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的典型人物之一: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 经》)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疑!(《归去来兮辞》) 典型人物之二: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典型人物之三: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赤壁 怀古》)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以儒道互补为话题的作文
以儒道互补为话题的作文《儒道互补:生活中的智慧拼图》在生活中,我发现儒道互补就像两块奇妙的拼图,拼在一起,那就是一幅完美的生活智慧画卷。
先来说说儒家,就像我上学那会。
那时候班主任是个很传统的“儒派”老师。
每一天,教室里都弥漫着规规矩矩积极进取的氛围。
早上晨读必须大声,上课要坐得端端正正,举手发言要有礼貌,成绩要努力争上游,作业要工工整整按时交。
就拿那一次来说吧,学校有个知识竞赛的活动,班主任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说这是展现自己、为班级争光的好机会,能体现我们的智慧和努力。
咱这组几个同学,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小抱负,当然是熬夜复习,积极准备,那种热血又严谨的准备过程,就像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
在那一排排的书桌前,我们认真写满知识点的笔记本,就像一张张通往胜利的地图。
但生活哪能总是打鸡血似的冲冲冲呢。
道家那种逍遥自在、洒脱随性就像及时雨。
有一年暑假,家里人带我去乡下爷爷家。
那是个小村庄,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和白花花的鸭子在塘里游。
我刚到的时候满心都是期末没考好的阴霾。
可是第二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摘野果,在树林里听着鸟叫,吃着酸酸甜甜的野果。
我跟着小伙伴们穿过一片片草丛,光着脚丫感受着软乎乎的泥土,那种放松难以形容。
没人要求我一定要规规矩矩,也没什么成绩排名的压力。
傍晚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去,映红了半边天,那云霞好像怎么也看不够。
这时候我就像个道家的小弟子,体验到了啥叫顺其自然,所谓的烦恼在大自然面前都变得渺小起来。
回到城里,我带着乡下的轻松,又重新拾起学校的拼搏精神。
这不禁让我感悟到,儒道互补的妙处就在于此。
儒家让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就像划船时的船桨努力往前划。
而道家在我们疲惫的时候为我们撑开一把遮阳伞,让我们能惬意地歇一歇。
二者在生活中来回切换,互为补充,才拼凑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儒与道:心中的平衡棒》在我的记忆里,有这么一段“儒道大比拼”的故事发生在我们家的小屋里。
我爸这人,典型的儒家思想施行者。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人伦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规范,追求的是“仁爱”、“中庸”、“和谐”等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然、天道、自由、无为等方面的思想,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理想。
虽然两者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却有着互补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会让人们感到束缚和压抑,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释放。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中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的境界和自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忽视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会让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加剧对自然的破坏。
而道家的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和仁爱的理念中找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思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社会上的平衡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冲突。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儒家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忽视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会让社会变得僵化和死板,从而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找到平衡和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儒学与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二者是对立的,或者说,至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禅宗里讲的三种境界一样,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认识层层递进,感悟螺旋式上升。
那种认为儒道殊途的观点正是停留在第一种浅显的层次上。
我真的儒道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正一反华,一入世一降生,一个高度关注人生当下,一个高度关注宇宙万物。
二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深入细致中国文化的骨髓,化入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是入世的。
我们常常看的儒家的道德教条,礼乐纲常,仅仅是表象,是一种器物层面的东西。
儒家的实质是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大写的人,如何让这个人扶世济民”,他着重讨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培养人的过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如何做人的部分,而齐家治平是如何做事的部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平,二者是递进关系。
作为一个士大夫,只关心当下,人生,对于宗教鬼神没有兴趣,也对于人类为何生存,意义何在等本源性的问题不怎么关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存在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死亡”的问题)。
儒学分成“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
同样,前者特别强调处事,后者特别强调做人;前者修齐治平,历练才干,后者就是格物致知,累积学识;前者就是孔孟之儒,后者就是宋明儒学的核心,他就是对孔孟之儒的承继和缔造,援佛入儒,把禅宗的内心修练导入儒学,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
真正的儒家不是书呆子,读书只是手段,做事才是目的。
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随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伟大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语);他们有宗教家的悲悯情怀,之所以奋不顾身,是因为“苛政猛于虎也”。
道家就是降生的。
他对于做人处事没什么兴趣,关心的就是宇宙万物的大道(“道奇怪的是,非常道;名误以,非常名”),人情物理的运作规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3、经济思想:最主要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旳义利观
与“富民”思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孟子:
(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旳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4)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仁、义最为主要。仁、义旳基础是孝、悌,而孝、悌 是处理父子和弟兄血缘关系旳基本旳道德规范。
道 减法
宁静友好 超越世俗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旳秩序
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
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1.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2. 你懂得“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身上
得到体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眸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未抛弃过 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以儒修 身,以道养生,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走 入安宁,走入心灵旳坦途,在纷扰旳世界 中寻找自己崭新旳位置。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不去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
二十四、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
二十五、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六、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
二十七、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
三十六、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两大重要学派,其中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追求和谐、秩序和稳定;而道家则注重自然、随性和自由,寻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尽管两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着相互补充和对话的关系。
在美学领域,儒道两家也有着互补的功能,充实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
其次,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探讨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途径。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道家则追求自我超越、独立自主的自由境界。
两者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人格塑造观念。
儒家的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引导道家的个体自由意识,使个体有更高尚的目标和更广阔的境界,从而使人的修养不仅关注个体自身,还关注社会整体。
第三,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启迪审美情操。
儒家强调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的追求,道家则追求内心的自觉和境界的超越。
两者相结合,可以启迪人们的审美情操。
儒家的社会关怀和道德追求可以引导道家的美学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情操具有更高尚的品质和更广泛的视野。
同时,道家的超越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也能够丰富儒家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礼仪和形式,而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美的本质和内涵。
最后,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塑造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形式。
儒家提倡克己复礼、适度立身的人生态度,而道家则主张随性任性、追求自由的艺术创作态度。
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广阔而丰富的艺术创作理念。
儒家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可以引导道家的自由创造,使艺术作品不仅有个人的自由表达,还具备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道家的自由意识和超越境界也能够为儒家的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其摆脱刻板和枯燥的局限。
总之,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
儒道两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人格修养、审美情操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相互补充和对话,使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元。
这种互补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美学的探索提供了启示,促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爱、礼教和人文关怀,注重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道家则更强调自我的修行和个人的自然状态。
儒道互补的思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儒家思想追求人类利益,强调“君子修道,必先立志”,在社会关系中强调等级与秩序,主张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秩序和和谐。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个体自我修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和谐,其代表人物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儒家和道家的优缺点之间存在很多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利益,强调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在公有制下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如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权益问题上,儒家的理念也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影响力。
同时,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修行,注重自我精神的独立和自我发展,这在当代物质和精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更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例如,儒家重视家庭的治理,道家则重视个人的修行。
在当代家庭主义盛行、家族式企业家族化等问题面前,儒家、道家互补的思想能够带来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相比较于父辈严肃会议定式的家庭治理,在道家思想中,可以在维持基本秩序的同时,给予个体创造空间,更好的发展自我技能和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离开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
儒道互补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中每个方面之中,它显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哲学。
它们之间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方面,也在宗教和文化的层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种思想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为后人探索其人性和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总之,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儒道互补思想的倡导,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和整个社会、如何在有序的制度和发展的过程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
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接纳和运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辉煌,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繁盛,群星辈出的年代,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而儒家和道家作为其中两棵长盛不衰的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峭拔刚劲。
表面上看,儒道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只是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因而并不是截然相反,完全对立的。
两家思想各有所长,且此家之长为彼家之短。
因此,儒道唯互补方能丰富各自的思想,使其长屹立于中华文明之巅而经久不衰。
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互补的格局,是由儒道两家自身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便是重仁尚礼,强调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人之核心标准;而道家在这方面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他们主张清静无为,打破旧有礼乐文化的禁锢,解除对人性的束缚,最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儒家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强调人与社会的中和,主张进取,投身社会,而道家则是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超越世俗,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思想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对人民的关怀之心。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礼崩乐坏,孔子对此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天下无道,所以极力推进对周礼的维护与改革,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儒家经典《大学》,开卷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对待老百姓怀有亲子般的爱心,达到至善的境界。
接下来又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象父母对儿女那样无私地付出,心甘情愿地奉献。
儒家讲仁,以孝悌为本,从爱父母做起,逐步推广,“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相比而言,或许很多人都认为道家更加推崇的是消极避世的哲学,这其实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误解,道家处世哲学在本质上也是积极进取的,老子的哲学也是深深地植根与他对万民的爱。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名人都在自己的生涯中体现了这种思想,以下是其中几位: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了“仁爱”、“仁政”和“礼治”等思想。
在《论语》中,他曾多次提到“君子”的概念,认为君子是具有完美品德、高度修养的人,是能够超越世俗利益,追求更高境界的人。
同时,孔子也重视“道”的作用,认为人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天命”来行事。
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种对“道”的追求,也是他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
老子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
他认为,人类需要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回归自然本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逆天而行。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齐物论”、“逍遥游”等思想。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分别心和功利心,看待万物平等、无差别,追求自由和内心的无限空间。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养生”的思想,认为人需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锻炼和修养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仁政论”、“性善论”等思想。
他认为,政治的根基在于仁爱,人性本善,但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性才会被扭曲。
因此,政治家需要注重民生、推行仁政,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需要注重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韩愈韩愈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等思想。
他认为,文章应该具有载道的功能,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应该成为传承文化、弘扬正气的工具。
同时韩愈也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de)两种思想.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de)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中国(de)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de)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de)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de)人生哲学.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de)差异为前提(de).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de)准则,这种做人(de)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de)楷模.论语中为我们描述(de)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老子中为我们描述(de)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de)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de)能力.强大了(de)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de)土地,有(de)攻伐别(de)诸侯国.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de)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de)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de)秩序.面对这个混乱(de)时代,儒家(de)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de)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de)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de)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de)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de)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de)关系.在孔子、老子之后(de)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de)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de)两面”.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de)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中国古代传统(de)士大夫很少有纯粹(de)儒家或是道家,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隐退(de)双重矛盾心理,往往以“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de)思想来出世.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着名(de)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de)商人.范蠡智慧超群、足智多谋,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出生在意个清贫人家,青少年(de)范蠡很有个性,他读过许多书,勤于思考,关注社会,但性格独特,生活率性随意,无拘无束,不过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明察一切.史记中说范蠡“佯狂倜傥负俗”.范蠡之所以有这样(de)行为一是他对社会、对人生有较为深刻(de)洞察和思考,见解深邃,一般人不理解,他也不愿意与那些人交流;二是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于礼法,生活随意自然,然后内心世界极其丰富,范蠡(de)行为举止伸手道家思想影响;三是范蠡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他很想施展才华却无人赏识.范蠡有治国平天下(de)志向,生活行为却放荡不羁,这正是他儒道互补(de)性格.后来(de)事实证明,他在政治抉择、谋划策略方面都有极高明(de)见解.行为怪异(de)范蠡,终于引起了注意,到了越国做大夫,与吴国战败后,随越王勾践入吴为人质三年.后回国,协助越王发奋图强,最后灭了吴国.吴国灭亡后,范蠡功成身退,并告诫同时功臣(de)文种大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后离开越国,隐姓埋名成为有名(de)商人,而恋栈(de)文种最后被勾践所杀.一代文豪苏轼早年(de)仕途顺利,和弟弟青云直上,凌云壮志,豪情万丈,誓以天下为己任.但后来(de)乌台诗案和王安石变法却给苏轼带来了沉重(de)打击.几起几落后,苏轼豁然开朗,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既向往超然于物外(de)隐君子,又仰慕功臣建树(de)业绩.还为不得善终(de)良将鸣不平.这表现了他乡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de)矛盾心情.生于世代奉儒守官家庭(de)杜甫,自幼受着“以天下为己任”(de)正统儒家思想(de)熏陶.他(de)青少年时代正式唐王朝(de)鼎盛时期,政通人和,国富民强,这种时代氛围又赋予他一种豁达、自信(de)气度,加之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使他对前途充满美妙(de)幻想.然后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先后两次应试进士落第(de)失败,迫使他另寻途径,一面向权贵人物投诗,乞求荐举,一面连续三次向皇帝献赋,并上表陈情,恳求怜悯任用.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屈辱、困顿之后,直到天宝十四年,才获得了一个小官,这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大好年华白白付诸东流.就在这年冬天,安禄山叛乱,第二年,叛军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杜甫投奔即位不久(de)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他自认为从此便可一展抱负了,所以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然后他在一次触怒了肃宗之后,几次问罪,从此备受疏远.政治上(de)受挫,生活上(de)困顿,诗人没有消极隐退,二十更为关心现实生活,人民(de)疾苦.他描写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生男不如生女,女孩子还可以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命丧疆场.反应了当时(de)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de)悲惨生活.杜甫晚年登岳阳楼写下(de)登岳阳楼,在看到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de)气势时,因为“胡灭人还乱”想要“戎马关山北”,但由于身体和年龄(de)原因,只好“凭轩涕泗流”.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忧国忧民(de)情感震撼人心,他将自己(de)命运和国家(de)命运、人民(de)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他明知自己与当时(de)黑暗现实格格不入,却一直为了国家(de)安宁、人民(de)利益呐喊奔走.在杜甫曲折(de)一生中,他总是由自身(de)悲苦而想到天下千千万万人(de)灾难,也总是由一己(de)安乐而哀叹天下千千万万人正在流离失所.杜甫在饱经离乱、仕途受挫,虽然深感济世不能,未能使他忘怀国事.张衡,被认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分寸拿捏(de)最好(de)人,是“第一个讲儒道互补理论运用与人生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de)人”.张衡能在诸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果得益于他“朝隐”(de)人生选择.张衡(de)青少年时期,东汉正当盛世,国家富足,社会安定,让他产生了积极入世(de)愿望.天资聪颖(de)张衡“观太学、通五经、不慕虚名而有志于实学”,“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一物不知实以为耻”积极(de)入世心态是他潜心研读(de)动力,也是他后来能够厚积薄发(de)根源.张衡中年时,东汉外戚和宦官政治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动荡和朝政混乱.在东汉政治日渐倾颓(de)时候,张衡没有刚烈(de)抗争,也没有退隐避祸,而是出任太史令,既发挥了自己(de)才能,有隐逸于官场中.这样(de)选择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de)科学家.在政治环境危机四伏(de)情况下,他能取得那么多伟大(de)成就,全面实现自己(de)人生价值得益于他所选择(de)“朝隐”(de)人生道路.刚烈抗争或退隐山野,中国可能就没有地动仪和浑天仪(de)出现了.表面看来,儒道是对立(de),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协调.中国历代士人在春风得意时“兼济天下”,在迷途不济时则“独善其身”.他们在以儒家思想拼搏立业(de)背后,蕴含这道家“物我两忘”(de)境界,达到一种精神平衡.冯友兰曾说过,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有了这“入世而又出世”(de)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de),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de);它是很实用(de),但是并不肤浅.”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de)人生智慧,也为现在和未来(de)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de)人生哲学,作为大学生,我们,理应从入到文化中汲取智慧.。
论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de)两股力量,儒家(de)精神和道家(de)智慧构成一种周延(de)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de)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de)内容和结构(de)概括,先秦(de)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de)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de)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就像李泽厚所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de)一条基本线索,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de)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de)两面.儒家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de)是一种积极进取(de)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而道家强调(de)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de)观念;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两家(de)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de)矛盾统一.从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de),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在“道不行”、“邦无道”(de)国家动荡衰亡(de)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de)士人们却往往游走于政治集团间权力斗争中,为统治阶级(de)利益服务着,这正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个人修养观.相对于儒家,道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de)发展,而是上升到自然与人(de)层次,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中国古代(de)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他们一方面受儒家哲学(de)影响,有较强(de)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de)积极(de)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de)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de)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de)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de)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de)转换.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de)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de)文化机制,就说后来(de)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魏晋玄学是儒道互补(de)新道家魏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它(de)新在于他在道家(de)基础上不断接纳儒学,玄学家郭像主张用道家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礼学治理社会.而宋明理学是儒道互补(de)新儒家,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与汉魏(de)儒学,并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使得宋明理学成为儒家哲学理论(de)高峰.纵观历史,中国许多优秀(de)知识分子往往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de)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就像苏轼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怡然自乐.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de)人生智慧,也将为现在和未来(de)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de)人生哲学.”。
儒道互补的意思
儒道互补的意思
儒道互补的意思是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规范、人伦关系等方面,强调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身心修炼等方面,强调个体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两种思想的互补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家思想的规范和义务可以弥补道家思想的自由和放任,从而使个体在自由与责任之间达到平衡;其次,道家思想的内在修养可以弥补儒家思想的外在约束,从而使个体在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之间达到平衡;最后,两种思想都强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通过互相促进、融合,可以使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儒道互补并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考,旨在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使个体和社会都得到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
- 1 -。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儒道互补的文人例子
儒道互补的文人例子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下过“道、儒二家,虽殊其源流,而异端相通,一家之言所谓道者,亦一家之言所谓儒也。
”这句话说明了儒道互补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儒道互补的文人例子:
1. 鲁迅:鲁迅虽然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但他的思想中融合了儒家的道德观和道家的自然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
2. 陶渊明:陶渊明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道家学者,他的诗歌中融入了许多道家的思想,如道法自然、隐居生活、自由自在等都能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
3. 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仁爱之道,也有道家的无为修身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性观和修身观。
4.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情感体验,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情感体验。
5.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儒家的道德观和道家的自然观,形成了一种既有人文主义思想又有自然主义思想的文学风格。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儒道互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主要流派——儒教和道教之间的互相补充和互相调和关系。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法律,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而道教则强调自然、自由、无为、至真,追求超越世俗界限的灵性与神秘。
儒道互补的观念,指的是这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和道教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儒家的礼仪、道德、法律等方面,可以弥补道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而道家的自然、自由、无为、至真等方面,则可以弥补儒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社会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也体现在政治上。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反对“权力中心集中”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有时表现为一种“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关系,有时则表现为一种“相互容忍、相互促进”的关系。
总之,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儒教和道教的互相补充、互相调和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简答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特点。
简答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是互补的。
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儒家强调“仁爱”,重视道德、法制等规范,强调个人应该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而道家则关注灵魂、自由和自然,主张宽容、随遇而安,讲究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互补。
儒家思想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并且积极参与,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有一个内心的平衡和调整,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宽容和包容,不失修身养性的本意。
其次,在人的自我修养和心灵成长方面,儒家和道家也是互补的。
儒家讲究礼仪、教化、明确的规范和道德义务,这一方面能够使人们有更好的社交技能和纪律意识;而道家则主张净化心灵、磨砺自性,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互补,在个人成长和精神境界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在国家治理和社会规范方面,儒家和道家也有很好的互补。
儒家提倡“仁政”,强调法治、官制;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人们在内心中学会放弃一些权利与欲望,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公平、宽容。
这种互补将促进一个健康的社会发展,创造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在这个世界中, 部分和整体互渗, 整中有分,分中有总。
这里的总, 不仅包括经验的物质世界, 也包括它背后的可知、不可知原因, 形上世界和形下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有机性、整合性、全息性。
(三)经验的现象世界, 存在着被称之为阴阳!、两仪!的对立力量。
在逻辑上可对应于科学的波粒二象互补性的当代科学世界观。
世界的两种力量处于永恒的动态平衡之中, 以相互补充的方式主宰着这个世界。
于是, 世界虽然充满着矛盾, 却不会因此而崩溃, 它将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循环往复的秩序和总的和谐。
(四)这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一个自明的本然的事实,没必要寻求它背后的第一因!或第一推动!。
世界上各类、各个体事物相互为因, 形成因果网。
既没有物理学上的以太, 也不需要心灵上的以太,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五)世界不为人而存在, 人也不是为了神而存在。
人依靠外物生存, 能维持生存的我们视之为有用, 趋利避害、趋福避祸、趋乐避苦、好逸恶劳, 选择有用物以自存是人的本能。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 .庄子. 德充符# ), 在美学性感恩中生活并享受生活。
人是幸运的存在, 这存在是自足的。
(六)人与世界(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是一种广义的伦理性关系。
对这种伦理关系背后的原因进行无限的追问是一种愚蠢。
因为, 这个世界在最终的意义上是没有答案的, 它的答案就是它的存在本身。
时间能解决所有问题, 时间就是上帝。
在时间的大化流行中, 一切问题在早晚要报!的信念中都将各得其所。
(七)中国的儒、道哲学有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时间来解决的思想倾向。
我们不仅相信时间会再来!, 而且相信明天会更好。
对未来的乐观信念和在乐观的信念中追求幸福生活, 是我们这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基本动力。
具体表现在儒家对后代的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望子成龙心态上, 也表现在道家追求长生久世的教义之中。
甚至于它也表现为皇帝家庭的长治久安。
对于过去, 三皇五帝、尧舜禅让是儒家的理想时代, 小国寡民、建德之世、至德之国、混沌之帝的时代是道家的理想时代。
(八)中西哲学的时.. 空区分是相对的, 就像西方人也不得不被时间拽着走一样, 中国人也不得不生活在空间中。
乐观地说, 我们相信时间会再来, 相信明天会更好!; 悲观地说, 我们也和欧美人一样, 都是时.. 空连续区的囚徒!。
这是人类的宿命: 时.. 空, 这是我们永远也突不破的界限, 不仅是时、空的界限, 更是文化的界限。
人人都会死, 代代都会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九)中国儒、道哲学虽然不注重逻辑本身的建构,却仍然执持着逻辑的有之不必然, 无之必不然!信念。
有了道理上的逻辑, 世界并不会按照逻辑而存在; 没有道理上的逻辑, 人也不会不能活, 事也未必做不成。
生活虽不必遵循逻辑, 文化却无法违反逻辑。
事实上, 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完全违背逻辑, 中国文化并不在任何意义上有所例外。
(十)境界的提升是中国儒、道哲学的巨大功能, 即无用之大用!。
在这样一种哲学境界中, 大量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效地排除一神论宗教的诱惑, 走向价值和意义多元信仰的并存、共生状态。
对生死问题执持生吾顺事, 殁吾宁也!的儒家立场或采取忘却性的道家态度, 都是中国人面对生死等终极关怀问题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二、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儒、道两家在许多基本的自我、人生、社会、自然问题上, 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上都有着如下的重大区别:(一)儒家强调社会生活的秩序性, 他们关注家国,强调群体的和谐和有序。
道家重视个体生活的自由, 他们重视个体的身心健康, 关注人的内在心理感觉和受用。
儒家强调秩序, 仍然有自己的自由生存; 道家强调自由, 却仍然有自己的自然秩序。
儒、道两家在群体和个体的关注上各有自己的侧重,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以相互补充的形式和谐共生。
道家强调个体性存在, 儒家强调群体性有序。
道家智慧当然离不开儒家精神, 儒家精神却也离不开道家的智慧。
成功人士都是在儒家精神和道家智慧的共同性互补互动中, 才达至了自己的成功境界。
儒家群体的凝聚力很大, 道家个体的活力很大,于此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景观。
这是儒道互补的第一层意义: 儒家宗法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
(二)儒家思想是角色本位的, 他要求每个人都顺性守分, 道德教化既是儒家实现传统社会有序化的基本方式, 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基本责任伦理观念出发点。
道家思想是生存主体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率性( 情欲! )求真( 法天贵真! )。
在激烈竞争的当代国际大家庭中, 道家思想是当代中国人迎接欧美思潮挑战的主要传统资源和实际生存状态。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于是在操作平台上获得了自己的第二层意义: 儒家角色主义和道家自由主义。
(三)儒家强调仁道, 人际关系之道; 道家关注自性, 个体感受之性。
儒家因此获得了他们的核心观念“人”、“己”; 道家也因此恪守着自己的自然本性, 不把自己放在儒家的人己结构之中。
血缘伦理关系是儒家组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对现代商业型公共性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排拒性。
但是, 强调自由的道家思想却又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学意义上, 为重组中国现代化的公共生活, 提供了足够的社会人际空间。
重视情感的自我感受是道家的基本价值向度, 这对当代社会私人领域, 特别是超越祈向的生存方式建构, 具有重大的价值参照性, 而儒家的血缘伦理规范也将对当代中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有着巨大的团队贡献。
(四)儒家的天职是伦理.. 政治, 道家的追求是哲理.. 超越。
从伦理到政治是中国传统组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向度, 儒家的这种类比原则虽然并不遵循逻辑, 却在传统的中华法系中采用祖先崇拜的方式充当着某种宪政精神。
这种宪政精神的宣言是: 人都是父母生的。
道家的玄思默想, 思考的是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道家的天地崇拜从而为儒家祖宗崇拜性宪政精神提供宇宙论范型。
道家的这种思考由于得到了当代科学的佐证而获得了相当新颖的现代秉赋, 这在表层上表现为生态哲学, 深层次上却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后现代的世界观念。
这就是前现代的道家观念与后现代的西方存在主义有着如此多的共性的真正原因。
(五)就现代观念而言, 道家追求真理而儒家维护正义。
儒家精神和道家智慧的此消彼长构成了中国文化形态五彩缤纷的主调和变奏。
庄子的美学性哲学和孔子的血缘性伦理学因此也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性文化表征。
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动力和活力之源, 批判是一种解毒剂。
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上, 表现在自由对秩序的校正上, 也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真理对正义的校正上, 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探索、思考之上。
(六)儒家宗法主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表现为一种将所有人都视为自然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角色的角色主义正名教化过程, 礼教因此不仅作为一种传统国家的意识形态被长期奉为国教, 并且是中国人组构大范围社会生活的现代责任伦理基础。
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 我们认为,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中, 子!之角色不同于别的角色, 子!是天命性的, 因此也就是自然性的。
在存在论逻辑意义上, 子!全等于人!, 即所有的子!都是人!。
儒家的把人当%子& 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成为儒道互补的逻辑起点。
从人人都要尽子!道出发, 要求人人都尽自己的性分!, 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
(七)道家自然主义在观念形态上可以包括儒家的宗法主义观念, 儒家思想的理论结构因此可以说是道家自然主义的一种人间存在形式。
道家的自然主义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为老子的原始自然主义, 庄子的多元自然主义, 魏晋玄学中的彻底自然主义, 宋明理学中的普遍自然主义, 明末清初汉学家们的行为自然主义五种理论形态。
宋明以来, 在表层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儒家化的同时, 儒家理论的内在理路却是越来越道家化, 即越来越自然主义化, 越来越具有更多的自由主义秉赋。
上层的集权专制和下层的一盘散沙! (孙中山语, 自由的负面表述)在传统社会晚期, 越来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两极分化。
在上层高唱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范本的同时, 下层民众越来越信奉一种更加道家化的思想观念, 进入一种泛神论信仰世界, 生活在法家化的小农齐民社会之中。
这种社会结构被黄仁宇称之为潜水艇或三明治式夹心面包!。
(八)从地缘因素和历史渊源上思考儒道两家产生、形成的根源, 王国维及.中庸#中的北儒南道思想和商、周之际的巨大变革, 可以说是儒、道两家产生的地理、历史性土壤。
在儒、道思想产生的初期阶段,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北方的天候地缘的产物, 道家思想却可以说是中国南方的天候地缘的产物。
以秦岭淮河为界, 北方文化在先秦乃至后世一直饱受西北山林游牧民族的袭扰, 从而迫使北中国学人都特别注重政治.. 军事方面的思考; 南方物产丰富, 湖泊山岭之间相对独立, 对形成道家式小国寡民的自治!思想形态, 有一种地理上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