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标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燃料燃烧综合实验报告(3篇)

燃料燃烧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料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燃料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研究不同燃料燃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评估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和环境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料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光和物质的过程。

燃烧反应的基本形式为:燃料 + 氧气→ 热量 + 光 + 二氧化碳 + 水。

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分析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如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燃烧温度等。

三、实验器材1. 燃烧装置:包括酒精灯、蜡烛、煤油、木炭等燃料。

2. 氧气发生器:用于提供氧气。

3. 温度计:用于测量燃烧温度。

4. 热电偶:用于测量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

5. 数据采集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器材,确保其完好无损。

将燃料分别装入酒精灯、蜡烛、煤油、木炭等燃烧装置中。

2. 燃烧实验:将燃烧装置分别点燃,观察不同燃料的燃烧现象。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数据。

3. 氧气浓度实验:将氧气发生器放入燃烧装置中,观察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数据。

4. 燃烧温度实验:使用温度计和热电偶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5. 热效应实验:将热电偶插入燃烧装置中,测量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

记录热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6. 环境影响实验: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颗粒物,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观察:不同燃料燃烧时,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存在差异。

例如,酒精灯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燃烧温度较高;蜡烛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温度较低。

2.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充分,火焰颜色越亮,燃烧温度越高。

3. 燃烧温度实验:燃烧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燃烧峰值温度与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

4. 热效应实验:燃烧过程中,热效应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燃烧峰值热效应与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

燃烧的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燃烧的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 深入理解燃烧反应的热效应,认识燃烧反应的放热性质。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热等现象。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为: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一步了解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常用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试剂:木炭、硫磺、磷、铁丝、酒精、稀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木炭燃烧现象(1)将木炭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木炭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2. 观察硫磺燃烧现象(1)将硫磺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硫磺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3. 观察磷燃烧现象(1)将磷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磷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4. 观察铁丝燃烧现象(1)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观察现象。

(2)用镊子夹取铁丝,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总结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木炭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光较弱,热较微。

将木炭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红色,光和热都较强。

2. 硫磺燃烧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光较强,热较微。

将硫磺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黄色,光和热都较强。

3. 磷燃烧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白色,光较强,热较微。

将磷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白色,光和热都较强。

4. 铁丝燃烧铁丝在空气中加热至红热时,光和热较强,但火焰不明显。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结论(3篇)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验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这三个条件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可燃物:酒精、纸张、棉花等。

2. 助燃物:氧气、空气等。

3. 点火温度:打火机、酒精灯等。

4. 实验器材:实验台、试管、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打火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可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试管中,用打火机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助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点火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点火温度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打火机加热至不同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可燃物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说明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2. 助燃物实验: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燃烧更加旺盛;在空气条件下,燃烧现象相对较弱。

这说明助燃物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点火温度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但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燃烧现象逐渐减弱。

这说明点火温度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2. 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在实际生活中,要确保燃烧过程安全,需严格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材料。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验证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燃烧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燃烧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乙醇、无水醋酸、木炭、镁带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并将易燃物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

2. 点燃火柴和蜡烛:将火柴头磨燃后,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点燃蜡烛后也进行同样的观察。

3. 进行液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部分乙醇倒入容器中,点燃乙醇并观察燃烧现象。

再进行无水醋酸的燃烧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4. 进行固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块木炭点燃并观察其燃烧过程。

随后进行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其燃烧产生的明亮光芒。

实验结果:1. 火柴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稍微呈扁平状。

2. 蜡烛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为红色的锥形。

3. 乙醇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形状为垂直上升的柱状,火焰较为明亮。

无水醋酸燃烧时,火焰呈现蓝绿色,形状较小且较不明显。

4. 木炭燃烧时,火焰呈现橙红色,形状较大,但火焰高度相对较低。

镁带燃烧时,火焰呈现明亮的白色,形状呈闪烁状。

实验分析:燃烧是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过程,常涉及氧化和还原等反应。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焰的颜色和形状: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不同。

这是因为燃烧时,物质中的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气体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反应而发生燃烧。

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组分不同,导致了火焰颜色的差异。

火焰形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燃烧气体周围空气流动情况所决定。

2. 燃烧时产生的光亮:镁带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光芒,这是因为镁是一种亮度很高的金属,其燃烧过程放出的光亮较强烈。

而其他物质燃烧时,火焰发出的光亮相对较弱,多为暗红或者蓝色。

这是因为产生的火焰并没有很高的温度,没有达到足够的能量激发物质发出明亮的光亮。

3. 燃烧剧烈程度的差异: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镁带的燃烧剧烈程度较高,火焰较大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1. 可燃物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助燃剂,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3. 热量:点燃可燃物质,使其达到着火点。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 热量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空气。

3. 热源:酒精灯、打火机等。

4.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可燃物质,放入烧杯中。

2.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点燃可燃物质,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

4. 对燃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如测定燃烧产物的质量、热量等。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燃烧原理。

五、实验现象1. 燃烧时,可燃物质发出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

2. 燃烧产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其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3.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烟雾和灰烬,汽油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少量水。

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热量。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化学燃烧实验报告

化学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3. 观察和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4. 学习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的现象。

本实验以蜡烛为燃烧物质,通过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用品1. 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干净烧杯一个;4. 澄清石灰水一瓶;5. 水槽一个;6. 小刀一把;7. 秒表一个;8. 记录本一个。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2.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3. 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4. 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5. 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6.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五、实验现象1. 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2. 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3. 蜡烛受热时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4.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5. 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6. 熄灭蜡烛后,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蜡烛熔化时间:约30秒;2. 蜡烛燃烧时间:约30分钟;3. 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约5000焦耳;4.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00毫升;5. 蜡烛燃烧产生的水:约50毫升。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成液体,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2. 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二氧化碳和水是燃烧反应的产物;3. 蜡烛燃烧过程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让我们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燃烧产物的生成。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燃烧实验一、实验目的1. 学习燃烧的基本原理;2. 观察燃烧现象及其与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的关系;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和光的现象。

燃烧过程受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试管、导管等;2. 试剂:蜡烛、白磷、红磷、木炭等。

四、实验步骤1.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1)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烧杯中,观察燃烧现象;(2)逐渐向烧杯中注入空气,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

2. 可燃物性质对燃烧的影响:(1)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燃烧现象;(2)将木炭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燃烧现象。

3. 燃烧产物的观察:(1)将燃烧后的蜡烛吹灭,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2)将燃烧后的白磷和红磷的试管倒置,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稳定,火焰明亮;(2)向烧杯中注入空气后,蜡烛燃烧更旺,说明氧气浓度对燃烧有促进作用。

2. 可燃物性质对燃烧的影响:(1)白磷燃烧产生浓烟,火焰较小;(2)红磷燃烧产生较少烟,火焰较大;(3)木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无烟产生。

3. 燃烧产物的观察:(1)蜡烛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2)白磷燃烧后,试管内壁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白磷燃烧产生了固体产物;(3)红磷燃烧后,试管内壁有红色固体附着,说明红磷燃烧产生了固体产物。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并观察了燃烧现象及其与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氧气浓度对燃烧有促进作用,不同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和产物也有所不同。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烫伤;2.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可燃物接触火源;3. 实验后要妥善处理燃烧产物,避免污染环境。

八、实验报告撰写日期:XXXX年X月X日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可燃物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现象;2. 研究燃烧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燃烧的影响。

燃烧学实验报告_完整(3篇)

燃烧学实验报告_完整(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掌握燃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2. 学习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燃烧现象,验证燃烧原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热量、光和气体。

燃烧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点燃、燃烧和熄灭。

燃烧反应可表示为:可燃物 + 氧气→ 热量 + 光 + 气体燃烧过程中,可燃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根据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三、实验器材1. 燃烧瓶:用于进行燃烧实验。

2. 燃烧匙:用于取放可燃物。

3. 铁架台:用于固定燃烧瓶。

4. 火柴:用于点燃可燃物。

5. 温度计:用于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6. 秒表:用于记录燃烧时间。

7. 可燃物:如蜡烛、木材、纸张等。

8. 氧气瓶:用于提供氧气。

9. 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10.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实验环境的安全性。

2. 在燃烧瓶中加入适量的可燃物,如蜡烛。

3. 将燃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稳定。

4. 使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观察燃烧现象。

5. 使用温度计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数据。

6. 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

7. 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燃烧过程中的规律。

8. 实验结束后,熄灭燃烧瓶中的火焰,清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燃烧产生火焰、热量和光。

2.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火焰稳定燃烧。

3.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六、实验结论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热量、光和气体。

2.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火焰稳定燃烧。

3.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小学燃烧实验报告总结(3篇)

小学燃烧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开展了“燃烧实验”这一实践活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过程以及燃烧产物,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燃烧产物的性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常需要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观察燃烧现象,从而了解燃烧的原理。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烧杯、水、酒精、石灰水、玻璃棒、试管、镊子等。

2. 实验工具:酒精灯、酒精、火柴、试管夹、玻璃棒、镊子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燃烧: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和高度,记录燃烧现象。

2. 探究燃烧条件:分别将蜡烛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燃烧现象的变化,分析燃烧条件。

3. 燃烧产物分析:将燃烧后的蜡烛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燃烧产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现象。

4. 实验现象记录: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蜡烛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高度约为10cm,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2. 燃烧条件:在温度较高、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蜡烛燃烧更旺盛。

3. 燃烧产物分析:燃烧后的蜡烛在水中溶解,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燃烧产物中有碳酸盐类物质。

4. 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燃烧条件对燃烧现象有较大影响,温度越高、氧气越充足,燃烧越旺盛。

3. 燃烧产物中有碳酸盐类物质。

八、实验收获与反思1.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燃烧实验报告范文

燃烧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本实验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现象,探究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三、实验用品1.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酒精灯、烧杯、镊子、玻璃棒、集气瓶、水槽、澄清石灰水、滴管、试管等;2. 实验药品:石蜡、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2. 将镊子伸入火焰中,观察镊子上的变化,如温度变化、颜色变化等;3. 将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珠,并记录现象;4. 将烧杯从火焰上方移开,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并记录现象;5. 将酒精灯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6. 将玻璃棒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伸入酒精灯火焰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现象;7.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滴管向集气瓶内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现象;8. 将蜡烛熄灭,观察熄灭后的现象,如白烟的产生等。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蜡烛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形状呈锥形,大小逐渐增大;2. 镊子伸入火焰中,镊子表面温度升高,颜色变红;3. 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4. 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5. 酒精灯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形状呈锥形,大小逐渐增大;6. 玻璃棒蘸取澄清石灰水伸入酒精灯火焰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7. 集气瓶滴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集气瓶内含有二氧化碳;8. 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石蜡蒸气。

六、实验结论1. 蜡烛燃烧时,可燃物质(石蜡)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受热熔化,形成蒸气,进而参与燃烧反应;3. 燃烧实验中,可通过观察火焰、烧杯内壁水珠、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等现象,判断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燃烧学实验报告

燃烧学实验报告

燃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燃烧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燃烧反应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火焰的形成与特性。

二、实验原理:1、化学反应:燃烧的本质是化学反应,将燃料与氧气进行混合后,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化学反应方程式:C3H8 + 5O2 → 3CO2 + 4H2O2、物理反应:燃烧过程中伴随着明火和热场的形成,其中明火是由燃料与氧气混合后,到达自燃温度时,分解产生的任何可燃气体混合物和空气混合物,在火源的作用下,接触温度高于燃烧温度时,形成的高温高速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

3、燃烧反应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燃烧反应会受到燃料的热值、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和自燃温度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验设备和燃料,将燃料加入燃烧器中,并使氧气进口接入适当的位置。

2、开启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开始实验,观察明火的形成和火焰的特性。

3、调节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的大小,观察明火和火焰的变化,记录下不同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下的明火高度、明火颜色和火焰长度等数据。

4、关闭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结束实验。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明火高度和颜色的变化:随着氧气进口量的增加,明火高度会增加,颜色也会由深红变为黄色,最终变为蓝色。

2、火焰长度的变化:随着燃料进口量的增加,火焰长度也会增加,但当燃料进口量过大时,火焰长度反而会减小。

3、火焰特性的变化:随着氧气进口量的增加,火焰变得更亮,形状更饱满,但当氧气进口量过大时,火焰会变得更稀疏,甚至熄灭。

五、实验结论:燃烧反应会受到燃料的热值、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和自燃温度的影响。

当氧气进口量适当时,燃烧反应正常进行,产生的火焰亮丽、体积大;但氧气进口量过大或过小时,燃烧反应破坏,火焰体积小、形状稀疏、高度低。

六、实验感想及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燃烧反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了燃烧反应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了火焰的形成与特性。

消防燃烧学实验报告

消防燃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3. 熟悉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

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以及点火源(能量)这三个必要条件,通常称为燃烧三要素。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的作用,以及燃烧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燃烧瓶;3. 火柴;4. 澄清石灰水;5. 干燥烧杯;6. 秒表;7. 气压计;8. 温度计;9. 数据记录表格。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燃烧三要素的作用(1)将燃烧瓶放置在实验台上,加入一定量的可燃物(如酒精、汽油等);(2)用火柴点燃燃烧瓶内的可燃物,观察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3)移除点火源,观察燃烧是否停止;(4)在燃烧过程中,逐渐降低燃烧瓶内的气压,观察燃烧情况;(5)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1)将燃烧瓶放置在实验台上,加入一定量的可燃物;(2)用火柴点燃燃烧瓶内的可燃物,观察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3)使用秒表记录火焰持续时间;(4)使用气压计和温度计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气压和温度;(5)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观察灭火方法(1)将燃烧瓶放置在实验台上,加入一定量的可燃物;(2)用火柴点燃燃烧瓶内的可燃物,观察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3)尝试使用不同的灭火方法(如浇水、用灭火器等);(4)观察灭火效果,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观察燃烧三要素的作用,得出结论:燃烧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燃烧都不会发生。

2. 实验二:通过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得出结论:燃烧过程中,气压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

随着气压的降低,燃烧速度减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燃烧速度加快。

3. 实验三:通过观察灭火方法,得出结论:浇水、使用灭火器等灭火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火灾,降低火灾损失。

燃烧的性质实验报告

燃烧的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探究不同物质的燃烧性质。

3. 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

4. 学习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即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光、热和气体。

燃烧的性质包括可燃性、自燃性、燃烧速度、火焰温度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其燃烧性质。

三、实验用品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玻璃片、烧杯、试管、集气瓶、酒精、苯、汽油、铁丝、铜丝、木块、棉花、镁条等。

2. 实验试剂: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酒精的燃烧性质a.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温度等。

b. 将酒精倒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酒精的燃烧现象。

2. 观察苯的燃烧性质a. 用火柴点燃苯,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温度等。

b. 将苯倒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苯的燃烧现象。

3. 观察汽油的燃烧性质a. 用火柴点燃汽油,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温度等。

b. 将汽油倒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汽油的燃烧现象。

4. 观察金属的燃烧性质a. 用火柴点燃铁丝、铜丝,观察金属的燃烧现象。

b. 将金属丝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金属的燃烧现象。

5. 观察固体物质的燃烧性质a. 用火柴点燃木块、棉花,观察固体物质的燃烧现象。

b. 将固体物质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物质的燃烧现象。

6. 观察气体的燃烧性质a. 用火柴点燃镁条,观察气体的燃烧现象。

b. 将镁条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气体的燃烧现象。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酒精、苯、汽油燃烧时,火焰颜色分别为蓝色、黄色、蓝色。

酒精燃烧时,火焰温度较高,燃烧速度快;苯燃烧时,火焰温度较低,燃烧速度慢;汽油燃烧时,火焰温度适中,燃烧速度较快。

2. 金属燃烧时,铁丝燃烧产生红色火花,铜丝燃烧产生绿色火花。

金属燃烧速度较慢,燃烧时产生大量热量。

3. 固体物质燃烧时,木块燃烧产生火焰和烟雾,棉花燃烧产生火焰和灰烬。

物质的燃烧实验报告

物质的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燃烧现象。

3. 了解燃烧产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ext{燃料} + \text{氧气} \rightarrow \text{燃烧产物} + \text{热量}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分析燃烧产物的性质,从而了解物质燃烧的特点。

三、实验用品1. 燃料:蜡烛、酒精、木炭、硫磺等。

2. 氧气:空气、纯氧等。

3. 实验器材:火柴、酒精灯、木炭夹、硫磺夹、烧杯、集气瓶、试管、酒精、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蜡烛燃烧实验(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颜色、形状、温度等特征。

(2)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凝结。

(3)将烧杯取下,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2. 酒精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形状、温度等特征。

(2)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凝结。

(3)将烧杯取下,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3. 木炭燃烧实验(1)点燃木炭,观察火焰颜色、形状、温度等特征。

(2)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凝结。

(3)将烧杯取下,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4. 硫磺燃烧实验(1)点燃硫磺,观察火焰颜色、形状、温度等特征。

(2)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凝结。

(3)将烧杯取下,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五、实验现象与分析1. 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蜡烛火焰呈黄色,烧杯内壁有水珠凝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

2. 酒精燃烧实验现象:酒精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凝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科学实验报告

燃烧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探究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就会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酒精灯、酒精、棉球、玻璃杯、水、水彩笔、剪刀、胶带等。

2. 实验试剂:酒精、水、二氧化碳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记录火焰颜色、高度、形状等。

2. 在蜡烛火焰上滴加少量酒精,观察火焰变化。

3.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酒精,点燃棉球,观察火焰燃烧现象。

4. 在蜡烛火焰上覆盖一个玻璃杯,观察火焰变化。

5. 用水彩笔在玻璃杯上画上图案,观察火焰变化。

6. 在蜡烛火焰上喷洒二氧化碳,观察火焰变化。

7. 将酒精灯点燃,用玻璃杯罩住火焰,观察火焰变化。

8.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水,点燃棉球,观察火焰变化。

9. 将蜡烛熄灭,用胶带封住蜡烛火焰,观察蜡烛是否会重新点燃。

10.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及灭火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火焰颜色为黄色,高度约为5cm,形状为锥形。

2. 在蜡烛火焰上滴加少量酒精,火焰颜色变为蓝色,高度增加,燃烧更旺。

3.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酒精,点燃棉球,火焰颜色为蓝色,高度约为2cm,形状为锥形。

4. 在蜡烛火焰上覆盖一个玻璃杯,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5. 在玻璃杯上画上图案,火焰颜色和形状无明显变化。

6. 在蜡烛火焰上喷洒二氧化碳,火焰迅速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7. 将酒精灯点燃,用玻璃杯罩住火焰,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8.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水,点燃棉球,火焰迅速熄灭,说明水可以灭火。

9. 将蜡烛熄灭,用胶带封住蜡烛火焰,蜡烛不会重新点燃,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10.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燃烧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燃烧演示实验报告

燃烧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了解燃烧现象。

2. 探究燃烧的条件。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蜡烛、酒精、木材、纸张、棉线等。

2. 助燃物:氧气。

3.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铁夹、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秒表等。

4. 实验材料:沙子、水、肥皂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温度等。

(2)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3)将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2. 探究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①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②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③将蜡烛放入沙子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2)助燃物①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②将蜡烛放入氧气瓶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③将蜡烛放入氮气瓶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3)温度①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②将蜡烛放入冰水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③将蜡烛放入热水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3. 观察燃烧实验现象(1)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温度等。

(2)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光、烟雾等。

(3)观察不同条件下蜡烛燃烧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蜡烛燃烧现象(1)火焰颜色:蜡烛火焰颜色为黄色。

(2)火焰形状:蜡烛火焰呈圆柱状。

(3)火焰大小:蜡烛火焰大小与蜡烛大小成正比。

(4)火焰温度:蜡烛火焰温度较高,可达几百摄氏度。

2. 燃烧条件探究(1)可燃物: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水中、沙子中不燃烧。

(2)助燃物: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氮气中不燃烧。

(3)温度:蜡烛在冰水中不燃烧,在热水中燃烧。

3. 燃烧实验现象观察(1)火焰颜色、形状、大小、温度等均与蜡烛燃烧现象一致。

(2)蜡烛燃烧时产生热量、光、烟雾等。

燃烧的实验报告

燃烧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3. 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得出燃烧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可燃物就会发生燃烧。

三、实验器材1. 燃烧匙2. 火柴3. 铁夹4. 酒精灯5. 红磷6. 白磷7. 硫磺8. 玻璃片9. 水盆10. 烧杯11. 烧杯夹12. 研钵13. 研杵14. 秒表15. 针筒16. 镊子17. 记录本18. 钢尺四、实验步骤1. 将红磷、白磷、硫磺分别研磨成粉末状。

2. 将研磨好的红磷、白磷、硫磺分别放入燃烧匙中。

3. 使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白磷、硫磺。

4. 观察燃烧现象,并记录燃烧时间。

5. 将燃烧后的物质放入烧杯中,用针筒将氧气注入烧杯,观察反应现象。

6. 将燃烧后的物质放入水盆中,观察反应现象。

7. 将燃烧后的物质放入研钵中,用研杵研磨,观察反应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磷燃烧:红磷在空气中自燃,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燃烧时间为5秒。

将燃烧后的红磷放入烧杯中,氧气被消耗,燃烧匙内的红磷逐渐减少,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将燃烧后的红磷放入水盆中,观察到燃烧后的红磷沉入水底,说明燃烧后的产物不溶于水。

将燃烧后的红磷放入研钵中研磨,观察到研磨后的红磷呈粉末状,说明燃烧后的产物为固体。

2. 白磷燃烧: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燃烧时发出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燃烧时间为3秒。

将燃烧后的白磷放入烧杯中,氧气被消耗,燃烧匙内的白磷逐渐减少,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将燃烧后的白磷放入水盆中,观察到燃烧后的白磷沉入水底,说明燃烧后的产物不溶于水。

将燃烧后的白磷放入研钵中研磨,观察到研磨后的白磷呈粉末状,说明燃烧后的产物为固体。

3. 硫磺燃烧: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燃烧时间为7秒。

将燃烧后的硫磺放入烧杯中,氧气被消耗,燃烧匙内的硫磺逐渐减少,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化学实验室燃烧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室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学习燃烧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4. 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其燃烧特性,从而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酒精、燃烧匙、石棉网、铁架台、铁夹、秒表、温度计、烧杯、试管、量筒等。

2. 试剂:酒精、硫磺、镁条、磷、铁丝、蜡烛等。

四、实验步骤1. 酒精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2)用燃烧匙夹取一小块酒精,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观察燃烧现象;(3)记录酒精燃烧的温度、时间等数据。

2. 硫磺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硫磺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硫磺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硫磺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3. 镁条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镁条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镁条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镁条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4. 磷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磷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磷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磷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5. 铁丝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铁丝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铁丝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铁丝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6. 蜡烛燃烧实验(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2)熄灭蜡烛,将燃烧后的蜡烛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酒精燃烧实验:酒精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燃烧温度约为600℃,燃烧时间为2分钟。

燃烧学实验报告

燃烧学实验报告

山东交通学院
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实验报告
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实验一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1.实验目的
2.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实验步骤
4.整理数据,完善表1。

表1: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喷管口半径:室温:℃当地大气压:kPa
次数燃气测量值
空气测量

火焰高

折算流量
总流量
q v(L/s)
气流出口速
度u s
(cm/s)
火焰传播速
度u0
(cm/s)
火焰锥角之
半α(°) 流速mL/min
流量
m^3/h
cm 燃气L/S 空气L/S
1
2
3
4
5
6
5.思考题
在本次实验中,如果燃气流量过大或者空气流量过小,会导致火焰外焰变成黄色,分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学实验中心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实验过程独立、 完整、
按时好 中 差 实 验 成 绩
专 业 实验报告按时、 原理、 装置好 中 差 班 级 原始数据完整、 合理、 独立好 中 差 姓 名 数据处理正确、 详细、 完整好 中 差 教 师 签 字
学 号 结 论结果分析、收获总结好 中 差 实验日期 讨 论误差分析、改进建议好 中 差 批 改 日 期
提交日期
其 它
实际应用、态度版面
好 中 差
一、实验名称:本生灯法测量层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
二、实验目的:掌握气体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生灯法)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装置:
五、原始数据:喷嘴内半径R=2.5mm,室内温度t=15℃
燃气类型实验工况燃气流量计读数空气流量计读数火焰高度台位
液化石油气纯预混(α≈1)(ml/min)(l/min)(mm)南——北
天然气纯预混(α≈1)(ml/min)(l/min)(mm)□1□2□3□4
六、数据处理:
序号名称符号公式计算数值单位
一、通用数据计算
1 空气密度[0℃/1atm] ρ0空气给定kg/m3
2 流量计标定密度[20℃/1atm]ρ20空气ρ0空气*273.15/(273.15+20) kg/m3
3 室内空气密度[15℃/1atm] ρ空气ρ0空气*273.15/(273.15+15) kg/m3
4 喷嘴内半径R 给定mm
5 喷嘴截面积 A πR2mm2
二、液化气火焰计算
6 液化气密度[0℃/1atm] ρ0液化气给定kg/m3
7 室内液化气密度[15℃/1atm]ρ液化气ρ0液化气*273.15/(273.15+15) kg/m3
8 读数空气流量 Q’空气测定l/min
9 实际空气流量Q空气 Q’空气*(ρ20空气/ρ空气)1/2 /60*103ml/s
10 读数液化气流量 Q’液化气测定ml/min
11 实际液化气流量Q液化气 Q’液化气*(ρ20空气/ρ液化气)1/2 /60 ml/s
12 混合气体实际流量Q Q液化气+Q空气ml/s
13 混合气体流速W Q/A*1000 mm/s
14 火焰高度h 测定mm
15 火焰锥投影半角正弦sinθ R/(R2+h2)1/2/
16 层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S W*sinθmm/s
17 理论空气量V0查表m3/m3
18 实际空气量V Q空气/Q液化气m3/m3
19 预混过量空气系数α V/V0/
20 空气运动粘度ν空气查表m2/s
21 液化气运动粘度ν液化气查表m2/s
22 混合气体运动粘度ν(ν空气Q空气+ν液化气Q液化气)/(Q空气+Q液化气)m2/s
23 混合气体喷嘴处雷诺数Re 2WR/ν /106/
24 液化气预混火焰流态 Re<2000层流区;Re=2000~5000过渡区;Re>5000湍流区
三、天然气火焰计算
25 天然气密度[0℃/1atm] ρ0天然气给定kg/m3
26 室内天然气密度[15℃/1atm]ρ15天然气ρ0天然气*273.15/(273.15+15) kg/m3
27 读数空气流量 Q’空气测定l/min
28 实际空气流量Q空气 Q’空气*(ρ20空气/ρ空气)1/2 /60*103ml/s
29 读数天然气流量 Q’天然气测定ml/min
30 实际天然气流量Q天然气 Q’天然气*(ρ20空气/ρ天然气)1/2 /60 ml/s
31 混合气体实际流量 Q
Q 天然气+Q 空气
ml/s 32 混合气体流速 W Q/A*1000
mm/s
33 火焰高度
h
测定
mm
34 火焰锥投影半角正弦 sin θ R/(R 2+h 2)1/2 / 35 层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 S W*sin θ mm/s 36 理论空气量 V 0 查表 m 3/m 337 实际空气量 V
Q 空气/Q 天然气
m 3/m 3
38 预混过量空气系数 α V/V 0 / 39 空气运动粘度 ν空气 查表 m 2/s 40 天然气运动粘度 ν天然气 查表
m 2/s 41 混合气体运动粘度 ν
(ν空气Q 空气+ν天然气Q 天然气)/(Q 空气+Q 天然气)
m 2/s
42 混合气体喷嘴处雷诺数
Re 2WR/ν /106 /
43
液化气预混火焰流态 Re<2000层流区;Re=2000~5000过渡区;Re>5000湍流区
七、实验结论(计算结果分析、实验知识总结):
八、实验讨论(主要误差来源、实验改进建议):
九、实际应用:
有一家用燃气热水器,原设计是燃用液化石油气,根据所出热水温度及流量不变的原则,计算燃气喷嘴所需直径为原直径的百分比。

不考虑因烟气量变化所引起的对流换热量及散热量改变的影响。

]
现改燃用天然气,请给出改造方案。

[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