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25 杜甫诗三首
25 杜甫诗三首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岱.宗(dài)未了.(liǎo)决zì(眦)不胜zān(簪)石壕.吏(háo)逾.墙走(yú)老妪.(yù)幽咽.(yè)搔.(sāo)戍.(shù)2.找出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解释:层层。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未了:不尽。
(2)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3)钟:聚集。
(4)会当:终当,终要。
(5)眦:眼角。
(6)浑:简直。
(7)逾:越过。
(8)一何:多么。
(9)戍:防守。
(10)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词类活用解释(1)一览众山小.解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2)听妇前.致词解释:名词用作状语,走上前。
3.古今异义区分(1)岱宗夫.如何古义: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义:丈夫,成年男子。
(2)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3)老翁逾墙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三、作家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作品有《杜工部集》。
四、文体知识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绝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七言两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分钟、导学10分钟、自读15分钟、独学及展示13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涣散,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的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准备:1.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三别》是、、 .2.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并称为“李杜”.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岱宗未了搔更短石壕逾墙不胜簪长已老妪邺城戍决眦邺城幽咽问题探究: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全诗可分几层?是切着哪个字写的?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阴阳割昏晓”一句哪个字用得好?“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什么深刻含义?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这首诗是律诗吗?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5、《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愈烧愈炽,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石壕吏》从体裁看是什么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什么诗?内容主体是什么?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课堂学案
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课堂学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存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同时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同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包蕴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确实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但是,读这一首感受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形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明白得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如何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来?学生摸索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什么缘故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差不多上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如何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望岳》(一)朗读感知(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思考探究,赏析诗歌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的学习,更加要注重多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特色。
四、问题导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五、自主学习1.大致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填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代表作品有:《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收录在《杜工部集》中。
2.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3.结合文中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荡胸生曾云曾:通“层”(3)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临4.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诗句。
六、合作探究1.朗读、背诵《望岳》,理解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精彩开篇词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诗史”。
今天,请随我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一、情境导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
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齐鲁青未了.(liǎo)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2.听老师朗读诗歌。
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3)词类活用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2五、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情感地朗诵与背诵《望岳》、《春望》,明白得诗的意境,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提高朗诵能力,培育丰富的想象力。
(3)钟爱大自然,钟爱祖国河山与经典文化,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有情感地朗诵与背诵诗歌,明白得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利用说明】一、通过阅读讲义,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二、新课交流合作、展现、总结本节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周围,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望岳》写作背景: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先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那时是二十五岁。
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现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期胸怀大志,踊跃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3、《春望》写作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此刻陕西富县)前去灵武(此刻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自主学习】熟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熟读《望岳》、《春望》,明白得诗的意境。
二、《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理想?3、★《春望》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合作探讨】一、★《望岳》这首诗中并无显现一个“望”字,为何说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展开?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样有两种说明:(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同意哪一种说明?理由是什么?3、这两首诗中,你最喜爱哪两个句子,为何?【课堂小结】一、归纳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 ) (8)老妪力虽衰妪()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 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填空《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 记住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记清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3首》 精品导学案
25 杜甫诗三首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八年级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诗歌的朗读方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在了解《望岳》、《春望》的诗歌大意及情感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体验学习】
朗读交流
一.读诗歌之前来看看诗歌之中的“小故事”吧!
杜甫(712~770),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被誉为“诗史”和“诗圣”。
【《望岳》背景卡片】: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
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
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背景卡片】: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
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
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并标示朗读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等。
例如停顿: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潮平/两岸阔”。
)
新知探究
结合【知识链接】中诗歌的赏析方法,试赏析《望岳》。
1.读:①初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眼并划记喜欢的诗句。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岱、夫、层、决眦、凌)
2.译:结合注解内容,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析: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法指导:可从字词、名句、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
例如:诗歌中的x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x字好,好在哪?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本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结:本诗歌有何写作特点?试分析。
综合提升
按照赏析《望岳》的步骤,自主设计赏析《春望》的内容。
选择一个角度来设问!)
【当堂检测】
1.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
2.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
”3.《春望》中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的诗句是:“。
”4.分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割”字用得好在哪?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学习反思】
我们收获了:
不足的方面
【知识链接】
诗歌赏析的方法:读——译——析——结。
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情感。
展示的时候,注意神态动作。
译:结合课文注解,疏通诗句的大意,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析:赏析诗歌的内容包括: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形象意境。
结:总结诗歌表达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
【课后精练】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2.(泰州市2011中考题)赏析杜甫诗歌,完成下列习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3).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背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体验学习】
朗读交流
【《石壕吏》背景卡片】: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
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春,杜甫被贬离
开洛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
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他在新安县西
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
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一、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情感等。
例如:
该诗所叙之事悲惨,中间换韵多,读时应有沉郁顿挫之感。
读出
缓急,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
二、初读课文后,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如闻泣幽咽.()老妪力虽衰.()(2)结合注解翻译全文,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吏呼一何
..怒老问逾.墙走.
听妇前致词
..二男新.战死
独与老翁别.天明登前途
...
室中更.无人如闻泣.幽咽
新知探究
1.读:①初读,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词来描摹当时的情状。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壕、逾、邺城戍、妪、)
2.译: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3.析:
(1)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2)请结合诗句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思考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综合提升
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学法指导: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
【当堂检测】
1、《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
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3、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习反思】
我们收获了:
不足的方面:
【知识链接】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课后精练】
1.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2.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