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DOC)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DOC)](https://img.taocdn.com/s3/m/ae8d41843186bceb19e8bb9e.png)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DOC)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
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胡文仲版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胡文仲版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c995b8f12d2af90242e6e8.png)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胡文仲版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1章跨文化交际1.1 复习笔记一、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注意的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日盛。
3L.S.Harms关于交际的看法(1)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要经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技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2)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L.S.Harms认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1Marshall Singer的观点(1)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2)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
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1)把各种文化差异放在同一个标尺上,不同国籍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在原则上与Singer是一致的,但不像Singer那样过分强调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独特性。
3Ron和Suzanne Scollon的观点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群体都有各自的独特的语篇系统,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语篇系统方面,研究语篇差异比研究文化差异更有意义。
4对Singer和Scollon观点的评价(1)Singer和Scollon的观点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些现象的不满。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4dd38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6.png)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圣才出品】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68a91060029bd64783e2cf8.png)
第2章跨文化交际学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
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2.在我国为什么是一批外语教师首先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答:在我国首先是一批外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的原因:(1)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许国璋先生于l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
(2)在80年代学术刊物上讨论文化差异的文章为数不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际教学路子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
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作了规定。
在教材中对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知识的材料,有的设文化知识注释一栏。
跨文化交际概论 梗概
![跨文化交际概论 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3e55135f3b3567ec102d8a26.png)
跨文化交际概论胡文仲第七章社会交往一.见面语人们见面都要有所表示,承认对方的存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很不同。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较多,例如good morning,good night都是祝愿性质的。
而汉语中比较少,一般说“早!”2)英语中中性的见面语如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
Hi的作用相当于“你好”,但是意思大不如后者那样明确。
3)汉语中有些见面语是英语中少见的,因此,常常引起西方人误解。
在汉语中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字作为打招呼的方式,例如,在校园里学生见了老师会叫一声“老师”表示敬意。
而英语中不能以称呼代替问候。
4)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
而英语中会被人看做是明知故问,甚至是侵犯个人隐私。
二.告别语来访的客人在结束访问以后都要向主任告别,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
英美人在向主人告别时往往要先表示几次,最后才站起来,正式的告别比较短暂。
与英美人的告别比较,我们的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也就是说,前面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铺垫,话说的差不多了,双方都感觉到时告别的时候了,主人和客人走到门口还要继续聊一会,然后客人才能真正告别。
由于告别的程式和节奏不同,因此西方人有时觉得中国客人走的急促,甚至主人还没有思想准备,客人已经站起来准备走了,中国人习惯在离开主人客厅以后再聊一会,在英美人的家里作客以后,主人送到门口很快告别,中国人会觉得主人不够亲切。
三.谦虚与恭维以往在讨论中西文化时常常举例说明西方人如何愿意接受恭维,中国人如何拒绝恭维。
事实上,无论哪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
只是,中国习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谦虚与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
中国人看重谦虚与比较强的群体观念有关。
其次,我们iaoshi 谦虚的方式和程度也与西方不同。
我们在称呼方面有一整套谦词。
英语中虽然也有,但只是零星一点。
谈到自己是“鄙人”,妻子是“拙荆”等。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c3ef9dd69dc5022abea0034.png)
第6章非语言交际1.如果比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答:非语言交际更重要,原因在于:(1)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
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
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2)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
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
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调节相互的关系。
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
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捧替代语言交际。
在人们讲话时,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
2.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答:(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
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e9471d580eb6294dd886c89.png)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
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
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
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
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
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
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
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圣才出品】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45e453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d.png)
胡⽂仲《跨⽂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跨⽂化交际的障碍)【圣才出品】第11章跨⽂化交际的障碍1.⼈们为什么常常会期望其他民族与⾃⼰⼀样?答:⼈们之所以常常会期望其他民族与⾃⼰⼀样,原因在于:(1)不同⽂化背景的⼈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个⽑病是误以为对⽅与⾃⼰没有什么两样。
⼀旦发现对⽅的⾏为与⾃⼰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化交际的失败。
在认识上的这⼀误区是跨⽂化交际的⼀⼤障碍。
(2)认为别⼈与⾃⼰⼤致相同的想法⼗分⾃然,但是,对于跨⽂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
必须不断提醒⾃⼰⼈们有着不同的⽂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化,善于与⾃⼰的⽂化对⽐,才能逐步提⾼⾃⼰的跨⽂化意识。
2.你能⽤⾃⼰的亲⾝体验说明Storti的模式吗?答:Craig Storti认为在跨⽂化交际的过程中,⼈们⼤致经历这样⼏个阶段:(1)期望对⽅与⾃⼰⼀样;(2)实际情况并⾮如此。
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引起⽂化冲突;(3)感到愤怒、恐惧;(4)决定退缩回去。
3.请⽤英语释义的词典查以下⼏个词并说明它们有什么区别:generalization;categorization;stereotype。
答:(1)generalization:n.概括;普遍化;⼀般化;(2)categorization:n.分类;分门别类;编⽬⽅法;(3)stereotype:①vt.使⽤铅版;套⽤⽼套,使⼀成不变;②n.刻板印象,陈腔滥调,⽼套;铅版。
4.我们当中有哪些刻板印象是⽐较典型的?试举例。
答:(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为的⼀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它是⼈们对某⼀类⼈或事物产⽣的⽐较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时经常出现的⼀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2)刻板印象的典型①经常听⼈说的“长沙妹⼦不可交,⾯如桃花⼼似⼑”,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汉硕 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胡文仲
![汉硕 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胡文仲](https://img.taocdn.com/s3/m/6351b9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9.png)
汉硕跨文化交际学笔记胡文仲汉硕(Hanshow)是一家专注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公司,致力于匡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
作为一位跨文化交际学的学习者,我有幸参加了汉硕的培训课程,并从中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经验。
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
而在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往往会浮现误解、冲突甚至矛盾。
因此,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汉硕教授了我如何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信号。
汉硕的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文化间的礼仪、习俗和价值观,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理解这些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往往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这样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理解不同的交际方式。
其次,汉硕教授了我如何有效地应对文化冲突。
在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时,文化冲突是难免的。
然而,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冲突是非常重要的。
汉硕的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提问和解释来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和行为,以免引起更大的冲突。
除了以上的知识和技巧,汉硕还教授了我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汉硕的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交际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触来增强交流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和称呼,以及如何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和行为。
通过参加汉硕的培训课程,我对跨文化交际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930c0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0.png)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篇一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胡文仲老师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不会特枯燥啊?毕竟是学术类的嘛。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胡文仲老师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跨文化的大观园里畅游。
书里讲的那些例子,那叫一个生动!就比如说不同国家对于时间观念的差异,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我和一个外国朋友约好时间见面,我早早到了,结果人家不紧不慢地踩着点来,当时我心里那个急呀,觉得这人咋这么没谱。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也许在人家的文化里,准时就是在约定时间到达,而不是像我们习惯的提前一些。
不过,我觉得吧,跨文化交际真的就那么容易理解吗?也许表面上我们能说出一堆理论,但真正到了实际情况中,可能还是会手忙脚乱。
比如说,知道了不同文化在礼仪方面的差异,可当你身处那个环境,能保证自己就不会犯错?但反过来想想,这不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所在吗?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让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尝试理解和包容。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读一读这样的书,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闹笑话或者产生误会。
你们说,未来的世界,跨文化交际会不会变得更加重要?我觉得肯定会!那我们是不是得提前做好准备,多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呢?篇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哇塞,读完胡文仲老师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有意思?”结果呢,啪啪打脸!这书简直太精彩啦!书里提到的各种文化差异,就像一道道谜题,让我忍不住想要去解开。
比如说,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的国家喜欢吃生的食物,而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太能接受。
这到底是为啥呢?是因为习惯?还是因为传统?我就想起有一回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一个外国友人一起吃饭。
我热情地给他夹菜,觉得这是咱中国人表达友好的方式。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的读后感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d5f31e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8.png)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就像个刚学会新魔法的小巫师,看周围的世界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外国人那些奇奇怪怪的行为和想法,就像来自外星球一样难以理解。
比如说,有些国家的人见面就亲脸,左一下右一下的,咱中国人可没这习惯,咱们最多握个手,还得看场合是不是特正式。
在书里我才明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啊,就像不同口味的冰淇淋,香草味的和巧克力味的虽然不一样,但各有各的美妙。
书里讲了好多跨文化交际中的“坑”。
就像不同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有的国家的人把时间看得像金子一样珍贵,约会迟到个几分钟就像犯了天大的错;可有的地方呢,大家就比较随性,时间就像是有弹性的橡皮筋。
这要是不了解,在国际交往或者和外国朋友相处的时候,可不得闹误会嘛。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要去探险的小冒险家,这本书就是我的探险指南,告诉我哪里有陷阱,哪里有宝藏。
还有啊,书中关于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的部分也特别有意思。
咱们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大家就像一群紧密相连的小蚂蚁,一个家族、一个团体都特别团结。
但有些西方文化就更强调个人主义,每个人都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都要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这就好比一群人出去吃饭,中国人可能就习惯一起点菜,大家分享各种菜;而有些外国人可能就各点各的,吃自己喜欢的。
这些差异要是不搞清楚,就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踩雷。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那也是充满了文化的“暗语”。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文化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就像咱们说“龙”,那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威武又吉祥;可在西方文化里,“龙”有时候就代表着邪恶和恐怖。
这就好像同样是红色的衣服,在婚礼上在中国是喜庆的代表,在有些西方文化的葬礼上可能就是禁忌的颜色。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个文化的小使者,充满了使命感。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人就像不同颜色的丝线,大家交织在一起才能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画卷。
要是因为文化的误解,大家都互相排斥,那这幅画可就难看死了。
我就想着,以后要是有机会和外国朋友交流,或者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小角色,我就能像个聪明的小机灵鬼一样,巧妙地避开那些文化的碰撞,还能把咱们中国优秀的文化分享给全世界呢。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圣才出品】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c545a30eff9aef8941e069c.png)
第12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1.在和其他国家的人士接触的过程中,你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什么?答:在中国教师中曾经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在美国学习或进修过1~2年。
他们在文化方面感到最难适应的与英美教师完全不同:(1)身体接触(包括拥抱、接吻、拍打等)。
(2)与美国人谈话。
(3)衣着。
(4)在社交场合如何处理尴尬的场面。
(5)交朋友等。
由此可见,对于异文化不适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人们不适应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2.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对异文化的适应方面是否有区别?你认为原因何在?答:(1)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对异文化的适应方面有区别。
(2)原因①解释文化休克的理论中,一种是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件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负面影响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
②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会带来许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
根据一项调查,在43项负面影响事件中,有16项与迁移到新的文化环境有关。
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生活中带来一系列的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因此人们才会感到抑郁、沮丧、消沉,甚至会生病。
③人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
一般来说,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的人,年纪大的人,妇女以及未婚者适应能力比较低。
3.除了书中所列的跨文化训练的各种方法以外,你还有什么其它建议?答:除了书中所列的六种跨文化训练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典型实例分析法。
这种练习的优点是受训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先做出判断,然后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通过许多这类的练习,可以了解目的国文化的各个侧面,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巧。
汉硕 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胡文仲
![汉硕 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胡文仲](https://img.taocdn.com/s3/m/daeb48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5.png)
汉硕跨文化交际学笔记胡文仲汉硕跨文化交际学笔记胡文仲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这种交流涉及到语言、行为、价值观念、信仰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三、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1. 促进商业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环境,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
2. 促进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3. 提高个人竞争力: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个人在求职和职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跨文化交际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视为重要的招聘和晋升标准。
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1. 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六个维度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了解和应用这些维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交际方式。
2. 跨文化沟通技巧:跨文化交际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例如,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使用具有歧视性的语言;要注意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如姿势、表情和眼神等;要善于倾听和提问,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3. 跨文化冲突管理: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冲突和误解。
管理跨文化冲突需要灵活应对,尊重对方的观点,善于解释和沟通,寻找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
五、结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c3d8aa910ef12d2af9e793.png)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就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与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就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就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就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就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就是指个人的行为, 而就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就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就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就是在我们把她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 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与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与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9cdc9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3.png)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和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理论框架。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和相互理解。
跨文化交际学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顺利进行。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跨文化交际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效果: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规则和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3. 增进国际合作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框架1.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和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3. 语言和交际行为理论:语言和交际行为理论研究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符号和意义等。
五、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 语言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应加强语言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应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观念冲突,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并寻求共同点。
六、结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环境中的挑战,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
(NEW)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NEW)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ffc0f3cddccda38366baf3e.png)
目 录第1章 跨文化交际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第3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第4章 交 际第5章 语言交际第6章 非语言交际第7章 社会交往第8章 人际关系第9章 经营管理第10章 价值观第11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12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第1章 跨文化交际1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1)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2)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3)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等等。
2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利弊有:(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没听过“个人文化”的说法。
过分强调个人文化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6e7a7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7.png)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读后感以前我吧,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就停留在表面的那种好奇。
比如说看到外国人,就觉得哇,他们长得不一样,说话好奇怪。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这其中的门道可太多了,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像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就特别强调个人主义,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的私人空间,要是不小心侵犯了,人家可能就会不太高兴。
可在咱们东方的一些文化里呢,集体主义就比较浓厚,大家喜欢抱团,家族啊、团体的联系可紧密了。
就好比家庭聚会这事儿,在咱们这儿可能是全家老小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在一些西方家庭里,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不一定愿意凑这个热闹。
这差异可太有意思了,感觉就像在两个不同的星球生活一样。
而且在交流方式上也大有不同。
有的文化里,说话那是直来直去的,有啥想法就直接说。
就像美国人,他们可能在商务谈判的时候,会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
可咱们东方文化呢,有时候就比较含蓄委婉。
比如说拒绝别人的时候,可能不会直接说“不”,而是拐着弯儿地暗示。
这要是在跨文化交际里没搞明白,那可就容易产生误会啦。
我就想象着要是一个很直接的外国人和一个含蓄的中国人交流,那可能就像两条交叉但又没在一个轨道上的线,看着交汇了,实际上却没对接好。
书中还提到了非语言交际的部分,这可把我惊到了。
我以前都没怎么重视过身体语言、眼神交流啥的。
原来在不同文化里,同样的手势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就像那个竖大拇指的手势,在咱们这儿是表示好、棒的意思,可在有些地方,这可能是个不礼貌的手势呢。
还有眼神交流,有的文化里,直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尊重和真诚;但在另一些文化里,可能长时间直视就是一种冒犯。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用一套独特的身体密码在交流,要是不知道这些密码,那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里可就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学会一些特殊技能的小探险家。
以后要是真有机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我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懵懵懂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Richard Porter 8 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Porter. Samovar 3 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语言过程(语言、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的使用)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 6 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和同事的关系、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思想观念二、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与语言学关系密切1.发展的比较晚,具有不同的传统,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密切。
2.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 International3.Jenny Thomas 《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因为语境可能不同。
4.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后来转向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国情知识分析着重研究文学名著的篇章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80年代初期始。
初期,重点在于外国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已经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国民性研究。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它的理论与材料来至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等。
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实地观察、调查访问。
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等都作了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
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准备了必要条件。
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关于文化的定义,主要是依据人类学家的著作。
在具体的文化差异方面,跨文化交际学取之于人类学的则更多。
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
深入分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同的的心理反应,一般采取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收集确切的材料和数据,然后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重视理论。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从事研究,提出一些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提出注意目的语的文化。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第三章文化的定义与特征一、文化的定义1.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
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
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
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现代汉语词典》: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层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80年代关于文化的讨论大体有两种趋向。
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对于文化的界定大致上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1)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
2)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
3)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3.我们所使用的文化的定义“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再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Kluckhohn 1)文化时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时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4.文化定义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文化本身涵盖面广,其次学者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
二、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文化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
正是人类有了语言,人类知识才得以积累,文化财得以传承。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
研究文化的困难之一在于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
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
5.文化时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贯穿研究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文化时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
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就必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
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
第四章交际一、交际与传播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二、传播的定义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
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
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四、传播的模式早期影响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特点:优—简明扼要缺—忽略社会环境、反馈1949 Claude Shannon Warren Weaver 线性模式增加“噪音”(干扰因素)、分解媒介50年代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五、传播模式与跨文化交际编码、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即使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能出问题)Lyle模式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总: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
——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残余影响。
纳西族——母系社会。
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
山高水长,水深火热。
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同此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
总:以上仅仅是从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词的构成方面观察文化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
实际上,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商号名的选择,口彩及语讳,成语及谚语等。
专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联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语言学。
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与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