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教案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本单元是在本册第三单元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11~20各数;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观察图形等活动中,探索和交流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法;针对不同层次认知的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1课时古人计数(1)
教材第74页及相关练习题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重点:了解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难点:理解“数位”的含义。
课件、投影仪、小棒、计数器、橡皮筋若干
师: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主题图,板书课题:古人计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个人养了多少只羊,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课件演示“10只”,在第11只处打问号。)再往下数就是比10大的数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比10大的数。
1.摆一摆,数一数。
师:古时候,数字还没有发明出来前,人们还不会用今天的计数方法,牧羊人并不知道他养了多少只羊,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管理好羊群。牧羊人是这样记录他的羊群数量的:牧羊人坐在羊圈门口,每出去1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1个石子……我们也学着牧羊人的样子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吧。
课件动态演示,一一呈现从外面回到羊圈的羊的只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要提醒学生古人不会数数,所以不能一个个出声数出来,每出现1只羊,只能对应摆1根小棒,让学生理解“小棒的根数”就是“羊的只数”。
师:牧羊人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学生数出小棒的根数,有的1根1根地数,有的可能2根2根地数,数到10根时,师提问:比10多1的数是几?有些学生会说出“是11”。师接着问:比10多2、比10多3的数是多少?(为引出10根1捆打下基础)
2.捆一捆,认一认。
(1)师:请小朋友们用喜欢的方法数出11根小棒。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选出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在投影仪下摆一摆。)师: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摆的。(学生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师:看着摆的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从而得出:10+1=11。
(2)引导学生看小棒图思考: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表示什么?
师:这1捆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这1根表示1个一,它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作“个位”。个位表示有几个一。
师:“11”这个数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
展示计数器,让学生找一找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引导学生总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用计数器表示“11”。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这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还有1个一,该怎样拨珠表示?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4)“11”的写法。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一。
(5)用同样的方法认识20以内其他的数。
3.做一做,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下面两幅图)
师:你能用小棒摆出19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先捆出1捆(10根),再数出9根。接着让学生摆20、18、
17等数。
师:你能把19拨在计数器上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让学生说一说“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并把算式填写完整。拨珠时,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对应着在十位下面写1;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对应着在个位下面写9。用同样的方法拨、写20、18等各数。拨20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完成教材第75~76页“练一练”相关习题。(第1、2、5、8题通过多种形式表示数,丰富学生对数位概念及数的组成的理解。第6题引导学生一列一列地计算,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算式中蕴藏的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你有哪些收获?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0~10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做一做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巩固练习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2课时古人计数(2)
教材第75页“试一试”及相关练习题
1.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体会20以内各数的意义。
2.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难点:掌握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件、小棒、直尺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小棒摆和在计数器上拨11~20各数,那么这些数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读一读。
拿出标有0~20刻度的直尺,让学生自由地读尺子上的数。先从0读到10,稍停,继续读到20,再从20倒着读到10。
师:从0读到10与从10继续读到20,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引导学生明确从0~10与从10~20都包含11个数。不仅从数的书写形式上有规律(后者比前者在十位上多个1),而且从听觉上也有一种周而复始的重复感。
师:从10读到20与从20读到10,两者有什么区别?读数的顺序不同。从10读到20是顺着读,越读越大;从20读到10是倒着读,越读越小。
2.比一比,谁大?谁小?
师:12和14相比,谁大?谁小?你是怎么比较的?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从12开始,要顺着数才能数到14,所以14比12大。
方法二:12的直观形式——1捆小棒加2根小棒;14的直观形式——1捆小棒加4根小棒。4根小棒比2根多,所以14比12大。
方法三:12=10+2,14=10+4,因为4>2,所以14>12。
方法四:14>13,13>12,所以,14>1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时,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只比较个位上的数即可。
3.古人计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相应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古人在没有十进制数之前是怎样表示12的。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小石子表示2个一;左边的一条横线表示1个十,右边的两条竖线表示2个一,合起来表示12。
师:请你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13。
学生仿照摆数,同桌互评。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13吗?用你想到的方式把14、15、16等也摆出来看看吧!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