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像出相应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空间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归纳与类比、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形体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正方体的比较,对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和理解。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4、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5、进率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侧面展开图。

2、方法的灵活性,解题正确率的提高。

3、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感知“大小”的正确程度4、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5、进率的推导过程及正确换算四、教学课时:13课时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教材中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内容很多。

下表是全单元的内容与编排。

认识形体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结构与特征。

(例 1、例2)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例3)表面积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例4)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例5)体积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例6、例7)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例8)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例9、例10)体积单位的进率及简单换算(例11)“整理与练习”实践活动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

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表面积安排在体积之前教学,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表面积的条件比体积充分。

而且通过表面积的教学,更深一层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教学体积是有益的。

在体积这部分知识里,先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常用单位,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建立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概念,才能探索体积计算公式。

把体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体积公式之后教学,就能通过计算获得进率。

这样,体积单位的进率就是意义建构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的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会测量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提高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解读:一、单元教材解读: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它是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计算其它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难点是体积及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

二、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素材的选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借助现实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现实的问题入手——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使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练习的设计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练习设计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三峡每个泄洪孔每秒泄洪的体积、蓄水池蓄水的体积、长城砖的体积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应用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设计

522《长方体(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知识框架1、长方体的认识:包括长方体的基本特点、正方体的基本特点。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长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1、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1、能正确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2、认识简单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3、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0节八、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重构——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

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重构——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

大单元教学单元结构化教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理念和实施建议,重点在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转化、迁移、梳理、归纳、整合,使单元知识系统化,加强各学段的知识衔接,形成便于学生认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方法,从而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为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分析与设计,从而建构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一、教学规划(一)教材分析小学一年级阶段,教材安排了简单立体图形的学习,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年级时,结合观察物体教学从三视图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性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结构与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重构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联系,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对简单的立体图形有了基本的认识,但由于课程的阶段性授课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完成知识的推进,对于本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中化、连续性的学习前期可能会不适应。

因此,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照顾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设计有趣的互动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安排第一阶段:教师课前需要准备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立体图形模型、试题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使用。

同时,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环节,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传授的相关知识。

第三阶段: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四阶段: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内容安排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例1、例2例3例1、例2例6(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8~22页)a、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

b、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c、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d、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e、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f、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本小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正确找出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几种不同情况下摆放的长、宽、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例如:用附页的图样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小棒、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一搭等等。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练习五中的第6题,学生要明确需要的彩灯线实际上是哪些棱长之和。

再例如练习五的第9题,要教给学生做这类题的方法对例题的理解主题图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看完主题图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然后从实物图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直观图,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面、线段、顶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能够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形状,学生需要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并能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本小节介绍了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进行换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小节介绍了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需要探索并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同。

第二个价值是通过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建议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12条棱分成三组?为什么这三组棱分别叫长、宽、高?通过思考和操作,学生会逐渐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练五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面积、体积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单元教学设计)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更多实际案例融入课堂。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巩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几何体,其中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相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有面都是正方形。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长方体纸箱的表面积和体积,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和实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数据解释和决策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升表达数学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促进团队协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个长方体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演示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授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课时:11课时核心课时:第1、3、6、11课时是核心课。

设计者姓名:韵新锋【单元学习主题】1.主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2.主题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课标要求看: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展开图;2、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并建立体积及容积单位的表象,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验不规则物体(如土豆)体积的测量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看: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及名数换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从学生的认知看: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

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已经具有了一些图形的面积的经验交流以及认识面积单位的经验。

小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能依托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几何形体,简单描述一些物体的几何特征,在头脑中再现生活中物体的表象。

2、能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中,从已有事实出发,能进行合情推理。

3、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能将多种信息联系起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做出恰当的选择,并能将模型进行拓展。

5、能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问题是:1、初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1.目标确定(1)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单元内容本质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实际应用。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它们的特征、展开图,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此外,我们也将讨论体积和常用的度量单位,包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和毫升,以及如何在这些单位之间进行转换。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还将通过测量实物体积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首先,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和讨论,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学生将通过操作实体模型和绘制展开图,来深入理解这两种几何形状的特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体积的概念,以及各种度量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的实际应用和换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我们将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比如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的容量,或者计算需要多少水才能填满一个给定的容器。

之后,我们将探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将掌握并熟练应用相关的计算公式。

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将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们将讨论测量实物体积的方法,这将涉及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和设备,比如立方体模型、水位计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通过操作实体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间几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情】根据学生的先期知识,他们已经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知识,包括它们的特性,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他们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具备一定的几何图形观察和识别能力,以及基本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

教学·视角【教学目标】1.认识和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理解并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际物体、图片或模型,学生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属性,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并能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并了解它们的关系。

3.学会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尺寸,能够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边长。

学生能够应用测量技能,比较和排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尺寸。

4.练习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视图,能够通过手绘或使用图形工具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俯视图、正视图和侧视图。

强调学生对三视图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5.能够应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体积、表面积等。

强调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通过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活动,发展和提高空间想象力。

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三维空间的能力。

7.促进合作和交流,学生通过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分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发现。

强调有效的数学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三维空间理解:学生对三维空间的理解相对较弱,难以想象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维形状。

使用实际模型、图形工具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三维空间的直观感觉。

2.俯视图、正视图和侧视图的理解。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视图,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绘制和比较三视图,强调它们的联系,可以通过实际活动和图形表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些有趣的几何形状,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使用图片、幻灯片展示它们的外观。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例如:“你们知道书的形状是什么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出相应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空间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归纳与类比、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形体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有关平面图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和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围成,是最常见、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因此,教材选择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点,符合数学知识本身发展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和了解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体积(容积)的含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知道相邻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探索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探索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灵活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分析一、教材简析: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修改意见: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应该让学生们懂得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计算方法)2.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

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

②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

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

③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

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含1)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含1)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含1)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此外,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但是,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可能对它们的特征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讲解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设计

《正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新课标关于本单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

内容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知道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这些图形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学业要求: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能辨认这些图形的展开图,会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2)能说出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以及容积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换算,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提示: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通过对平面图形性质的认识,感知数学说理的过程。

2)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强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经历体积单位的确定过程,通过操作、转化等活动,探索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借助折叠纸盒儿等活动经验,认识立体图形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和展开后的平面儿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单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意识。

课标解读:长方体、正方体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体积单位间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同时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强空间想象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由此可见,“表象”在儿童的认知活动和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借助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和语言启迪获得有关形体及特征认识的表象,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有关概念,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形体的表象。

1.立体图形的认识要建立在对平面图形认识的基础上。

本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有关立体图形的表象。

有的教师作过这样的教学尝试:首先,教师拿出一根小棒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条什么?(线段)然后让学生拿出3 根同样长的小棒,首尾顺次相连围成一个平面图形(三角形),认识线段可以围成平面图形。

紧接着复习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还有哪些(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最后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围成4个三角形(见右图),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

教师还可以边讲解边板书:线——面——体。

并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立体图形的表象由特殊推向一般,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附图{图}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要建立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

教师可用切萝卜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

第一步,教师在一个萝卜上横切一刀,得到一个横截面,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直观感知面,获得“面”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
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Error! Digit expected.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2.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

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

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

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

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
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

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 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这部分教材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情况,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再如,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各方面来进行认识,所以体积和表面积不再安排例题进行对比。

教学建议
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3.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