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汪曾祺_受戒_的_受戒_和_破戒_柯兰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位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三个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高超的描写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受戒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文章以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入手,如小和尚坐在禅师前,双手合十,一声不响地等待,这一动作凝聚了小和尚对受戒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作者还描绘了禅师牵起小和尚的手,慢慢地走向受戒地点的场景,通过这个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内心的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情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汪曾祺将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小和尚和禅师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寓意。
禅师告诉小和尚:“寺中金宝,外边狗屎”,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追求的鼓励。
小和尚通过禅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通过这个寓意,汪曾祺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虚荣和功利的批判,呼吁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小和尚被受戒后的兴奋和喜悦所感染,他紧紧地握住禅师的手,热泪盈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而禅师则温和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汪曾祺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和尚的关怀和对美善事物的推崇。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美的追求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精心的描写、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的叙述,汪曾祺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呼唤,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共鸣和对美的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启示。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宗教仪式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受戒过程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正在接受佛教的受戒仪式,希望通过皈依佛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受戒的过程中,主人公感受到了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抛弃尘世的欲望,心中的烦躁和焦虑再次袭上心头。
从整个故事的构架来看,汪曾祺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受戒经历,表达出人们对于心灵的渴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宗教仪式,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抚。
这种宁静并没有持久,主人公很快就重新陷入了纷繁复杂的尘世中。
在审美追求方面,小说中体现了苦乐并存的审美观。
在主人公受戒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短暂的快乐和内心的解脱。
佛门教义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无上乐”,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悟道得到的无上的快乐。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虽然只是体验到了一点点的无上乐,但这让他对人生感到了一种希望和欢愉。
随着主人公重新回到世俗的生活中,他很快就发现无法逃脱尘世的琐碎和烦恼。
他重新沉浸在商业的竞争中,被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所束缚。
这个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思。
通过《受戒》这个故事,汪曾祺试图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欲望和追逐,但又对于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有一种向往。
这种苦乐并存的审美观体现了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从“受戒”与“破戒”中看人性之纯美——浅析汪曾祺作品《受戒》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38期(总第462期)教育随笔▲【摘要】《受戒》作为汪曾祺先生的代表作,其在情节抒写、人物塑造、风俗刻画上都不落窠臼,显现出别样的特点与魅力。
汪曾祺虽以“受戒”为题,却处处将“破戒”之意贯穿其间,配以风俗民情的描绘,使这看似矛盾的二者之中流露出人性的纯真与美好。
【关键词】《受戒》;“受戒”;“破戒”;风俗民情;人性之美从“受戒”与“破戒”中看人性之纯美—浅析汪曾祺作品《受戒》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纪嫣然汪曾祺先生所创作的《受戒》一文主要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朦胧美好的纯爱故事。
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和尚恋爱的主题。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和尚作为佛门中人,本应摈弃七情六欲,一心吃斋念佛,与这种世俗情缘是无法联系到一起的。
但是,汪曾祺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无所拘束、民风淳朴的庵赵庄。
在这里,和尚“受戒”和“破戒”都显得那么的自然又合情,体现出人性的纯真美好,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风情画卷。
一、“受戒”—职业需要“受戒”本是佛教用语,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宗教仪式。
在小说里,明海当了和尚,就必须要去烧戒疤、拿一份戒牒,这样受了戒才算是领到了一张证明和尚身份的文凭,而明海对待受戒,就只知道是和尚必须要过的一个关,即便很疼也要咬牙挺过去。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和尚“受戒”是一种带有神圣意味的仪式,但从明海的表现不难看出,明海对待当和尚,其实并没有多少虔诚的佛教信仰,也并不是真的想要去皈依佛门受教化。
就像文中所说,“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在明海从小的认知里,和尚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自己家乡本就以此为特色,当和尚不光可以在庙里吃现成的饭,还可以攒钱,如此当个和尚也是合情合理的。
由此可见,“受戒”一词在这里早已抛却了佛教约束人欲的内涵,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是逐渐地俗世化,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成为和尚的职业需要。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寺庙中一个居住着一个受戒僧的故事,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并体现出作者追求和倡导的审美理念。
汪曾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在人物描写中也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作者对月亮的描绘:“那月亮现在千山万水,人说它离人很远,我不这么觉得,这是天地凑合起来的一种美。
”(《受戒》),表达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美的观照。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思考与探讨,体现了他对宗教美的追求。
小说中的受戒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追求,积极参与寺庙的宗教活动。
作者通过对受戒僧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和追求,批判了世俗的功利观念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他也思考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和价值。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探究和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寺庙和僧侣的生活状态的揭示,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美的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寺庙中僧人默默无闻的生活,他们冥思苦想、努力修行,过着简朴无欲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美的价值,并呼吁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净化。
他通过对比寺庙中僧侣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反差,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追求道德美的思考。
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可以看出,汪曾祺在这篇小说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美的探讨。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使读者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美和情感的思考与反思。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论《受戒》之“破戒”
论《受戒》之“破戒”摘要: 《受戒》是汪曾祺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1980 年发表于《北京文学》。
小说题目虽名《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在小说中描绘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充斥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人性狂禅“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言“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受戒》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空气宛若梦境的“桃花源”——庵赵庄,通过描写生活在其中的一对小儿女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赞颂了尘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揭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
《受戒》在未发表之前,有人曾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回答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①不可否认,作者在小说中也做到了,小说中处处都能发现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讴歌。
但不同寻常的是,这种思想情感却是通过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的朦胧爱情展现出来的。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
佛教文化是“受戒”文化,它是以一种宗教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本质。
”②而小说中的受戒,应该就是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宗教仪式,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
但在《受戒》小说中却并非如此,其人物、情节处处彰显着“破戒”之意。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也正是因为世俗化才显得小说处处充斥着“破戒”的意味。
在“荸荠庵”内,和尚们只是将僧尼作为一种平等自由的谋生职业而非宗教和信仰的传播者,他们大多拥有与普通人相同的人生向往,庵内的和尚学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就可以混口饭吃,可以攒钱,可以娶妻,可以斗纸牌、搓麻将、吃水烟。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结合了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受戒》所展现的审美追求,对人性、情感和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性的审美追求展现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里的僧侣和俗世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人性的善良和复杂。
在寺庙里,僧侣们虔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清净,却也常常受到现实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面对着来自世俗的诱惑和外界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性的审美探索,使得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让人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情感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内外人们的各种情感纠葛,包括爱、恨、喜、怒等等。
僧侣们的清净之爱和世俗人的纠葛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分析,汪曾祺表现出对情感的敏感和深刻理解,让读者对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作家将情感融入到对生活和人性的审美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展现出了对情感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审美追求。
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理解。
作品中汇聚了丰富的审美元素,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对《受戒》的审美追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汪曾祺作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对我们的文学理解和人生感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人性、情感和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浙江大学的学生在1950年代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浪迹天涯的太太爷——浪迹人士、文学家、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浪迹天涯的太太爷,也是一位杰出的现代文学家——汪曾祺。
《受戒》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小说,描述了一位年轻的人在佛教寺庙中受戒的过程,展现了佛教信仰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探讨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
首先,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体现在对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描写上。
在小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小说中涉及的每一个物品、事物都有相应的味道或气味。
例如,佛像的香气被描绘为“檀香味极浓”,释迦牟尼的饭菜被描述为“小麦粉加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草莓味”,还有地上的泥土也有米汤香味等。
通过这种方式,汪曾祺使读者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味觉。
其次,汪曾祺在小说中通过对景色、人物特征、房屋建筑等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体验。
比如,作者将释迦牟尼的房间描绘成“道士住的房间,可以描述为矮小、黑暗、潮湿,从屋檐上倾泻而下的水滴混合着屋角里的灰尘和蛛丝”,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房间的冷清和潮湿。
汪曾祺在小说中还通过对释迦牟尼服饰的描写,表现了他那种慈悲无限、百般欣赏万物的精神状态。
汪曾祺从生活细节的角度刻画了佛法的精神内涵。
最后,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还体现在对感情的描写上。
小说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思想颠簸和情感变化。
他一开始对受戒抱有很多疑虑,感到像“楼上劈头盖脸地木梳挖掘一样的医生摆放出千年的经文之前,他的境遇和心情总是如同一支自由落体,仿佛属于某种海洋的自由落体”。
他随后的心情变得忧虑和失意,但在佛教的讲解和观看佛像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渐渐平静下来,内心浮躁消散了。
总之,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涉及了对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以及对感情的描写。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浙江文学家汪曾祺的一篇小说,氛围迷离,主题丰富,情节曲折。
小说描绘了一个和尚入住一座偏远山寺的生活,其间展现了一个和尚的修行过程和改变。
本文将从小说的审美追求角度出发,探讨其艺术特点。
首先,小说塑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从一开始,小说就以“沉静的山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灵、飘渺的气氛。
在这个氛围下,读者仿佛也进入了山寺的一角,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之美。
《受戒》中的空灵是来自于这里的无人之境,这种安静是一种全然入迷的状态,人们在其中彻夜难眠。
这种环境对于和尚的修行十分有利,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和尚独有的精神世界。
同时,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
从和尚的心路历程、寺庙的陈旧与淳朴,到僧侣视角的自叹与推惜,作者用一种温情的笔调,描画出了多重人物的深层心理。
在这些人物中,最为鲜明的是和尚的内心橙景。
在大禅堂睡不着的时候,他对自己长期的堕落、对叔伯父母的思念、对自己一世别无遗憾的感慨等,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另外,小说描绘了和尚在修行过程中的纠结和挣扎。
他在这座山庙中所经历的陡变为他的心境带来了不小的波动,在和尚走出自己的道路时,这种波动变得更加明显。
他曾想过要丢开佛法的枷锁,甚至不顾亲人的反对回到尘世中来。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坚不可摧,但后来又转向更加狂热的信仰。
这样的转变为小说注入了一丝逼真的情感。
最后,小说细心刻画了山寺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浓郁的自然意象。
在晨光初照时,古老殿堂的木梁彰显着苍老、朴实的韵味,而丛林深处的古老松柏仿佛在一声声钟鸣中发出呜咽。
整个山寺被浓郁而微妙的自然意象贯穿,让读者不禁沉迷于这片寂静而美丽的景观中。
总之,《受戒》是一篇充满审美追求的小说。
作者通过巧妙描写人物内心、塑造自然意象、刻画环境氛围来展现自己多样的审美深度。
其笔法恰到好处,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也让我们对生命中的意蕴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入生活的细腻描写而著称。
其中《受戒》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人生轨迹的追溯,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叙事关系、意象符号和人物形象等角度来分析《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运用了复杂的叙事关系来展示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小说主要通过叙述主人公受戒前后的生活情景来体现。
受戒前,主人公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小的年轻人,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父亲坚决要求他受戒,这使他备受纠结。
在受戒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和束缚,忍受各种压力和痛苦。
通过对受戒前后主人公生活情景的对比,汪曾祺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在意象符号方面,汪曾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意象符号来呼应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譬如,小说中的大自然被描绘成丰富多彩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来对比主人公受戒后的生活,暗示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而主人公受戒后的压抑生活,则通过压抑的呼吸、令人窒息的烟味等意象来表现。
这些意象暗示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和幸福的渴望。
通过意象的使用,汪曾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幸福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主人公作为传统与现实的交汇点,他将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传统封建礼教之间进行了抉择。
虽然他选择了受戒,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从未消失。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而主人公的父亲则代表了传统礼教的权威和压力,他对主人公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汪曾祺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渴望。
《受戒》通过复杂的叙事关系,巧妙的意象符号和深入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汪曾祺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第一篇: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随意性汪曾祺在文章结尾处是这样写的:“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个梦境,体现了他的审美世界,那个世界,于我看来是一种随意如水的唯美存在。
引用汪老对于小说的定义:“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所以《受戒》那个时期的小说,多以回忆呈现,讲述着平凡琐事,冲淡平和,而那些温情与唯美,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过滤了浮躁喧嚣,所以我们看到的《受戒》,那么的纯然宁静,与自然相亲相爱,和伦理,文化,历史无关。
这份古典情韵,使他无愧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本身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解构。
文章之初,我们看到叙述者对于“荸荠庵”这个名称的解释,富于佛教意味的菩提庵却被“俗人”叫成了荸荠庵。
这一讹称很具隐喻涵义,它代表着一种民间化的、世俗化的对佛教的解读。
而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这种“俗称”。
或许是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一种有意的“省略”或“忘怀”。
“和尚庙”“尼姑庵”也是俗人约定俗成的想法,荸荠庵住的却是和尚。
这一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的。
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这些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中和尚与佛教的神秘性与神圣性。
这种消解便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我们可以用一种自由的心态随着叙述者一起,去欣赏那些美丽的故事。
而叙述者自己,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随着记忆的流动,讲着那些分不清是真是假的清新飘逸的梦。
汪老曾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他的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情节因素少,逻辑联系弱,较少矛盾冲突,以大量的风土人情或画面构成小说,使其更像生活。
比如文中对于明海入庵之后生活的描写,从庵里的摆设,明海的早晚课,写到了庵里的人口,从庵里的师傅们,又写到了当地的风俗,放焰口,和尚娶妻,盂兰会,山歌小调,和尚的水烟袋,和尚打牌,又引出了铜蜻蜓的趣事,过年杀猪。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名士风骨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名士风骨《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贾宝楼受戒的描述和描写,展现了一个名士的风骨和境界。
本文结合小说中的细节和语言特点,分析了汪曾祺的名士风骨。
一、名士风骨的外在表现首先,贾宝楼对服饰的高度要求就体现了他对名节的追求。
小说中,贾宝楼受戒时穿着锦衣红裤,头戴三阳帽,腰佩金银花翎,脚踏干黄靴,非常讲究;另外,他又以石膏为礼,寓意“重熟”的美德。
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贾宝楼的身份和地位,更展现了他作为名士的自觉和自尊。
此外,贾宝楼也对仪容仪表有着高度的要求。
小说中,他在受戒前一刻会对自己进行精心的打扮,以充分展示他的仪表。
这种要求在小说中有一些体现:“贾宝楼托起霓裳,插入万寿,一件红檀钏后扣,样样都要候过来。
细刺绣的手帕,要对好纹,才藏腰里;脖子七串本香,要一串一串等着,他才在金盘旁烧过”(《受戒》)。
最后,贾宝楼的言辞举止也是名士风骨的外在表现之一。
他语言中流露出的深邃、文雅、自信等特质,让人不由地想起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
例如,“贾宝楼在他宗教的高峰人物面前,显得平平常常。
他悄然发觉,处在神的面前,自己是多余的,但他并没有感到自卑。
他的自尊心深深根植于他自己的主见、主义之上,这些主义和主见更让他感到自己作为个人的价值、意义和后代的意义”(《受戒》)。
二、名士境界的内在体现除了外在表现,名士风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境界。
贾宝楼在小说中的表现,充分呈现了汪曾祺对名士境界的把握和理解。
首先,贾宝楼有一种“有所不为”的境界。
小说中描写他在受戒前到处走动,看着水流,嗅着花香,听着钟声,微笑着,仿佛世事已归参悟:“他登上台阶,仿佛回到了贞观时,曾自己长安城头俯视那一片九州大地的年代”(《受戒》)。
这种乐观向上、心态平和的境界,与名士近乎乐观的生活态度完美契合,同样显示出贾宝楼的一种人生境界。
其次,贾宝楼拥有一种理性、超然的思想境界。
小说中,他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对寺庙的建筑和艺术也有深厚的认识和欣赏。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解放主题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解放主题《受戒》一文虽然题为“受戒”,但是其中人物却很少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主人公明海,他身为一个马上成为小和尚的人,在去往菩提庵的路上遇到了小英子,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最终在他在金碧辉煌的善因殿里受了戒,成了一个真正的和尚,却也在回到村里的河上直面自己的内心,选择和小英子在一起。
正是这种选择,作者的这种安排表达了他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当时文学主流的另类思考。
汪老《受戒》一文中的庵赵庄是个“奇怪”的地方。
这里的一切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又有许多不同。
文章开头就介绍到在庵赵庄出家不叫出家,而是“当和尚”,而且“和尚”已经成了庵赵庄的一门职业,和劁猪的、织席子的、画匠等一样。
应该注意到这里举出的职业,在平常大家的印象中,“出家”是一件神秘或者说神圣的事,但是在庵赵庄,“和尚”的地位和“婊子”一样,只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并没有更多的道德附庸。
可以说,作者通过这种设置,轻轻巧巧地将“和尚”这一词所代表的佛教系统拉进凡尘中,消解了它的神圣性,使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宗教系统失去了它的神性,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混杂进世俗的天地里。
这之后写到明海与舅舅一起离家,而在他走向佛教系统前,他的过渡仪式只是穿上用舅舅的旧衣服改的短衫,在父母面前磕了个头就走了。
这是在明海生活中第一次走向条条框框,也是他向被约束的生活走出的第一步,只是这“第一步”有点稍微的不正式,可以说是作者冲淡佛教系统神圣性的另一个描写。
作者的这些描写也为后文中庵里和尚们的生活伏笔了。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
” 像是庵中的三个和尚,仁山、仁海和仁渡,一个是庵里的账房先生,身上沾满铜臭味和烟味;一个娶了老婆,还把媳妇带来庵里住,因为庵里凉快;最后这个就是一个年轻人,会杂耍、会唱歌、长得好看,于是和很多女人纠缠不清。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如若说到和尚,不知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形象,假使你读过汪曾祺的《受戒》,可曾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那里边的和尚念经如唱戏,过节要吃肉,还能娶老婆,还可唱“花焰口”,就像普通人家的日子,那样的有滋有味,那样的朴实悠长。
《受戒》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是汪曾祺在辍笔40年自己60岁之时反思社会人生后的纯熟创作,在那个文化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受戒》使人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思想冲击。
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绵绵密密的软化了人们僵化的心灵。
那么,这篇与当时主流文坛截然不同的小说到底给我们以哪些文学享受和新的启迪呢?一.情节故事呈现出诗意之美《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人小事,掌故旧闻,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但那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会意和熨帖。
从《受戒》中,我们看到小和尚明子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纯洁质朴的感情,与其说被小说打动,不如说是被自己的青春记忆所感染。
看着明子和小英子一起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扌歪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那些神秘的喜悦是否会让你联想起自己年少时那纯真的恋爱?你也许想起了校园里的凌霄花和冬青树,也许想起了黑板上粉笔的吱嘎声,也许想起了年少的眼中那明亮的光芒,他们就像是冬天里哈出的白雾一样,朦朦胧胧却又依稀温暖。
这,就是一种诗意之美。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汪曾祺是个很难归类的独特的小说家。
所以说,你根本无法用某一种定义去框定汪曾祺的小说,它极力打破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它就是它,无法复制,不可重述。
这也正是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在。
二.风格特色展现出一幅写意风俗画在风格特色上,汪曾祺的小说比较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
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自己曾说画画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并著有《文与画》等书作,而《受戒》就像是一幅写意的风俗画,在写法上看似随意,却精、气、神俱全。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精湛的辞章和独特的视角著称。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表现道家智慧与人性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陶五叔的经历展现了生命的追寻和境界的追求。
这部小说展露出了汪曾祺的独特的审美追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示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小说中的陶五叔是一个以自然为依托的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贯穿全书。
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宁静,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
他的生活也与自然相连,他喜欢吃野菜、喝自制的糙米酒。
汪曾祺通过描写陶五叔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寄托,传递出一种简朴而纯粹的审美情感。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来展现人性和人生的深层次问题。
小说中,陶五叔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变故和心灵追求,他通过修行寻求心灵的安宁。
修行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战斗,他不仅要面对外界的艰辛和挫折,同时也要面对内心的困惑和纠结。
他修行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超越人类的境界,而是希望通过修行让自己更加接近真实和本真的自己。
这种修行的心境传递出了深远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小说中的陶五叔是一个信奉佛道两门的智者,他融会贯通佛、道两家的思想,在修行中体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
汪曾祺通过陶五叔这个角色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复杂而又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通过对陶五叔修行心境和人生观的描写,汪曾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在语言表达方面,汪曾祺运用了独特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文字简练而又深邃,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洞察。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
整个小说仿佛一幅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突出了汪曾祺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僧人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对僧人受戒仪式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文章以主人公不舍离别的心情开篇,通过描写寺庙、僧人禅堂的布置、佛殿里泛黄的壁画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严和神秘。
通过对僧人袒露心声、短短十八字的受戒誓言以及嗓音沙哑的僧人的描写,使读者对受戒仪式的神圣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受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汪曾祺在《受戒》中注重对细节的描绘。
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如“香烛腾腾,檐口初现云彩,层层圣象似乎隐现”,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佛教世界。
作者对佛殿内的壁画的描写,如“泛黄的壁画早已剥落”,让读者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长久流传。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整个受戒仪式更加真实,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整篇小说围绕着僧人受戒的经历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在仪式中的心情变化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整个受戒过程更加丰满,使读者能够在欣赏小说的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和文化。
汪曾祺在《受戒》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
通过对佛教僧人的描写,如“高大而结实的僧人”、“他们斗志昂扬地唱,直到喉咙发哑”,作者赞美了佛教僧人的虔诚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仪式的描写,如“受戒誓言结结实实被我说下”,作者赞美了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作者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仪式的庄重性的描写使得整个受戒过程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读者也因此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美。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细节描写、独特叙事和对佛教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东西方的审美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其中一部代表作品《受戒》,即展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受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珍贵的作品,它呈现出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表达、情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了他对审美的独特追求。
作品中的主人公苏小妹性格开朗、豁达,善良、乐观,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受世俗的诱惑和束缚。
而另一位主人公柳母则是性格刚烈、坚毅,她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挫折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
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汪曾祺展现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关怀,他试图表现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情感表达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
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温度,作者对苏小妹的毅然决然选择和柳母的坚强爱情进行了感人的写照。
他透过故事中的细节展现出了对情感世界的敏感和细腻的把握,从而展现出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高度审美追求。
在《受戒》中,汪曾祺的情节描写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
小说讲述了苏小妹和柳母在尼姑庵中的生活点滴,苏小妹在尼姑庵中与柳母的相遇和相知,感情的升华与蜕变。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表现方式,体现了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语言运用的处理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表现。
他善于运用简练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细腻和情感的强烈。
通过语言的表达,汪曾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情感风景的世界,展现了他对情感世界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的《受戒》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情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汪曾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解构《受戒》:汪曾祺佛教文化的文学表现
解构《受戒》:汪曾祺佛教文化的文学表现《受戒》是中国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在佛教寺庙中受戒的经历,展现了佛教文化在汪曾祺笔下的独特表达。
本文将从汪曾祺作品中体现的佛教思想、文化符号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进行解构与分析。
一、佛教思想的呈现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主人公受戒的经历,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启迪和救赎。
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个修行有成的尼姑。
虽然有了修行的成果,她却依然感受到生活的痛苦和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在寺庙中受戒后,主人公重获新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汪曾祺传递了佛教思想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强调个体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二、文化符号的运用《受戒》中大量运用了佛教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以丰富作品的意象与深度。
在故事中,寺庙被描绘成充满佛教气息的圣地,如香烟、经书、佛像等形象的描绘都暗示着佛教的存在。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文化对于人们心灵的影响,如主人公在佛像前面痛哭流涕的场景,表达了内心的无助和对佛教的虔诚。
三、文学技巧的运用汪曾祺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叙事手法,使得《受戒》中佛教文化得以深入人心。
首先,他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将寺庙的环境描绘得令人身临其境。
其次,通过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此外,作者还运用意象的方式,如通过寺庙中的钟声、香烟的销毁等,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四、佛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呼应《受戒》中,汪曾祺将佛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呼应了人们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心理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扰,渴望通过信仰和修行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受戒》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又以佛教文化为支撑,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文化的表达与描写,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影响和启迪,运用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巧妙的文学技巧,将佛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向读者传递了追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情感共鸣。
_受戒_与_破戒_下的生命形态_浅析_受戒_中汪曾祺的生态伦理道德理想
自由的生存状态。 《受戒》 中所表 然健康的生命形态的追寻就是在像 《受戒》 之类的小说当中, 流行的是质朴的民俗风情、 它在昭示着自在的人性回 这样一种人的主体自由讲叙中显示出来的。在他的小说里, 现的意味着自然健康的生命形态, 人物形象的思想、 言论、 行为是自由的, 想什么, 说什么, 做什 归, 淋漓尽致地诉说着汪曾祺那颗 “中国式抒情人道主义” 的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 的美。 一个问题:健康, “ 正在成为当今社会上个人关心的头号问题。 美、 人们谈论健康, 比谈论 ‘总统选举’ 反恐战争’ ‘ 、 更热心, 然而, 在健康的问题上人们更容易踏入一个又一个误区。那么怎样 ” 才能走出误区?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思考 的问题。 汪曾祺的小说 《受戒》 似乎给我们一些提示和答案。 《受 戒》 展现了一幅幅自然、 平和、 淳朴的生活画面以及清新淡雅 的自然风光, 用美丽动人的生活表达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小 说看了让人觉得这样舒服与美好, 这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顺 乎自然、 自由潇洒的生活形态, 而更重要的是, 小说所表现的 对生命、 社会形态的理性思考, 那就是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 生命就会健康, 社会就会平和。汪曾祺笔下的风俗民情愈是 美丽, 愈是表现出他对这种 “破戒” 的生命形态的热爱, 愈是表 明了他要破除一切 “清规戒律” 和打碎各种桎梏的渴望, 也愈 也难怪乎, 汪曾祺他自己说: “我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性。 美, 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汪曾祺笔下的人生是审美的人生, ” 叙说的人性是自然健康的人性。在像明海和小英子、 荸荠庵 里的几个大和尚这样的普通人和日常的生活当中, 汪曾祺用 他那曲宽厚博爱之心描写着生活的无穷乐趣, 去寻觅人性自 然的美、 生命原样的健康。 这种美, 这种健康在 《受戒》 中一对 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里, 蕴含着对 生活和人生的挚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里得到真真正 正的集中地表现。 在这一片生命充满朝气、 万物生机勃勃的苏北大地上, 因 为它保留了更多原始初民的生活形态和生命欲求, 才表现出 了汪曾祺这样的用心良苦。无论是受戒前的小明子, 还是受 戒后的明海小和尚; 无论是庵赵庄三三两两的人家像自由快
浅谈汪曾祺《受戒》的“受戒”和“破戒”
浅谈汪曾祺《受戒》的“受戒”和“破戒”
柯兰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2(0)6X
【摘要】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题目是"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看似冲突,但细细品味,却是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冲突
【作者】柯兰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浅谈汪曾祺的《受戒》中的“矛盾”与“和谐” [J], 侯镔芮;
2.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恋水情结 [J], 殷娜
3.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恋水情结 [J], 张峥
4.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个性解放意识 [J], 丘思瑜
5.从“受戒”与“破戒”中看人性之纯美--浅析汪曾祺作品《受戒》 [J], 纪嫣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汪曾祺《受戒》的“受戒”和“破戒”
柯兰
西华师范大学
神州文学
摘要: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题目是“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看似冲突,但细细品味,却是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冲突
汪曾祺的《受戒》刻画了一段纯美的初恋故事,看似佛教的礼教“受戒”与和尚的情爱“破戒”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小说却丝毫没有任何戏剧矛盾冲突的情节。
本文将从小说人物与情节、作家创作心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人物与情节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生存空间和淳朴风俗的生活方式。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1“庵赵庄”这一符码,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
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
“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
佛教文化是“受戒”文化,它是以一种宗教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本质。
而小说的情节却处处彰显着“破戒”。
当和尚意味着接受特定的“规范”。
正是这些“规范”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
然而这里的和尚全无“规范”的特征:“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
二是可以攒钱。
”2在这里和尚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非是宗教和信仰的传播者。
和尚们也一样的娶妻养子,打牌逗乐,唱黄调子,杀猪吃肉,和姑娘大婶打情骂。
这些看似不合规范礼仪的事宜却以悄然默化的方式深入这片土地乡民的骨髓。
和尚不再是信仰和神圣的象征,而是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们同样有着追求自然和人性的权利。
在这一层面上看,小说表述的深厚内涵正是外来的宗教在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对抗以后的一种结果:宗教被容纳式地接受,被本土文化所扭曲变形、整合吸收。
宗教本来的意义是要约束人心中的欲望,使人成为符合各种“规范”的人,而在这个独有的乡土空间里人们还保存着乡土的人性之棱角,当它们相遇时,棱角克服了规范,于是规范也就淡化了。
这淡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
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
“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3小英子以幼稚少女的心态而不是站在大众圣神的心态去说这句话,受戒这一仪式成为了空洞的符号,它不再是封锁人们心灵的枷锁。
小英子更是自然之美与礼教规范反抗的代表,也是“破戒”与“受戒”这一矛盾冲突的体现。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自然人对于宗教的重新解读。
小英子保存着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性情。
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
她与明海的初次见面,好不扭捏地把莲蓬分给明海吃。
明海也经常出入英子的家,帮着英子的姐姐花绣花,帮着做农活……这种情爱在日积越累中悄然天成了,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而明海呢,情爱不会因为他是一个和尚而在他身上停止生长,他也像正常男人一样情欲慢慢滋长。
当明海单独和英子在一起时:“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4小说中多次提到明海动情的地方似乎都与水有关,水,时而平静,时而壮阔,不受社会礼教规矩的束缚,更是明海的心中之水,哗啦啦地流进英子的心底。
所以这个层面来说,“受戒”不再是宗教规范和约束的象征,规范人们心灵和自然的枷锁不再是受戒这一宗教仪式;而这个淳朴的小山村里,人们的心灵不存在“受戒”,也就不存在“破戒”之说了。
二、作者创作
汪曾祺在本文结束后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一“注脚”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返了。
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试图“复活过去”的一次努力。
“注脚”也可能说明了汪曾祺梦想追寻一种理想意境中的生活。
然而,梦既无从寻觅,唯有诉诸语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于圆满作者的那一个梦。
小说抛开了几十年统治一切生活的政治主题,在当时“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从探讨“生存”困惑的作家眼中看来,对生活的这种诗意化肯定也是不可接受的。
正如在人人“受戒”的年代,他还能“破戒”吗,为何在八十年代人们还在伤痕、哭泣、反思的时候,汪曾祺能写出此种诗意来?
汪曾祺在谈到《沈从文的寂寞》:“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也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
”5那么什么是沈先生所希望重造的民族品德呢?
“相信在‘另外一时’,人们将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6这是汪曾祺对自己老师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师承沈从文风格的写作路线的回答,是对自己的《受戒》另一种解读,看似水般平淡的语言和情节之下,其实隐藏的是作者痛苦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对当时人性扭曲的反思。
这源于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偿,也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所谓白日梦。
文革期间,汪曾祺被江青“控制使用”,“江青每一个戏都规定这个戏的主题是什末,必须明确,形成后来我对明确这两个字很反感”7汪曾祺要逃离这种困境,汪曾祺复出后的小说充满温馨,是寻求在小说里得到补偿。
他不写经历过的痛苦冤屈,也不写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改革的期望,他用充满温爱的眼睛看人,去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美,感觉着生活的诗意。
“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8汪曾祺把梦境设置在水乡氤氲的环境里,《受戒》,写得确实美极了,那是一种符合人性发展的自然之美。
所以从这个层面说,汪曾祺关于《受戒》中“受戒”与“破戒”的文化冲突,其实也是对社会无形的反抗。
注释:
1《受戒》汪曾祺
2《受戒》汪曾祺
3《受戒》汪曾祺
4《受戒》汪曾祺
5《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
6《从文习作选.代序》汪曾祺
7《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关于〈受戒〉》汪曾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