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64b46295ef7ba0d4b733b9b.png)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操作化维度,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同时又与地方在执行层面上直接关联,对地方的发展建设实践起到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
所以,本文对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未来展望一、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1、产业规划时期(1949年-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以产业布局,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布局为主导逻辑,一切为国家的工业化服务,规划层次以国家总体规划为主。
具体来讲,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仿苏阶段”,这一阶段的沿海区域规划主要参考苏联经验,因城建厂,围绕厂、围绕城、围绕工业布局来开展规划部署。
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当时的中央一直维持着备战的预估,将我国的沿海地区作为战时的战略缓冲带来考虑。
当时,虽然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凭借其工业基础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看来,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处于附属地位。
1958-1963年为“冒进阶段”,在“大跃进”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全国经济进行整体调整,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基本没有实质性的部署工作,只是跟随产业布局,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尝试修补城市化冒进带来的后遗症。
1964-1977年为“三线建设阶段”,此时中国面临着较大的战争风险,所以全国上下推进“山、散、洞”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国沿海城市的工业部署被抽离出来移向内陆。
为了抵御核打击,也为了缓解粮食紧缺,逆向城市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人口被尽量分散地“平铺”在沿海地区,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趋于停滞,已基本无区域规划可言。
再加上接下来的“十年动乱”,当时国家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活动近乎停顿。
总体来讲,在产业规划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围绕重工业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点状铺开。
在战争风险的威胁之下,沿海地区时常陷入“弃作纵深”的窘境,在全国整体规划中处于边缘地位。
区域规划_第三章__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规划_第三章__区域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95b496677cd184254a353508.png)
LOGO
3、战略目标:是指预期区域在特定时期内应 达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可分近期(5年)、 中期(10年)、远期(20年)。
4、战略重点(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 破口,特别是重点产业与重点地区)的制定 要考虑的因素:
竟争中的优势领域, 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
使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特征:一般具有二元结构,一部分是传统
的,一部分现代的,依靠本地廉价劳动办与 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发展出口产品。(既有 劳动密集型的又有技术密集型的)。 例子:巴西、亚洲“四小龙” 问题:出口有依附性,工业门类不齐,效 率低。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LOGO
3、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是一种低层次的发展模式,是
经济起飞困难和一般地区的发展战 略模式。 以廉价劳动办开发农、矿、特 产品——换取外汇——进口制成品 (不等价)
Your site here
LOGO
4、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用国内生产去替过去依靠进口 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6、信息化发展战略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特征有: A、经济上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化; B、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专业的技术
劳动者占突出位; C、理论知识在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科学技
术居于社会的轴; D、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科
学技术的贡献大; E、通过智力技术,对各项政策作出决策。
第三章 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战略概念与内容 二、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三、我国20C80年代至90年代重要的区域空间发展 战略模式 四、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新进展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5b5de2f8c75fbfc77db256.png)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1874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0.png)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区域发展与规划。
区域发展与规划涉及到对不同地区的特性、发展趋势和规划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条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特征:区域发展是基于具体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2. 综合性: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3. 动态性: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的发展状况和重点会发生变化。
二、区域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区域规划是指根据特定地域的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和政策,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包括城市建设、农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
2. 产业结构规划:确定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方向,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3. 城市规划: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建设、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4. 社会发展规划:关注人口增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问题,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影响因素区域发展与规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主要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经济条件:经济基础设施、资本投资、技术创新等经济因素影响着地区的发展。
3. 社会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对地区的发展和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政策与规划:国家政策和地方规划对区域发展和规划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11b3cb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a.png)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一、引言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包括定义、目标、内容、方法和协调等方面。
二、区域规划的定义与目标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相对较大的地理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性规划的过程。
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规划的定义与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达性。
四、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 相互依存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区域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宏观的背景和指导,而城市规划则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目标一致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内容衔接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内容相互衔接,都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区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的需求,而城市规划则需要符合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
4. 方法协同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方法是相互协同的,都需要运用空间分析、经济评估、环境评价等方法进行科学决策。
区域规划提供了城市规划的依据和支持,而城市规划则为区域规划的实施提供具体的操作手段。
五、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机制为了实现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包括区域规划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 制定统一的规划标准和指南,确保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决策,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1.4 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
![1.4 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550e2b44ec3a87c24028c4c0.png)
区域分析与规划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主讲鲁迪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概念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萌芽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三、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四、区域规划的趋势发展区域规划至今已有约百年历史,是工业化促进的结果,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然而,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的古代社会。
1.《禹贡》(公元前300年左右):分九州,并论述了各个区域的水、土、物产,体现出古代以农业为核心的朴素的区域性发展意图。
2.《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思想:“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城镇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田园阡陌的成、城邦国家的构想。
3.《管子》(春秋战国):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出发,分析城镇密度,即多少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宜设多少城镇。
“上地方八十里”、“中地方百里”“下地方百二十里”。
4.《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因素出发,考察了地区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颇有见地的论述。
5.国外工业革命前:古罗马引水自80公里以外;伦敦14世纪的煤是靠432公里以外的煤田供应的;17世纪伦敦用水从56公里以外引来。
这些现象说明,如果事先没有规划,这样的工程建设是不可能的。
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西方区域规划源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1898年的“田园城市”理论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自此,西方区域规划经历了一百多年跌宕沉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1.兴起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欧洲产业革命以后,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 年),提出了卫星城的理论和“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盖迪斯《演变中的城市》(1915 年),进一步发展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37b14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5.png)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全面规划,涉及到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
城市规划则是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包括城市的布局、建设、发展等方面。
1. 定义和目标:区域规划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发展进行综合规划,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进行规划,目标是实现城市的有序、高效和宜居发展。
2. 范围和内容:区域规划的范围通常较广,涉及到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包括城市、乡村、农田、工业区等。
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城市规划的范围较窄,主要关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布局、用地规划、建造设计等。
3. 目标人群和需求:区域规划主要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旨在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政府,旨在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
4. 规划层次和关系:区域规划通常是在国家、省级或者地方政府层面进行的,涉及到多个城市和区域的规划。
城市规划则是在城市层面进行的,与区域规划相互关联,需要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5. 规划过程和方法:区域规划的制定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和评估,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预和商议。
城市规划的制定通常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过程,但更加关注城市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6. 相互影响和协调: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相互影响,区域规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和要求,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到区域规划的整体发展方向。
因此,在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需要进行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
总结起来,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对一个地区的全面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个城市的规划。
它们在定义、范围、目标人群、规划层次、规划过程和相互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协调的关系,需要在制定规划时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c08682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3.png)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在⼀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程设施进⾏全⾯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络更加合理,各项⼯程建设能够有序进⾏,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
简⾔之,区域规划是在⼀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总体的战略部署。
(2)区域规划特征:是⼀项具有⾼度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作。
(3)区域规划的任务:就是促使⽣产⼒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①全⾯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针;
②搞好区域⼯农业⽣产的合理布局;
③拟定区域⼈⼝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④统⼀规划区域性公⽤基础设施;
⑤重视环境保护,建⽴区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⑥统⼀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的社会经济发展。
(4)区域规划的类型
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的区域规划。
②按各级⾏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第4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4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106535faa00b52acec7ca67.png)
·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 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 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 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还包括不同行 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
·沟通与管治 ——重视公众参与(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 织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寻 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一个 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 根本利益的区域规划,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 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
——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 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人的因素。
·集聚与扩散 ——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驱使产业、人口集聚或 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度 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较好地把握城 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 ——传统规划对空间布局过于理想化、静态化、简单化。
规划对象: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各方面延伸30英里的广大地区。 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疏散100多万人口,把他们重新安置到 许多经过规划的卫星城去,而这些卫星城从一开始就能就地工作和居 住。
要在伦敦中心区改建贫民区和落后地段,使它具有足够标准的绿地, 就需要有计划地安置60多万过剩人口,加上在伦敦郡以外的40万过剩 人口,总共超过100万人。
·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使用与设计的计划; ·为一种过程,是指导土地利用,以达到最优良的环境、最 健全的资源利用的计划过程。 ● 国内的定义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形式 ● 综合规划 把规划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总体的、全局的规划。它的主 要任务是论证规划区的地位及其与外区的关系,确定区域的发展 方向、目标、开发的总方针、区域发展的基本轮廓,建设的主体 框架,协调区内外各部门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布局,确定规划实 施方案,分析规划实施效益。 ● 专项规划 按区内的产业或门类所进行的规划。某一专项规划是根据该产业 或该门类在区内的功能和地位,对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开发重 点、建设项目、开发步骤、保护措施等进行的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078f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f.png)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634ec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2.png)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是一个城市从建设初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经验总结和实践。
下面就以某市为例,简要叙述一下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
20世纪初,某市是一个小渔村,人口规模有限,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空间布局混乱。
当时的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扩大城市面积和增加人口数量上,未能注意到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
城市的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安排,导致城市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不便。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某市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得到重视,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对城市建设和用地的规划与管理标准,例如城市规划定额和建筑设计规范等,以保护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住质量。
同时,城市道路建设扩大,交通设施和公共设施开始建设,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在20世纪70年代,某市开始实施区域城市规划,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城市规划开始以功能区为基础,按照不同区域的用途进行规划,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同时,城市公园和绿化带等公共空间也开始得到关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某市进一步加大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力度。
城市规划从单纯的面积扩大和建设数量上转变为注重内涵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在引进外资和落实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等新概念,并将其体现于城市规划中。
通过绿色建筑、低碳交通、智能城市等方式,城市规划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今天的某市,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交通便利、绿化良好、公共设施完善,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地点。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演变,反映了某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区域规划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39da8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7.png)
2.2 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计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5年规划和 10 年以上的长期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一般由部门规划体系和 地区的综合规划体系交织而成。重点是放在该地区怎样 发展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的安排,只作了一个 轮廓性的考虑。
区域规划则要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地面的布局上,并且使 它们各得其所,能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产的发展,以及 适应城镇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对计划项目提出修改和补充。
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11个五年规划[2006-2010] 第12个五年规划[2011-2015]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 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 区域规划的任务与地位
区域规划的任务 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 区域规划与经济区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关系
区域 规划
![区域 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2aa042c647d27284b735120.png)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作的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或区内规划。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战略性3、地域性4、政策性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波士顿矩阵方法Ⅰ类产业(成长型行业):特点是目前所占比重低于5%,但增长速度高于平均速度,其中有些产业具有增长潜力,是潜在的、未来的主导产业,但也有一些产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规模较小,未来也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
Ⅱ类产业(发展型行业):指当前产值比重超过5%,且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增长速度的产业,它们属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导产业。
Ⅲ类产业(成熟型行业):这类产业当前比重超过5%,但近年来的增长已低于平均速度,属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导产业,其中某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创新,可能会加快增长速度,而有些产业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将逐步退出。
Ⅳ类产业(停滞型行业):指比重低于5%,且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增长的部门,属低增长或衰退产业,一般属于调整改造对象,若一产业持续属于衰退类,则应淘汰,以保持整个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力。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64830c3aa00b52acfc7ca89.png)
第一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
2、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
3、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
4、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2.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3.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综合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年2.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3.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地域性(1)规划具有地方特色。
《城乡规划概述》 讲义
![《城乡规划概述》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87bfa1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7.png)
《城乡规划概述》讲义一、城乡规划的概念城乡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它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微观的详细规划等多个层次和方面。
城乡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同时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通过合理规划,能够有效地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使得城乡的发展更加有序、高效和宜居。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城乡规划的理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我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如长安城,就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规划水平,有着严谨的布局和明确的功能分区。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划。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住房短缺、卫生条件差、交通拥堵等。
这促使了现代城乡规划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20 世纪以来,城乡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
从最初的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到后来逐渐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城乡规划逐渐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
三、城乡规划的类型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对一个城市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它通常具有较长的规划期限,一般为 20 年左右。
2、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建筑布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更加具体和细致的规划。
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针对城乡发展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或系统,如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等进行的专门规划。
四、城乡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城乡规划的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意愿,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国土空间规划文献综述范文
![国土空间规划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78eb2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f.png)
国土空间规划文献综述范文国土空间规划可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就像是给咱国家的土地和空间画一幅超级宏大又细致的蓝图。
那咱们就来唠唠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那些研究情况。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概念。
国土空间规划简单来说,就是要把陆域和海域这些不同的空间都考虑进去,然后合理安排各种功能,像城市建在哪儿、农田怎么保护、生态空间怎么留等等。
它得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这些事儿,可不是个简单活儿。
(二)发展历程。
1. 以前啊,咱们的规划是比较分散的。
城市有城市的规划,农村有农村的规划,土地有土地的规划,环保有环保的规划,就像各自为政的小部落。
但是随着发展,这种分散的规划就暴露出很多问题啦。
比如说,城市规划的时候想扩大城市范围,结果发现占用了很多农田,这可不行啊,因为咱们还得保证粮食安全呢。
2. 后来就开始慢慢走向整合啦。
国家意识到得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统筹这些事儿。
于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就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从早期的一些尝试性的整合,到现在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政策体系在逐步建立了。
二、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要素研究。
(一)生态保护。
1. 在很多文献里都强调了生态保护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首要地位。
咱们国家有那么多美丽的山河湖海,还有各种各样的珍稀动植物。
如果不保护好生态,那可就麻烦大了。
比如说,湿地是很多鸟类的栖息地,如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不把湿地保护好,乱开发的话,那些鸟儿可能就没地方住了,这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是个大灾难。
2. 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生态保护的方法。
有的说要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就像给生态空间划一个绝对不能触碰的警戒线一样。
还有的说要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让那些为了保护生态而牺牲了发展机会的地区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样大家才会更有积极性去保护生态。
(二)城镇发展。
1. 城镇是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发展的布局是个关键问题。
文献里提到,要根据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来规划。
像有些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那它的规划就要考虑如何容纳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同时还要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些城市病。
区域规划原理第1章(1)
![区域规划原理第1章(1)](https://img.taocdn.com/s3/m/6e9cac17fc4ffe473368abfa.png)
四、战后区域规划研究
1、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战后,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进入了繁荣发展 时期。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了大伦敦 区域规划;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编制上至国家 (“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下至各个州(“空间 规划”)、县(“区域规划”)的区域规划;法国也先 后整治了罗纳河流域、北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濒临大西洋 的阿基坦地区;日本编制了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瑞 典斯德哥尔摩于1952年编制了综合规划。同时区域规 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
2、广义定义:
规划是较为全面、长远的计划。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对未来的 一种安排。由于规划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一般由政府提出, 由专门部门和咨询公司完成,或由在政府规划部门或私人企业中工作 的有专业经验和资质的专家完成。
1-1 要点与复习思考题
1.面对规划概念的多种解释,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 各类规划的? 2.你认可上面的哪种解释,为什么? 3.规划的五个特点中,哪个特点最重要?如果要留 下其中的三个,你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区域规划原理
李永春 Professor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0 ~ 2011学年
第一章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1-1 规划的含义与内涵 1-2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1-3 西方区域规划理论的梳理与评价 1-4 我国的区域规划理论
1-1
规划的含义与内涵
一.规划的多种解释与涵义
区域规划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的束缚这样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2城乡一体化理念传统的区域规划中二元分割的思维特征非常明显仅强调城镇为研究重点而其他生态地域和农村地域则作为基质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成本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5c28b6d76c66137ee061996.png)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e87f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c.png)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概述: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都是为了有效管理和发展城市和地区而制定的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是对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乡村和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城市规划则是对城市内部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一、区域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区域规划是对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城市和地区发展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内部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合理的土地利用、交通流动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区域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发展的框架和指导原则。
在区域规划中,决策者可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重点区域和发展策略,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指导思想。
2. 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实施,通过规划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交通、住房等方面,来实现区域规划的目标。
城市规划需要在区域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确保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一致。
3.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相互影响: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区域规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潜力,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也需要参考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和目标。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同作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可以提供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指导原则,而城市规划可以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自50年代中起,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本文已被浏览132次)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作者:出处:更新时间:2009年02月11日
域规划 regional planning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