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四、高等教育
1998年,研究生在校生 19.9 万人(含博士生 4 万
人),本专科在校生 341万人,比1990 年增长 58%。
2002年研究生在校生增加到50万人(含博士生 10.8 万人),本专科在校生 903万人。 2008年研究生在校生达到128.3万人,本专科在校 生 2021.0万人。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
(二)1953~1957
受苏联教育理论深刻影响
凯洛夫的《教育学》为代表
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教学为主的思想
(三)1958~1966
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 的教育模式
1.坚持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方向、德智体 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体脑结合 2.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3.办好学校、尊师爱生 4.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德育方向确立不 同的要求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
教育目的 层次结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重视教师的语 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 言对学生观察 的作用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建国50年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 观察目的和任务 的历史演变过程。
1957年2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院பைடு நூலகம்议上提出:我们
1999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的第一年, 每年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前
后,招生规模已从原来的108万扩大到接近60
0万,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所谓的大众化的阶
段。所以当代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已经由社
会的精英人才,变成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五、教师
人数:1996年专任教师 1118.5 万人, 比 1990年增长8%。 素质:1996 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与 19 90 年相比,小学提高 17%;初中提高2 9%;高中合格率 58%。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体制:3.教育制度;4、教育立法:二、填空: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练习题库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参考答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其身心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遗传素质——参考答案:遗传素质是指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包括有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环境——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主体因素——参考答案:主体因素主要是指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和活动。
5、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二、填空题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和。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6.所谓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11.所谓,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4.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
15.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北京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一二三章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一、神话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利托尔洛《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也有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人民的教育》(1923):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于教育的起源学说。
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动物界寻找,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去探索。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一方面,劳动者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必须有教育的传递;另一方面,必须由年长一代把这种后天的经验传递给年青一代。
(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中产生了语言(教育的手段),劳动中积累了经验(教育的内容)第二节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教育发展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古代教育、现代教育;生产关系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即原始状态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简答)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原始状态的教育,没有完全从生产劳动和社会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融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之中进行的。
2、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3、教育内容简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当代中国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当代中国教育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选择题1.教育学作为⼀门独⽴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答案】A2.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过重⼤影响。
A.凯洛夫B.加⾥宁C.马卡连柯D.赞科夫【答案】A3.世界上最早的⼀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答案】C4.强调教育学的⼼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答案】C5.教育学开始成为⼀门独⽴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诗》【答案】B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B.正规C.普通D.制度化【答案】D7.我国颁布并实⾏的第⼀个现代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答案】B8.1951年,中央⼈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对这个新学制的评价不正确的⼀项是()。
A.标志着我国劳动⼈民在⽂化教育上⽆权利、⽆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B.新学制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民特别是⼯农⼲部受教育的机会C.新学制保证了各种⼈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产建设服务的⽅针D.1951年的学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停办了【答案】D9.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B.教育哲学C.教育⼼理学D.教育经济学【答案】A10.西⽅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教学论》C.《教育漫话》D.《教育论》11.《⼤教学论》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福禄培尔【答案】B12.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中国教育)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四,加强颀导, 调劢各斱面的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迚行。
②丐纨乀交的教育改革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1993 年中共中央发布 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主要内容包拪以下几个斱面: 第一,明确了 20 丐纨末到 2l 丐纨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即“两基”、“两 全”和“两重”。“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丿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斱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到 21 丐纨初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 和一批重点学科。 第事,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 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第三,深化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招生不就业制度。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实行高校收费制度和自主择业制度。 第亏,迚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斱法,克服学校教育中丌同程度存在 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第六,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六个渠道”、“三个增长”的要求,力争在 20 丐纨末国家 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第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 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八,迚一步加强和改革德育,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九,全面推迚素质教育。
(3)1958~1966 年 1958 年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 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2.“文革”十年中的教育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教育亊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斱面: (1)教育亊业的全面停顽; (2)各级各类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 (3)远反教育规徂,教育教学工作混乤。 3.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6 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 国教育又迚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改革旪期。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概念
教师角色 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社会义务 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 教师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二教学与管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是教学过车个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 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一、当代中国教育体质改革 教育体质概述 教育体质改革的主要任务内容 二、新世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深化教育体质改革 保障措施
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第一节终身教育思潮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和背景 二、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 概念演变,基本特征, 三、终身教育思潮的发展
四、终身教育思潮在主要国家的实践
法国的终身教育思潮的发展 美国的终身教育发展 中国的终身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一、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极其背景 二、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四、全民教育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的实践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思潮
一、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思潮形成的背景 二、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和趋势 四、中国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五、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民族性
三、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理想 专业情操 专业性向 专业自我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社会环境 学校文化 个人经历 自我更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2.意义与作用 它提供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 发展结果,既控制也引导教育对象的发展。 它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与前提,是教育 时间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 它对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3.制约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求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2、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因与意义
其一,体制性障碍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最重要的障碍。改革教育体制因而也成 为必然、紧迫的要求。 其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不断改革教育体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1、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的基本依据
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 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它是国家为了从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和 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制订的。教育制 度也是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制度在教 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教学目标:
一、识记教育目的与学制的概念; 二、理解教育的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分析当代 中国教育现状。
内容要点:
一、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二、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一、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1.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 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解:都具有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 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相统一。② 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两 方面协调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 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标志着我国由学习日本学制转向学习欧美学制。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当代中国教育1.为什么说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是一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始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历程。
之后所经历的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是一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
(1)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①1949~1952年,建国伊始,我国面临着接管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全新任务。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
②1953~1957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相当长时间学习苏联的热潮,教育模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
在受凯洛夫教育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主张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制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包括德育。
③1958~1966年,我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办好学校,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
(2)“文革”十年中的教育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是“教育大革命”的十年。
首先是要夺取教育的领导权,派遣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其次,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再次,否定了以往教育整套的招生、升学、选拔、分配制度以及培养方式。
当时实行教育上的革命,将以往的教育体制都打翻,建立革命性的教育体质,属于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探索。
(3)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1976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国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改革时期。
当代教育学[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1)1949~1952年①建国初期的教育基本方针政策。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其中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建设的总方针是:“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②对旧教育的改革。
当时采取了以下几项改革措施:第一,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第二,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第三,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第四,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第五,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
这一时期是大规模学习甚至照搬苏联教育模式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大量引进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
在教育理论方面,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最大、最深远。
它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
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男女等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②教育目的。
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门门五分”。
③教学为主的思想。
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二、“文革”十年中的教育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1978年后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走上正规。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一、义务教育(1986年始提高小学教育水平;1990年提高中学;)二、高中阶段教育(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三、民办教育(2002年全国人大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其起了促进与保障)四、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五、教师六、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短缺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强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是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⑴学校教育的目的(层次结构):①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③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⑵归纳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特征):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⑶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两者的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培养人”的规定性;两者的区别:教育目的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方针突出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五育”:体、智、德、美、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徳、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2.1953-1957年 年 苏联教育理论对我国影响 ——凯洛夫的《教育学》 凯洛夫的《 凯洛夫的 教育学》 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 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 强 )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强 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 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男女平 等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等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强调智育的首要性, (3)教学为主的思想 强调智育的首要性, )教学为主的思想—强调智育的首要性 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 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 的层次结构。 的层次结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 述经过多次变动, 述经过多次变动,但有两点基本精神是一 惯的: 惯的: 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 、 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 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 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 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 力方面协调发展。 力方面协调发展。
仅凭单纯的政治愿望和热情, 仅凭单纯的政治愿望和热情,替代理 性思考和科学研究 导致 秩序空前混乱,质量一落千丈, 秩序空前混乱,质量一落千丈,教育 事业几乎被摧毁。 事业几乎被摧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二、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基本制度 (二) 当代中国教育基本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 年4 月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 年6 月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义务教育是国 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 业。
1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 它对我们正确认识 与实施中国当代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 邓小平关于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论述。
其二, 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 的思想丰富了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其三, 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 的思想开拓出我国当代教育针与教育目标的新 境界。
首先,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规划必须依据并遵循总体教育方针与目的。 其次,社会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从各自的任务与培养目标出发深刻地体现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并实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正确地认识与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首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目标。 其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正确认识与处理德育、智育、体育等各类教育之
3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是对学生实施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二、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基本制度
(二) 当代中国教育基本制度
4畅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国家授权批准的, 由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
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国家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学 前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 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它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内容。科学发展观是 进入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 方针。科学发展观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和实施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对促进教育 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其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进一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是: “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
其二,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深入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深 入理解当代中国教育目的提供了方法论。
其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当代中国教育的立法
(一) 教育立法的含义与意义 教育法制建设的首要工作是教育立法。教育立法, 一般而言, 是指国家立
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法律的活动。 教育立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其一, 教育立法保障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其二, 教育立法赋予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以法律效力。 其三, 教育立法使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其四, 教育立法起着规范教育发展环境的作用。 其五, 教育立法起着规范教育管理的作用。
其一, 教育为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服务。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与为促进 先进生产力发展服务相一致。
其二, 教育为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服务。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还需要深切 地体现为促进中国文化建设服务。
其三, 教育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另一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理论, 是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对于把握与实施当代中国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间的关系。 最后,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的基本依据
国家教育制度不是随意制定的, 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教育制度建立 的基本依据是:
其一, 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 况。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三、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实施
(一) 对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1关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首先, 这一“必须” 是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 结。其次,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的“ 现代化建设” 是一个综合概念。 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种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服务。教育为现代化建设 服务需要处理好服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 使之促进现代化各项建 设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种考试制度。 5畅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学业证书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的证明学生完成学业情况的凭 证。
6畅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部门, 对级人 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制度。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二) 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 变
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目的亦随社会的变革而变 革。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伦理功 能, 这也意味着教育的根本目 的是培养维护古代封建制的政 治秩序和伦理秩育序的人才。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二、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三、当代中国教育的立法
(二) 我国教育立法的主要进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 年2 月12 日第五届全国人 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这是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由最高权力机构制定的第一部专项教育法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年4 月12 日第六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这是我国根据 宪法制定的第一部专项教育法律
其二, 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 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反映出 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总要求。
其三, 教育制度的建立, 还要受到社会人口状况的制约, 同时受青少年的 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四, 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 同时借鉴外国教育制度的先进经验。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二、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基本制度
(一) 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随着革命秩序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育的发
展被提上议事日程, 学制改革也势在必行。
1951 年11 月1 日颁布了枟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1951 年学制的突出特点是: 学校教育面向工农, 让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都有 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教育重视培养工农业生产的各种建设人才。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也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 想, 对我们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三大方面是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的。教育坚持两个“必须” 乃是着眼于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换言之, 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才就必须始终坚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二)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系统实施
1全面、系统地把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及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1958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9 月公布的枟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 “现行的学制是需 要积极地和妥善地加以改革的, 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进行典型试验, 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之后, 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学制。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二、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基本制度 (二) 当代中国教育基本制度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 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一、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 变
(一)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 性, 它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制约, 受到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的制约, 同时还受到受教 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 求的制约。
1978 年以来, 中国教育事业朝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 中国的教育制度日臻完善。1995 年, 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 布与实施, 枟教育法枠对国家教育基本制度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