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分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方言调查报告

方言调查报告

方言调查报告方言是一种地区性口头语言,是特定地区或特定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

方言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了解方言在当代社会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一、方言使用情况调查。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了方言在当代社会的使用情况。

首先,我们发现在一些乡村地区,方言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语言。

老年人和年长者之间的交流依然以方言为主,这表明方言在一些地区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方言在城市中的使用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这说明方言的使用正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在调查中,我们也思考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其次,我们应当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开设方言课程、举办方言文化节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使用方言,从而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

三、方言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方言与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外来语言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言的使用和传承。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让方言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通过本次方言调查报告,我们对方言在当代社会的使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思考。

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方言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方言现今的存在价值及发展趋势

关于方言现今的存在价值及发展趋势

关于方言现今的存在价值及发展趋势方言现今的存在价值及发展趋势——研究性学习论文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标语:“说普通话,用规范字。

”确实,推广普通话有数不清的好处。

我们知道,普通话和方言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对立的,推广普通话就必然要对方言的存在造成不小的影响,严重的话方言将会失去其存在价值,将会从语言的舞台上消失。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兴趣。

于是经过我们一起商定,我们的研究课题就定为“方言现今的存在价值及发展趋势”。

研究初期,我们先了解了部分方言及其分布情况总结了以下内容:方言的分布情况官话一共四大片。

吴粤湘赣紧相连。

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

这顺口溜形象的描述了中国几个重要方言的分布情况,下面我就选其中几个介绍一下。

1、中国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

清雍正开始向全国推广,成为官话。

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

但是,在权威也是方言,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

普通话不是完美的语言,所以现在其他方言还会长时间的存在。

除了北方话还有: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2、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

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

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3、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

“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国内方言现状

国内方言现状

国内方言现状国内汉语方言现状〔可参加一些方言段子或者方言歌曲作为引入,具体看整体风格〕在国内,方言通俗上讲就是各种地方话的统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多数人对方言并不陌生。

严格意义上讲,方言的语言学含义就是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并且因为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方言被认为是当地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可以非常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并将特定的地域历史进行记录;也能传达出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成为当地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拉进人与人的距离;方言词汇也是当地变化最频繁、最迅速、最活泼的词汇,或多或少能反映出当地的一些文化层面上的变化。

在政治、经济高速开展的中国,伴随着历史的时间轴与空间轴的三维推进,中国的社会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和统一中开展,语言文化也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国家文化进行着演化开展,于是,汉语在如此的推进过程出现了多种分化,即方言。

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融入中原地区,因而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现状。

通过第一局部我们对于方言时间轴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归纳方言的特点,我们认为汉语方言主要划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伴随着国家将语言统一性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一国家大环境,说方言兼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一些使用人数少、呈零散分布的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在多种语言并存的当下,中国语言统一性与分歧性的融合并存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结国内汉语方言的统一性与分歧性,得出以下几个现状特点: 1. 方言地理学与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在中国的渗入,为我们研究方言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及方言地理学,就要从汉语方言的格局说起。

我国的汉语方言的格局,是以南北方作为分界,临海与内陆作为区分的语言地理特征格局,主要是越往南方〔东南方〕方言的形式就越发的复杂与多样,也就与中原地区的官话差距越来越大,相反,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方言相互间的差异比拟小,与中原地区的官话接近程度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很多南方的方言,却对北方的方言并不陌生的原因。

汉语方言分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汉语方言分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方言分区的回顾
据目前的资料显示, 最早给现代汉语方言分 区的是章太炎。在 检论 方言篇 中, 章先生把汉 语方言 略分九种 : 1. 河北、 山西 ; 2. 陕西、 甘肃; 3. 河南、 湖北、 江西 ; 4. 福建 ; 5. 广 东; 6. 山 东、 江 淮; 7. 苏南、 浙北 ; 8. 徽州、 宁国; 9. 四川、 云南、 贵 州、 广西。金华、 衢州、 严州、 上饶归徽州、 宁国; 温 州、 处州、 台州归福建; 汀州归江西。限于当时方
詹伯慧先生在略论划分汉语方言的条件一文中指出划分汉语方言要坚持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的原则其中的语言材料一般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显79示出它的个性对于其他方言具有排他性二是充分显示出它的共性对于本方言区各地方言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并精选出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丁邦新先生在汉语 ; 2. 吴语区 ; 3. 闽语大区; 4. 粤语区 ; 5. 客家话区 ; 6. 赣语区 ; 7. 湘语区 ; 8. 晋语区; 9. 徽语 区; 10. 平话区。可以说, 这是关于汉语方言分区 的最新观点 , 是李荣先生根据八十年代以来方言 调查研究的新成果而整理归纳出来的。这一划分 法, 从大处着眼 , 充分注意到语言历史和人文历史 方面的材料, 兼顾方言之间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充 分体现了李先生对汉语方言敏锐的洞察力和宏观 把握能力。尤其是对官话的重新组合, 比起传统 的北方 话 建 立在语 言印 象加 地理概 念的 基础 上
y
收稿日期 : 2000- 06- 09 作者简介 : 许培新 ( 1966- ) , 女 , 山东乐陵人 ,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
78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准的局限。

汉语知识专题二:汉语的方言

汉语知识专题二:汉语的方言

(2)两种方言交界的地带,如果两种方言势力不均等的话, 强势方言影响和冲击弱势方言,弱势方言可能萎缩自身的用 途和地盘,被强势方言所“蚕食”。 如:湘语与官话交界的地带,有些湘语处在“西南官话化” 的过程当中。
(3)有的方言区,受到普通话的强烈冲击,一些小城镇和 农村地区出现了方言消亡。 老年人多说当地方言,中青年方言和普通话并用,少年儿童 无论学校或家里都说普通话。
最高的一个层次通常称做方言区同一个方言区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二层的区分通常称做方言片或次方言如闽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闽南闽东闽北莆仙闽中方言片等
汉语知识专题二:汉语的方言
语言的凝聚力:“通天塔”的故事
欧洲大陆的各种语言 VS.汉语各地方言
1、欧洲大陆的许多语言差异非常小,如:荷兰语和德语、保加利亚语与俄语、甚至法语和英 语也有70%以上的词汇相似或同源,但却分化为多个不同的国家。 2、中国土地广袤,各地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巨大,可谓“十里不同音”,但是却始终保持着疆 域大体统一的局面。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各方言之上有统一的共同书面语。汉字具有超越语 音差异的功能,稳固性较强,各地方言语音差异虽大,但书面交际所受影响不大。
这一类的词汇在从南到北的方言中都很多,是词汇差异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词义差异:
闽、粤、客家:“肥”——人的“胖”、动物的“肥” 闽:“食”——“喝”(茶/水)、“吸”(烟); 粤、客家:“水”——兼指“雨”,“下雨”:“落水” 官话:“面 ”——面粉、杂粮的制成品,如“小米面”、“棒子面”,儿化后还 可以指碾成粉末的东西,如“胡椒面儿”。 吴、粤、闽、客家:“面”——单指“面条”。
2、濒危方言的几种类型:
(1)使用人口少、处于强势方言包围之中的弱势方言岛 如:九姓渔民的船上话

方言的困境与保护

方言的困境与保护

方言的困境与保护一、方言生存的困境大家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事实就是人们方言生存的困境。

(一)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并使用了普通话,方言的使用者逐步减少。

更多的年轻人养成了随时随地说普通话的习惯,他们给自己的孩子也是教普通话,长大了也听不懂方言,这种现状一直在持续而且这种现象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在《各地本地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60岁以上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远远超出6至20岁的这部分人群。

中国社会老龄化严重,坚持说方言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

这一群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乡生活,说着自己最熟悉的方言,方言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他们是方言最忠实的守护人。

五六十年以后,如果没有了这群老年人,那方言还有多少使用者呢?(三)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的需求,造成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组合,这部分外地人为了让对方能听懂自己说的话就选择了普通话,这不仅是工作场合的需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需求。

作为在外地求学的我们也是如此。

“求同”现象让我们在交际时优先选择使用普通话。

二、方言的保护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见证和载体,方言的现状岌岌可作,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了各地的家乡语言,更是传承了中国多民族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所以说方言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去保护方言。

个人角度:全民树立保护方言的意识。

依靠某一个地区或某一部分群体做好保护方言的工作只是杯水车薪。

只有全民形成保护方言的意识,各自保护好自己的方言,那么中国的100多种方言才有可能被保护。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方言爱好者,我们可以联合村干部,居委会,社会方言爱好者,通过喇叭广播、小区内张贴相关保护方言的海报,来提高他们说方言、保护方言的意识,推动方言保护工作。

老人可以积极引导后辈说方言、讲方言。

从专家角度来说,每个地区成立专门的专家组织深入实地调查。

方言趋势现状

方言趋势现状

方言趋势现状方言是指特定地区或者特定社群使用的语言形式,因为地域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各个地方和社群使用的方言也不尽相同。

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可以反映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方言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方言的趋势现状。

首先,方言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问题。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导致了方言的边缘化和消亡。

许多方言的使用者都面临着使用标准语言的压力,特别是在教育和职场方面。

另外,年轻一代对方言的兴趣和使用也逐渐减少,更加倾向于使用普通话或者英语等全球通用语言。

因此,方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方言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次,方言也面临着标准化的影响。

方言与标准语言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便利,标准语言在方言使用中的渗透越来越深。

一些方言使用者试图使用标准语言来取代方言,或者在方言中加入更多的标准语言成分,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与他人的交流效果。

这导致了方言的纯正性和独特性的丧失,方言逐渐失去了其作为一种独立语言的地位。

然而,尽管方言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也有一些积极的趋势存在。

首先,方言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方言是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特定地区的历史、民俗和价值观。

在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和社区加大了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开设方言课程、举办方言文化活动等方式,鼓励人们学习和使用方言。

这些举措有助于方言的传承和保护。

其次,方言在艺术和娱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方言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这成为一些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的的宝贵资源。

在这些作品中,方言被用来塑造角色的身份和背景,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这些作品不仅有助于方言的传播和宣扬,还对方言的使用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对自己的方言更加自信和骄傲。

总的来说,方言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逐渐消失的趋势也不可忽视。

然而,方言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调研报告

方言调研报告

方言调研报告方言是指在语种不同的地区中所使用的各种不同口音和语言习惯。

方言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性和特色,在方言的日常使用中不仅可以将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彰显各地文化的独特风格。

为更好地了解方言在当今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地区的方言调研。

本调研报告将详细介绍调研结果和分析,以及如何促进和发展中国方言文化。

一、方言的现状与变迁分析方言是各地方人口的语言表达,也是各地文化在语言层面的维持和传承。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方言的生命力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随着人口流动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方言的使用量逐渐减少。

在城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中,方言面临丧失和被替代的风险。

许多人在移居新城市的时候选择用普通话或英语来和周围人交流,进而减少使用本地方言的机会。

第二,方言文化的传承问题。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家庭和年轻人在日常交流时使用的都是普通话或英语。

方言语言文化的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第三,调查数据显示,方言使用地区中讲方言的人口逐步减少,较多的人开始习惯使用普通话。

这意味着方言文化也在逐步缩小范围。

以上三点表明,方言在当今社会中面临许多挑战和变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并维护其生命力和发展。

二、方言调研报告数据分析为了真实反映方言的现状,我们发起了一次面向各地不同年龄层次和社会群体的调查。

在样本数约3000的群体中,我们发现了以下数据和结论:1.方言使用率变低:根据数据显示,约82.5%的人口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和英语。

这表明方言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较少使用。

2.方言语言中使用普通话和英语词汇增加:数据反映,使用普通话和英语词汇在使用方言中有了很大的增加,方言中出现不同的语言元素混杂的情况。

3.方言在不同地区使用情况不同:在调研数据中发现,方言使用率较高的地区为南方省份,而随着地区向北移动方言使用率逐渐减少。

2-1第二讲汉语方言的成因及与现状

2-1第二讲汉语方言的成因及与现状

据1982年10月27日第三次全国人口 普查公报为10.08175288亿人,不含 金门、马祖和台湾)。说汉语的人口占 全国人口的 97%。
官话人数占汉语人数的68%
官话大区又分为8 个方言区
东北官话区 8200万 人 北京官话区 1802万 人
冀鲁官话区 8363万 人 胶辽官话区 2883万 人 中原官话区 16941万 人 兰银官话区 1173万 人 西南官话区 20000万 人 江淮官话区 6725万 人
㈠官话(北方方言)主要语音特征 1.全浊声母清化:拜--败 富--父 旦--蛋 2.平分阴阳:声调的平声分阴平和阳平 3.辅音韵尾少(n),没有p、t、k、m 尾 4.入声消失
㈡晋语主要语音特征
1.有入声韵:[] [] [] []
[] [] [] [] [] [] []
2.“七大方言”说 詹伯慧 1981 年提出 (《现代汉语方 言》),在“八大方言”的基础上合并闽 南闽北为“闽方言”。
3.“方言十区”说(十大方言) 李荣1989年提出( 李荣《汉语方言的 分区》,《方言》1989年第4期) ⑴官话 ⑵晋语 ⑷徽语 ⑸赣语 ⑺闽语 ⑻粤语 ⑽客家话 ⑶吴语 ⑹湘语 ⑼平话
东北官话区3个片:
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有3个小片: 蛟宁小片14县市 通溪小片30县市 延吉小片6县市
粤语区7片: 1.广府片 31县市(广东27 广西4) 2.邕浔片 8县市 3.高阳片 9县市 4.四邑片 7县市 5.勾漏片 24县市(广东11 广西13) 6.吴化片 3县市 7.钦廉片 6县市
㈥湘语主要语音特征 新湘语(北片—长沙) 老湘语(南片—双峰) 1.保留浊音 2.声母 f、x 相混,n、l 相混(开合口) 3.元音鼻化现象普遍:搬 端 官 娘 将 4.保留入调类。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一、方言使用方言的使用范围在中国不同地区是不同的。

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方言的使用仍然非常普遍,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社交场合都可以听到方言的声音。

但在北方地区,方言的使用却越来越少。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人们之间更多地使用标准官话交流。

在大多数城市,方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次要的语言。

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标准官话的比例越来越高。

这一方面是因为全国性的媒体(如电视和广播)不断推广标准官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文化融合。

此外,许多家长认为使用标准官话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他们更愿意跟孩子使用官方语言。

虽然方言的使用范围变小,但方言在中国尚未被取代。

方言里包含诸如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元素,传承着民间文化的精髓,即便是在城市里,依然有愿意保持方言使用的人群。

二、方言教育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标准官话是唯一的教育语言。

国家并没有将方言纳入到教育范畴中。

在学校里,学生需要使用标准官话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也是方言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方言失去了在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试图将方言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如贵州省在农村地区推广当地方言,并开设方言课程,提高学生的浅显话音、方言语文学习能力。

此外,像福建、广东等地也都在方言教育的探索中。

对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方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方言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方言的特点,提高对方言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三、方言文化交流方言是地区文化的代表,每种方言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地区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经过不断地文化交流和交流,可以推动地区文化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方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很多限制,很多方言的文化内容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

全国性的媒体也难以完美表达不同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使用。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方言使用现状也发生了变化。

本报告旨在对我国方言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方言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方言使用现状方言地位的变迁长期以来,普通话在我国被普遍用作标准语言。

这导致了方言在正式场合的使用被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

人们普遍认为方言是“土语”,不够正式和规范,因此对方言的使用持排斥态度。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流动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受到压缩。

方言的保护与发展尽管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但对方言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

首先,在学校和大众媒体中推广方言的教育,以及方言文化的传承,对于方言的保护非常重要。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方言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方言的使用和传承。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方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方言经验,从而形成方言社区和方言文化。

方言的使用场景和变化虽然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但在特定的场景和社群中,方言仍然被广泛使用。

比如,方言在家庭、社区和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方言也被用于一些艺术形式中,如方言歌曲、方言戏剧等。

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年轻一代的关注,方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新关注和发展。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与我国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不同的地方方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留和传承地方特色的一种载体。

尊重和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语言多样性,也是保护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结论方言作为我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了普通话的冲击,但在特定的场景和社群中仍然得到广泛使用。

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措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方言的使用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我国的语言和地域文化。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方言是指地区性语言,是一个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方言流失的趋势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方言流失的情况和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方言使用人数锐减方言使用人数减少是方言流失的主要表现。

以普通话为官方语言为例,现代汉语中有50多个方言,如闽南话、粤语、湘语等。

这些方言曾经拥有庞大的使用人数,但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等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

这些方言的使用人数日益减少,严重威胁到方言活跃性和维护。

2.方言词汇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词汇不断涌现,方言原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面临逐渐淡出的情况,人们在交流时往往使用普通话或者新的外来词汇,方言词汇流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方言地名消失方言地名是方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地方的名称被规范化,不少方言地名消失不见,这也是方言流失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方言流失原因1.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方言的流失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了方言流失的速度。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和外来语言来表达自己。

此外,媒体也广泛使用标准化语言,使方言的传播渠道大大缩小。

这些因素推动了方言的流失。

2.人口迁徙导致方言失去传承环境现代化进程加快了人口迁徙的速度,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学习,与家乡的方言产生隔阂。

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开始使用标准化语言教育他们。

这些因素都导致方言失去了传承环境,失去了持续传承的机会。

3.方言文化的认知度不高方言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也是方言流失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认为使用方言难以沟通、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甚至是低俗的表现。

这样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不再重视方言文化的传承,导致方言失去了更多的使用者。

三、保护方言的建议1.加强方言教育方言教育是保护方言的重要举措。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李如龙一、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课题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从中国现代语言学兴起时就受到关注了。

现在看到的最早为汉语方言区的是章太炎(1900:《訄书》),他是中国传统小学到现代语言学转折发展中的大家,他的《新方言》是继承扬雄《方言》传统的两千年后的力作。

稍后的黎锦熙、赵元任、李方桂等都为此做过努力。

为什么关于方言的分区会得到第一代语言家们的关注呢?从客观上说,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征战、分合、流徙、移垦,却又未曾分裂为不同的国家,反倒是诸多民族相互融合,民族间还形成了统一的书面共通语,然而在口语中则存在着品种繁多,差别巨大的方言。

十里异音,一地多语的现象,随处可见。

现代语言学从古代语文学的书斋里解放出来,致力于现实生活的语言研究,学者自然要关注方言的研究。

究竟汉语有多少种方言,这是人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便是“方言研究必从分区开始”的道理。

然而殊异的方言区古已有之,何以先前就不关注呢?这便是学者们的主观意识所使然。

汉代之后的语文学,以书面语为正,以古代语为雅,方言口语不过是粗鄙的俚俗,自不足论。

没有学术观念的变革,人们是不会关注方言的。

经过百年的实践,随着方言调查研究的不断广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对汉语方言的分区也进行了反复的修订,每次修订都标志着研究水平的提高。

可见,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思考和修正是方言调查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为汉语方言分区,自然不只是为了回答“汉语有多少种方言”的问题,换言之,并非为分区而分区。

方言之间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方言的分区是就方言差异进行比较和归类,这正是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本任务。

因此,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总结和检验。

有时,基于同样的方言事实,可以得出关于方言分区的不同结论,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方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也由于不同的语言的方言及其与通语的关系有不同的状况。

例如差异多少才算是不同的方言,乃至算是不同的语言,这就必须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来考虑。

调研方言报告

调研方言报告

调研方言报告调研方言报告引言:方言是指某一地区内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

方言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而形成,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方言进行调研。

一、方言定义与分类(200字)方言被定义为一种区域性的语言变体。

它在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地理分布,中国方言可大致分为七大类:北方方言、南方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

二、方言的保护与流失(200字)方言是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方言的使用正在逐渐流失。

许多地方方言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方言,应采取措施,例如开设方言课程、录制方言讲述的音频和视频等。

三、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200字)普通话是中国的共同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虽存在差异,但普通话也来源于方言。

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方言面临边缘化的挑战,有些子地方方言的使用者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

然而,方言仍然在家庭、社交和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

四、方言的影响和特点(200字)方言具有一定的地域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还体现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

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对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作出了回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此外,方言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可用于区分身份和加强归属感。

五、方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0字)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方言的使用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方言的了解和使用程度逐渐下降,导致方言的传承面临困境。

未来,方言的发展趋势将与其流行程度、社会监管和教育政策有关。

方言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结论:方言作为中国的重要语言形式,具有丰富的地理和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方言的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在保护方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和发展,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

以上是关于方言调研的报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方言的调查报告(二)2024

方言的调查报告(二)2024

方言的调查报告(二)引言: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方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国的语言资源。

本报告是《方言的调查报告(二)》的正式发布,旨在总结方言调查中所得的重要结果并指出相关问题。

正文:一、方言的地域分布1.1. 方言的地域划分标准- 方言的地理因素对方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方言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语音、词语和语法的差异1.2. 方言的地域分布概述- 以汉语为例,中国方言主要分布在南方- 不同地域的方言特点和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1.3. 方言变体的存在- 方言的地域分布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变体- 方言变体可能由于历史、人口迁移等因素产生二、方言的语音特点2.1. 方言的音素系统- 方言的音体系在发音和声调方面存在差异- 方言的音素系统对方言的辨识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之间的发音差异主要体现在音调、元音音量等方面- 方言的语音特点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双重影响2.3. 方言的韵律和语调- 方言的韵律和语调在语音表达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同方言的韵律和语调体现着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风貌三、方言的词汇特点3.1. 方言词汇的用词差异- 方言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和词汇量上- 方言词汇的使用会受到地域和人群的影响3.2. 方言词汇的历史渊源- 方言词汇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方言词汇的历史渊源对方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3. 方言词汇的保护和传承- 方言词汇正逐渐流失,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言词汇进行记录、整理和传播四、方言的语法特点4.1. 方言的基本语法结构- 方言的基本语法结构与官方语言存在差异- 方言的语法特点对方言的理解和学习具有挑战性- 方言的语序和句法规则与官方语言存在差异- 方言的语序和句法在地域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4.3. 方言的特殊语法现象- 方言中存在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和用法- 方言的特殊语法现象反映了地域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五、方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5.1. 方言流失与保护- 方言流失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冲突问题凸显- 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5.2. 方言教育与方言意识- 方言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亟待加强- 增强方言意识,推动方言保护与发展5.3. 方言研究与学术交流- 方言研究应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方言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应进一步加强总结:通过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方言的地域分布、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以及方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它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方言的生存现状受到了许多挑战,并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

本文将从方言的使用范围、方言与标准语的关系以及方言传承等几个方面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缩小。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广泛,方言使用的场合也逐渐减少。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更多地使用标准语进行交流,并且在学校和工作环境中也更多地接触标准语,这导致了方言使用的减少。

与此方言与标准语的关系也对方言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标准语作为国家统一使用的语言,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许多家庭中,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会选择使用标准语与孩子交流。

这使得方言在家庭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方言传承的问题也是导致方言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方言的使用者年龄普遍较大,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他们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将方言传承给下一代的意愿和能力是否足够。

许多的方言词汇和语法规则并未被记录下来,只存在于方言使用者的记忆中,一旦这些使用者逝去,方言就面临彻底消失的可能性。

方言的消亡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一方面,方言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是保护方言的重要因素。

方言具有丰富特色的谚语、俚语和歌谣等,这些文化元素是方言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方言爱好者和研究者通过记录和整理方言资料,努力保护和传承方言。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方言的保护工作。

他们致力于推动方言教育,通过设置方言课程、成立方言文化促进会等方式,增强人们对方言的意识和认同。

这些举措有助于方言传承的延续,为方言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方言的生存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方言作为汉语语言宝库中的一部分,它的消亡将会造成中国语言多样性的巨大损失,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方言的保护工作,为方言的生存努力奋斗。

方言调研报告

方言调研报告

方言调研报告方言调研报告为了了解和搜集中国各地方言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采访和资料收集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各地方言的使用情况、传承情况、语音特点、文化含义等方面,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意义的发现和建议。

一、调研结果1.方言使用情况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会使用方言,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

特别是在城市和大城市中,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高,而在农村和较小城镇中,方言使用的比例较高。

2.方言传承情况在方言传承方面,我们发现许多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懂方言,主要原因是在家庭或者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方言的传承。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国性的教育体系的发展,方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也被逐渐淘汰,一些年轻人对方言的了解更少。

3.方言语音特点在方言语音特点方面,我们发现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声母、韵母和语音变化等方面。

例如,比较典型的粤语的声调较多,而晋语的声调较少;闽南语中的韵母较多,而东北方言则以浊音和析音为特点。

此外,也有一些方言因为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原因,具有比较特殊的语音特点。

4.方言文化含义我们也发现许多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方言中包含着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元素。

例如,四川方言中经常出现的“拜年”,是一种遵从传统、尊重长辈的文化体现;北京方言的“丫头”,则代表了北京文化中妇女的地位和角色。

二、调研建议1.方言传承针对方言传承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加入方言的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方言的认识和了解,并可在家庭中进行方言的传承。

除此之外,也可借助新媒体、网络等平台,宣传推广本地方言文化,提高人们对方言的认知和情感的关联,增强方言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性。

2.方言文化研究方言代表了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和认知,也是人们地域文化和民俗的表达。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方言文化的研究,并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方言特征的研究分析,增强方言研究的资源化和成果国际化。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方言是各地区所使用的特定语言,其特殊的语法、发音和词汇使其区别于标准语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方言的使用和传承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流失情况也日益凸显。

本报告旨在调查方言流失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方言使用范围日益缩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标准语言进行交流,方言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

在城市中,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少有人使用方言进行交流,更多的是使用标准语言或者方言和标准语言混合的方式进行交流。

2. 方言传承困难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方言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很多年轻人在城市生活,很少有机会接触方言,更不用说传承了。

即便在农村,很多年轻人也更愿意使用标准语言进行交流,方言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3. 方言文化濒临消失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传统的饮食文化、民间故事等等。

随着方言的流失,相关的文化也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

二、方言流失原因分析1. 社会现代化进程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促使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标准语言进行交流。

在城市中,标准语言更受到重视,方言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加剧了方言流失的现象。

2. 教育系统的影响教育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是方言流失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更加倾向于推广标准语言,对方言的教育和传承并不重视,学生们更多地接触到的是标准语言,对方言的传承和使用也缺乏兴趣。

3. 媒体影响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标准语言进行交流。

各大媒体平台、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都使用标准语言进行传播,方言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也影响了方言的传承。

4. 社会交往和就业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也变得更广,为了适应社会交往和就业需求,很多人更愿意使用标准语言进行交流,较少使用方言。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方言教育加强对方言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也可以通过社区、家庭、乡村等多种渠道进行教育。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族群所使用的特定语言,它是人类语言的宝贵遗产和多样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方言的生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方言的生存现状首先体现在方言使用的程度上。

随着国家统一语言的推行,许多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减少。

许多方言使用者开始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流行语言进行交流,方言的使用面逐渐缩小。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工作,在沟通上往往使用普通话,导致方言使用的进一步减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方言的教育和传承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许多学校对方言的教育缺乏重视,学生们更多地学习和使用标准普通话。

在家庭和社区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交圈的扩大,方言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方言资源有限,导致方言的传承逐渐断裂。

方言的生存还受到媒体的冲击。

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地方方言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网络内容也越来越少。

人们更多地接触到标准普通话或外国语言的媒体,导致方言在媒体中的存在感降低,方言的地位也逐渐边缘化。

尽管方言的生存面临压力和困境,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价值。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同自己祖先和家乡的一种方式,是传达感情和交流的工具。

方言在文学、音乐、戏剧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许多方言爱好者和文化保护者积极努力地传承和宣传方言,使方言得到一定的关注和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教育部门应加强方言教育,不仅将方言纳入课程,还应提供更多的方言教材和资源。

应大力支持方言研究和文化活动,举办方言比赛、方言讲座等,增强人们对方言的认同和关注。

在媒体领域也应加大对方言的宣传和支持,制作更多的方言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网络内容。

方言的生存现状在现代社会面临很大压力,但方言作为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方言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到了 1934 年, 赵元任根据纪念上海申报六十 周年印行的 中华民国分省新图 中所提供的语言 区域图, 把汉语方言分为九区 : 北方官话、 上江官 话、 下江官话、 吴语、 闽方言、 潮汕方言、 客方言、 粤 方言和皖方言。显而易见的是, 这种分区已经相 当注意方言材料和语言特征了。 1937 年, 李方桂 在英文 中国年报 上发表的 语言与方言 一文, 把汉语方言分为八大支 : 北方官话、 西南官话、 下 江官话、 吴语、 赣客家、 闽语、 粤语和湘语。两相对 比, 这与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方言分区的看法大体 接近 , 只有稍微不同。李方桂在讨论这八大支方 言的区别时 , 用若干语音演变的现象说明各方言 的特征, 并将这些特征作为方言分区的标准。如 古全浊塞音声母的演变、 n- 和 1- 的分混、 古塞 音韵尾的演变、 调类的分合与多少、 古入声的演变 等, 已经涵盖汉语音节的三个方面 , 同时也注意了 其历史性和平面性。相比较而言, 李先生的八大 方言体系证之于今天 , 可以说是比较合理的。 四十年代, 王力先生在他的 中国语文讲话 中, 把汉语方言分为官话、 吴语、 闽语、 粤语和客家 话五大系 , 每系下面又细分为若干小系。王力先 生的五大方言说, 其独到之处在于 , 更多的是着眼 于语言的特征 , 而不是纯粹依照地理区域来划分。 他的五大方言说在国内外引起了一定反响 , 并影 响我国语言学界很长一段时间。应该指出的是, 当时王力先生还不可能接触到大量的汉语方言材 料, 对于有关人文历史方面资料的掌握利用也还 不够。随着语言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 一些调查 研究成果不断报告出来, 资料积累日见丰富 , 学者 们逐渐发现五大方言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汉语方言 的面貌。例如 , 较突出的是把湘、 赣方言都笼统地 归到 官话 中 , 这与客观语言事实相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以前 , 上述几位专家的观点颇有 代表性。应当看到 , 长期以来 , 由于多方 面的原 因, 人们对汉语方言尚未作全面系统的调查 , 不论 是分类或分区都缺少事实根据, 而且都只是罗列 名目 , 没有具体内容 , 因此实际作用不是太大。新 中国建立后 , 百废待举, 百业待兴 , 语言调查和研 究工作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对汉语方言的 了解日渐加深, 这时汉语方言的分区有了新的发 展。1955 年在北京 召开了全国现代汉语规范化
淮官话区 ) ; 2. 吴语区 ; 3. 闽语大区; 4. 粤语区 ; 5. 客家话区 ; 6. 赣语区 ; 7. 湘语区 ; 8. 晋语区; 9. 徽语 区; 10. 平话区。可以说, 这是关于汉语方言分区 的最新观点 , 是李荣先生根据八十年代以来方言 调查研究的新成果而整理归纳出来的。这一划分 法, 从大处着眼 , 充分注意到语言历史和人文历史 方面的材料, 兼顾方言之间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充 分体现了李先生对汉语方言敏锐的洞察力和宏观 把握能力。尤其是对官话的重新组合, 比起传统 的北方 话 建 立在语 言印 象加 地理概 念的 基础 上
一、 方言分区的回顾
据目前的资料显示, 最早给现代汉语方言分 区的是章太炎。在 检论 方言篇 中, 章先生把汉 语方言 略分九种 : 1. 河北、 山西 ; 2. 陕西、 甘肃; 3. 河南、 湖北、 江西 ; 4. 福建 ; 5. 广 东; 6. 山 东、 江 淮; 7. 苏南、 浙北 ; 8. 徽州、 宁国; 9. 四川、 云南、 贵 州、 广西。金华、 衢州、 严州、 上饶归徽州、 宁国; 温 州、 处州、 台州归福建; 汀州归江西。限于当时方
第 2 卷第 4 期 2000 年 12 月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VOL . 2
4
Dec. 2000
汉语方言分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许培新
( 山东大学中文系 , 山东 济南 250100)
y

要 : 汉语方言的分区划界一直是汉语方言学者普遍 关注而又 难以取得较 满意结果 的问题 。 通过 梳
理 、复习几十 年来汉语方言分区研究的简史 , 进而总结分区 研究中取 得的主要成 果和经验 , 对 分区研究 的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 关键词 : 汉语方言 ; 方言分区 ; 官话 中图分类号 : H00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7699 ( 2000) 04- 0077- 05
Abstract: As a quest ion w hich t he scholars on Chinese dialects have all along paid at tent ion to, t he division of Chinese dialect s isn t most sat isfactory. T his paper at tem pted t o review t he course of t he studies on Chi nese dialects div ision. And then, sumed up t 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ex periences, furt her more, it analysed the present sit ua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division and point ed out t he problems aw ait ing solut ion. Key words: Chinese dialect s; dialects division; off icial language 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比较大的语言之一。 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 , 彼此的差异参差不齐, 有些 是 近亲 , 有些是 远戚 。这种亲疏不一的现象 既显示出平面上的差别 , 也反映出汉语从古到今 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变异。那么, 根据这种差 异或变异 , 汉语能够分出不同的类型吗 ? 它能分 出几种类型? 这既涉及到语言类型学的问题 , 也 涉及到语言发生学的问题。 几十年来, 汉语方言的分区划界一直是汉语 方言学者普遍关注而又难以取得较满意结果的学 术热点。近十几年来 , 随着汉语方言的宝藏不断 得到开采与发掘 , 汉语方言的面貌日渐明晰, 许多 学者对分区理论和方法的认识不断趋向科学化和 合理化, 方言分区也更趋向于明细。 但是 , 平心静气而论 , 目前的方言分区问题仍 然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更圆满的解决, 有关汉语方言分区划界方面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 止过。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 复习几十年来汉语方言 分区研究的简史, 进而分析分区中取得的经验与 存在的不足, 以期对这项理论课题有所裨益。
, 它们依次是 :
1. 直隶、 山西、 东三省、 山东、 河南北部为河北
第4期
许培新: 汉语方言分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79
问题学术会议。著名学者丁声树、 李荣把汉语方 言分为八大区 , 分别是: 北方方 言、 吴方言、 湘方 言、 赣方言、 客家方言、 粤方言、 闽南方言、 闽北方 言。这八大方言 , 是参照三十年代以来黎锦熙、 赵 元任、 李方桂、 王力等各家之说而进行综合调整的 结果, 与李方桂的 八大方言说 颇有不同。如把 在广大地区使用的 官话 合为 北方方言 , 是着 眼于北方方言内部大同小异而从王力 官话 成为 一系之说; 把闽南、 闽北分立两区 , 则是取赵元任 之说而突出闽语内部分歧的结果。这次分区不但 提出了名目 , 而且概括了各方言区分布的大致范 围和主要特点。比如, 官话 区包括长江以北地 区, 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 江地带, 湖北 ( 东南角除外) 、 四川、 云南、 贵州四省, 湖南省西北 角。并指出 官话 区的特点是 : 1. 古浊塞音、 塞擦音声母现在读清音; 2. 古 [ - m] 尾韵现在不收 [ - m] 尾; 3. 多数方言没有入声 , 只有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四个调。 丁、 李的八大方言区说发表以后, 在国内影响 很大。此后二十多年 , 语言学界 大都采用 此说。 到了八十年代初 , 詹伯慧的 现代汉语方言 一书 率先采用七大方言区之说。即 , 把 官话 ( 北方方 言) 作为一区, 把闽南、 闽北合二为一, 称为 闽方 言区 , 客、 赣方言分立, 再加上吴方言、 湘方言、 粤 方言。自此以后 , 国内外学者赞同 七区说 的占 到大多数。至今 , 七大方言说 已成为语言学界 的主流观点。当然, 争论总还是免不了。 时至 1985 年, 方言 季刊第一期发表了李荣 先生的 官话方言的分区 一文。在这篇著名文章 里, 李先生正式把 晋语 从官话区中分离出来 , 独 立为一区。理论依据是古入声在晋语中完整保留 成一类。也就是说, 李先生是按古入声在今方言 中的演变而重新对官话进行分析的。该文还依此 明确了官话大区下面各区的区别性特征。即 , 根 据古入声的今调类的归向 , 官话大区下面又细分 为北京官话区、 北方官话区( 后改为冀鲁官话区) 、 东北官话区、 中原官话区、 西南官话区、 胶辽官话 区、 兰银官话区、 江淮官话区。 1989 年, 李荣先生 正式把汉语方言分 为十区, 它们是 : 1. 官话大区 ( 包括北京官话区、 东北官话区、 胶辽官话区、 冀鲁 官话区、 中原官话区、 兰银官话区、 西南官话区、 江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ivision of Chinese Dialects
XU P ei x in
( Chi nese D ep art ment , Shand ong Uni ver si ty , Ji nan 250100, Chi na )
y
收稿日期 : 2000- 06- 09 作者简介 : 许培新 ( 1966- ) , 女 , 山东乐陵人 ,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 社 会 科 学 版 ) 准的局限。
第2卷
言资料的匮乏与其他种种历史条件, 章先生对各 方言之间异同的认识主要是凭主观印象 , 没能做 到以语言材料为分区依据 , 方言面貌的描写和解 释也不很科学, 随便就可以指出许多不足。如 江 南苏州、 松江、 太仓、 常州、 浙江潮州、 嘉兴、 杭州、 宁波、 绍兴 , 为一种。滨海下湿 , 而内多渠浍湖沼, 故声濡弱。像这样用自然地理条件来解释方言的 差异 , 与一千二百多年前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 音 辞篇 里对汉语南北差别的论述几乎没有什么进 步。再者, 广东境内长期以来存在着粤、 闽、 客三 大系方言鼎立的局面 , 而章先生却把广东省通行 的差异颇大的方言笼统地看作一种方言。像客家 方言这样一种足迹遍及数省的重要方言 , 其形成 来历与文化背景颇为特殊 , 而章先生也给忽略了。 紧随章先生之后的许多著名语言学家也都对 汉语方言作过类似的区分。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黎 锦熙、 赵元任、 李方桂、 王力等几位大家。 黎锦熙按江河湖海等水系 , 把汉语方言分为 十二系 系; 2. 河南中部、 山西南部、 江苏、 安徽、 淮北一带 为河南系 ; 3. 陕西、 甘肃、 新疆为河西系; 4. 江苏北部与江苏西部之南京、 镇江、 安徽中 部之安庆、 芜湖、 江西之九江为江淮系; 5. 河南南部、 湖北为江汉系; 6. 湖南东部、 湖北东南角、 江西之南部为江湖 系; 7.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北部、 湖南南部为金 沙系 ; 8. 苏、 松、 常与浙江之杭、 嘉、 湖为太湖系 ; 9. 浙东金、 衢、 严及江西东部为浙源系; 10. 浙江近海处为瓯海系 ; 11. 福建为闽海系; 12. 广东为粤海系。 这种分法 虽然不完全按地 理行政区 域来区 分, 而且有的支系似乎考虑到语言的因素( 如把江 苏、 浙江、 江西等省份归属于几个不同的支系 ) , 但 从整体来看, 这种区分显然只考虑了语感, 而且以 传统的方音与水土具 有联系的观念 作为理论基 础, 仍然没能摆脱主要以山川地理因素为分类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