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论治朱良春

合集下载

痹症朱良春经验

痹症朱良春经验

痹症朱良春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特别擅长治疗痹症,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治疗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方。

朱老将大偻病主要分为两种证型,分别治之。

1.阳虚络瘀证
治法:益肾温阳,化瘀通督
方药:蠲痹汤加減。

蠲痹汤加青风藤,金刚骨,生黄芪,泽兰,泽泻,补骨脂,骨碎补,制南星,淫羊藿,山茱萸。

随症加减:
①舌质淡,舌边齿痕重者黄芪加量
②寒甚者加制川乌,川桂枝,或熟附片、干姜;
③夹痰者加炒白芥子、半夏
④痛甚者加生白芍、制元胡;
⑤血沉显著升高者加拳参,忍冬藤。

2.阴虚脉痹证
治法:益肾养阴,通调督脉
方药:蠲痹汤加减。

蠲痹汤加青风藤,金刚骨,生黄芪,泽兰,泽泻,补骨脂,骨碎补,制南星,生白芍,生熟地。

随症加减:
①兼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
②热象明显者加虎杖,秦艽等
③口干口苦者加知母、黄柏;
④血沉显著升高者加拳参,忍冬藤。

⑤痛甚者加制元胡。

以上选自《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

方中虽然名为蠲痹汤,似乎隐去主方,其实,查朱老以前公布案例,均以上方加减。

其实,两方均可认为是仲景经方乌头汤合桂枝芍
药知母汤化裁加减。

填精补髓,是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的一个根本大法,朱老在治疗骨科疾病时,常用的补肾之品有:
龟板,鹿角片,透骨草,鹿衔草,
骨碎补,补骨脂等。

【朱良春:温经蠲痹汤--关节疼痛的自拟验方】

【朱良春:温经蠲痹汤--关节疼痛的自拟验方】

【朱良春:温经蠲痹汤--关节疼痛的自拟验方】西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骨质增生等疾病都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漫长而难以痊愈的病程也是极大的精神折磨。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治疗痹证方面具有独到见解而且疗效显著。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朱良春先生治疗痹证的自拟经验方—“温经蠲痹汤”。

痹证的治疗原则,不外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之。

如初起或病程不长,患者全面状况尚好者,风寒湿痹,自以温散、温通为正治,湿热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

久病则邪未去而正已伤,故其证多错综复杂,久病多虚,而久病亦多痰瘀、寒湿、湿热互结,且古人还有“久痛入络”之说,如此则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取效。

对此,我认为应当通盘考虑,总之以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为基本指导思想。

张介宾说:“痹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气不足,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筋脉为之不利,此痹之大端也。

”我也体会到,痹证之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即其初起,也要充分顾护正气。

我一般不用防风汤、羌活胜湿汤之类,自拟温经蠲痹汤:当归10g,熟地黄15g,仙灵脾15g,川桂枝10g,乌梢蛇10g,鹿衔草30g,制川乌10g,甘草5g。

风胜者加寻骨风20g,钻地风20g;湿胜者加苍白术各10g,生熟苡仁各15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白芥子10g,穿山甲10g,蜣螂10g;寒胜者制川、草乌各10~20g,并加制附片10~15g;痛剧加炙全蝎3g(研粉冲吞),或炙蜈蚣1~2条,刺痛者加地鳖虫10g,三七末3g,延胡索20g;体虚者仙灵脾加至20~30g,炙蜂房10g;气血两亏者,黄芪、党参也可以用。

若病久失治,阴阳气血亏损,病邪深入经隧骨骱,正气既已不足,诸邪混杂,更难剔除,筋骨损害,疼痛持续,正如金代以攻逐著称于世的张子和说:“虽遇良医,亦不能善图。

”我认为此际应当扶正与逐邪并重,扶正不仅着眼于气血,更要考虑督脉与肾,盖肾主骨,而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也。

国医大师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风湿 大偻辨治

国医大师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风湿 大偻辨治

国医大师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风湿大偻辨治用药独到之处:一是细辛,他认为该品功能温散内在寒水之气,为仲景治外寒内饮之主药,盖由于味辛走窜、善于通阳散结之故。

无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均可用之,只是寒证用量需加大而已。

二是白芥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外而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

他认为,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遂者,故常在痹证方中加用白芥子。

三是葛根,一为引经,一为疏筋解肌。

他常以葛根善解肌舒筋之用而常用于痹证之颈项不适者,认为本品有较强的缓解肌肉痉挛作用。

病因治则阳虚为本、寒湿为因的病因观朱良春认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以阳气虚弱为本,与外邪侵袭、筋骨失养相关。

督脉所过乃脊柱所在,肾督空虚复感外邪,病气留恋,病或缓或急,但总不离此病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言明其病因与阳虚感受外邪相关。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肾督两者相关。

肾督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深侵肾督,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阉失于布化;肾受邪,则骨失淖泽,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失布化、失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形成大偻之疾。

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治则观《素问·痹论》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髋关节的畸形改变。

该病病位在督脉,病机核心为肾虚督寒。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是由于先天肾阳亏虚,后天感受风寒湿等邪气,病邪趁机体正虚之时侵袭人体督脉,气血不通,壅滞经脉,邪气深入脊柱、骨骼、督脉之中,胶着不去,痰瘀阻滞经络,导致脊柱关节僵硬疼痛。

若不及时治疗,邪气侵袭人体日久,如油入面,缠绵难愈,故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病多虚、久病及肾等特点,病理实质为虚证,即肾虚督寒。

故在治疗上应坚持以补肾壮督,蠲痹通络为主。

朱良春痹证经验

朱良春痹证经验

朱良春痹证治验一、顽痹三证1、风寒湿痹证症见全身关节或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得温痛减,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

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沉细或细弦,或濡细。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用: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0g(后下),仙灵脾15g,鹿衔草30g,当归10g,熟地15g,炙乌蛇10g,甘草6g。

2、郁久化热证症见四肢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初得凉颇舒,稍稍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细弦或微数。

治以辛通痹闭,清化瘀热。

药用:制川乌8g(先煎),桂枝8g(后下),当归10g,生地15g,白芍20g,知母10g,忍冬藤30g,广地龙12g,炙僵蚕12g,乌梢蛇10g,甘草6g。

加减:痛剧者加蜈蚣3g,研末吞服,或六轴子2g:关节见红肿热痛者加黄柏10g,晚蚕砂10g(包煎);有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者加水牛角30g,丹皮10g。

3、肾督亏虚证症见身体赢瘦,汗出怯冷,腰膝酸软,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筋挛骨松,关节变形,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苔薄质淡,脉沉细软弱。

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

药用益肾蠲痹丸。

组方:生熟地各150g,全当归100g,鸡血藤200g,仙灵脾100g,鹿衔草100g,淡苁蓉100g,炙乌蛇100g,炙全蝎20g,炙蜈蚣20g,炙蜂房100g,炙僵蚕100g,蜣螂虫80g,广地龙100g,土鳖虫100g,其研细末。

另以老鹳草120g,徐长卿120g,苍耳子120g,寻骨风120g,虎杖120g,甘草30g,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g,每日服2次,食后服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

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10g,麦冬10g,石斛10g,泡茶饮服。

分型施治最忌生搬硬套,刻舟求剑。

因为人有异禀,病有殊变,证可兼夹,型可分合,所以在临床上,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因人、因证,或一法独用,或两法兼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肾督亏虚证,不是痹证晚期才可出现,而是存在于疾病的初、中、末各期,以及各型之中,只不过证情轻重有异,治疗主次有别而已。

名老中医治痹证(三):地龙、僵蚕,一升一降,舒展经络止痛

名老中医治痹证(三):地龙、僵蚕,一升一降,舒展经络止痛

名老中医治痹证(三):地龙、僵蚕,一升一降,舒展经络止

朱良春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医70余年,钻研医理,注重临床,学验俱丰,并屡有创新发挥,擅治内科杂病,尤为治痹大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药对”临床经验,疗效独特,法度严谨,名为用药,实为用方,蕴含着先生多年临证用药的宝贵经验,临床使用起来,组方简练,游刃有余,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朱良春国医大师
地龙、僵蚕
痹证初起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久之则湿变为痰,气血瘀滞,痰瘀相合,深入骨骱,阻于经隧而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已,即所谓“络瘀则痛”、“久痛入络”,此时用祛风、散寒、逐湿、清热等草木之品,多不能取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虫类药物,搜剔钻透,直达病所,始克有济。

地龙
地龙与僵蚕均为虫类药,可通络搜剔。

地龙,《本草纲目》谓其可治疗“历节风痛”。

《得配本草》谓其“能引诸药到达病所,除风湿痰结……”。

其性善走窜,长于通络止痛,且又有利湿清热之功,凡经络痹阻,血脉不畅,肢节不利诸证,每常用之,为治疗痹证的常用药,有“通则不痛”之义。

僵蚕
僵蚕药味辛咸,平,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效,亦善搜风通络。

僵蚕“气味俱薄,体轻而浮升”(《医学启源》),地龙药性咸寒,咸能降泄,两者一升一降,升降协和,舒展经络,以助通络止痛之功。

下一期:名老中医治疗痹证(四):补骨脂、骨碎补,两药相伍,补肾温阳壮督
点击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朱良春治疗痹证“药对’’经验探析

朱良春治疗痹证“药对’’经验探析

1 巧伍妙用精细入微益肾壮督首重温阳用药对治疗顽痹首重益肾壮督,而益肾壮督首重温阳,常谓“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阳复一分,则邪却一分”。

朱先生在温阳为主时常用的药对是桂枝、附子;川乌、桂枝;附子、北细辛;附子、苍术;附子、薏苡仁。

桂枝配附子乃取《伤寒论》“桂枝附子汤”之意,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桂枝散表寒以通阳化湿,附子温经络以逐寒祛湿。

乌头配桂枝,取金匮“乌头桂枝汤”之意,桂枝温里温外,其力虽弱,得乌头则力大,乌头得桂枝,不但温里之功强,且除寒、开痹、散表之功宏。

附子配细辛一为温肾助阳,一为温经散寒,且解表宣通力大,乃有扶阳之中促助解表,解表之中顾护阳气之妙。

湿盛则阳衰,水盛则火衰,故祛湿温阳并举,乃用附子、苍术为对,附子、薏苡仁配对。

朱先生治湿痹常用大剂量薏苡仁配对,温阳利湿以除痹。

益肾壮督亦重益气填精补髓,故常用鹿角片、肉苁蓉为对,黄芪、当归为对,附子、地黄为对,乃取“班龙丸”之意,益肾壮督,温而不烈。

鹿角,气血俱充,不宁温阳益气,而且益阴而填精补髓,与苁蓉、与地黄配对,则滋培润育之力更大。

此外还常用补骨脂、杜仲为对,淫羊藿、骨碎补为对,鹿含草、菟丝子为对,川续断、狗脊为对,以填精固肾,秘摄真元。

这些药对涩而兼润,补而能固。

尤其是补骨脂,气香而腥,补命门,纳肾气,益肾壮督尤有显效。

此药温能祛寒,辛能散结,润能起枯,涩能固脱,温通益损之功颇宏。

朱良春先生指出,“益肾壮督”包含两个涵义,一是补益肝肾精血,二是温化肾督阳气,阴充阳旺,自可驱邪外出,也可御敌不致再侵。

2 养血祛风宣痹定痛分型论治用药对朱先生治痹注重分期论治,初宜峻猛,中则宽猛相济,末宜宽缓取胜。

分型论治以益肾壮督贯穿始终,尤其注重治风先理血,每在益肾壮督的同时配合养血祛风,宣痹定痛。

药对常用黄芪、当归;丹参、鸡血藤;生白芍、甘草;穿山龙、徐长卿;寻骨风、骨碎补。

偏风加独活、海风藤。

偏寒加制草乌、川乌,乃因二乌虽皆温散定痛之药,但川乌力缓而效持久,草乌效速而不耐久,两者并用则速效而持久。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顽痹有奥秘!(通天手眼)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顽痹有奥秘!(通天手眼)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顽痹有奥秘!(通天手眼)朱良春老师擅治痹证,其临床经验在中医刊物上发表甚多。

今拟其要予以介绍。

1治顽痹注重益肾壮督对于痹证的治疗,若只从关节肿痛这一表象着眼,而片面地采用祛风、散寒、燥湿之法,殊欠理想之效果,尤其对顽痹疗效更差。

朱老通过几十年的临床探索,治顽痹重视益肾壮督,是其特点之一。

盖肾为水火之脏,督统一身之阳。

若肾督亏虚,则卫阳空疏,屏障失固,致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

肝肾精亏,肾督阳虚,使筋挛骨弱而留邪不去,痰浊瘀血逐渐形成,必然造成痹证迁延不愈,最后关节变形,活动受限,顽痹成矣。

“益肾壮督”,大抵包括补益肝肾精血和温壮肾督阳气两个方面。

朱老临床常选用熟地、当归、仙灵脾、肉苁蓉、巴戟天,有时用紫河车、鹿角胶、补骨脂、鹿衔草、骨碎补等药,温柔通补,而慎用刚愎之品。

盖精血已亏,刚药虑其劫阴。

朱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益肾蠲痹丸,即是益肾壮督与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涤痰化瘀、虫类搜剔诸法合用,标本兼顾。

通过益肾壮督,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正胜邪却,此即所谓“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

另外,蠲痹通络之品多辛温宣散,走而不守,药力难以持久,而与益肾壮督之品相伍后,其药力得以加强,药效得以延长,所以疗效明显提高。

益肾壮督法不仅适用于顽痹稳定期、恢复期的治疗,即使在起病期、发展期也可采用,前人也不乏在痹证早期用温肾助阳法驱邪外出之例,临床运用,贵在灵活。

2用虫药巧与他药相伍朱老临床喜用虫药,这是他治疗顽痹的又一特点。

他认为:“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入经隧骨骱,气血凝滞不行,湿痰瘀浊胶固,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行络畅,邪除正复。

”朱老应用虫药治疗顽痹,一方面根据各药的性味功能特点,以发挥其特长;另一方面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与其他药物密切配合,协同增效。

例如:寒湿盛用乌梢蛇、晚蚕砂祛风渗湿,并配以制川乌、薏苡仁;化热者用地龙泄热通络,并配以寒水石、葎草;夹痰者用僵蚕除风化痰,并配以胆南星或白芥子;夹瘀者用土鳖虫破瘀开结,并配以桃仁、红花;四肢关节痛甚者用全蝎或蜈蚣(研末冲服)搜风定痛,并配以延胡索或六轴子(剧毒药,入煎剂用2g);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关节僵肿变形者,合用蜂房、僵蚕、蜣螂虫透节散肿,并配以泽兰、白芥子;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痹证临诊三要诀二:法宜变“通”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痹证临诊三要诀二:法宜变“通”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痹证临诊三要诀二:法宜变“通”法宜变“通”此“通”字含“疏通”“通络”和“变通”两种意思。

疏通、通络是因为痹证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络脉闭阻。

痹者,闭也,不通之意。

故治疗时注意务使经络、气血畅通。

江西名中医陈昆山教授治痹也强调要“通”,认为通法是治痹证的基本治法。

其中祛邪通络、以补为通是治痹总的治疗原则。

汪履秋教授也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由于本病的病理性质属实,主要病理变化是邪阻络脉,故治疗必须以通络止痛为其原则,邪气一去,络脉舒通,痹痛自可缓解”。

朱良春教授治疗痹病,“通”是常法、通法,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围绕“通”,益肾壮督,使正气充沛,气血畅通;祛邪是为了邪去络通。

朱老指出:“痹病见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所以视其证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为正治,此间需突出一个‘通’字,即疏通经络气血之谓。

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逐湿,必温而通之……痹病的病理特点是‘闭’,虽然热邪入侵,亦需致气血痹阻始能够发病,风寒湿等邪均能够阻遏气血”。

故治疗痹证“通”法为要,朱老强调热痹也可佐用热药,也是强调了通法,《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除了治温疟高热、骨节疼痛外,后世多用于治疗痹证发热、关节肿痛;宋代《圣济总录》热痹门五方,或以犀牛角、羚羊角配羌活、桂枝,或以生地黄配附子,或以乌药、玄参、麦冬配羌活、桂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热痹,也以石膏或羚羊角配桂枝,皆是范例。

朱老很好的领悟了前辈的用药配伍特点,并且加以发挥。

临证除风寒湿痹当用温经、祛风、散寒、化湿等法通络外,热痹也佐用热药,以助络脉通利。

常用乌头、桂枝两药,但临床用量宜小些,同时,注意与其它清利通络药物配伍,效果颇佳。

通法中还包括使用虫类药搜剔通络,朱良春教授强调顽痹病机特点为久病入络,久病必虚,久必及肾,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其邪非草木类药物易于祛除,必须采用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

虫类药是朱老治疗痹证喜用、常用之品。

朱良春——痹证的治疗经验

朱良春——痹证的治疗经验

朱良春——痹证的治疗经验朱良春——痹证的治疗经验朱氏擅长治疗痹证,5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成体系,尤其对痹证中久治难愈的顽痹的治疗独具匠心,兹就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约述于下。

(一)阐发病机,标本兼治痹证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骨质增生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其他如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亦有涉及。

朱氏认为痹证的发生除有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因外,往往有阳气先虚,卫外功能降低之内因。

卫外失固,病邪方能乘虚而入,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则肿痛以作。

所以尽管其病邪有风、寒、湿、热之别,病位有肌表、皮内、经络之异,而正虚邪入的病机则一。

如失治、误治,或复感于外邪,则往往病情反复发作,缠绵日久,正虚邪恋,五脏气血衰少,气血周流不畅,经脉凝滞不通。

此时病邪除风、寒、湿、热外,还兼病理产物痰和瘀,如继续发展,病邪深入骨骱,胶着不去,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关节肿痛反复发作,以至关节变形,骨节蹉跎,不能活动。

朱氏称此为“顽痹”(如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

具有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及肾之特点。

病变部位在骨,骨又为肾所主,脊柱为督脉循行之径,能督一身之脉,肾督能统一身之阳,故肾督亏虚为顽痹正虚的一面,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经隧、骨骱为邪实的一面。

朱氏把握这一基本病机,倡导“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大法。

此法不仅适用于顽痹的稳定期、恢复期的治疗,即使在起病期、发展期也可采用,贵在灵活变通。

“益肾蠲痹丸”即是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代表方。

处方:生熟地、当归、仙灵脾、鹿衔草、肉苁蓉、鸡血藤、徐长卿、老鹳草、寻骨风、炙全蝎、炙乌梢蛇、炙地鳖、炙僵蚕、虎杖、甘草等。

此方以补益肝肾精血、温壮肾督阳气与祛邪散寒、除湿通络、涤痰化瘀、虫蚁搜剔诸法使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冶于一炉。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顽痹从肾论治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顽痹从肾论治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顽痹从肾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现代医学的风湿病中大多数疾病相类似,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数十年来,该病发病率日益增高。

顽痹是指慢性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骨性关节炎等病程较长、症情顽缠、久治不愈的病例。

朱良春认为顽痹具有久痛多瘀、久病入络、久痛多虚及久必及肾的特点。

此类患者多有亏虚的因素,若肾督亏虚,则卫阳空疏,屏障失固,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深入骨骱,胶着不去。

肝肾精亏,肾督阳虚,使筋挛骨弱而邪留不去,痰浊瘀血渐生,痰瘀交阻,凝涩不通,如油入面,邪正混淆,肿痛以作,关节变形,活动受限,顽痹成矣。

顽痹治疗颇为棘手,非一般祛风、燥湿、散寒、通络之品所能奏效。

朱良春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此证久治不愈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且其病变在骨,骨为肾所主,故确定并倡导顽痹的治疗法则: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

益肾壮督是治本之道,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骨质代谢,使正胜邪却,对根治本病起着决定作用。

益肾壮督,包括滋养肝肾精血和温壮肾督阳气两个方面,临床上他常常选用熟地、当归、仙灵脾、肉苁蓉、巴戟天,有时用鹿角胶、补骨脂、紫河车、鹿衔草、骨碎补等药,温柔通补。

益肾壮督法,不仅适用顽痹的稳定期、恢复期的治疗,即使在起病期、发展期也可采用,临床应用,贵在灵活。

根据益肾壮督法为主治疗顽痹而研制的“益肾蠲痹丸”,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影响广泛。

(朱良春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D2。

朱良春论治痛风(浊瘀痹)经验

朱良春论治痛风(浊瘀痹)经验

朱良春论治痛风(浊瘀痹)经验孟河医派作为著名中医医派之一,直至清代,孟河地区云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医界人物。

近代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

2009年6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在30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中,国医大师朱良春、裘沛然、颜德馨、颜正华、王玉川、陆广莘等均出自孟河医派,孟河医派对祖国医学的传承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师从章次公先生,章次公为“孟河医派”丁甘仁先生的门下。

朱良春继承恩师的经验,医德高尚,潜心医道。

朱良春通过大量临床观察,1989年首次提出痛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乃浊毒瘀滞使然”的病因病机理论,倡导从“浊瘀内阻”角度认识痛风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规律,创立了“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大法,首创“浊瘀痹”病名。

其后对痛风辨证分期、中药治疗方案、药效学等方面进行不断研究完善,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专科、痛风协作组全体成员在朱良春的指导下制定的“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分期、分型治疗方案”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第一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痛风病的诊疗方案。

2017年3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关于印发中风病(脑梗死)等92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的通知,将“浊瘀痹”作为痛风的中医病名列入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之中。

常见多发缠绵难愈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合成增多和/或排除减少,并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

主要以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征。

痛风己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逐年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被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痹病,3大主症必须重视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痹病,3大主症必须重视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痹病,3大主症必须重视作者简介朱婉华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首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之女。

朱婉华教授传承了朱老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肿瘤领域独特的临床治疗体系,将其总结归纳并继续钻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中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痹病出现的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三个主症的治疗,很重视。

现结合临床实践,谈谈朱良春大师的用药经验。

疼痛TENGTONG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

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风痛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

所以《黄帝内经》称之为“行痹”。

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

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唯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始可缓其燥性。

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

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祛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病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

以散剂效佳,每次2g,每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10g。

寒痛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疼痛,临床最为多见,受寒加剧,得温稍舒。

由于寒性凝冱,主收引,故其疼痛剧烈,屈伸更甚。

《黄帝内经》称之为“痛痹”。

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

【朱良春】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2016-05-24 中医五运六气“痹病”是风湿类疾病之总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其共同特征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证。

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导致经脉闭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胶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面,难以化解,以致病情反复缠绵,施治颇感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

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治疗上需于常规辨治基础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

兹就疼痛、肿胀、僵直拘挛三个主证,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用药经验。

一、疼痛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

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1.风痛:其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

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

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血之品,始可缓其燥性。

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

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

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

痹病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

痹病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

痹病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痹病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朱良春痹病与风湿病是同义词,包括骨与骨关节疾病、结缔组织病、免疫缺陷病及其他系统疾病伴发的骨关节病。

其病因有二,①内因:肾阳亏虚,气血失调;②外因:风、寒、湿热。

外邪袭踞经络,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痹痛乃作。

如失治、误治、病延日久,正虚邪恋,五脏气血衰少,气血周流不畅,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胶着难解,呈现虚中夹实,此时病邪除风、寒、湿、热外,还兼病理产物痰和瘀。

为此,在辨证施治时,必须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和三大主症,充分发挥中医药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机体的优势,始可取得较佳的疗效。

经典1三个环节1.1治证与治病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临床特色。

但如果在辨证的同时又考虑辨病,有针对“病”的用药,其结果必能提高疗效。

也就是说,要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对有关病的认识结合起来。

痹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无非风、寒、湿、热、顽痰、死血,虚证无非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这反映了不同疾病的共性,虚补实泻乃施治大法。

痹病的辨病:疾病自身的病理特点决定了不同疾病存在着特定的个性(同一证型可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用药亦应有所差异。

如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RA)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淫羊藿、露蜂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对血沉、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增高而呈风寒湿痹表现者,多选用川乌、桂枝;对湿热痹表现者,多选用草、寒水石、虎杖。

验之临床,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且可降低这4项指标。

从病理变化来说,滑膜炎是RA 的主要病变,滑膜细胞显著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滑膜内血管增多,肉芽组织形成,血管内皮肿胀,呈血管炎表现,类似于中医瘀血阻络的病机。

实验证明,活血化瘀药能够抑制滑膜的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阻止RA滑膜炎症的进展和骨质侵袭,病模实验和临床实际是颇为吻合的。

在辨证时参用当归、赤芍、丹参、水蛭、地鳖虫、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确能提高疗效。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痛风之“浊瘀痹”论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痛风之“浊瘀痹”论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痛风之“浊瘀痹”论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痛风之“浊瘀痹”论痛风是一种关节红肿疼痛发作性的疾患,根源在于嘌呤代谢紊乱,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古代亦有痛风之病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就明确提出痛风之病名,其多部著作中均有痛风的论述,影响深远。

《丹溪心法·痛风》篇中说:“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深身化热”,“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

”对痛风的病状作了生动的描述,与现代痛风病的描述非常相似。

朱丹溪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又不同于历节风。

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已经认识到有受寒涉湿等因:“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

”并认识到病人有种特殊的病理产物“污浊凝涩”,瘀滞脉络。

朱丹溪是“湿热论”的倡导者,因此在痛风治疗上,提出了“以辛热之剂,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的治疗原则。

朱良春对痛风的研究颇为深入,曾对经典及诸学百家于痛风的论述,详加分析,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思考而提出了“浊瘀痹”的病名。

他认为,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其病名与现代西医的痛风相同,但概念有异,所指的疾病不一定是现代医学的痛风,如以此诊断,易于中西混淆。

朱良春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梁肥甘之人,关节疼痛以突发、红肿、夜半为甚为特征,且有结节,或溃破溢流脂液。

受寒受湿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物,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久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见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见恶心呕吐、头昏、心悸、尿少、肤痒、衄血等症,甚呈“关格”危候。

朱良春治疗痹症(关节炎)

朱良春治疗痹症(关节炎)

朱良春治疗痹症(关节炎)
一、痹症三大主证辨证用药
1、疼痛
(1)风痛:
独活,20-30g,阴虚血燥者慎用,或配伍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
海风藤30-45g,或蕲蛇:散剂2g,2次/日,入煎剂8-10g。

(2)寒痛:
川乌、草乌、附子、细辛、桂枝、独活等,制川乌10-15g,先煎,可与甘草同用,解毒;重症可与草乌并用,川乌、桂枝、淫羊藿同用可降抗“o”,血沉;细辛可用8-15g(入煎剂)。

(3)湿痛:
生白术45g,苍术15g,薏苡仁30g,附子15g;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

(4)热痛: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热盛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盛加苍术、蚕沙;痛甚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可外用芙黄散(芙蓉叶、生大黄等分研粉,冷茶水调敷),或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烂外敷。

(5)瘀痛:
全虫、蜈蚣、僵蚕、水蛭、天南星、白芥子;南星可用15-30g。

2、肿胀
肿胀早期常用二妙、防己、泽泻、泽兰、土茯苓;中后期需加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祛瘀的全虫、地鳖虫、乌梢蛇;又有刘寄奴、山慈菇、苏木可选用。

3、关节拘挛
宽筋藤、青风藤、忍冬藤、海风藤、鸡血藤、虫类等。

上药辨证时需加用补肾固本药物:熟地、仙茅、仙灵脾、鹿衔草、肉苁蓉、补骨脂等。

二、在痹症治疗中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1、辨病与辨证
对类风关,用淫羊藿、露蜂房调节免疫;痛风用大剂量土茯苓、萆薢;骨关节炎用骨碎补、鹿衔草、威灵仙;颈椎用葛根,腰椎用川断。

2、扶正与驱邪
黄芪、当归补气血;淫羊藿、露蜂房补肾;川乌、桂枝温经散寒;苍术、薏苡仁、萆薢健脾渗湿。

国医大师朱良春:擅用虫类药治疗顽痹

国医大师朱良春:擅用虫类药治疗顽痹

导读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内科疑难危重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为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虫类药的佼佼者。

对疑难杂症的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擅用虫类药、主张“重剂起沉疴”。

学术特色1.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朱老是最早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者之一。

他力求中西医的逐渐沟通与结合,强调中、西医各有所长,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和特色所在,如结合西医辨病,宏观与微观相参,使治疗各具针对性,有利于提高疗效。

如何处理好辨证与辨病之间的关系,朱老认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对西医已经明确诊断的病,同样需要认真辨证,如果仅辨病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毁掉中医学。

他指出,疑难病之所以疑难,在于辨证之疑,论治之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能辨疑不惑,治难不乱。

对急性热病的治疗,朱老提出先发制病的论点,这一提法与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治疗热病“截断、扭转”的主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先发制病”是从各种热病独特的个性出发,见微知著,采用汗、下、清诸法,从而控制病情发展,达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目的。

2.擅长运用虫类药,顽痹证治独具一格朱老数十年来对虫类药潜心研究,上自《本经》,下逮诸家,凡有关虫类药的史料,靡不悉心搜罗,然后结合药物基源、药理药化和实践效果,辨伪存真,以广其用。

在用蜈蚣治疗骨结核的病人时,病人反映阳痿的症状也同时改善了,因此就发现了蜈蚣壮阳的功效。

顽痹一证,包括现代所称之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久治不愈者,甚为棘手,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

朱老以中医“肾主骨”理论为指导,抓住风、寒、湿、热,兼夹痰瘀,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认为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是风湿性疾病的共性;精血交损、肝肾亏虚、督脉经气阻滞、全身功能衰弱是病之本;久病入络,病邪深入经隧、骨骱是病之标。

故治宜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拟定“益肾壮督”的法则,创制“益肾蠲痹丸”,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破坏。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床医案——寒湿痹坐骨神...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床医案——寒湿痹坐骨神...

【国医⼤师朱良春临床医案——寒湿痹坐⾻神...【国医⼤师朱良春临床医案——寒湿痹坐⾻神经痛的治疗】
寒湿痹,⼜为筋痹、梨状肌综合征、坐⾻神经痛。

患者⼥,53。

初诊∶右侧臂部及下肢疼痛⼀年,⾏⾛不利,间歇性跛⾏,局部肌⾁酸痛。

辅检∶腰部 CT 正常。

经西医诊为梨状肌综合征,建议中医治疗。

⾆正红,苔薄⽩,脉⼩弦,此寒湿凝于经脉,筋经痹阻不利之咎,治宜祛寒湿,通络脉,利筋
经。

处⽅:
(1)伸筋草、鸡⾎藤、威灵仙、炒延胡、宣⽊⽠、⽣⽩芍、乌梢蛇、⼴地龙、炙蜂房、地鳖
⾍、全当归、川桂枝、制川乌、⽢草。

14剂。

(2)痹痛宁胶囊,饭后服。

⼆诊∶诸症减轻,效不更⽅。

(1)上⽅14剂。

(2)痹痛宁胶囊,饭后服。

随访已愈。

按语:梨状肌综合征为梨状肌的⽆菌性炎症,致该肌肿胀压迫坐⾻神经及周围组织,引起⼀系
列相应症状,西医虽诊断明确,但病因不清,中医认为多系久坐寒湿之地,局部受寒湿侵袭,
孙络瘀阻,邪留不去,⼈舍于分⾁,迫及筋经,⽽致筋经痹阻,以局部肌⾁酸痛及坐⾻神经掣
痛,间歇性跛⾏为主症。

#⼤家健康超能团#。

朱良春-痹证论治

朱良春-痹证论治

正文:1痹证之概念痹乃闭阻不通之意。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

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

2 痹证之分类和名称痹证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关此类病证的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依照不同的命名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4)以病程、病势命名类:暴痹、久痹、痼痹、顽痹等。

(5)以相关脏腑命名类: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等。

个人以为,对于一般痹证可按病邪性质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

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寒、热之异,因为风为致痹之先导,湿为致痹之基础,风湿相合便成寒、热之载体,为痹证俱有之成因;而对于病程较长、病势较重、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痹证,当以“顽痹”之名统称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如此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并能使辨证、立法与用药紧密结合。

3 痹证的病理特点3.1痹证发生之特点3.1.1外邪袭入,杂至为患此乃痹证发生的外因条件。

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

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湿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

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云:“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病论治 朱良春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

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6载。

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家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竭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

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做学术演讲。

1痹证之概念痹乃闭阻不通之意。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人,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

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

2.痹证之分类和名称痹证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关此类病证的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依照不同的命名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4)以病程、病势命名类:暴痹、久痹、痼痹、顽痹等。

(5)以相关脏腑命名类: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等。

个人以为,对于一般痹证可按病邪性质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

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寒、热之异,因为风为致痹之先导,湿为致痹之基础,风湿相合便成寒、热之载体,为痹证俱有之成因;而对于病程较长、病势较重、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痹证,当以“顽痹”之名统称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如此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并能使辨证、立法与用药紧密结合。

3.痹证的病理特点3.1痹证发生之特点3.1.1外邪袭入,杂至为患此乃痹证发生的外因条件。

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

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湿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

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云:“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

”因此,临床很难将风寒湿邪或风热湿邪截然分开,惟有区分其主次而已。

3.1.2 正气不足、腠理疏豁此乃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包括营卫之气、经络之气、肾中精气和督脉之阳)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和驱邪外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人。

如《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宋·严用和《经生方·诸痹门》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明·龚信《古今医鉴·痹痛》亦云:“夫痹者,……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

”3.1.3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此乃痹证发生的病理关键。

因邪气入侵之后,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则不通而发病。

如《景岳全书·风痹》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

”又云:“惟血气不足,故风寒得以人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

”清·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久而为痹。

”3.2痹证发展之特点痹证初起多以邪(风、寒、湿、热)实为主,且病位较浅,多在肌表经络之间,经治后易趋康复。

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变化与深入,必然殃及筋骨。

如湿凝为痰,血停为瘀,或与风、寒、湿、热等邪相合,交阻于筋脉,附着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关节肿大变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脏腑,进一步发展成脏腑痹(如心痹);或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呈现正虚邪恋,虚实混杂,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如油人麫,纠缠难解矣。

终而出现“四久”:久痛入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

4.辨证方法了解痹证的病理特点本身就是一种辨证方法。

此处所言辨证乃在审证求因,即根据痹证所表现的临床特征,识别发病之因,并分清其主次,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4.1 辨主症4.1.1辨疼痛如疼痛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则为风痛,因风性善行,《内经》称之为“行痹”,多为风邪偏盛所致。

疼痛较剧,曲伸更甚,得温稍舒,遇寒加重,则为寒痛,因寒性凝滞,并主收引,《内经》称之为“痛痹”,多为寒邪偏盛所致。

肢体酸痛,有重着之感,尤以下肢多见,甚则关节肿胀,则为湿痛,因湿性重浊和趋下,为有质之邪,《内经》称之为“着痹”,多为湿邪偏盛所致,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近,得凉稍舒,遇热加重,则为“热痹”,多由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湿邪所致。

若患处初始得凉颇舒,稍久仍以温为适,则为热中有寒之证。

4.1.2 辨肿胀关节肿胀必有湿邪,其病发初期湿气较甚,尚未成痰,故漫肿无边,压之柔软;若病延日久,肿势不消,湿邪内停,气血不畅,湿凝为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附着于关节,则关节肿大,触之较硬;若兼有疼痛,则为痰瘀痛。

4.1.3 辨僵直、拘挛关节僵直、拘挛,多为痰瘀胶结为患,若兼有疼痛,亦为痰瘀痛。

4.2 辨舌脉4.2.1辨舌象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即提示湿将化热;苔白腻而质淡者为寒湿。

无论舌苔如何,只要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虚之象。

如舌边见有瘀斑或衬紫者,均为血瘀之象。

若舌尖红、口干、苔燥为郁久化热之兆;口干欲饮、舌红苔燥黄为郁久化热已成之候。

4.2.2 辨脉象湿盛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或濡数;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为风湿相搏;虚涩为寒湿郁滞;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为阳虚;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挟痰者每见濡滑;挟瘀者则见濡涩。

4.3 辨病程痹证初起多以风、寒、湿、热等邪气为主;日久则多痰、多瘀、多虚和及肾,或痰瘀互结,或虚实混杂。

凡久治乏效,即或无明显痰瘀征象者,亦应考虑痰瘀之因。

5 施治经验5.1随证用药随证用药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有斯证,即用斯药”。

5.1.1疼痛疼痛是痹证的首要症状,也是患者的主要痛苦之一,迅速缓解疼痛是取得疗效并增强患者信心的关键。

根据前述辨证结果,痹证疼痛可分以下5种类型进行治疗。

(1)风痛:治宜祛风通络。

轻者用独活或海风藤,重者用乌梢蛇或蕲蛇。

独活,《名医别录》谓其“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一般用量为15g-30g。

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润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

海风藤善治风湿游走性疼痛,用量以30g-45g为佳。

乌梢蛇与蕲蛇俱可搜风止痛,惟蕲蛇之力较强,乌梢蛇次之。

蕲蛇以入散剂为佳,每次2g,每日2次,如用于煎剂则需8g-lOg。

(2)寒痛: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药用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细辛等,其中川乌温经止痛作用较强,寒邪重者尚可用生川乌(但须先煎1小时左右,以减其毒性)。

草乌与川乌药性相似,惟草乌药力更强,两药并用,可效力倍增。

因各人对乌头的耐受和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g-5g开始,逐步加至lOg-15g,且与甘草(解毒)同用;细辛可用8g-15g。

成药可用小活络丹(片)。

(3)湿痛:治宜燥湿化湿,参以温阳之品。

湿去络通,其痛自己。

药用薏苡仁、苍术、生白术、制附子等。

其中,薏苡仁可利湿除痹。

若大便调者用生苡仁,大便溏者用熟苡仁,若关节肿甚而便溏者,则生熟苡仁合用。

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二药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热痛:治宜清络止痛。

药用寒水石、知母、生地、忍冬藤等。

其中寒水石用治关节灼热肿痛每获良效。

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和六轴子等。

其中六轴子长于定痛,但有剧毒,用量宜慎。

入煎剂成人每日用1.5-3g,入丸散剂每日约0.3g-0.6g,体弱者忌服。

若常规用药结果不著时,加用羚羊角0.6g(分2次吞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明确指出:“筋脉挛急,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

”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代。

仍不解者,可用犀黄丸,当能挫解。

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份,研细末),以冷茶水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一换。

或用鲜风仙花茎叶捣烂外敷亦佳。

(5)痰瘀痛:多见于久治不愈,关节肿痛,僵直变形,活动受限的顽痹患者。

此乃痰瘀胶结于筋骨所致,故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用透骨搜络、化痰消瘀之品,方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痰去瘀消,则肿痛可止。

化痰散结用僵蚕、制南星、山慈菇和白芥子,消瘀破结用地鳖虫、水蛭、桃仁和红花,四肢关节痛甚者用蜈蚣、全蝎(研末吞服)搜风定痛,并配以延胡索和六轴子加强镇痛。

其中,制南星燥湿化痰,消肿散结,善止骨痛,对各种骨与关节疼痛均有佳效,用量为15g-30g。

凡以上关节肿痛明显的患者,尚可将煎服药后所剩之药渣,再煎药水熏洗或浸泡患处,使药液通过皮肤渗透发挥作用,提高疗效。

另外,还可用止痛搽剂外用,以缓解疼痛,处方:峰房(洗净,扯碎,晒干)180g,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各60g,用60%酒精1500ml浸泡2周,去渣,用200ml 瓶分装。

以棉签蘸擦肿痛处,每日3-4次。

注意热痹禁用。

5.1.2肿胀:“湿胜则肿”,早期可祛湿消肿,用二妙散、防己、苡仁、泽泻、泽兰和土茯苓等。

久则湿停生痰,并致痰瘀交阻,肿胀不消,故祛湿之时须参用化痰祛浊、消瘀剔邪之品,始可奏效。

化痰祛浊用半夏、皂角刺、制南星和白芥子等,消瘀剔邪用全蝎、水蛭、地鳖虫和乌梢蛇等。

此外,七叶莲长于祛风除湿、活血消肿,刘寄奴、苏木散瘀消肿,山慈菇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亦可选用。

5.1.3 僵直、拘挛关节僵直、拘挛乃顽痹之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