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导入课堂:
复习第2课的内容导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了儒学在汉代在内容上发展为新儒学并在地位上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有三个标题。第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年采用无为思想的原因、措施、影响(积极和消极),积极影响是经济上、思想上来看,消极影响是西汉潜伏着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对政治提出了哪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规范人民行为,缓和阶级矛盾等,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怎么样做?上新课的时候如果设置情景,提问学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讲完社会危机之后就问学生,西汉王朝要从哪些方面加强统治,作为统治者你会具体采取什么办法,让学生讲,然后导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看他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怎样看待董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景设置这个办法非常好!!!怎么我当时没有想到要这么讲。)。从消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为有为思想的必然性,从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成有为思想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总结出了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第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评价。第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包括思想上,政治上,教育上三个方面的措施,以及措施带来的结果。
教师提问导入: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学生回答:一是因为汉代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儒家思想适应了客观上汉代巩固统治的这种需要。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使汉朝度过社会危机,儒家思想分别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理论,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稳定汉朝的统治。二是董仲舒在这套理论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三是汉武帝在这套理论付注实施并稳稳地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所以这题要谈的内容很多,大致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主观又可以从两个人的积极作用去谈。
教师导入新课:学习完了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和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我们接着来学习下一课,儒学在汉代以后即从魏晋隋唐到宋明时期的发展。
新课内容: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这个标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主要是学生将内容归纳并识记下来就可以了。)
教师点出本小节线索:找出这两段话的时间点(三个时间点:第一段讲魏晋南北朝,第二段讲隋唐)所以本小节是按时间顺序讲的,我们把第一个标题归纳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发展情况:既面临挑战又有新的发展。
⑵面临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也广为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缺乏思辩性和理论性,只是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教师问: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情况怎样?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和课本第一段用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挑战、发展。
教师:为什么面临挑战?
学生:找出其中的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教师说出来。不光是外部原因,儒学自身也有问题。我们看先秦到汉代的儒学,主要内容是伦理原则和教条,对于为什么样遵守这么原则和
教条,儒学并没有很深入的理论论证,缺乏思辩性和理论性。
教师: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由于它本身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道精神,仍然有了新的发展。
教师:佛教和道教有没有吸收儒学的精神呢?(有)可以说三教是相互影响和发展的。
关于佛教和道教:教师可以当作是增加课外知识,增加课堂趣味来简单地讲下。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如此盛行呢?一是当时战乱频繁,剥削压迫深重,百姓生活非常痛苦,需要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而佛教宣扬今生受苦,来生幸福的观念迎合了百姓的心理。二是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希望通过佛教麻痹群众,比如今生被压迫是因为上辈子做了坏事种下的果,如果今生能忍受痛苦,来世一定会幸福。如果这辈子犯罪,下辈子可能不能做人,做猪,做狗等。这辈子做牛做马是因为上辈子做了坏事。
道教认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长生不老,或得道成仙,也和佛教一样有精神麻痹和精神寄托的作用。
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师问:隋朝时儒学有何发展?
学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什么是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教师总结:说明儒学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教师问:唐朝时期儒学发展的情况怎样?
学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教师:这样的政策使得儒学在政治地位上不再是一家独大了,所以这个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要求复兴儒学。
关于韩愈:唐朝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教师总结:总的来讲,从魏晋到隋唐儒学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但理论上与佛道相互吸收和发展。
教师导入下一节:到了宋朝时期儒学又有什么发展呢?一起来看程朱理学。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教师:课本第一段话首先介绍了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什么是理学?(学生找出相应的概念。)
教师解释:融合了什么思想?(佛道)以什么为核心?(理)这种新儒学体系。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北宋的有?(二程,理学奠基人)南宋的有?(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关于两程:
两兄弟都曾经为太子或皇帝讲学,关于程颐有个典故叫“程门立雪”,游酢和杨时来求学,见老师闭目休息,不敢入,立在门外,等老师睡醒,已经下了一尺深的雪了。说明尊重老师,诚心学习的态度。
2、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师:北宋时为什么会产生呢,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分不开。隋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中国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分裂和战乱,还有几个人去遵守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呢,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宋朝统一后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重新提倡复兴儒学。总而言之,理学的兴起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的。
板书出来:①隋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使伦理道德规范受大极大破坏;②宋朝统一后出于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提倡复兴儒学。
3、思想主张:
二程的思想主张:(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来,请一个人来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理是什么?他们所谓的理,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一切事物都按照这个法则来进行。那么这个法则究竟是人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呢?显然是人定的,实际上这个理是精神的东西。打个比方,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上帝真的存在吗?当然不存在,是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理这个东西也是一样,人把它看作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但它实际上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精神的东西。那么理的核心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显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理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那么作为人类社会法则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那么大家遵守伦理道德,就是遵守天理。违背伦理道德,自然就是违背天理了。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说违背伦理道德就是违背天,而二程在这里就是把“天”变成了“理”。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格是指深刻探究,物是指万物的本原,即天理。(注意,物不是指具体的物质)深刻地探究天理达到认知的目的。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通过科学研究万物去认识万物,他只是要人们去认识天理,所以,课本上讲到,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世界观和认识论,世界观是世界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论是我们该怎样去认识世界的方法。一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认识论。
朱熹的思想主张: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比二程更直接地要人们去遵守三纲五常。
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后天的欲望蒙蔽了人性,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可以看出,朱熹比起二程更直接、更露骨,更加不加掩饰地让人们去遵守封建伦理规范。
4、程朱理学的影响
国内:①是南宋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国外:影响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