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类遗传学
美国三胞胎实验观后感
美国三胞胎实验观后感《美国三胞胎实验》是一部由三位年轻导演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一段真实而令人震惊的家庭故事。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我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思考。
这个家庭实验由心理学家彼得·纽曼博士发起并监督。
他将一个普通家庭的三胞胎分别送养给了三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条件和教养方式。
这三个家庭并不知道孩子是三胞胎,他们以为只是单胞胎。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探究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彩色影像、家庭录像、采访及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三个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影片透露出了不同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兴趣和追求的影响。
让我想到了人是如何受到环境的塑造和影响,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三胞胎中的三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发展轨迹也各异。
其中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外向、自信的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取得了较好的学业成绩。
而另外一个孩子则表现出内向、自卑的性格,长大后一直都很孤独。
这个孩子在学校也没有取得什么好成绩,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边缘地带徘徊。
还有一个孩子则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打击和挫折,导致他陷入了混乱中。
这部纪录片让我思考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三个孩子有相同的基因背景,但他们最终的发展轨迹却是截然不同。
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塑造的关键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缺乏父母关爱、不合理的管教方式等,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也反思了道德和伦理问题。
作为心理学家,彼得·纽曼博士是否犯了一种道德错误?他是否有权力将这三个孩子从他们的亲生父母身边抽离,并送给其他家庭抚养?这引发了我对专业伦理的思考。
在追求科学的真实性和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个体的权益和道德责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讨论。
总的来说,我对《美国三胞胎实验》这部纪录片印象深刻。
哪些电影里有克隆人类的情节
哪些电影里有克隆人类的情节
1.《谷歌与人类》(The Circle):作者戴夫·艾格斯汀(Dave Eggers)描述了一种名为“传送门”的技术,人们可以通过它克隆自己的意识和记忆,使自己永存于虚拟世界里。
2.《奇点集团》(The Singularity Trap):作者凯文·J·安德森(Kevin J. Anderson)创造了一种名为“复制技术”的科技,人们可以通过它克隆自己的身体和思维。
3.《天才儿童》(Ender's Game):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描述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创建自己的虚拟形象来代替现实中的自己。
4.《我,机器人》(I, Robot):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创造了一个名为“波西米亚”的人工智能系统,它可以模仿人类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包括克隆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5.《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游戏和电影中都描述了一种名为“T病毒”的科技,它可以克隆人类的颅骨和大脑,使得人们可以在死后复活。
6.《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电影中描述了一个名为“液态金属”的机器人技术,它可以模仿人类的外形和行为,包括克隆人类的身体。
7.《半人马人》(Centauri Device):作者M.约翰·哈里斯(M. John Harrison)描述了一个科技,它可以在主人公身体的基础上修复和增强,使得主人公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和压力。
半兽人
前苏联人兽杂交内幕这部电影描述了两个科学家在崇高的道德感和“重大科学突破”的诱惑下,在金钱主导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在实验室里搞出了一个“人兽杂交”的新物种,最终自受其害。
杂交不等于转基因,但与转基因有类似的地方。
因此,这个“人兽杂交”的影故事,在原理上也可以用于对转基因潜在危害的评价。
我经常批评美国,但美国并非一无是处,《人兽杂交》这个电影在美国出现,至少是值得称赞的,它对社会大众发出了警示:生物技术有巨大的潜在风险。
这个电影故事大致如下,本人边说边议。
一对年轻夫妻都是生物科学家,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而且是最核心的骨干在科研盈利的促进下,他们用各种各样动物的基因组合出了一个新的古怪物种,一共两只,看起来一切都很可爱。
他们想进一步深入实验研究,但是,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给了他们一条禁令:不允许把人类的基因用到实验中,只可以用动物基因做第二阶段的研究。
科学家夫妇很遗憾,他们认为,如果用人类的基因做研究,一方面可以取得更大的科学和医学上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比方说,为一些重症、绝症患者的器官移植提供器官来源等。
在这里,崇高的道义和科学家个人的功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转基因研究领域同样存在。
然而,这种崇高的道义,是否只是一种想象呢?这里就不展开了。
科学家夫妇伟大的道德感没有机会公开实现,同时,个人的功名欲望也没有满足,他们说:如果我们不用人类基因做实验,别人也会做。
在争抢科学成果高地、王冠、荣耀、成就、好奇的动机下,他们一方面在单位的实验室里,按照领导的要求,继续用动物基因做下一步实验,另一方面又偷偷用人类基因做杂交实验,这个实验一开始只有他们夫妇两人知道他们此前有将各种动物基因组合成功的经验,此次秘密实验只是在其中加入了人类的基因,最终,成功了,一个很怪异的“新物种”诞生了。
他们此前有将各种动物基因组合成功的经验,此次秘密实验只是在其中加入了人类的基因,最终,成功了,一个很怪异的“新物种”诞生了。
《变种DNA》电影解说文案
《变种DNA》电影解说文案地点是美国纽约一场由蟑螂引起的传染病席卷美国这种疾病只在儿童中传播如果碰到它你就会死美国下一代的生存岌岌可危于是疾病控制中心的彼得求助著名昆虫学家苏珊希望能杀死带菌者蟑螂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疫情的目的苏珊经过研究混合白蚁和蟑螂的基因制造了一种新的自杀蟑螂犹大物种只要普通蟑螂接触到后分泌的犹大物种不仅会加速新陈代谢死亡还会让所有雌蟑螂不育稍后这种基因传播迅速蟑螂的完全灭绝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媒体盛赞彼得和苏珊的成绩于是两人相识并结婚了三年后的一个晚上一个老教堂的牧师被一个风衣男袭击摔下楼死亡尸体被拖进了下水道还有隔壁楼上的小朋友乔伊看到了整个作案过程这个孩子有自闭症父亲是一个擦鞋的他不怕死人反而对风衣男很感兴趣他还称之为怪鞋先生不仅仅是用两把勺子模仿神秘人发出的声音还用铁丝做了神秘人的玩偶第二天警察来调查牧师的失踪彼得和同事贾许被警方请来一起帮忙办案因为在教堂里发现了一种传染病当他们进去时他们发现天花板上到处都是屎检查后那堆大便里其实有两只纽扣镜头这边两名小学生过来找到了苏珊兜售他们在地铁站捉到的一只怪虫苏珊将虫子买下来才发现这只虫子竟然就是三年前她制造的犹大种蟑螂她正在查阅相关资料时那个神秘的风衣男竟然悄悄溜进实验室里偷走了那只犹大样本一晃就不见了踪影然后神秘人就回到了出事的教堂刚好又被乔伊看见了回到家苏珊还在思考犹大蟑螂的资料本来犹大种自身的新陈代谢就很快在实验室里只能活一代可是目前来看犹大种正在繁殖而且体型大了不止一倍究竟是怎么回事彼得立刻去询问了卖昆虫的小学生原来他们是在地铁站里发现的怪虫苏珊还问他们是否见过虫卵于是两个小学生觉得找到虫卵给她的话应该会很值钱果然在隧道的深处他们发现了一颗很恶心的虫卵却非常不巧这里蹲守着一名神秘人二名小学生直接送了双杀同时这天深夜乔伊再次听到怪鞋先生的脚步声很是好奇就孤身一人到教堂里一看究竟结果被两个风衣男围住就此失踪擦鞋匠曼尼早晨起来发现儿子不见了立刻报警求助结果被告知人口失踪案得等48小时之后才能确认可是曼尼心急如焚立刻想到乔伊经常念叨的怪鞋先生就决定到隔壁教堂里寻找果然在教堂里他找到了乔伊留下的铁丝人偶于是他就顺着地下通道一路找了过去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打捞出来一具未知的生物尸体他们怀疑是小龙虾苏珊和助手过去辨认之后说这不是小龙虾这就是一只犹大种蟑螂高度进化的兵虫杀手据推测它们有白蚁的基因应该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完整的族群另一边的贾许和彼得也拿到了地铁搜查许可证在地铁黑警察的陪同下一起去隧道深处寻找犹大蟑螂结果他们发现了更多沾在天花板上的大便苏珊此时也赶到了地铁站等待彼得可是在地铁站里她见到了一名神秘的风衣男字等的不耐烦她走过去询问时间结果风衣男终于露出它的真面目其实它是一只巨大的犹大种蟑螂翅膀裹起来就像风衣一样振翅飞起来直接就把女主给抓走了镜头这边彼得和黑警察无意间摔进了一座废弃的兵工厂里面这里也与地铁隧道相连二人怎么也爬不上去无奈只好让贾许原路返回去搬救兵可惜隧道里山路十八弯弯弯串串他就走迷路了于是遭遇了变种蟑螂被一波带走苏珊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下水道里竟然没有被兵虫杀死于是她开启了主角光环一路非常惊险得逃避怪虫捕猎躲到一个相对较安全的窖井里结果非常意外得遇到了寻找儿子的老曼尼曼尼看着下水道里的苏珊也无能为力他又向前走了不远刚好遇到黑警察和彼得于是三人将皮带连接起来把苏珊救了上来刚好被一只兵虫追杀四人吓得躲进一节旧车厢里还好黑警察手中有枪四人联手将其杀死可是黑警察也被怪虫袭击一条腿被砍成了重伤苏珊检查了怪虫尸体之后发现这玩意居然已经进化出了肺脏本来在实验室里只能繁殖一代但是在外界复杂的环境下它们还是通过进化顽强生存下来新产能代谢的速度也变异了好几个档次三年里已经经历了上万次突变来适应环境因为昆虫会模仿它的天敌这些犹大蟑螂越来越类人化面部外壳已经进化成了人类的模样就在此时一大群怪虫出现包围了车厢吸引了它们的注意还好女主的智商在线立刻将死去怪虫的内脏涂满整个车厢这才用气味迷惑了外面的虫子暂时安静了许多于是四人计划启动这节废旧电车逃离此地因为苏珊怀了孕只有黑警察会开电车所以接电路的艰巨任务就只能是彼得和曼尼了二人涂上怪虫的体液伪装成虫子的气味就悄悄得走了出去刚出门曼尼就听见了勺子的响声找过去之后发现乔伊居然还没死原来乔伊一直用勺子模仿怪虫的声音才幸免于难可惜老曼尼刚见到儿子出了一身冷汗暴露了气味直接就被怪虫杀死领了盒饭苏珊听到外面的异响出去之后发现了孤单的乔伊于是带上了他这边彼得终于成功接通了电路黑警察立刻启动了电车但是这辆车太旧了没走两步又熄火了乘电车逃跑的计划也失败了此刻外面苏珊夫妻俩躲在一个房间里被一群奇怪的昆虫包围着他的血也在越流越多无处可逃所以他选择走出车厢牺牲自己来分散犹大怪物的注意力为男女主赢得一线生机紧接着女主二人找到了一个手动电梯男主用电梯送苏珊和乔伊上去而他也选择了继续吸引下层怪虫的注意苏珊看到他舍命自救大哭一场正在那时一只长着翅膀的雄性犹大虫突然出现了顺着升降机在女主的身后穷追不舍彼得也在逃亡过程中不小心闯入了奇怪昆虫的栖息地天花板上倒挂着无数休息的犹大怪物男主几乎绝望了但是他立刻看到了这是天然气管道他顾不得害怕拿出斧子砸了所有的管道然后在最后一刻用斧头摩擦地板的火星引起瓦斯爆炸他跳入下水道幸免于难爆炸摧毁了所有的隐藏地下的犹大怪物但是还有一只雄性昆虫没有被烧死它追逐苏珊来到了上面的地铁隧道里试图吃掉她们就是追苏珊之时疾驰的地铁把它碾成了渣族群里唯一的雄性昆虫被消灭了再次炸毁虫巢男女主再次拯救了美国最后彼得苏珊和乔伊都活了下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科学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它被打开其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看完这部电影的小伙伴相信你已经知道卡兹克原型的来历了好了朋友们今天的电影就到这里。
美国IMAX医学科普电影《人体奇迹》给我们的启示
个人 生 阶段 奥 秘 。
到人体 内部 , 来探测 或展示人体 内部 的组 织器官。
它 的成 像主 要依 赖于 内窥镜 前端 的微 型 图像传感 器 (hr ope eie C D) cag culddv , C 。影 片 中我 们 通 过 电 e c
毛松 午 李艺康 顾 洁燕 赵 惠康 , , ,
( 同济大学医学院多媒体教育中心 ;上海科技馆公共教 育处 , 上海 20 6 ) 00 5
【 摘要 】在介绍 I A ( . : M X( 体奇迹》 A 的基础上 , 围绕 中关医学科普类影片的制作及 出品, 国家 从
政 府职 能部 门重视 程度 , 专项 经费 资助 力度 , 专业人 才队伍培 养 、 建设 途径 , 目制 作 的水平定位 以 节 及社 会公 众影响 等方 面进 行对 比分析 , 出 I X( . 奇迹》 片为我们 提供 了可借 鉴作 用。 指 MA ( 体 A 影
微放 大 摄影 、 红外 热感应 图像 摄影 、 导纤 维 内窥 镜 光 摄影 、 影摄影 术 等 , 有机 运用 到影 片创作 中去 。 纹 并 3 1 S ann lc o irso e 扫描 电子 显微镜 . cn ige t nm cocp s er
摄 放大人体
mo i ia l ft m a d v e M r c e o he Hu n Bo y.
【 ywod 】 I X; rceo t u a oy pp lr c n efm Ke r s : MA Mi l fh H m nB d ; oua i c l a e se i
识 , 充分 凸现 了美 国国 家地 理 、 i oe i ue 也 Ds vr Pc rs c y t
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
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引言:宝莱坞电影是印度电影产业的代表,每年产出大量电影作品。
而在这些电影中,女性角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于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形象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将以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为主题,探讨这一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对于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发展上的影响。
一、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符号化在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身体常常被用作一个符号。
从年轻女性的修长身材到成熟女性的丰满曲线,宝莱坞电影创造了众多美艳的女神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不仅仅是担任情感角色,还起到了美学符号和娱乐品味的象征。
然而,在这种符号化的过程中,宝莱坞电影常常将女性身体描绘为男性观众的性幻想对象。
镜头常常聚焦于女性的身体部位,以满足男性观众对于视觉刺激的需求。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描绘,可能会让一些女性观众感到冷漠和排斥。
二、身体符号背后的社会背景要理解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身体符号化的原因,我们需要考虑印度社会和文化的背景。
印度是一个宗教文化深厚的国家,而宗教和道德观念对电影制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印度社会中,保守的观念认为女性的身体应该保持纯洁,不宜公开展示。
因此,电影制作中对于女性身体的描绘,常常受到限制和约束。
另一方面,在印度的男权社会中,男性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使得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被动的,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依赖男性。
女性角色的美貌和身体作为妇女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的象征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逐渐开放和多元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种社会变化反映到了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上。
现代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更加独立、坚强,并且展现出更多的智慧和意志力。
她们不再仅仅是男主角的情感挂钩,而是拥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电影制作也更加注重展现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感。
四、反思与前瞻虽然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在逐渐变化,但我们仍然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名人基因档案——费雯·丽和躁郁症基因
名人基因档案——费雯丽和躁郁症基因
高翼之
【期刊名称】《自然与科技》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最值得怀念的一部好莱坞巨片哪部影片能被称为最值得怀念的好莱坞巨片?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多年来,美国好莱坞几家电影公司不断地推出各自精心打造的巨片,观众各有所爱,好像很难分出高下。
然而,实际上确实有一部影片被公认为最值得怀念的好菜坞巨片,那就是1939年12月15日在故事发生地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首映的旷世巨片《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高翼之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
【相关文献】
1.名人基因档案——宋庆龄和白血病基因 [J], 高翼之
2.名人基因档案——道尔顿和色盲基因 [J], 高翼之
3.名人基因档案——帕格尼尼和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基因 [J], 高翼之
4.名人基因档案——巴金和帕金森病基因 [J], 高翼之
5.名人基因档案——阿基诺夫人和结肠癌基因 [J], 高翼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幻电影中的基因突变
科幻电影中的基因突变对于科学家来说,关于基因的研究是漫长而充满挫折的,但对于电影导演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材。
《X战警:第一战》上映一周,便立即占据了北美票房的榜首之位,顺利将《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等影片甩在身后,而且它还没有3D和IMAX版本的噱头,可见这些变种人英雄的魅力之大。
人人都爱超能英雄?美国漫画家杰克?科比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X战警系列故事,到现在依然拥有大批拥趸,从2003年的《X战警》到最新上映的《X战警:第一战》,票房一路飘红。
故事里的X战警,都是所谓的“变种人”,他们的遗传基因发生了异常变化,为了保护人类,与恶势力战斗。
如果超能力不是骗局,而是真实存在,你是超级期待,还是惶惶不安?恐怕感到恐惧的人不在少数,而在片中,参议员罗伯特?凯利更是一位极端分子。
这位“诽谤者”甚至想通过立法来控制、排除“危险”的异种人。
其所作所为让不知真相的人们恐惧变种人的存在,也让“X教授”和“万磁王”这对好友反目成仇,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变种人拥有比普通人更强的能力,但却受到普通人的排挤,人们厌恶、恐惧他们,也拒绝接受他们,甚至希望将他们赶出人类社会之外。
“X教授”以及他的学校,是这些超级英雄们唯一的庇护所,他们在这里学习如何控制和使用自己的超能力,并为保卫这个害怕他们的世界战斗。
在X战警的故事里,基因突变、基因实验是故事的核心,除了对基因科学的期待,也表现了对其的恐惧。
现实中关于双螺旋结构的种种争论,在这部系列电影中得以浓缩:当人们在技术炉火纯青时,在伦理方面又能否实现合理,人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自己制造出来的文明产物?事实上,基因本身结构非常稳定,在细胞分裂时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即使发生了一些小小的突变,也不会像变种人那样异于常人,既不能改变自身属性,也不可能像“X超人”那样从眼睛里发射高能射线。
人性不可承受之痛继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后,福岛的核泄漏让日本人又一次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影下,或许正是因为他们饱尝了核污染造成的恐怖后果,反而没能像美国人那样,创造出因污染而发生基因突变的绿巨人。
从科幻电影《第六日》看克隆人的几个伦理问题
从科幻电影《第六日》看克隆人的几个伦理问题作者:李奇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2期或许是因为人们对人自身的兴趣,从有克隆技术开始,人们就想着能克隆一个人类出来。
如果抛开克隆技术层面的问题,仅就伦理层面的问题来看,人们为什么如此反对克隆人的存在呢?美国科幻电影《第六日》就是这样一部抛开克隆技术问题的电影,这也是我在这篇论文里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希望能以这部电影为切入点探讨一下仅仅在伦理层面上,人们反对克隆人的原因。
一、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克隆人,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克隆技术繁育的人类。
早在1938年,德国生物学家汉斯·斯佩曼最早提出克隆设想,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相继展开克隆技术的研究,目前用胚胎细胞克隆的动物如绵羊、牛、兔、猪、猴纷纷获得成功。
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克隆人技术关注与日俱增。
克隆人技术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克隆人技术为代表的整个现代技术对于人类而言,并不绝对只是福音,当我们在为现代化技术欢喜若狂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其内部隐藏的巨大风险。
①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是科学界克隆成就的一大飞跃。
然而,绵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了6岁。
正值壮年的多莉死于肺部感染,而这是一种老年绵羊的常见疾病。
关于多莉早夭的原因,学界有一些推测,例如克隆动物确实存在早衰现象,它们从一出生起身体的衰老程度就类似于被克隆个体,所以它们的寿命被缩短。
就多莉事件而言,数字上也比较符合这个推测。
其次,克隆技术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学伤害导致了多莉的健康隐患,使得它容易患病。
克隆动物的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就世界各地的报道来看,克隆动物畸形、流产等等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动物的残废率相当高并伴有早衰现象等。
遗传学知识:遗传学与科幻电影
遗传学知识:遗传学与科幻电影作为一门研究基因和遗传传递规律的学科,遗传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从生物学中探索自然界中各物种的演化规律,到医学中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和遗传预测,遗传学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遗传学似乎和一些科幻电影中呈现的美妙或可怕的未来世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科幻电影中,遗传学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想象空间,无论是人类基因改造,还是克隆人诞生,这些都是很多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剧情元素。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地球上渐行渐远的人类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只有通过探寻新的星球和进行人类基因改造才能让人类继续存在下去。
在电影《生化危机》中,人类在进行基因改造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像小型恶魔一样的人工生物。
而《第五元素》中,人类通过遗传工程创造出了救赎之五元素,并在即将灭绝的危机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实际上,遗传学的应用现实中还比较有限。
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基因改造可能会出现低效、且风险很高的多种问题,其中包括肿瘤、夭折、先天畸形等,甚至更底层的影响如能源和物质的细胞生成都会受到影响。
基因克隆技术现在也难以在现实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对于在人类体内在不断发生的击打、排异反应不可能做出完全准确的评估。
除此之外,基因工程有一些道德、文化、政治上的难题,也给其推广和应用带来诸多前世未有的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科幻电影给遗传学带来的启示。
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新科技对于科学家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引导和激励。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探讨电影中的设想,以寻找新的科学突破。
科学家们应以更细致更深刻的方式来考虑这些问题,从而推动科学和遗传学领域的发展,以弥补现有的知识空白,因此需要更广泛地宣传科学知识,以及我们在科学和技术未来中面临的可能风险和挑战,这些障碍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可能导致我们陷于危机和毁灭。
总之,科幻电影中的遗传学设想触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如对于技术和生命本身的冒险探索,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创造了未来崭新的可能性。
人种混交竟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
人种混交竟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你知道人类的起源吗?你知道你的祖先是谁吗?科学家们也在这些问题上追寻了好久。
人类起源假说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很多人都早已看过,不过科学家们有着他们的看法。
现在较大部分科学家支持的起源假说,是非洲起源说。
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他们在1987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祖先可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
她的后代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
至于其他各洲的原始人,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也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全被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
关于夏娃的后裔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5-6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
DNA检测证明人类混交有一部分晚期智人首次离开非洲后,与尼安德特人混居,自然而然出现人种混交。
所以,如果你的祖先不是来自非洲,十有八九,你身上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你问我为什么?DNA就是有力的证据!基因分析显示,欧洲和亚洲人基因的1%-4% 来自尼安德特人,远古人种混交的影响仍在我们的DNA里清晰可见。
似乎所有人都不例外是混血儿。
尼安德特人也与丹尼索瓦人混交,部分人类祖先也曾与丹尼索瓦人混交。
在东南亚,有人携有6%的丹尼索瓦人的DNA。
(尼安德特人的模型)当然,也有没有从非洲迁移出去的“原始”的非洲人,不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身上,仍携有尼安德特人DNA。
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然,这些基因不是凭空出现的。
这是因为,3000年前,欧洲和亚洲人曾迁居非洲。
很多现代非洲人身上有这些移民的基因,其中就包括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就这样,非洲人的基因,也不全是“原汁原味”的了。
现在,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更大胆。
他们提出,整个人类都是不同人种之间混交的产品,而且人类能取得伟大成就,多归功于人种混交。
研究者称,混交是普遍情况,而非个例。
什么?人种混交这种观点你接受不了?天雷滚滚的同时,别忘了,在自然中这种现象灰常多。
侏罗纪公园中关于遗传的知识
侏罗纪公园中关于遗传的知识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遗传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侏罗纪公园中关于遗传的知识,包括基因工程、遗传变异和复制等方面。
一、基因工程在侏罗纪公园中的应用侏罗纪公园中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恐龙的生态系统。
这其中就涉及到基因工程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基因工程在侏罗纪公园中的应用方式:1. 克隆技术的应用为了恢复恐龙的数量,科学家使用了克隆技术。
他们通过从古代蚊子体内提取恐龙血液样本,然后用这些血液样本中的DNA进行克隆。
这种基因工程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得到恐龙幼崽,并通过培育使它们成为成年恐龙。
2. 基因修饰的应用除了克隆技术,科学家还使用基因修饰技术改变了恐龙的基因组。
他们通过在恐龙的基因序列中插入或删除特定的基因,达到改变恐龙性状的目的。
这种基因工程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创造出有着不同特征的恐龙,如巨大的肌肉、强健的骨骼等。
二、遗传变异与恐龙多样性恐龙种类繁多,这得益于遗传变异的存在。
以下是侏罗纪公园中关于恐龙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1. 同种不同型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同属于同种,但却出现了不同的个体型。
这是由于在恐龙的基因组中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和遗传变异。
比如,一种恐龙可能由于基因上的一些差异,出现了体型较小和体型较大的不同型个体。
2. 自然选择与适应环境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侏罗纪公园中,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是基于自然选择的。
适应环境的个体往往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环境下,恐龙的特征和品种出现了适应性的多样性。
3. 外部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除了基因本身的突变,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恐龙的遗传变异产生影响。
比如,气候变化、食物供应和栖息地条件等都可能导致恐龙的基因发生变异。
这些遗传的变化可以让恐龙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三、复制技术在侏罗纪公园中的应用除了基因工程和遗传变异,复制技术也在侏罗纪公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影发明的生物学原理
电影发明的生物学原理
电影中的许多生物学原理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科学原理,但也可能存在一些虚构或夸张的元素。
以下是一些电影中可能涉及的生物学原理:
1. 生物进化:电影中经常描绘各种神秘的生物,这些生物往往具有强大的进化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并变得更加强大。
2. 基因工程和改造:电影中的角色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或改造获得超越常人的能力,例如超人或变种人。
3. 生物成长和发育:有些电影中可能出现怪物或生物的快速成长情节,即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长大、变强。
4. 生物共生和共存:一些电影中可能描绘不同种类的生物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共生和共存的情况,这种情节常常暗示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5. 生物学突变:电影中可能描绘一些突变的生物,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寻常的特征、能力或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电影中对生物学原理的描绘往往是虚构和夸张的,并非真实的科学表达。
电影制作常常为了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或创造独特的故事情节而对生物
学的概念进行改编。
所以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需要保持辨别能力,并不要将电影中的情节与真实的科学世界混淆。
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类遗传学
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类遗传学摘要: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征之一,变异是物种进化的的需要。
变异是否可控、可控的方向及过程方法等问题,人类一直在不懈探索,电影制造商用另一种思维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向。
自上世纪初始到现在一百多年中,好莱坞大片中生产的一批新物种令人过目不忘。
电影制造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能力,制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
但对人类变异的探索上电影制造商不约而同地对进步速度惊人的基因组研究产生了猜疑和好奇,几乎每一代导演都对其所处时代对人类遗传操作的关注。
尽管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但许多科幻电影在表现人类遗传和基因组修饰(human heredity and genomic modification)时惊人地利用了相同的主题和视觉表现手法:我们的基因既编码人类本性善良的一面也编码人类本性罪恶的一面,朝向改善基因组的任何一步都需要足够的灵感和万分的谨慎。
早期的科幻电影含蓄地承认了人性善恶两面都深植于基因组中的概念。
人类遗传物质中“兽性”成分引发的抗争成为科幻电影的主题。
“恶魔的本质不过是繁琐的收集基因”1996年电影《冲出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的主人公莫洛博士如是说,再加上白色衣袍,罗斯玛丽样珍珠项链和半球形的“Pope-mobile”,Marlon Brando笔下的莫洛如同一个对遗传改变顶礼膜拜的牧师。
从早期喜剧《Reversing Darwin's Theory》(1908)到疯狂的进化论电影《莫格街谋杀案》(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932),兽性的“人猿”(human ape)成为恒久不变的视觉元素,以至2003年电影《惊变28天》(28 Days Later)几乎将笔墨全部放在感染“狂怒”基因的杀人狂上。
影片的质量在B级片(B-movie,指在低预算下拍出來的影片,因为预算不足,所以品质不是很好)《She Demons》(1958)和顶级大片《狼》(Wolf,1994)之间差异悬殊,但是每部电影都暗示了人类的动物性一面。
施瓦辛格做“孕夫”
作者: 旻晴
出版物刊名: 当代电视
页码: 28-29页
主题词: 辛格;药品行政;拉里;生物学家;拒绝批准;电影制作;研究资金;实验室;科学家;喜剧片
摘要: 孕育下一代是“女人的专利”,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然而,一些电影制作者偏偏反其道而行,演出了一幕男人产子的闹剧,这就是美国94年新片《第二代》美国旧金山。
赫西博士是个凡事都要求尽善尽美的科学家。
他生活严谨,待人冷漠。
多年来,他与好友拉里博士始终致力于怀孕药物的研究。
他们正在研制一种能确保孕妇健康怀孕的新药。
然而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联邦药品行政机构拒绝批准此药,院方也不再向他们提供研究资金和设备。
他们的上司贝恩斯让期期艾艾、笨手笨脚的女生物学家戴安娜博士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戴安娜正在研究另一个完。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
孙萌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本文以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进入好莱坞电影史,找到这一形象演变的特点以及它与时代、文化、环境、历史的关系。
好莱坞电影当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即广泛地存在于好莱坞电影作品中的各种华人女性形象的类型、特征,她们的演变、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这个东方女性形象首先是一个电影文学形象,审美形象;
【总页数】3页(P286-288)
【作者】孙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新世纪以来(2000-2014)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J], 赵富霞
2.男人与女人中国与美国——孙萌《“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序[J], 王富仁;
3.男人与女人中国与美国——孙萌《“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序[J], 王富仁
4.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黄柳霜变形记" [J], 严璨
5.好莱坞电影中的“功夫形象”--以华人女性为例分析 [J], 郝胜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钧一发影评
新西兰作家兼制片与导演Andrew Niccol可真让人吃惊!他1997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Gattaca》实在是一部天才之作。
故事对基因决定论的描述,对生物科技突飞猛进后未来世界的秩序与偏见的刻画都让人一下子想起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Andrew Niccol据说将执笔《美丽新世界》的剧本,由导演Ridley Scott 于2011年搬上银幕),但比《美丽新世界》似乎还更进一步,尤其在科幻的份量上;但更为可怕的是这部1997年的电影所描述的基因歧视恐怖世界,竟原来绝非天方夜谭。
1基因工程自从1973年后美国生物学家Stanley N. Cohen 和Herbert W. Boyer将DNA分解成段并重新组合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以1990年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今天的生物科技不仅能够克隆,转基因,甚至还能创新物种。
基因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优生学,美国一位医生的曼哈顿与洛杉矶诊所已经帮几千对夫妻选择孩子的性别,并宣布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将实现选择后代的眼睛、头发颜色,以及肤色。
在Andrew Niccol创立的Gattaca 世界里,这样的优生诊所已是社会流行,实际上,也只有付不起钱的穷人才会选择“劣等”自然生育,因为诊所里培育出来的强化基因受精卵,是“自然受孕一千次也达不到的奇迹”。
当父母对这种强化基因小孩有所质疑的时候,医生还很贴心的回答:“别担心,孩子还是你们自己的基因结晶,不过是最优的结晶。
”一旦全社会都在制造这种“最优结晶”,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便发生了深远变化。
人种、地域、性别等因素不再重要,因为比较“最优结晶”,“次优结晶”或者“自然结晶”很明显成了体制的残次品,被系统性歧视排斥鄙视。
而造成这种新型基因歧视存在的关键,我想,一方面是社会自然竞争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个性和样貌都是由基因唯一决定的,人的基因有优劣之分,人类应致力于“改良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类遗传学
发表时间:2011-05-25T17:14:07.60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上作者:张新伟[导读]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征之一,变异是物种进化的的需要。
张新伟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Q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摘要: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征之一,变异是物种进化的的需要。
变异是否可控、可控的方向及过程方法等问题,人类一直在不懈探索,电影制造商用另一种思维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向。
自上世纪初始到现在一百多年中,好莱坞大片中生产的一批新物种令人过目不忘。
电影制造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能力,制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
但对人类变异的探索上电影制造商不约而同地对进步速度惊人的基因组研究产生了猜疑和好奇,几乎每一代导演都对其所处时代对人类遗传操作的关注。
尽管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但许多科幻电影在表现人类遗传和基因组修饰(human heredity and genomic modification)时惊人地利用了相同的主题和视觉表现手法:我们的基因既编码人类本性善良的一面也编码人类本性罪恶的一面,朝向改善基因组的任何一步都需要足够的灵感和万分的谨慎。
早期的科幻电影含蓄地承认了人性善恶两面都深植于基因组中的概念。
人类遗传物质中“兽性”成分引发的抗争成为科幻电影的主题。
“恶魔的本质不过是繁琐的收集基因”1996年电影《冲出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的主人公莫洛博士如是说,再加上白色衣袍,罗斯玛丽样珍珠项链和半球形的“Pope-mobile”,Marlon Brando笔下的莫洛如同一个对遗传改变顶礼膜拜的牧师。
从早期喜剧《Reversing Darwin's Theory》(1908)到疯狂的进化论电影《莫格街谋杀案》(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932),兽性的“人猿”(human ape)成为恒久不变的视觉元素,以至2003年电影《惊变28天》(28 Days Later)几乎将笔墨全部放在感染“狂怒”基因的杀人狂上。
影片的质量在B级片(B-movie,指在低预算下拍出來的影片,因为预算不足,所以品质不是很好)《She Demons》(1958)和顶级大片《狼》(Wolf,1994)之间差异悬殊,但是每部电影都暗示了人类的动物性一面。
尽管他们赞同人类遗传物质存在固有性缺陷,然而,这些同类影片不约而同的对任何更改这些缺陷的企图进行谴责。
从“人猿”到“人类”的改造经常被描述为从人到兽的改变,如2003年的《绿巨人》(Hulk)。
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是描写人类基因组缺陷的,许多科幻电影的理论背景是人类基因组充满未被开发的“进化潜力”。
从1916年的《Life Without a Soul》到2002年的《蜘蛛侠》(Spider-Man),影片中的科学家都希望将普通人改变为高度进化的超人。
通过基因组改造实现“完美”是可行的,但也不合时宜。
如同1916年的《变异者》(Homunculus)和1997年的《千钧一发》(GATTACA)所描述的另类怪物:身型和智商超级完美,但被这种完美剥夺了和主流社会沟通的权力。
变异者身着黑衣,面无表情的行为以及不锈钢装置带给观众的感觉与精神缺陷无异,如《千钧一发》中遗传改造的角色和不锈钢装置。
问题是:为何科幻电影会不约而同地在认可基因组进步潜力的同时,怀疑其人性问题?在开创式的通俗文化中的遗传学作品中,Dorothy Nelkin和M. Susan Lindee奠定了“遗传学家经常赋予DNA精神上的重要地位”的根基。
即便将人类基因组描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遗传学家本人,也认为“生命的本质”与普遍认为的人类基因组的圣洁有直接关系。
这种关于人类基因组的精神语言,反对以牺牲人道取得技术发展的人类基因操作。
如科幻影片中见到的:科学家怎样才能视人类基因组为人类的灵魂,然后通过引入一个“圣物”恕罪?通过上个百年中对这些主题的坚持,我们对人类遗传的信仰和关注点仍然停留在后-人类基因组计划时代,如同在重新发现孟德尔规律之前。
利用每个有关人类遗传本质的科学新发现,电影制片商抹去这些主题的灰尘,用新的表现手法重新包装。
最终,社会,如同科幻电影中所反应的,保留了我们DNA决定我们命运的罪证,并且正像电影中一贯告诉我们的那样,修改命运会带来严重后果。
David A. Kirby在离开实验室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科学传播讲师之前,是一位从事分子进化的遗传学家。
他的几本出版物强调媒体、遗传学和生物工程之间的关系,他还探索科学家和娱乐业在打造科幻电影过程中的合作方式。
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时间可以来检验一切。
无论人类怎样变异,人类追求美好和谐的向善心我相信是不会改变的。
作者简介:
张新伟,1972年1月生,汉,高校讲师,主要从事生物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