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我们在称赞人时常说:“有激情、有活力”,对语文课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缺少活力,试想:一节陈淡乏味、平静如水的课怎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当然,活力虽不是兴趣的全部,但就作者的感受及经验来说,语文课只有充满活力,才会有无穷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其实,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但仅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正如李镇西教师所言:“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灵’与‘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我们怎能设想,这样的课堂不是翻卷着浪花的海面而是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呢?”①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充满活力呢?我感到,它至少源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活力源自于教师充满激情的诱导。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著名教学专家李吉林教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②一旦学生心灵“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为课堂驾驭者的“拨弦”“点火”的方法能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能够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作者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是这样引出的。“有句话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千万家庭中,父母亲都是那么伟大与可敬,俗话说父爱如山,父爱是深沉的、凝重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挚情感人之作《背影》,来一同感受这伟大的父爱吧!”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学生对内容的共鸣,为活化课堂教学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其次,能够用充满激情的小结语,使学生产生回味感。

在执教冰心的作品《谈生命》时,我这样总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这转瞬即逝的生命历程中,有苦痛也有幸福,哪一个多一点呢?全凭自己对幸福、对苦痛的感觉,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关键在于你的一颗感悟她的心”。人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最后,老师用文中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吧!这样的结语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又怎能不情绪起伏而回味无穷呢?

再次,我们还能够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的“情”弦。比如作者在执教《安塞腰鼓》时,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黄土高原上这个民间艺术的粗犷与豪迈,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我富有激情地把全文范读一遍,范读结束时,学生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有了这样的开头,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又怎能会出现课堂气氛僵化的局面呢?

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③作者认为,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做到了这个点,语文课就会活力四射的。

二、课堂活力源自于学生的积极投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的大脑才能兴奋起来,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气氛才能真正活起来。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作者认为,起码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水平,形成人格。”④能够说,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其次,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激活课堂气氛。教师要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实行课堂讨论。作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提出了对菲利普夫妇的质疑:①、对于勒的躲避源于他们拮据的经济条件,是小人物的自私与无奈的表现,人应该加以同情并原谅。他们对于亲情的冷漠应该加以指责,他们应该接纳于勒。②、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的行动指南是“金钱至上”这两个扣住课文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通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对文章的阅读进一步深化。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说不充满了活力呢?再次,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这是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意识和习惯,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喜人局面。例如:有一次,作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说“有一问题要求学生们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话音刚落,有个同学不假思索地说菲利普夫妇肯定会高兴得要晕过去,有同学说这事不可能啊,富翁怎会和菲利普夫妇这样的穷人同船……对此,我没有立即评价,而是组织大家讨论,经过积极发言,他们认为这仅仅一种假设情况,这句话重点应放在菲利普夫妇对待有钱的于勒与无钱的于勒的态度对比上,这样的教学,不在于讨论结果的准确与否,而是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收获了思维的锻炼与情感的升华。

三、课堂活力源自于师生想像力的发挥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要深刻的领会这些教材内容,就应该充分发挥师生的想像力。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像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像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时候,你就仿佛听到了震耳的雷声,恕吼的呼啸,同时你还会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大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而飞翔在这种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很多事例充分证明,一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语文课就会满堂生辉,活力四射。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志成先生对语文教学中使用想像作过如下论述:“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无非就是调动学生的想像;开讲话的精心设计,诱发学生的想像;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启发学生的想像;设疑问难点,拨解惑,激发学生的想像;教师精讲,画龙点晴,启发学生的想像。……”⑤

总来说之,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语文教学就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就能成为有激情、有活力,令学生们都十分向往的场所。

春天是美丽的,因为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是迷人的,因为她富有诗意,魅力无穷。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就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绘出一幅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画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