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合集下载

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

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

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

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

《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

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我很费解,一个连中文都说得不利索的小孩学的哪门子外国话呢?在高中,很多中学生不重视语文,仅仅当作任务来学习,完成书本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上课也是敷衍了事。

相反数学,英语等学科却是忙的热火朝天。

外国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方各国以区区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超越了中国,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自古以来,中文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中文,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教育领域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汉语。

语言学习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涌现,教授汉语的机构和课程越来越多。

学习中文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热门选择,尤其是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中。

掌握汉语的人会更容易获得与中国相关的商业机会和文化交流机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商务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潜在的商业机会。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在这种情况下,能说中文的人不仅更容易与中国人合作,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商业文化,推动贸易合作进展。

在现今全球化进程中,中文能够作为一种商务语言来沟通,为各种国际商务合作铺平道路。

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中文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汉字特质成为了世界各国学习中文的重要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歌曲、电影、电视节目和中国文化的其他元素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中文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架起了桥梁。

总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中文不仅是一种沟通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从教育到商务,从文化到科技,在不同领域中文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影响力和价值。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将会不断扩大,为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汉语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算起,已经四五千年的历史。

汉语的发展过程是记载中国历史的过程,也是汉语和汉族文化相互促动、相互纯化的过程。

与汉语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汉语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保持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实际也就是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

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进步,也是民族文化在语言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义系统。

甲骨文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备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语言体系。

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进化,汉语无论是在语音体系还是在语法体系上,都有了相对固定而且优越的表达方法。

与其他古老的语种一样,汉语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词语的增多,更表现在它与人的社会活动内容日益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典籍仅仅是几部史书、诸子百家,而到了汉代,使用文字积存下来的典章书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

而到了今天,汉语对人的思想的记录和显示以及对社会的反映,已经到了宏阔精微、无所不能的地步。

这不仅是语言的成就,也是文化的成就。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所以密切,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汉语在交流过程中,其整个语言系统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就汉语词语来讲,每一类的词语中都有大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至今在我们所使用的常用的汉语词语中,还有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以及俗语和惯用语等。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文化的精华。

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想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就必须真正地领略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尤其是要了解汉语文化的形成氛围。

比如,如果西方人不明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特殊内涵,就不可能理解"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意思表达。

中文到底有多美的评论

中文到底有多美的评论

中文到底有多美的评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中文作为世界上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语言之一,它的美感自不必说。

中文的魅力体现在其语音、语调、字形、字义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文美感的一些评述。

音韵美中文有着优美的音韵美,虽然没有拉丁语的繁琐拼读方式,但却靠单个字词的韵律感传递着意境和韵味。

音韵上我们可以用律诗来展现,律诗就是用特定的格律和韵律要求来写诗。

在律诗的约束下,中文以其音韵之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乐句如诗如画,言简意赅,令人心旷神怡。

语调美中文有着丰富的语调美。

由于汉字语言中一般以单音节为主,所以每个字的音调和音量都尤为重要,不同语调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比方说:“你的事,我知道了”,“你的事?我知道了。

”“你的事!我知道了。

”三句话,语气的差异在中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字形美汉字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文字,但它的字形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汉字可以被分为“形义字”和“形声字”。

在形义字中,很多字的形状和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山”字的形态就像一个小山丘。

在形声字中,发音部分表达了字的读音,而偏旁部分则表明这个字的意义,这种字的结构体现了中文造字系统和文字规律的特点。

字义美中文的字义十分精细,一句话、一个字都可以表达出深入人心的情感和寓意。

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出对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是一首非常流传的抒发爱情感情的诗句,表现出人生的无可奈何和心中的痛苦。

文化内涵美中文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

在汉字中有很多象形字如:“人、山、水、草、花”等,通过形状展现出事物特点,这些简单的字却给人以感性和深刻的印象。

中文中寓言、谚语和成语等,也传播着深刻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永生不朽的传统思想。

总之,中文以其音韵美、语调美、字形美、字义美和文化内涵美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翻译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文化传播分析

翻译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文化传播分析

翻译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文化传播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产物跨越国界被传播,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翻译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确保其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文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更是复杂多样,在翻译时应注意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要让目标读者对中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以确保翻译作品的良好传播效果。

首先,翻译时需要关注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因为这些文化因素是原作品的灵魂。

对于中文文化而言,尤其需要注重对中文文化的深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原文意义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诠释和内涵非常丰富,如果在翻译时没有对文化的认知,就可能导致对这些概念的诠释偏差,甚至失去本意,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

其次,在翻译中还需要留意语际差异,即目标语言和原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文和英文文化的差异便是一种典型的语际差异。

在翻译中,如果没有关注这种差异,就可能会导致目标文化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反而破坏了作品原有的文化价值。

比如,中文经常使用的成语熟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翻译者想要传达这种形式的文化因素,就需要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或者通过解释来表达,以保持作品的原意和文化特征。

例如,“一马当先”这个成语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take the lead”或者“lead the charge”,但是这些表达方式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成语“一马当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以上两点,还需要留心文化信息的嵌入,即在翻译作品中加入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这种嵌入可以是通过加注脚注、注释等方式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作品中融入原文文化特色的表述方式等。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自然、阴阳五行等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果在翻译时能够将这些概念妥善地传达到作品中,就可以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文文化。

为什么喜欢汉字的原因

为什么喜欢汉字的原因

为什么喜欢汉字的原因
汉字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字,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喜欢汉字,以下是我喜欢汉字的原因。

汉字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字。

汉字拥有独特的线条和结构,每个字都带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书法、篆刻还是绘画,汉字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连现代设计也经常使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以展现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气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情感、历史传承和科技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汉字都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汉字是思维的工具。

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含义,通过学习汉字可以开拓思维,增加知识储备。

汉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生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汉字也是交流的桥梁。

汉字是中国人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汉字可以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

而且,随着汉字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也为中外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便利。

我喜欢汉字是因为它是我的母语。

汉字是我的母语,它陪伴我度过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喜欢汉字也是因为它代表着我的文化和身份,是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荣誉。

我喜欢汉字是因为它的美丽、文化价值、思维工具、交流桥梁和个人身份认同。

汉字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爱和传承它,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词的来历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词的来历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词的来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文有多美》是现代诗人白桦的一首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展现了中文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在诗歌中,作者深情地歌颂了中文的优美和博大精深。

这首诗歌被广泛传播和赞誉,成为了人们心中对中文的一种赞美和表达。

这首诗歌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白桦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所在。

白桦是一位热爱中文和文学的诗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中文这一语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中文是一种富有韵味和文化底蕴的语言,它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和内涵,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创作《中文有多美》这首诗歌时,想要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中文的赞美和敬意,以及对中文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中文有多美》这首诗歌中,白桦运用了抒情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中文这一语言的魅力和美丽之处。

诗歌以“我爱中文”为开头,通过对中文各种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感悟,揭示了中文的音韵、文字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歌中的“溜囊晴月一痕”、“凝固的记号真”、“耳熟词汇形”等表达,无不展现了中文书写的神秘之美和诗意之情,使人们感受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白桦在诗歌中还透露出对中文这一语言的深情眷恋和对中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说:“我体悟中文之美,赞叹中文之奇。

中文之美,实乃多方面兼之而殊”的语句,表达了他对中文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的深情钟爱和尊重。

他认为中文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的语言,能够传达出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情感,因此应当被人们珍视和传承。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情感和对中文的赞美,展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和美丽。

诗中对中文音韵的赞美、对中文文字的歌颂以及对中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无不表达了对中文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的深情眷恋和敬意。

这首诗歌不仅在诗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在文化传承和语言交流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人们重新审视和珍视中文这一语言的魅力和价值。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探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探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探析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热门内容之一。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上有着独到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析。

一、语言风格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风格,是以精炼、简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为特点,这与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有关。

汉语中讲究凝练、简洁、含蓄等特点,这与汉语的音节较少有关。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先学会准确使用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然后再逐渐进阶。

另外,汉语言文学教学还需要强调中文的“象形”特点。

有些汉字的构成类似于事物的形态,比如“山”、“木”、“火”。

这些象形汉字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词语的含义,并更好地记忆相关的汉字。

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形模拟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结构。

二、艺术特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底蕴。

汉语言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诗、词、曲、文等各种流派和题材。

教学中需要注重文化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或宗教渊源,以及向学生介绍汉语言文学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背景。

2、情感体现。

汉语言文学强调人情味和情感的表达,在学习和教学中需要注重情感的体现。

可以通过适当的音乐配合、情境的排布、意象的描绘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情感的真挚和深刻。

3、风格多样。

不同的作者对于同一主题或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让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的文体和文化传统。

能够欣赏多种文学语言风格,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及戏曲等,通过学习汉语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的风格与韵味。

三、教学实践实际上,以上文学特点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体现和实践。

首先,教学中应该选好适宜的经典作品。

学生在阅读汉语言文学时需要具备较好的知识和语言技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文本,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加强语言学习的训练。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51.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

我们今天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不代表固步自封,而是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身,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

下面哪些文化现象受到了中国以外文化的影响?①春秋时期百家争鸣②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佛教兴起③明中叶到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鸦片战争后科技文化的飞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2.王国维先生在论述治学时提出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引用词句的作者分别是A.柳永、范仲淹、辛弃疾B.晏殊、柳永、辛弃疾C.苏轼、姜夔、秦观D.欧阳修、柳永、黄庭坚53.《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初名臣魏徵的议论名篇,其中提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十个治国者需警醒的要点,与我党提倡的要具有忧患意识、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倾听群众意见等十分相似。

这篇文章开篇提出了的著名论断。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C.水可载舟,亦可覆舟D.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54.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下面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编著《论语》一书B.在教育方面提倡有教无类C.核心思想是仁政D.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55.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并从多方面论述了自身修养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以下哪一名句是出自《孟子》?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不以物挫志。

C.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D.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56.儒家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这句话出自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57.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我认为汉语高级说法

我认为汉语高级说法

我认为汉语高级说法
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世界所有文字当中,汉字被认为是最高级的一种文字,其高级说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辞藻华丽:汉语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辞藻华丽,例如“寒莹”形容清爽透彻的蓝天,“断鸿”指失群孤雁,“陌上草薰”表示路上的草香怡人,泛指路上的香草气味招惹行人,令人感到春天的气息等。

- 意境优美:汉语注重意境的营造,用简单的文字传递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华胥”指梦境中,“阑珊”形容零落、稀疏的样子,也可形容事物衰败状等。

- 博大精深:汉语历史悠久,词汇量丰富,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复杂的意义和情感。

总之,汉语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的文化底蕴

我的文化底蕴

我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它是我们成长、生活和思考的基础。

对我来说,我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分享我的文化底蕴。

首先,语言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文化底蕴之一。

作为中国人,我拥有中文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我们的祖先用中文创造了众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传承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中文也是我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通过对中文的学习和使用,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我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中国拥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

我家族信仰佛教,佛教对我来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

通过学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我学会了平等待人、慈悲为怀,对于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佛教教诲我如何面对困境和挫折,给予我重要的生活指导和精神支持。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也对我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包括中国画、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艺术的魅力吸引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我经常参加书法、中国画等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通过欣赏和创作传统艺术作品,我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我的文化底蕴也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通过学习国外文化,我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增进了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我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通过与国际友人的交流,我了解到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美。

总而言之,我的文化底蕴来自于语言、宗教、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

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塑造了我的人格特质和行为习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涵盖了众多领域,从语言、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文化遗产到建筑、哲学、思想等等。

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让世界各国人民倍感惊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语言: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中文的词汇量非常丰富,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鹤立鸡群”、“画龙点睛”等成语。

古代中国的文化经典,如《论语》、《诗经》、《道德经》等,都是珍贵的语言瑰宝,为后来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学: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诗经》到现代文学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价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类智慧的精髓。

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经典作品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

书法:中国书法是一种尊崇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书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形式,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藏品和书法名篇。

绘画:中国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以细腻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为特点。

中国画的主题广泛,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表现了人们的情感和精神。

中国画家的代表作品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他们的画作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

音乐: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千年以前。

中国传统音乐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民乐、宫廷乐、戏曲音乐等。

其中民乐是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独特形式,有很深的民族意义和民族情感。

中国音乐作品例如《千年等一回》、《恰似你的温柔》、《天地情》等,都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

戏剧:中国戏剧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体系,包括说唱、音乐、舞蹈、视觉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独特,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中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文的发展历程简介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和汉语。

早期的中文是通过图画来表达的,这种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

最早的象形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它们用于记录祭祀和宗教活动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的表意文字,也就是后来的汉字。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商、周时期,贵族和士人使用汉字记录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字称为古文。

古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格调,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从贵族阶层中传播到普通人群中。

这种情况首先出现在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字,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从而促进了中文的普及和发展。

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唐代,随着唐朝的繁荣和外交交往的加强,西域和中亚的佛教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对中文产生了一定影响。

大量的佛经和阿拉伯文字被引入到中国,与汉字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汉字文字体系,称为梵文和回文。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国家治理的需要以及百姓的要求,中文出现了一定的规范化趋势。

明代的李时中在《字说》中提出了汉字的六书分类法,清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文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形成了中文的基本规范和标准。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科技的发展,中文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简化字运动在中国兴起,为了提高文字的简便性和可读性,一部分汉字发生了改革和精简。

这些简化字的推广对于普及中文和提升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中文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种语言,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使用,也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和国际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文也在互联网和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文语言的特点和优势

中文语言的特点和优势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中文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文的特点之一是象形性。

中文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具体的事物、概念或动作。

这种象形性使得中文在表达具体事物时非常直观和准确。

雅克·鲁索说过:“在汉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帧,一个能够很容易地接触、观察、熟悉,甚至植入我们记忆的对象。

”这种形象的特点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中文。

其次,中文的特点之二是意象性。

中文的表达更注重意象,通过字词和句子之间的联想和隐喻,使得中文具有鲜明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诗歌是中文的瑰宝,中文的优美和浪漫往往通过诗歌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文的意象性让人们更容易被情感所感染和感动。

同时,中文的特点之三是多音字的存在。

中文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多音字,即一个字有多个读音。

这为中文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同时也使得中文具有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通过改变字的读音,一个字可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为中文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此外,中文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比如中文是声调语言,即声调的不同会改变单词的意义。

这使得中文在发音上更加丰富多变。

此外,中文还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即“主谓宾”结构,这种结构非常简洁直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表达。

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中文是全球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有14亿人使用中文。

这使得中文在国际交流和商务往来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其次,中文的文化底蕴深厚。

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中文,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中文的学习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此外,中文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忽视。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文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掌握中文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在中国工作和生活。

总之,中文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特点和丰富优势的语言,不仅是中国人民交流的工具,也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拓展经济合作的桥梁。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那是2008年,为了迎奥运,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

打开电视,在记者的诱导下,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文便于出国探亲云云。

与此同时,电视的字幕充满错别字,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所谓“历史剧”中半通不通的对话,人物的称谓混乱:称对方父亲为“家父”,自己的妹妹为“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惨不忍睹。

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那篇文章。

现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学中文、弘扬传统文化了,就要压缩外文,在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

似乎学中文和学外文互不相容。

我必须首先声明,我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

更不赞成那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做法。

现在讲讲我对学中文的看法,并且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学中文的经历。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语,如果那是英语,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他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

中文(我这里指的是汉文)有两大特点:口语与书写文字是两套,这是汉语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说来最难学之处,等于要学两遍。

所以普及比较难。

好处是虽然方言非常复杂,文字是统一的,就是现在大家都归功于秦始皇的“书同文”。

不像印度,由于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文字,到现在还得用英语为官方语言。

既然是中国人,说话已经不成问题,“学文化”就是从识字开始。

能正确地读、写、用多少字和词就成为衡量基础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另一特点是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

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但是基础的语文教育至少应该严格规范,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依我设想,一所合格的完小(六年级),其毕业生应该能写通顺的白话文而极少错别字,初中毕业则应掌握常用的成语、典故而不出错。

中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中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中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文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文则是这些文化瑰宝传承的重要纽带。

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文学作品,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科学理论,中文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丰富多彩。

当我们学习中文时,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在接触和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传递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通过中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中文为经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渴望与中国开展合作,开拓中国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中文成为了商务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能够熟练运用中文的商务人士,可以更有效地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和特点,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商业策略。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创新模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如果想要参与其中,掌握中文是必要的前提。

因此,中文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文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中国在科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文献是以中文发表的。

对于全球的学者来说,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成果,掌握中文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中医药领域,大量的经典医籍和临床经验都是用中文记载的;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中国的古代文献和研究成果为世界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中文,世界各地的学者能够与中国的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创新。

寓练于语 育美于文

寓练于语 育美于文

寓练于语育美于文说起中文,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就不言而喻。

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也是最具有表现力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一。

中文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共同追崇和传承的。

中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境。

汉字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不仅可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展现出人类智慧的辉煌成果。

中文的语法规则繁复,但却有其自身的美妙之处。

中文的语句结构很有情感色彩,它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情感。

中文还有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这些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具有感染力。

中文的美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展现在文化交流上。

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

中文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也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

中文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文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在中文教育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要重视中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文的美,同时也能让中文的文化精华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文的重要意义更为突出。

中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在世界各国之中的名片。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文的学习和使用也日益普及,中文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语言之一。

总之,中文的美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更是体现在文化传承和世界交流中。

中文不仅是我们的语言,更是我们的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文化自信。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中文熠熠生辉,在世界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文字,一种最古老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符号,其发明和应用,为人类保留
和传播历史风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文字的发展,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建立文明还是发展社会,书写
符号则是不可少的文化基石。

而当今因新媒体而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机遇,互联网正冲击着传统文化,把不同类型的文字融入到一体,从而开辟出一个完整通道传播信息。

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语言,它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更多的文化能够得以广
泛传播开来。

中文文化蔚为壮观,每个字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保存的历史也是如此。

互联网的发展,让中文文化在现代社会千丝万缕交织。

从一开始,中国的书写
文字在新媒体无缝对接,互联网用户对于中文文字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

雅虎、搜狐、新浪等都利用中文文字进行媒体传播工作。

同时,搜索引擎的开发,更借助了中文的优势,使的中文搜索更加容易更加便利,而且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文的发明和应用,给互联网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当今,中文可谓是互联网
沟通的重要媒介,其卓越的翻译质量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道华丽风景。

中文文字的发展给了人们一种新锐时代下思想和文化的真空,指明了中国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中的位置和作用。

中文阅读中的文化背景解析

中文阅读中的文化背景解析

中文阅读中的文化背景解析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字之一。

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文字的含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文阅读中的文化背景,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解析方法。

一、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要理解中文阅读中的文化背景,首先要认识到中文的文字系统与其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中文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了解并熟悉这些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正确解读中文文本至关重要。

二、古代经典文献的影响中国古代有许多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这些经典文献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文经典文献时,了解其文化背景以及其中的典故、成语等元素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本意。

举例来说,当阅读《论语》时,了解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表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地域文化差异中文是一种区域性语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中文的理解产生影响。

例如,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省份、民族的习俗风情等,都会体现在语言中。

在进行地域文化背景解析时,我们需要注意不同地区的方言、俚语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这样,在阅读地域性文献或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文本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四、宗教与哲学文化影响中国有多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如佛教、道教、儒教等,这些宗教与哲学的思想对于中文的发展和阅读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阅读涉及宗教或哲学思想的文本时,了解相关背景将有助于理解其中的隐喻、象征和哲学思维方式。

例如,当阅读佛教经典《心经》时,了解佛教的基本观念和修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传达的禅宗思想。

五、社会背景与语境因素中文阅读中的文化背景分析还需要考虑社会背景和语境因素。

社会背景包括历史事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等,而语境因素则包括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民俗等。

了解社会背景和语境因素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暗示和隐含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程度有很大关系。

中文(我这里指的是汉文)有两大特点:口语与书写文字是两套,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这是汉语最难学之处,等于要学兩遍。

所以普及比较难。

好处是虽然方言非常复杂,文字却是统一的。

另一特点是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

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

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天的时候说到了一些人物的丑闻,里头乱七八糟的事情。

我就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

有一
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说你一个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墙有茨”出自《诗经》,开头就是:“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以后“墙有茨”就隐喻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

过去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

我只是一个个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但是也有特殊性。

家庭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3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吟这首诗,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

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

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是用湖州话吟。

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

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滕王阁序》后头的两首七绝,在我印象中也是湖州调,像唱歌一样,现在还会唱。

大约5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就让我念《论语》,只是挑一点,不是念很多,也不逼我,就让你知道一点。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对我影响却很大。

在我初中的国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选自《资治通鉴》。

老师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郭子仪这个人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对《资治通鉴》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知道《资治通鉴》是怎么样的一套书,特别是小学课本就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原来作者就是这个司马光!更加好奇想看这书了。

碰巧,我父亲有一位朋友家里头藏了很多线装书。

我现在已经忘记具体情节,他怎么知道我想读《资治通鉴》,总之他对我非常嘉许,居然就送了我一套《资治通鉴》,我还记得是好几排木匣子摞起来,大概是很好的版本,当然现在早已没有了。

我那年暑假(大概是初三)没事,就开始出于好奇,真的从头一本一本地看《资治通鉴》。

其实也不见得都懂,挑着看。

书里每隔几段,就有“臣光曰”,就是司马光的评语,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他得称臣,这可能也是古史的一个传统。

《史记》里头不是也常有“太史公曰”吗?我忽然兴起,一段一段把那个“臣光曰”抄在一个本子上,同时也作为练毛笔字。

但是为了要说明他这一段评语说的是什么事,我就得把前头的那段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要说明。

这样抄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我们家的一位常客发现了。

他姓郝,是我舅舅的同学,我母亲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郝大哥”。

让我叫他“郝寄爷”,是干爹的意思,不过不是正式的。

他非常有学问,什么都会,从前有一种全科的中学教员,从数、理、化到国文、英文都会教,缺什么老师都能补上去。

最重要的是国文,他的旧学底子是非常之厚的。

他看到了我抄“臣光曰”的笔记本,突然对我写的史实概要很欣赏,他说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觉得“孺子可教”,说了一句“可以与言《左传》矣”。

于是乎他就开始主动教我《左传》,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左传》产生很大兴趣。

因为《左传》从文字来讲,跟《资治通鉴》很不一样,它太简练、古奥,以我当时的程度要是没人讲解,是很难靠自学读下去的。

他给我讲也是选读,加上他自己的见解,像讲故事一样,特别生动,而且常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我对《左传》越来越感兴趣,郝寄爷其实教我的时间并不
长,他找到工作就不能常来了。

但是他的启蒙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不仅是对《左传》,而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在我心目中活起来了。

至于下决心通读《左传》,那是很后来的事了。

实际上也还是一知半解,并不是所有文字都通了,很多地方我还得看注解。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我最早以这种方式接触到的古典的东西,而且是当时那样年龄的孩子一般比较少接触到的。

我举这段经历是要说明一种自然的熏陶,也没有人逼着我去这么做,那位郝寄爷也不是母亲请的家教,专门教我念《左传》的,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自然而然地给碰上了,算是我的幸运。

这也形成我一种学习的模式,后来学外国文学也是一样,常常是由于一个篇章、一个人物引起我查找原出处,了解某部著作全貌的兴趣,然后再四处开花,延伸开去。

学校我在天津上的耀华学校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总共12年完整的学校。

那是一所很好的学制,其他方面这里不说了,只讲中文教学。

它对中文特别重视。

第一课就是“小猫叫,小狗叫,小弟弟哈哈笑”。

但是从小学三
年级起,就另外加一点文言文选读。

我最初读的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朗朗上口,很快就会背。

中学六年的课本大约文言白话各半,文言的课文好像是基本按年代排,例如初一主要是先秦文章,初二秦汉文……高三是晚明和清朝的文章。

但也许不完全按朝代排序,还有按难易排序。

老师在课堂上重点教的都是文言文,他觉得白话文用不着太教,做一点提醒,自学就行,挑几篇将来考试的时候要考的。

所以我印象深的都是古文。

除了国文课,另外还加了“经训”,这好像也是我们学校特有的。

每星期一堂,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论语》,初一是《孟子》,初二是《大学》和《礼记》,初三是《诗经》,高一是《左传》,然后到高二改成“中国文学史”,这是国文课以外的。

到高三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是个看起来很冬烘的老头儿,他教我们《小学》《尔雅》《说文解字》。

可是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准备考大学了,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根本就听不进,他在黑板上写,我们在底下偷偷干别的,或者做数学题或者做英文练习。

所以应该说我对于《说文解字》一点没学进去,但是
高二的“中国文学史”那个老师讲得非常好,非常生动,每个朝代都挑一点东西讲,而且讲很多野史里头的东西,我们都听得兴趣盎然。

不管我家里头碰到的还是在学校碰到的,那些老师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模范教师,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教什么他自己非常投入,特别欣赏。

他讲一首诗的时候,自己就先摇头晃脑欣赏得不得了,甚至于自己就感动得都要落泪的地步,你就跟着他一块儿欣赏,一块儿感动。

而不是为了将来要准备考试,我必须要怎么样。

课外乱看书我学生时代自己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远远超过课堂教的。

商务印书馆出的幼儿文库、少儿文库、中学生文库是我最早的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特别是其中有讲成语、谚语故事的,非常有趣而且有用,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读物。

我家其实藏书不多。

由于住房一直不宽敞,我父亲没有自己的书房,家中几乎没有什么藏书。

我父亲陆续买了不少书都放在办公室,说以后给我,但是他1950年调到北京工作时全部捐给了天津图书馆。

我较早的乱翻书是小学五、六年级,那两年住在上海舅舅家,他家有
一个壁橱,堆满了各种新老书籍,没有整理。

我没事就钻进去弄得灰头土脸,着实狼吞虎咽看了不少书。

从武侠、神怪到《红楼梦》,到巴金的《家》《春》《秋》,冰心的《寄小读者》,还有翻译小说福尔摩斯、大仲马、莫泊桑,等等,真正的“乱”翻书,完全自由放任,生吞活剥,没人管,也没人指导。

不过每遇有趣的东西或有心得,就与年龄相仿的表姐们交流、传阅,乐趣盎然。

我们那时学习比较宽松,放学后家庭作业比较少,所以有许多闲暇看闲书。

母亲虽然对我管教比较严,但只要成绩单使她满意,对我看书从不加干涉。

我主要是养成了“读字”的兴趣,不一定是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对一切有字的东西都好奇,包括买东西包的报纸,都要看一看。

有时竟然也会有意外的发现。

所有这一切对我主要是起文化熏陶的作用,形成一种审美趣味。

过去是不自觉的。

到了晚年才意识到什么叫“文化底蕴”。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我的旧学根底不算深,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旧学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只能浅尝辄止,就
像到了一个精品店里,琳琅满目,你浏览过,知道有这种非常精致、漂亮的东西,你不可能有力量把它全买过来,但是你知道你看见过,以后想起来的时候知道还存在什么样的东西。

如果你只进过卖粗糙、劣等货的商店,以为那个就是好东西,那见识、品位就是另一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