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2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一、单选题(考察学生基础知识)1.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学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创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儒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A.吸收佛、道的思想主B.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C.否定汉代以来的儒D.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考察学生难点)2.“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说明唐宋时期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考察学生重点知识)3.明代方孝南认为,朱熹学问的根底在“博文以致其志,主敬以笃其行,而审于义理之辨”。
因此,他特别主张治学应通过洒扫应对、处世接物等“小学”功夫,以养其心志。
方孝南意在倡导A.存理灭欲的人生观B.唯物主义的哲学观C.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心即是理的世界观(考察学生理解能力)4.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
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由此可见朱子深衣A.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B.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D.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考察学生重点知识)5.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
“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新20版练B1历史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考点1儒学的复兴1.(2019·福建宁德高一调考)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
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道统说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体现了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宗教化,故A项排除;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B、D两项错误。
2.(2019·河北辛集中学高三月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自觉C.呼应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D.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材料没有体现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的内容,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去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错误。
考点2文学艺术3.(2019·贵州航天高中高二期中)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
统编版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测试(word版 有答案)

第12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主要表明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B.北宋时期活版印刷取代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2.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
这一材料可以说明A.“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B.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C.程朱理学受到了官府尊崇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3.宋仁宗时期(1022~1063年),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打破了宋初学术界谨守先儒注疏、不敢异议的局面,开创了弃传从经的疑传之风。
刘敞则改经就义,开了宋代改经、删经、补经之先。
他们的行为A.实现了唐宋儒学的复兴B.造成了儒学理论的混乱C.有助于儒学的理性发展D.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4.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主张恢复古代宗法制度,纂宗谱、建宗祠,以凝聚宗族;范仲淹则设立“族田”“义田”,收入用来宗族内的各种公共开支。
他们的做法体现出A.宗族势力的衰落B.文人士大夫的情怀C.儒学平民化的发展D.理学对宗法观念的重视5.据史书记载,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
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
上述现象可以表明当时A.国子监书籍畅销于书市B.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C.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技术D.理学借助官方渠道扩大影响6.南宋儒生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在爱梅、种梅、赏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的基础上,撰绘了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梅花喜神谱》。
他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很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是儒家教化天下,赋诗一首说明其意,他的行为()A.体现了“发明本心”B.遵循了“格物致知”C.表明了“明心见性”D.表达了“致良知”7.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某学者指出:“宋朝是(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导致宋朝以来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民族战争的影响C.租佃关系普遍化D.传统主流思想演变2.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B.去粗取精,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批判继承儒、道、佛的思想精华3.宋朝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丰富多样,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B.城市人口的增加C.商业政策的调整D.文学艺术的发展4.元杂剧的作者中,有高级官僚、平民、江湖游医和商人,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5.20世纪初,某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新文字”书写的佛经。
后来有人找到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字典,才逐渐了解此种新文字的创制原则为:使用楷书偏旁以代表各种意义。
这种文字是()A.西夏文B.藏文C.波斯文D.蒙古文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7.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在文学、历史、律令、辞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献资料。
这表明()A.北方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了北宋B.宋元新文学体裁有了新的物质基础C.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D.新的统一王朝建立的时机已成熟8.下表反映了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对比,某同学据此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9.黄仁宇认为宋朝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宋儒认为宇宙之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C.皇族 D.农民6.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B.造纸术的发明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印刷术的进步7.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8.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单选题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软(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C.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D.维护了传统的封建统治2.南宋中期的朱熹继承了程颐、程颢、张载等人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形成了程朱理学。
1241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理宗下令二程、张载、朱熹等四人从祀于孔庙。
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A.主张学术应为现实服务B.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C.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3.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A.贾思勰——《农书》B.毕昇——活字印刷术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天工开物》4.如表为宋元时期的重要科技成果统计表,其中①处应填入的是()A.《天工开物》B.活字印刷术C.《本草纲目》D.管形火器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在地理大发现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地动仪B.造纸术C.印刷术D.指南针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外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图所示是哪一发明的外传线路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7.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词从士大夫的樽前开始走向市井,成为士大夫文人与市井细民共同享受的娱乐性技艺——小唱。
这反映了宋代文学发展趋势是()A.文人化B.平民化C.职业化D.自由化8.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唐诗、宋词、元曲B.元曲、唐诗、汉赋C.宋词、唐诗、元曲D.宋词、汉赋、唐诗9.下图是元代杂剧演出的壁画。
它出自山西洪洞广胜寺,描绘了一个杂剧戏班登台谢幕的场景。
这幅壁画()A.可印证元杂剧得到广泛传播B.表明元代杂剧起源于山西地区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重要史料D.说明戏剧是山西主要娱乐方式10.元代马致远在杂剧《荐福碑》中借落魄书生张镐之口写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C项正确。
2.(河北邢台高二期中)两宋时期,山水画日益发展成熟,大批文士及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生命奥秘产生了兴趣,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
这一现象( )A.反映了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B.受到心学的深刻影响C.受到主流思想体系变化的影响D.表明山水画成为主流,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明理,材料中“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反映的是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佛道融合的特征,排除A项;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山水画成为主流,排除D项。
3.下列宋朝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秦观,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4.《书林藻鉴》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C.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D.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楷书、行书、草书等,风格各异,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四个书法家并不代表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故C项错误;书法艺术追求的并不都是得意忘形的状态,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8: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
”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夫之2.朱熹指出:“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说的“理”是指( )A.为人处世的道理B.儒家伦理道德规范C.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D.上天的旨意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4.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5.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6.“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C.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D.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8.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A.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B.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C.更加强调写实D.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9.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魏晋南北朝阶段.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拢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咨询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浮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2、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乾坤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妨碍深远。
从中能够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社会现实,强调人的社会责任3、程颢、程颐兄弟以为,别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妨碍至深D.二程完全改造了传统儒学4、朱熹以为穷理离别开格物,他要格的物要紧是天理、人伦、圣言等。
朱熹的着眼点是()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经过教育宣扬“三纲五常”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5、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北宋苏轼笔下尚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降手心茫然。
”的描述,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足”“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
造成宋代女性地位这样变化的要紧缘故是( )A.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C.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D.都市商业进展的妨碍6、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 )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降C.是时人素养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日子需要7、元朝杂剧的浮现( )A.标志着适合百姓欣赏的戏曲浮现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成为我国古老戏曲的源头之一D.在中国艺术宝库中占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8、有学者以为:“宋元往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进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往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分层练习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佛教传入中属后曾经一度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许多儒士的反对,但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宋代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A.商品经济发展,儒上价值取向变化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放弃了原始教义C.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D.佛教没有与时供进,实现理论创新【答案】C【解析】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儒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佛道等思想主张,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形成更主完整的思想体系,更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因此不断发展,呈现生机,故C正确;儒学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化,排除A;B项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D项是佛教没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儒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
2.有学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
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元晦(朱熹)而遂。
”。
“元晦”创通的“经义”A.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B.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C.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D.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流行【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元晦”是指朱熹。
其对儒家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A项正确;B项是二程,排除B;C项是心学的确立,排除C;D项是心学,排除D。
3.下表为唐到宋各绘画题材画家人数汇总,推动唐宋绘画之变的原因主要是A.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B.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C.穷理尽性的时代精神D.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唐宋之际,山水画和花鸟画主题的画家数量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理学逐渐兴起,影响力绘画类型,C正确;唐宋时期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排除A;山水、花鸟绘画符合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B;D不是绘画主题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
4.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
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
这一现象()A.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D.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2.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3.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赐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
……自后,登第者必赐《儒行》和《大学》《中庸》篇"。
宋统治者的做法A.意在抬升理学的政治地位B.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C.践行了“知行合一”理念D.确立了传统儒学主流地位4.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
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
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
据此可知,宋明理学()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5.《东坡志林》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作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6.北宋的张载提出了“民胞与物”的伦理观,认为每个人都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人人都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尽一份职责和道德义务。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1.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
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
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2.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这表明程朱理学( )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融合佛教道教理论C.开始关注百姓生活 D.适应世俗化的需要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当时被看作是道教化的人物,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一派又被后人视为禅学;程颐说其兄程颖的学术是“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这一现象表明( )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得以确立B.民众对儒学的认同感增强C.儒学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理论D.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需要知识点二文学艺术4.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
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形,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
这主要说明当时(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5.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
这说明,宋词( )A.刻画文人形象 B.体现世俗乐趣C.反映秀美景趣 D.描写都市生活知识点三科技6.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C.指南针由印度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创造了条件D.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武器有运载火箭等7.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
课时作业5: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2.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
”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
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D.格物致知3.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所涵盖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大变化,包括了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
不再仅仅是那些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C.社会教育的普及D.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5.“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A.《韩非子》B.《墨子》C.《梦溪笔谈》D.《天工开物》6.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
这表明宋代()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7.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作业)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五代之"词",其主旨多"嘲风弄月,怀土伤离",内容简短却又充满忧思;至宋代,"词"之主旨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思,语言不再追求绮丽辞藻,它"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发忠爱之热忱"。
"词"的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两宋A.理学成为了正统B.积贫积弱的压力C.商品经济的繁荣D.儒家思想的复兴2.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下列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点与朱熹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天地合气,万物自生”B.“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万物与我为一”D.“我思故我在”3.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
造成这一变化的技术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活字印刷的出现4.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现了沈括和郭守敬两位大科学家”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B.戏曲的发展达到顶峰C.天文学据世界领先地位D.宋朝科技水平高5.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6.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这描述的是A.作品丰富、千古吟咏的唐诗B.情节传奇、风靡全国的昆曲C.句式灵活、意境优美的宋词D.文学艺术、舞台艺术高超的元杂剧7.有宋代学者指出:“夫儒释者,言异而理异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
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1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此题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2.(此题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
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
”陈寅恪这段话认为宋儒()A.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儒学B.为创新佛学而重新阐释儒学C.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D.出于爱国心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3.(此题考察学生学生阅读能力)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歙县志人物志》记载的歙县各朝代受旌表的“节烈女”的数量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A.明清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B.理学对妇女的影响不断加深C.宋代以后社会风气每况愈下D.元代后妇女的思想日益开放4.(此题考察学生重点掌握)宋代理学家们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辩彰学术之绪,以书院为基地,各自集合大批学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总合古今学说,集成学术成就,再造民族精神,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宋代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5.(此题考察学生重点掌握)欧阳修、苏询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6.(此题考察学生学生阅读能力)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课时作业1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天者理也”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答案 B解析“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即“天者理也”,故选B项。
2.宋代理学家认为,宇宙论与伦理学的沟通,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对个体具有一种主宰、统帅、命令、决定、先验的作用。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B.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C.利用天理来约束统治者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等信息来看,宋代理学家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起来,故选A项;宋代理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B项;宋代理学家利用天理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从而巩固统治,不是用来约束统治者,排除C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项。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这些名句让人百读不厌,传唱民间。
能“传唱民间”主要是因为他的词()A.对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帮助B.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C.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适应D.寄托了各个阶层的爱国情怀答案 C解析柳永的词让人百读不厌,传唱民间,主要是因为他的词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C项,排除B项;宋朝科举考试中没有词,排除A项;柳永的词主要反映市井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情感,排除D项。
4.元杂剧的作者中,有高级官僚、平民、江湖游医和商人,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杂剧的作者身份和社会地位多样,这反映出剧本创作的多元性,故选B项。
5.下图是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训练(含解析)部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程颢、程颐、朱熹都认为“仁”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 ×)提示: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程朱理学认为得到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 √)3.元散曲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 ×)提示: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
4.宋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 √)5.沈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提示:《授时历》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定的。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儒学的复兴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解析】选B。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
2.宋朝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隆礼至法,则国有常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解析】选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正确;A强调的是礼法并治,排除;B体现的是仁爱思想,排除;D体现的是兼爱思想,排除。
·题组二文学艺术3.(金榜原创题)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B.辛弃疾【解析】选D。
“婉约细腻”指的是宋词中的婉约派,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以切身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描写了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故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熹主张()A.理是万物的本原B.气是万物的本原C.“气在理先”D.“格物致知”2.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
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知识点二文学艺术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原因是()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阶层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4.后世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充分肯定了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A.城镇经济的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知识点三科技5.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A.尊敬农民B.指导农业生产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知识点四少数民族文字6.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有些笔画就是直接来源于汉字的笔画。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3.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其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A.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B.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C.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D.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引起了农业科技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6.南宋《梦粱录》记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中指南针的主要作用是()A.观测天象B.辨别方位C.测量风向D.记录行速7.“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因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这表明()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8.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这一科技成果产生于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图一发明的产生与发展。
(2)根据图二、图三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素养——历史解释)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核心素养内涵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史料实证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理解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历史解释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历史价值观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A.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
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
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
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
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
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
根据“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气”,以及理与气的关系,故B、C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论,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
材料“注重蒙学教育”“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项。
3.答案:B解析:词又称“长短句”,句式比较自由,可以配乐演唱,比较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B项。
4.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曲通俗化的特点,这与当时城镇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可知,历法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故选B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民族的交流融合。
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契丹、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故选D项。
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B解析: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项。
A、C两项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
D项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代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发达,诗歌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相比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迎合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绘画风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风俗画,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通俗文学。
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通俗文学,宋代通俗文学的繁荣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君主好恶不能“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 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天文观测对农业的影响。
引起农业科技变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或国家科技政策的引领,与天文观测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重农政策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与认识,与天文观测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文观测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农事安排,进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天文观测与政治制度的演进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的作用。
据材料“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可判断这是指南针应用于辨别方向,而不是观测天象,故A 项错误,B项正确;指南针没有测量风向的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指南针主要用来指示方向,不涉及记录行速,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词。
词兴起于唐代,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根据材料可知宋词成为市井中的娱乐手段,是随商业的发展而繁荣的,故C项正确。
8.答案:(1)东汉时期。
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竹木简笨重,丝帛昂贵,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故汉朝人发明并改进了造纸术。
(2)佛教等宗教的盛行、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
解析:第(1)问,观察图片得出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结合当时文化发展以及原有书写材料的局限性得出第二小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