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证明

参考答案:设赤道周长为c,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注意事项: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结果与学生的感觉产生矛盾,切忌直接进行计算,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达不到预想的要求第三环节:猜想并验证活动(3)活动内容: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E、F、G、H,度量四边形EFGH的边和角,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还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吗?参考答案:连接AC.∵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EF∥AC,EF=AC;GH∥AC,GH=AC;∴EF平行且等于GH,∴四边形EFHG为平行四边形.活动目的: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受得出结论,但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对几何结论的验证,通常是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论述.注意事项: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但要让学生说清理由,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必要性.第四环节:归纳与总结活动内容:①通过以上三个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有了怀疑,从而知道了由观察、猜想等渠道得到的结论还必须经过有效的证明才能对其进行肯定.也即: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②举例说明“推理意识”与推理方法.活动目的:使学生理解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是不够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推理意识.注意事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参考答案:①要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无论验证多少个特殊的例子,也无法保证其正确性.②要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进行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总结,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数学杜绝随意性,数学是严密的科学.注意事项:通过前三个例题的感受以及反馈练习,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推理、论证的必要性,了解了数学不是一种直观感受,而是一种严密的科学.第七环节巩固练习课本第217页习题6.1第2,3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71节“为什么要证明”是学生在掌握了丰富的几何图形知识后,首次接触到的证明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图形的性质、判定等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缺乏对证明过程的逻辑思考和严谨性。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证明的意义,学会用几何语言表达证明过程,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一个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几何情境:通过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证明的必要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地引入证明的概念。
3.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其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证明的概念。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其感受到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逻辑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其思维的火花。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易错点,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证明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7.1 为什么要证明 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7.1  为什么要证明 优秀教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1.了解推理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推理;(重点)2.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难点) 一、情境导入人的视觉有时候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推理论证,做出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如图,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是梯形?你能肯定吗?怎样来验证你的结论呢?快来学习本节知识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数学的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当n =1,2,3,4,5时,代数式n 2-3n +7的值是质数吗?你能肯定:对于所有的自然数,式子n 2-3n +7的值都是质数吗? 解析:把1,2,3,4,5等自然数代入n 2-3n +7中进行验证. 解:当n =1,2,3,4,5时,n 2-3n +7的值分别是5,5,7,11,17,全是质数.而当n =6时,n 2-3n +7=62-18+7=25=52.所以对于所有自然数,式子n 2-3n +7的值不都是质数.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或实验验证. 探究点二: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 【类型一】实验验证先观察再验证.(1)图①中实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 (2)图②中两条线段a 与b 哪一条更长? (3)图③中的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吗?解析:①②用直尺量;③用三角板平推.解:观察可能得出的结论是:(1)实线是弯曲的;(2)a 更长一些;(3)AB 与DC 不平行.而我们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后发现:(1)实线是直的;(2)a 与b 一样长;(3)AB 平行于CD. 方法总结:有时视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误导我们,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仅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科学的实验进行严格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类型二】举出反例当n 为正整数时,代数式(n 2-5n+5)2的值都等于1吗?解析:对于代数式(n 2-5n +5)2,n 的取值为正整数,要判断(n 2-5n +5)2的值是否为1,可以先取值分别求出代数式的值.解:当n =1时,(n 2-5n +5)2=12=1;当n =2时,(n 2-5n +5)2=(-1)2=1;当n =3时,(n 2-5n +5)2=(-1)2=1;当n =4时,(n 2-5n +5)2=12=1;当n =5时,(n2-5n +5)2=52=25≠1.所以当n 为正整数时,(n 2-5n +5)2不一定等于1.方法总结:验证特例是判断一个结论错误的最好方法.【类型三】推理证明 如图,从点O 出发作出四条射线OA 、OB 、OC 、OD ,已知OA⊥OC,OB ⊥OD.(1)若∠BOC=30°,求∠AOB 和∠COD 的度数;(2)若∠BOC=54°,求∠AOB 和∠COD 的度数;(3)由(1)、(2)你发现了什么? (4)你能肯定上述的发现吗?解析:图中∠AOB 、∠COD 均与∠BOC 互余,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求得∠AOB 与∠COD 的度数.通过计算发现∠AOB =∠COD ,于是可以归纳∠AOB =∠COD.解:(1)∵OA⊥OC,OB ⊥OD ,∴∠AOC =∠BOD=90°.∵∠BOC =30°,∴∠AOB =∠AOC-∠BOC=90°-30°=60°,∠COD =∠BOD-∠BOC=90°-30°=60°.(2)∠AOB =∠AOC -∠BOC =90°-54°=36°,∠COD =∠BOD-∠BOC=90°-54°=36°.(3)由(1)、(2)可发现:∠AOB=∠COD. (4)∵∠AOB+∠BOC=∠AOC=90°,∠BOC +∠COD =∠BOD =90°,∴∠AOB +∠BOC=∠BOC+∠COD.∴∠AOB=∠COD.方法总结:检验数学结论具体经历的过程是:观察、度量、实验→猜想归纳→结论→推理→正确结论.三、板书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推理的意义: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证明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

为什么要证明1【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为什么要证明1【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7.1为什么要证明1.了解推理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推理;(重点)2.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难点)一、情境导入人的视觉有时候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推理论证,做出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如图,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是梯形?你能肯定吗?怎样来验证你的结论呢?快来学习本节知识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数学的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当n=1,2,3,4,5时,代数式n2-3n+7的值是质数吗?你能肯定:对于所有的自然数,式子n2-3n+7的值都是质数吗?解析:把1,2,3,4,5等自然数代入n2-3n+7中进行验证.解:当n=1,2,3,4,5时,n2-3n+7的值分别是5,5,7,11,17,全是质数.而当n=6时,n2-3n+7=62-18+7=25=52.所以对于所有自然数,式子n2-3n+7的值不都是质数.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或实验验证.探究点二: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类型一】实验验证先观察再验证.(1)图①中实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2)图②中两条线段a与b哪一条更长?(3)图③中的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吗?解析:①②用直尺量;③用三角板平推.解:观察可能得出的结论是:(1)实线是弯曲的;(2)a更长一些;(3)AB与DC不平行.而我们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后发现:(1)实线是直的;(2)a与b一样长;(3)AB平行于CD.方法总结:有时视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误导我们,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仅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科学的实验进行严格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类型二】举出反例当n 为正整数时,代数式(n 2-5n +5)2的值都等于1吗?解析:对于代数式(n 2-5n +5)2,n 的取值为正整数,要判断(n 2-5n +5)2的值是否为1,可以先取值分别求出代数式的值.解:当n =1时,(n 2-5n +5)2=12=1;当n =2时,(n 2-5n +5)2=(-1)2=1;当n =3时,(n 2-5n +5)2=(-1)2=1;当n =4时,(n 2-5n +5)2=12=1;当n =5时,(n 2-5n +5)2=52=25≠1.所以当n 为正整数时,(n 2-5n +5)2不一定等于1.方法总结:验证特例是判断一个结论错误的最好方法.【类型三】推理证明如图,从点O 出发作出四条射线OA 、OB 、OC 、OD ,已知OA⊥OC,OB ⊥OD.(1)若∠BOC=30°,求∠AOB 和∠COD 的度数;(2)若∠BOC=54°,求∠AOB 和∠COD 的度数;(3)由(1)、(2)你发现了什么?(4)你能肯定上述的发现吗?解析:图中∠AOB 、∠COD 均与∠BOC 互余,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求得∠AOB 与∠COD 的度数.通过计算发现∠AOB =∠COD ,于是可以归纳∠AOB =∠COD.解:(1)∵OA⊥OC,OB ⊥OD ,∴∠AOC =∠BOD=90°.∵∠BOC =30°,∴∠AOB =∠AOC -∠BOC=90°-30°=60°,∠COD =∠BOD -∠BOC=90°-30°=60°.(2)∠AOB=∠AOC-∠BOC=90°-54°=36°,∠COD =∠BOD-∠BOC=90°-54°=36°.(3)由(1)、(2)可发现:∠AOB=∠COD.(4)∵∠AOB+∠BOC=∠AOC=90°,∠BOC +∠COD=∠BOD=90°,∴∠AOB +∠BOC=∠BOC+∠COD.∴∠AOB=∠COD.方法总结:检验数学结论具体经历的过程是:观察、度量、实验→猜想归纳→结论→推理→正确结论.三、板书设计为什么,要证明)⎩⎪⎨⎪⎧推理的意义: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证明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7.3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活动内容: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活动目的: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教学效果: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活动内容:①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 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证明:∵a⊥c,b⊥c(已知)∴∠1=90°∠2=90°(垂直的定义)∴∠1=∠2(等量代换)∴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活动目的: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教学效果: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教学效果: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活动内容: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③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活动目的: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效果: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教学反思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圆规刻度尺
二、课前预习了解:预习教材P117-P118页内容
二、教学课题
11.2 《为什么要证明》
三、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明白由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得到的命题仅仅是一种猜想,未必都是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加以证实。

2、知道证明的意义及证明的必要性。

3、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学习重点:目标1 难点: 目标2
四、教学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1)叫做命题,叫做真命题,叫做假命题。

(2)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二、课内探究
(一)请同学们测一测下面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计算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17-P118页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命题是人们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得到的。

判断是否是真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证明

参考答案:设赤道周长为c,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注意事项: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结果与学生的感觉产生矛盾,切忌直接进行计算,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达不到预想的要求第三环节:猜想并验证活动(3)活动内容: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E、F、G、H,度量四边形EFGH的边和角,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还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吗?参考答案:连接AC.∵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EF∥AC,EF=AC;GH∥AC,GH=AC;∴EF平行且等于GH,∴四边形EFHG为平行四边形.活动目的: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受得出结论,但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对几何结论的验证,通常是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论述.注意事项: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但要让学生说清理由,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必要性.第四环节:归纳与总结活动内容:①通过以上三个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有了怀疑,从而知道了由观察、猜想等渠道得到的结论还必须经过有效的证明才能对其进行肯定.也即: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②举例说明“推理意识”与推理方法.活动目的:使学生理解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是不够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推理意识.注意事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参考答案:①要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无论验证多少个特殊的例子,也无法保证其正确性.②要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进行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总结,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数学杜绝随意性,数学是严密的科学.注意事项:通过前三个例题的感受以及反馈练习,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推理、论证的必要性,了解了数学不是一种直观感受,而是一种严密的科学.第七环节巩固练习课本第217页习题6.1第2,3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为什么要证明》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为什么要证明》精品教案

《为什么要证明》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2.让学生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2.运用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推理论证等方法验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2.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人生观,明白眼睛有时也会骗自己.●重点:1.判定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进行推理;2.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难点:理解数学推理的重要性.●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1.你能判断线段a与线段b长度的大小吗?通过______,发现_______.解:测量、a=b2.如图,观察圆中各图形的边是线段吗?解:图形的边都是线段.3.如图,竖线是弯曲的还是直的?通过______,发现_______.解:测量、竖线是笔直的4.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解:红色线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5.正方形内的红色线段是平行的吗?解:正方形内的红色线平行.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明白眼睛有时也会骗自己.二、自主探究探究1:把地球看成球形,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 1 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你能放进一个拳头吗?先凭感觉想象一下,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感觉是否一致,并进行交流.解:设赤道的周长为x m ,则铁丝与赤道的间隙为:ππ221x x -+ π21= )(16.0m x ≈所以能放进一个拳头.做一做:有3000个硬币,甲乙两位同学轮流取,规定一次只能取2k (k=0,1,2,…)个,取到最后一个的算赢,问谁会赢,写出必胜策略.解:谁第2个取硬币,谁一定能获胜,理由:利用3000是3的倍数,根据第1个人无论怎样取,余下的硬币数总不是3的倍数,只有是3的倍数,这时谁取到最后一枚硬币谁胜,这时第2个人便可通过选择1枚或2枚使得余下的硬币是3的倍数,于是第1个人甲只能再使硬币数不是3的倍数,第2个人又可使它是3的倍数,因为0是3的倍数,故第1个人总不可能获胜,又游戏显然要在若干步后终止,故第2个人将获得胜利.探究2:代数式n 2-n +11的值是质数吗?取n =0,1,2,3,4,5试一试解:当n=0,1,2,3,4,5时,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对于所有自然数n,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吗?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代数式n2-n+11的值不一定都是质数.做一做:三个口袋里,一个口袋装有两个红球,一个口袋装有两个白球,一个口袋装一红一白两个球,但口袋外面贴的标签都是错的.现在请你从其中一个口袋里取出一个球,使你能根据这个球的颜色判断出这三个口袋里球的颜色.写出你的过程和结论.解:从贴有一红一白标签的口袋里取出一球,如果是白球,则由题设可推出这个口袋里的球是两个白球,贴红标签的口袋里必是一红一白,否则,若是两红,就与标签贴错矛盾,而贴两白标签的口袋里必是两个红球.如果取出的是红球,类似可以判断.三、合作探究探究3: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先猜一猜,再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你能肯定对所有的∆ABC都成立吗?解:通过度量,可以猜测:DE与BC平行,DE= 1/2BC做一做:有49个小孩,每人胸前有一个号码,号码从1到49各不相同,请你从中挑选若干个小孩排成一个圆圈,使任意两个相邻小孩的号码数的乘积小于100,你最多能挑选适出多少小孩?解: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先把1﹣10挑出来,再在每两个中间插一个合适的数最后应该是1﹣49﹣2﹣33﹣3﹣24﹣4﹣19﹣5﹣16﹣6﹣14﹣7﹣12﹣8﹣11﹣9﹣10,共18个数;2个不同两位数乘积大于100,因此不能相邻,把1位数和两位数相间排列,所以最多可以排18个数.又例如:1﹣18﹣2﹣17﹣3﹣16﹣4﹣15﹣5﹣14﹣6﹣13﹣7﹣12﹣8﹣11﹣9﹣10排成圆圈.四、合作探究观察、实验、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都正确吗?在上面问题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的?说说你的经验与困惑.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1.要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无论验证多少个特殊的例子,也无法保证其正确性.2.要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进行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六、达标测评1.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和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请先观察,再用直尺验证一下.解:线段b和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2.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解:线段a与b相等.3.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解:当n为1,2,3,4,5时,n2+3n+1的值分别为5,7,19,29,41,但是当n等于6时,n2+3n+1的值为55,55是合数,所以,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不总是质数.4.某班同学出去野营,其中n个人围成一圈,其余的人做观众.这几个人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编为1至n号,从1号开始表演节目,以后每隔1个人表演,某人表演完后就退出圈子作观众,当n为下列各值时,求最后一个表演节目的人是几号?(1)n=32;(2)n=39.解:(1)由题意,知:经过n 轮后(n 为正整数),剩下同学的编号为2n ;∵2n ≤32,即n ≤5,∴当圆圈只剩一个人时,n=5,这个同学的编号为2n=25=32.(2)根据一圈后留下的人是2的倍数的号;两圈后留下的人分别是4的倍数的号; 得出三圈后留下的人的编号为:4,12,20,28,36,∴四圈后留下的人的编号为:12,28,∴五圈后留下的人的编号为:12.七、拓展延伸当n =0,1,2,3,4时,122+n = 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122+n 的值都是质数.当n =5时,122+n = 4294967297=641×6700417是合数,不是质数.八、布置作业教材164页习题第1、2题. 费 马欧 拉。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教案《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公开课专用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教案《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公开课专用

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能根据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找出规律和结论;3.通过学习证明,体会数学的严密性,养成言必有据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找出规律和结论【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前面我们曾经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发现了不少数学命题,但是这些命题的正确性还是个疑问,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为什么要证明.同学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出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自学课本P157—159 要求:先独立阅读课本,了解推理证明的必要性,再同伴交流证明命题的有关方法.(1)通过 、 、 和 获得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要确定命题的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 说明理由,经过严密的 加以证实,才能承认它是真命题.(2)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最基本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从特殊问题中总结出一般问题的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方向.(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面习题,做题要细心、规范.用时5分钟.下列命题是人们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得到的。

判断是否是真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 (2)n 边形有2)3(-n n 条对角线。

( ) (3)对顶角相等。

( )三、后教环节第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时间:3分钟,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探究一:观察下列各式:41322=-×242422=-×343522=-×4 ……(1)猜想22)2(n n -+的结果(2)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验证上述结论.探究二:当x 为任意实数时,x 2,+4x+5的值都大于零吗?第二、展示交流,统一答案展示要求:根据小组交流情况,小组长确定人员到黑板展示.时间:12分钟.四、训练环节师: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成绩计入小组量化,本环节不超过12分钟.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成绩计入小组量化.(10分钟)1.下列说法,错误的个数是( )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②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的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都交于一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 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意义和作用,理解证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证明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数、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证明,证明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意义和作用,知道证明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意义和作用,知道证明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证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发现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证明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证明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几何图形的性质、代数式的恒等式等,让学生感受证明的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证明?证明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经典的证明实例,如勾股定理的证明、平行线的证明等。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例子进行证明。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完成证明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选取几个学生的证明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直接证明和反证法等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严谨的推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证明过程中,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证明任务,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证明的概念:理解证明的含义,知道证明是用已有的事实和定义来证实某个结论的过程。
2.证明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了解证明可以消除疑惑,增强结论的可信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证明的基本概念。证明是用已有的事实和定义来证实某个结论的过程。证明在数学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疑惑,增强结论的可信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证明来证实一个几何结论,以及证明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证明》这一章节的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学习证明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一节“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分析:1.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西安市八年级某班的学生.尽管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历史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教育基地.但是,将要与笔者合作的班级学生情况对执教者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层次、学习的风格与习惯以及现任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习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等都无法获知.基于此种情况,教学设计是低起点的、开放型的,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因材施教.2. 教材分析:学习数学,实验、观察、操作、猜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正确地认识事物,不能单凭直觉,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第7章(也是本册最后一章)第1节内容.“为什么要证明”这一节内容在不同版本也有出现,苏科版教材是安排在七年级下册,青岛版教材与北师大版教材一样也是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该节内容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理性的,理解证明的必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知识呈现方式是抽象的,研究数学的态度必须是严谨的、表达数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数学的结论是需要推理论证.证明就是要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证明的过程要做到有根有据.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2.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确的数学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的严谨、严密性,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判断一个数学结论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并进一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说理论证,学着寻找证明的思路.教学活动:一、生活现象,似真似假 (1)1+1,什么时候等于3? (2)我的人民币怎样缩水啦! (3)到底是几根?(如图1) (4)点A 与点B 在同一高度 上吗?(如图2)二、观察发现,困惑在哪 如图3是一张8 cm ×8 cm 的 正方形纸片,面积是64cm 2.把这 张纸片按如图3所示剪开,把剪出的4个小块按图4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一个长为13 cm ,宽为5 cm的长方形,你发现了图 1AB图2什么问题?三、追溯探源,需要什么1.刚学习几何时,三位同学为了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他们进行了测量,A 同学测量的结果是363°,B 同学测量的结果 是360°, C 同学测量的结果是358°.聪明的你是如何看的呢?2. 如图6,请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3. 代数式112+-n n 的值是质数吗?当n =0,1,2,3,4,5试一试,你能否得出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112+-n n 的值都是质数吗?小组讨论.变式:当n 正整数时,132++n n 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四、揭示本质,推理论证1.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如图7把地球看成球形)?变式1:如果把1米改成10米呢?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 放进一个鸡蛋吗?变式2:假如要在地球的腰上打一个箍,也在小小的足球的腰上打 一个箍,这两个箍要不大不小,刚好能紧紧地套住这两个“球”.333555835图333855558 图4图5DCBA图71234567887654321图6若不小心把两个箍都打长(周长)了1米,试问,当把这两个打长了的箍再套到这两个“球”上去的时候,它们和“球”的间隙哪一个大?是地球上的大,还是足球上的大?2. 大数学家也有失误费马:当n =0,1,2,3,4时,122+n= 3,5,17,257,65537都是质数.所以对于所有自然数n ,122+n的值都是质数.欧拉:当n =5时,122+n= 4294967297=641×6700417.证明:什么是证明?证明就是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 五、怎样证明,深入学习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证明的格式与书写.…… 六、课堂小结,学习回顾通过本节课的探索与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七、课后延伸,反思学习学习知识、获得知识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要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2. 相传一位老农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如图8),地里有 一口水井,他将水井与地的4角分别相连,把地分成4块,然后对 他的两个儿子说:“地分给你们了,每人各取相对的两块;水井不 分,两家共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证明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的重要性,认识证明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证明问题,对证明有初步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证明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证明方法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对证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意义和作用,认识证明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证明的意义和作用,证明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证明方法的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引导学生实践。

2.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证明勾股定理。

让学生认识到证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证明的基本方法,如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法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证明方法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例,运用所学证明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总结证明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加深对证明的理解。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逻辑推理、论证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1为什么要证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1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证明题目,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平面几何的悖论”:在平面上,通过三个点可以画出且只能画出一条直线。这个结论看似显然,但在没有经过证明之前,我们无法确保它的正确性。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证明这个结论?证明的过程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证明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1.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能迅速理解证明的要点;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对证明过程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2.学生对于数学证明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实际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证明过程中。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互相学习。
4.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证明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均得到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使学生明白证明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到通过证明可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
4.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证明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培养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盲目猜测,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来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为什么要证明》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为什么要证明》教案、教学设计
b.尝试编写一道数学证明题,并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3.思考题:
a.在数学学习中,你觉得证明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阐述;
b.你在学习证明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请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
4.小组合作任务: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解决一个共同的数学证明问题,记录讨论过程和解决方案;
5.变式训练,巩固提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和创新题,让学生在不同的题目中巩固证明技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反思总结,提炼方法:在每节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炼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7.跨学科联系,拓展视野:将数学证明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如物理实验中的验证、化学方程式的推导等,让学生认识到证明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过渡:从扑克牌的例子,过渡到数学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中,如何证明一个命题的真实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数学证明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证明方法等,重点讲解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法等证明方法。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3.教学步骤: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5.引导学生将数学证明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数学证明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为什么要证明、如何进行证明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在要证明”: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证明的重要性;

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次课程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1节,主要介绍证明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证明的意义,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提高证明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几何语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证明的意义,知道证明的作用。

2.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书写几何证明步骤。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证明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几何证明的方法。

2.教学难点:证明的逻辑结构和证明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证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和证明案例。

2.准备证明的模板和参考资料。

3.准备教学PPT和教学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给出一个三角形ABC,让学生证明AB=AC。

让学生意识到证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几何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证明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证明是指用已知的事实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证明的要求包括:明确证明的目标,正确运用几何语言,严谨的逻辑结构,清晰的证明步骤。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找出证明的逻辑结构和证明方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找出一个证明案例,分析其证明过程和方法。

为什么要证明 公开课获奖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为什么要证明  公开课获奖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7.1为什么要证明1.了解推理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推理;(重点)2.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难点)一、情境导入人的视觉有时候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推理论证,做出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如图,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是梯形?你能肯定吗?怎样来验证你的结论呢?快来学习本节知识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数学的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当n=1,2,3,4,5时,代数式n2-3n+7的值是质数吗?你能肯定:对于所有的自然数,式子n2-3n+7的值都是质数吗?解析:把1,2,3,4,5等自然数代入n2-3n+7中进行验证.解:当n=1,2,3,4,5时,n2-3n+7的值分别是5,5,7,11,17,全是质数.而当n=6时,n2-3n+7=62-18+7=25=52.所以对于所有自然数,式子n2-3n+7的值不都是质数.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或实验验证.探究点二: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类型一】实验验证先观察再验证.(1)图①中实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2)图②中两条线段a与b哪一条更长?(3)图③中的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吗?解析:①②用直尺量;③用三角板平推.解:观察可能得出的结论是:(1)实线是弯曲的;(2)a更长一些;(3)AB与DC不平行.而我们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后发现:(1)实线是直的;(2)a与b一样长;(3)AB平行于CD.方法总结:有时视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误导我们,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仅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科学的实验进行严格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类型二】举出反例当n 为正整数时,代数式(n 2-5n +5)2的值都等于1吗?解析:对于代数式(n 2-5n +5)2,n 的取值为正整数,要判断(n 2-5n +5)2的值是否为1,可以先取值分别求出代数式的值.解:当n =1时,(n 2-5n +5)2=12=1;当n =2时,(n 2-5n +5)2=(-1)2=1;当n =3时,(n 2-5n +5)2=(-1)2=1;当n =4时,(n 2-5n +5)2=12=1;当n =5时,(n 2-5n +5)2=52=25≠1.所以当n 为正整数时,(n 2-5n +5)2不一定等于1.方法总结:验证特例是判断一个结论错误的最好方法.【类型三】推理证明如图,从点O 出发作出四条射线OA 、OB 、OC 、OD ,已知OA⊥OC,OB ⊥OD.(1)若∠BOC=30°,求∠AOB 和∠COD 的度数; (2)若∠BOC=54°,求∠AOB 和∠COD 的度数; (3)由(1)、(2)你发现了什么? (4)你能肯定上述的发现吗?解析:图中∠AOB 、∠COD 均与∠BOC 互余,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求得∠AOB 与∠COD 的度数.通过计算发现∠AOB =∠COD ,于是可以归纳∠AOB =∠COD.解:(1)∵OA⊥OC,OB ⊥OD ,∴∠AOC =∠BOD=90°.∵∠BOC =30°,∴∠AOB =∠AOC -∠BOC=90°-30°=60°,∠COD =∠BOD -∠BOC=90°-30°=60°.(2)∠AOB=∠AOC-∠BOC=90°-54°=36°,∠COD =∠BOD-∠BOC=90°-54°=36°.(3)由(1)、(2)可发现:∠AOB=∠COD.(4)∵∠AOB+∠BOC=∠AOC=90°,∠BOC +∠COD=∠BOD=90°,∴∠AOB +∠BOC=∠BOC+∠COD.∴∠AOB=∠COD.方法总结:检验数学结论具体经历的过程是:观察、度量、实验→猜想归纳→结论→推理→正确结论.三、板书设计为什么,要证明)⎩⎪⎨⎪⎧推理的意义: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证明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重点)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重点)一、情境导入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在甲播种机播种2天后,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直至完成800亩的播种任务,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你就知道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求正比例函数y=(m-4)m2-15的表达式.解析: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m2-15=1且m-4≠0,∴m=-4,∴y=-8x.方法总结: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因为它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所以当x=0时,y=5;当x=2时,y=-5.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b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k和b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根据题意得,∴⎩⎪⎨⎪⎧5=b ,-5=2k +b.解得⎩⎪⎨⎪⎧k =-5,b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5x +5. 方法总结:“两点式”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y =kx +b 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A(4,3),B 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且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根据A(4,3)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OA 的长,从而可以求出点B 的坐标,根据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k 2x +b.∵点A(4,3)是它们的交点,∴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3=4k 1,3=4k 2+b.∴k 1=3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34x.∵OA =32+42=5,且OA =2OB ,∴OB =52.∵点B 在y 轴的负半轴上,∴B 点的坐标为(0,-52).又∵点B 在一次函数y 2=k 2x +b 的图象上,∴-52=b ,代入3=4k 2+b 中,得k 2=118.∴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18x -52.方法总结: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从而求出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一定利润,其数量x 与售价y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y(元)与数量x(千克)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依次向下扩大到2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 =(8+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当x =2.5时,y =8.4×2.5=21.所以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是21元.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三、板书设计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 =kx (k≠0)一次函数y =kx +b (k≠0)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2.2 平方根 第1课时 算术平方根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难点)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由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边长为a 的大正方形,那么有a 2=2,a =________,2是有理数,而a 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 2=a ,则a 叫做x 的平方,反过来x 叫做a 的什么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64;(2)214;(3)0.36;(4)412-402.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要找到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即可.解:(1)∵82=64,∴64的算术平方根是8;(2)∵(32)2=94=214,∴214的算术平方根是32;(3)∵0.62=0.36,∴0.36的算术平方根是0.6;(4)∵412-402=81,又92=81,∴81=9,而32=9,∴412-402的算术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1)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时,首先要弄清是求哪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清求81与81的算术平方根的不同意义,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2)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常借助平方运算,因此熟记常用平方数对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十分有用.【类型二】 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值3+a 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a 的值.解析: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3+a 的值,再求a.解:因为52=25,所以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即3+a =25,所以a =22. 方法总结:已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根据平方运算来解题.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类型一】解析: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方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解:49+9+16-225=7+5-15=-3.方法总结:解题时容易出现如9+16=9+16的错误.【类型二】已知x 3(y -2)2=0,求x -y 的值.解析: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 2≥0,由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可得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由此可求出x 和y 的值,进而求得答案.解:由题意可得x -1=0,y -2=0,所以x =1,y =2.所以x -y =1-2=-1. 方法总结:算术平方根、绝对值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0,a 2≥0,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各数均为0.三、板书设计算术平方根⎩⎨⎧概念: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性质:双重非负性⎩⎨⎧a≥0,a ≥0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4.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1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重点) 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重点)一、情境导入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在甲播种机播种2天后,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直至完成800亩的播种任务,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你就知道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求正比例函数y =(m -4)m 2-15的表达式.解析: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m 2-15=1且m -4≠0,∴m =-4,∴y =-8x.方法总结: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所以当x =0时,y =5;当x =2时,y =-5.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k 和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根据题意得,∴⎩⎪⎨⎪⎧5=b ,-5=2k +b.解得⎩⎪⎨⎪⎧k =-5,b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5x +5.方法总结:“两点式”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y =kx +b 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A(4,3),B 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且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根据A(4,3)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OA 的长,从而可以求出点B 的坐标,根据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k 2x +b.∵点A(4,3)是它们的交点,∴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3=4k 1,3=4k 2+b.∴k 1=3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34x.∵OA =32+42=5,且OA =2OB ,∴OB =52.∵点B 在y 轴的负半轴上,∴B 点的坐标为(0,-52).又∵点B 在一次函数y 2=k 2x +b 的图象上,∴-52=b ,代入3=4k 2+b 中,得k 2=118.∴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18x -52.方法总结: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从而求出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一定利润,其数量x 与售价y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y(元)与数量x(千克)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依次向下扩大到2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 =(8+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当x =2.5时,y =8.4×2.5=21.所以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是21元.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三、板书设计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 =kx (k≠0)一次函数y =kx +b (k≠0)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为什么要证明》示范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为什么要证明》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1 为什么要证明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2.理解并掌握检验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推理证明等,理解数学的严谨性.3.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4.关注现实,培养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推理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推理;难点: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观察】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上图是静态的没有循环帧的图片,你看到的静止的图片是不是在动呢?据心理医生说,图片与心理承受力有关,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运动越慢.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据说犯罪嫌疑人看到的图片是高速运动的.问题:这幅图是动还是静呢?问题:图中有几个黑点?问题:下面两个图形中中间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吗?眼见未必真实哦!不敢相信图中的横线是平行的,不过它们就是平行线!问题:你觉得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吗?多正确的结论. 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我们再感受几个!(1)图1中两条线段a,b的长度相等吗?图2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请你先观察,再设法检验你观察到的结论.预设:图1的两条线长度相等,图2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教师活动: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但要让学生说清理由,了解几何证明的必要.(2)如图3,把地球看成球形,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l 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问题:能放进一颗核桃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别太信任你的眼睛和直觉哟!教师活动: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结果与学生的感觉产生矛盾,切忌直接进行计算,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数学模型”!解:设地球赤道的周长为c ,半径为r 1,铁丝所围成的圆的半径为r 2. 则: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颗核桃,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问题:观察得到的结论可靠吗? 观察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证明.数学的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 【做一做】(1) 当n =0,1,2,3,4,5时,代数式 n 2-n +11的值是质数吗?答案:你能否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代数式n 2-n +11的值都是质数?当n 为自然数时,n 2-n +11的值一定是质数吗?找数值代入,验证你的结论.122π2π1r c r c ==+∵,,121.2π2πc c r r ∴, 21110.16(m).2π2π2πc c r r +-=-=≈∴对于所有自然数n ,代数式n 2-n +11的值不一定都是质数.(2) 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 AC 的中点,连接DE ,DE 与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你先猜一猜,再设法检验你的猜想.解:通过测量得出:位置关系:DE ∥BC数量关系: 你能肯定你的结论对所有的△ABC 都成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议一议】教师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问题:实验、观察、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都正确吗?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问题:在上面问题中,你是怎么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常用方法:①实验验证:最基本的方法.②举反例验证:多用于验证某结论是不是正确的.③推理论证: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12DE BC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1】(1)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和线段d在同一条直线上?请你先观察,再用直尺验证一下.答案:线段b与线段d在同一条直线上.(2)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答案:线段a与线段b的长度相等.【例2】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吗?【分析】结合质数的概念,并通过取特值,即可得到答案.解:当n=1时,n2+3n+1=12+3×1+1=5,是质数;当n=2时,n2+3n+1=22+3×2+1=11,是质数;当n=3时,n2+3n+1=32+3×3+1=19,是质数;当n=4时,n2+3n+1=42+3×4+1=29,是质数;当n=5时,n2+3n+1=52+3×5+1=41,是质数;当n=6时,n2+3n+1=62+3×6+1=55,不是质数;所以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不一定是质数.【随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某公园计划砌一个如图甲所示的喷水池,有人改为如图乙的形状.若外圆的直径不变,水池边沿的宽度和高度不变,你认为砌水池边沿( )A.甲需要的材料多B.乙需要的材料多C.甲、乙需要的材料一样多D.不确定答案:C.2.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若a∥b,b∥c,则a∥c.B.若a⊥b,b⊥c,则a⊥c.C.因为∠AOB=∠BOC,所以两角是对顶角. D.因为两角的和是180°,所以两角互为邻补角. 答案:A.3.甲、乙、丙三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规则是:两人比赛,另一人当裁判,输者将在下一局中担任裁判,每一局比赛没有平局.已知甲、乙各比赛了4局,丙当了3次裁判.则第二局的输者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4.甲、乙、丙、丁四人商量周末出游.甲说:“乙去,我就肯定去.”乙说:“丙去我就不去.“丙说:“无论丁去不去,我都去.“丁说:“甲乙中至少有一人去,我就去.“以下结论可能正确的是()A.甲一个人去了B.乙、丙两个人去了C.甲、丙、丁三个人去了。

《为什么要证明》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可以独立完成证明的分析;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的步骤,掌握做题的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证明的初级方法,掌握逻辑思考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推理论证等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采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世界.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通过观察、度量、猜测来得到一些结论.那这样得到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说明它的正确性呢?二、讲授新课1.(1)如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请你先观察,再设法检验你观察到的结论.(2)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与同伴进行交流.2.通过观察、猜测、度量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用推理过程得证.做一做:(1)当n=0、1、2、3、4、5时,代数式n2-n+11的值是质数吗?你能否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与同伴交流.当n=0、1、2、3、4、5时,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这样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你一定能肯定吗?(2)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你先猜一猜,再设法检验你的猜想,你能肯定你的结论对所有的△ABC都成立了吗?小组间进行、交流.结果不能肯定,那么怎样才能肯定呢?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那大家来想一想、议一议:实验、观察、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都正确吗?在上面的问题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的?说说你的经验与困惑.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下面我们来通过练习熟悉本节课的内容.三、课堂练习(一)课本随堂练习.1、2.(二)课本读一读:“费马的失误”.(三)看课本,然后小结.四、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研究了: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需要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五、课后作业见作业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7.1为什么要证明》
授课时间:2013-12-4上午第3节(星期三)
授课班级:八(1)授课人:刘銮国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之前用这些方法所得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方法: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计算、推理等,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③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积极参与,理解数学的严谨性,使学生关注现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进行证明。

[教学难点] 理解数学证明的重要性。

会运用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推理论证等方法来验证某些问题的结论正确与否。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设置两个问题:
1、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是怎样理解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世界。

数学学习中,我们也用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得出了很多结论,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如果不是,那么,用什么方法说明它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二、问题探究
活动1:
1、引导生观察教材P162图7-1及图7-2并思考:图7-1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图7-2中四边形是正方形吗?然后设法验证。

2、引导生完成P163随堂练习1(1)
[用四幅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眼见未必为实,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
活动2:
在活动1的基础上,师问:所有的数学结论都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吗?
引导生完成P162做一做(2)如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把问题进行分解。

[使生明确:毕竟是测量结果,测量有误差,难以令人信服,还需寻求更可信的方法。

造成悬念,从而进一步体现推理论证的必要性。

]
活动3:
1、出示P162做一做(1),引导生完成。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注意:切忌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
2、相关链接:P163读一读“费马的失误”
[让学生知道:①没有严格的推理,仅由若干特例归纳、猜测的结论,并不可靠,可能潜藏着错误;②同时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欧拉的求实态度与科学精神;③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举反例就是一种常用方法。

]
活动4:
P163页首问题(2)
把地球看成球形,假若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粒草莓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教师先用实物演示,然
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实际算一算后,然后教师小结:间隙大约有0.16m,能放进一个草莓,也能放进一个拳头。

[此时学生进一步明确:要说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光靠观察、猜测是不够的,必须经过有根有据的推理才行。

]
三、归纳总结
出示P163“议一议”引导生总结结论。

四、反馈练习
1、P163 随堂练习2
2、P164 习题7.1 第 3题
五、课时小结
引导生从以下方面进行: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判断一个结论成立?
3、自我评价(包括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你觉得你今天的学习怎么样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内容)
六、作业
P164 习题7.1 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