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理清新中国成立后五个阶段的基本史实。

2. 结合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过程;

3. 结合国际环境的变化,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难点: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复习记忆、讨论法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知识重组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1.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

奠定牢固的基石。

2.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双重职能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组织)制订《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

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③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①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它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

②实施: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自治区(1965)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内容:“一化三改造”

②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③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提前完成)

①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①方式:农业、手工业: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政策是我国的创举。

②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外交活动

(1)外交政策及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表现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个方针

(2)重大外交活动

①中苏建交和结盟:1949年10月2日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解决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和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④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

1.成功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中共八大(1956)

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总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稳步发展。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严重失误

(1)“大跃进”运动(1958):大炼钢铁为中心,浮夸风、追求高速度;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追求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民主法制建设遭严重破坏

3.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

(1)重返联合国(1971)

①原因: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②意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长期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政策破产;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根本原因:中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付苏联的威胁

②经过: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实现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4.科技成果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2)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1973

【释疑解难】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题例点拨】

1.十年建设时期,诗人笔下经常有“烟囱”的身影,如“彩霞里伊水似凤舞,白云中洛河似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囱森林”。这种文学现象反映的时代信息应当是( )

A.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B.喜好黑色的时代审美观

C.追求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D.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