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介绍《诗化校园创特色 诗意人生促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校园创特色国学基地促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走进我校,你会发现:校园内处处可见诗词;时时能听到诗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随时随地就能吟诵、创作;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流露着自信,充盈着快乐;每一个老师都激情满怀,洋溢着幸福;“把平凡做成不平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已经成为一种“联小现象“,并作为一个样本正在被人们关注与研究。

这一切的产生都缘起于我校十几年如一日坚定地行走在诗词特色之路上。“爱润童心诗意人生”已经成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漫步校园,随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流淌着的诗意,而这种诗意及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元素已经渗透到学校的环境里、课程中,并融为师生的生命底色,成为一种可以传承与延续的生命密码。

背景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1年,扬中成为“全国诗词之乡”,从这一年开始,我校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这一活动如同一个机缘点化了我们,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诗词对于孩子真正的意义。于是,我们从校情出发,认定:中华诗词博大精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找到了长期坚持的落脚点。因而,从那时起,我校坚定地走上了诗词教育特色创新之路。

诗词教育开展伊始,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通过诵读、背熟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作品,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随着诗教特色创建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诗教的意义和功能有了更深的考量:诗教已经不单单是一门课程、一项活动,而是自觉融合在联小的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中,内化为联小人的心灵深处的自觉行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诗教,让诗词、刻纸、诗配画、中国结、书法、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国学的熏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国学课程基地建设,让以诗词为主的国学经典文化给校园带来更浓厚的文化气息,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思路明确了,信念坚定了,行动也就更坚决了……

过程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依托诗词教育,建设国学基地,需要从教学环境、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师生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探究营造灵动而又浓郁的氛围,搭建完善体系,拓展教育活动领域,创设对

话与开放的课堂,丰富内容,转变行为,构建新的模式。为此,十多年里,我们一以贯之,我们持之以恒,孜孜追求,不遗余力。一、氛围创设,诗满校园。

在诗教实行之初,诗教团队就认识到,要想使得诗词教育能够在学校扎下根基并长久地发展,需要突出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诗教氛围,引导学生读诗、诵诗、背诗。2001年10月,由学校领导、诗教骨干教师组成的诗词特色建设领导小组,把校园诗词教育工作推进到每个年级和班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八个一”制度,即:一组(诗教工作领导小组)、一社(雏凤诗社)、一廊(诗词长廊)、一刊(雏凤诗草)、一台(红领巾电视台开辟诗词创作专栏)、一角(每班开辟诗词角每周一诗)、一册(学生人手一册诗教教材)、一练(中高年级每周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学校从条块上实行专人负责、完善计划,纳入考核,强化管理。

学校还不断加大投入,改造校园环境,利用园文化、墙文化、室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等,为师生提供与诗词接触的平台,让师生与诗为伴,以诗为友。经过多年的努力,诗词教育的氛围已经形成。

二、课程推动,诗化校园。

在诗教特色创建过程中,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兴趣?如何让诗教工作小组印发的“每周一诗“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何让诗教的时间得到保障,教师的指导具有依托?是诗教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命题。经过调查论证,诗教团队作出了三个重要的决定,正是这三个决定,使诗教能够形成课程体系,真正溶于联小的文化血脉之中。

第一,编写诗歌教材。2002年6月,联小成立了以诗教工作小组成员为核心的教材编写组。编写组首先通过问卷的方式在教师和家长中进行教材开发可行性的调查,在学生中进行学习需要的调查。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拟定了教材开发方案,并邀请专家详细论证。最后编辑成一套六册的诗歌教材。此后,我们对教材不断深化和开发,使教材臻于完善,三易其稿修改为12册,于2011年正是出版发行。

第二,进入“第一课堂”。既然有了系统的诗歌教材,就要认真地利用,为了让老师和学生能够从容地学习教材,从2002年秋学期开始,学校决定从地方课程中每周开设一节诗教课,诗词从“第二课堂”真正走入了“第一课堂”。此外,为了保证诗教课的效果,学校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期组织诗词教学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并将其纳入教学五认真的范围,诗教工作由此步入规

范化的轨道。在此背景下,学校适时提出了“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诗词教学要求,探索出了学校、班级、个人“三级诵读”模式,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如赏读模式、画诗模式、演诗模式等。从今年开始,我们又与上海浦明师范附小的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联系,聘请戴老师定期来校指导诗词吟诵,培训老师,开展诗教研究,拓展诗教的方法和手段,探索“师生共拥诗般童心”的诗意课堂。

第三,构建课程体系。人的差异客观存在,只有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尽最大可能,使每个学生驶向最近发展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校根据现有的课程计划,除开辟了诗歌校本课程外,还在每周的活动课时中安排了三课时课程超市及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诗教课、课程超市、少年宫活动,三位一体,形成了诗教课程的体系。近年来,我们又将武术、中国结、腰鼓、书法、刻纸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诗教,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开设了“腰鼓”、“武术”、“诗配画”、“刻纸”、“书法”等校本课程。国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加深了对诗词、书法、武术等国学经典的理解与运用。

规范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浓厚了校园诗教的氛围,整个校园传达着诗的语言,飘溢着诗的情韵,展示着国学经典的魅力,推进了国学课程基地的建设。

三、课题引领,诗润校园。

为了使诗教可持续地焕发生命力,对过去的探索做出及时地梳理、总结、提炼,为今后工作的深入找寻方向、拓展路径,2003年10月,我们申报了省级实验课题《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此为抓手,诗教工作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探索,课题成了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主线。

我们确立了“诗教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诗教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诗教向其它学科的渗透”“诗教与学校日常工作联系”等主要论题。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精神,学习诗词创作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深化课题实施方案,力求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先后邀请清华大学王步高教授、江苏大学卞新国教授、李金坤教授专场辅导,聘请省、市诗词学会的专家担任诗教工作顾问,培训教师,辅导学生。每月一节诗教教研课,每学期一次诗教工作经验交流,每年一次诗教工作总结评比,一次次讲座、一节节教研、一篇篇论文折射出我校诗教工作研究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