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kxx

合集下载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被中。

它是一种耐药性强、致病力高的病原菌,对于免疫系统弱化或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尤其危险。

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与治疗相关感染至关重要。

一、生物特征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长约2-3微米,宽约0.5微米。

2. 色素产生:铜绿假单胞菌因其产生的溶菌素C、蓝绿色色素(花色素)而得名。

这种色素能赋予菌落或培养基翠绿色。

3. 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常见感染中常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力,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

这使得感染治疗变得困难,对于免疫功能较差或慢性疾病患者产生威胁。

4. 生长环境: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尤其是能够在湿度较高的地方长期存在。

这使得其在医院等医疗环境中常被人们发现。

二、致病机制1. 粘附与入侵: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因子来帮助其粘附于宿主的细胞表面,并克服宿主的防御机制。

其外膜上的纤毛、毛细毛和胶囊等结构帮助菌株将菌体粘附在患者组织表面。

同时,它可以利用其外毒素、蛋白酶和氧自由基产生等机制进行细胞内入侵。

2. 毒力产物: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外毒素来危害宿主细胞。

其中,外毒素A (Exotoxin A)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能引起宿主细胞周期的紊乱,并导致细胞凋亡。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外酶、蛋白酶和硒依赖性外毒素等,也对宿主有害。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常在创伤或导管等局部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可保护菌株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增加菌株的生存能力。

此外,生物膜破裂后脱落的细菌团块可进一步传播感染。

4. 产生超氧化物: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产物中常含有超氧化物(ROS)。

它们不仅可作为菌株毒力因子,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诱导宿主产生炎症反应。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是一类极耐环境和抗生素的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植物等。

它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可以在人体的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自然存在。

然而,在一些病理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威胁人类健康。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是为了了解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体的感染能力。

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疫情的控制和防止提供参考。

首先,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

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在不同的样本(如土壤、水、食品等)上进行菌落计数,从中选取典型的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进行进一步的分离。

常用的分离培养基有MacConkey琼脂和铜绿红脂琼脂两种。

分离完成后,可以通过染色和显微观察来初步鉴定。

其次,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可以使用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常用的生化试验包括氧化/发酵试验、涂片鉴别、目视鉴别等。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菌液性状和气泡产生情况等特征,可以初步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进一步的鉴定可以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提取细菌的基因组DNA,可以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根据16S rRNA或其它特定基因的序列,与数据库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认其物种鉴定。

最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调查可以从病例调查开始,通过回顾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如患者的接触史、食物来源等,可以初步确定感染源。

此外,还可以进行对病例周围环境的调查,包括采集患者及其周围环境的标本,并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源。

流行病学调查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学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便对大规模的疫情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分析。

同时,通过对病例的进一步调查和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健康。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1 简述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习称绿脓杆菌,为假单胞菌属菌种,广泛分布在土壤,水及空气中,人和动物的皮肤、肠道、呼吸道均有存在,故可通过环境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污染药品,本菌是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菌、在烧伤、烫伤、眼科及其他外科疾患中长引起继发感染,由于本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国内外药典均将铜绿假单胞菌列为检查项目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按增菌,分离、纯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等步骤进行检验。

2 仪器、设备和用具(见大肠埃希菌2)。

3 试液、指示液3.1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液[附录3.1,3.3]。

3.2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附录3.2]。

3.3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附录2.1]。

3.4 盐酸试液[附录2.12]。

3.5 氯仿[附录1.57]。

4 培养基4.1 营养肉汤培养基[附录5.1]。

4.2 胆盐乳糖(BL)培养基[附录5.6]。

4.3 营养琼脂培养基[附录5.2]。

4.4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附录5.14]。

4.5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OP琼脂)[附录5.26]。

4.6 明胶培养基[附录3.27]。

4.7 硝酸盐胨水培养基[附录5.28]。

5 对照用菌液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接种至5ml营养肉汤培养基内,于36±1℃培养18~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106,使对照菌加入量含10~100cfu(一般用量为0.1ml),菌数测定在做阳性对照实验用营养琼脂浇碟或平板涂布经培养后计数确定。

6 操作方法6.1 供试品的取样量(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5.3)。

6.2 供试液的制备(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7);(大肠埃希菌6.2)。

6.3 增菌培养取胆盐乳糖培养基2份,每份100ml,1份加入1:10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或1ml)。

铜绿假单胞菌 (2)

铜绿假单胞菌 (2)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的细菌,属于嗜冷菌。

它得
名于其在培养基上形成铜绿色的菌落。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
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等。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和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环
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它可以生长在室温下,但最适宜的
温度是30-35摄氏度。

它对氧气的需要较低,可在低氧甚
至无氧条件下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其中一些具有致病性。

它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之一,可引起各种感染,包
括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和创伤感染等。

由于其对多种抗
生素显示出耐药性,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方法较为有限,且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抗菌剂等。

对于高危人群,
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和长期住院的患者,需要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消毒、单独隔离等。

总的来说,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细菌,对抗生素显示出耐药性,需要注意预防和控制其感染的传播。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科普宣传课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科普宣传课件

如何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避免接触
尽量避免与伤口或感染者的直接接触。
在医院等高风险环境中,要注意防护措施。
如何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定期检查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 潜在感染。
及时就医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风险 。
如果感染了该细菌,该怎么处 理?
如果感染了该细菌,该怎么处理? 就医
谁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环境因素
医院环境、污水和土壤中均可能存在铜绿假 单胞菌。
确保清洁和消毒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何时出现感染症状?
何时出现感染症状?
症状表现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脓痰 等症状。
在严重病例中,可引起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 症。
何时出现感染症状? 潜伏期
感染后的潜伏期因个体差异而异,通常为几天到 几周。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科普宣 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铜绿假单胞菌? 2. 谁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3. 何时出现感染症状? 4. 如何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5. 如果感染了该细菌,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铜绿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 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和治疗。
医生可能会根据感染情况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如果感染了该细菌,该怎么处理? 遵医嘱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改用 药方案。
完成整个疗程有助于彻底清除细菌。
如果感染了该细菌,该怎么处理? 后续护理
在康复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
谁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谁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及生理特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本文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化学特性、营养需求以及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包括菌体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方面。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呈现为直杆状或弯曲杆状,长度约为1.5-3.0微米,宽度约为0.5-0.8微米。

其菌体通常呈无色或白色,但也可以呈现绿色或蓝绿色,这是由于其产生的溶菌酶和色素所致。

在培养基上,它形成灰白、干燥且呈珠状的菌落,具有较强的糖胞聚和胶原降解能力。

2. 生物化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生物化学特性,这些特性可用于其鉴定和诊断。

它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如葡萄糖、乳糖、甘露糖等进行代谢,并产生酸和气体。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可利用氨基酸、有机酸和酒精进行代谢。

另外,该菌具有多种酶的产生能力,如氧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这些酶能使其耐受氧气的存在。

3. 营养需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其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

它属于好氧生物,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较宽容。

它可以在20-42摄氏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

其pH范围为7.0-8.0,最适生长pH为7.2-7.8。

此外,它对含氧量要求较高,不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4. 生长条件: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各种寄主和环境中寄生和繁殖。

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自然环境中。

此外,在人体内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特别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容易引发严重感染。

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生化性质、营养需求和生长条件对于其鉴定、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疗领域和环境卫生领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课件

《铜绿假单胞菌》课件

形态特征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3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对菌株进行敏感性 测试,以确定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菌种特点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耐药性
革兰氏阴性杆菌 一般生长于潮湿的环境,如水体和土壤 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病原性机制
侵入性
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附着于宿主 细胞表面并分泌外毒素,侵入 宿主细胞并引起感染。
影像学检查
如X光、CT扫描和核磁共振 等,用于评估感染的程度和 影响范围。
防控措施
1 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等。
2 环境清洁
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接触过的表面。
3 隔离措施
对已感染的个体进行隔离,以避免感染的传细菌,具
生物膜形成
免疫反应
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 提供菌株的保护,增加抗药性, 并促进感染的持续。
感染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导 致炎症反应和其他相关症状。
临床诊断
病情评估
对病患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 病情评估,包括症状、体征 和病史等。
实验室检查
进行标本分析、培养和鉴定, 以确定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 菌感染。
展望
2
有多种病原性机制和耐药性。了解其 特点和防控措施对于预防感染非常重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于开发新的抗菌
要。
药物、研究病原性机制并加强预防措
施。
《铜绿假单胞菌》PPT课 件
欢迎来到《铜绿假单胞菌》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这种微生物 的特点、病原性机制以及临床诊断和防控措施。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有 趣的话题吧!
课程介绍
什么是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 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常见 于土壤和水体中。它具有 耐药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在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等多种环境中被发现。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特性,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分析。

它是一种不发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形态呈现为长短不一的杆状,大小约为0.5-1.5微米×1.5-5微米。

它具有弯曲的形态,偶尔会表现为弯曲的串珠状。

菌体的表面细胞质多呈水滴状,呈现出细菌特有的非光泽外观。

此外,在革兰染色中,铜绿假单胞菌会呈现出青绿色至铜绿色的颜色,这也是其命名的原因之一。

这种特殊的颜色是由于菌体内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类黄绿色素(pyocyanin和pyoverdine)所致。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有关。

在生理特性方面,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首先,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意味着它的外层细胞壁缺乏厚重的层状结构,而是由较薄且较脆弱的薄膜组成。

这一特点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在抗生素的治疗中较为耐药,因为其外层细胞壁难以阻挡抗生素分子的进入。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质进行代谢。

它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具有较高的氧耐受性,且能够在缺氧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表现出一定的产色特性。

除了前文提到的青绿色至铜绿色外,它还可以产生黄绿色、荧光色等不同颜色的色素。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其代谢产物相关,可用于其在实验室中的鉴定和分离。

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抗生素耐药性。

它能够分泌β-内酰胺酶,降解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使得治疗困难增加。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多种外膜蛋白和多糖,增加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指绿脓杆菌,该菌对人有致病力,可使伤处化脓,引起败血症等。

检测方法是《化妆品卫生规范》下面是详细的检测方法:1.增菌培养:取1:10样品稀释液10mL加到90mL SCDLP液体培养基中,置37℃培养18h~24h。

如有绿脓杆菌生长,培养液表面多有一层薄菌膜,培养液常呈黄绿色或蓝绿色。

2. 分离培养:从培养液的薄膜处挑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18h~24h。

凡绿脓杆菌在此培养基上,其菌落扁平无定型,向周边扩散或略有蔓延,表面湿润,菌落呈灰白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常扩散有水溶性色素,此培养基选择性强,大肠艾希氏菌不能生长,革兰氏阳性菌生长较差。

在缺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培养基时也可用乙酰胺培养基进行分离,将菌液划线接种于平板上,放37℃培养24h,绿脓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扁平,边缘不整,菌落周围培养基略带粉红色,其它菌不生长。

3. 染色镜检:挑取可疑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者应进行氧化酶试验。

4. 氧化酶试验:取一小块洁净的白色滤纸片放在灭菌平皿内,用无菌玻璃棒挑取绿脓杆菌可疑菌落涂在滤纸片上,然后在其上滴加一滴新配制的1%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15s~30s之内,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时,为氧化酶试验阳性;若培养物不变色,为氧化酶试验阴性。

5. 绿脓菌素试验:取可疑菌落2~3个,分别接种在绿脓菌素测定培养基上,置37℃培养24h,加入氯仿3mL~5mL,充分振荡使培养物中的绿脓菌素溶解于氯仿液内,待氯仿提取液呈蓝色时,用吸管将氯仿移到另一试管中并加入1mol/L 的盐酸1mL左右,振荡后,静置片刻。

如上层盐酸液内出现粉红色到紫红色时为阳性,表示被检物中有绿脓菌素存在。

6.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挑取可疑的绿脓杆菌纯培养物,接种在硝酸盐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37℃培养24h,观察结果。

凡在硝酸盐蛋白胨水培养基内的小倒管中有气体者,即为阳性,表明该菌能还原硝酸盐,并将亚硝酸盐分解产生氮气。

菌种报告-铜绿假单胞菌[最新]

菌种报告-铜绿假单胞菌[最新]

菌种报告—铜绿假单胞菌一、铜绿假单胞菌简介①、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属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无芽胞,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能运动。

②、本菌为专性需氧菌,代时35min,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

用营养肉汤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

二、使用注意事项①、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铜绿假单胞菌属于三类,BSL-2。

②、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

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烧伤后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菌可造成死亡。

③、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在阳性室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121℃,30min湿热蒸汽灭菌。

实验结束后,用0.1%的新洁尔灭擦拭台面,照紫外消毒。

菌种保存方案—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1、实验材料:器具:-80℃冰箱,2~8℃冰箱,试管,电动助吸器,锥形瓶,恒温培养摇床,1ml移液管,10ml移液管,冷冻管,振荡器,棉塞试剂:冻干菌种,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无菌甘油,生理盐水,营养琼脂平板2、实验步骤:2.1 菌种复苏和复壮(营养肉汤培养基)2.1.1 将干菌种(0代)按上述步骤转移到装有100ml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复苏(第1代),35℃摇床恒温培养18小时。

2.1.2 取上述18小时后培养物1ml,接种到装有100ml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复壮(第2代),35℃恒温摇床培养18小时。

2.2 稀释倍数探索2.2.1 取1ml新鲜培养物加入9ml生理盐水中,混匀得10-1管,依次稀释至10-9。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及特征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及特征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及特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主要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的根际环境中。

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是病原菌,能引起多种感染和疾病。

一、分类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一个大类,包含了众多物种。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该属下最重要和最广泛研究的一种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被分为十多个病原型,根据来源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外科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等。

二、特征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呈短杆状,大小约为0.5-1.0微米×1.5-4.0微米。

不产生芽孢,细胞壁由薄壁的外膜和内膜组成。

菌体表面有纤毛和鞭毛,使其具有运动能力。

2. 生理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好氧细菌,能够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生长。

它对温度的要求较广,可以在20℃-42℃之间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以在常见的许多寄主植物和动物中生长和存活。

3. 代谢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高的代谢能力,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营养。

它可以厌氧代谢,也可以通过利用有机物氧化或无机物还原的方式进行呼吸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适应一些常见的抗生素和环境压力。

4. 病原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它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可以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对免疫系统较为逃避,很难被机体清除,因此感染往往难以治愈。

5. 生活环境:铜绿假单胞菌主要生存在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等环境中。

它是一种自由生活的细菌,在这些环境中起到正常的生态作用。

然而,在一些人工环境中,如医院、工业排泄物等,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大量繁殖,形成复杂的菌群,并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

它是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尤其是对免疫系统较为薄弱的人群造成危害。

因此,及早检测和准确诊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至关重要。

一、培养法检测。

1. 样品采集,从疑似感染部位采集分泌物、组织或体液样品,如痰液、伤口分泌物、尿液等。

2.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合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培养基,如Pseudomonas Agar Base等。

3. 培养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通常在37摄氏度下培养24-48小时。

4. 观察结果,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铜绿色的细菌克隆形成,这是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之一。

二、生化试验检测。

1. 氧化酶试验,使用氧化酶试纸涂抹样品,观察是否产生紫色反应。

2. 发酵试验,利用不同的碳源进行发酵试验,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3. 硝化还原试验,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是否具有硝化还原能力。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1. PCR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选择特异性引物扩增靶基因,如16S rRNA基因等。

2. 基因测序,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确认靶基因序列是否与铜绿假单胞菌相符。

四、质谱法检测。

1. 蛋白质质谱,利用质谱技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寻找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

2. 代谢产物质谱,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代谢产物的质谱图谱,寻找特异性代谢产物。

以上是目前常用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检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避免检测过程中的污染和误差,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实验室卫生和消毒工作。

总之,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及时有效地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铜绿假单胞菌名词解释

铜绿假单胞菌名词解释

铜绿假单胞菌名词解释
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假单
胞菌科。

由于其氧化酶呈阳性,故又称绿脓杆菌。

它是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

该菌对湿热、紫外线及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强,但对干燥、直射阳光和紫外线均较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存在的重要条件就是潮湿的环境,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烧伤、创伤或免疫受损的病人,感染部位可能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尿路等。

该菌的感染症状可能因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但通常会引发炎症反应,并产生绿色或铜绿色的分泌物。

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医生通常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由于该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因此治疗难度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抗菌药物和综合治疗措施。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和易感人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就医,遵医嘱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在水体和土壤中较为常见。

它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致病因子,可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创伤感染等,对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尤为危险。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实验室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

1. 培养方法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MacConkey琼脂、Eosin Methylene Blue琼脂、香槟琼脂等。

这些培养基能够选择性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并通过它们的特殊染色反应来区分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细菌。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严格控制培养基的温度、湿度和时间,以促进菌落的生长和繁殖。

2. 生化试验生化试验是铜绿假单胞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生化试验包括氧化/发酵试验、葡萄糖氧化酶试验、酮酸氧化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通过菌株对特定底物的反应来判断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此外,还可以通过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来确定其耐药性情况。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测序等方法逐渐应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中。

通过PCR扩增特定基因片段,如16S rRNA基因,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同时,基因测序可以进一步确定菌株的亚型和毒力因子等信息,为临床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4.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因此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包括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和微量稀释法(MIC法)。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总结起来,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方法、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绿脓素、红脓素、青脓素、荧光素 荧光素 荧光素 未定名黄色素 未定名黄色素、紫色素 未定名色素
蓝、红、黑、黄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色 黄色、紫色 淡红褐色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抵抗力:较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临床意义:分布广泛,条件致病菌,
主要引起皮肤粘膜受损部位感染和各种医 院内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蒋月婷
非发酵菌(Nonfermentative Bacilli) 定义---- 一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
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 性无芽胞杆菌
发酵型
氧化型
产碱型
概述
非发酵菌:G-b 葡萄糖O/- 需O2或兼性厌O2 动力+ /- 氧化酶+ /-
分类: 假单胞菌属 产碱杆菌属 不动杆菌属 黄杆菌属 莫拉杆菌属 窄食单胞菌属 金氏杆菌属 艾肯菌属 土壤杆菌属 丛毛单胞菌属 等
各种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过程中都可 能发生耐药。初代敏感菌株在治疗3-4天后可能发 生耐药,有必要重复分离菌株
本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常用三代头孢和氨基 糖苷类联合治疗
鉴定结果分析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铜绿假单胞菌, 需要排除污染因素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需连续三次痰 培养阳性才能确立。
典型型(普通平板上)
菌落中央凸起 边缘扁平 表面粗糙
粗糙型(麦康凯平板)
菌落圆形凸起 似大肠埃希菌菌落
大肠型(麦康凯平板)
常见非发酵菌初步分群鉴定
试验
假单胞 不动杆 产碱杆 黄杆 莫拉
菌属 菌 属 菌 属 菌属 菌属
氧化酶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麦芽革兰染色镜下形态
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特性 血平:圆形 光滑 不透明 不溶血 氨气味 普平:淡黄色菌落
35℃ 18-24h
嗜麦芽在普平上生长24h
圆形 中等大 淡黄色 不透明
Mac上可分解乳糖,但表现为乳糖不发酵菌落(24h)
Mac上乳糖不发酵菌落(48h)
圆形光滑 淡黄色、 中等大小
恶臭假单胞菌(P. putida,Pp)鉴定特征
革兰阴性杆菌,极端丛鞭毛 专性需氧,麦康凯生长,产青脓素(荧光素)不产
绿脓素,陈旧培养物有腥臭味。 最适生长温度25~30℃,4℃和42℃均不生长。 氧化酶(+),氧化分解葡萄糖、果糖等 精氨酸双水解酶(+),不液化明胶 硝酸盐还原(-),乙酰胺水解(-)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牵头成立 的“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成立于2004年10 月
涉及北京、 上海、杭州、广州、武汉、重庆等6个 城市的8所三级甲等 医院(教学医院) •
2006年发展到12家(2所儿童医院,以及新疆和甘 肃的2 所)
• 2009年发展到14家(昆明和安徽的2所) 按统一 方法(K-B法)、标准化的材料进行动态性耐药性 监测
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nonfermentative bacilli, NFB)
概念区分
不发酵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学命名 仅是具有某些共同形态结构和生化特征
的一些细菌统称
概述
不发酵菌概念关键点
不发酵葡萄糖 多为专性需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
不发酵菌共性
不发酵葡萄糖(氧化利用或不利用) 氧化酶阳性(除嗜麦芽和不动杆菌) 动力阳性(除不动杆菌和莫拉菌)
1. 革兰氏阳性球菌检出率超过革兰氏阴性杆 菌。
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增加,耐甲氧 西林金葡菌(MRSA)在检出的金葡菌中高达 70%—80%。
2. 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菌种而言,铜绿假 单胞菌仍占首位。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和培养特征
形态: 杆菌 染色性:革兰阴性 排列: 散在 特殊结构:
不透明 不溶血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血平板菌落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血平板菌落(黄色素不典型菌落)


微生物学检验


DNA酶阳性
鉴定
镜下形态 菌落(多黄色) 生化反应
耐药性
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金属酶):
耐受β-内酰胺类药物 氨基糖苷、喹诺酮类多耐药
亚胺培南 天然耐药
磺胺类天然敏感 K-B法药敏暂有3种药的标准
窄食单胞菌属
Stenotrophomonas
分类
黄单胞菌科
窄食单胞菌属
有5个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ltophilia
非洲窄食单胞菌S.africana
S.acidaminiphila
S.nitritireducens
S.rhizophila
临床意义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 条件致病菌 引起院内感染 常引起呼吸道、尿道、伤口等感染 临床分离率: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和
侏儒型
粘液型
The Coloni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典型型
大肠菌样型
粗糙型
铜绿假单胞菌生化反应
氧化酶阳性 氧化分解葡萄糖、果糖等 硝酸盐还原(+),产气(N2) 利用枸橼酸盐、乙酰胺酶(+) 精氨酸双水解(+) MR、VP、吲哚均(-)
MexA-MexB-OprM及MecC-MexD-OprJ ④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1类,3类(多重耐药) ⑤生物膜形成阻碍抗菌药物进入
荧光假单胞菌鉴定特征
革兰阴性杆菌,极端丛鞭毛 专性需氧,麦康凯生长,产青脓素(荧光素)不产绿
脓素 4℃可生长(嗜冷性),42℃不生长(可在室温孵
育) ,最适生长温度4~30℃。 氧化酶(+),氧化分解葡萄糖、果糖等 精氨酸双水解酶(+),液化明胶 硝酸盐还原(-),乙酰胺水解(-) 与血液制品污染有关
荧光组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菌
可产生青脓素(水溶性、黄绿色、 在短波长的紫外光下可发荧光) 42℃不生长(铜绿除外)。
非荧光组假单胞菌
斯氏、曼多辛 产碱、假产碱 浅黄和稻皮
不产生青脓素,42℃可生长。
假单胞菌属临床意义
分布广泛 多存在于潮湿环境 条件致病 皮肤粘膜破损感染 医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和培养特征
铜绿假单胞菌可 产生青脓素即荧 光素 (pyoverdin )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青脓素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和培养特征
血平板上 生长良好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血平板)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血平板)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麦康凯琼脂)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和培养特征
铜绿假单胞菌在平板上常见菌落特征: 典型型; 大肠菌样型; 粘液型; 侏儒型; 粗糙型
鲍曼不动杆菌居第3位
主要生物学特性
G-b 一端丛鞭毛 动力+ 无芽胞 无荚膜 专性需氧菌 营养要求不高
普平、麦康凯平板生长 血平不溶血 产黄色色素 最适生长温度35℃
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集 痰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
直接镜检 G-b,菌体直或略弯
革兰阴 性杆菌 单个或 成双排列
假单胞菌属的形态和培养特征
染色性:革兰阴性 形态:杆菌 排列:散在排列 特殊结构:
有鞭毛(端、丛) 无芽胞 有菌毛
假单胞菌属的形态和培养特征
培养特征:
专性需氧 营养要求不高 最适生长温度35℃ 最适pH7.0 有些菌生长过程中 产色素(水溶性)
表面生长
恶臭假单胞菌在 血平板和中国蓝 平板上菌落
有单鞭毛 有菌毛 无芽孢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和培养特征
• 专性需氧(部分菌株可兼性厌氧) • 营养要求不高 • 最适生长温度25~30℃,42℃生长,
4℃不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和培养特征
普通琼脂平板上可 生长,产水溶性蓝 绿色色素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产绿脓 素(普通平板)
荧光素(fluorescein) 绿脓素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s globally by using
validated, reference-quality identific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methods performed in a
central
laboratory.
临床分离率较高的不发酵菌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
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其他临床较常见非发酵菌
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莫拉菌属(Moraxella)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军团菌属(Legionella)
NNIS: 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System(国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由美国政府与1970年建立,是美国全国性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第一节 假 单 胞 菌 属
(Pseudomonas)
Pseudomonas分类
隶属于假单胞菌科 (Pseudomonadaceae)
嗜麦芽与铜绿区别

菌落
嗜麦芽 黄色
氧化酶

生长温度 35、42℃

4℃ -
葡萄糖
缓慢分解
O/F
O
麦芽糖
迅速分解
鞭毛
一端丛毛
动力

硝、
+ 35、42 ℃
4℃ - +
O - 一端单鞭毛 + 产N2
The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
was initiated in January 1997 and was designed to
monitor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for both nosocomial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耐药性
易产生耐药性,诊断一定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治疗过程 中,3-4天后重复药敏测试。
耐药机制:
①产酶:金属酶,OXA酶 ②外膜蛋白的改变(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为
主要机制(如oprD2孔蛋白缺失、PBPs变异) ③主动泵出机制:对喹诺酮类,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 有11个种。
代表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属原来和现行分类对照
原假单胞菌属rRNA同 源群
rRNA同源群Ⅰ
现行分类 假单胞菌属
rRNA同源群Ⅱ
伯克霍尔德菌属
rRNA同源群Ⅲ rRNA同源群Ⅳ
丛毛单胞菌科(丛毛单 胞菌属、食酸菌属)
短波单胞菌属
rRNA同源群Ⅴ
窄食单胞菌属
临床常见假单胞菌及特点
水溶性黄绿色色素
脂溶性色素
假单胞菌属的生化特征
氧化酶阳性
触酶阳性
浅黄和稻皮除外
假单胞菌属的生化特征
氧化分解葡萄糖 VP、甲基红、吲哚均(- )
硝酸盐还原(+) [Pf(-/+)、Pp(-)]
药物敏感性试验
根据CLSI规定: 非发酵菌中仅 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可使用K-B法进行 药敏试验
的癌症和艾滋患者( a variety of systemic infections,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nd in cancer and AIDS patients who are immunosuppress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