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知识点一:IS曲线的移动1.投资需求的变动。
2.储蓄的变动。
3.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
4.定量税的变动。
5.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
总结:1.自发支出量增加(如i增加,s减少,g增加,t减少,tr增加等),会使IS曲线右移;反之,自发支出量的减少(如i减少,s增加,g减少,t增加,tr减少等),会使IS曲线左移。
2.知识点二:LM曲线的三个区域币投机需求的大小,可将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一、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段)LM曲线斜率为0。
当利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时r2,人们手中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会去买债券,而是持在手中,货币需求成为无限大,即存在流动性陷阱,此时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即货币政策无效,但此时财政政策有效。
二、古典区域(LM曲线垂直段)LM曲线斜率无穷大。
当利率上升到较高水平r1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因为这时债券价格非常低(债券价格只会涨不会跌),人们手中本来准备用于投机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债券。
当然人们为了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这时的货币需求就只有交易与预防需求,它不受利率的影响,此时,财政政策无效,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但会降低利率,还能提高收入。
这符合古典经济学派以及以之为理论基础的货币主义的观点。
三、中间区域LM曲线斜率为正。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为保持货币市场均衡,交易需求量必须随利率上升而增加。
利率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此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有效。
知识点三:财政政策的分类一、自动稳定对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评价:(1)是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具有自发性的经济机制;(2)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3)财政制度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有限,只能起到减轻萧条和通胀的作用,不能改变其总趋势;(4)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但不能替代财政政策。
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核算GDP的三种方法:①生产法②支出法:GDP=C+I+G+(X-M)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5、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7、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I+G+X-M=S+T+K8、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核算指数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i = s 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应修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课程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2、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Δ(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Δ(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
(2)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2、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Δ(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Δ(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Δ(5)乘数论(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7)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8)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
(3)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
(4)了解利率的决定。
(5)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6)掌握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2、教学内容(1)投资的决定Δ(2)IS曲线(3)利率的决定Δ(4)LM曲线*Δ(5)IS—LM曲线分析(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PPT大纲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等
2024/2/2
12
03
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2024/2/2
13
失业类型、原因及影响分析
01
02
03
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等。
2024/2/2
失业原因
经济周期波动、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 市场不完善等。
失业影响
浪费劳动力资源、减少产 出、增加社会成本、影响 社会稳定等。
工具选择依据
经济形势判断、政策目标取向、金融 市场状况等。
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 开市场业务等。
2024/2/2
1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果评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调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货币政 策效果。
27
06
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探讨
2024/2/2
28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融合趋势
1
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传统界限
介绍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法 和假设上的传统区别。
2 3
融合趋势的表现
分析近年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理论、方 法和政策上的相互融合趋势,如宏观微观一体化 模型的发展等。
融合的意义和影响
相机抉择原则
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灵活选 择财政政策措施
2024/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相互配合,共 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实践与挑战
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动稳定 器作用和相机抉择原则,是宏观经济 调控面临的重要挑战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第一篇: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简单的说就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收入。
2.均衡产出的条件:E=y 也可以用 i=s来表示。
3.消费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c(y)c=α+βy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c/△y =dc/dy5.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之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6.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7.储蓄函数方程式: s=y-c=y-(α+βy)=-α+(1-βy)8.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P3879.均衡收入:y=(α+ I)/(1-β)P39310.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k=1/(1-β)11.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P399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资本边际效率MEC :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公式P412)2.IS曲线: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3.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量大体上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精品)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二、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二、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一、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二、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一、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二、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一、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二、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一、了解与识记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二、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期末复习资料说课讲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①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 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
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即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②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③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失业者或者没有适合的技能,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④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即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⑤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用来描述实际GDP短期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它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极为重要的联系。
根据奥肯定律,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动推测或估计GDP的变动,也可以通过GDP的变动预测失业率的波动。
⑥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的坐标系中。
它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时,失业率高。
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⑦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
⑧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第十二章1.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6)主要目标不同:一个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GDP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最新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知识重点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知识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宏观: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宏、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分析有其微观基础;*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2)宏微观经济学的不同分析方法*微观:个量分析法*宏观:总量分析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一、 GDP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 一国……*国土原则:GDP*国民原则: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 NOKIA(北京)--中国的GDP,芬兰的GNP* Haier(美国)--美国的GDP,中国的GNP*GNP+国外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国外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 2.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或一个季度,不涉及过去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二手货)。
*不是销售的(存货)在本质上,总产值等于产量乘以市价,这与销售收入的概念相同,但后者需要交易达成才能产生,总产值则与是否能卖出无关3. 全部……*经济中生产的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商品注: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如:毒品)4. 最终……*中间产品: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最终产品:由消费者消费的产品。
例如:某企业用纸生产贺卡。
*中间产品:纸*最终产品:贺卡5. 物品与劳务……*GDP 既包括有形的物品(食物、衣服、汽车),又包括无形的劳务(理发、清扫房屋,看病)6. ……市场价值的总和*最终产品的价值用货币加以衡量*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例如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利用下式计量GDP :二、GDP的缺陷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
宏观经济学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这使得不同时期的GDP 不能够直接比较,也使得象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通过市场的活动很难在其中得到反映;GDP核算“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相对纯净的流量指标,且该指标并不反映产品的实现情况;明确GDP核算的地域范围是“一国或一地区”,注意其在核算原则上与GNP的区别。
由于人们经常把GDP作为指导和反映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读者在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指标的重大缺陷(如,GDP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以现有的GDP指标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
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
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即投资支出。
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
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两部门(私人部门)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
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的公式表达:从宏观经济来看,总需求(AD)是购买者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它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它们分别用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总供给是全部产品和劳务供给的货币总值。
产品和劳务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加以生产,因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来表示总供给。
居民所得到的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则,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C+S,2.三部门经济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
为了保证三部门经济的正常循环进行,不仅储蓄等于投资,而且政府的税收(T)等于政府的支出(G)。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Y,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3.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
要使四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出口(X)等于进口(M)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Y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对国民收入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国民收入,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它包括五个经济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或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GNP第一,GN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考试点(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6 8 8 5- 3 6 5
重点章节与重要考点
从大的结构上说, 重点章节一般分布在前述中的第二与第三部分, 即宏观分析的短期与长期 模型。 从历年相关院校的试题中, 我们发现具体的考点主要分布如下:I S - L M 模型、 蒙代尔 - 弗莱明模 型、 总供给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模型、 宏观政策效应与政策争论。
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9 3 )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 9 5 ) 第一节 消费 ( 9 5 ) 第二节 投资 ( 9 8 ) 第三节 货币需求 ( 1 0 0 )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 1 0 4 ) 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 1 0 4 )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 1 0 4 ) 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1 0 7 )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 A D- A S 模型 ( 1 0 7 )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 1 1 0 ) 第六节 名义粘性 ( 1 1 1 )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 A D- A S 模型 ( 1 1 2 )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 1 1 4 ) 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 1 1 4 ) 第二十三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 1 1 7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 1 1 7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 1 1 7 ) 第三节 在应用时应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 1 1 8 ) 第四节 科学主义 ( 1 1 8 )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 1 1 9 ) 第六节 当前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 1 1 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
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MPS。
3、消费函数
①社会消费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的关系:上面分析的是个人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个人消费函数的加总,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
(1)国民收入分配。
人们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
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贫穷者边际消
费倾向高。
因此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实行累计个人所得税,将富人潜在的储蓄转化为公众的收入,用
于消费。
社会消费数量增加,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储蓄越多,曲
线向下移动。
反之同理。
1、投资函数
I=e-dr
2、IS-LM曲线
①IS曲线:
(1)含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I=S是均衡的条件。
c=a+by; i=e-dr均衡收入的公式为:
Y=(a+e-dr)/1-b 变形为:r=[(a+e)/d]-[(1-b)/d]
(2)移动:
自发投资增加,向右上方移动,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移动量乘以乘数。
反之向左移动。
储蓄增加,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反之同理。
增加政府购买,向右移动,移动量等于政府购买增量乘以乘数。
增加一笔税收,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税收增量乘以乘数。
②LM曲线:
(1)流动性偏好和货币需求动机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
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
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3个: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2)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3)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很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候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
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低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不管多少货币都愿意全部放在手中。
(4)货币需求函数:
L=L1+L2=ky-hr L是货币需求
m=M/P m是实际货币量,M是名义货币量,P是价格指数
货币需求函数:
L=(ky-hr)P
(5)LM曲线:
R=ky/h – m/h
(6)LM曲线的移动
价格水平不变时,名义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价格水平上升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7)IS-LM计算题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
(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业率下降约1%)。
价格稳定是第二目标。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第三目标。
平衡国际收支是新加入目标。
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政府支出调节经济。
内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财政政策的(税收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好,反之挤出效应大,效果越差。
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大(例子:罗斯福
新政)
②货币政策:
货币创造乘数:D=R/rd-re,用k表示。
市场利率上升,rd、re下降,货币创造乘数上升。
再贴现率或贴现率上升,货币创造乘数下变小。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经济。
工具: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变动法定准备率。
局限:
萧条区域(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失效。
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时滞性。
国际流动带来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十八:失业和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摩擦,结构),非自然失业(周期)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充分就业:无非自然失业。
价格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分类、成因、效应、应对。
(1)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超额需求通过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不赢球,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反面对比。
(1)+(2)=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3)货币现象通货膨胀
MV=Py,表明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增长率-产量增长率。
产量增长率看作固定不变,则货币增长率一对一影响通货膨胀率。
(4)结构性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为了减缓通货膨胀,提高失业率,降低GDP(奥肯定律)
为了降低失业率,提高通货膨胀,增加GDP
短期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替换定律,长期不存在。
二十一:
①经济增长:
GDP
②经济周期
主要是四个阶段,三个长度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三个长度:
短周期:基钦周期,两个字2、3*3.5 年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三个字10年
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一堆字50年
熊彼特综合
长周期=6个中周期=18个短周期一个短周期约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4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