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研究_综述

锂离子电池研究_综述

锂离子电池研究综述—陈欢1 锂离子电池简介离子电池又称为“摇椅电池”,是指以可供锂离子嵌入脱嵌的物质作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

电解质一般采用溶解有锂盐的有机溶液,根据所用电解质的状态,可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一个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及隔膜组成,外加正负极引线,安全阀,PTC(正温度控制端子),电池壳等。

虽然锂离子电池种类繁多,但其工作原理大致相同。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经过隔膜和电解液,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以相反过程进行。

再充电,又重复上述过程。

以典型的液态锂离子为例,当以石墨为负极材料,以LiCoO2为正极材料时,其充放电原理为:充电时,Li+从LiCoO2中发生脱嵌,释放一个电子,C3+被氧化为C4 +,与此同时,Li+经过隔膜和电解液迁移到负极石墨表面,进而插入到石墨结构中,石墨结构同时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锂—碳层间化合物Li x C6,放电时过程则相反,Li+从石墨结构脱插,嵌入到正极LiCoO2中。

图1 锂离子电池从放电示意图1.2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2](1)能量密度高,输出功率大。

(2)平均输出电压高(约3.6V),为Ni-Cd、Ni-MH电池的三倍。

(3)工作温度范围宽,一般能在-20-45℃,期望值为-40-70℃。

(4)无记忆效应。

(5)可快速充放电,充放电效率高,可达100%。

(6)没有环境污染,称为绿色电池。

(7)使用寿命长,可达1200次左右。

当然,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还存在一些不足。

(1)成本较高,主要是正极材料的价格高,随着正极材料的研究开发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更廉价的正极材料,如LiMnZO4、LiFePO4等己经初步商品化。

(2)过充电的安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3)与普通电池的相容性差,一般要在用3节AA电池(3.6V)的情况下才可以用锂离子电池代替。

2.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输出电压、比容量、循环使用寿命,目前正在开发的正极材料主要是具有层状结构、尖晶石结构和橄榄石结构的嵌入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钻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磷酸亚铁锂、三元复合材料等。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解释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解释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解释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是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迁
移来实现的。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通常为金属氧化物)迁移到负极材料(通常为碳材料),负极材料通过插入锂离子来存储
电荷。

同时,正极材料中的氧化物也会释放出电子,并经过外部电路
提供电流。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迁移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释
放出的锂离子会重新插入到正极材料的空位中,同时正极材料吸收锂
离子并释放出电子。

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此锂离子电池可以进行多
次充放电循环。

整个反应过程中通过电解质来实现离子的传输。

电解质一般是液
态或固态的,在电池内部形成离子通道,使得锂离子可以在正负极之
间迁移。

需要注意的是,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如电解液的分解和正负极材料的腐蚀。

这些副反应可能会导致锂离子
电池的寿命下降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中
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的界面反应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界面反应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界面反应研究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电子产品中最为普及和发达的一种电池技术,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长以及环保等方面的优势。

锂离子电池内部由多种复杂的材料组成,其中电解质就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解质材料的性质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对于提高电池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锂离子电池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负极和电解质三部分组成。

其中,正极一般采用的是氧化物材料,如钴酸锂、三元材料等。

而负极一般采用的是碳基材料,如石墨、碳纳米管等。

电解质作为正极和负极之间的介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电时,正极(一般是钴酸锂等氧化物)的锂离子被从过渡金属离子中释放出来,而负极(一般是碳基材料)会将锂离子储存起来;在放电时,正负极之间的锂离子通过电解质进行迁移,产生电子流,从而实现电池的输出功率。

二、锂离子电池中的界面反应在锂离子电池中,界面反应是决定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锂离子电池中的界面反应主要包括负极界面反应、正极界面反应以及电解质界面反应三个方面。

2.1 负极界面反应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主要是在负极材料中储存和释放的。

因此,负极材料的形态和性质以及负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对于保证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很重要。

在充电过程中,放电时形成的锂离子离开负极材料,且负极材料中锂离子的释放可导致负极表面的物质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锂离子离开负极材料的空位又给负极材料留下了一些缺陷和空洞。

这些缺陷和空洞会促进金属锂以及电解质中的氟离子与负极材料发生反应,随着充电过程的加快,产生的锂金属和锂盐会沉积在负极材料的表面和周围空间中。

这些物质的沉积、反应和堆积会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层,这种界面层阻碍了锂离子通过负极材料,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容量和性能。

2.2 正极界面反应正极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第6 3卷
第 2期
有 色 金 属
No f Io s M e as nern ti
Vo . 3 .N . 16 O 2
M a 2 0 1 v 1
2 0 1 年 5 月 1
DOI 1 . 9 9 j i n 1 0 :0 3 6 / .s . 0 1—0 1 . 0 1 0 . 3 s 2 12 1. 2 0 5
下 优 点 : 容 量 高 ( 0 ~4 0 比 20 0 mAh g 电 极 电 位 低 / ),
1 中 间相 碳 微 球
虽 然 中间相 碳 微 球 的 制备 和应 用 开 始 于 2 0世
纪 6 7 0~ 0年 代 , 但直 到 2 O世纪 9 0年 代才 有 在锂 离
子 电池 中应 用 的 文 献 报 道 。 19 9 2年 Y mar 等 a uaJ
关 键 词 : 机 非 金 属 材 料 ; 离 子 电池 ; 述 ; 无 锂 综 负极 材 料 ; 然 石 墨 表 面 改性 天
中 图 分 类 号 : M 1 .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 0 — 2 1 2 1 )2 04 0 9 13 F A 1 1 0 1 (0 1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7— 5 0
锂 离 子 电池 碳 负 极 材 料 研 究 进 展
孙 学 亮 , 秀娟 , 秦 卜立敏 , 吴 伟
( 山大 学 环境 与化 学 工程 学 院 , 燕 河北 秦 皇 岛 0 6 0 ) 6 0 4
摘 要 : 综述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主要包括 中间相碳 微球 、 天然石 墨、 无定形 碳负极材料 以及 天然石墨 表面
(<1 0 S i/ i , . V V L ) 循环 效 率 高 (>9 % ) 循 环 寿 L 5 ,

锂离子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1. 引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二次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多种氧化还原反应,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锂离子电池概述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

正极通常由锂钴酸锰(LiCoO2)、锂铁磷酸(LiFePO4)等材料构成,负极则采用石墨或硅基材料。

隔膜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而电解液则提供了离子运输的介质。

3. 正极反应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是最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地方。

以锂钴酸锰为例,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如下:充电时:LiCoO2 → Li1-xCoO2 + xLi+ + x e-放电时: Li1-xCoO2 + xLi+ + x e- → LiCoO2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电解液中脱嵌,并在正极材料中形成锂插层化合物。

这个过程是一个氧化反应,同时伴随着钴离子的还原。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并返回到电解液中。

这个过程是一个还原反应,同时伴随着钴离子的氧化。

4. 负极反应负极反应是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

以石墨为例,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如下:充电时:LiC6 → C6 + Li+ + e-放电时: C6 + Li+ + e- → LiC6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插入,并与石墨形成锂插层化合物。

这个过程是一个还原反应。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嵌,并返回到电解液中。

这个过程是一个氧化反应。

5. 总体反应方程式将正极和负极的反应方程式结合起来,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整体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充电时:LiCoO2 + C6 → Li1-xCoO2 + xLiC6放电时: Li1-xCoO2 + xLiC6 → LiCoO2 + C6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插入正极材料,并伴随着正极和负极材料的氧化反应。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界面反应研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界面反应研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界面反应研究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而其中,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界面反应,对于优化电池性能和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是碳材料,如石墨和硅材料。

负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反应主要涉及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过程。

随着电池的循环使用,负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如电化学氧化、溶解和析出反应等。

首先,界面反应中的电化学氧化反应会导致负极材料的结构破坏和容量衰减。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嵌入和脱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应会引起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从而导致负极材料微观结构的破坏。

此外,电解液中的氧化剂也会与负极材料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该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过厚的SEI膜会限制锂离子的传输和电子导电,影响电池性能。

其次,溶解和析出反应也是界面反应的重要部分。

电池循环使用时,电解液中的溶剂和盐会与负极材料发生反应,导致溶解和析出反应的发生。

这些反应会在负极材料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层),并逐渐增厚。

然而,SEI层是不可避免的,它能稳定负极材料的表面和减少电解液中的溶解反应。

然而,过厚的SEI 层会增加电池的内阻,降低电池的性能。

了解和控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界面反应对于改善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表界面分析技术,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可以研究界面反应的细节。

研究表明,合适的电解液中添加一定的添加剂,可以改善SEI层的形成,减少电解液中的溶解反应,并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改变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来优化界面反应。

使用纳米材料、多孔材料和包覆材料等新颖设计,可以提高负极材料的性能和电池的寿命。

锂离子电池中负极反应机理研究

锂离子电池中负极反应机理研究

锂离子电池中负极反应机理研究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都是由一种电池供电,那就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等特点,在许多设备中广泛使用。

尽管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但对于锂离子电池中负极反应机理目前仍存在一些未知领域需要探索。

本文将重点探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的本质。

基本原理以及电池的组成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游移来实现电池充放电的电池。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是一个材料,由锂离子的缺口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负极由一个由碳材料制成的箔片构成,与电解质相接触。

锂离子电池中,这些材料的组成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电解质和负极的性质对今天的锂离子电池设计至关重要。

负极反应的基本原理负极反应在锂离子电池中非常重要,因为负极决定了电池的输出电流和电池的容量。

当负极与锂离子和电解质接触时,锂离子将通过液态电解质中的电荷进行转移。

负极反应的主要化学反应包括锂离子与碳组成锂化碳(LiC6)的生成,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在电池放电期间,锂离子离开负极并流向正极,在电池充电时,锂离子回流到负极。

负极反应中的问题虽然锂离子电池具有长寿命和高能量密度,但电池的寿命和性能可能受负极反应的影响。

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的反应会导致电池的容量减低和充电效率损失。

负极反应通常会导致锂离子丢失,从而使电池容量减小并导致电池衰退。

当锂离子的数量下降时,可能会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大,从而导致电池输出电流的降低。

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的锂离子电池研究将集中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性能上。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负极反应的研究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负极材料的制备负极材料的制备可以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

因此,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制备具有更好电化学性质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刘文 2015200807近十年以来,通过对新电极材料和新存储机理的开发研究,基于锂的可重复充电电池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电池性能不断提高。

得益于纳米技术的不断探索发现,传统电池材料存在的许多重难点基础问题极有希望得到解决。

一、纳米技术致力于解决传统电池领域的哪些重大问题?1. 体积变化导致活性颗粒和电极的开裂与破碎传统嵌入式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小。

而对于新型的高容量电极材料而言,由于充放电过程中,大量Li物种嵌入和脱嵌,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

经过多次循环之后,活性颗粒和电极材料会开裂和破碎,影响电学传导,并造成容量降低,最终导致电池失效,大大缩短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据报道,合金型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率中,Si为420%,Ge和Sn为260%,P为300%。

而传统的石墨负极只有10%。

图1. 活性颗粒和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开裂和破碎的过程硅极负极的解决方案纳米材料一个天然优势就在于,其尺寸较小,可以在颗粒和电极层面上有效抵抗力学上的破坏。

高容量电极材料有一个基本参数,叫做临界破碎尺寸。

这个参数值取决于材料的反应类型(譬如合金反应,转化反应)、力学性能、结晶度、密度、形貌以及体积膨胀率等一系列参数。

而且,电化学反应速率对于颗粒的开裂和破碎影响重大,充放电速率越快,产生的应力就越大。

当颗粒尺寸小于这个临界尺寸时,锂化反应引起的应力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缓解颗粒的的开裂和破碎行为。

研究表明,Si纳米柱的临界尺寸是240-360 nm,Si纳米线的临界尺寸是300-400 nm,这一区间范围主要是受到电化学发宁速率的影响。

晶化Si纳米颗粒的临界尺寸大约是150 nm。

图2. Si纳米线负极材料可以适应应力的影响因此,颗粒的破碎问题可以通过使用低于临界尺寸的各种纳米结构材料来实现,譬如纳米柱、纳米线、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棒、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

至于电极的破碎问题主要是采用一系列胶粘方法将Si纳米颗粒粘结在集流器上实现。

锂离子电池反应原理

锂离子电池反应原理

锂离子电池反应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原理是根据电化学原理实现的。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采用氧化剂,一般是锂钴酸锂(LiCoO2),负极采用锂金属或碳材料等。

当电池放电时,正极的锂离子移动到负极,同时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形成电荷和电势差,驱动电子流从负极到正极,形成电流。

在充电过程中,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相反,电流也相反,负极的锂离子向正极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正极中的氧化剂(LiCoO2)和负极中的锂金属或碳材料之间发生反应,形成锂离子运动所需的电子,并将这些电子存储在电池中。

反应方程式如下:
正极反应:LiCoO2 --> Li1-xCoO2 + xLi+ + xe-
负极反应:xLi+ + xe- + C6 --> LiC6
整个电池反应方程式:LiCoO2 + xLi+ + xe- + C6 --> Li1-xCoO2 + LiC6
在实际应用中,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会根据电池的类型和结构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电池会添加液体电解质以促进离子交换,而其他电池则采用固态电解质。

此外,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品种和性质也会影响电池的反应原理和效率。

锂离子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可充电电池,它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

在锂离子电池中存在着两个半反应:锂的氧化反应和正极材料的还原反应。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锂离子电池包含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三个主要部分。

正极通常由氧化物组成,比如锰酸锂或钴酸锂。

负极则由石墨或类似材料构成。

电解质一般采用有机液体,其中溶解了锂盐。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和负极的化学反应起着关键作用。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离出来,氧化反应发生在正极上。

具体来说,锂离子丢失电子,然后与正极材料中的锰离子或钴离子结合成更高价态的锰或钴离子。

这一过程是一个氧化反应。

与之相对应的,放电过程中发生的是负极材料的还原反应。

在充电时锂离子离开负极,放电时锂离子重新回到负极材料中。

具体而言,负极材料中的碳结构能够吸附并储存锂离子。

当锂离子被释放时,它们接受电子,从而减少为锂原子。

这一过程是一个还原反应。

锂离子的氧化反应和负极材料的还原反应共同作用,产生了电能。

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放电循环。

了解锂离子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于电池的应用和维护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电池结构,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其次,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我们在使用锂离子电池时注意控制充电和放电条件,从而避免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导致电池的损坏。

总之,锂离子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实现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关键。

通过正极的氧化反应和负极的还原反应,电池能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电能。

了解这些反应的机理和原理对于电池的改进和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原理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原理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原理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能够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存储和释放能量的设备。

其充放电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充电过程
- 正极反应:在锂离子电池充电时,正极材料(通常是由氧化物或磷酸盐等组成的混合物)接受电子,并从锂离子中夺取一个或多个电子,转化成锂离子的氧化态。

正极材料中锂离子的浓度因此减少。

- 负极反应:同时,负极材料(通常是由碳或石墨等材料制成)释放出电子,将锂离子还原成原子状态。

这些锂原子逐渐插入到负极材料的结构中形成锂金属或锂的合金状态。

- 锂离子传导: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层,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电解质通常是由锂盐和有机溶剂形成的凝胶状或固态材料,它能够促进锂离子的传输,同时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

2. 放电过程
- 正极反应:在锂离子电池放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被还原,恢复成原来的氧化态,同时释放出电子。

- 负极反应:在负极材料中,之前插入负极结构的锂金属或锂合金被氧化,并且释放出锂离子。

- 锂离子传导: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层,从负极向正极迁移。

这个过程使得电流能够在电池中流动,从而为外部设备提供所需的电能。

总结起来,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原理就是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
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这种原理使得锂离子电池能够高效地进行充电和放电,并在电池的使用寿命内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成为了能源存储领域的主流技术。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优点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

然而,石墨负极材料的储锂容量较低,在高倍率下往往出现电化学性能下降、安全性差等问题。

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改进石墨的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2. 硅基材料硅是一种优良的材料,因其高的储锂容量而备受关注,理论储锂容量可以达到3579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

然而,硅具有极强的体积膨胀性,很难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中保持实际容量。

因此,针对硅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掺杂、结构设计、纳米多孔、复合结构等。

3.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材料储锂容量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逐渐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例如,Fe3O4、Co3O4等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可以作为替代石墨的材料。

然而,金属氧化物也存在由于循环而引起的容量衰减、体积膨胀等问题,这成为了限制金属氧化物应用的瓶颈所在。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改进方法主要涉及纳米化处理、涂覆保护等。

4. 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因其纯净、多孔、可控的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

其中,石墨烯等材料因其良好的电导率、高特异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然而,碳材料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性能稳定性较差、循环容量变化大等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杂化改性、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5. 其他材料除了上述几种材料外,还有很多材料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例如Alloys、硫化锂、碱金属化金属等。

这些材料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调优。

锂电池电极反应原理

锂电池电极反应原理

锂电池电极反应原理
锂电池是一种基于锂离子的电池,通常由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和电
解液三部分组成。

锂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主要有两个:
1.正极反应:锂离子电池正极通常是由锂化合物如LiCoO2、LiFePO4
等组成的,正极材料通过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进行氧化还原
反应。

在充电时,电解液中的锂离子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正极材料被氧化,同时锂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锂离子。

在放电时,正极材料被还原,同时金属
锂离子被氧化为锂离子离开正极,匹配电解液中的电子返回负极。

2.负极反应:锂电池负极通常由碳材料如石墨等组成。

在充电时,电
解液中的锂离子被负极吸附,同时碳材料被氧化,并释放出电子。

在放电时,锂离子被释放,直接回到正极,负极材料被还原并吸收电子。

总体来说,锂电池电极反应的原理与其他电池相似,主要是通过化学
反应来转化为电能。

但是由于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和重复利用性,锂电池在电池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负极析锂失效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负极析锂失效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负极析锂失效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负极析锂是指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一般是碳材料)中的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导致锂离子的迁移和嵌入变得困难,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容量和性能。

负极析锂失效是指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析锂出现的失效现象。

负极析锂失效是锂离子电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电池使用过程中会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内阻增加、循环寿命减少等负面影响。

了解负极析锂的失效模式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负极析锂的基本原理,即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负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迁移机制。

然后,详细讨论负极析锂失效的主要模式,包括锂钝化、界面反应以及表面固相电化学过程等。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影响负极析锂失效的因素,如电池的工作温度、充放电速率、锂离子浓度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负极析锂失效的模式,并提出预防和改进的建议。

通过改进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添加合适的添加剂,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稳定性。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当前研究负极析锂失效的前景和意义,为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对负极析锂失效模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指导,并为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中,对负极析锂失效进行深入探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长文的撰写至关重要,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导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以下结构来组织我们的讨论: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负极析锂的基本原理- 2.2 负极析锂失效的主要模式- 2.3 影响负极析锂失效的因素3. 结论- 3.1 总结负极析锂失效的模式- 3.2 对负极析锂失效进行预防和改进的建议- 3.3 研究的前景和意义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关于负极析锂失效的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并明确文中的目的。

【资料】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汇编

【资料】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汇编

电解液组成
1mol/L LiAsF6,EC/PC 1mol/L LiAsF6,EC/DEC
1mol/L LiPF6,EC/PC 1mol/L LiPF6,EC/DEC
1mol/L LiClO4,EC/PC 1mol/L LiClO4,EC/DEC
电极材料 石墨 碳纤维 石墨 碳纤维 石墨 碳纤维
表1 不同电解液下的SEI膜的形成电位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
一、概述
电池组成
电极: 活性物质、导电骨架、导电剂和电极粘结剂等; 活性物质是指正、负极中参加电流反应的物质;
电解质: 在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担负传递电荷作用的物质;
隔膜: 防止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防止电池短路;
外壳: 电池的容器
锂离子(Lithium-ion)电池
CMC)、铜箔、铝箔、二甲基吡咯烷酮NMP等。 工作电压:3.6V。 优点:工作电压高,比容量高,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安全 性能好。 缺点:成本高,安全性隐患,大电流性能差。
锂离子(Lithium-ion)电池 工作原理
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 嵌入和脱嵌,被形象地称为摇椅电池 (Rocking Chair Battery 简称 RCB)。
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Li+,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 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增加了界面阻抗;
对碳负极而言,优良的SEI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 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允许Li+自由地进出碳负极而 溶剂分子则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阻止有机电 解液和碳负极的进一步反应以及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对电极 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碳负极的循环性能和使 用寿命;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反应方程式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反应方程式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反应方程式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LiCoO2=充电=Li1-xCoO2+Xli++Xe(电子)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C6Li-xe-==C6Li1-x +x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复合材料)正极反应:Li(1-x)MO2 +xLi+ +xe-== 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高中阶段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怎么写?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复合材料)正极反应:Li(1-x)MO2 +xLi+ +xe-== 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

在充放电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则电极反应基本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

除此之外还要遵循:1、加和性原则: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消去电子后得电池总反应式。

利用此原则,电池总反应式减去已知的一电极反应式得另一电极反应方程式。

2、共存性原则:碱性溶液中CO2不可能存在,也不会有H+参加反应或生成;同样酸性溶液,不会有OH参加反应或生成也不会有碳酸根离子的存在。

根据此原则,物质得失电子后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中所存在的形式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来书写,确定H2O,OH,H 在方程式的左边还是右边。

扩展资料:锂系电池分为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人们称其为锂电池。

电池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

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很少应用于日常电子产品。

锂离子电池由日本索尼公司于1990年最先开发成功。

它是把锂离子嵌入碳(石油焦炭和石墨)中形成负极。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ce,SEI膜)
对于所有的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即在 锂离子开始嵌入石墨电极之前(>0.3V),电极材料与有机电 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还原分解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 材料的表面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 质的特征,是电子的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Li+可以经过 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 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ce,简称SEI膜)。
电解质: 在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担负传递电荷作用的物质;
隔膜: 防止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防止电池短路;
外壳: 电池的容器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
锂离子(Lithium-ion)电池
指以两种不同的能够可逆地插入及脱出锂离子的嵌锂化 合物分别作为电池正极和负极的二次电池体系。
正极:LixCoO2 、LixNiO2或LiMn2O4 、LiFePO4等锂化合物。 负极:石墨类负极材料(商品化)。 电解质:溶有LiPF6、LiAsF6等锂盐的有机溶液。 辅助材料:导电碳黑、粘结剂(正极:PVDF,负极:SBR、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
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Li+,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 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增加了界面阻抗;
对碳负极而言,优良的SEI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 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允许Li+自由地进出碳负极而 溶剂分子则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阻止有机电 解液和碳负极的进一步反应以及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对电极 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碳负极的循环性能和使 用寿命;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正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负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脱插,充电时锂离子插入。

电池总反应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

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

在Li-ion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

Li-ion Batteries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摇椅来回奔跑。

所以Li-ion Batteries又叫摇椅式电池。

一般锂电池充电电流设定在0.2C至1C之间,电流越大,充电越快,同时电池发热也越大。

而且,过大的电流充电,容量不够满,因为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需要时间。

就跟倒啤酒一样,倒太快的话会产生泡沫,反而不满。

正极正极材料:可选正极材料很多,目前主流产品多采用锂铁磷酸盐。

正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充电时:LiFePO?→ Li1-xFePO? + xLi + xe放电时:Li1-xFePO?+ xLi + xe →LiFePO?负极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

新的研究发现钛酸盐可能是更好的材料。

负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脱插,充电时锂离子插入。

充电时:xLi + xe + 6C →LixC6放电时:LixC6 → xLi + xe + 6C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

在充放电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池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课件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课件

02
碳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相对较短,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安全性能需提高
03
部分碳负极材料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安全性能方面的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
提高首次效率和循环寿命
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和选用高性能的碳源,提高碳负极材料的首次 效率和循环寿命。
探索新型碳材料
研究新型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 性能。
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外 部电路传递给正极,同时锂离 子从负极通过电解液向正极迁移。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 负极之间迁移和嵌入,实现能 量的储存和释放。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优点
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保、可 快速充电等。
缺点
成本较高、安全隐患、对环境温 度敏感等。
碳负极材料研究
石墨类碳材料
石墨化程度
石墨类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有 序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电子导电性 和离子扩散通道。
容量和稳定性
首次效率
石墨类碳材料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存 在较大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这是由于 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和电解质 的分解。
石墨类碳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和 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是锂离子电池负 极材料的首选。
通过选择合适的锂盐和溶剂,优 化电解液的组成和性质,降低界
面阻抗。
碳负极表面改性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碳负极表 面进行改性,改善表面结构和性 质,提高锂离子嵌入/脱出能力
和电化学反应活性。
控制温度和压力
在电池工作过程中,控制温度和 压力的稳定,以维持电解液的稳 定性和流动性,降低界面反应阻
力。
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概述

锂离子蓄电池碳负极电解液相容性研究进展Ⅰ碳电极界面化学与碳负极电解液的相容性

锂离子蓄电池碳负极电解液相容性研究进展Ⅰ碳电极界面化学与碳负极电解液的相容性

同微细结构和界面性质, 对 SEI 膜的形成、 结构和稳定性也不
[ 9, 10 ] 可避免地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碳负极表面
必须 SEI 膜,
单电子还原过程中生成的烷基碳酸锂还可以与电解液中 痕量水继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锂: (OCO2 L CH3 CH i) CHOCO2 L i + H2 O !L i 2 CO3 #+ CO2 "+ CH3 CHOHCH2 OH 当然, 这些反应不能代表 PC 的全部电极界面反应机理, 因 为反应形式十分复杂, 目前, FT I R 已证实了多种溶剂的界面还 原产物的存在, 电解液的高效液相色谱也已经证实了电解液中 相应产物醇、 烯等的存在。此外, 碳酸酯基电解液在电极首次 充电 过 程 中 往 往 伴 随 多 种 气 体 还 原 产 物, 如 CO2 、 CO 、 H2 、 这些气体产物尽管不是 SEI 膜成分, 但 CH2 CH2 、 CH3 CH2 CH2 ,
[ 1] 中, 不可逆容量损失高达 50 % 以上 , 石油焦等其它碳材料也 [ 7] 达25 % 左右 , 致使电池的质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下降, 这
能有很大影响, 同时电解液的种类也决定着电池存储和使用的 温度范围,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电池、 尤其是碳负极的 许多电化学性能, 如可逆容量、 额定速率 ( 、 循环 rate capabilit y ) 寿命、 自放电率等。本文在总结以往人们对锂离子蓄电池碳负 极 / 电解液相容性研究和本实验室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 论述 电极界面 SEI 膜的组成、 形态、 结构和稳定性对电极电化学性
就需要使用更多的含锂正极材料来补偿初次充电过程中的锂 消耗;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电极 / 电解液界面的电阻, 造成一定的 电压滞后。但优良的 SEI 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 允许 L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ce,SEI膜)
对于所有的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即在 锂离子开始嵌入石墨电极之前(>0.3V),电极材料与有机电 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还原分解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 材料的表面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 质的特征,是电子的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Li+可以经过 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 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ce,简称SEI膜)。
交流阻抗(EIS)

通过对电化学体系施加一定振幅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交流信 号,获得频域范围内相应电信号反馈的交流测试方法。通 过对 EIS 谱图的模拟,可以找到一种合适的等效电路,进 一步从物理学的观点来深刻描述 SEI 膜的结构特征与电化 学行为。 CV 和EIS 相结合是研究电极表面SEI 膜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电极表面SEI 膜时,由首次扫描 CV 图与随后扫描 CV 图的差别,可以得出电解液中各组 分包括杂质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电位,结合 EIS的研究结 果,不仅给出SEI 膜的形成与生长过程,还可以给出它的 发生电位。
显微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 显微镜(AFM);
谱学法:拉曼光谱(Raman) 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把需要研究的电极取出,用溶剂(如 DMC) 清洗电极一到两次,室温下真空干燥10min ,以除去低 分子化合物,然后用刀片刮下电极的表面膜,用容器密封盛 放,再进行光谱分析。 单晶石墨具有单独的拉曼峰1580cm-1,E2g对称振动产生,称 为G峰,多晶、无序石墨在1350 cm-1附近存在A1g对称振动产 生拉曼峰,称为D峰。通过对比G、D拉曼峰的特征可以方便 快速的分析碳材料的特性。

氧化处理
可以除去碳电极的表面活性高的部分,使电极的微孔增加,形成的SEI膜有 利于Li离子的通过;同时,在经过氧化处理后,碳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 (-COOH)增加, SEI膜形成比较容易,且其与含氧官能团是通过化学键合 的,有利于阻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但不同的氧化方法对材料的影响还没有 取得最佳值。
负极材料的各种性质,包括材料种类、电极组成及结构、形态, 特别是表面形态对SEI 膜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碳负极材料的表面改性

机械研磨
改变材料的微观晶体结构、形态比表面积,从而对材料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 影响。

表面包覆
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碳壳,能形成薄而致密的SEI膜,有效地抑制溶剂化锂 离子的共嵌入,阻止循环过程中石墨层的脱落。
VSEI/V 1.2 1.2 0.65 0.70 0.80 0.80
表1 不同电解液下的SEI膜的形成电位

PC中,形成的SEI膜不能完全覆盖表面,电解液很容易在 石墨表面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 EC做溶剂时,生成的SEI膜主要成分是(CH2OCOOLi)2,产 生的气体是CO2,而加入碳酸二乙酯(DEC)或碳酸二甲 酯 ( DMC ) 后 , 形 成 的 SEI 膜 的 主 要 成 分 分 别 为 C2H5COOLi和Li2CO3,产生的气体是CO和CH4。显然,后 二者形成的SEI膜更稳定。 在 EC/DEC 和 EC/DMC 的混合体系中, EC 是生成 SEI 膜的 主要来源,只有 EC发生了分解, DEC 和 DMC 的主要作用 是提高溶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对碳负极表面 SEI 膜的形 成机制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溶剂:环状碳酸酯( PC 、 EC);链状碳酸酯( DEC 、 DMC、EMC);羧酸酯类(MF、MA、EA、MA、MP 等); 锂盐: LiClO4、 LiAsF6、 LiPF6、LiBF4等; 添加剂:成膜添加剂、导电添加剂、阻燃添加剂、过充 保护添加剂、控制电解液中 H2O 和 HF 含量的添加剂、 改善低温性能添加剂、多功能添加剂。
电解液组成 1mol/L LiAsF6,EC/PC 1mol/L LiAsF6,EC/DEC 1mol/L LiPF6,EC/PC 1mol/L LiPF6,EC/DEC 1mol/L LiClO4,EC/PC 1mol/L LiClO4,EC/DEC
电极材料 石墨 碳纤维 石墨 碳纤维 石墨 碳纤维
锂离子(Lithium-ion)电池
指以两种不同的能够可逆地插入及脱出锂离子的嵌锂化 合物分别作为电池正极和负极的二次电池体系。
正极:LixCoO2 、LixNiO2或LiMn2O4 、LiFePO4等锂化合物。
负极:石墨类负极材料(商品化)。 电解质:溶有LiPF6、LiAsF6等锂盐的有机溶液。 辅助材料:导电碳黑、粘结剂(正极:PVDF,负极:SBR、 CMC)、铜箔、铝箔、二甲基吡咯烷酮NMP等。 工作电压:3.6V。 优点:工作电压高,比容量高,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安全 性能好。 缺点:成本高,安全性隐患,大电流性能差。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 研究综述
Outline
概述 SEI膜的形成机理 SEI膜的影响因素 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的表征技术 循环伏安测试碳负极材料SEI膜的研究 总结

一、概述
电池组成
电极: 活性物质、导电骨架、导电剂和电极粘结剂等; 活性物质是指正、负极中参加电流反应的物质; 电解质: 在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担负传递电荷作用的物质; 隔膜: 防止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防止电池短路; 外壳: 电池的容器
通过碳负极材料的表面改性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SEI膜的质量, 其根本发点在 于:


减少碳表面有机官能团的含量; 消除或减少碳材料中的反应活性点; 减少材料中端面和基面之间的电化学差异, 形成致密而均 匀的钝化膜。
电解液溶剂以及电解质对SEI膜的影响
电解液常用主要成份
电解质锂盐的主要差别在于阴离子种类不同,造成SEI膜的形 成电位和化学组成有差别。
负极中导电剂对SEI膜的影响



SEI 膜是由电解液中各组分还原分解的不溶性产物组成的 ,而电解液中各组分的分解电压不同,并且在不同电压下 电解液组分的分解速率也不同。 如果电极涂布不均匀、浆料不匀或者导电剂分散不均匀等 ,将导致在充电过程中,极片各个部分极化不同,即电压 分布不均匀,因而电解液在极片的各个部分分解沉积的速 率就不同, SEI膜的厚度以及组成成分存在差异而导致SEI 膜不均匀, 各部分导电性产生不同。 因此,导电剂分散不均匀会导致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所形 成的SEI膜不良,继而造成循环过程中电解液不断分解
四、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的表征技术
要实现对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必须发展和应用各种研究 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传统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交流阻 抗等)、显微法和谱学方法( 包括光谱、色谱和质谱等)。

传统电化学研究方法: (1)循环伏安(CV)法; (2)交流阻抗(EIS)法; 显微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 (AFM); 谱学法:拉曼光谱(Raman)
二、SEI膜的组成与形成机理
SEI膜厚度约为100-120nm,其组成主要有各种无机成分如 Li2CO3 、 Li2O 、 LiF 、 LiOH 等和各种有机成分如 ROCO2Li 、 ROLi、(ROCO2Li)2等。
三、SEI膜的影响因素

SEI 膜作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
温度对SEI膜的影响

一般认为,高温条件会使SEI膜的稳定性下降和电极循环 性能变差,这是因为高温时SEI膜的溶解和溶剂分子的共 嵌入加剧,而低温条件下SEI 膜趋于稳定。
电流密度对SEI膜的影响


各种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和离子迁移数不同,在不同的电 流密度下进行电化学反应的主体就不相同,SEI膜的组成 也不同; 电流密度大,晶核形成速度快,SEI膜结构疏松,且在负 极表面附着不牢;而低电流密度下形成的SEI 膜致密; 由于大电流密度下形成的SEI膜结构疏松,允许更多的电 解液浸润,从而使得该条件下形成的SEI膜的离子导电率 大于在低电流密度下形成的SEI膜。
产物,它的组成、结构、致密性与稳定性主要是由电极和 电解液的性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导电剂、温度、充放电电 流密度以及SEI膜形成对电压依赖的影响。
负极材料对SEI膜的影响
石墨化碳
天然石墨 人工石墨 碳纤维 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
负 极
无定形碳
(软碳):焦炭
(硬碳):高分子热解碳
非碳材料
金属氧化物 合金材料
循环伏安(CV)

指在电极上施加一个线性扫描电压范围,以恒定的变化 速度扫描,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位时,再反向回归至
某一设定的起始电位;

在电位进行扫描的同时,同步测量极化电流随电极电位
的变化关系,所获得的电流-电位曲线称为循环伏安曲线 或循环伏安扫描图,其主要结果是图中的电流峰,其中 峰电流表征反应速率,峰电位代表反应体系能量。
ipc-阴极峰值电流; ipa-阳极峰值电流; Epc-阴极峰值电位; Epa-阳极峰值电位; (p-峰值,a-阳极,c-阴极)
典型的循环伏安曲线
正向扫描对应于阴极过程,发生还原反应,得到上半部分 的还原波: O+ne-→R 反向扫描对应于阳极过程,发生氧化反应,得到下半部分 的氧化波: R-ne-→O
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Li+,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 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增加了界面阻抗; 对碳负极而言,优良的 SEI 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 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允许Li+自由地进出碳负极而 溶剂分子则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阻止有机电 解液和碳负极的进一步反应以及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对电极 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碳负极的循环性能和使 用寿命; 对正极而言,它可以提高有机溶剂的氧化电位,阻止Li+自 发脱嵌,降低有机溶剂对其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