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机械研究生导师简介

合集下载

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

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

韩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指导研究生30 余名。

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

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

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

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励仁介绍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励仁介绍

说明:郑大考研尚研教育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了解所选导师的基本情况,特整理了一下郑大研究生导师的基本信息,以供参考。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励仁张励仁,女,博士,副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育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性别文化与女性教育、性别意识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讲授课程:为本科生开设:《德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性别理论与教育发展》;为硕士生开设:《德育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专题研究》等电子邮箱:zhanglre@学习经历:1986.6.郑州大学本科获哲学学士学位2002.7.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2013.6.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6年留校,曾在思想政治教育系、教育学院、教育系等单位任教。

任职及社会兼职:1、教育系工会主席2、河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3、郑州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活动:1、2005年8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纪念大会。

2、2006年6月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

3、2006年8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世界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大会。

4、2007年11月参加在上海东华大学举行的全国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

5、2014年1月参加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的2013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

获奖情况:1、2000年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两课”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一等奖2006、2008年分别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两课”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二等奖2、1999年、2006年分别荣获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3、2000年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两课”讲课比赛二等奖4、2005年荣获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5、2005年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6、1999年荣获郑州大学工会活动积极分子7、2011年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8、2011年获郑州大学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三等奖9、论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2011年10月获省教育厅“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教育主题征文一等奖10、论文:《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2012年1月获“2011年省工会理论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暨调研报告”二等奖主要论文:1、《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状况及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大学生“三观”教育系统建构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3、《公正与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向度----基于性别和谐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9月获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4、《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核心与动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综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6、《<论语>中的教育方法及其对公民教育方法的启示》,《新乡学院学报》2011.3.7、《河南省农村贫困女性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8、《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11.2.9、《以性别差异为视角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与社会》2010.9.10、《性别公正与贫困地区女性健康促进》,《农业考古》2008.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促进性别平等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女性文化》第9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2、《性别和谐:男女平等新视角》,《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13、《21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4、《大学生“三观”教育的系统建构》、《高校德育热点问题探索》,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2007年11月获“第12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2008年1月获“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郑州机械研究所夏慧勇简介资料

郑州机械研究所夏慧勇简介资料

郑州机械研究所夏慧勇简介资料
摘要:
1.郑州机械研究所简介
2.夏慧勇个人简介
3.夏慧勇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工作及成就
正文:
【1.郑州机械研究所简介】
郑州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8 年,是我国机械行业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研究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现有职工近500 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40% 以上,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多年来,郑州机械研究所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夏慧勇个人简介】
夏慧勇,男,汉族,1971 年生,江苏苏州人。

1992 年毕业于郑州机械研究所,获学士学位;2000 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硕士学位。

夏慧勇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曾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3.夏慧勇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工作及成就】
夏慧勇自1992 年起一直在郑州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等职务。

在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高档数
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制造业的机器人技术”等。

作为郑州机械研究所的一名优秀科研人员,夏慧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 余篇,取得专利10 余项。

在主动测量中的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补调值预测

在主动测量中的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补调值预测

在主动测量中的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补调值预测职占新,郑鹏,刘安(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来稿日期:2019-12-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5515);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230041025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5GGJS-147)作者简介:职占新,(1994-),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精密工程、数字化仪器与技术;郑鹏,(1976-),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感检测技术、GPS 及其应用技术1引言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人们对精密零器件加工过程的控制与检测的高精度、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磨加工主动测量仪[1]是一种能够实时检测工件尺寸,广泛应用于自动、半自动磨床的仪器,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降低废品率[2-3]。

然而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在主动测量仪控制下的工件尺寸往往由于测量仪的系统误差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随机误差产生偏差值。

目前,生产现场针对此类偏差多采用通过小批量工件测量尺寸得出偏差值,然后对主动量仪磨削控制系统信号点进行补调设置,手动输入补调量。

此种补调方式是滞后于磨削加工进程,且随意性大,且主要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因此在不同批次、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过程中依然无法满足自动化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灰色关联系统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补调值预测模型,灰色关联系统通过分析比对关联系数筛选出影响程度大的影响因子,并将其对应的加工参数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以此训练出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同时利用交叉验证对预测模型进行参数寻优,在保证模型的准确率的同时,提升模型的泛化程度。

通过实验分析出了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能够完成工程上对补调值预测的需求。

2灰色关联支持向量机模型2.1灰色关联分析灰色系统即为无法获得所有的信息的系统,介于信息完全公开与信息完全不公开之间[5]。

通过挖掘已知信息的规律,来发现内部蕴含的规律。

郑州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导师信息

郑州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导师信息

1. 导师姓名:范明科研方向:数据库197k年郑州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加拿大进修及合作研究,教授,硕士生导师。

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与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计算机学会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和研究。

曾参与南京大学徐洁磬教授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多项。

近年在《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参加了《数据库综合大辞典》等多部著作的编写,1992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2.导师姓名:王世卿科研方向: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199k年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被北京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现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郑州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郑州市科协常务委员、郑州市政府领导联系专家等职。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开发项目5项。

曾获省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先进个人,郑州市科技先进个人和郑州市科技拔尖人才等称号。

3. 导师姓名:周清雷科研方向:自动机理论及模型验证、信息安全、操作系统1983年郑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黄河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毕业,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河南省计算机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主讲的课程有《操作系统》、《UNIX系统》、《计算理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

主要研究方向: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模型验证、信息安全、操作系统。

近年来主要完成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科技攻关项目研究。

承担了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企业MIS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等10余项横向项目的开发。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西方经济学专业孙新雷,男,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主讲《西方经济学》,《国外经济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参与编写学术性著作15部,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多项。

孙学敏,男,教授,博士,硕导。

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西方企业理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

曾在《经济日报》、《中国物价》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开放架构下的中小企业管理论丛》(1-6卷)、《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后的管理问题研究”、“河南省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企业竞争方式研究”、“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改变”等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20余项,获省级科研奖励8次,获郑州大学及郑州大学商学院科研及教学奖励15次。

其主讲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荣获郑州大学“2004年精品课程”。

孙学敏教授是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教学优秀奖二等奖获得者,“郑州大学最满意授课教师”称号获得者,郑州大学科研奖获得者,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国民经济学专业杜书云,女,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

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郑州市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先后获得郑州大学“三育人”、郑州市“三育人”、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多年致力于土地制度、地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问题的研究,主编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学术著作;在《经济地理》、《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房地产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土地农转非规律及其应用研究"(1997)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2005),主持省级和厅级项目7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多项,2000年获郑州大学“科研优秀奖”,因辅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论文竞赛本人获得国家“园丁奖”。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俊仁介绍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俊仁介绍

说明:郑大考研尚研教育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了解所选导师的基本情况,特整理了一下郑大研究生导师的基本信息,以供参考。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刘俊仁刘俊仁,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教育法学、教育基本理论、职业发展教育讲授课程:承担《基础教育改革专题》、《劳动法》等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电子邮箱:liujunren@学习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于湖南大学法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2005年9月—2008年7月,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2008年9月—2011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习,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年7月—2005年9月,河南省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2011年7月至今,郑州大学教育系工作社会任职: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副秘书长获奖情况:2014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淮阳县优秀教师2004年,淮阳县师德标兵主要项目: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多项。

主要有: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2009年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社会与经济地位研究,2008年3、教育部委托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教育法制建设,2009年4、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校园伤害事故中相关法律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2007年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法律地位研究,2013年6、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无师范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2015年学术成果:参编:《教育政策与法律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论文:1﹒《教育公平视域下“超级中学”现象探析》,《教育探索》,2015,22﹒《美国农村地区校车运行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3,12 3﹒《普通高中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的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8 4﹒《义务教育学校校车免费的应然与实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2012,10期全文转载5﹒《义务教育公立学校自治的法理基础及制度设计》,《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1,96﹒《教师职业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标准的构建》,《中国教师》,2011,1 7﹒《义务教育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法理分析》,《中国教师》,2009,23;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2010,3期全文转载8﹒《发达国家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及赔偿主体之共同点》,《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教授-郑州大学

教授-郑州大学

张兰同志先进事迹张兰,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1年生,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工会主席、安全工程教研室主任。

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市青年科技奖。

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建设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河南省青年科协常务理事,河南省光学学会理事。

该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人正派,团结同志,乐于奉献,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责任心强,勤奋敬业,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秀,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高等教育工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育人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性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兰同志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己任,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安全工程概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技术、纳米科技与技术、固体微观结构研究方法、数据库技术等课程的讲授工作。

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条理清楚,内容充实,语言生动。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始终以教育事业为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

有一段时间,她丈夫因病住院,孩子又恰好发高烧,呕吐;一边是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和哭闹的孩子,一边是渴望求知的学生,在家庭和教育事业这架天平上,天平倾向了教育事业,没有请一堂课的假,丝毫没有影响任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依然全身心地投入。

无论是重复课还是新开课,她都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精雕细凿,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晚上常常备课到两三点。

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郑德志导师简介郑德志197301月出生机械设计系副教授机械

郑德志导师简介郑德志197301月出生机械设计系副教授机械

郑德志
导师简介:郑德志,1973.01月出生,机械设计系副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油液监测委员会委员,摩擦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摩擦学分会摩擦学设计委员会委员、摩擦学分会摩擦学测试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加完成15项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中航工业哈轴技术提升课题4项,参加973计划课题2项和863课题1项。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和SCI检索10余篇,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

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已毕业10人,其中金牌1人,银牌2人,优秀1人)。

计划招收硕士(1)
计划招收硕士(2)。

郑大化工学院导师(1)

郑大化工学院导师(1)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各科研机构导师团队(导师组) 拟招收2010级研究生信息一览表序号机构名称/2010年拟招生总数机构负责人首席导师性别导师类别导师注册专业主招专业兼招专业2010年拟招生数团队秘书1 精细有机化工研究所/14~15蒋登高蒋登高男博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制药工程 3石晓华原思国男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 3周彩荣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 2李惠萍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2詹自力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工艺 1王训遒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1-2邹卫华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环境科学 1石晓华女硕士生导师制药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1赵亮(兼职)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 22郑州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11~13刘金盾刘金盾男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1张翔陈卫航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1-2张浩勤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3张冰男硕士生导师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环境科学2-3人张婕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2张延武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 1万亚珍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环境工程 13 绿色化工研究所/12~14刘国际刘国际男博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3徐丽任保增男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3-4雒廷亮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 1宋怀俊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1孙晓波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 1韩志慧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1-2江振西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 1汪敬恒(兼职)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工业催化 1魏灵朝(兼职)男硕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04 制药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9~12章亚东章亚东男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3-4李雯蒋元力(兼职)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 1杨尚金(特聘)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 1赵文恩男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化工 3胡国勤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 1李雯女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1-2李华女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化学工艺1-25 国家钙镁磷复张保林张保林男博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2-3 化全县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7~11 汤建伟汤建伟男博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环境科学2-3 王光龙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0侯翠红女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1-2 张文辉男硕士生导师生物化工生物化工化学工艺、环境科学 1化全县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环境科学1-26 郑州大学化工应用技术研究所/3~4吴鸣建吴鸣建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制药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1-2沈国鹏沈国鹏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1黄强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 17 催化新材料/6~8陈宜俍陈宜俍女硕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工业催化化学工艺1-2王剑峰郭士岭男硕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化学工艺环境科学、应用化学 1詹予忠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化工工艺 1徐军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 1秦建昭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工业催化 1王剑峰女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1-28 催化与高分子研究所/4~5孙培勤孙培勤女博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工业催化化学工艺、环境工程2-3孙绍辉孙绍辉男硕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工业催化化学工艺、生物化工 19 郑州大学有机电合成工程中心5/6王留成王留成男硕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2王建设赵建宏男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1-2宋成盈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1陈海松男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化学工艺 110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6~10董其伍董其伍男博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2-3靳遵龙刘敏珊女博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固体力学2-3古新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1-2靳遵龙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1-211郑州大学生化工程中心/8~10马晓建马晓建男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工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1陈俊英李洪亮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 1方书起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1-2韩秀丽女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1常春男硕士生导师发酵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化工1-2刘利平女硕士生导师动力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热能工程 1陈俊英女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 1李宪民男硕士生导师生物化工生物化工环境科学 112 能源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17~20王定标王定标男博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4周俊杰魏新利男博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化学工程 4范忠雷男硕士生导师热能工程热能工程化学工艺、制冷及低温工程1-2尹华杰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0刘宏女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 1郭茶秀女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1-2张军男硕士生导师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 2周俊杰男硕士生导师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2-3曹海亮男硕士生导师热能工程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工程热物理 213 环境与生态研究所/6王岩王岩男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工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1-2李顺义郭夏丽女硕士生导师发酵工程发酵工程环境科学 1张从良男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1李顺义男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1-2郭春霞(兼职)女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014 郑州大学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郑州大学制浆造纸研究所/5王三保王三保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环境科学 2徐敏强袁振伟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热能工程 315 郑州大学节能技术研究中心/6~11吴金星吴金星男硕士生导师热能工程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工程1-2吴金星闫水保男硕士生导师动力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热能工程1-2曹玉春男硕士生导师动力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1-2李火银男硕士生导师动力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热能工程1-2付卫东男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 1李言钦男硕士生导师热能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1-216 郑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2~3宋建池宋建池男硕士生导师安全工程安全工程0钟委范秀山男硕士生导师安全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艺0钟委男硕士生导师安全工程安全工程 1赵科男硕士生导师安全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艺1-2。

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介绍511

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介绍51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与系统控制的基本理 论,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机械设计、制 造及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等基本能力。
4
专业方向介绍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概况 专业方向五个:
( 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与科研情况)
A、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 B、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 C、智能制造及控制方向; D、智能检测及生产过程控制方向。 E、车辆工程
6
专业方向介绍 三、专业方向设置概况及方向课设置 A、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
方向课程设置
A 机械设计CAD A 机械可靠性设计基础 A 设计方法学 A 有限元及其应用
7
专业方向介绍
三、专业方向设置概况及方向课设置 B、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
主要挂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科是机械工程学院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长期从事机械制造的基 本理论、自动化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模式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 发。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 流体传动与控制、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系统、制造系统的力学行为、 智能模拟快速成型、复合材料机械零部件制造技术等。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以机械设备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 制为研究对象,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多门学 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学科。本学科主要围绕设备 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现代信号处理及远程诊断技术、 智能控制及CAD/CAE/CAM、机电系统理论及其控制技术等 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本学科现有人员29名,其中教授5人, 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1名。
5
专业方向介绍
三、专业方向设置概况及方向课设置

郑大机械研究生导师简介

郑大机械研究生导师简介

韩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指导研究生30 余名。

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

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

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

机械设计导师简介生动版

机械设计导师简介生动版

刘更团队:刘更(大boss)、刘岚、杨小辉
方向:各种优化仿真,行星齿轮滚珠丝杠类。

就是过去写软件,或者用商业软件进行各种分析。

你问我什么商业软件?ANSYS、ADAMS等等请自行百度之。

老师很多,调剂很方便。

赵宁:不太了解,好像主要就他自己,搞各种航空件,齿轮优化算法,接横向航空课题比较多,人比较扣。

张西金同一个团队。

徐颖强(机械可靠性设计):单干才是赚钱硬道理,疯狂接项目,并经常向人吹嘘赚钱本领。

不得不说其实干意识非常强,主搞可靠性(电路,机械元件,各种载荷)。

王三民(机械设计):搞齿轮请找三民老师,齿轮第一强人,各种优化算法,各种横向齿轮课题(项目)。

研究生过去主要做项目+帮忙横向赚钱+写软件。

搞的东西还有连杆+润滑,非常和蔼的一个老师但是记性似乎不怎么好。

葛文杰(袋鼠机器人):(团队里还有张永红董海军)名义上搞袋鼠机器人,实际顶着国家级教学名师搞教学,教学每年经费就有进百万。

老师对学生特别好,毕业就放人,实际搞得是高级机构类设计。

曾参与某及其保密的XXXXX类机翼XXXXX结构设计。

机构是啥?范围太大说不来。

陈国定(大boss)+苏华:指间密封+轴承。

由于***此处自行屏蔽。

吴立言:搞润滑的,和刘更老师在一起,学生什么都可以做,看需求。

长的特像一个大熊猫。

谷文韬:具体在勇字楼请咨询丁力。

其他的基本没了,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上的其他小老师没名气,基本也不带学生,就算带了学生也不好就业。

报导师的时候最好报个大boss,然后过了复试分数线给导师打电话问情况,一般导师都会给调剂的。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老师很多,导师也不少,但“牛导”却数得着。

研究生专业性不是很强,但导师选择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你选择了一个导师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三年研究生期间的生活。

一般而言,工科专业选择导师都会考虑名气、锻炼机会、赚钱这三个方面,但所谓“熊掌鱼肉不可兼得”——名气大的导师一般都从政,平时会很忙,很可能就无暇顾及你的学业了;刚评上硕导的老师一般干劲大,刚开始带的学生是他要烧的第一把火,所以必然会用尽全部心思,只有带的好的话才会有利于他以后的招生。

当然,每个人看法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选择的重点也就不一样了。

不过,选导师就像买东西,一定要考虑“综合性价比”。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选择名气中等偏上、事业正处于如日中天阶段、平时工程实践机会比较多的导师比较好(给导师干活多钱自己挣钱自然也多)。

下面我把院里比较好的几个导师做一简单介绍和对比,以供参考。

特别强调,每位导师最后点评纯属个人观点,如对你形成误导,本人概不负责,吼吼!刘立新,男,1947年10月出生;1981年12月毕业于原郑州工学院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原郑州工学院土建系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10-1997.10任原郑州工学院土建系副主任,1997.10-2005.3任郑州大学(原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现为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老院长,德才兼备,能在他手下混当然不错了。

他主要研究混凝土,科研型的,做实验比较多,所以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过公认的一点好处是实验型的毕业论文比较好写。

陈淮,男,1962年4月18日生于河南省淮阳县,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8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6年10月在中南大学参加工作,任助教和讲师;1993年任郑州工学院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河南省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郑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7月19日修订)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7月19日修订)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代码学科名称: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代码:080202二、专业简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郑州大学最有影响的专业之一,主要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现代信号处理及专家系统、智能CAD/CAM/CAQ、机电控制技术、数字化测试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及精密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专业一贯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专业现有7个研究方向,3个研究所,2名博士生导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4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省级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25名。

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0余项,相关技术研究起点高、有特色,主要研究方向的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每年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20余项,年到款经费300余万元,研究课题和经费充足。

建有河南省高校机械设备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备远程诊断中心,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设备诊断工程”团队。

三、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基本要求是:1.认真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谐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勤奋学习,掌握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地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3.具有健康的体格。

四、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

硕士生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规定学分并符合郑州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规定条件,经本人申请、导师和所在学科、学院同意、报请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申请学位。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赵凤霞,郑鹏,张瑞(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在现代工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为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于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并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21个成员,这意味着我国获得认证专业的工程教育水准必须与国际工程教育水准具有实质等效性。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等学校的117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分布于机械、化工与制药等21个工科专业类[1]。

由此看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于2018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2017年9月提交专业认证申请时,我校机械工程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并同时进行了课程的教学改革。

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不仅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在整个机械工程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又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对学生工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机械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了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等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分别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机械精度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原则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向,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落实、优化和管理。

95连杆的可靠性研究

95连杆的可靠性研究

收稿日期:2005-06-18;修订日期:2005-09-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001140417) 作者简介:许德刚(1948-),男,山东单县人,郑州大学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疲劳损伤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671-6833(2005)04-0077-0495连杆的可靠性研究许德刚,秦力一,刘继军(郑州大学工程力学系,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95连杆为95系列柴油机的重要部件,为了评价其连杆的可靠性,首先利用有限元和电测技术对连杆进行了应力和加工误差分析,确定了工作应力的均值及标准差.然后以载荷为控制因素做了该连杆的升降法疲劳实验.实验表明,连杆的疲劳强度符合威布尔分布,并求出了3个分布参数.最后利用可靠性理论讨论了连杆的破坏概率.经分析计算,95连杆的额定载荷远低于最小疲劳强度,正常情况下破坏概率为零,具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储备,能满足柴油机提高转速和改进性能的要求,这说明利用升降法求构件的疲劳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关键词:连杆;疲劳强度;可靠性;升降法中图分类号:TH 114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连杆是柴油机等动力机械的高速运动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一旦破坏往往造成灾难性事故.因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数值计算和随机模拟等技术对连杆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但是利用升降法实物疲劳实验技术来研究连杆可靠性还少有发现.另外,95系列四冲程高速柴油机打算进一步提高转速,改进性能,需要对连杆疲劳强度的可靠性作出一个客观评价.因此,一方面需要知道工作应力的均值和标准差,另一方面还需要求出95连杆疲劳强度的分布规律.升降法是基于统计理论的一种方法,在材料疲劳试验中常被用来确定材料在给定寿命下的持久极限及其分布规律.由于实验技术复杂等原因,该方法还很少应用于构件,但这种方法又是较精确地确定构件疲劳强度分布规律的最有希望的方法,所以本文用载荷作为控制因素将升降法推广应用于连杆,求出了95连杆疲劳强度的分布规律.本文首先利用有限元法和电测技术对连杆进行了应力分析,从而确定了连杆的危险截面并求出了工作应力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做了连杆的升降法疲劳实验.实验表明,连杆的疲劳强度符合威布尔分布,并求出了威布尔分布的3个参数.最后讨论了连杆疲劳强度的可靠性.研究表明,95连杆的额定载荷远低于最小疲劳强度,正常情况下破坏概率为零,即使将额定载荷增加一倍其破坏概率还不到万分之一.所以,95连杆具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储备,能满足柴油机提高转速和改进性能的要求;另外利用升降法求构件的疲劳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精确而可靠的方法.1 连杆应力分析要确定连杆工作应力的均值和标准差需要对连杆进行应力分析,为此首先对连杆进行了有限元计算,为可靠起见又对连杆进行了电测,下面分别给以讨论.1.1 有限元计算95连杆的大小头孔直径分别为70mm 和39mm ,孔心距为210mm.连杆由45号碳钢制成,经调质处理.材料的屈服极限σs =750MPa ,强度极限σb =880MPa ,持久极限σ-1=468MPa.在实际工况下,连杆做平面运动,受力较复杂,但主要承受的是气体爆炸压力和活塞的惯性拉力.95连杆的额定工作压力为451129kN ,拉力为61272kN ,载荷循环比为-712.为简化计算,模拟2005年 12月第26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Dec 1 2005V ol 126 N o 14主要工况,计算了载荷循环比为-712的拉压工况.我们用自编专用程序对连杆进行了应力分析,采用四面体单元,单元划分见图1.由于该连杆有较多的小过渡圆弧,因而单元划分较密,以至图1中的单元网格看不很清.图1 连杆网格图Fig 11 Connecting rod net diagram 有限元计算结果示于图2(a )和(b )中.其中图2(a )表示拉力为61272kN 时的连杆应力分布情况.对于连杆外表面上各点的应力除大头部分外其余各点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左侧外表面上只画出非对称部分的应力.图2(b )表示压力为451129kN 时连杆应力分布况.由图可知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杆身处,从离小头孔心45mm 的杆身截面开始,至120mm 杆身截面为止(下文简称45截面和120截面),应力基本为定值,且为应力最大值,而在其它地方的应力都很小.图2 拉伸载荷及压缩荷载时的应力分布Fig 12 Stress distribution m ap on tensile load orcompression load1.2 电测为了验证有限元计算的有效性,对连杆进行了电测.电测是在拉压疲劳试验机上进行的,既进行了静测也进行了动测.由有限元计算可知,连杆杆身处横截面上的应力为均匀分布,但实际连杆并非如此.由于制造误差的影响,杆身横截面上各点的应力并不相同,应力极值点往往发生在截面4个顶角之上,不同杆身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也不相同.为了使电测值具有代表性,对多根连杆进行了电测,并取各连杆对应测点处的应力平均值作为该点上的电测值.对61262kN 的拉伸载荷和451129kN 压缩载荷分别进行了测量,杆身处的电测结果标注于图2内.由图可知电测和有限元计算所得应力基本相同.所以有限元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根据有限元计算和电测结果可知,拉伸情况下危险点虽然发生在小头孔内表面的左右两侧,但在压缩情况下小头部分各点的应力极小,所以综合起来看杆身部分的应力幅远大于大小头部分的各点,杆身处由45截面开始至120截面为止的各横截面上的应力情况基本相同皆为危险截面.1.3 工作应力的均值和标准差研究表明连杆载荷遵循正态概率分布,由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在额定载荷作用下危险点处的应力应该是工作应力的均值,工作应力的标准差是由载荷的分散性和构件的制造误差决定的.测量表明,大部分连杆大小头孔中心连线相对杆身中心线都有左右偏差现象,严重者偏差值Δ1可达115mm ,如图3(a )所示.图3 连杆加工误差示意图Fig 13 Machining error schem atic diagram 连杆前后亦不对称,孔两端面到杆身中心线的距离不同,严重者其差值Δ2可达2mm ,如图3(b )所示.如果额定载荷的变异系数取为011的话,经计算可知在考虑载荷分散性和连杆加工误差的情况下危险截面即杆身处的最大压缩工作应力可达380MPa ,最大拉伸工作应力可达53MPa ,由此可计算出拉压工作应力的变异系数近似为ζ87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年=013,可见分散性还是很大的.拉压工作应力的均值分别为σt1=20MPa和σc1=-148MPa,标准差分别为S t1=6MPa和S c1=45MPa.由此可以算出工作应力的应力幅、平均应力及应力半径向量的均值分别为σa1=84MPa,σm1=-64MPa,σr1=[(σa1)2+(σm1)2]1/2=105.6MPa(1)也可算出应力幅、平均应力及应力半径向量的标准差分别为S a1=S m1=S r1=2214MPa(2) 2 连杆疲劳强度的分布规律连杆的疲劳实验是在专用疲劳试验机上进行的.为了减少试件的发热量,避免试件过热,试验机工作频率选为813H z.由于工作频率较低,确定适当的循环基数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无限寿命循环基数应定为107,但根据95连杆以前的试验结果,凡是断裂的连杆其寿命都低于5×106,因此本实验的循环基数就定为5×106,这样在不影响精度的情况下可减少大量时间,节约费用.事实上,本次实验共做了十几根试件,断裂连杆的最大寿命仅为213×106,说明把循环基数定为5×106是可行的.用升降法做连杆的疲劳实验,升降的控制因素为载荷.试验时第一根试件在较高载荷下进行,若试件在达到循环基数前破坏,则第二根试件的试验载荷降低一个级差,反之试验载荷应升高一个级差.以后的试验按与此相同的规则进行.对于破坏的试件,算出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压应力强度值,并利用平均秩算出相应的存活率列于表1中.表1 疲劳实验数据T ab11 F atigue testing d ata序数i强度σ/MPa对数强度X=lgσ存活率P/% 14591121668715249219216975103509182171621545261321725010553910217337156572112176251075951421771215 实验表明95连杆的疲劳强度遵循威布尔分布.为计算最小疲劳强度值,以存活率P为纵坐标,疲劳强度的对数值X为横坐标,在威布尔概率坐标纸上绘出P-X曲线如图4所示.由曲线的渐近线可算出最小疲劳强度压应力值为:σc20=31316MPa.用应力半径向量表示:σr20=2231877MPa将表1中的各强度值σ减去σc20,再取对数:X i= lg(σi-σc20),并以存活率P为纵坐标,X i为横坐标,将各数据点画在威布概率坐标纸上,用最小二乘法将各数据点拟合成直线,如图5所示.图4 P和X的关系曲线Fig14 P and X relationscurve图5 P和X i的关系曲线Fig15 P and X i relations curve直线方程为X i=213692-0110307Y(3)式中:Y=-lnln(1/P)1由此,确定威布尔分布函数的形状参数m和特征强度σc2a为:m=412128,σc2a=5471592MPa.强度的均值σc2由下式表示:σc2=σc20+(σc2a-σc20)Γ(1+1m)(4)其中,Γ(x)=∫∞0σx-1e-σdσ(5)把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可得:σc2=5261227MPa.把σc2a和σc2用应力半径向量表示:σr2a=390192MPa,σr2=375167MPa.3 连杆疲劳强度可靠性分析由上文可知连杆的工作应力遵循正态概率分97第4期 许德刚等 95连杆的可靠性研究 布而疲劳强度遵循威布尔分布,其破坏概率由下式表示:F =∫∞σr20f (σ)・F (σ)d σ(6)式中:f (σ)=1s r12πexp [-12(σ-σr1s r1)2](7)F (σ)=1-exp [-(σ-σr20σr2a -σr20)2](8)显然,当工作应力半径向量小于最小疲劳强度半径向量,即σr1<σr20时,连杆的破坏概率为零.由上述计算可知:σr1=105.6MPa ,σr20=2231877MPa ,所以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该连杆的破坏概率为零.如果破坏概率F =010002,带入式(6)~(8),可求得:σr1=2281357MPa.即工作应力的应力半径向量均值为2281357MPa 时破坏概率才为0100021可见强度储备是足够的,能满足柴油机提高转速和改进性能的要求.4 结论(1)95连杆的工作应力远小于最小疲劳强度,正常情况下破坏概率为零.95连杆具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储备,能满足柴油机提高转速和改进性能的要求.(2)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95连杆的危险截面在杆身处,要进一步提高连杆的承载能力需加强杆身处的强度,特别在加工时应尽量减小两孔中心连线相对杆身中心线的偏差.(3)升降法实物疲劳实验是求构件疲劳强度及其分布规律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方法.参考文献:[1] YI C ,W ANG M W ,T ONG L 1Fatigue strength reliabilityanalysis of a diesel connecting rod based on stochastic fi 2nite element method [J ]1AS ME Intern C ombust Engine Div Publ ICE ,1998,30(2):1~61[2] SH LY USHE NK OV A P 1M odeling the fatigue failure pro 2cesses in evalu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machines and their components[J ]1S trength of Materials ,1990,22(3):344~3521[3] 王银燕,张鹏奇,王 善1柴油机连杆疲劳强度可靠性分析[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22(1):74~781[4] 孔志礼1实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Study on R eliability of 95Connecting R odX U De -gang ,QI N Li -yi ,LI U Ji -jun(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The 95connecting rod is one critical part of 95series diesel 1First of all ,the stresses and the errors in machine w ork of the connecting rod are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strain -gauging technique ,and the mean valu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w orking stress are determined.Then the staircase method fatigue testing in which load is controlling element has been made 1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connecting rod satis fies Weibull distribution 1The three parameters of Weibull distribution are found 1And finally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studied by reliability theory 1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rated load of the connect 2ing rod is far small in contrast with the minimum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connecting rod 1Under normal condition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connecting rod equals zero 1The strength reserve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su fficient for the demands of increasing the rotational speed of diesel and im proving performance of diesel.Otherwise ,the staircase method is an exact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determine fatigue strength distribution of the member 1K ey w ords :connecting rod ;fatigue strength ;reliability ;the staircase method8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年。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生复试领导小组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生复试领导小组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生复试领导小组
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生复试
领导小组及专家小组名单
一、学院复试领导小组
组长:夏伯乾(副院长)
成员:李成(教授)、韩捷(教授)、张琳娜(教授)、张三川(教授)、秦东晨(教授)纪检:符水龙(书记)
二、各专业复试专家小组名单
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组长:王栋(副教授)纪检:李大磊(副教授) 秘书:郑艳萍(副教授)
成员:张洛明(教授)、庄森(教授)、覃寿同(副教授)、李延民(副教授)
2、机械电子工程
组长:韩捷(教授)纪检:王丽雅(高工)秘书:赵凤霞(教授)成员:张琳娜(教授)、刘德平(教授)、刘武发(教授)、陈宏(副教授)、郝伟(副教授)、李凌均(副教授)
3、机械设计及理论
组长:李成(教授)纪检:刘竹丽(副教授)秘书:朱强(博士)成员:秦冬晨(教授)、陈江义(副教授)、苏智剑(教授)、夏伯乾(副教授)、郭红(教授)、王立新(副教授)
4、车辆工程
组长:张三川(教授)纪检:刘本学(博士)秘书:李霞(副教授)成员:刘本学(博士)、王成明(副教授)、张军(副教授)、李霞(副教授)
机械工程学院
2014-3-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指导研究生30 余名。

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

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

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

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

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

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

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

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

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

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

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

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

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

研究方向为润滑理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

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

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

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

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

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

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

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

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恒,教授/博导,男,1946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

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

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

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

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

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

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