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管人才_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坚持党管人才_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坚持党管人才_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梗阻消解与激励机制构建研究”(2009s j g l x 124)。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李强(1980-),男,人事处,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研究。

高等农业教育,2010-8,8:51-53H i g h e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2010-8,8:51-53

坚持党管人才,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

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李 强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准则。如何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发展必须要面临的

一个重要课题。从党管人才工作的内涵要求着手,就理念创新、管理领导、培养支持、成长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以期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高校;党管人才;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10)08-0051-03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人力资源开发的摇

篮、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舞台,承担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是党执政、治国的重要基础。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发展的最核心力量,其结构、规模、质量直接决定着所在院校在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力。高校党管人才是党管干部的延伸和扩展,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与时俱进,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准则。如何深刻领会和把握高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党组织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准确把握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当前高校贯彻党管人才对于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

党管人才,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突出抓好人才工作,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统筹、搞活、用好社会各类人才资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党管人才就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对于高校而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政“一把手”抓人才队伍建设,明确组织、人事等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各高校积极抢抓机遇,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加大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当前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人才不足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等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

DOI :10.13839/j .cnki .hae .2010.08.010

高 等 农 业 教 育还是对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高层次人才队伍恰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更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还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把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变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行动,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高校要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就必须始终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配置、激发人才活力,是破解当前高校人才工作难题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高校党管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高校纷纷出台各种积极举措,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目前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党管人才原则和科学人才观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观念和人才观念依然陈旧,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对“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摆不到应有位置,“崇尚名师、专心治学”的氛围不够浓厚,空喊的多做实的少,为人才服务的意识不强。对人才的认识、人才标准的把握比较僵化,认为高学历、高职称就等于人才,存在“重资历、轻业绩”的现象,甚至压着人才找人才。

其次,政策不够完善,制度尚待健全,党管人才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亟待深化。近年来,高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人才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但部分高校由于相关政策不能形成合力,人才计划项目定位不清,缺乏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相脱节,造成引进来的人才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些学校因为管理体制不畅,缺乏人才发展的人际空间,使引进来的人才缺乏归属感,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再次,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现阶段,高校对于高层次人才格外重视,在经费上也给与了充足的支持,硬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尊重知识、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氛围有待优化,高校的

管理人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坚持党管人才,全方位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工作理念创新体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前提,坚持党管人才首先要创新工作理念。与党管干部相比,党管人才在管理的思想、对象、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高层次人才工作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组织实施。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创新高层次人才工作“四种理念”。一是人才吸纳理念。高校不仅要吸纳国内外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博士毕业研究生,改善教学、科研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而且要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壁垒,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搞活人才柔性引进,兼职聘任教授、专家,有效聚合人才资源力量,开创高层次人才的“共享”双赢机制。二是人才培养理念。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因为人才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通过培养、继续教育,加上人才自身的努力、奋斗和实践,一定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三是人才使用理念。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人的聪明才智要靠组织培养与使用,离开了组织,人才难以作为。为此,必须用好、发挥好人的聪明才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学习、发展、升迁的机会,看重人才的实绩,不断创新用人氛围。四是人才管理理念。要树立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理念,依法管理。因为只有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开发、保护、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加上卓有成效的服务,事业拴人、感情留人的局面定能彰显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

其次,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官本位”现象在人才问题上则表现为以行政级别、官职大小和资历深浅等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这种观念不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党对各类人才的有效管理,党要管好人才,就要引导各级组织彻底摒弃“官本位”的错误观念,按照知识、能力和贡献大小来评判各类人才的价值和作用。

再次,走出“管人”的思想误区。过去,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就是要管住干部、管住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使他们不犯或少

·

52·第8期 

李 强 坚持党管人才,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犯错误。这种观念强调条文规范多,重视发挥主体作用少,强调共性多,尊重个性少,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强调“管”的出发点不是去禁锢人、约束人,而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服务,做好发现、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工作,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新境界。

(二)突出重点,抓好宏观,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工作管理领导体系

高校要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就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1],使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真正形成合力。要以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名师专家队伍。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引进在国内外有教学、科研和管理背景的高端人才、大师级人物进入学校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工作,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一个个创新团队,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组织人事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包办人才管理方面的所有工作,而是要搞好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整合力量。主要任务是:研究并制定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发展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政策体系,负责组织实施,落实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各部门、院系、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中的关系等。相关部门、院系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使人才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人才管理办法,提高人才管理水平,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要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宽松、平等、择优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与学校建设和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多策并举,创新机制,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首先,完善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人才的引进要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敢于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不求全责备,不拘一格面向国内外选拔人才。采取公开竞聘和业内公认相结合的办法,要以吸引一流人才和建设优秀团队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坚持实体引进和“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相结合。积极尝试打破目前的校、院、系、室多层级管理体制,实现以优势重点学科为核心的集群发展战略,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统筹学科的人、财、物配置,实现学科间围绕实际需求双向选择和人才自由流动,打破条块分割,扩大选人视野,规范流动机制。

其次,完善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要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战略重点。对于具备冲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高端人才项目苗头的,要重点培养,超前培养,实现高校高端人才的群体效应。积极拓宽培养渠道,通过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到国内外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立体培养体系。创新高校人才组织模式,以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重点支持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2],通过团队带动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再次,完善和创新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实行不同的考核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3]。要坚持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要素共同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注重实践和贡献,重视同行认可和群众公认。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考核时,由重视过程管理向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转变。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最后,完善和创新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高层次人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有着高度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其需求呈现多样性,管理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复合激励。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和配套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重视精神激励、成就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通过评先表优和民主参与管理,提升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满足其精神需求。

(四)发挥优势,优化氛围,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成长环境体系

高校在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群体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努力营造良好、和谐、健康的人才成长环境。

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积极发挥(下转79页)

·

53

·

 总230期

王 岩等 任务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信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性欲言教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也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才能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难易适中。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完成任务时应尽量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3.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可通过个人报告也可通过分组报告(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形式,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完成任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V y g o t s k yLS .T h o u g h t a n d L a n g u a g e [M].C a m b r i d g e ,M a s s :M I TP r e s s ,1962.

[2]V y g o t s k yLS .M i n di nS o c i e t y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g h e r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M].C a m b r i d g e ,Ma s s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978.

[3]C a t h e r i n eT w o m e yF o s n o t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t h e o r y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M]N e wY o r k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P r e s s ,1996.

[4]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 ].中国大学教学,2001,(6):32-34.[5]黄露.任务教学法与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J ].外语界,2003,(5):51-56.[6]王丽萍.外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22-25.

[7]韦玉芳,唐晓岩.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35-38.

(责任编辑与校对孙科)

(上接53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高层次人才工作中,有效理顺关系,及时化解矛盾,为人才的顺利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人才之间关系和谐,人才对学校才会有感情,才会有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稳定、和谐。而要实现人才之间的关系和谐,就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与高层次人才建立联系制度,多关心他们,知其冷暖,把政策和文件上的关怀落实到位。进行适当的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强归属感,创造出一种坦诚相待的“家”的氛围,使每一位高层次人才感到学校是珍惜他们的价值的,从而主动营造民主、怡人的工作氛围和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其次,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就要求高校的党委要从宏观的角度、战略的

高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紧调整、完善、整合现有的学校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各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发展创业的政策环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公平、公正,工作上感到顺心、顺气。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学术氛围,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高层次人才身心健康的需求和交流、学习、娱乐等社会需求,为人才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04-01-03.

[2]陈至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长江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教研究,2005,(4).[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中国青年报,2010-06-07.

(责任编辑李国杰 责任校对杨思尧)

·

79· 总230期

关于“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2/11/15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八大大会作报告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要解放思想、去除偏见,不拘一格用人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大局,本着敢为事业用人才的积极态度,牢固树立人才宝贵、人才难得、人才至上的理念,贯彻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从服务保障、人文关怀、事业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好雨知时节。中央适时提出"党管人才",作为一项新的人才工作原则,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地对领导方式的创新。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以及对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党管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掌握并认真坚持这一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宣言书,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它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光辉的方向。 把握科学的人才观,必须首先深刻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科学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观点:人才资源是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的观点;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实践检验人才的观点;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观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决定》确立的科学的人才观,是辩证的人才观,实践的人才观,发展的人才观,是一个闪耀着与时俱进理论光芒的全新的人才观。准确把握这一科学人才观,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是人才观的基石,不同的人才标准构成不同的人才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按学历、职称、身份来界定人才,把一些并不一定是人才的人囊括进来,而对一些有真才实学却不符合"硬杠杠"规定的人却拒之于人才"花名册"之外。这种机械的、狭隘的人才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潮水日益冲击着不合时宜的人才标准。《决定》把人才从学历、职称、身份的"迷团"中解放了出来,突出知识、技能和贡献,使我们对人才认识的视野大大开阔。它明确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员工培训体系介绍 (1) 新员工培训 (2) 一、开发流程培训 (2) 二、编程基础培训 (2) 三、业务知识培训 (3) 四、答辩考核 (4) 普通员工培训 (4) 一、经典案例库 (4) 二、培训讲师制 (5) 三、技术等级划分 (5) 四、培训的组织形式 (5) UC新员工培训建议 (6)

本文根据我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介绍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第一部分介绍新员工培训,第二部分介绍普通员工的培训,最后对我们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新员工培训 华为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擅长编写千行以下的小程序,对于规模软件开发缺乏实际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规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包含:1 开发流程培训;2 编程基础培训;3业务知识培训;4转正答辩考核;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大部分员工能够掌握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编程、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的研发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开发流程培训 新员工入职三个月内,质量部会组织开发流程培训,培训形式为5天封闭培训。5天内由培训讲师带队完成一个小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详细讲解公司的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文化,培训结束进行闭卷考核。 这个培训叫做mini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基本对公司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进入项目组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项目开发。 二、编程基础培训 新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必须通过两门基础知识考试:1 编程基础;2 编程规范,试用期满进行答辩,答辩分为A、B、C、D四等,打D的为没有通过试用期,淘汰或延期转正。 1.编程基础考试 根据语言分为c/c++类和java类,每月举行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100分(满分100)为通过。 内容主要包含数据结构、c/c++编程以及公司总结的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具体包含:拷贝/构造函数、运算符/函数重载、虚函数/多态、继承、类成员访问控制、对象模型、模板、内存操作,考察点多,考试题要比面试时的笔试题难。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判断题/填空。 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进行c++基础培训,平时复习主要通过自学,课余时间为主,考试前部门答疑一次;考试试题主要从公司题库中抽取。 2.编程规范考试 编程规范考试每月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90分及格(满分100)。公司有一本整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5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好雨知时节。中央适时提出"党管人才",作为一项新的人才工作原则,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地对领导方式的创新。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以及对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党管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掌握并认真坚持这一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

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宣言书,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它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光辉的方向。 (一)把握科学的人才观,必须首先深刻了解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观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的观点;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实践检验人才的观点;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观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决定》确立的科学的人才观,是辩证的人才观,实践的人才观,发展的人才观,是一个闪耀着与时俱进理论光芒的全新的人才观。准确把握这一科学人才观,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是人才观的基石,不同的人才标准构成不同的人才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按学历、职称、身份来界定人才,把一些并不一定是人才的人囊括进来,而对一些有真才实学却不符合"硬杠杠"规定的人却拒之于人才"花名册"之外。这种机械的、狭隘的人才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潮水日益冲击着不合时宜的人才标准。《决定》把人才从学历、职称、身份的"迷团"中解放了出来,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营造全区人才工作良好氛围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努力开创全区人才工作新局面 ——南通市港闸区人才工作情况简要汇报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狠抓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高度,作为“富民强区”的关键举措,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全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持续的人才支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才工作宏观管理力度 我们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全区“三个文明”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关键举措,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 1、健全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及时将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充实了小组成员,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总结部署全区人才工作,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区涉及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力求科学决策。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确保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力量不削弱,各项工作能到位。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人才意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加速力”的战略思想,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统筹规划、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出台了《港闸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责任制》,强化各成员单位职能。为了进

一步提高全区人才工作的组织程度,我们还先后出台了《港闸区委人才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区委领导与专家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有效保证了全区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需要,我们及时出台了区人才工作信息员工作细则,聘请了各街道、各乡组织委员或人事助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事干部等20余名同志作为全区人才工作信息员,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建设。组织领导的加强和网络的进一步健全强化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良好格局。 2、结合区情,制定加强人才工作的有关文件。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出差距的基础上,详征博纳,借鉴兄弟县市的做法和经验,几易其稿,起草下发了我区《关于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着力体现为港闸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的宗旨,充分将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与港闸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理念,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求创新,求突破。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将全面指导我区今后五年的人才工作。紧抓“人才特区”建设的机遇,及时出台了《“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意见》和《港闸区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办法》,对我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乡村社区优秀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人才工作的配套文件,这一系列制度文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区人才工作规范有效开展、全面提升我区人才工作整体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3、顺应形势,适时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近年来,港闸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但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对此,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设置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随着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使得不少高校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每年全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为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创新意识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只有竭尽全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资源也实现了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当前,不少高校仍然秉承传统的单纯继承性教育理念,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制度方面,都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继承,把学生作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置学生于一种被动的顺从地位,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依赖消极惰性心理,形成不敢提出异议、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模式。“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否善于思考和质疑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很多高校教育恰恰不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校园文化氛围。 2.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专业,文、理、工划分得非常分明,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没有统筹规划,存在明显的趋同性,像会计学、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

关于“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

交通与工程系党支部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的认识 班级:10土木 姓名:赵小建 2012/11/15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八大大会作报告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要解放思想、去除偏见,不拘一格用人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大局,本着敢为事业用人才的积极态度,牢固树立人才宝贵、人才难得、人才至上的理念,贯彻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从服务保障、人文关怀、事业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樊继轩,张锡侯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改革要有特色,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完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04-0053-03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科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6AJG0260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男,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6副主编,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锡侯(1935)),男,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国外概况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何谓模式?《说文解字》称:“模,法也。”[1](P120)“法”即方法。“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摹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

党管人才工作汇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党管人才工作汇报 篇一: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按照这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均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选育、人才培训等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或继续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能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够,机构设置与应该担负的职责还不相称。当前,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虽然均已成立,但其规格、编制、投入等还不够完善。从人员组成上看,大多是一些相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领导还是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对

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大多体现在与所在单位相关利益的活动,这对组织部门抓好日常工作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健康协调开展。 二是各类人才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工作推进与党管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按照“四个尊重”和“四个不唯”的人才选育理念,人才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但同时也对具体的人才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进行准确统计,但对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如何进行界定相对较难,这就造成这几类人才数量及结构统计上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是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机制运行与管好用活的目标还有差距。以前人才工作一直由各级政府牵头抓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都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操作,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多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工作模式。现在中央提出人才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虽然明确指出组织部门管人 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但作为基层党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该怎么抓,抓哪些方面,抓到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要围绕这一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其内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何文进先生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还有很多种,分析各种表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赞同使用这样的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