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论《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论《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论《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作者:许凌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6期【摘要】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道德行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护、无偿捐献与人体基因、胚胎等医学和科研活动的规范,以及崇尚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引导树立职业道德等六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从立法上落实、保障并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工作,实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价值,指引行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金项目】民航局2020年教育人才項目(14002600100020J209)。

【中图分类号】D92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6-0059-02一、问题的提出2020年5月28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颁布。

纵观民法典,全文体现着六大关键词:权利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保护、意思自治、绿色原则、科学发展。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甚至可以说囊括了其他几个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它有怎样的意义?民法典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和弘扬?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和适用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的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思想观念中的主导价值观,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价值判断,就体现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洁的24个字既凝练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更反映了中国当代发展的需求和导向。

第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由八个字组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即追求经济发展富强、政治民主文明、社会和谐。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

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

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

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

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

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

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

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3期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民法典的时代。

民法典颁布后,我们民法学人应当全面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努力提升我国民法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这高度、精辟地概括了民法典的地位和功能。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民法典是以保障私权为基本目的的私法,这种理解不无道理。

但必须看到,民法典不仅仅具有保障私权的功能,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民法典可以通过保障私权来规范公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这就表明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必须以民法典为基本遵循,只有尊重和保障了私权,才能实现依法行政,所以只有理解了民法典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深刻理解民法典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也只有把握好了民法典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和研究中解释好、贯彻好、运用好民法典。

一、民法典体系创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学体系?它应当是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思想和知识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民法典已经颁布的背景下,我国亟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应当以民法典为基础,从中吸取养料。

为适应民法典的这些体系特点,就需要根据民法典的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是民法典体系创新的必然要求。

旧中国民法照搬德国等国的法典和理论,因而不可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梅仲协指出:“现行民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王利明摘 要: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我们应当全面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努力提升我国民法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纂法典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件盛事,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

《民法典》的创新和亮点很多,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彰显,感受《民法典》的伦理情怀。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在《民法典》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法典”名义的立法中,这是第一次,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第二,《民法典》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12个关键词,其中,《民法典》条文中直接规定了6个,包括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诚信。

以下具体分析。

关于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民法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法治道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建立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法典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民法典是国家民事关系的总规范,确立并保障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核心,是我们共同信仰的根本,也是我们法律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以及民法典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民法规范的总体,是国家民事关系的总规范,它所规范的是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核心,是构成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典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都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制定的。

因此,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民的法律规范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们的国家意识,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它的一切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果仅只有道德准则而没有法律规范的保障,那么这就无法让人们确保自身权益的落实和维护。

反之,如果仅只有法律规范,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保障,那么这便不能够有效地保护和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因此,民法典的制定需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以此达到维护公民之间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根据草案对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一些体现。

1. 社会公正与法律公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正、公平、公道,这也是我们立法制定的根本出发点。

在民法典中,保障公民权益,从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民法典中设立的无过错责任制度,即在生产活动中,如果造成损害,那么要由被损害方规定一定的证明标准,从而确定哪一方应负责赔偿某一种损害行为。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演讲稿【3套】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演讲稿【3套】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讲稿【3套供选】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有幸和大家在这里共同交流学习。

5年打磨,民法典宝剑锋从磨砺出,终于成就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

我国有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法律数量多,内容庞杂。

如今,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司法解释,共同汇聚成了这部共1260条、10万余字的民法典。

经过整理、编订之后,在划定好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个楼层里,民事法律各归其位,类型清晰、秩序井然。

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

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

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

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体现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是市民法、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就是要将这个总和,尽可能囊括到一部成体系的法典之中。

民法典制定体现的原理

民法典制定体现的原理

民法典制定体现的原理
1 中国新民法典的制定
近期,中国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民法在宪法之上体现了新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

《民法典》以维护公民、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解决民事纠纷和促进社会秩序为重点,重新确立了新时代的民法规则,为促进我国法治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 典型体现原理
⑴ 权力制衡《民法典》实施权力制衡机制,强调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者要彼此制衡,共同发挥作用,维护合法权益。

⑵人民应有的权利:《民法典》也强调了人民基本权利的尊重,例如宪法保障的公民自由,以及婚姻自主权、隐私权、财产权等人民的基本权利。

⑶尊重诉讼主体的独立性:《民法典》实施尊重当事人自主权,支持因当事人之间存在关系不能主动进行诉讼,而诉讼主体或部分当事人不得以该关系为由限制其发起诉讼的原则。

3 民法典的意义
《民法典》的制定对我国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公民权利的更加稳妥的保护,实施立法的常规性和规范性,能够营造社会
安定和秩序,这不仅促进了健康的社会发展,也为更好的司法行政建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根本法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根本法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根本法辨析
民法典不是国家的根本法,但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性法律。

民法典是民事法律的基础。

民法典确立了民事法律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规则,全面列举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全面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

公司法、证券法等商事特别法,都要根据民法典进一步修改完善。

民法典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民法典规定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具有目的性和终极性。

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民法典充分保障个人领域的权利和自由,明确保护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各种人格权益。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021年1月1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开端实施。

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只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法,而且在国度法律体系中居于根底性位置,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在新时期我国法治建立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那么,《民法典》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呢?
简单来说,民法典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护公民的民事权益,是保证人民私权的根本法,因而它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民权维护之母”。

民法典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1200多个条文,掩盖了一个公民所能触及到的衣食住行、家庭婚姻、消费借贷、消费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事务。

有基于此,民法典也被形容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摘要】中国民法典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基本理念包括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强调平等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则、完善制度体系和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基本理念不仅在法律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构建法治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通过贯彻落实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法典、基本理念、保护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公平合理、法律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体系、社会治理、法治社会、社会进步、发展、法律基础1. 引言1.1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概述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民法典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作为国家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纲,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民事主体权益、维护法治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包括但不限于:坚持以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核心、强调平等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则、注重弥补法律空白、完善制度体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这些基本理念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对于法律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法治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通过贯彻落实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之一:坚持以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核心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意味着在法律的框架下,个体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民法典规定了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他们在各类民事关系中的权益。

关于民法典的知识

关于民法典的知识

关于民法典的知识
一、民法典概述
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法,是一部综合性法律,是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它是中国民法思想的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法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法制度的综合体现。

二、民法典的内容
民法典由十五章组成,包括:第一章系统性规定;第二章人格权;第三章财产权;第四章婚姻家庭;第五章继承;第六章物权;第七章债权;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九章民事程序;第十章知识产权;第十一章消费者权益;第十二章社会保障;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第十四章经济合同;第十五章司法解释。

三、民法典的作用
1、规范民事行为:民法典规定了民事行为的范围和要求,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繁荣发展。

2、完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典把中国民事法律制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它不仅是当代中国民法思想的综合体现,而且为完善民事法律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3、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民法典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规定民法关系的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

该法典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包含了七个部分,共计1166条,对于保护个人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权《民法典》首章明确了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强调了人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了个人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保护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个人权益。

婚姻家庭《民法典》第二章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立了婚姻自由、婚姻平等、通婚自由的原则。

该章节规定了结婚的条件、婚姻的解除和终止、婚姻财产制度、夫妻共同债务等内容,保护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发展。

继承与遗赠《民法典》第三章明确了继承与遗赠的法律规定,包括了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继承顺序、遗嘱的有效性等。

该章节规定了合法继承人的权益,遵循了亲属继承和平等继承的原则,保障了继承权的行使。

侵权责任《民法典》第四章规定了侵权责任的法律规范,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构成、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等。

该章节对于侵权行为的保护和损害赔偿的认定提供了明确的规定,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律依据。

物权《民法典》第五章对物权关系进行了规定,包括了对不动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担保权等的规范。

该章节明确了物权的种类和权利的行使方式,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益。

合同《民法典》第六章详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和履行等内容。

该章节对合同的要素、合同违约责任、合同解除等提供了明确规定,为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持。

侵权责任和合同的关系《民法典》第七章强调了侵权责任和合同的关系,并进行了规范。

该章节明确了在合同履行中产生的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并明确了合同中的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与遗赠、侵权责任、物权、合同等七个方面。

该法典的出台为个人权益的保护、婚姻家庭的稳定、财产权益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民法典,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本法典共计七千多条,涵盖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合同、侵权责任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将对该法典进行解读。

首先,本法典强调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其中,自愿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本法典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支持、照顾和帮助等义务。

这些都是保障家庭和睦、促进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

其次,本法典对财产权的保护和规范也作出了详尽规定。

财产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保障人们依法享有自己的财产、支配自己的财产、选择财产的支配方式等。

在财产分配方面,本法典强调了配偶双方的平等地位,对于财产共同所有的情况,也规定了合理分配的方式。

再次,本法典对继承问题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规定,保障了个人财产的流转和继承权的保护。

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礼仪将被强调,破坏继承公正和制度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对于拥有无限财产的财富人士来说,也规定了个人遗产网上公示功能的权利和义务。

最后,本法典还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对于购房、租房、汽车消费和网络购物等用户保护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有明确的划定和保障。

对于因合同纠纷等问题产生的交通事故、产品质量问题等,也依法予以了惩治。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本法典的相关内容,以免在日常生活中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思路和立法体例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思路和立法体例

2016年第3期法治研究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思路和立法体例于海涌* 摘 要: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已经提上日程,笔者认为采用九编制的立法体例比较符合当下的国情。

在编纂过程中,要尊重法律共同体已经达成的广泛共识;对于民事单行法,如果实施中发现明显错误和矛盾的,及时删除、修订、增补;对司法解释要进行甄别,选取闪光点。

要坚持“先人身、后财产”、“先权利、后救济”等原则。

关键词:民法典 编纂 思路 体例*作者简介:于海涌,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目前已经提上了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纳入第一类立法项目,编纂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毫无疑问,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民法典编纂将成为我国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备受关注的重大立法活动。

民法典的编纂既是国家立法中前沿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民法典是否可以展示中国的立法水平,固然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问题,更是对法学理论、民法制度和立法方法进行创新的发展问题。

以下是笔者对中国民法典编纂中关于基本思路和立法体例的思考。

一、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思路(一)关于《民法通则》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安排《民法通则》颁布于1986年,全文只有156条,在司法适用中常常让人感觉捉襟见肘、挂一漏万,但这30年来《民法通则》在我国一直处于民事基本法的重要地位,立法者、法官、民法学者在这30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司法实践和学术研究中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因此应当充分尊重法律共同体已经形成的私法文化传统。

2002年全国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出台比较仓促,其立法体例、制度安排甚至语言风格确实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一直以来也饱受学术界的尖锐批评,但笔者认为这个民法典草案毕竟是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立法草案,其中仍有不少有益的成果可以在民法典编纂时予以借鉴。

简言之,中国民法典应当借鉴《民法通则》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有益成果,尊重法律共同体已经达成的广泛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章 基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章  基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①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条文注释② 本条规定了《民法典》五个方面的立法目的:一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兼具人身和财产性质的知识产权等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二是调整民事关系。

《民法典》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三是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四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五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法治与德治并重的治国理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规定明确了《民法典》的立法依据。

第二条[调整范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条文注释:人身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人格和身份形成的无直接物质利益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物质利益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既包括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如所有权关系;又包括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如债权债务关系等。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社会关系都由民法调整,民法仅调整他们之间的民事关系。

关联法规《民事诉讼法》第3条第三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

条文注释: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等;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股权等。

论我国当前民法本位理念取向

论我国当前民法本位理念取向

论我国当前的民法本位理念取向摘要:民法本位是民法典编制的灵魂,即民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出发点和归结点。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

如何在民法典中确定民法的本位理念,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民法的适用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民法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兼顾平衡“本位”是一种工具性的分析方法,或者称为研究范式。

还包括基本观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和基本任务等派生性内涵。

所谓民法本位,是指民法的基本观念,亦即民法的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务。

或者说”以何者为中心”。

[1]其实质是指民法的直接根据,即立法理由,是民法的一种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也即民法的利益选择问题,特别是当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民法所表明的一种态度。

一、我国历史上的民法本位理念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为核心,调伦理等级即身份关系,为社会细胞的不是众多的个体而是家庭这个血缘团体,人只是整个家族的一个分子。

基于此,我国的民法是典型的义务为本位。

清末,西方由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时期,权利本位的民法盛行。

在以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的努力下,以权利本位为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法规范,但没有真正贯彻下去。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孙中山”国家、社会”本位法律观为理论基础,受西方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任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确立了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

这一立法思想被充分地贯彻到了民事立法中去,立法要以全国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本位,以谋公共的幸福为前提。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对西方权利本位作了深刻的批判。

在实际的运行中,片面强调国家、社会利益,在法律思想上表现为”彻底的社会本位”、”极端的社会本位。

”纵观我国民法的发展史,民法本位多是义务本位,或与义务本位貌异神合的所谓”社会本位”。

中国民法典介绍

中国民法典介绍

中国民法典介绍中国民法典是中国现行的一部综合性法律,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部民法典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事法律。

以下是对中国民法典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内容的介绍:1.立法目的:《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构组成:民法典由七编、附则组成,具体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部分,涵盖了公民和组织在民事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

3.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整个法典之中,指导和规范民事行为。

4.物权编:规定了各类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以及对物权的保护措施,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内容。

5.合同编:详细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涵盖了各类合同形式和类型。

6.人格权编:首次在中国法律中独立成编,明确规定了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7.婚姻家庭编:规定了婚姻自由、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收养、监护等家庭法律关系。

8.继承编:规定了继承权的取得、丧失、继承方式、遗产分割和遗嘱等内容。

9.侵权责任编:明确了侵权行为的认定、责任承担、赔偿范围和免除责任的情形,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0.适用范围:民法典适用于中国境内的一切民事活动,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定,为公民和组织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谐与经济发展。

它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典法内容

中国民典法内容

中国民典法内容
摘要:
一、民法典的概述
1.民法典的概念
2.民法典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1.总则
2.物权
3.合同
4.人身权
5.家庭
6.继承
7.侵权责任
三、民法典的实施与影响
1.实施时间
2.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正文:
一、民法典的概述
民法典是一部全面规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是维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依据。

我国民法典于2021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民法立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中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1.总则:规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2.物权:规定了物权的基本原则、种类和效力,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3.合同: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法律制度,明确了合同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4.人身权:规定了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益。

5.家庭:规定了婚姻、家庭、监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保障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6.继承:规定了公民因死亡而发生的财产继承法律制度,明确了继承人的顺序和份额。

7.侵权责任:规定了民事侵权行为的认定、责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三、民法典的实施与影响
1.实施时间:我国民法典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废止。

2.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民法典的实施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还进一步规范了民事法律行为,提高了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

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

诚信原则主要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一、民法典中的原则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法总则中的原则有哪些。

一、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起统领性作用的开篇之作,在一章“基本规定”中就明确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类基本原则包括了“绿色”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其中“绿色”原则是国家倡导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应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类基本原则包括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以下简称“四大原则”。

二、四大原则1、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在民事活动中,无论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自然人,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身份之别,没有特权,这是程序上的平等。

平等是民法区别于行政法等部门法的重要标志。

2、自愿原则(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国家鼓励和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民法的自愿原则把当事人参与民事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事人可以选择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自己的财产权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安排、管理自己的生活与事务。

如果说民法是民事活动的骨架,那么自愿原则下达成的合意就是民事活动的血肉。

很多当事人缺乏意思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把法律当做了生意经,如“价款调整、违约金以法律规定为准”——这些内容恰恰是法律让当事人自己去安排与约定的。

自愿原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分水岭,是民法的灵魂。

3、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诚信是道德的,更是法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作为新时代中国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广大中国人民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这部法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在法制素养上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一、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任何文字,都需要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内容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力量与意义。

作为一部法典,它覆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民事权利、财产权益、人身保护等多个方面,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致力于构建法治社会的决心和实力。

二、表达中心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保护民事权益置于优先地位。

从构成元素、订立、生效、修正等多个方面,法典深入阐释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内核。

其中,法律意识、平等原则、保护利益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几个方面体现了文化自信与精神自信的内在价值观。

三、突出重点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是掌握它的核心要义。

其中要包括包括十二主题章节的主旨,如人格权、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权益等;了解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懂得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款所需具备的能力及思维方式等。

四、注意思辨学习民法典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将自己的思想与法律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辨和结果判断。

尽管法典规定很明确,但是在实践中真正的解决问题,必须在深入研究相应的法规和案例的条件下,结合当地的政策法规、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判断。

五、遣词造句准确、简练在学习中国民法典过程中,切忌玩文字游戏,语言必须准确、简练,同时需要恰当的运用相关的专业技术术语和法律用语。

它不仅能够给法律论证提供必要的证据,还能够让贵在通俗易懂,真正起到引导广大民众理解法律的效应。

六、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述的结构清晰有条、逻辑性良好,是一篇杰出的论文所必需的。

作为一篇对中国民法典的见解,学习者应当遵循先有主题句、后有论据、最后有结论的框架模式,以彰显文章框架的严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

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

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

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

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

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
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

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

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自由;在调整契约(合同)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

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

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个根本规则,是民法精神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舍却利益衡平,民法将不成其为民法。

基于利益衡平理念,民法典一是应确认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别是强化对善意的当事人的保护,建立
善意当事人保护的一般规则;三是确立自然人债务的法定免除制度,规定一定期限内(如15 年)债务人确实无力偿付债务的,债务人可以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主张免除债务;四是在体现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时,注重效率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注重鼓励交易、物尽其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制定所谓的“绿色民法典”。

(四)规范科学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法律对现实的迁就、法律规范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立法的突出问题。

不顾法的自身的科学性而一味地迁就现实的立法观显然是不足取的。

长期以来“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谓流行观点也必须加以改变。

在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发生矛盾时,我们应当舍弃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学性。

因为,法律再通俗,它仍然是相当专业的,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权、保证、继承、收养等,对一般的人来说,都难以准确理解。

众所周知,英美法是专家法,其法律规范主要存在浩如烟海的判例文献中,普通老百姓是难以知晓的,但在英美等法治国家里,普通人是如何行为的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实际上,文本法并不等于生活法(实际在民众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永远也达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

基于此,民法典应当采取区别作法,将涉及民众基本私权利的规范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表达,而对除此之外的其他规范则以科学性为唯一目标。

坚持规范科学的理念,民法典还必须以我国本土的活的法律规范为基础并吸收国际上的通行规范,既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实际,更要着眼于将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法域”统一,即应在未来四法域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