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们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普遍感兴趣,尤其是对于能够体现民族智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学习习惯上,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较少主动探究和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掌握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了解宋明理学在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体系。
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和思考探究来获取知识。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
这些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故事,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起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3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理学家把维护 专制统治 和纲常名分的观念 抽象为世界本原的理,建立起 理学体系,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的合理性。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程 “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朱 ——哲学观 理 “格物致知” 学 内 ——方法论 容 天理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观
2.程朱理学有何影响? 材料 伏尔泰推崇朱熹理学是 “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 “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 “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 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 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 朝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 “心即理也”
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生活于明代,心 学集大成者。“圣人之道,吾 性自足。”
阅读材料归纳:陆九渊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1: 人皆有是心,心 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 材料2:穷理不必外求,反 省内心即可。
宇宙观是什么?
心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 。
材料二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 学理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 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人教版教师用书
材料一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 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 怍,· · · · · ·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世界观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 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 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 学”创始人之一。
4、陆王心学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学 的 观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 “存天理,灭人欲”(佛教)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 孟。《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 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 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禅学茶主一味张道以在其人中“心”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 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认为在顺境或逆境 下也不能动摇。南宋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 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 的核心,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禅茶原一味是道外在在其中的“理”,陆王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讨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禅现茶一形味式道在,其都中 继承了孔“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禅性茶格一味都道起在其了中积极影响。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2.隋唐时期的儒学: 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禅合茶一归味儒道”在其(中“三教合一”)主张
尊道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礼佛
崇儒 儒学家的努力: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佛教盛行 a.统治者支持和扶持。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含义:所谓“程朱理学禅”茶,一味指道两在其宋中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 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第3课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所谓天理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欲也。 欲也。”
朱熹
朱熹( ),字元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生于福建尤 ),字元晦,号晦庵。 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 岁进士 岁进士, 溪,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19岁进士,任泉州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从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 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 义》《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等。
道德修养
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学派 代表 对世界本 求知 名称 人物 原看法 方法 程 朱 二程 宇宙之间 格物 理 学 朱熹 一理而已 致知 陆 王 心 学 的 元明清时期的 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二)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南宋: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心即理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 明中后期: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三课,宋明理学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 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 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 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 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 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 欧阳厚均重刻。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 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穿 儒 者 服 饰 的 孔 子
戴 帝 王 冠 冕 的 孔 子
从左图到右图的孔子打扮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一、背景:
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 背景是什么?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道、佛
二、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主要观点
对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 的异同?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主观唯心主义
不 同 点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 的三寸金 莲
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陆 九 渊 陆 王 心 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③反对“格物致知”
程门立雪
第3课 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 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第3课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影响
1、消极:
(1)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 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2)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 南宋以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
2、积极
北宋张载《横梁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1)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实质: 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 的思想.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2、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3.程朱理学的内容
(1)核心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2) “天理” ,在社会中体现为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要 “存天理,灭人欲”。
(3)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 “理”。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到挑战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 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 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 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 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 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 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1.经济: 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思想开 放,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2)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为理学发展奠 定基础;
第3课_宋明理学
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 有哪些影响?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
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
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
学派”。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③儒学的发展
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 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魏晋时期,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 新的发展。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①佛教的盛行
佛教是外来的宗 教,它创自古代 印度,汉朝传入 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 宣扬人生一切皆 苦、现实世界一 切皆空的苦空二 谛学说,主张超 脱尘世,出家修 行,落发为僧。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 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开始主要在受苦受 难的民众中流行,后来在上 层社会中也有不少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 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 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第3课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 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 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B
D、道学
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C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4、“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 指: A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5、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 理”观念的是: A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6、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 种理论而来的: C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朱 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明道德之善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 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3 . 程朱理学的影响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①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官方哲学)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 ②束缚人们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而存天理”。 影响很大
晦庵先生
③影响亚洲其他国家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旳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是道教最早旳体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旳黄巾军大起义。黄巾 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域依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但 有皇帝、大臣信仰,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旳信徒。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旳工具;对士人知识 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加政治旳手段,受 到少数民族统治者旳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 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旳生活,而儒学强调旳 是“和”,顺应了历史旳潮流,轻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 少数民族旳统治。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内容:都是儒学旳体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旳思想,都以为世界本原是 “理”。
共同点:
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旳自然欲求;
影响:
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旳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旳性格都 起了主动影响。
(1)对世界本原旳详细认识不同: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旳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旳统 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初 旳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所以成为二程哲学旳关键,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弟兄所谓旳“理”,既是 指自然旳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旳当然原则, 它合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详细事物。这就把儒 家老式旳“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旳 形式体现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旳本体地位,目前开始用“理”来替代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旳一大贡献。
第3课宋明理学
2、三教融合,社会潮流 、三教融合, 融合
• • • • • • • • • 儒: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社会 佛: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未来 道:为老年时的祈求 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 人生
陆九渊
• 治学方法 • 朱熹 道问学 • 陆九渊 尊德性
2.王阳明对 心学” 2.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王阳明对“ 背景: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②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四.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 人欲”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的慷慨呼号;文天祥、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值与道德理想。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第3课《宋明理学》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寻理学之果——评价
1、消今极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 明理用学三伴纲五随常在维我系们封建身专边制。制审度,视压宋抑明、扼理学,我 们看杀到人了们的封自建然礼欲教求,对产人生性了的消极压影抑响,。 但我们也 2看的、到灵积了魂极无。:数面对因理追学求,气我节们品应德该而去变蔑得视挺,拔去高跪大 拜在我,重理责还们视统任是每主 情 和观 、 历去个意 自 史取人志 我 使舍成力节命,长量制,,、又去面注发凸扬前重奋显弃的气立人,终节志性、,的这身品尊强应命德严调该题, ,人讲 对的是,究 塑社一这以 造会个也摆是 一个中摆华在民族我性们格民起族到了发积展极面作前用。的永久命题……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理学的影响
积极:
①
国内: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 国际:流传到朝鲜、日本,影响深远
消极: ① 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 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①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
②什么是“理”?
③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
二、走理学之路——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程朱理学
2.内容: 宇宙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 伦理观: 伦理道德观念(三纲五常) 个 人:“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认识论):“格物致知”
——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道德之善
又问(程颐):“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 否?”(即某人又问程颐:有的妇女丈夫死后生活贫 穷无依无靠,能否再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导入课堂:复习第2课的内容导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了儒学在汉代在内容上发展为新儒学并在地位上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有三个标题。
第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年采用无为思想的原因、措施、影响(积极和消极),积极影响是经济上、思想上来看,消极影响是西汉潜伏着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对政治提出了哪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规范人民行为,缓和阶级矛盾等,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怎么样做?上新课的时候如果设置情景,提问学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讲完社会危机之后就问学生,西汉王朝要从哪些方面加强统治,作为统治者你会具体采取什么办法,让学生讲,然后导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看他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怎样看待董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景设置这个办法非常好!!!怎么我当时没有想到要这么讲。
)。
从消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为有为思想的必然性,从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成有为思想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总结出了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第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评价。
第三,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包括思想上,政治上,教育上三个方面的措施,以及措施带来的结果。
教师提问导入: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学生回答:一是因为汉代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儒家思想适应了客观上汉代巩固统治的这种需要。
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使汉朝度过社会危机,儒家思想分别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理论,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稳定汉朝的统治。
二是董仲舒在这套理论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汉武帝在这套理论付注实施并稳稳地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所以这题要谈的内容很多,大致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主观又可以从两个人的积极作用去谈。
教师导入新课:学习完了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和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我们接着来学习下一课,儒学在汉代以后即从魏晋隋唐到宋明时期的发展。
新课内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这个标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主要是学生将内容归纳并识记下来就可以了。
)教师点出本小节线索:找出这两段话的时间点(三个时间点:第一段讲魏晋南北朝,第二段讲隋唐)所以本小节是按时间顺序讲的,我们把第一个标题归纳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⑴发展情况:既面临挑战又有新的发展。
⑵面临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也广为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缺乏思辩性和理论性,只是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教师问: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情况怎样?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和课本第一段用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挑战、发展。
教师:为什么面临挑战?学生:找出其中的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教师说出来。
不光是外部原因,儒学自身也有问题。
我们看先秦到汉代的儒学,主要内容是伦理原则和教条,对于为什么样遵守这么原则和教条,儒学并没有很深入的理论论证,缺乏思辩性和理论性。
教师: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由于它本身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道精神,仍然有了新的发展。
教师:佛教和道教有没有吸收儒学的精神呢?(有)可以说三教是相互影响和发展的。
关于佛教和道教:教师可以当作是增加课外知识,增加课堂趣味来简单地讲下。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如此盛行呢?一是当时战乱频繁,剥削压迫深重,百姓生活非常痛苦,需要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而佛教宣扬今生受苦,来生幸福的观念迎合了百姓的心理。
二是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希望通过佛教麻痹群众,比如今生被压迫是因为上辈子做了坏事种下的果,如果今生能忍受痛苦,来世一定会幸福。
如果这辈子犯罪,下辈子可能不能做人,做猪,做狗等。
这辈子做牛做马是因为上辈子做了坏事。
道教认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长生不老,或得道成仙,也和佛教一样有精神麻痹和精神寄托的作用。
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师问:隋朝时儒学有何发展?学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什么是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教师总结:说明儒学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教师问:唐朝时期儒学发展的情况怎样?学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教师:这样的政策使得儒学在政治地位上不再是一家独大了,所以这个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要求复兴儒学。
关于韩愈:唐朝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教师总结:总的来讲,从魏晋到隋唐儒学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但理论上与佛道相互吸收和发展。
教师导入下一节:到了宋朝时期儒学又有什么发展呢?一起来看程朱理学。
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教师:课本第一段话首先介绍了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什么是理学?(学生找出相应的概念。
)教师解释:融合了什么思想?(佛道)以什么为核心?(理)这种新儒学体系。
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北宋的有?(二程,理学奠基人)南宋的有?(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关于两程:两兄弟都曾经为太子或皇帝讲学,关于程颐有个典故叫“程门立雪”,游酢和杨时来求学,见老师闭目休息,不敢入,立在门外,等老师睡醒,已经下了一尺深的雪了。
说明尊重老师,诚心学习的态度。
2、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北宋时为什么会产生呢,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分不开。
隋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中国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分裂和战乱,还有几个人去遵守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呢,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宋朝统一后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重新提倡复兴儒学。
总而言之,理学的兴起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的。
板书出来:①隋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使伦理道德规范受大极大破坏;②宋朝统一后出于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提倡复兴儒学。
3、思想主张:二程的思想主张:(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来,请一个人来回答,然后教师归纳)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理是什么?他们所谓的理,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一切事物都按照这个法则来进行。
那么这个法则究竟是人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呢?显然是人定的,实际上这个理是精神的东西。
打个比方,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上帝真的存在吗?当然不存在,是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理这个东西也是一样,人把它看作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但它实际上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精神的东西。
那么理的核心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显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理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那么作为人类社会法则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
那么大家遵守伦理道德,就是遵守天理。
违背伦理道德,自然就是违背天理了。
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说违背伦理道德就是违背天,而二程在这里就是把“天”变成了“理”。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格是指深刻探究,物是指万物的本原,即天理。
(注意,物不是指具体的物质)深刻地探究天理达到认知的目的。
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通过科学研究万物去认识万物,他只是要人们去认识天理,所以,课本上讲到,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世界观和认识论,世界观是世界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论是我们该怎样去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认识论。
朱熹的思想主张: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比二程更直接地要人们去遵守三纲五常。
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后天的欲望蒙蔽了人性,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可以看出,朱熹比起二程更直接、更露骨,更加不加掩饰地让人们去遵守封建伦理规范。
4、程朱理学的影响国内:①是南宋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国外:影响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三、陆王心学教师过渡到这个问题:南宋到明朝时期,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叫做心学。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南宋时期是谁?(陆九渊)明朝时期是谁?(王阳明)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2、陆九渊的思想主张: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②反省内心可以得到天理教师找学生找出陆的主张,然后解释几个问题:①“心”是指人心,人心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理和心的关系:理存在于人心中,所以说心就是理。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我的心中,离开我的心,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了,理作为万物的本原当然也存在于我的心里。
④认识论,怎样认识理:既然理就存在于人们心中,那么不必向外探索,直接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了。
3、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⑴社会背景: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教师解释明朝中期的情况:明朝中期由于统治的腐败,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来造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明朝的统治也在风雨飘摇之中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王阳明认为要通过整治人心来挽救统治,意思是对人民进行教化,引导,让他们自觉遵守封建统治秩序,遵守三纲五常,从而挽救统治。
⑵思想主张: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教师解释含义:意思是人心之外什么都没有,离开人心什么东西都不存在,离开人心理也不存在。
举例说明心外无物:例如有次王阳明和朋友去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我的心就是真理。
问学生:和陆的什么观点很相似?②认识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教师解释“致良知”:良知是人的善性或者说是心中的天理,怎样才能致良知呢?加强自身的修养。
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反省来达到良知的目的。
关键是方式。
“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合一”是说人的认识的行为和实践的行为都要受天理和良知的支配。
问:和陆的认识论相似吗?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起源于意识的东西的就是唯心的,唯物则相反。
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世界起源于意识,这个意识是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即把客观精神看作是本原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比如二程和朱熹所说的理,是在人心之外的精神实体。
这个意识是人心之内的,或就是人心,即把主观精神看作是本原是主观唯心,比如王阳明的心是万物的本原,离开了心什么都不存在。
比较理学和心学:不同点:世界观不同,理是本原,是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精神,人心就是本原。
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
认识论不同:格物致知,致良知。
相同点:本质相同,都用纲常来约束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范畴都是理学。
内邱县志》有记载,郭巨东汉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邱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
郭巨有一老母和一个不满三岁孩子。
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
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
"夫妻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儿子。
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里面盛满了黄金。
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