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知觉被认为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过程,而个体决策则是基于这种感知和理解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探讨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机制和重要因素。
知觉的定义与要素知觉是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学中,知觉被认为是组织成员对于环境中的刺激和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要素主要包括感知、选择、组织和解释。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刺激的过程,选择是在众多刺激中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组织是将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编排,解释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其对于环境和信息的知觉影响。
具体来说,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的偏好个体的知觉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
不同的人在面临相同信息时,由于其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偏好。
比如,对于同一个工作机会,有的人觉得挑战性很大,有的人则觉得不够稳定,从而导致对于该工作的选择有所不同。
2. 决策的速度个体的知觉对于决策的速度也有影响。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越准确、清晰,其决策的速度往往越快。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不完整,其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权衡。
3. 决策的决心和信心知觉还可以影响个体决策的决心和信心。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较为准确和清晰时,其对于自己的决策通常会更加有决心和信心。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错误,其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会产生犹豫和不确定的情绪。
知觉与个体决策的关联机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觉是通过对于他人的观察、模仿和反思来实现的。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发展出对环境和信息的认知。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对于组织内部的同事、领导和制度等的观察和模仿,对其知觉形成和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劳动力多元化:意味着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
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1)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规则是指明令禁止某些行为的公司的政策,大家共享的隐性规则。
(2)越轨行为:侮辱同事、行窃、过度传播流言、蓄意破坏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转和作用。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心理能力(7个维度):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七个维度,即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
行为塑造: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强化对组织行为影响的结论:(1)一些强化类型对行为的改变十分重要(2)在组织中,一些奖励类型比另一些类型的效果更佳(3)学习发生的速度及其效果的持久性取决于施加强化的时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通过学习,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但是把人的心理排除在人的行为影响之外,这是这一理论的缺陷。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问题:为了达到高工作绩效而对人的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
当二者的匹配不良是,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员工如果缺乏必需的能力就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当员工的能力远远超过工作要求而造成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时,可能会使组织缺乏效率,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尤其当员工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他们会因工作的局限性而灰心丧气。
第三章工作态度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个体行为的基础
个性和人格的定义
个性: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 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的 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 交往方式的总和。 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个性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的形成因素
-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 社会化因素(人格与民族文化) - 组织环境因素(人格与工作匹配) - 偶然因素
个性是发展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终身 的过程)
人格特质
16 种主要特质 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
- 外向的或内向的 - 领悟的或直觉的 - 思维的或情感的 - 感知的或判断的
5维度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 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个性、人格测试
人格测量常用的方法:
- 自陈量表法 - 投射法 - 情景测验法
态度
定义: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 的评价性陈述—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态度的3个组成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个人的态度是不太稳定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 组织承诺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什么决定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本章要点
个性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 个性与个人决策 个性对管理的意义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2920.10.29Thursday, October 29,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6:48:2716:48:2716:4810/29/2020 4:48:27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916:48:2716:48Oc t-2029- Oct-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6:48:2716:48:2716:48Thursday, October 29,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920.10.2916:48:2716:48:27October 29,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9日下午4时48分 20.10.2920.10.2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29日星期 四下午4时48分 27秒16:48:2720.10.29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下午4时 48分20.10.2916:48Oc tober 29,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29日星期 四4时48分27秒 16:48:2729 Octo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4时48分27秒 下午4时48分16:48:2720.10.29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2920.10.2916:4816:48:2716:48:27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4时48分 27秒T hursday, October 29, 2020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292020年10月 29日星 期四4时48分27秒20.10.29
15个体行为--知觉2解析
例如:某招聘单位通过自荐材料将毕业生A入 列预选名单,实际上这位毕业生各方面确实 不错,可在面试时由于它的穿着过于新潮, 给招聘考官一种华而不实的第一印象,结果 被淘汰出局。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 样。但总体来说“印象”标准是一致的,这 就是: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 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因此,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一开始就要学 会“首因效应”,尽可能给考官留下第一印 象。
• 自我知觉: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 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以人的交
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 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3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需要 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个性特征等。由于认知者本身 的心理特点不同,对同一个认知对象所获得的认知结 果也不同。
知觉与行为2
1
社会知觉 1、概念: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
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 会对象的知觉。它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 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
2
2、社会知觉的类型
• 对他人知觉: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接触中,通过对他 人外部特征信息的采集及对采集到的信息的综合与分 析,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品质,形成关于 他人的完整印象的认知活动。
• 把座椅放成面对面排列的组织——更刻板、紧张 和老谋深算;
• 用合理的角度布置座椅的组织——热情、友好且 更平和。
参观者们宁愿与“热情友好”的公司做生意。
对工作场所的研究一致表明花卉和植物增加了热情 和友好的知觉。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
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的特点: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2:桑代克的试误说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OB1-概述和个体行为
。
实践验证
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 自身的知觉结果,不断 提高知觉的准确性。例 如,在工作中多与同事 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人
的看法和需求。
05 价值观、态度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对个体行为影响
组织行为学-ob1-概述 和个体行为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 个体行为概述 • 知觉与个体行为 • 价值观、态度与个体行为 • 激励与个体行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 为规律,提高组织效能和员工满 意度。
研究背景
随着企业竞争加剧和组织变革不 断,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对组织 成功至关重要。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而保健 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等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产生激励。
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励取决于个体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期望和达成目标后所 获得的价值。
实施有效激励方法
目标设定与反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为员工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并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增强其工作动力。
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个体的动机,引导其朝着特定目标努力的 心理过程。
激励作用
激励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
常见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 次,认为激励应满足员工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大学心理学作业习题——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一、名词解释题1.感觉2.知觉3.感受性5.感觉阈限6.感觉适应7.感觉对比8.联觉9.后像11.知觉的整体性12.知觉的选择性13.知觉的理解性14.知觉的恒常性15.空间知觉16.时间知觉17.错觉18.幻觉19.记忆20.内隐记忆21.外显记忆22.超额学习23.思维:24.思维的概括性25.思维的间接性26.常规思维27.想象28问题29.定势30.功能固着31.智力32.表象33.原型34. 关键期35.感觉适应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是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的刺激的。
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过感觉,个体可以获得客观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信息。
3.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4.知觉是个体将信息组织成的过程。
5.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进行加工,产生的过程。
6.表象既有,又有,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7.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和。
8.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与个人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9..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和的认知加工过程。
10.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信息的提取有和两种形式。
11.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 、、和。
12.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和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完成。
13.遗忘的进程是的,有的特点。
14.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5.根据思维活动的,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16.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水平是曲线的关系。
17. 根据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可将思维分为、具体运算思维和。
三、单项选择题1. 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A.直观性和具体性B直观性和抽象性C抽象性和概括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2.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知觉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知觉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人类的感知系统是人类感知和感觉的重要基础,而行为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下作出的结果。
因此,了解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开发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产品和服务。
首先,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咖啡杯实验”来说明。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观看两个图片,一个是咖啡杯,另一个是面包。
然后,研究者要求被试选一个图片,然后在该图片周围放置一些物品。
接着,被试被要求画出他们所看到的物品,以及它们的摆放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于不同图片所看到的物品和它们的摆放位置有着不同的感知,这同时也表明了知觉和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其次,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在设计和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我们可以应用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来优化产品的使用体验。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用户研究,了解用户的感受和反馈,以此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功能。
同时,在产品界面设计中,也可以应用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来优化界面的布局和交互方式,让用户更轻松地使用产品。
最后,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说明行为改变的过程。
个体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和外界的环境共同影响的,而知觉则是行为改变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知觉,进而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反思。
因此,了解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的变化趋势,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现行为变化的方案。
总之,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基础性的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与日常生活和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的问题。
了解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行为改变的过程,也能够为我们设计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产品和服务提供重要的指导。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21
2. 态度
1) 定义: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 2) 成分:认知、感情、行为 3) 来源:PTAM 4) 重要性:影响(工作)行为
22
2. 态度
5) 类型: a. 工作涉入(job involvement):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 程度
16
5. 个体决策
1) 最优化决策模型 a. 步骤:弄清楚决策需要;确定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开 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b. 假设:理性 不存在目标冲突;所有选项已知;偏好明确;偏好稳定;最终 选择效果最佳
2) 满意解决模型:有限理性 有限的标准,有限的备选方案,以熟悉而习惯的方式考察备选方 案;满足于第一个“足够好”的解决办法
3) 能力与工作匹配
4) 能力的测量
3
3. 人格
1) 定义: 奥尔波特:“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 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式的 总和。”
2) 决定因素: a. 遗传: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对刚 出生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对不同情境和时间 中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研究
17
5.决策过程的早期隐含选择了 一个偏爱方案,尔后的过程主要是决策证明练习,即通过尔后的 过程是决策者确信他的隐含偏爱方案确实是恰当的选项
4) 直觉模型:感性
超感觉?第六感?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质?
a. 定义: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 并不一定脱离理性分析而独自运作,事实上两者相辅相成 b. 何时可能使用直觉决策: 不确定性水平很高;几乎没有先例;难以科学地预测变量;事实 有限;事实不足以明确指明前进道路;分析性资料用途不大;需 要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一个方案的评价都不错;时间 有限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自考)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
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
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
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2.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3.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4.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归因(attribution):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6.情绪(emotion):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
也就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
7。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8.情绪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9.态度(attitudes):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10.压力(stress):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1.2 关键知识点1.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等;(2)知觉对象的特征;包括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3)情境特征;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
知觉与行为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因素 Object
情景性因素 Context
1.2.1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 Perceiver )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知觉者的兴趣和爱好会 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通常 人们最感兴趣的人或事最容 凡易是被能知够觉满到足。或威胁人的某种 需要,影响其动机的人或事, 容易成为知觉对象的中心。
5、归因理论对于管理者的意义
❖ 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尽可能 地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 说明了解释行为的依据和复杂性,说明对同 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 揭示了归因误差的存在,如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偏好(self-serving tion theory
1、概念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 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2、F •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 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个 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景归因;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印象管理,如 衣着仪表、语言及非语言、举止、做事方 式等。
通过印象管理可使个体的形象更符合 社会期望,也可以运用印象管理在他人心 中达成个体所期望的自我形象。
影响印象管理的因素:
(1)个体所扮演的角色; (2)社会环境因素; (3)互动对象的因素。
印象管理策略:
(1)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 施惠 抬高 附和与联合 自我宣传 自我抬高
一致性(consensus),其他人在这种场合下是 否也如此。
区别性(distinctive),即在类似但不同的场 合下是否行为不同。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知觉现象学》是一本关于人类感知和知觉的重要著作。
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以下是对每一章主要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作者详细解释了感知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感觉为基础、以结构化为特点、具有选择性、受注意力影响、并与意识紧密相关。
第二章: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该章节重点讨论了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作者介绍了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脑区激活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感知与情绪、记忆以及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详细解释了实验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在感觉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感觉测量技术,如心理物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
第四章:视觉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视觉知觉。
作者详细介绍了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讨论了视觉感知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光线投射、视网膜成像、视觉注意力等。
此外,还涉及到视觉错觉和视觉注意力的研究。
第五章:听觉知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听觉知觉。
作者探讨了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详细解释了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讨论了音乐知觉和语言知觉等与听觉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六章:触觉和痛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触觉和痛觉的知觉。
作者介绍了皮肤触觉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痛觉的类型和感知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第七章:嗅觉和味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嗅觉和味觉的知觉。
作者详细解释了嗅觉和味觉的感知机制,包括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讨论了嗅觉和味觉在进化和行为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八章: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
作者介绍了多感官知觉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了多感官整合的神经机制。
第五章 知觉、归因与印象管理
知 觉 的 整 体 性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 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右图中的图形, 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右图中的图形,就可用来作为此种心 理现象的说明。从客观的物理现象看, 理现象的说明。从客观的物理现象看,这个图形不是完整的 ,是由一些 不规则的线和面所堆积而成的。可是,谁都会看出,图形能明确显示其 不规则的线和面所堆积而成的。可是,谁都会看出, 整体意义:是由两个三角形重叠,而后又覆盖在三个黑色方块上所形成。 整体意义:是由两个三角形重叠,而后又覆盖在三个黑色方块上所形成。 我们会发现,居于图中间第一层的三角形虽然在实际上都没有边缘, 我们会发现,居于图中间第一层的三角形虽然在实际上都没有边缘,没 有轮廓,可是,在知觉经验上却都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 有轮廓,可是,在知觉经验上却都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 像此种刺激本身无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上却显示“无中生有”的轮廓, 像此种刺激本身无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上却显示“无中生有”的轮廓, 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由主观轮廓的心理现象看,人类 称为主观轮廓 。由主观轮廓的心理现象看, 的知觉是极为奇妙的。这种现象早为艺术家应用在绘画与美工设计上, 的知觉是极为奇妙的。这种现象早为艺术家应用在绘画与美工设计上, 使不完整的知觉刺激形成完整的美感。 使不完整的知觉刺激形成完整的美感。
下面结合图片进行说明
知 觉 的 选 择 性
《黎明与黄昏》 -木雕艺术家艾契尔(M.C.Escher)在1938 黎明与黄昏》 木雕艺术家艾契尔( ) 年的一幅著名木刻画。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 年的一幅著名木刻画。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你会觉 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 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 就会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 就会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你 就会获得既是黑鸟又是白鸟、 就会获得既是黑鸟又是白鸟、也可能获得忽而黑鸟忽而白鸟的 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
5社会知觉
人们习惯上会如何知觉下面这七个点子?
(五)知觉的组织性: 指知觉者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主观选择、处理从而上升 为知觉经验的过程,
1.相似法则:如果在知觉场地中有许多刺激物同时存在,人们在知觉时倾向 于把各刺激物中有相似特征的归于一类
2.接近法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 体来认知。
3.闭合法则:人们容易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看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来反应。
4.连续法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连续性的知觉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
×
××
※
※
※
×
×× ※
※
※
※
※
※
※※※※ ※※※※ ※※※※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大小 ➢强度: ➢活动程度 ➢重复 ➢新 颖 性 和 熟 悉 程 度 。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 ➢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区别: ➢ 感觉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层次较低;
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层次较高。
➢ 知觉有错觉和超感现象。
二、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根据感觉所获得的材料,并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 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知觉的特点
1.目的、任务的特殊性 2.社会知觉的过程依赖于人的交往活动 3.社会知觉具有标准间接性和评价连锁性的特点
三、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目光的接触 3.身段表情 4.言语表情
个体行为知觉
13
4、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知觉应尽可能地反映客观实际。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 接影响决策及其行为的结果与取向。 相对性根据知觉到底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 成整体的能力;同时,我们对个别属性的知觉又依赖 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 点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 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 (距离、方位、照明),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 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主要 有视觉线索。
2
苏东坡与佛印
一次,苏东坡与佛印又泛舟西湖之上,苏东坡年 轻倜傥,潇洒英俊,想在佛印面前显摆一下,于是对 佛印说:“你长得一身横肉,我看你就像一坨屎。” 这一次苏东坡没有用双关语了,而是直接告诉佛印, 我在骂你了。苏东坡以为这样可以惹恼佛印,让他大 发脾气。没想到佛印只是微微一笑,说了一句让苏东 坡大吃一惊的话:“我看你像一尊佛。”这佛印的确 了得,苏东坡骂他像坨屎,他居然还说苏东坡像一尊 佛,这是何缘故?聪明的苏东坡当时听了也甚是不解, 问佛印何故这样说。佛印于是告诉他:“我心中有佛, 所以我看见的都是佛,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尊佛;而你 心中有屎,所以你看见什么都是屎,所以你会说我像 一坨屎。 ”这苏东坡任凭有满腹经纶,五车学识, 此时也只好承认自己心中有屎了
3
知 觉
价值观不同——知觉不同——捕捉的信息不 同——行为不同 人们的确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比如你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见什么都觉得不顺眼, 做什么事都觉得不顺心,如果心情好了,即 使遇到什么麻烦事,也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的,笑一笑就可以了之。一些人自己心理阴 暗,于是便觉得周围的人都跟他一样;如果 他是一个很阳光的人,便也会用同样的眼光 去看待周围的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2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这些任务要求具备概念能力。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个体层次第二章组织多元化2.2个人特征\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残疾以及在职服务时间,是一些最明显区别员工的方式。
年龄:人们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
与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看书。
性别种族和族群残疾其他个人特征如:任职时间、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
2.3能力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可以分为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两类。
智力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三要素)陈述是态度的认知成分,这种态度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者信念。
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
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
最后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认知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另一些包括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觉 2.知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二、知觉的组织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三、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整体性 (三)知觉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亮度恒常性
(四)知觉的理解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四、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一)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三)知觉的环境因素
1.适应 2.对比 3.敏感化 4.感受性降低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自我的知觉 3.人际关系知觉 4.角色知觉 5.因果关系知觉
第三节 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四、归因理论对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指导 意义
第一、对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组织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讨论: 讨论: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他的需求 是什么?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 问题?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 积极性? (4)张林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 他?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 (5)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
第五章 知觉与个体 行为
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1.熟悉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和它们的异同点。 2.了解知觉的组织过程。 3.掌握知觉的特征。 4.熟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5.掌握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分类。 6.掌握主要的社会知觉错误以及如何预防错 觉的发生。 7.探讨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第三节 归因理论
一、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一)凯利三维归因理论 (二)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归因模式
人们对工作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 和相应的心理、 和相应的心理、行为反应
管理人员对下属工作的归因结果及 其管理措施
行为结果 归因结果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机遇 成 功 赞扬、认可、奖励 赞扬、认可、奖励 增加任务难度 — 失 败 培养、辞退 批评 降低任务难度 同情、支持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二、主要社会知觉错 误 (一)社会错觉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势效应 5.期望效应 6.相似错误 7.对比效应 8、投射效应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二)社会错觉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1.是人对知觉对象的真实信息获取不足或者 不够准确 2.是个人对知觉信息过分简化 3.是认知启发,包括表征性启发和获得性启 发
THANK YOU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