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小球形物,有如染色体的小卫星,故此得名。
在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中,通常还有一个不发生卷曲的染色很
淡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次缢痕。
核仁组织区(NOR)是指负责组织和形成核仁的区域,含有 rRNA基因,能合成rRNA。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根尖染色体(2n=14)
(图示 随体和次缢痕)
和50%的DNA组成。
●Hershey的实验:
噬菌体感染细菌时,进入细
A、两组处理: 菌体内的是蛋白质还是 DNA呢? 处理一、 35S标记T2 噬菌体的蛋白质; 也就是说产生子代噬菌体的遗传 处理二、用32P标记T2 噬菌体的DNA; 物质是什么? B、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 C、10min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 D、离心分离
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 间接证据
▲ DNA含量恒定性,性细胞的DNA=1/2体细胞;而细胞
内的RNA和蛋白质量在不同细胞间变化很大 。
▲ DNA代谢稳定性;细胞内蛋白质和RNA分子在迅
速形成的同时,又不断分解。 ▲ DNA含量随染色体倍数增加,也呈倍数性递增。 ▲ UV诱发突变最有效波长是2600 Ao,与DNA 所吸收的UV光谱是一致的。
(3)端粒
端粒为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是染
色体的自然末端,使DNA序列终止,对染色体起
封口作用。从形态上,端粒几乎无法辨认,没有
任何明显的特征,但它对维持一个染色体的完整
性是十分重要的。 端粒通常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 联重复序列组成。
人类染色体的端粒
(图示亮点的区域)
9岁
第二层次: 螺线管
10nm的核小体纤丝通过折
叠或螺旋化形成中空的直径约
30nm的螺线管(solenoid)。 组蛋白H1参与这一层次的压缩, 它结合于核小体与连接丝连接 的部位。
第三层次: 中期染色体
染色体非组蛋白形成一个骨架(scaffold),
30nm的螺线管围绕着骨架压缩成紧密包装的中期
几乎所有生物细胞中均存在染色体
动 物 细 胞
大肠杆菌细胞
植 物 细 胞
端粒
1.染色体的形态
典型的染色体可以分辨出: 长臂(long arm,一般用q表示) 短臂(short arm,一般用p表示) 着丝粒(centromere)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端粒(telomere) 随体(satellite)
●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许多物种中,还存在一 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
● 常染色体(autosome):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其它染色体。 每一对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座。
(2)大小
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染色体 大小主要指长度,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35S
处理一
32P
处理二
32P
离心的结果,上清液中为噬菌体;沉淀中为细菌菌体
实验结果:
在处理一的感染实验中,35S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 清液(噬菌体层)中,表明大部分的蛋白外壳脱 落下来并未进入细菌细胞; 在处理二的感染实验中,32P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 淀(细菌菌体层)中,表明噬菌体感染后将带有 32P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
§2.1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染色体(chromosome):在真核生物中,是一 条经螺旋化压缩包裹在蛋白质基质中的DNA
分子。当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尤其是中期),
DNA逐渐螺旋化卷曲,呈现有固定形态的棒 状小体。 染色质(chromatin):当细胞未分裂时,呈现 出伸展和高度分散状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 的染色体。
bond )把核苷酸连接成长链。
来自百度文库
DNA核苷酸和RNA核苷 酸的化学结构
在DNA中,戊糖 为D-2-脱氧核糖
在RNA中,戊糖 为D-核糖
核酸有两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 种核酸的主要区别: 1、DNA所含戊糖为D-2-脱氧核糖,RNA含的是D-核糖;
2、DNA所含碱基为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 和
1. 核型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karyotype):指由体细胞中
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点
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染色体长
度)排列构成的图形。
核型的表述方法是将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
成以及异常染色体情况均加以描述。如 46, XY;47,
XY,+18等。
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图
蛋白质 染 色 体 约占66%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酸
约占27% 约占6%
少量
核糖核酸(RNA)
其它:如拟脂和无机物质
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多数科学家们认为基因或染色
体的活性成分应该是蛋白质而不是核酸。
直到20世纪40-50年代,在细菌和噬菌体等微生物遗传学 研究中的一系列经典实验,才为核酸是遗传物质提供了无可辩 驳的证据。
染色体的结构(扫描电镜图)
(1) 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纺锤丝发 生联结的区域,中期时着丝粒不发生收缩,呈 现出缢缩状,因此也称为初级缢痕或主缢痕。
是识别染色体的一个重要结构和分类依据。
缺失着丝粒,便无法复制而最终丢失,因此着
丝粒是染色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
着丝粒的模式图
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至少有 3个层次的压缩使DNA
包装成中期染色体。
核小体 螺线管 中期染色体
多级螺旋模型
第一层次:核小体(nucleosome)
DNA双螺旋环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为染色体 结构的最基本单位,直径约10nm。 ● 核小体的核心:组蛋白八聚体,包括H2A,H2B, H3和H4各两个分子。 ● 环绕核小体的DNA, 长约180-200bp 盘绕丝(146bp): 盘绕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 连接丝(34-54bp): 连接相邻2个核小体 ● 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有不同形态的带。
人类染色体G带带型分析
带型不仅是鉴定和识别染色体的重 要依据,而且为深入研究染色体的 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在植 物如小麦中,带型分析广泛应用于 识别和追踪外源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R带带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Q带带型分析
§2.3 染色体的结构
1.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一个完整的DNA双螺旋分子。
唐氏综合症患儿及核型
47,XY,+21,表示一个男性患者,第21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 即临床上所谓的“唐氏综合症”。
2. 带型
染色体带:当染色体被酶或其它化学试剂处
理后,经过染色显示出的深浅不同的带纹或在荧
光显微镜下显示的不同强度的荧光区段。
带型 (banding pattern):不同的染色体具
植物: 长约0.20-50μm、宽约0.20-2.00μm。
在高等植物中,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较
大,双子叶植物(如棉花)较小。
人类染色体(2n=46)(箭头所指的为性染色体)
§2.2 染色体的组型
研究某一生物的染色体,通常是把显微镜下拍摄 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图像剪下来,按一定的顺序 (通常是按染色体长度由长到短)将染色体依次排列 起来。
在一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中,其染色体是RNA分子,为
单链核酸。 另一些病毒如φχ174,染色体为单链的环状DNA分子。
原核生物染色体同样
与蛋白质和RNA等其它分
子结合,而不是裸露的。
E.coli染色体从环状染 色体DNA形成拓扑异构 环,最终形成超螺旋 DNA,染色体大约压缩
了1000倍
§2.4 DNA和RNA
着丝粒的荧光免疫反应
根据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染色体分成2种主要类型: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中间或近中间,两臂长度相等或相近。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粒接近染色体一端,此类也包括遗传学上原来所指的端着
染色体。至于如何压缩成中期染色体的机制还不十
分清楚。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来解释 :
多级螺旋模型 ——30nm螺线管再次螺旋化 形成300nm超螺线管
放射环-骨架模型 ——螺线管形成一个60100kb长的DNA环,每一个环 又紧粘在非组蛋白的骨架上形 成“小菊花”→染色体
3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通常为一个环状的双螺旋DNA分子,通 过超螺旋化紧密包装成类核体(nucleoid body)的形式。
(2) 直接证据 A、Griffith(1928)发现了遗传转化现象,在此
基础上,Avery(1944)证明转化因子的本质
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或其它因子。1952
年,Hershey-Chase的噬菌体感染实验的
发表才使人们信服DNA是遗传物质。
B、噬菌体感染实验(Hershey,1952) 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由50%的蛋白质
8岁
由于端粒缺失而 引起的一种人类 疾病
构成染色体的三个要素
着丝粒:保证染色体的正确分离;
端粒:保证染色体的完整性;
DNA复制起点:负责启动DNA的复制。
2.染色体的大小及数目
(1)数目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在体细胞中
是成对的,在性细胞中只有一套,分别用2n和n表
示。如人类2n=46,n=23;水稻2n=24,n=12。 不同物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但染色体的数 目并不总是与物种的个体大小和复杂性直接相关。
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 随体、次缢痕及核仁组织区
次缢痕与核仁组织区几乎可作同义词,只是使用上有差 也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具有种的特异性。
别:前者是指染色体上的一种结构,后者是指这一结构的 功能为组织和形成核仁。 随体为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为某些染色体臂末端
§ 2.6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Sutton和Boveri(萨顿和鲍维里,1903):
染色体学说(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Morgan(摩尔根,1910): 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遗传的染色 体学说:染色体是遗传物质或基因的载体。
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是遗传学 研究的重要前提。
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三个与DNA完全相同, 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RNA主要为单链线性;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RNA分子链较短。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胸腺嘧啶T
(2)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1950年,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或当 量定律:发现在每一个物种中,腺嘌呤(A)
图a为玉米染色体,它比洋葱 的染色体(图b)要小很多
心叶瓶尔小草的染色体(具有 631对二价体和10个片段)
几个概念:
●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大小及形态 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 ●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同一 染色体群体中,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 为非同源染色体。
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进入 细菌细胞内的物质是DNA,是繁殖子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 DNA和RNA的性质 (1)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
核酸是核苷酸的多聚体。每个核苷酸包括3部分:
五碳糖(戊糖)、磷酸基团和环状的含氮碱基。
戊糖和碱基结合构成核苷(nucleotide),再与 磷酸基团结合构成核苷酸。然后通过相邻两个核苷 酸之间3'和5'位的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染色体主要由约1/3 DNA、1/3组蛋白和1/3非组蛋白所组 成,还含有痕量的RNA。
组蛋白比较保守,在染色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 非组蛋白在不同有机体、不同组织间变化很大,可能与 基因的调控有关。 组蛋白共有5类,即H1,H2A,H2B,H3和H4。除H1 外, 其余4种组蛋白组成一个复合体,称为核心组蛋白。
遗传学 Genetics
问题
遗传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其载体的特性(形态特征 和运动规律)是什么?
遗传物质如何实现从亲代向子代的传递?
1/111
第 2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 2.1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 2.2 染色体的组型
§ 2.3 染色体的结构
§ 2.4 DNA和RNA
§ 2.5 DNA复制(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