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答司马谏议书》

合集下载

15.2《答司马谏议书》文言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文言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我__却__以__为__,__从__皇__帝__那__里__接__受__命__令__,__议__订__法__令__制__度__,__又__在__朝__廷__上__修__ _正__,__把__它__交__给__负__有__专__责__的__官__吏__(_去__执__行__)_,__不__是__侵__犯__其__他__官__员__的__权__利__;__施__ _行__前__代__圣__王__的__政__治__,__以__求__兴__利__除__弊__,__不__是__滋__生__事__端__;__为__国__家__管__理__财__政__,__ _不__是__搜__刮__钱__财__;__批__驳__不__正__确__的__言__论__,__排__挤__巧__辩__的__佞__人__,__不__是__拒__绝__别__人__的__ _批__评__。__(得__分__点__:__修__、__举__、__辟__、__难__、__壬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加颜色字] 某妻之市购履,途遇小涧,一跃度( 超出 )之,至市方 忆忘持度(尺码 )。徘徊数度( 次)欲反,度( 考虑 )之再三,欲度( 估计 )其 夫足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手而反,以为其玩乐无度( 限度), 妻以实情告之,夫则责其不知以手度( 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 创作 )曲 讽之,以为治家如治国,安得无法度( 法度 )。
2.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同“辩”,辩白
3.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①上报 故略上报
以致天下 ②以致
怨谤也
解析(古今义) 古义:_写__回__信__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古义:_因__而__招__致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 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每日一练(统编版)解析版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每日一练(统编版)解析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默写每日一练第13练《答司马谏议书》一、易错字填空《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相好之日久,而()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不宜()(),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而天下之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前知其如此()。

人习于()()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怨者民也,非()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泽()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案】游处、议、聒、辨、复、卤莽、恕、明、得矣、固、苟且、恤、胥、特、度义、膏、斯二、理解性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说自己变法之前就预料到会招致的后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五莲一中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7)教师版编制人: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五周第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一、课前检测——历年高考真题+上一课复习内容检测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016年课标Ⅲ】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课标Ⅱ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4.文中正面描写琵琶女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的两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文中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文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

《琵琶行》中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的两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7.古诗词中杜鹃的形象常用来表达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借其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的两句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8.文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重点实词释义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我)启:昨日蒙(承蒙)教,窃(私下)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介词,被)察(理解),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

高考语文考前必练之名句名篇默写第11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原卷版+解析)

高考语文考前必练之名句名篇默写第11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原卷版+解析)

第11练★句子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___________________。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___________________,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___________________,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___________________,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_____,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_____。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_。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___________________。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__,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___________________,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___________________,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__,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___________________。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___________________,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臣闻求木之长.[________]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欲流之远者,必浚.[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________。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理.[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____________]乎!人君当.[____________]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____________]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

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____________]其欲,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______________]元首,承天景.[______________]命,莫不殷忧..[______________]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能克.[____________]终者盖.[____________]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________;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_______]。

虽董.[__________]之以严刑,振.[__________]之以.[__________]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____________]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____________]而自牧.[___________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____________]百川,乐盘游..[___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____________]恶,________________则思无因喜以.[____________]谬赏,罚所及____________。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课件
必温课 14.《答司马谏议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故略上报,不复 一一自辨. ②于反覆不宜卤.莽 答案:①同“辩”,分辩 ②同“鲁”,粗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故略 上.报. ②不任
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区.区.向往 之至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这

(4)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



主见大多是不相同的。
”,其原因在于二人所持的政治

(5)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



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两

(6)《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2)终必不蒙见察。 (

译文:
答案:(2)被动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译文:
答案:(3)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

译文:
答案:(4)状语后置句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精彩运用】 理想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成功之路的指南
针。因为坚持理想,执着追求,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在毁掉了自己的容颜后, 历时十年,苦学琴艺,最后成功地刺杀了韩傀;宋朝的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不 惜一切代价;周恩来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执着追求,不断克 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世人敬仰的楷模。在追求理想的 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但 不经历风雨,何来的彩虹?纵然有泪,我们也要挥泪而上,既然我们选择了上 学,就是选择了刻苦,选择了前进,那么我们就不能退缩,也没有理由退缩。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 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结果)。
(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1
2
3
4
5
6
7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 考虑。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1)度 ④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谱写,作曲。 ⑤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过。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 ⑦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丈量。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 门,而是泛指 官吏 。

(2)盘庚之迁:盘庚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 殷 (今 ⁠
河南安阳)。
1
2
3
4
5
6
7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 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 事”罪名加以反驳,并申述变法目的的句子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拓展训练、走进高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拓展训练、走进高考

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 大帮助。唐太宗曾经对魏征说:“爱卿的罪过比当年的管仲还要严重, 我对爱卿的信任和重用也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和重用,近世以 来君臣互相配合投合,还有像我和爱卿这样的吗?”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 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 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 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 就被人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作好的工匠。你虽然 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 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仍旧掌 管门下省政事。
必修下册(四)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征)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
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 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 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 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 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 国,何能若是!”
贞观十七年,就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掌管门下省的政事。 魏征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 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的臣子,作为太子的辅弼。我 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魏征只得就职。不久魏征 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 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 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 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 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32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32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5.特殊句式 掌握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如是倒装句请调整语序) (1)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标__志__词__:__以__。__语__序__为__“__以__严__刑__董__之__,__以__威__ 怒__振__之__”___ (2)被动句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无__标__志__词__(_蔽__:__被__蒙__蔽__) _ ②终必不蒙见察:_标__志__词__:__见__ (3)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_标__志__词__:__之__。__语__序__为__“__多__怨__诽__”__
6.文化常识 (1)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 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2)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司”并非特 指某个部门,而是泛指官吏。 (3)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 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意思不同。
文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加”指增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的“加”指施加。
参考译文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有弊端的事 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 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 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 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 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 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 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 家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_我__私__下__里__认__为__跟__您__交___往__相__好__的__日__子__很__久__了__,__但__是__议__论__起__政___事__来__ 常__常__意__见__不__合__,__(_这__是__因__为__我__们__)_所__持__的__政__治__主__张__多__有__不__同__的__缘__故__啊__。__(_得__ 分__点__:__“__窃__”__,__私__下__里__;__“__以__为__”___,__认__为__;__“__游__处__”__,__同__游__共__处__、__交__往__; “__操__”__,__持__;__“__术__”__,__方__法__、__主__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5讲教材文言文复习《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一.课内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中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能克终者盖寡克:克服B.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C.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D.简能而任之简:简化2.下列各项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将崇极天之峻今日之事何如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永保无疆之休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6.下列“安”的意义与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B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

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 .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

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浚、德义、繁、寡、傲、竭诚、戒、作、溢、纳、黜。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谬、滥、刑、怨诽、固、度。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拱、化、惟、覆、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 要表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一句是

高考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教师版

高考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教师版

2023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答司马谏议书[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度”“故”“见”三字及次常用字“蒙”“难”。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题解】司马谏议,指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鄙人王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赐教,私下认为与您同游共处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议论政事常常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吵扰,最终必定不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又考虑到承蒙您看重、优待,在书信往返上不应该轻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宽恕我啊。

某启: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启,陈述。

昨日蒙教:蒙,敬辞,承蒙。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谦辞,私自、私下。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而议事每不合:每,常常。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

术,方法、主张。

虽欲强聒:强,勉强。

聒,吵扰、烦扰。

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

察,体察、理解。

不蒙见察,不被(您)理解。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厚,看重、优待。

于反覆不宜卤莽:反覆,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轻率。

故今具道所以:具,详细。

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古今异义:故今具道所以(……的原因)被动句:终必不蒙见察(见:被)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下册(四)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10 答司马谏议书

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下册(四)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10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10答司马谏议书一、基础夯实(第1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故略上报..,终必不蒙见察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窃()②游处()③每()④操() ⑤术() ⑥强聒()⑦见察() ⑧上报() ⑨辨()2.理解性默写王安石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因为政见和方法不同,因此王安石简略地写了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见教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名()②实()③所以()④致() ⑤固() ⑥前()5.理解性默写①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3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3 答司马谏议书

①终必不蒙见察
表被动
(3)见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 偏指“我”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动词,看见、看出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名词,制度
(4)度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计划
③度义而后动
动词,考虑
4.词类活用
例句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用类型及释义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①( 事物的名称、概念)实②( 事实,名称、 概念之实际所指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③( 用来 )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④(因而招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⑤(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⑥( 修正 )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⑦( 施行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⑧(批驳)邪说,难⑨(排斥)壬人⑩( 善于巧 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⑪( 本来 ) 前⑫(预先)知其如此也。
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意的常用语,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4)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全句的意思是:没有缘由见面, 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三、典句翻译 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_大__概__读__书__人__所__争__论__的__,__特__别__在__于__名__和__实__(_是__否__相__符__),__名__和__实__的__关___ _系__弄__清__楚__了__,__天__下__的__根__本__道__理__就__清__楚__了__。__(_得__分__点__:__盖__、__名__实__、__明__、__得__,_ _句__意__通__顺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 (1)立论
•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 (2)驳论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以谓:认为。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状语后置 有司:有关官员。举:施行,推行。辟:驳斥,抨击。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不行正道的人。壬:“佞”的假借字
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
固前知:本来预先就知道。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 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 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责难巧言谄 媚的坏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 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 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拓展·延伸
认知此文寓刚于柔的特点。本文观点鲜 明,态度决绝,但措辞委婉得体,具有寓刚 于柔的特色。如第二段中,“至于怨谤之 多”,先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接住, 是退;然后“人习于苟且”数句对这种怨谤 作出深刻的剖析,是进。一退一进之间形成 跌宕,也就形成了全文的委婉文气,但委婉 中又含有刚气,含有锋芒。这固然是由于书 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 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 怀和高度自信。
•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
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 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 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 脚了。
以致:因而招致。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 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 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 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 非议。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 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 《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 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 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 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 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 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 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 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 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 行新法的决心。
为天下 理财
辟邪说 难壬人
怨诽之多, 前知其如此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 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 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 不枝蔓。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 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
分析 原因
书信 常规 的结 尾
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 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 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谤
受命于人主 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
“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B
(
)
•A)忧愁 C)怜悯
B)顾念 D)单薄
• 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
的有:
A)以己度人 B)审时度势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 A、B )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是:
C(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 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 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 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句
人们习惯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 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谄媚讨好当作美 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 少,想出力帮助皇上跟他们相对抗,那他们怎么会不 大吵大闹呢?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
遇,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
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征利:与民争利。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名实:名义和实际
•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 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 【2017年高考浙江卷】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 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 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 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怨:相怨,怨恨他。 特:仅仅。
度:计划。
度: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正确。
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百姓,并不仅仅是朝廷士 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 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定 自己做的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地方的缘故。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 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人民。膏泽,名词用作动词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未能帮助皇上大
有作为,使百姓受益,那么我知罪;假如您说我现在
•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 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 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谅解 强聒:勉强解释。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封信 重:又 见察:被谅解 ,见+动词,表被动谅 视遇:对待、看待谅 反覆: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谅
见恕:原谅我。见,在 这里相当于代词“我”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
只简略的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读准红色的字
• 强(qiǎnɡ)聒(ɡuō)
•怨谤(bàng) 难(nàn)壬人
• 胥(xū)(xù)怨
盘庚(gēng)
• 改其度(dù)
度(duó)义
• 不恤 (xù)
• 会晤(wù)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 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 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 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 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 看地底下。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