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_萨_巴特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7-04-04

[作者简介] 萨#巴特尔(1961-),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

萨#巴特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伦理学界对德性与德行的具体使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0这个概念,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出现了/理智德性0和/道德德性0等说法。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则用/德0这个概念,但也出现了/德性0和/德行0等说法并存的现象。名词术语上的这种差别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集中体现着中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0(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0(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0或/德性0(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段;而/德行0(道德德性)才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一个人只知道/德性0不等于他有道德;同样,一个人也不是先成为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做有/德行0的活动。/德性0是人的内在品质;而/德行0则是人的外在品行。内在品质要通过外在品行来表现;外在品行是内在品质的影像。因此,人们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德性与德行的联系及区别,才能够充分认识和找到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德性;德行;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7)05-0096-06

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通常情况下,评价一个人及其道德修养的时候,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0这个概念,并且它的用法非常广泛和普遍,尤其是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家们十分注重人的德性,认为德性是一种品质。与此相反,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一般则用/德行0这个概念,并且它的用法同样也非常广泛和普遍,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学派的儒家学说十分注重人的德行,认为德行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德行。

一、何谓德性或德行?

/德性0一词希腊原文是A Q E S G c

,最初见于荷马史

诗5奥德赛6[1](P447),后拉丁文译为virtus,英文依此

译为virtue 。该词的原意是表示优秀、高尚、高贵或卓越,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中国学者们对virtue 的译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一般译作德性、美德、德行或德,其中多数学者都主张把virtue 译作德性。

在西方伦理学家眼里虽然/德性0所论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生命物或器物拥有的突出优点0[2](P51),但主要还是用来指人的品质。按照苗力田先生的理解,/人之所有为品质,物之所有为性质。0[3](P26)那么,什么样的品质是属于德性,什么样的品质属于德行呢?在荷马史诗里德性是指人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严格履行其道德要求的一种义务。正如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这种义务主要是指希腊人的/武士之王0[4](P233)的英雄壮

举。因此在荷马史诗中,/德性(aretei)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勇敢0[2](P50)。在苏格拉底那里人的德性主要显现在人的/知识0上,因此他提出了/德性即知识0的著名道德命题。这就是苏格拉底为何强调/认识你自己0这一古希腊神殿神谕的主要原因。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都认为,德性就是一种/智慧0。为了证明其观点,柏拉图从灵魂开始研究人的德性,逐一论证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等具体概念,再经理念论的阐发,最终提出了/善的理念0这一总体概念。他认为善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0[5](P267)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德性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古希腊以来一直盛行的/灵魂说0入手,把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大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既然人的灵魂有两大部分,那么人的德性也就可以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等两大部分;理智德性是人的理性活动上的德性,道德德性则是人的欲望活动上的德性。为了明确自己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智慧、理解和明智是理智德性,慷慨与节制是道德德性。0

[6](P34)

关于具体德性方面,亚里士多德不但列举了

¹ 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参见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7

页)。

德目表,而且对其中的理智德性(科学、技艺、明智、努斯、智慧、理解、体谅)和道德德性(慷慨、大方、大度、温和、友善、诚实、机智、羞耻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更明确提出:/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0据有的学者的考证,德文中的tugend 来

自于taugen,而这个词原本是表示/有力量0之意,因此,德国人普遍认为德性就是力量。于是康德就说:/意志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爱好影响的条件下,认为实践上必然的东西,也就是,认为是善的东西。0

[7](P30)

他还进一步说:/德性

是指意志的道德力量。0[8](P373)斯宾诺莎也认为/我把德性和力量理解为同一的东西。0[9](P171)麦金太尔是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认为,以往西方学者对德性的理解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德性是一种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的品质,不论这目的是自然的,还是超自然的(亚里士多德,5新约6和阿奎那);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

的成功方面公用性的品质(富兰克林)。0[10](P234)在他看来,/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0[10](P241)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活动的品质0,康德所谓的/意志的道德力量0和麦金太尔所谓的/实践的内在利益0等等提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这种逻辑联系恰恰说明了人类德性的普遍本质,即人的品质与其活动相关,并且取决于活动本身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利益就有什么样的活动,而这种活动通过人的持之以恒的/意志的道德力量0,最终体现在人的品质的完善程度上。判断一个人的德性之好坏,应当看其实现活动的选择,因为在活动的选择问题上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的性质完全不同。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人的德行(道德德性)优先于德性(理智德性),要改变或

提高人的德性,首先必须要改变或提高其德行;有什么样的德行,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因此,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0[6](P36)这就是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特点。在这个思维方式当中,它强调的是人的德行活动的性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0[6](P37)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实现活动的性质0主要是通过人的道德活动本身来体现;就像/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0[6](P36)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0(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0(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但是在他们的具体论证方式当中,活动手段比活动目的显得更重要。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没有/在一生中0始终/积极地0、/出色地0完成的道德活动,就不可能具备好的德性。因此,笔者认为在西方伦理学中,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德性问题的答案是从目的论转向义务论的。

在中国古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德0¹字,而且它的使用同样非常频繁,尤其是在儒家和道家学说当中/德0字的内涵几乎包括了现代伦理意义上的/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