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探究突发性群体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
探究突发性群体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都曾经进行过比较详尽的研究,阐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概念、特征、过程与成因等,并提出应对危机的管理策略。
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突发性群体事件,还是公共危机管理策略,其背后都有着较为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观点为本文清晰、全面、客观的了解突发性群体事件与应对策略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1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基础涉及突发性群体事件比较常见的理论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聚众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
1.1社会聚众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勒庞和布鲁默。
勒庞认为独立的单个个体大都是比较理性且有责任感的,一旦个体之间聚集起来形成规模后,人群就容易互相影响与感染,并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一致性,最终形成非理性的理念和行为。
后来的学者布鲁默也比较赞同勒庞的观点,提出人们在集体行动中容易轻信谣言,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
1.2社会冲突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帕森斯与科塞。
帕森斯提出社会冲突是具有破坏性的,强调社会冲突的负功能。
科塞与帕森斯相反,他提出了对社会冲突的独到见解,认为社会冲突有正功能,比如维护社会稳定、帮助社会整合,冲突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某种安全阀的作用。
1.3相对剥夺感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格尔,他提出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有某种价值期望,社会具备各种价值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并且根据这种不同关系,提出了递减型相对剥夺感、欲望型相对剥夺感和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三种类型。
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人们的价值期望,人们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强,人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对社会稳定产生的破坏作用就越强。
1.4社会转型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社会变迁与集体行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化水平会影响社会变迁过程中是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即制度化速度大于社会变迁速度,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反之,如果社会变迁速度大于制度化速度,那么很容易就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是指对公共危机的产生、发展、应对和恢复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公共危机是指在公共领域内发生的、对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公共财产和公共福利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危机识别、危机预防、危机应对和危机恢复。
一、危机识别危机识别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首要环节。
它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具备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潜在的危机因素和可能的危机事件。
危机识别的主要方法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建设。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公共安全的信息,如媒体报道、社会舆情、政府部门报告等。
风险评估是对潜在危机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预警系统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危机信号。
二、危机预防危机预防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危机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共安全设施和设备水平等。
制定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制定一套详细的应对方案,包括组织指挥、资源调配、人员疏散、信息发布等。
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公众对公共危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开展危机教育、宣传、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公共安全设施和设备水平是加强公共安全的基础保障,包括完善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提高安全设备的技术水平等。
三、危机应对危机应对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关键环节。
它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在危机发生时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影响。
危机应对的主要措施包括组织指挥、资源调配、人员疏散、信息发布等。
组织指挥是建立一套高效的指挥体系,确保危机应对工作的有序进行。
资源调配是根据危机应对的需要,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危机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疏散是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安全地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二、公共危机的分类:一)、危机产生的诱因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三、公共危机的特性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3、不确定性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6、无序性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技术和方法,在政府和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特点、管理模式、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组织等机构为了减少由突发事件和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公共危机通常是指那些可能对社会、组织或个人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疫情等。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前,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危机事件结束后,应对措施的实施和恢复工作的开展。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需要快速反应和处理。
2.紧急性:公共危机的处理存在时间要求。
公共危机处理的时间越短,对社会、组织和个人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3.专业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方针。
这就要求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含量。
4.公开性: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需要公开和透明,便于社会和媒体进行监督和反馈。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管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中央集权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或高层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和决策,并通过下属部门或机构向外界发布信息。
该模式的优点是决策迅速,全国范围内一致,易于协调。
缺点是信息集中,其他机构的参与度较低,易造成决策失误。
2. 分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共享和协作,由各部门或机构共同参与和决策。
优点是信息分散,有利于解决问题;缺点是决策缓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协商和讨论。
3. 民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决策,重视公众声音和反馈。
优点是信息透明,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缺点是决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社会资源,易造成意见分歧和决策失误。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公共危机管理概述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于在平稳社会运行态势下的常规管理而言的。
想要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首先我们需要弄清危机、公共危机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
1危机的界定危机是指个人,群体,组织或者社会因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导致其稳定的生存秩序受到威胁,甚至可能阻碍和破坏其正常的发展进程的一种非正常的紧急状态。
2公共危机及其特征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政府在对外交往与对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危险困难的境地,其外延包括由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国际、国内危机。
因此,我们可以将公共危机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危机的发生己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公共危机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第一,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
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迹象可寻,通常是在政府和民众思想松懈,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演变为一场灾难。
故在危机发生初期,包括政府和民众在内的整个社会必然对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危机本身发展状态茫然无知或所知甚少。
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手段,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
时间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
第二,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事件的开端通常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而且其后的衍生和可能涉及的影响是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因此公共危机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难以控制,结果难以估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口 赵 平
【 摘要 】 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 多 元文化的兴起、 社会矛 盾的凸 显和高度信息化的实 现, 不同 类型的公共危机频繁发
生, 公 共危机 已成为我 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 文章认 为, 应科 学界定公共危机 管理的内涵, 探 索公共危机 管理的运 作机制和公共危机 管理的组织模式。 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基 础上 , 对学校公共危机 管理体系的完善做进一步探讨。
府组织、 第 三 部 门等 。 人们的恐慌 。 再次 是发展 期。 危 机 爆 发 后 会 产 生 一系 列 连 锁
笔者 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 ,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主 体 理 反 应 , 影 响到 社 会 或 组 织 的 各方 面 , 并且 危害 持 续 不 断 , 所 造
应与一般 的公共管理 主体一致 , 不能囿于传统 的仅 把政府作 成 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 不仅如此 , 危机发展期时问越 为唯一 的管理主体的观念 。 同时, 把 非政府组 织、 企 业和 社会 长 , 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 最后是恢复期 。 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 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 适应了时代变化, 符合社会发展的趋 制 , 由危机爆发引发 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 , 组织 势, 有其科 学合理性。 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 要 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 机产生的本质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 府、 非政 府组织、 企业和社会 公众 。 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 构成 进行改进 , 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产生了偏差。 据此 , 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 社会公共危机 管理运作机制 。 一是危机预警管理。 在确定
论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和主要内容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我国学界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就作者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成果,详细介绍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和主要内容。
【关键字】公共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危机应对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处于空前频繁的交往互动中。
在各种文明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各种危机不断出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突显,公共危机事件难免发生。
公共危机影响面广,涉及人数众多,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提升危机管理能力,正逐渐成为政府面临的现实挑战,政府的权威性和整体协调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及其主要内容作一详细介绍。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
[1]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这是与一般的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一致的。
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公共危机管理也是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是由于公共危机发生的机会较少,所以这项重要功能常常不被人们重视。
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
这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的发展。
公共危机管理是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来防范和化解危机的。
这就决定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管理。
常规的公共管理机制不足以有效处理突发的、不确定的、易变的、破坏性强的公共危机,需要通过特殊的机制,采取特殊的应对手段,才能实现公共管理的目的。
要有效地实现这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就需要事先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有必要的常设机构。
这种机构可以根据所管理的危机对象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涉及范围而不同,既可以是松散的委员会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固定的日常运转的办事机构形式存在。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的定义与分类1.2 公共危机的特点与影响1.3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与目标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与流程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2.1 危机管理体系的框架与要素2.2 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责2.3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与实施2.4 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第三章:公共危机识别与预警3.1 危机识别的方法与技巧3.2 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3.3 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3.4 危机预警信号的判定与发布第四章: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4.1 危机应对策略与方法4.2 危机处理流程与步骤4.3 危机沟通与媒体应对4.4 危机处理中的协调与合作第五章:公共危机善后与恢复5.1 危机善后处理的重要性与原则5.2 危机善后处理的程序与内容5.3 危机后的舆论引导与心理干预5.4 危机总结与经验教训的汲取第六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基础6.1 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概述6.2 我国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6.3 危机管理的法律程序与法律责任6.4 法律法规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7.1 危机决策的特点与挑战7.2 危机领导力的培养与发挥7.3 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构建7.4 危机中的决策制定与执行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8.1 风险评估的概念与方法8.2 危机风险识别与管理8.3 风险评估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8.4 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的制定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资源调配与救援行动9.1 危机资源调配的原则与方法9.2 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实施9.3 危机资源供给与国际救援合作9.4 救援行动中的志愿者管理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与应用10.1 危机管理中的科技创新10.2 信息技术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10.3 危机管理中的大数据与应用10.4 科技创新在提高危机管理效能的作用与前景第十一章: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与合作11.1 国际危机管理的框架与机制11.2 国家间危机合作的法律与道德基础11.3 国际危机响应与协调策略11.4 我国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第十二章:特定类型公共危机管理12.1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12.2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12.3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12.4 经济危机管理第十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13.1 危机心理的影响与干预原则13.2 危机心理干预的方法与技巧13.3 危机中的心理援助与社会支持13.4 危机心理干预的实践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14.1 危机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与挑战14.2 危机传播的战略与战术14.3 媒体关系管理与合作14.4 危机中的社交媒体运用与网络舆论管理第十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培训与演练15.1 危机管理培训的目标与内容15.2 危机管理演练的设计与实施15.3 危机管理培训与演练的评估与反馈15.4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持续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2.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预案制定;3. 公共危机的识别、预警和应对策略;4. 公共危机善后与恢复的处理流程和经验总结;5. 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与合作的相关机制和策略。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政治主义理论政治主义理论提供的理论视角,主要体现在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这一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点和类型,理解公共危机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流程和原则,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概述:公共危机的定义、特点、类型及影响。
2. 公共危机管理原则:时间性、效率性、协同性、科学性。
3. 公共危机管理流程:预警、应对、处置、恢复。
4.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点、类型及影响,公共危机管理原则、流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公共危机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中危机管理的成败得失。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流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改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措施。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公共危机管理概论》相关章节。
2. 案例材料:选取典型的公共危机案例。
3.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典型的公共危机案例,引发学生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点、类型及影响,公共危机管理原则、流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讨论案例中危机管理的成败得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流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改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措施。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公共危机管理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改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政府部门或危机管理机构,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危机管理流程。
2. 邀请危机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案例引入公共危机管理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分析: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其他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章:公共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案例引入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3. 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最新发展。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修改版
公共安全危机概述一、公共安全危机相关概念及特征(一)危机与危机事件:概念: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自主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侵害或破坏,其正常生产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的状态;危机事件是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将导致非均衡状态或危急,需要决策者及时应对的突发事件。
危机的特点: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安全危机:概念:是指危及国家安全,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立即做出联合反应的事态或情境,包括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本身及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特点(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概念:是导致公共安全危机的突发事件。
特点: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连带性(四)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分类(一)自然灾害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特征:1、突发性2、破坏性3、不可控性分类:1、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突发性和缓发性自然灾害2、发生原因:源生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3、表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事故(三)公共卫生事件(四)公共安全事件三、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理论(一)政治主义理论:1、公共安全危机属于认知与情感范畴。
2、公共安全危机是社会因子相互冲突造成的。
3、公共安全危机通过政治运作和启动社会修复机制实施去合法化和再合法化的过程。
(二)正常事件理论:公共安全危机是因为高技术系统和社会性系统之间相互的复杂性和紧密的关联性而引发的正常事件。
(三)工具主义理论: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对事件系统管理过程的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动态管理过程。
(四)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群体之间始终因为利益存在冲突,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将导致社会的整合与和谐。
第二单元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的依据: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的概念与特征概念: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为保证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的迅速有效开展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公共危机 管理 理念
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指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1. 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中,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增加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2. 危机预防与应对:公共危机发生前,应当采取系列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的发生概率。
同时,在危机发生时,需要快速、果断地应对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危害和影响。
3. 多元参与和协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广泛地倾听和纳入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声音和意见,通过多元参与和协作,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4. 倡导责任和诚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各方应当秉持诚信和责任,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5. 持续学习和改进: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各方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危机管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包括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危机预防与应对、多元参与和协作、倡导责任和诚信以及持续学习和改进。
这些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和影响。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4.2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4.2.1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目标、原则和要求
目标:
(1)采集信息;
(2)准确预警;
(3)及时发布信息;
(4)预警信号明确;
(5)避免信号相互干扰; (6)经济合理。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4.2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4.2.1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目标、原则和要求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第5章 公共危机的预防机制
内容提要
公共危机管理的 预防
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类型 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预防的基本策略
公共危机管理的 预案
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的原则与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的内容与类型 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的应注意的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5.1 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预防类型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2.3 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
危 机
危 机 管
危
危危
从
机
机机
危
的
理
的
的的
机
避
的
确
控解
中
免
准 备
认
制决Leabharlann 获利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2.3 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
缩减阶段
罗
伯
特
预备阶段
·
希
斯
的
反应阶段
4
R
模
式
恢复阶段
风险评估
管理
预警 培训 演习 影响分析 计划 技能要求 审计 影响分析 计划 技能要求 审计
危机的定义
角度 代表
危机定义
决策角度 过程角度 冲度角度
公共危机管理(胡税根)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探讨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
(一)危机的含义
危机(crisis),最初来源于希腊语的分离(krinein) 一词,普遍用于医学领域,其原意为决定病人是走向死 亡,还是逐渐恢复的关键时刻,以形容一种至关重要的、 需要立刻做出相应决断的状态。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危机指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失 控状态。 9· 11事件后,广泛兴起对社会危机的研究,并随之出现 了 “突发性危机”、 “公共危机”、“突发性公共事 件”等概念。
(二)公共危机的含义
突然发生的、攸关公共利益的、对于组织的存
在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急需管理者快速应 对的事件。 案例: 重庆开县井喷救险 紧急应对SARS的挑战
(三)公共危机的特征
突发性和紧急性 危害性和破坏性 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社会性和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
《韦伯词典》:危机是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
折点或关键时刻。 系统论认为:危机是一种改变或破坏系统平 衡状态的现象,可以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
“危机是一种决策情景,在此情景中作为决策者
的组织(政府)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 准则架构面临严重威胁,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 确定情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 在危机中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 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 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日本东京都危机管理机构
东京都设危机管理机构,总务局、消防厅、警
视厅、防卫厅、健康局都设有相应的防灾处室。 1991年设立了世界一流的应急指挥中心,即 东京都防灾中心。由五大机构组成:灾害对策 本部、防灾中心联络室、通信室、指挥情报室、 夜间防灾联络室。 常规状态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防灾演 练,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危机管理4R理论简述(论文)】
危机管理4R理论简述1危机管理4R理论的概念随着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相关的管理理论也不断发展,主要有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包括,征兆期预警、发作控制、延续期救治、痊愈期恢复等过程和环节,全面的应急管理理论适用于所有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它包括公共管理者实施的应急计划、监测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的步骤、善后处理的程序、总结和评估的方法等内容。
罗伯特·希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危机管理的4R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
用在公共卫生事件上,缩减力一般是指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指挥系统、人员的调整能力;预备力是事先预警防范的能力;反应力是指现场处置手段;恢复力是指事后的跟踪管理。
2危机管理4R理论的内涵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缩减管理。
此为危机管理的核心,也就是在管理的时候以减小风险及资源损耗、减短时间为目标,以使危机造成的影响有所弱化。
2)第二阶段,预备管理。
危机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被有效地化解才出现,所以在问题出现之前可以提前评估和预警。
3)第三阶段,反应管理。
有关组织的管理者应在出现危机的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处理,完成现场处置,完成对应急计划的执行。
4)第四阶段,恢复管理。
及早将危机管理及控制落到实处,使在此类事件中遭受损失的对象及早恢复,并对相关的经验进行汇总和整理,及时总结经验、评估损失和做好反馈。
用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上,对于应急管理的主体政府来说,就是要从这四个阶段入手:第一阶段,缩减管理,就是是指地方政府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指挥系统优化、各部门协调、人员资源的调整,以避免浪费时间,部门协调不畅、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从而大大缩减危机管理的资源浪费,提高应对能力。
第二阶段:预备管理,也就是事前的预警阶段,就是要事先收集事件的相关信息,提前预警,针对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预案,并对预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要对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采取何种应急响应等级;第三阶段:反映管理,也就是事中的现场处置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全面爆发后,要迅速调集各方力量,收集和公布事件信息,引导舆论导向和消除公众负面情绪,实施精准救治以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恶化,并且要边实施边调整资源,不断纠正应急处置的方向和力度,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第1章导论1.1 公共危机的界定1.1.1 何为危机主要有以下见解:(1)危机是重要的系统性威胁。
(2)危机具有极强的决外性,是不可预测、不可规划、前所未有、甚至不可管理的。
(3)危机具有独特的时间压力。
(4)危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5)危机呼唤决策。
(6)危机具有断裂性,突发断层线出现,情况会走向极端。
(7)危机让我们不知所借,固守旧有的模式是致命的。
1.1.2 关于危机的三个判断(1)危机更多意味着威胁(2)危机不一定导致转机(3)危机是“过程”,而非“事件”1.1.3 何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是指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严重威胁发生,通常由灾害或巨灾引发,对危机社会系统的核心价值与运行功能提出严竣的挑战,要求危机管理者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与心理压力下,在短时间内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决策。
1.2 公共危机的特征与分类1.2.1 公共危机的特征性1.公共威胁性2.不确定3.紧急性5.政治化6.媒体化1.2.2 公共危机的类型1.一致性与冲突性危机2.结构良好型与结构不良型危机3.速燃型、导泻型、慢烯型与长投影型危机4.突发式、潜行式、慢性危林5.常规型、不可预料型、难以驾驭型、基本型危机1.3相关概论辨析与公共危机的演变1.3.1 公共危机源头——风险1.风险的公式(1)风险 =致灾因子 X 脆弱性(2)风险 =可能性 X 严重性2.致灾因子的定义及分类(1)自然致灾因子(2)技术致灾因子(3)生物致灾因子(4)人为致灾因子3.脆弱性的定义与分类所谓脆弱性,主要是指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脆弱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环境脆弱性。
具体而言,它们的定义如下:(1)物理脆弱性主要称量在不 v 的投入却让环境人与物相对于因子的易损性。
(2)社会脆弱性指由个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相对于某一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3)经济脆弱性指一下国家、城市、社区的财政状况所决定的其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4r公共危机管理模型
4R公共危机管理模型1. 引言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环境或组织等造成重大影响,并引发广泛关注和恐慌的突发事件。
在面对公共危机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4R公共危机管理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模型,通过四个阶段的应对措施,帮助组织应对和解决危机。
2. 模型概述4R公共危机管理模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准备(Readiness)、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和重塑(Rebuild)。
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和策略,以确保组织在面对危机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其目标是建立组织对于潜在危机的敏感性,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具体策略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信息,识别潜在的危机风险。
•危机管理团队:组建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明确责任和职责分工,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风险评估和规划: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和预案。
•媒体关系建设: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信息失控。
4. 响应阶段响应阶段是在危机发生后立即采取的行动。
其目标是迅速控制和管理危机,并保护组织的利益。
具体策略包括:•危机管理计划执行:根据预案和应对方案,启动危机管理计划,并进行全面而有序的行动。
•信息发布与沟通:及时发布准确、清晰的信息,向公众和利益相关方解释事态发展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协调合作:与相关部门、组织以及社会各界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
5. 恢复阶段恢复阶段是在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组织开始恢复正常运营的阶段。
其目标是尽快恢复组织的声誉和信任,减少危机对组织造成的长期影响。
具体策略包括:•彻底解决问题:对危机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修复声誉:通过积极的公关和形象塑造活动,重新树立组织的声誉和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无声无息的发生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慢慢来袭,但相对于这种较慢的变化我们还能够适应以及应付的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人类在大自然前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
如何在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后站起来时我们的首要难题。
纵观近几年世界各地和我国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相关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理,我们还有太多地方需要反思,还有太多地方需要讨论。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经济、政治、环境、生命等造成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突发事件。
美国学者奥兰・杨认为,危机是由一组迅速展开的事件组成,它使破坏稳定的力量在总的系统或其中任何子系统中的影响作用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并增加在系统中爆发暴力的危险。
危机包括“天灾”和“人祸”,前者指的是自然灾害非人力所为,如:瘟疫、地震、海啸、洪水、冰雹、雷击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
后者指由于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灾祸。
如:交通事故、政治谋杀、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以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核危机等。
危机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
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美苏两国意识到两国之间爆发“核对抗”的危险,意识到核战争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给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唤起了日本政界和学者们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便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中国发生SARS危机等事件之后越越让世界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误区目前,我国的危机管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003年SARS危机和今年5・12特大地震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危机管理的体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对以往的危机管理的误区进行总结就十分必要。
误区一:“谈危机色变”由于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往往会带来灾难,威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影响社会目标的实现。
突发事件的爆发需要政府做出即时决策,这给决策者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政府现有应对危机和执政能力的严肃考验。
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威胁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
因此,人们往往是“谈危机色变”。
误区二:对危机抱侥幸心理危机一般具有突发性,在危机爆发之前并无明显征兆,因此对于危机的爆发政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
表现在政府部门危机意识薄弱,不能辨别潜在的危机和发现危机的最初状态。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下级一般会有隐藏或者瞒报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负面消息,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对危机有准确的预测而造成上级对危机态势严重程度的轻视,抱有侥幸心理。
误区三:封锁消息在2003年的SARS危机中,我国地方政府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政策方向,加强信息的保密以期防止恐慌、控制流言和局势、维持社会稳定。
这种做法在危机爆发的最初期较为有利。
但是,在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世界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全世界马上就可以知道,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大大提高。
而政府要掩盖事情的真相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消息的封锁使专家不能全面把握事实真相,造成对灾害的预报失误,以致社会在毫无预防的情况下匆忙应对危机的爆发。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损失,更引发人们对专家和政府的不信任。
误区四:为处理危机违反宪政精神危机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在危机爆发的初期,需要政府主体做出即时决策,赋予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利是很有必要的。
在危机状态下为把控全局和保护公共利益有必要对公民个人的一定基本权利做必要的限制或剥夺。
但是,任何决策都须在符合宪法、宪政精神的前提条件下做出,否则将会造成更长远的危害。
误区五:处理危机只依靠自救或者完全依赖政府在危机爆发后,政府理应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成为解决危机的主导力量。
在应对政策的初始反应中应承担起责任,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危机“。
所谓初始反应指的是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对新认识到的危机做出的最初反应。
”不可夸大危机的负面作用或者推卸责任,降低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一味号召群众进行自救。
当然,单纯依靠政府应对危机也具有不完整性和局限性。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没有全体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政府而言,危机的处理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在当代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处理全球性危机需要国际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应对。
第一科学认识危机危机事件的发生显然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社会的正常秩序。
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全球联系日益紧密造成危机发展的日益全球化。
因此,在当代,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
面对日益频发的危机成为现代社会难以逃避的难题,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也应逐步实现常态化管理。
面对危机爆发造成的资源破坏和正常社会发展计划的打乱,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严重伤害,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受到严肃的考验,因此人们往往会产生“谈危机色变”的最初反应。
但是,危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机遇。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危机是地理环境、社会等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形式。
危机的爆发会引起人们对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更加关注和深入反思:人类社会需要重新思考现行的发展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重新思考个体、群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方式促进人类社会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国家的治理模式,通过体制改革优化国家治理模式,从而为生态环境、社会等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但同时不能美化危机,西方有些国家试图将危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认为危机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发达的必经考验。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认识危机,既不恐惧危机也不美化危机。
第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公共危机预警是指的是在社会正常状态下公共危机管理者在危机潜伏阶段所进行的一切有效预防、警示工作。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能发现潜在危机,对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程度能有正确的识别和评估,针对不同的情况即时采取措施以规避、预防和阻止危机的爆发。
史蒂文・芬克认为危机管理是“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
3[]预警机制的建设则是完善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对危机进行超前性管理的系统。
目前我国的危机预警预防管理突出表现在预防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疾病的预防控制两个方面,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我国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构成了利用电话、无线电通信、电视和基层广播网发布预警信息的网络。
虽然我国的预警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从2003年的SARS危机和今年爆发的汶川特大地震都表明我国预警机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国政府和人民在日常工作中危机意识都较淡薄;危机管理主体缺乏专业机构和完善体系,仅仅建立了少数多发危机管理的非常设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程序的常态化建设,造成部门间的协调不畅。
因此,应针对我国预警体制目前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预警机制建设的经验,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第三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由于危机本身的特点、政府封锁消息、危机管理机构的非常态建设等原因造成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组织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
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严重影响了政府做出决策的质量,给整个社会系统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建立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危机的控制有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建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
公共危机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对于危机具有知情权。
危机信息的及时公开有利于公众了解危机爆发的状况,防止信息的误传和有关危机谣言的传播。
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将有利于广大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危机管理决策,进而得到公众的积极配合。
其次,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组织间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
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将有利于政府通过电子网络向社会各个组织及时传达危机的发展状态以及政府危机管理最新的方针和决策,增强危机管理信息的公开化和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
最后,建立政府引导媒体传播信息机制。
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已经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
建立政府引导媒体传播机制,政府可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引导公共舆论导向,引导媒体向社会发布全面客观的危机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树立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
通过媒体偏于向公众发布政府的最新政策,引导大众积极配合政府共同抵抗危机。
第四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主体往往需要有紧急处理权和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但是,政府的危机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防止违反宪政精神、滥用紧急权力、玩忽职守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
目前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有了相应的规范,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全国应急预案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规范性文件,它不仅统一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的四个级别,规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政府机关的快速上报和及时准确向公众发布信息制度,而且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追究制。
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尚不健全,表现在缺乏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法律的统一规范,部分领域危机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不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的执法环境以及执法力度都需改善。
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有利于规范危机管理程序,防止行政人员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防止政府决策违反宪政精神,保障危机管理中最低限度的基本人权。
第五优化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有效的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基本政治责任。
政府无疑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公民社会、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优化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必须完善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制度化途径,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公民参与的合理化和规范公民参与的形式。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优化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执行,以实现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合理化、合法化和法制化。
充分发挥调动社会全体的智慧,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危机管理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督,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的透明化。
由公众按照一定程序对政府的危机管理活动加以评判和监督,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目标的实现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估,以实现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