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_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地位及影响。
3.从中外关联角度认识明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差异。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要波澜。
2.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要顺“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王夫之(1)特点: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思想①本体论: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1)特点: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思想①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3.顾炎武(1)特点:倡导“经世致用”。
(2)思想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摘要】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十分庞杂,主要包含四方面:“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民富国强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政治思想;意义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等,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反映在这些著作中。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杂。
我们可以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体系看成一棵树,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或者说是树干就是“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
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许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实行重压政策最后葬身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他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人君之当行仁义,自是体上天命我作军师之心,而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天职”。
他认为,君民二者的关系,君主应该以民为根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作为君主应当推行仁义的君道,真正关心民众,体察民情,应该以此作为“第一天职”来看待。
《读通鉴论》有一条“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这也是王夫之引用史实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释。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以此被人称为“东方孟德斯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e m p e r o r , o n t h e c o n r t a y r , t h e y a c c e p t t h a t i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e m p e r o r i n t h e c o u n t y r . I n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l o t o f p e o p l e w i t h I n 御i d e a l s b e g i n t o c o n s i d e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t h e r t a d i t i o n p o l i t i c s a n d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h e p o w e r . H u a n g Z o n g x i , G u Y a n w u a n d W a n g F u z i a n n o t a t e
为合理的,而传递出了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公天下 人性 君主制
政 教
Ab s t r a c t
I t i s t e m p e s t u o u s t u r b u l e n c e i n s o c i e t y w h e n t h e d o m i n i o n a l t e n r a t e s b e t w e e n Mi n g d y n a s t y
r t a d i t i o n m o l e p o l i t i c s w i t h e p o c h - e y e s . T h e y a i f r m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l f - d e s i r e i s r a t i o n a l . T h e y e x p l a i n a f r e s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n t h e p o l i t i c s f u n c t i o n , w h i c h i s G o n g t i a n x i a . I t i s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s b e t w e e n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a n d e x p e r i e n t i a l i s m . I n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 t h e y d o n ' t d e n y
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等人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有何实际影响?
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等人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有何实际影响?这个问题需要拆分成几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顾、黄、王的思想是否是启蒙思想?其次,我们习惯将顾、黄、王视为清初学术的象征,但这三人是否应当并提?最后,顾、黄、王的思想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存在明确的影响?正如一般历史课本上面所说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属于明遗民,也都参与过抗清斗争。
他们在晚年著作中,都对君主与国家问题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其中尤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最为著名。
但是,这并不能称作是“启蒙思想”。
西方意义上的启蒙思想,是通过高扬理性来对抗教会和神权,从而发展起来的。
启蒙把中世纪塑造为一个蒙昧时代,所以才称作“启蒙”。
这样来说的话,顾、黄、王的思想并不具有启蒙的性质,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并不存在一个蒙昧时代或是“千年黑暗王国”。
既然本来没有蒙,又如何谈得上启蒙呢?接下来,一般的历史教科书总会把顾、黄、王统称为“清初三大家”,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
但是很有趣的是,假如我们穿越到清代,在道光朝之前,去往文化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或者北京的话,要与其他知识分子谈及顾、黄,多半大家都会顾左右而言他,谈及王则会异常茫然。
实际上,顾的书在乾隆朝前期都是属于禁书,绝大部分人不敢提及。
黄的《明夷待访录》绝不能公开传播,否则也会遇到危险。
至于王呢,他的一些具有比较鲜明思想性的著作刊布,是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后,由曾国荃推动进行的,于是王夫之的著作才从湖湘之间走进江浙读书人的视野中。
所以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者都是只知顾、黄而不知船山。
所以三人在清代地位并不均等。
所谓三大家之说,是后来清末以后,由于排满思想的提出,学者回溯思想史,才建立这样的说法。
从这样的过程来看,我们当然就可以理解,他们对于君主与国家的思考,对于当时历史中的人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作用,实际始于清末,随着清帝退位,民国学者对于这三位学者格外重视,才能毫无避忌地讨论他们的思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
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
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
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
三大思想家简介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生平简介: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
曹道衡: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一引论自从“红楼梦”讨论展开以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
很多同志在这个讨论中,都发表了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某些研究历史和思想史的同志,也常常在他们的论文和著作中涉及到这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问题。
通过大家的研究和讨论,不但粉碎了五四以来在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
但在这个讨论中,也流行着值得怀疑的说法。
这就是不少同志认为,“红楼梦”等小说和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塨、刘继庄、唐甄、戴震属于同一思想潮流。
他们认为这些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是反映着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把这些思想家归结为一个思想流派,并且都归结为市民思想家。
他们在论述‘红楼梦”等小说的时候,往往牵合了这些思想家的著作来加以论述,来论证“红楼梦”反映了“市民思想”。
他们说,这就是“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中的辐射”。
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红楼梦”讨论中才产生的。
早在抗日战争前后出版的一些史学著作,已经提出了清代这些思想家有“启蒙的民主主义”思想或代表“市民”的看法。
侯外庐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世学术思想史”一书中还引用“儒林外史”、“镜花缘”等作品,来论述戴震的思想。
解放以后出版的尚钺同志的“中国历史纲要”一书,也说顾、黄、王等思想家反映“市民思想”。
讨论开展以后,邓拓同志发表了他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竭力地强调了这一论点。
自从邓拓同志的文章发表以后,这种看法尤为流行,很多关于清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的论文都采取了这一说法。
其实,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般说来,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同虽然常常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具体评论一部作品,主要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井不能简单地勉强地用某些思想家或思想流派来代替对作品的分析。
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docx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一1万年,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_________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巳经学会用o2.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石器)(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典型器物是-以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城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诸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3.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o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
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
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
邵雍(100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
是北宋中期一位重要思想家,也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宋史》卷427《邵雍传》述其学渊源说:“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
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颐索隐。
妙悟神契。
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李之才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字希夷)的三传弟子,南宋初朱震《汉上易解》:“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宋史》卷435《朱震传》)陈抟之学对宋代士大夫影响极大,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关系,虽然大多数理学家否认这种关系,但邵雍却并不讳言对陈抟的景仰之情。
他称陈抟为“珍重至人”,(《击壤集》卷10)承认陈抟对他的影响。
柳诒征先生说:“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
”(《中国文化史》第2编第18章,希夷吸取老子的某些思想,当然并不全袭老氏。
邵雍本人受老子、主子以及其他道家代表人物的影响颇深,往往祖述老、庄。
他说:“《老子》五千言。
大抵皆明物理。
”(《观物外篇》)又称赞老子“知《易》之体”。
(同上)邵雍称赞庄子为“雄辨数千年一人而已”,“善通物”等,(同上)可见其推崇老、庄之一斑。
宋儒喜研《易》学,邵雍便是一个衍《易》大师,其著《皇极经世书》如朱熹所说,是一部“易外别传”。
周予同先生在谈到宋代理学之徒时指出:“《易》”与道通,由来已久,于是有意无意之间,潜受老庄学说之影响。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
第34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范畴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1)通过对李贽思想观点的学习,认识到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2)运用史料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观点进行历史解释,认识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注意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理解三个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主张(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及影响(1)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2)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情境体验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
”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评价①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②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1)思想①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人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评价①进步: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②局限: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王夫之(1)思想①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
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一、生平与著作简介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
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
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
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八章明末清初之反专制思想和第十九章 王夫之
第十八章明末清初之反专制思想第一节专制之覆辙对明政的总体评价:明代开基,揭示了民族革命大义,成就光复汉土的伟业,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创举。
然而,明太祖及其佐治大臣虽然颠覆了异族政权,却不知彻底改造积弊已久的专制政体。
晚明民生痛苦,与元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太祖虽然曾经尝试刷新政治,但是明成祖篡位后,他的政策都与明太祖相背离。
而此后的继位君主,又多是昏庸淫虐之辈,于是最终又重蹈了元朝的覆辙。
明朝政治弊病:一是吏事之弊。
忠臣被杀,不得效力;小人乘机幸进;成祖之后,宦官弄权;士大夫私于朋党,误于科举。
二是兵制之弊。
正德以后,军职泛滥,军饷空虚,士兵没有斗志。
三是开矿之弊。
开矿利国少而害民多。
四是田赋之弊。
明代侵占民田,祸害尤甚;贫民租税负担重,贫富差距非常大。
总结来说,政乱、民困,内有流寇,外有强虏,明朝灭亡是必然。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君主专制。
总结:从明朝的政治思想趋势来看,明初的刘基、方孝孺所代表的民本、民族思想两大潮流,后者因蒙古颠覆失去了其实际意义,前者因为专制的存在仍为空洞的理想。
汉族自主政权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灭亡,明初诸子的努力也化为虚有,西洋教士传入的思想也归为夭折。
满洲作为异族重新统制华夏专制政权,中国的政治史相当于倒退了三百多年退回到元世祖灭宋时的局面。
因此前代排斥夷狄,批评专制的民本、民族两大思想潮流又重新出现在清朝初叶。
第二节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留书》思想主张:1.致用:讲求修身治世的实学,厌恶空疏之心性与躁进之事功2.《明夷待访录》的最高原理出于《孟子》的“贵民”和《礼运》的“天下为公”政治哲学:君民关系:1.立君所以为民。
君主有勤劳的义务而无享乐的权利。
2.君臣是人民公仆。
君主作为需要尽其公天下之心,致万众之福利。
3.君主以利民为职分。
人君不明君主的职分,不知是伤及百姓,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君臣关系:1.反对专制天下“君为臣纲”的传统思想。
君尊臣卑,名位虽然有差别,职分都是为了利民。
最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异同(笔记)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异同(笔记)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反权威)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反正统)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尊人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倡个性)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仅供学习交流A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B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同:①反封建专制;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顾炎武地方自治思想的考察
分类号:K203 学校单位代码:10446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顾炎武地方自治思想的考察研究生姓名:苗婉君学科、专业:历史学专门史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导师姓名、职称:万昌华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3年4月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顾炎武地方自治思想的考察》,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顾炎武地方自治思想的考察》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摘要本论文首先对二百余年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顾炎武思想,尤其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考。
其次对顾炎武的地方行政思想,重点是其自治思想,进行了详细地考察。
清初著名三大儒之一——顾炎武,其地方自治思想主要包括反对中央极度集权的有关思想和对未来社会实行地方自治的构想两个方面。
在社会一片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呼声的清朝前期,顾氏已明确意识到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清楚阐明了自己关于郡县制是社会祸害的观点,并对郡县制的危害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指陈。
同时,在指出郡县制危害的基础上,顾炎武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未来中国的地方自治蓝图进行了详实地与具体地勾勒与设想。
明末三大儒
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满洲殖民统治及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特点: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③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
王夫之朝代:明朝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查看原文黄宗羲朝代:明朝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查看原文顾炎武朝代:明朝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