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性的社会建构[20页]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社会学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阶层
1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2 经理人员阶层
3 私营企业主阶层 4
5 办事人员阶层
6 个体工商户阶层
7 商业效劳人员阶层
8
产业工人阶层
9 农业劳动者阶层
1
比例
2.1% 1.6%
1.0% 4..6% 7.2% 7.1%
11.2% 17.5% 42.9% 4.8%。
五个社会等级
十大社会阶层
社会上层 中上层
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但 是这种分层应该有个适度的界限,即应该倡 导自致性的社会分层制度,而不是建立在先 赋地位上的社会分层制度。
为此要做到:首先建立一种时机平等的制度。 不合理的、过分的不平等蕴含着社会冲突。 社会分层中应保持适度不平等。另外,社会 还应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 制。最后,社会还应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 模,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从而形 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
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
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
上下有序的不同等级、层
次的过程与现象。
二、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差异(社会原因) 地位、声望、财富等
最根本的原因:社会分工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阶级的含义: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
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集团的劳动。
(1957-1965)
第三次:社会流动的失序
(1966-1977)源自第四次: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
转化
(1978-1991)
第五次: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 步成型 (1992年以来〕

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

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

第五章从爱神到乱世:性与暴力
相互抵触的证据 游牧民族的大举进攻 统治关系起源之谜 畜牧社会与心理盔甲 性爱的“危险” 性暴力、伤害的制度化和我们的痛苦遗产
第六章男根统治:战争、经济、道德与性
妇女、性与雅典式民主 同性恋、异性恋和自由恋爱 男性生殖器崇拜、伙伴关系纪念与赫尔墨斯神像 法律、军国主义、父系继嗣与权力 统治关系道德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女人的驯化与男人的非人性化
03
第十六章道 德、伦理与 快乐:艾滋 病时代的性 与爱
04
第十七章性、 权力与选择: 重新定义政 治学与经济 学
05
第十八章建 立伙伴关系 的政治:我 们对未来的 选择
06
第十九章新 的夏娃与亚 当:勇于质 疑,敢于选 择,有权去 爱
第九章从古代到现代:时代背景
肉体政治 痛苦、快乐与神圣 人类对亲密接触的渴求 爱情、语言和意识的进化 爱的生物学与化学 进化的推动与转化的挑战
第十六章道德、伦理与快乐:艾滋病时代的性与爱
艾滋病与传统道德 人口、避孕与人工流产 道德、统治与责任感 性标准、性政策与性教育 传统、家庭与价值观 爱、肉体与快乐
第十七章性、权力与选择:重新定义政治学与经济学
基因、政治学与经济学 卖淫经济学 妇女、工作与价值 权力、生产力与现实 对工作、福利和经济学的反思
第十二章做爱还是作战:暴力的色情化
性、野蛮与人性 暴力的男性脚本 战争与两性战争 男性幻想与非人的现实 暴力的双重标准、巴甫洛夫的狗与男性中心社会里的男人 恐惧的正常化与变革的挑战
第十三章性、性别和转型:从征服到关爱
性别、意识形态与社会 重新审视性和性别 单一男性气质到多样男性气质 性、赢家和输家 男性运动面面观 妇女、男人与伙伴关系

教育社会学基础11第十一章——群体的认同:接纳、排斥与青少年亚文化

教育社会学基础11第十一章——群体的认同:接纳、排斥与青少年亚文化

第二节 青少年亚文化与群体认同
文化是特定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活于同一地域 形成的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相似的生理期内,由于共同的 生理经历,青少年对成年文化不完全学习模仿,也进行反 叛,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思维特征、语言风格和行为方 式。这种文化常常构成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被称为 “青少年亚文化”,认同并接受亚文化的青少年往往能够 被同辈群体所接纳,而被拒绝和排斥的人往往成为群体偏 见的被孤立者。
当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并认 识到自己作为群体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或是意识 到这种群体成员的资格对自身具有情感的和价值的重要意 义时,青少年的群体认同也就随之产生。此时,群体认同 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其本质是个体对其群体资格或范 畴资格(membership)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或价值承诺, 促成了青少年不断进行自我身份的确认。因为在生命成长 历程中,个体不断演化,也就不断具备多元的群体资格, 在此之上,青少年会建构多元的群体认同。
一、何为群体
有关群体的早期研究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和德国社会 学家齐美尔开始的。
库利区分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 是自然形成的,担负着基本社会化和满足人们感情需求的 任务,而次级群体一般指社会组织。在他看来,学校中的 初级群体主要指班级和学生同辈群体。
学者约翰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群体的概念进行了 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群体的定义:群 体就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体面对面地交往,每个人意识到自 己的群体成员身份,意识到群体的其他成员,意识到为了 共同的目标,群体成员需要相互依赖。他们强调对群体成 员身份的认知,也就是确定哪些人归属于某一群体;还强 调了群体目标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并且指出群体内 的交往形式就是面对面地交往。

实务(初级)考点及真题-第11章 学校社会工作

实务(初级)考点及真题-第11章 学校社会工作
B 在的小芳又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
运用了( )的方法增强小芳的抗逆力
• A.教授生活技能
• B.提供关怀与支持
• C.提出高期望
• 2.社会工作者小马在与初中一年级学生小明交谈中得知小明一到教 室就莫名的紧张,常找各种理由不来上学。小马请小明写出他认为 到学校上课有可能发生的三种危险情况,协助他分析这些想法是否 符合事实,分析这些危险发生的概率,并以此为依据,帮助小明克 服焦虑情绪,建立理性想法。小马采取的上述干预方法是( )
• A.危机干预 • B.关注小花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B
• C.资源链接
• D.为小花家学校社会工作
• 例题1:(2020年单选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孟发现很多高三学生十 分迷茫,对自己的未来既缺乏清晰的目标,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进
C 行升学和就业的抉择。为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小孟最
性,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 ) • A“张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B
• B.“张老师让你来找我,我很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 C.“张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有没有问题?”
• B.帮助孙同学认识到暴力行为的后果
• C.通过个案工作,为李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 D.与学校领导共同制定学校暴力的惩罚制度
考点2:满足遭遇伤害的学生保护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 例题:(2020年单选题)14岁的女孩小花智力发育迟缓,自我防护意识 较弱,因家长监护不力,半年前遭受性侵。在侵害者受到公安机关 处置后,小花被转介到某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小魏开始为小 花提供辅导与陪伴服务。此时,小魏最宜开展的工作是( )。
第十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
• 考点1:满足困境学生改善性需要的社会工作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精]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精]

二、社会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社会系统是通过不同 行动者所实行的行动脉络而组成的,所以, 不同行动者在系统中所构成的关系,也就 是这些不同行动者在其不同行动脉络中的 种种“相遇”。
三、沟通的双重社会功能
两个行动者相遇所带来的个人意识与社会 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在社会系统 与个人行动之间带来了新的互动局面,有 利于二者的进一步互动和渗透,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中 各自独立的新成分,为二者的互动造成了 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充分表现了德国社会 理论和哲学理论的传统特征,他成功地将 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领 域中的现代系统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 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集中围绕 “意义”和“沟通”而创建了新的社会系 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 理论的特征
一、卢曼的生平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 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并非毕业 于大学的社会学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是从一位“外行”变成社会学家的。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
卢曼的杰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方面取得了独领风 骚的丰硕成果。20世纪70年代,卢曼同哈 贝马斯一起研究了科学技术、沟通和社会 系统的问题。1971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 或者社会技术:系统研究做出了什么》。
思考题
1.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有哪些特征? 2.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卢曼的社会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简述之。 4.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及其社会进化的含义

社会性别的法律建构及其批判

社会性别的法律建构及其批判

社会性别的法律建构及其批判社会性别的法律建构及其批判周安平【内容提要】性别等级是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主要由男权文化不断解释与不断塑造的结果,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是探求这一原因最好的分析工具。

原初社会“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成为家庭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分野。

在公共关系中,男人在自利心的驱使下渐生平等的要求,并在平等诉求下形成法律;而在家庭关系中因为亲情而使平等与公正成为多余。

由于女性并未参与公共关系中的法律建设,致使性别平等既不能在公共领域中得以表达,也不能在家庭关系中得以体现。

最终,法律认同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了性别等级的社会模式。

而代表男权文化的法律理论也极尽“科学”之能,不断地掩盖和强化性别社会化的实质,尤以社会契约论为最。

社会契约论以法律为公民同意之结果而使法律披上了公正的面纱,却因为无视女性没有成为契约主体的事实而沦为掩盖社会性别的帮凶。

即便是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也因为无法排除性别的先天知晓而成为法律平等与公正的神话。

虽然,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在许多理论问题上存在着针锋相对的观点,但在制造并掩盖社会性别上也成了同盟军。

法律与法律理论的紧密联系与有机配合终于迫使社会性别及其等级模式在法律中立的旗帜下不断地得以演绎、建构和强化。

【关键词】社会性别法律建构人际关系模式性别歧视社会契约圣经上说,上帝先造了一个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胁骨制造了夏娃,因此,女人是男人天然的附属物而从属于男人。

尽管世界上不同文明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但是,把女性置于男性从属的地位在不同的文明中几乎是共同的。

虽然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改变了这种从属关系,也在法律文本宣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是男女两性之间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并没有完全实现。

本文根据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探求了性别等级的历史起源,并揭示出法律及法律理论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建构和掩盖社会性别的事实,旨在引起学者从性别的角度重新考量现代法律的正义与平等的价值诉求。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
11 E Evans Pritchard 1951 Kinship and Marriage Among the Nuer. Oxford:Clarendon Press
12 Levi Strauss 1969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oston:Beacon Press
31
继嗣,有单系继嗣与复系继嗣之分。 单系继嗣: 只依男性或只依女性血缘单一的线来计
算 父系和母系两种单系继嗣最为常见。 两可系继嗣 :这些继嗣群体不强调亲属
关系只能追溯到单一的性别,并且身份 归属不是一出生就指派好的
32
(二)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 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的禁忌与理念
1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sex),称之为“自然性别”或 “生理性别”,是指与生殖直接有关的 解剖、生理、行为特征,也就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有不同生理结构的“男人” (male)或“女人”(female)。
2
从民族志的材料看,任何社会对生理上 的男人和女人都有不同的社会期待,因 此“性别”过程是社会文化过程。
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 交表婚和平表婚又都可以分为父系与母系。
14
在小规模社会,缔结婚姻男女的背后都
有宗姓群体在支撑,群体联盟的意义表 现在“不是男人和女人结婚,而是土地 与土地结婚、葡萄园与葡萄园结婚、牛 群与牛群结婚”
15
聘礼(bride price or bride wealth) 指
(monogamy),法律严格规定不允许 重婚。 多偶婚(polygamy)包括一夫多妻制 (polygyny)和一妻多夫制(polyandry) 两种婚制。

社会学课件(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课件(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社 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第三节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工举例
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何为“贫困”?
怎么研究?
怎么解决?
理论社会学研究 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 要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 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达伦多夫的 社会冲突论;卢曼的系统理论。 法国:布迪厄的结构主义建构论,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研究,以 及对实践、场域、惯习的研究;福柯对权力、权力的谱系学的分析, 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行动与结构二元对立。 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本土社会学理论。如拉美国有社会学家对发展问 题的研究,依附理论的提出。
人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生物性) 社会性(本质属性)
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 生物性。表现为:生命、 本能(P31麦独孤:本能 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行 为倾向和行为模式)。生 物性是一个存在和活动的 社会基础。
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 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 会的特征,是个人遵照社 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 活的特征。表现为:制造 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动 性、有共同的生活模式等。 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 最本质的特征。
★学院图书馆期刊《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等 ★学院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分册》
网络学习资源
★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维普资讯(院内有效IP地址免费使用) ★中国知网(有偿使用) ★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有偿使用) ★超星电子图书馆(有偿使用)
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学习资源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对人类学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婚姻 关系、家庭构成等问题。
考虑两性关系在社会、历史和文化 中的多元角度,强调深入研究人类 文化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为根据提供文本编写的 PPT课件,保持原文逻辑,经过提 炼、分层,以及排版美观。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CONTENTS
• 一、婚姻 • 二、家庭及其分类 • 三、亲属称谓 • 四、继嗣群 • 五、居处原则
一、婚姻
(一) 婚姻与权利
婚姻(marriage)是排除了杂乱的性交状态而建立 起来的一种文化制度。在人类婚姻的最初形态中, 凡有婚姻制度存在的地方,都必定有对性关系的限 制。婚姻确立了一系列权利,包括:
婚姻的性质似乎可表述为建立在性关系基础之上的 异性(男女)间的社会契约。婚姻通常不是个人之 间的契约,而是代表两个团体(家庭、家族甚至国 家)间的结盟。婚姻是“制度化的性结合”。
(三)婚姻的交换意义
• 在小规模社会中,婚姻涉及到宗姓群体的支撑,群体联盟的意义体现在“不是男人和女人结婚, 而是土地与土地结婚、葡萄园与葡萄园结婚、牛群与牛群结婚”(德国农民谚语)。同时,也 是家族与家族、宗族与宗族的结合。因此,外婚制群体的关系性结盟与物质交换,是重要的适 应策略。
3.1 二元论的观点 自然与文化二元论:将女性生育归 于自然,男性作为文化的主导者。 家庭与公共二元论:男女生物性差 异导致女性在家庭中被限制。 生产与再生产二元论:强调男性对 女性的普遍性支配关系。
3.2 批判二元论观点 批判来自麦克可玛克和斯特拉森的 观点:西方世界的偏见,对女性社 会价值的贬低。 提出社会性别关系的社会历史建构 ,注重外来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
2. 平表婚 平表婚(parallel cousins)是指 一个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 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同样,这 种婚姻也可分为父系和母系。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导论: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2)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第二章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1.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3.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色情与淫秽在当今中国的定义
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把之前的规定集中为:“具体 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 的”。
二、对于定义的社会建构
各个国家对于色情与淫秽的定义都会有 所不同,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却是相同 的:
一是对于性的表现程度; 二是对于其效果的判定; 三是有某些价值的例外。 通俗地说,它不但必须是性的,而且必
3 法中,是否存在社会建构?如果存在, 它是什么样的?
须是“煽情”的,还得是“无聊”的。
三、国际上的三种争论
(一)关于言论自由的关键问题是,无 论如何定义色情与淫秽,它究竟属不属 于言论自由的范围?
(二)社会建构来自于女权主义的争论 关键在于女性是不是被使用和贬低了。
(三)社会关于年龄的争论
四、目前中国的社会建构
上述国际上的三种争论无一存在于 当今中国,这就是一种社会建构。
二、性的社会建构理论
(二)性的建构思想的发展 性的社会建构视角认为,性并不仅仅是
个体的内在驱动力的作用结果,更主要 的是由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催 生的;社会文化的建构不仅影响个体的 主体性和行为,同时也通过性认同、性 的定义、性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性的管理 来形塑集体的性经验。
第二节 女性之性的建构:中国 的应用实例
五、社会建构理论的认知
社会建构理论绝对不排斥行为主体对自 己的生活的选择与改造,反而把这作为 “建构”这一思想基点的丰富与发展。 上述研究充分呈现出女性对于自己之性 与性之表达的理解和实践,就是运用社 会建构理论的深入。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两例:色情与性玩具
一、色情与淫秽在当今中国的定义 二、对于定义的社会建构 三、国际上的三种争论 四、目前中国的社会建构 五、性玩具
第三,使用玩具的性往往是“独自的性”。那么性 玩具的畅销对于中国的性关系状况来说意味着什么?
本章要点
1 社会建构理论在性研究中的应 用与发展过程。
2 对于中国女性的研究的例证。 3 色情问题与性玩具。
复习思考题
1 最充分的与最不足的是哪些方面? (P103)
2 析中国目前的男性之性的社会建构。
五、性玩具
性玩具在中国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标准的 称呼应该是“计划生育具”,但是其公开的广告与 招牌却往往是“成人用品”。它的下列社会意义和 问题是社会建构理论应该深入研究的。
第一,在“扫黄”(禁止色情与禁娼)严厉于发达 国家而且坚持不懈的中国,它为什么不属于“色情 品”?
第二,在发达国家,这类产品往往只允许被标注为 玩具(toy),可是在中国它为什么可以不断地向医 学靠拢,并被称之为“用具”,甚至是“工具”?
一、女性之性的自我建构的差序格局 二、女性对于性的划分标准 三、社会性别的意义 四、女性对于性的不同表达 五、社会建构理论的认知
一、女性之性的自我建构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中心:女性与自己相爱的男性一起 发生的插入式性交。
●差序格局的第一层:女性与男性之间发生的敏 感的身体接触。
●差序格局的第二层:次敏感的身体接触以及自 慰、梦性与想性。
●差序格局的第三层:独自的身体触摸、看性与 谈性。
●差序格局的外围:初级的身体接触、观看裸体 与阅读爱情作品。
二、女性对于性的划分标准
(一)是否带有情感+的色彩(“有感 觉”)
(二)是否发生在男女两个人之间 (三)是实体的身体接触,还是想象的、
虚幻的 (四)发生碰触的是身体的什么部位 (五)性交比其他身体部位的接触更加
第十一章 性的社会建构
第十一章 性的社会建构
第一节 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 女性之性的建构:中国的应用实例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两例:色情与性玩具
第一节 社会建构理论
一、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 二、性的社会建构理论
一、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
本质主义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深藏着 的唯一的本质,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透过 现象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它的关键词是 唯一、不变、本源、客观、生物的、本能 的等。它与客观主义一脉相承。
具有性的意义
三、社会性别的意义
在表达“性”的范畴时,女性并没有很 自觉地把性别的框架涵盖进来,也没有 在性方面把男女表述为截然不同甚至是 对立的两个性别。在研究者不预先设定 性别语境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四、女性对于性的不同表达
女性表达“性”的方式下是两者的适度结合。
社会建构理论出现之后,本质主义与客观 主义的观点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它指出认 知并不是客观的、无偏见的、非政治的过 程。
二、性的社会建构理论
(一)“性科学”主流地位的建立 历史地来看,20世纪的“性科学”基本
上破除了以“唯生殖目的论”和“精神 禁欲主义”为核心的前现代社会中的传 统性文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技术 的发展(典型的是避孕药的发明)对于 人类生活(包括性生活)来说功不可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