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汪曾祺_受戒_的_受戒_和_破戒_柯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汪曾祺《受戒》的“受戒”和“破戒”
柯兰
西华师范大学
神州文学
摘要: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题目是“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看似冲突,但细细品味,却是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冲突
汪曾祺的《受戒》刻画了一段纯美的初恋故事,看似佛教的礼教“受戒”与和尚的情爱“破戒”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小说却丝毫没有任何戏剧矛盾冲突的情节。本文将从小说人物与情节、作家创作心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人物与情节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生存空间和淳朴风俗的生活方式。“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1“庵赵庄”这一符码,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
“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佛教文化是“受戒”文化,它是以一种宗教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本质。而小说的情节却处处彰显着“破戒”。
当和尚意味着接受特定的“规范”。正是这些“规范”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然而这里的和尚全无“规范”的特征:“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2在这里和尚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非是宗教和信仰的传播者。和尚们也一样的娶妻养子,打牌逗乐,唱黄调子,杀猪吃肉,和姑娘大婶打情骂。这些看似不合规范礼仪的事宜却以悄然默化的方式深入这片土地乡民的骨髓。和尚不再是信仰和神圣的象征,而是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们同样有着追求自然和人性的权利。
在这一层面上看,小说表述的深厚内涵正是外来的宗教在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对抗以后的一种结果:宗教被容纳式地接受,被本土文化所扭曲变形、整合吸收。宗教本来的意义是要约束人心中的欲望,使人成为符合各种“规范”的人,而在这个独有的乡土空间里人们还保存着乡土的人性之棱角,当它们相遇时,棱角克服了规范,于是规范也就淡化了。
这淡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
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3小英子以幼稚少女的心态而不是站在大众圣神的心态去说这句话,受戒这一仪式成为了空洞的符号,它不再是封锁人们心灵的枷锁。
小英子更是自然之美与礼教规范反抗的代表,也是“破戒”与“受戒”这一矛盾冲突的体现。从她身上可以看到自然人对于宗教的重新解读。小英子保存着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她与明海的初次见面,好不扭捏地把莲蓬分给明海吃。明海也经常出入英子的家,帮着英子的姐姐花绣花,帮着做农活……这种情爱在日积越累中悄然天成了,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而明海呢,情爱不会因为他是一个和尚而在他身上停止生长,他也像正常男人一样情欲慢慢滋长。当明海单独和英子在一起时:“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4小说中多次提到明海动情的地方似乎都与水有关,水,时而平静,时而壮阔,不受社会礼教规矩的束缚,更是明海的心中之水,哗啦啦地流进英子的心底。
所以这个层面来说,“受戒”不再是宗教规范和约束的象征,规范人们心灵和自然的枷锁不再是受戒这一宗教仪式;而这个淳朴的小山村里,人们的心灵不存在“受戒”,也就不存在“破戒”之说了。
二、作者创作
汪曾祺在本文结束后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一“注脚”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返了。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试图“复活过去”的一次努力。“注脚”也可能说明了汪曾祺梦想追寻一种理想意境中的生活。然而,梦既无从寻觅,唯有诉诸语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于圆满作者的那一个梦。
小说抛开了几十年统治一切生活的政治主题,在当时“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从探讨“生存”困惑的作家眼中看来,对生活的这种诗意化肯定也是不可接受的。正如在人人“受戒”的年代,他还能“破戒”吗,为何在八十年代人们还在伤痕、哭泣、反思的时候,汪曾祺能写出此种诗意来?
汪曾祺在谈到《沈从文的寂寞》:“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也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5那么什么是沈先生所希望重造的民族品德呢?
“相信在‘另外一时’,人们将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6这是汪曾祺对自己老师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师承沈从文风格的写作路线的回答,是对自己的《受戒》另一种解读,看似水般平淡的语言和情节之下,其实隐藏的是作者痛苦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对当时人性扭曲的反思。
这源于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偿,也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所谓白日梦。文革期间,汪曾祺被江青“控制使用”,“江青每一个戏都规定这个戏的主题是什末,必须明确,形成后来我对明确这两个字很反感”7汪曾祺要逃离这种困境,汪曾祺复出后的小说充满温馨,是寻求在小说里得到补偿。他不写经历过的痛苦冤屈,也不写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改革的期望,他用充满温爱的眼睛看人,去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美,感觉着生活的诗意。“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8汪曾祺把梦境设置在水乡氤氲的环境里,《受戒》,写得确实美极了,那是一种符合人性发展的自然之美。所以从这个层面说,汪曾祺关于《受戒》中“受戒”与“破戒”的文化冲突,其实也是对社会无形的反抗。
注释:
1《受戒》汪曾祺
2《受戒》汪曾祺
3《受戒》汪曾祺
4《受戒》汪曾祺
5《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
6《从文习作选.代序》汪曾祺
7《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关于〈受戒〉》汪曾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