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原始时期: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
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
”。
《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
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
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
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
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
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西方美学概述
自然给与人以天资、禀赋这些神圣的、极为有用的特性,但人们必须在向自然学习和模仿中才能成为大师。 人认识自然是以数学为手段的。提出著名的平行透视体系
2.最伟大艺术作品不是巨制,而是istoria(历史)丰富性、高贵性、抓住人物特征, 表现人物灵魂和情感
4.艺术起源说
艺术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和“音调感、节奏感”后者是存在于人的主体之中的一种生理功能。多 元论,有天才的性质。
1.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1.5郎吉弩斯和普洛丁美学(希腊化时代) 郎吉弩斯与《论崇高》 1.崇高风格的美
崇高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同具备的一种风格,也是衡量伟大作品的一个尺度。是一种格调高昂,矫健豪 迈的文体。
3.近代美学
3.3 18世纪德国美学 鲍姆加通
(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这一事件被美学史认为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1.Aesthetica的内涵及意义
“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analogi rationis,拉丁语)的思维 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托马斯·阿奎那 1.美的三个要素 2.美与善的区别 3.人与美
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美都根源于上帝,上地势最高的美。和谐=鲜明-完整 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识。艺术与道德也是有区别的。 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物不能。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于爱。人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
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美学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 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1.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西方美学十五讲(1)
古代西方雕塑的区别和特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引导整个欧洲文化发展的趋势,欧洲各国文化受其熏陶,而欧洲文化出现了四大高峰, 第一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 而這个时代的艺术, 可以以希腊的雕塑为中心艺术.因为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
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而那时雕塑极为普遍, 导致后来清理罗马城内发现雕塑和城内的居民数大体一致,并且每个雕塑和古希腊相比既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下面给大家分析分析:1.古罗马雕塑的特点:罗马人在雕塑上去的卓越的成就。
罗马人早期的肖像模具从死者面部翻下来的面模制作的,不加任何美化,强调;概括这种肖像表情:死板,没有活力,具有自认主义的逼真。
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希腊雕刻艺术对罗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临摹了很多希腊雕塑以后罗马艺术开始概括,生动的表现对象,开始学会美化人物。
罗马帝国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上升,艺术中的理想的光环消失,罗马肖像雕塑进入现实主义时期,肖像出现了无懈可击的真实,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在品质的表现进行了探索,形成了高度戏剧化的心理后期作品,以前的那种静态的庄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内在活动。
尤其是在帝国末期,社会进入极度矛盾不安和动荡中,罗马人面临着一种普遍而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危机对社会各阶层的反映不同:有的荒淫堕落、放纵、醉生梦死,有的极度神经质、残暴疯狂,有的竭力逃避现实、主张内心的超脱……这些现象在艺术中都有反映。
而古罗马的雕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1)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
(2)人物形象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峻,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
(3)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沉思中。
古罗马雕刻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西方美学
一,.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象”“直觉即表现”说是克罗齐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石。
按照这种解释,人见到的世界万物的形象,都不是客观世界固有的,而是心灵创造的,或者说是内在情感的表现,运动中的美学。
他认为直觉是一种知识。
这种知识不是通过逻辑、理性得来的,也不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性的知识,而是通过直觉、想象得来的,是关于事物的个体的、各个个别事物的知识,它不是概念而是意象;在克罗齐看来,直觉与表现意思相同。
“内在感受”、“印象”等,统统可称为“情感”,它们只有经过心灵的综合,才获得形式,化为具体的“意象”;而当“内在情感”外化为具体意象时,也就是说情感得到了表现。
因此直觉与表现“非二物而是一体”,是“此出现彼亦出现的东西”,是同一种性质的心灵活动。
克罗齐依照这一基本观点,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并对美、丑分别作出了界定。
他说,美是一种“成功的表现”,而丑则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
他解释说,“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在“成功的表现”中,心灵用形式把杂多的印象统辖为统一的整体,在“不成功的表现”中,心灵没有把杂多的印象统摄起来,仍是杂多。
依照“直觉即表现”的原理,克罗齐认为艺术同样是一种直觉,因而也是内在情感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作为表现与直觉作为表现,区别只是在量上,而不是在性质上。
“有些人本领较大,用力较勤,能把心灵中复杂状态尽量表现出来,这些人通常叫做艺术家。
有些很复杂而艰巨的表现品不是寻常人所能成就的,这些就叫做艺术品”。
克罗齐在其《美学原理》中认为认识的活动分为两度,第一度是艺术,也就是直觉的表现。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灵活动,是不需要依靠任何事物就可以发生的。
美即是艺术即是直觉的表现。
心里有了直觉品(直觉到的形象)就等于“表现”了艺术。
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二.柏格森关于艺术家的看法柏格森认为,直觉认识论与理性的认识完全不同,它是超出理性认识之外的非理性的东西,它能使人突然地看到处在对象后面的生命的冲动,哪怕只是在一个瞬间。
完整的西方现代美学
第一题:——————————————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大一,语言取代理性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的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语言学模型区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语言论转向”是用来描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人文学术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术语。
可以说.“语言论转向”意味着西方学术界发生一场学术范型的根本性转型,使得语言问题取代传统的理性问题而成为哲学乃至其他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中心。
正如法国哲学家利科尔所说:“对语言的兴趣.是当今哲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当然,语言在哲学中始终占据着荣耀地位⋯⋯使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对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被很多哲学家看作是解决基本哲学问题的必要的准备⋯⋯”①德国阐释学美学代表人物加达默尔说得更直接更明确:“毫无疑问,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了一种中心地位。
”g这种涵盖整个人文学科的“语言论转向”必然也影响到美学中,从而引起现代美学出现“语言论转向”。
当代英国马克思美学的代表性人物伊格尔顿说:“语言。
连同它的问题、秘密和含义,已经成为20世纪知识生活的范型与专注的对象。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语言去诠释对象。
但是同时.语言又给人类带来一定的遮蔽,因此,又需要人类对语言进行解蔽。
俗语说“言为心声”,实际上。
语言是使用者的审美意识的外在反映。
是其审美意识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来说,“语言论转向”是舍本求末而忽视了其源。
不管怎样.对于语言的研究应该只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美学研究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对语言的研究,简单的“语言论转向”不能涵盖整个的美学研究内容,而应将“语言论转向”中对语言的研究更进一步联系到语言还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罢了.认识到西方“语言论转向”片面夸大了美学对语言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美学是人学,研究的范围应更广。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西方美学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其美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美学的初步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而不是一种物质形式。
他强调理念的永恒、完美和纯粹,并将美的产生归因于这些理念。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对称、秩序和和谐的表现,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完善表现。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进行了重新发现和理解,并以之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追求对美的深入理解。
例如,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画家通过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刻美感的艺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3. 哥特式艺术美学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其美学思想体现了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哥特式艺术强调对神圣主题的表现和对宇宙秩序的思考,通过对艺术形式和结构的精确把握,创造了许多具有宗教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哥特式艺术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巴洛克艺术美学巴洛克艺术是欧洲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其美学思想强调对情感和气氛的表现,通过夸张、动态和复杂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和运动感的艺术作品。
巴洛克艺术在审美观念上强调情感的表达和细腻性的追求,展示了一种充满张力和热情的审美情趣。
巴洛克艺术对后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西方美学
1.西方美学(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与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鲍姆嘉通《美学》,标志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成立(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美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2.美学研究方法(1)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证实法3.美的探索(1)倾向美的客观属性:①形式说②理念说③模仿说④分有说⑤关系说⑥感情特征说⑦生活说(2)倾向美的主体属性:①快感说②判断说③情感符号④直觉说(3)美的本质:①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②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③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4.自然物理世界美的特征①无目的性——具有非人为的自在给定性②偏于形式美——事物自身形式的特质所构成的美③变异性——以自然物为载体,随自然的变化流转而变化5.人自身世界的美(1)作为感性对象的人的美:①形体美②精神美(2)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的美:①实践活动的美,美的劳动②交往活动的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6.文化世界的美(1)物质文化美:①物质文化美先于精神文化美存在②物质文化美不等于形式,但通过形式表现,呈形式美(2)精神文化美:①对于客观世界的再现性描述的美②思维的逻辑秩序的美③对于真理的伟大探索精神(3)规范文化美:①人类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处理与他人群体社会间关系的文化形态②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某种精神,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7.三大范畴的美(1)优美——和谐的美(2)崇高——由真与善的严重冲突走向真善统一的美(包括自然、人、艺术的崇高)(3)中和美——主体心理上的和谐①中间状态的美,具有独立的地位而与优美、崇高并列②是灰色系统,模糊美③“和”指杂多或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中”意为和谐统一,万物根本8.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念与景观设计方法①立意与布局②空间的延伸(框景、借景、地标)③曲径通幽④气韵生动⑤无中生有⑥形散神聚⑦画意9.形式美的概念: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组合规律10.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空间色彩质感11.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12.韵律的形式:连续、渐变、交错、起伏、旋转13.视觉感应规律:选择性、恒常性、趋简原则、趋中心原则、流程特性、游移、首选视线14.视觉控制要素:视点、视线、视域、视距、视野、视角、视廊、视频(名词解释)15.①近景带8m②中景带25m③远景带70m-110m④鲜见带1220m极限16.视角:45°局部细部、27°景物整体、18°整体环境17.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18.观景点选择:①主轴上空间节点或典型视点②高频视点③制高点④面向标志景观的开阔视点19.传统组景手法:缩与扩、借与对、框与夹、藏与漏、围与分、添与断、收与放20.突出主景的方法:①升高或降低②体量加大或增多③中轴对称④置于视线焦点⑤动势集中⑥重心处理⑦对比手法⑧重点处理法21.其他造景手法:①加法与减法:加减人工②拓扑变形:创造流动性③界面转换:1.组成空间、限定空间形态、界定空间的要素2.传达环境意义的物质实体3.空间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4.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建筑界面、景观设施界面、绿化界面、建筑与绿化间界面22.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①考虑大众思想②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③群体优先2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24.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25.体验性行为习性:从众性、围观、私密性、边界效应(名词解释)26.动作性行为习性:抄近路、依靠感、参与性(直接/间接)27.行为习性差异:情境差异、群体差异、文化和亚文化差异28.公共空间设计三层次问题:景观形象、生态绿化、群众使用29.空间场所领域的区别:①生理感受三维空间数据限定、②心理三维空间数据限定没有空间精确、③精神空间界定松散30.场所的环境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31.衡量场所的标准:认同感(揭示环境文脉肌理)和归属感(平和存在于场所中,安全感)32.领域:人们所占有与控制的一定空间范围33.领域性:与领域有关的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者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西方美学概论
2、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3、课程设置
1)美是什么 3)审美范畴 5)艺术美总论 7)艺术审美之二:造型艺术 9)艺术审美之四:综合艺术 2)形式美、审美心理和意识 4)自然美、社会美 6)艺术审美之一:实用艺术 8)艺术审美之三:表情艺术
4、分数设置 出勤率:10分 课后研究课题:20分 课程研究论文:70分
“美是事物的属性”----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本身的
某些 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 的知 觉的,就是美的”
“美是关系”----狄德罗:“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
“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学习西方美学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 的审美文化和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提高我们 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和世 界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真正 使我们的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是 符合时代要求的。
西方美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和研究西方美学史应当详尽地占有第一手 资料,大量阅读西方美学原著,对资料进行辩 证的分析,从中得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 应将西方美学看作是一个由诸多内在因素构成 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含美论、审美论与艺术 论等诸多方面,而且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在 这样的联系与发展中研究西方美学理论,才能 正确评价其成败得失。
3、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以宜人
的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1)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 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 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 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 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2)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统一与一体的。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西方美学史课件
2、关于美的理论
(1)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表现为艺术理论。 (2)美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主要是体积的 大小适中和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和谐统一。美 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3)美同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有关。 (4)力图确定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就是善,批评 把数学排斥在美的范围之外的人。 (5)没有提出审美经验和美感的概念,但却注意到 了美的对象能引起极大的愉悦或快感,具有迷人 的力量,以致令人感动。
第九章 德国古典美学
1、康德 2、歌德 3、席勒 4、费希特 5、早期浪漫派 6、谢林 7、黑格尔
第十章俄国革命明主主义美学
1、别林斯基 2本华 2、尼采 3、心理学的美学 4、斯宾塞的美学思想 5、丹纳
第十二章 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流派
1、表现主义 2、自然主义 3、形式主义 4、精神分析 5、分析美学 6、现象学美学 7、存在主义美学 8、符号论美学 9、格式塔心理学美 学 10、社会批判美学 11、结构主义美学 12、解释学美学
一、古希腊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古希腊早期的美学 三、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四、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五、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
第二章 中世纪美学
一、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二、托马斯阿奎拉 的美学思想 三、但丁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
一、薄伽丘 二、阿尔倍蒂 三、达芬奇 四、卡斯特尔维屈罗 五、西德尼 六、美的理论
(二)赫拉克利特
1、美在和谐,但根源不在神秘的数,而是作为“” 的各种变体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因此美是客观的。 2、和谐不是矛盾的调和,而是对立面斗争的结果。 3、美是相对的,“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 丑陋的。” 4、“尺度”的美学概念的影子。太阳不能越过它的 界限,否则正义之神的助手厄里倪厄斯将要惩罚 它。
西方美学17世纪19世纪(98页)
认识能力
知性
合规雜
自然
愉快和不愉 快的情感
判断力
合目的性
艺术
欲求能力
理性
终极目的
自由
、审美鉴赏活动涉及的基本概念
1、感性一一知性一一理性
2、想象力:就是构造形象的能力,
载、传递、
重建、组合的功能。
具有负
•3、目的: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 识功能,这是对于人(主体)而言,他们 具有某种形式,才便于我们认识到它们的 形象并且感到愉快,所以是主观的目的。4、形式:不涉及内容。
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性的判断,而 是一种情感的判断,这里主词“花 ”只作为单纯的形象而存在,宾词 “美”也只作为主观的快感而存在 ,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 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所以“美 ”不是对象(花)的一种属性,属 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而认识到的。例如"这朵花是美的”
审美活动不涉及利害,不等同于一般快感 •康德认为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 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 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形式。审美活动却不能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 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 来产生美感。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 动而不起实践活动。
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活动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 性”特点
康德从关系角度,也就 是目的角度,给美下定 义:“美是一个对象的 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 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 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即主体意识不到一个 明确的目的一朱光潜注)
4、从模态角度来看,审美活动产生美感是必 然的判断的模态:下判断时带有可然性、实然性、必然性。
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态度而不 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 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 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 为的方式。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一种 使命,当然,它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作ethos(气质)的东西。因此,与其设法区别"现 代阶段"与"前"或"后现代"时期,我觉得更值 得研究的是现代性的态度自形成以来是怎 样同"反现代性"的态度相对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直觉的方法通过对内在生命的体验来把握绵延,和生命一起思考。
柏格森认为生命就是既永远流动又永远在变化着的绵延。
绵延是世界的本质,它是纯粹的变化,连续不断的流动。
“生命冲动”既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以柏格森为主要代表的直觉主义美学,是从全面拒斥理性的生命哲学直接发源的,其反理性主义色彩更浓厚一些。
其基本思想是:一,主体的审美感知活动和艺术活动,都是绵延不断的生命冲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直觉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内心体验,它可以支配人的理智。
三,艺术家所描绘的、表现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而已。
四,艺术以艺术家独特的直觉体验为前提,它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但是,艺术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却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三)形式主义美学20世纪初崛起、至30年代已经十分活跃的形式主义美学,是以强调艺术形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来体现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意旨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尔、弗莱。
贝尔(1881-1964,英国)《论艺术》。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或理性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或体积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有意味的形式”。
弗莱(1866-1934,英国)《视觉与构图》。
形式是平面艺术最重要的特征,线条和颜色的排列,把“秩序”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艺术家的眼光“更为超脱于本能生活的各种情欲”,它比使用的观点或争奇逐胜的观点,都更没有利害感。
形式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即是其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亦即“有意味的形式”。
它不是艺术家对任何外在事物的模仿,而是艺术家表现其情感的主观创造物,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客观世界的新的精神性实在。
这种观点对符号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结构主义美学以及文艺理论中的新批评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精神分析美学弗罗伊德(1856-1939,奥地利)《释梦》《关于心理分析运动的历史》。
人的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最本原的一种本能冲动,自我是受现实生活的各种伦理原则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超我是受伦理原则支配的道德化了的自我。
本能冲突在自我的支配下,只有在无意识状态下才能泄示出来,它在背后支配着意识。
被压抑的性本能(里比多)是生命和艺术的一种驱动力,艺术创造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转换到一个新的方向的升华过程,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性欲的替代性满足。
艺术家是个“内向性格者”,过剩的本能欲望推动他去创作,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使幻觉变成了一种有形的现实——可供鉴赏的对象,这种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就是种诱惑的奖赏,那种诱惑力是种可预期的愉快。
兰克(1884-1939)艺术家是具有“想象的创造才能的那种类型的人”。
历史上伟大的民族,其文化发展过程是从泛性欲到反性欲再到最高级的性的断念之间的循环前进,艺术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最高级的艺术型的人最接近于精神病患者,最低级的艺术型的人则最接近于梦幻者。
艺术作品的起源在于性本能冲动无法满足所造成的倒退,特别是早年的性经验。
荣格(1875-1961瑞士)“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是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的概念,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集体心理强有力的因素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
原型是种巨大的决定性力量,它导致了真正的事件的发生。
艺术家“是一个具有高度感受力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
“艺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继续不断地培养时代的精神,召唤时代所缺乏的各种形式,艺术家抓住了这种从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型意象,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接受”。
其特征是:一,强调本能和无意识在人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二,艺术以象征的形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
三,文艺创作的源泉是无意识。
(五)法兰克福学派美学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是以社会批判的姿态登上现代思想的舞台的,其美学理论代表主要有马尔库塞和阿多尔诺。
马尔库塞(1898-1979美籍德裔)《理性和革命》《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论解放》《艺术和永恒性》《审美之维》。
《单向度的人》: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
艺术的实质是“革命”和“造反”,艺术的任务是永恒的美学颠覆。
艺术代表理想、自由,现实代表现实性、谎言、压抑。
艺术通过对现实的变形造就了主体的新感性,同时也就释放了新感性中被束缚的审美力量,重建社会的现实生产力。
《审美之维》,审美形式具有的革命性功能的表现:(1)审美形式是一种规律和秩序,是对原始物质材料混沌无序状态的革命。
(2)“艺术表现的美和崇高、快乐和真实,”借助其独有的审美形式在系统内部构造起一个完整而自我包含的世界,以其自律的审美理想对抗着商品化、物质化的压抑性现实,维护着精神层面高级文化的纯洁。
(3)作为最彻底的否定,作为大拒斥,审美形式显示了其最高的革命性。
艺术的革命力量从不来源于借助形式表达的革命内容,而恰恰在于形式自身。
阿多尔诺(1903-1969德国)《启蒙的辩证法》《权威主义人格》《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
、美学思想:(1)现代社会需要艺术,因为艺术可以拯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绝望;(2)现代艺术表现非同一的“异样事物”,异样事物有超脱现实、精神化、非概念性三个特征;(3)现代艺术创造过程需要遵循否定原则,不仅否定既定的经验现实,且否定艺术作品的可感知的外观。
(六)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尼采和基尔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狱”。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
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
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人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
人是自由的。
人就是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没有价值领域。
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
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七)现象学现象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奠基于1900年,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
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即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
在方法之外,现象学在研究对象上找到了连接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中间地带,为“纯粹逻辑学”找到了根基。
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径上,现象学找到了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的一条道路,被胡塞尔本人称为“先验的经验主义”。
胡塞尔胡塞尔提出一个口号: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意识领域,丢开通常的思维方式,采取“还原法”对于我们通常的判断“悬置”起来,“加上括号,存而不论”,如此才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发现意识中的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有关某对象的意识。
茵加登茵加登认为作品是种独特的存在,既非实在的客体,也非观念客体,而是一种纯意向性的客体。
透过审美经验,在欣赏者欣赏或阅读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观照过程,使审美经验“预备情绪”,继而使审美对象形成。
茵加登的美学对于后起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语意学、分析哲学等,都发生过影响,是种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他突出了欣赏者参与艺术作品创造的能动作用,对后来的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也有重要影响。
科学主义美学思潮(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亦称完形心理学美学。
它是把格式塔心理学运用于分析审美心理,探讨艺术作品内在结构而形成的一种美学理论。
考夫卡是其创始人,鲁道夫·阿恩海姆则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知觉不是各种特殊感觉的总和而是人对对象的整体感知,所以它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呈现出“完形”的特征,这表明人的艺术经验具有与对象的动力结构性质相同的结构。
因此,意识经验与对象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
阿恩海姆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审美体验即是一种对力的体验,人们在知觉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感知到的力,它具有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