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普通遗传学第二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与染色质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3、核小体4、同源染色体5、联会6、二价体7、联会复合体8、交叉端化9、核型分析10、染色体周史11、雄配子体与雌配子体12、灯刷染色体13.染色体:14.姊妹染色单体:15.同源染色体:16.超数染色体:17.无融合生殖:18.核小体(nucleosome):19.染色体组型 (karyotype) :20.联会:21.联会复合体:二、填空题:1、在玉米植株中,5个小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个配子,5个大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个配子,5个花粉细胞可以产生个配子,5个胚囊可以产生个配子。
2、在玉米植株中,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下列各组织的染色体数是:叶条,根条,胚乳条,胚条,卵细胞条,反足细胞条,花粉管核条。
3、染色体要经过4级螺旋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染色体4级结构分别是:一级结构为;二级结构为;三级结构为;四级结构。
4、减数分裂前期Ⅰ可以分为5个时期,分别是:,,,,。
5、遗传学上把形态大小相似,遗传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
6、在细胞有丝分裂中,_________期核仁消失,_________期核膜重新形成,________期着丝粒排在赤道板面上, ______期微管集聚形成纺锤丝,_________期每条染色质的DNA 复制,________期染色单体向两极移动。
7、一粒小麦体细胞里有14条染色体,下列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应为:根_____条,茎______条,胚乳______条,胚______条,精子______条,花粉细胞______条,助细胞______条,管核______条。
8、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______________。
9、配子一般含有__________数目的染色体,合子含有__________数目的染色体。
10、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___次,染色体复制___ 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_____;而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________次,染色体复制______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5)
后期 I(anaphase I, AI)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使得同源染色体末端脱开,一对 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每极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 条(共有n条染色体),使得子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从2n减半到n。 ●此过程并不进行着丝粒分裂,没 有发生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 体都仍然具有两个染色单体,并 且由着丝粒相连。
(3)可能存在少量的RNA
20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贝克等(Bak AL, 1977):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理论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
1. 核小体+连接丝 2. 螺线体(solenoid) 3. 超螺线体
(super-solenoid) 4. 染色体
21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串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 位是核小体、连接丝(linker) 。每 个基本单位约180-200个核苷酸 对(碱基对, bp-base pair)。 ●核小体(nucleosome), 又称纽体 (-body)(约11nm)。 ●组蛋白:H2A、H2B、H3、H4四 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的八聚体,直 径约10nm。 ● DNA链:DNA双螺旋链盘绕于 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约合 146bp. ●连接丝是长50~60bp的DNA, 与组蛋白H1结合。
22
23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24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染色体形成过程中长度与宽度的变化
第一级 DNA 第二级 核小体 第三级 螺线体 第四级 超螺线体
宽度增加 长度压缩
核小体
5倍
7倍
螺线体
3倍
6倍
超螺线体
13倍
40倍
染色体
2.5-5倍
医学遗传学-染色体分组、核型与显带
染色体的结构包括着丝粒、端粒、 次缢痕等,这些结构对于染色体 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
用。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
人类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 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
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多样,可分为长臂、 短臂、着丝粒、端粒等部分,不 同物种的染色体形态也存在差异。
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会导致遗传性 疾病的发生,如唐氏综合征、特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发生率
பைடு நூலகம்
1 2 3
染色体数目异常
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等,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后果严 重。
染色体结构异常
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如猫叫综合征 (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等,发生率较高,临床 表现多样。
染色体多态性
包括随体大小、着丝粒位置等微小变异,通常不 引起表型效应和疾病,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与疾 病风险相关。
G显带技术
利用Giemsa染料对染色 体进行显带处理,根据显 带图谱进行分组。
C显带技术
采用C-分带技术,通过特 定的染色程序显示染色体 特定区域的结构异染色质, 从而进行分组。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技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染色 体上的特定DNA序列进行杂交,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 实现染色体分组。
03 核型分析技术
核型概念及意义
核型定义
是指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型,包括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大小等特征。
核型意义
核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的基础,对于了解物种的遗传特性、染色体变异以及进 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临床上,核型分析对于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 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核型分析流程与方法
生物的遗传
25
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
生物科组
制作人: 制作人:王 继 2001年3月1日 年 月 日 红
�
人类基因组是一本蕴藏着生命奥秘,决 定生老病死的"天书",1990年,被誉为生命 "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9年9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 因组中心获准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 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 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我国因此成为参 与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随后,随着国家 北方,南方基因组中心的加盟,标志着中国 科学家联合来,向这一生命科学的高峰发起 冲刺. 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协作组的约定, 整个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6月绘制 完毕. 22
16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一,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 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2 .遗传的途径 生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生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1 .染色体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上含有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叫遗传物质 生物性状的物质叫遗传物质. 染色体上含有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叫遗传物质.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基因 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4
人能活到多大
要不了多少年,人便可以根据"基因图" 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处于最佳的 生命环境中,这样活150岁不成问题.现在, 科学家已经可以拨动人体的生物钟,如果" 生物钟"问题攻克了,人可以活到500岁. 当然,科学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类的进步, 人类过于追求长寿,对人类本身没有好处. 所以,科学家还要负起人类的整体责任,有 的事不可以做.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染色质与染色体
Turner 综合征
染色质 间期细胞核内均 匀着色的物质,化 学本质是DNA和蛋 白质。有利于遗传 信息的复制和表达
染色体
细胞分裂期细胞核 中被碱性染料染成 兰色的棒状小体; 有利于遗传物质的 平均分配。
二、染色质的主要化学组成
DNA
化
学
组蛋白
组 成
非组蛋白
RNA
组蛋白是带正电荷的碱性蛋白,H1有 种属和组织特异性,H2A、H2B、H3、 H4无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DNA分子长度压缩总计: 7×6 × 40 × 5= 1/8400~1/10 000)
着丝点丝
DNA
压缩7倍 核小体
压缩6倍 螺线管
压缩40倍
超螺线管
压缩5倍 染色单体 共计压缩8400倍
2.袢环结构模型学说
螺线管折 叠成袢环
沿染色体纵轴伸 出放射环
非组蛋白 支架上
18个袢环形 成微带
106个微带构 成染色单体
1结构
异染 色质
指各类细胞的全部发育过程中都 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质。大多位 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不具有转
录活性 。
2兼性
异染 色质
指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所 具有的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3. X染色质 (1)X染色质的概念(X-chromatin )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 核中紧贴核膜内缘 有一个染色较深, 大小为1um的椭圆 形小体。
(3)Lyon 假说的内容
失活的随机性:可以 是父源的,也可是母 源性 。
问题2.黑黄色猫产 生的原因?
问题3.失活发生的 时间?源自失活的恒定性:某一细 胞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 则其后代子细胞都是这 一条X染色体失活。
失活发生在人胚的第 16天。
遗传学试卷综合B卷
遗传学综合试题及答案B卷姓名:专业:学号:考试时间:120 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签名得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0题共20分):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题考察第一章内容,即什么是遗传学)2.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此题考察第二章内容,遗传的染色体基础)3.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此题考察的是第三章内容,遗传物质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4.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此题考察的是第四章内容,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扩展中显性上位作用的概念)5.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此题考察第五章内容连锁遗传中微效基因的概念)6.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不同生物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2、叶绿体
绿色植物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 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叶绿体
3、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4、内质网
细胞质中的膜的管道系统 粗面内质网(rER) 滑面内质网(sER)
5、溶酶体
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吞噬外源异物 吞噬自体废物
四、细胞核(nucleus)
中心体 胞质分裂方式
动物细胞
无 无 无 有 无 无 间隙连接
有 收缩环
植物细胞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胞间连接
无 细胞板
第二节 繁殖
繁殖的概念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一、繁殖的概念
定义: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动物——雌性、雄性 植物——雌性、雄性 人 ——男性、女性
顶端着丝粒染色体 T 7.01~
0.124~0.000 I
三、染色体的数目
各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 不同物种之间染色体数目相差很大 染色体数目与物种进化程度无关 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2n)比性细胞多一倍(n) 染色体的大小与携带的基因数目不成比例
部分生物的染色体数
核膜:双层膜,物质交换 核液:核仁和染色质 核仁:RNA和蛋白质,核糖体合成
五、细胞壁
植物细胞特有结构 保护植物细胞 植物体的支架
六、细胞形态
根据细胞的功能不同 具有不同的形态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壁 叶绿体 中央液泡 溶酶体 圆球体 乙醛酸循环体 通讯连接方式
通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 色体
不同生物之间的染色体大小有差别
染色体的类型
染色体基础PPT课件
随体(s) 随体柄(stk) 核仁组织区(NOR)
6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本及母本的一对具 有同样基因位点、形状和大小的染色体。
7
姐妹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分裂中由一条染色体 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单体,仅在着丝粒 部位相连。
Y
次大 中等 中等 小
次小 最小
亚中央着丝粒
无
亚中央着丝粒
无 9号常见
近端着丝粒
有
16中央着丝粒 无 17、18亚中央着
丝粒
16号常 见
中央着丝粒
无
近端着丝粒 21, 22有
Y无
3
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结构
短臂 (p)
长臂 (q)
端粒
着丝粒 (cen)
次缢痕 (h) 端粒 姐妹染色 单体
随体(s) 随体柄(stk) 核仁组织区(NOR)
为某染色体单体型。
绝大多数单体型在胚胎早期流产。仅少数 X单体型可存活。
(2)三体型(trisomy) 多一条导致某对染色体成为三条,为某染 色体三体型。
多数常染色体三体型早期流产,仅13三体、 18三体、21三体、22三体可存活。
22
非整倍体的形成机理 (1)染色体不分离
减数分裂Ⅰ不分离,形成非整倍体。 减数分裂Ⅱ不分离,形成非整倍体。 有丝分裂不分离,形成非整倍体的嵌合体。 (2)染色体丢失 有丝分裂染色体丢失可形成非整倍体的嵌 合体。
倒位
mar
标记染色体
mos
嵌合体
p
染色体短臂
q
染色体长臂
染色体
第二章遗传的染色体基础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以与蛋白质相结合成染色质的形式存在于间期细胞核中,它具有贮存遗传信息、准确地自我复制、转录和调控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等功能。
通过精卵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遗传物质又以染色体的形式由亲代传给子代。
因此,生殖细胞是联系亲代与子代的桥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复杂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细胞基础。
第一节染色质和染色体1882年Flemming将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为染色质(chromatin)。
电镜下,间期核内的染色质呈细微纤丝状,当细胞进入分裂时期,细微纤丝状的染色质经过盘绕折叠成高度凝集的染色体(chromosome)。
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结构表现。
一、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单位(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通过对多种细胞的染色质进行分析,证明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
DNA和组蛋白的含量比较稳定,非组蛋白和RNA的含量常随细胞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改变。
1.DNA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就蕴含于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之中。
因此,D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的结构性质稳定,不会因细胞的分化而丢失,在同种生物的各类细胞中其含量恒定,生殖细胞中DNA的含量是体细胞的一半。
人类一个体细胞内的DNA重约7.0×10-8g,总长度约2m。
一个基因组的DNA分子大约3×109个碱基对。
真核细胞的DNA总是和大量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染色质或染色体的形式存在,每条染色单体只含一个DNA分子。
这类DNA分子中含有单一序列(unique sequence)和重复序列(repetitive sequence),重复序列又按其重复程度分为中等重复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
2.组蛋白(histone)组蛋白是染色质中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的蛋白质,带正电荷。
根据其所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比例不同而分为5种类型:即H1、H2A、H2B、H3、H4。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生物染色体基础
二分体 单分体
三. 配子的形成和 受精
• 生殖细胞,也作 性细胞或配子, 是单倍体细胞, 它由行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特定的 器官通过减数分 裂产生。两性生 殖细胞通过配子 结合产生合子。
普通遗传学第2章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2.3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亲代 的遗传物质就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代传递的。 19世纪末,Flemming W(1882)和Boveri T(1891)分别发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为遗 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是一种简单而常见 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时,核仁先行分裂,细 胞核伸长,核仁向核的两端移动,而后在核的
第二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略)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第四节 染色体周史
第二节染色体
人们早在发现染色体之前就发现在动植物 的细胞核中有很多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 质,人们管它们叫染色质。(现在知道这 些物质包括DNA、核蛋白及少量的RNA。 在细胞分裂时,人们发现这些染色物质呈 现一种特定结构。这种呈现特定结构的染 色质叫做染色体(Chromosome)。
联会(synapsis):
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侧向连接,像拉链一样地 并排配对称为联会。联会始于偶线期,中止在双线期。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同源染色 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亚显微的非永久性 的复合结构。
交叉(chiasma):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若干处相互交叉缠结,交 叉是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人类的 ABO
血型
位于
9q34
位置上
三、染色体的数目
不同生物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生物物种的特征,相 对恒定;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2n),而配子中 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n)。
如人2n=46,果蝇2n=8,洋葱2n=16,蚕豆 2n=12,等。
遗传与性别了解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
遗传与性别了解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遗传与性别:了解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通过基因的传递,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的过程。
性别是指生物个体在生殖细胞中携带的染色体决定的,它在生物进化和繁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遗传与性别的关系,以及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
一、性别的遗传基础人类的性别决定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
在人类中,男性携带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而女性则携带有两个X染色体。
性染色体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别,而其他所有的染色体则称为自动体染色体。
在受精卵中,如果精子携带了一个Y染色体,受精卵就会发育成男性。
而如果精子携带了一个X染色体,受精卵就会发育成女性。
这就是性别的遗传基础。
二、染色体的遗传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库,它位于细胞核中。
人类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性染色体和22对自动体染色体。
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父母各自提供一半的染色体。
父亲会通过精子传递一对性染色体,即X或Y染色体,而母亲则通过卵子传递一个X染色体。
如果父亲的精子携带了X染色体,受精卵将会是XX的女性。
而如果父亲的精子携带了Y染色体,受精卵将会是XY的男性。
因此,性别的决定取决于父亲传递给孩子的性染色体。
这是遗传学中性别决定的基本原理。
三、性别特征的遗传除了决定性别外,遗传也会对性别特征产生影响。
性别特征包括身体外貌、性腺发育、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特征。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别特征差异主要是由性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决定的。
在Y染色体上携带有决定男性性别特征的SRY基因。
这个基因会激活一系列与男性性腺发育和性别特征相关的基因。
女性则没有这个基因,因此不会发展出男性性别特征。
而在X染色体上除了决定女性性别外,还携带有各种其他的基因,这些基因对于女性的生殖系统发育和性别特征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遗传与性别密切相关,性别决定依赖于性染色体的遗传信息。
通过了解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的确定和性别特征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S
处理一
32P
处理二
32P
离心的结果,上清液中为噬菌体;沉淀中为细菌菌体
实验结果:
在处理一的感染实验中,35S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 清液(噬菌体层)中,表明大部分的蛋白外壳脱 落下来并未进入细菌细胞; 在处理二的感染实验中,32P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 淀(细菌菌体层)中,表明噬菌体感染后将带有 32P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
和50%的DNA组成。
●Hershey的实验:
噬菌体感染细菌时,进入细
A、两组处理: 菌体内的是蛋白质还是 DNA呢? 处理一、 35S标记T2 噬菌体的蛋白质; 也就是说产生子代噬菌体的遗传 处理二、用32P标记T2 噬菌体的DNA; 物质是什么? B、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 C、10min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 D、离心分离
图a为玉米染色体,它比洋葱 的染色体(图b)要小很多
心叶瓶尔小草的染色体(具有 631对二价体和10个片段)
几个概念:
●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大小及形态 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 ●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同一 染色体群体中,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 为非同源染色体。
在一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中,其染色体是RNA分子,为
单链核酸。 另一些病毒如φχ174,染色体为单链的环状DNA分子。
原核生物染色体同样
与蛋白质和RNA等其它分
子结合,而不是裸露的。
E.coli染色体从环状染 色体DNA形成拓扑异构 环,最终形成超螺旋 DNA,染色体大约压缩
了1000倍
§2.4 DNA和RNA
遗传学 Genetics
问题
遗传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其载体的特性(形态特征 和运动规律)是什么?
遗传物质如何实现从亲代向子代的传递?
1/111
第 2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 2.1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 2.2 染色体的组型
§ 2.3 染色体的结构
§ 2.4 DNA和RNA
§ 2.5 DNA复制(自学)
1. 核型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karyotype):指由体细胞中
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点
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染色体长
度)排列构成的图形。
核型的表述方法是将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
成以及异常染色体情况均加以描述。如 46, XY;47,
XY,+18等。
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图
第二层次: 螺线管
10nm的核小体纤丝通过折
叠或螺旋化形成中空的直径约
30nm的螺线管(solenoid)。 组蛋白H1参与这一层次的压缩, 它结合于核小体与连接丝连接 的部位。
第三层次: 中期染色体
染色体非组蛋白形成一个骨架(scaffold),
30nm的螺线管围绕着骨架压缩成紧密包装的中期
唐氏综合症患儿及核型
47,XY,+21,表示一个男性患者,第21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 即临床上所谓的“唐氏综合症”。
2. 带型
染色体带:当染色体被酶或其它化学试剂处
理后,经过染色显示出的深浅不同的带纹或在荧
光显微镜下显示的不同强度的荧光区段。
带型 (banding pattern):不同的染色体具
着丝粒的荧光免疫反应
根据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染色体分成2种主要类型: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中间或近中间,两臂长度相等或相近。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粒接近染色体一端,此类也包括遗传学上原来所指的端着
染色体。至于如何压缩成中期染色体的机制还不十
分清楚。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来解释 :
多级螺旋模型 ——30nm螺线管再次螺旋化 形成300nm超螺线管
放射环-骨架模型 ——螺线管形成一个60100kb长的DNA环,每一个环 又紧粘在非组蛋白的骨架上形 成“小菊花”→染色体
3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通常为一个环状的双螺旋DNA分子,通 过超螺旋化紧密包装成类核体(nucleoid body)的形式。
(2) 直接证据 A、Griffith(1928)发现了遗传转化现象,在此
基础上,Avery(1944)证明转化因子的本质
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或其它因子。1952
年,Hershey-Chase的噬菌体感染实验的
发表才使人们信服DNA是遗传物质。
B、噬菌体感染实验(Hershey,1952) 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由50%的蛋白质
§ 2.6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Sutton和Boveri(萨顿和鲍维里,1903):
染色体学说(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Morgan(摩尔根,1910): 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遗传的染色 体学说:染色体是遗传物质或基因的载体。
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是遗传学 研究的重要前提。
染色体主要由约1/3 DNA、1/3组蛋白和1/3非组蛋白所组 成,还含有痕量的RNA。
组蛋白比较保守,在染色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 非组蛋白在不同有机体、不同组织间变化很大,可能与 基因的调控有关。 组蛋白共有5类,即H1,H2A,H2B,H3和H4。除H1 外, 其余4种组蛋白组成一个复合体,称为核心组蛋白。
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 随体、次缢痕及核仁组织区
次缢痕与核仁组织区几乎可作同义词,只是使用上有差 也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具有种的特异性。
别:前者是指染色体上的一种结构,后者是指这一结构的 功能为组织和形成核仁。 随体为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为某些染色体臂末端
8岁
由于端粒缺失而 引起的一种人类 疾病
构成染色体的三个要素
着丝粒:保证染色体的正确分离;
端粒:保证染色体的完整性;
DNA复制起点:负责启动DNA的复制。
2.染色体的大小及数目
(1)数目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在体细胞中
是成对的,在性细胞中只有一套,分别用2n和n表
示。如人类2n=46,n=23;水稻2n=24,n=12。 不同物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但染色体的数 目并不总是与物种的个体大小和复杂性直接相关。
有不同形态的带。
人类染色体G带带型分析
带型不仅是鉴定和识别染色体的重 要依据,而且为深入研究染色体的 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在植 物如小麦中,带型分析广泛应用于 识别和追踪外源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R带带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Q带带型分析
§2.3 染色体的结构
1.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一个完整的DNA双螺旋分子。
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至少有 3个层次的压缩使DNA
包装成中期染色体。
核小体 螺线管 中期染色体
多级螺旋模型
第一层次:核小体(nucleosome)
DNA双螺旋环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为染色体 结构的最基本单位,直径约10nm。 ● 核小体的核心:组蛋白八聚体,包括H2A,H2B, H3和H4各两个分子。 ● 环绕核小体的DNA, 长约180-200bp 盘绕丝(146bp): 盘绕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 连接丝(34-54bp): 连接相邻2个核小体 ● 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的小球形物,有如染色体的小卫星,故此得名。
在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中,通常还有一个不发生卷曲的染色很
淡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次缢痕。
核仁组织区(NOR)是指负责组织和形成核仁的区域,含有 rRNA基因,能合成rRNA。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根尖染色体(2n=14)
(图示 随体和次缢痕)
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进入 细菌细胞内的物质是DNA,是繁殖子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 DNA和RNA的性质 (1)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
核酸是核苷酸的多聚体。每个核苷酸包括3部分:
五碳糖(戊糖)、磷酸基团和环状的含氮碱基。
戊糖和碱基结合构成核苷(nucleotide),再与 磷酸基团结合构成核苷酸。然后通过相邻两个核苷 酸之间3'和5'位的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染色体的结构(扫描电镜图)
(1) 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纺锤丝发 生联结的区域,中期时着丝粒不发生收缩,呈 现出缢缩状,因此也称为初级缢痕或主缢痕。
是识别染色体的一个重要结构和分类依据。
缺失着丝粒,便无法复制而最终丢失,因此着
丝粒是染色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
着丝粒的模式图
(3)端粒
端粒为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是染
色体的自然末端,使DNA序列终止,对染色体起
封口作用。从形态上,端粒几乎无法辨认,没有
任何明显的特征,但它对维持一个染色体的完整
性是十分重要的。 端粒通常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 联重复序列组成。
人类染色体的端粒
(图示亮点的区域)
9岁
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 间接证据
▲ DNA含量恒定性,性细胞的DNA=1/2体细胞;而细胞
内的RNA和蛋白质量在不同细胞间变化很大 。
▲ DNA代谢稳定性;细胞内蛋白质和RNA分子在迅
速形成的同时,又不断分解。 ▲ DNA含量随染色体倍数增加,也呈倍数性递增。 ▲ UV诱发突变最有效波长是2600 Ao,与DNA 所吸收的UV光谱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