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设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關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2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21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

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21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21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21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3.示范作用不断增强。精品课程的“精”意味着少,也意味着它的试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对课程教学队伍进行了整合和建设,对教学实践和效果进行真实的检验,对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通过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实际上带动了许多课程教学的改进。通过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优势,推进了更多课程的建设,也把更多的课程打造成优质课程,进而提升为精品课程。特别是那些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一般是由该学科的大师、名教授挂帅建设的,其中不仅包含了该课程一般的内容,而且也蕴含、渗透

了名家们长期教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在其中。因此这种因名校名师而存在的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实际上对一般院校的同类课程教学起着直接的指导和运用的作用。

4.实践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其问题也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对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工作起到示范作用”。然而,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却未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缺乏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思考。二是,在精品课程的使用方面,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各地各院校对精品课程的使用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建轻用”现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三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及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僵化的评定方式促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些指标而建设,而遗忘了精品课程的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如何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践需要,来不断创新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及评价体系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课题。由此可见,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特别的时期,即由规模向质量的转变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必须冷静地整理思路,以备重新出发。因此,根据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理论反思,已经势在必行。

二、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内涵的解读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也不在讲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合理解读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何谓精品课程,其理解不同,但从教育部精品课程设置目的、评选的标准、应用的要求来看,就是在实践教学中那些出类拔萃、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和示范引领价值的课程。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特点应凸显“精”、“用”、“新”字,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围绕这些关键字进行展开。

1.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精”字。所谓精品课程,即为课程中的精品。搞好精品课程建设,首要的工作是要充分理解精品课程的基本内涵。这种精体现在内容、形式、队伍、技术、运用等方面。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其定位为“五个一”,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也有人理解为“一流性”是精品课程最突出的特性和最重要的内涵,“五个一流”是精品课程的高层次与高水平特征。“先进性”是精品课程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体现,“四项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高质量与示范性特征。“特色性”作为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和不可替代的品质,“三大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独特性与创新性特征。这些理解都反映了我们对于精品课程的基本认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精品课程始终应该是一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是面向受教育者的课程。这就已经决定了精品课程的基本定位是让受教育者接受,使他们能够通过精品课程的使用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精品课程的真正内涵首先在于它是一门“课程”,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精品”。在此之上,精品课程不仅是一门具有实效性的课程,还应该是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中的精品。这个“精”,不在于什么形式,不在于教育家们确定的繁琐的各项指标,最终还是在于“实践”。因此,精品课程的真正内涵必须回归到“课程”的范围内来讨论,必须回归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之上。基于这一点理解,我们不应该僵化地理解文件中的“五个一”,而更重要的是去细化、具体化这“五个一”,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精品课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使受教育者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收到最大实效性的课程。

2.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基于实践,面向实践。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与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精品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有实效的提高才是根本。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本应该是评价课程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践中,许多精品课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