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辅导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七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七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趣味数学活动,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数学谜语2.数独游戏3.数学故事4.数学竞赛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趣味数学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谜语1】:一个西瓜,切成四块,吃了一块,还剩几块?【谜语2】: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儿子,两个叫“一月”、“二月”,请问第三个儿子叫什么?2.数学谜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谜语,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解答后,教师公布答案,并解释谜语背后的数学原理。

3.数独游戏教师简要介绍数独游戏的规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数独难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数学故事教师讲述一个数学故事,如《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学生听故事,感受数学家的智慧。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数学道理,如勤奋、专注、创新等。

5.数学竞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设置若干道数学题目,限时完成。

学生分组竞赛,积极思考,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华。

教师公布竞赛结果,给予获胜者表扬和奖励。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趣味数学的兴趣。

2.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学生在数独游戏、数学竞赛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数独游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故事,了解更多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活动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数学活动-找规律教案

七年级数学活动-找规律教案

七年级数学活动-找规律教案第一章:活动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规律的概念,理解寻找规律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引入规律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简单的数学规律。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二章:数字规律2.1 教学目标学习数字规律的基本形式,如数列、数阵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找出数字规律。

2.2 教学内容介绍数字规律的基本形式和相关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找出数字规律。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一些数字序列,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享找到的规律。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分析数字规律时的表现。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字规律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图形规律3.1 教学目标学习图形规律的基本形式,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找出图形规律。

3.2 教学内容介绍图形规律的基本形式和相关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找出图形规律。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序列,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享找到的规律。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图形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图形规律时的表现。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图形规律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字母规律4.1 教学目标学习字母规律的基本形式,如字母顺序、字母出现频率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找出字母规律。

4.2 教学内容介绍字母规律的基本形式和相关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找出字母规律。

初中数学兴趣培养教案

初中数学兴趣培养教案

初中数学兴趣培养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数学趣味故事分享。

3. 数学游戏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路线规划等,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

二、数学趣味故事分享(15分钟)1. 教师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高斯、欧拉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精神品质和对数学的热爱。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数学趣味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三、数学游戏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数学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合作完成游戏,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

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财务管理、几何图形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展示。

三、数学趣味故事分享(15分钟)1. 教师继续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数学趣味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四、数学游戏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数学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合作完成游戏,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分数知识,为新课铺垫。

(2)提问:你们知道有理数吗?它有什么性质?2.知识讲解(1)介绍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

(2)讲解有理数的性质:有理数有正有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0。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概念。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有理数的运算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理数概念和性质。

(2)提问:你们知道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哪些运算吗?2.知识讲解(1)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举例说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第三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理数运算方法。

(2)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吗?2.知识讲解(1)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2)举例说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过程。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收集生活中的有理数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是否活跃?3.是否存在教学难点,如何解决?4.课后作业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有理数的运算2.知识讲解(1)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时,插入具体例子和对话:“同学们,当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比如2+3,结果是5,仍然是正数。

初中数学兴趣活动大全教案

初中数学兴趣活动大全教案

初中数学兴趣活动大全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通过数学兴趣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数独游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数学故事分享: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

3. 数学谜语解答: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数学趣味题解答: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数学创意作品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数独游戏(15分钟)1. 教师发放数独游戏表格。

2. 引导学生观察数独游戏的规则和特点。

3. 学生独立完成数独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分享解题心得和策略。

三、数学故事分享(10分钟)1.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有趣的数学故事。

2. 学生讲述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或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3.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四、数学谜语解答(10分钟)1. 教师出示数学谜语,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思路。

3. 教师点评并解析谜语的数学原理。

第二课时:一、数学趣味题解答(15分钟)1. 教师出示数学趣味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思路。

3. 教师点评并解析题目的数学原理。

二、数学创意作品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数学创意作品,如数学手抄报、数学模型等。

2. 学生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

3.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2. 学生解答能力:评估学生在数独游戏、数学谜语和趣味题解答中的表现。

初中数学兴趣辅导教案

初中数学兴趣辅导教案

初中数学兴趣辅导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数学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奇偶性2. 平方数的性质3. 质数与合数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如“一个数的平方根是整数,那么这个数是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数的奇偶性(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解释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特点。

2. 学生进行奇数和偶数的分类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平方数的性质(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平方数的定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平方数的特点。

2. 学生进行平方数的性质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质数与合数(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解释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特点。

2. 学生进行质数和合数的判断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小组活动(15分钟)1.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数的奇偶性、平方数的性质、质数与合数)进行研究和讨论。

2.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数的奇偶性、平方数的性质、质数与合数的掌握程度。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备注:1. 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课教案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课教案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解决数学谜语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内容:1. 数学谜语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2. 团队合作解题策略。

教学资源:1. 数学谜语资料。

2. 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举例说明数学谜语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二、活动开展(2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4-6人。

2. 教师发放数学谜语资料,每组选择一道谜语进行解答。

3. 学生在组内讨论,共同解题。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6.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活动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成长。

3.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自主选择一道数学谜语,进行解答。

2. 撰写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下周课堂交流。

教学评价:1.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备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团队合作教案初中生数学

团队合作教案初中生数学

团队合作教案初中生数学一、教学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团队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内容1.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数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2. 团队合作交流: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沟通,提高交流能力。

3. 团队合作总结:对团队合作过程进行总结,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我认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3.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4. 团队合作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质疑。

5. 团队合作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团队合作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我认知。

6.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数学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激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

启法引导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 情境引入
板书 设计
二、 生活观察室:考察你的观察能力 三、 画一画、说一说:训练你的表达能力
四、引导归纳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情境 教师展示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
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

8、会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主视图与左视图。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

单能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

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


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教学用 具准备 教学 方法
难点: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观赛分析归纳总结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一、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板书 设计
二、对比观察,理解相关性质 三、动手实践,直观感知 四、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五、随堂练习,巩固质疑
步骤
六、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教学流程
三棱柱
6
9
5
四棱柱
8
12
6
五棱柱
10
15
7
三、合作 学习,探 索什么 样的图 形能围 成棱柱
六棱柱
12
18
8
在学生经历了折叠棱柱的过程后,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是 否能折成棱柱,使学生经历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变化过程,培养空 间概念,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

七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四则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数1.1 整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整数的运算1.3 整数的应用2. 第二章:小数2.1 小数的概念与分类2.2 小数的运算2.3 小数的应用3. 第三章:分数3.1 分数的概念与分类3.2 分数的运算3.3 分数的应用4. 第四章:四则混合运算4.1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法则4.2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技巧4.3 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5. 第五章:实际问题与方程5.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5.3 方程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分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法则;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数的运算规则;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 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与测验: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应用: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2. 多媒体课件: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方程的课件3. 教具:计数器、实物模型等4. 练习题:各类练习题和测试题5. 网络资源:相关数学学习网站和教学视频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整数(2课时)2. 第二章:小数(2课时)3. 第三章:分数(2课时)4. 第四章:四则混合运算(3课时)5. 第五章:实际问题与方程(4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教案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教案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教案[篇一:七年级数学社团教案共七课时]七年级数学社团教案〔第1—3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和提高训练2.紧扣数学竞赛试题,仿真练习. 二、重点与难点1.有理数的意义、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2.绝对值的性质〔非负性〕3.数字寻找规律三、试题精选:一.选择题〔共11小题〕a.0.8kgb.0.6kgc.0.5kgd.0.4kg2.文具店的老板均以60元的价格卖了两个计算器,其中一个赚了20%,另一个亏了20%,则该老板〔〕4.如果有2003名学生排成一列,按1, 2,3,4,3,2,l,2,3,4,3,2,?的规律报数,那么第2003名学生所报的数是〔〕a.1b.2c.3d.4a.赚了5元b.亏了25元c.赚了25元d.亏了5元5.适合|2a+7|+|2a﹣1|=8的整数a的值的个数有〔〕a.5b.4c.3d.2a.16b.20c.32d.407.如果将加法算式1+2+3+?+1994+1995中任意项前面"+"号改为"﹣"号,所得的代数和是〔〕a.总是偶数 c.总是奇数b.n为偶数时是偶数,n为奇数时是奇数 d.n为偶数时是奇数,n为奇数时是偶数8.同一价格的一种商品在三个商场都进行了两次价格调整.甲商场:第一次提价的百分率为a,第二次提价的百分率为b;乙商场:两次提价的百分率都是〔a>0,b>0〕;丙商场:第一次提价的百分率为b,第二次提价的百分率为a,则提价最多的商场是〔〕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观察这一列数:,,,,,依此规律下一个数是 _________ .10.自然数按一定规律排成如图所示,那么第200行的第5个数是_________ .11.设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是17、21、25、30.则这四个数分别是 _________ .12.若|x﹣y+1|+〔y+5〕=0,则xy= _________ .214.已知2=5,4=3,求4aba+2b= _________ .15.小龙乘坐商场的自动扶梯下楼,他以每步一级的速度往下走,结果走了30步就到楼下,猛然发现,由于匆忙包丢在购物处了,接着他又以下楼时速度的3倍冲上楼梯,结果走了90步才到楼上,当电梯停下时,露在外面的电梯一共有 _________ 级.三.解答题〔共5小题〕16.某人沿电车路线骑车,每隔12分钟有一辆车从后面超过,每4分钟有车迎面驶来,若人、车的速度不变,问每隔几分钟有车从车站开出? 17.阅读、理解和探索〔1〕观察下列各式:①;②;③;?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④个式子是〔 _________ 〕,第n个式子是〔 _________ 〕;〔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3〕应用以上规律化简:+;18.对于有理数x、y,定义新运算:x*y=ax+by,其中a、b是常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1*2=9,〔﹣3〕*3=6,求2*〔﹣7〕的值.19.设x1,x2,?,x9是正整数,且x1<x2<?<x9,x1+x2+?+x8+x9=230,求x9的最小值,并写出x9取得最小值且x1取得最大值时一组x1,x2,?,x9的值.七年级数学社团教案〔第4—7课时〕一.选择题: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a?2ab、m?m?mc、t?t3?t3d、2x2?x2?2x2a.<x+a><x-a>b.<a+b><-a-b> c.<-x-b><x-b> d.<b+m><m-b> 3、下列交通标志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4、若ad是△abc的角平分线,∠b = 42o,∠c = 78o,则∠bad 等于〔〕a、60ob、45oc、30od、15o5.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a. 随机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落地后正面一定朝上b.打开电视体育频道,正在播放nba球赛c. 在一小时内,你步行可以走80千米d. 明天太阳会升起来. 6、如图,在矩形abcd中,横向阴影部分是矩形,另一阴影部分是平行四边行.依照图中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为〔〕22a.bc?ab?ac?cb.ab?bc?ac?c222c.a?ab?bc?acd.b?bc?a?ab6232、下列乘法中,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的是〔〕7、<1> 有一游泳池注满水,现按一定的速度将水排尽,然后进行清扫,再按相同的速度注满清水,使用一段时间后,又按相同的速度将水排尽,则游泳池的存水量v〔立方米〕随时间tat bt ct dt8、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则a和c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垂直c、相交但不垂直d、重合 9、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两直角边对应相等斜边相等 10数字规律〔1〕已知a1?1?b、一锐角对应相等c、两锐角对应相等d、1111,,,?,〔n为正整数〕,a?1?a?1?a?1?n23222<n?1>234记sn?a1?a2?a3???an,则s2011?〔〕a、d、11b、1c、 2n?1n?22<n?1>24832〔2〕求<2?1><2?1><2?1><2?1>k<2二、填空题?1>?1的个位数字〔〕211.完全平方〔1〕多项式4x?m?9y是一个完全多项式,则m= 〔2〕若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9x2?2<a?4>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的值为.〔3〕已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那么<2000?a>+<1998?a>?________; 12 几何概率〔1〕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红球、3个黄球和5个蓝球,每个球除颜色不同外其它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则摸出球的可能性最小.〔2〕现有五根木棒,长度分别为4cm,6cm,8cm,10cm,12cm,从中任取三根木棒,能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13 科学计数法〔1〕.长度单位1纳米?10?9米,目前发现一种新型病毒直径为251000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病毒直径是米.〔2〕生物具有遗传多样性,遗传信息大多储存在dna分子上.一个dna分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2cm.这个数量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cm. 14、等腰三角形性质〔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4,另一条边长是方程3x?1?26的根,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2〕如图,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上一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22bdc[篇二:趣味数学社团记录教案]社团活动记录本项目:趣味数学社团2015学年第一学期社团活动记录表指导教师城北小学月学生出席情况记录表活动记录表时间:第一周〔1〕时间:第一周〔2〕[篇三:数学社团活动方案]西津初中数学社团-"数学之家"活动计划西津初中数学组数学社团是我们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彰显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一、组织灵活多样的兴趣小组现在学科教学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目标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过程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进行.但是,实际上,学生由于学前教育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个人天赋不同,对数学学习的需要程度和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统一要求与实际差异之间的矛盾,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在兴趣小组中有自己的见解,不需要像正常上课那样拘谨.二、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好社团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一〕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应选择"摆火柴棍"、"七巧板拼图"、"照镜子"等游戏内容.〔二〕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数学来源生活",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三、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组织社团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厌烦,正常的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三、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比如,趣味小组在年级里举行"有问必答"活动,搜集和编辑趣味题,发信给外班同学请求答复.同时自己也准备回答别人的问题.在有问必答活动中学生学会查资料、学会编题,学会写信和发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开展活动,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物,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组织兴趣小组要在"动"字上下功夫.四、组织兴趣小组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转向内部动力才能长久保持.〔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内部动力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号召学生学习杨乐、华罗庚等数学家追求真理、报孝祖国的高尚品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竞赛中如何正确对待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在集体中健康发展.〔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并使同学感觉:"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更乐于参加活动.〔三〕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渗透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接触一些解答方法,如"假设法"、"图解法"、"穷举法"、"代数法"等可以使学生思维更灵活.学生如果逐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社团小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数学爱好者和特长生的队伍扩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使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乐学、会学、健康发展.六、活动策略与方法1、教师按计划设计活动内容,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有机结合;2、以小组合作为依托,学生合作探讨完成.3、各个备课组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补充其它活动内容.七、指导秦定华王开强莫家辉汪佳陈伶俐2015-311 / 11。

初中数学社团全套方案

初中数学社团全套方案

初中数学社团全套方案社团共包含以下内容:并分步将电子档给大家:(1)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2)社团教案(3)社团每次活动照片(4)XX初中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记录(5)XX初中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记录(6)社团活动安全预案(7)社团活动安全预案第一部分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一、所含文档二、文档电子版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包含以下内容: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2015--2016下学期)XX初中XXX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社团计划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动手操作、实地考察、亲自测量……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使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学习,把他们的学习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兴趣小组中我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其他各科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

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三、活动安排1.活动时间:周一下午2.活动地点:七年级一班教室3.活动课题:趣味数学4.活动形式:动手操作、课外搜集、综合实践、讲授等。

2022初一趣味数学教案范文

2022初一趣味数学教案范文

2022初一趣味数学教案范文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初一趣味数学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初一趣味数学教案范文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 x=125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5篇)好的数学教学计划很有意义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优秀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

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5篇】

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5篇】

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5篇】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初中数学教学计划。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九年级的毕业和升学。

八(2)班人数为50人,七年级下期学生期末考试高分人数9人,及格人数27人,低分6人。

八(2)班后进面较大,很多同学基础差,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闲散,和兄弟班级差距大。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艰巨努力,要加强落实,培优辅差,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主要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挖掘整合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工作计划《初中数学教学计划》。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的老师。

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2024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应能熟练掌握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代数表达式的化简与求值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复杂代数表达式的化简技巧几何图形证明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图表制作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相关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新课内容。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3. 讲解示范教师对新课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解题方法的示范。

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查漏补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小黑板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作业布置: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作业内容应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存在问题;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课(教案)
2.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整式加减知识解决;
3.练习题: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竞赛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竞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整式加减的运算,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整式的加减的基本概念。整式是由数字、变量和运算符组成的代数表达式,它是数学中的基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要计算购物时买了几件物品的总价,我们可以用整式的加减来表示这个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定义: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单项式和多项式。
举例:讲解单项式的系数、变量和次数的概念,如3x²y、-5a等;介绍多项式的组成,如2x³+5x²-3x+1。
(2)整式的加减运算: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总结回顾的环节可能需要改进。感觉时间有些紧张,可能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反思今天学到的内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学生们能够在课程结束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3)整式加减运算顺序:在解决整式加减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运算顺序感到困惑,导致计算错误。
突破方法:强调整式加减的运算顺序,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4)整式加减的应用:将整式加减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知如何入手。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规则。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2.有理数的性质3.有理数的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规则。

2.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身高、体重等)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有理数。

4.练习与巩固完成课本P3练习题1、2。

第二课时:有理数的性质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有理数的性质。

2.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的性质: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通过实例讲解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概念及性质。

3.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互相评价。

4.练习与巩固完成课本P5练习题1、2。

第三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1.导入新课复习有理数的性质,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通过实例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3.课堂互动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互相评价。

4.练习与巩固完成课本P7练习题1、2。

第四课时: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1.导入新课复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出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2.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

通过实例讲解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3.课堂互动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互相评价。

4.练习与巩固完成课本P9练习题1、2。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P11习题1、2、3。

2.预习下节课内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有哪些亮点和不足?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是否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案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案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案课程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平面几何中的对称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对称图形,并能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1. 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妙和实际应用。

二、合作学习(20分钟)1. 分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2. 任务: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卡,进行合作学习。

任务卡:请同学们观察和分析以下图形,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 判断以下图形是否对称,并说明理由。

2. 找出以下图形的中点,并说明理由。

3. 利用对称性质,解决以下问题。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记录下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汇报: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如“你能找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吗?”等。

四、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对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同时,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辅导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章1.2.2数轴,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使直线上的点和实数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

为以后扩充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用数轴上的点将有理数表示出来。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探索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轴的学习,认识到数轴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称等)?
数学中,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演示从温度计抽象成数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把类比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阅读新课,思考并讨论:
(1)零上25℃用正数+25℃表示,0℃用数表示;零下10℃用负数表示。

(2)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3)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4)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
(5)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3/2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2、数轴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画法步骤:
第一步:规定这条直线(通常是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0,叫做原点,用这点表示数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一般取从左到右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

相反的方向就是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适当的选取一条线段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也就是在0的右面取一点表示1,0与1之间的长就是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1℃占1小格的长度。


在数轴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这些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它们依次表示-1,-2,-3,…
3、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

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

4、例题
例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用多媒体显示4条数轴。

分析: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答:都不正确。

(1)缺少单位长度;(2)缺少正方向;(3)缺少原点;(4)单位长度不一致。

例2: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2/3,+3.5
(2)-5,0,+5,15,20
分析:要在数轴上表示数,首先要正确画出数轴,标明原点,正方向(一般从左到右为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这三要素,然后再表示数。

单位长度也应根据需要来确定,但在同一条
数轴上,单位长度不能变。

表示某个数的点,在图形上一定要用较大的“·”突出来,并且在数轴上写出该点表示的数,这样画出的图形较合理、美观。

例3:借助数轴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没有最大的正整数?如果有,把它指出来;
(2)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没有最大的负整数?如果有,把它标出来。

解答:观察数轴易知
(1)有最小的正整数,它是1,没有最大的正整数;
(2)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最大的负整数,它是-1.
5、课堂练习。

(三)课堂小结
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

2、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

(四)作业第14页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