“赏”与“罚”的结合,劝之多以赏赐,纠之多以惩罚。在管仲看 来,要以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最终要使各种事物 都有法可依,这样才能真正地管理好国家。在他看来,法与人们的道
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5]97 据此知该荐书作于 300 年四月至 301 诗也。”[12]274 据此知陆机元康四年秋由太子洗马迁吴王郎中令,随吴
年正月之间。又《晋书·元帝纪》云“:(永昌元年(322))四月,丙子,骠 王前往淮南,元康五年已经回到洛阳,其后陆机一直在洛阳[13]107-109。
些都是推断陆文写作时间的重要资料。
空。然考陆机的诗文,此次回乡之愿应是实现了的。另外,此处仍然
陆机文云“: 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清冲履道,德量允塞; 存在陆机从何处返乡的问题。
……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3]1250 知此时赵王伦
刘先生认为,陆机是在回乡途中受诏返,返乡之愿落空[11]145。然
骑将军、秣陵侯戴若思,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周凯为敦所
另外还牵涉到对“取急”的理解问题。笔者详察史书“,取急”,犹
害。”[6]156 知戴在 322 年四月遇害。《建康实录》云“: 既而石头不守,遇 今之“请假”。《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雍正四年铜活字本)卷一〇
害,时年五十二。”[7]141 据此知戴五十二岁卒。综上,戴渊当生于西晋 九载:“按《唐类函》,晋令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
陆机诗文系年解读二题
LISHIKAOZHENG 历 史 考 证
□ 郑州大学文学院 陈淑娅
摘 要 陆机诗歌《赠弟士龙》、文《与赵王伦笺荐戴渊》系年学术界多有争议,经考证,将《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作年定于永康元 年(300)四月之后至此年年底;将《赠弟士龙》作年定于元康七年(297),为陆机请假回乡再次返洛,与士龙别时之作。
赦,自为相国。永康元年四月被诛,可知此笺当作于永康元年(300) 焉。”[9]740 二者不同在于本传云“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世说新语》
初。”[1]1250 顾农先生将此文系于永康元年政变之后、称帝之前[2]。按: 言“赴假还洛,辎重甚重”。《世说新语》提供了重要信息,详检陆机诗
此两种说法不确,笔者以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当作于永康元年四 文,涉及其赴假回乡的只有《思归赋》“序”。其“序”云“:以元康六年
管仲对齐国的行政组织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四民”理论,并进行分 业居住的管理,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机制,强化了国家对农 民的直接管理。同时,管仲还进行了一系列军政改革,将军事及行政 组织结合起来,实现了“寓民于兵、兵民联合”的军事理念,这就进一 步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为齐桓公的称霸诸侯打下了重要基础。 管仲重视立法,并将发展生产作为立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立法上, 管仲实施了相地而征的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陆机 《与赵王伦笺荐戴渊》 《赠弟士龙》 系年
刘运好先生在《陆士衡文集校注》中将此文系于永康元年初,他 说新语》云“: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
认为“:据《晋书·惠帝纪》伦于永康元年三月,废贾后,诛贾谧,矫诏大 赴假还洛,辎重甚重。渊使少年掠劫,……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
执掌政事,机称其为“明公”,可证其尚未篡位。《晋书·惠帝纪》“:(永 详考陆机诗文,笔者以为陆机此次应是由洛阳请假回乡。陆机《皇
康元年)夏四月辛卯,日有蚀之。癸巳,梁王、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 太子赐诗》“序”云“:元康四年秋,余以太子洗马出补吴王郎中。以
人,甲午,伦矫诏大赦,自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4]“96 永宁元年春正 前事仓卒,未得宴。三月十六,有命清宴。感圣恩之罔极,退而赋此
德是一样的,并与物质生产相联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人 们物质生活程度的高与低则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对法治 理念有着重要的冲击与影响。管仲认为,法治思想的动力及产生的 源流,就在于能否合理地解决好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因为 土地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只有使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才 有充足的粮食,人们才能够进一步地接受法治思想及教育。
泰始七年(271)。机文又称“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陆机向 限。千里内,疾病申延二十日,即道路解放四十五日,此其事也。书记
赵王伦推荐戴渊时,戴渊三十岁,知此荐表必作于永康元年(300)。 所称曰归休,亦曰休急、休澣、取急、请急,又有长假、并假。”据此可
陆机遇戴若思之事,《晋书》和《世说新语》都有记载,《晋书·戴 知,陆机此次回乡,来回大约四个月,陆机孟冬回乡,由乡返洛时间
若思传》云“:戴若思,广陵人也,名犯高祖庙讳。……遇陆机赴洛,船 当在元康七年春夏之间。其遇戴渊亦当在此时。时年,戴渊二十七
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机与言,深加赏异,遂与订交焉。”[8]184《6 世 岁。由此亦可证陆机元康六年回乡之愿是实现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