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模块封装工艺与可靠性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模块封装工艺与可靠性综述
IGBT模块可靠性方面的瓶颈问题:芯片本身,电连接部分,这里包括芯片正面,芯片背面,DBC与基板的连接,功率电极与DBC,驱动电极与DBC的连接,功率模块本身的材料体系。
第一部分芯片本身
芯片正面的Al层重建现象Al metallization reconstruction,就是功率循环中,Al层变得粗糙,这样键合处的接触电阻变大,从而导致失效,富士电机的模块再芯片表面Al层淀积一层Ni[1],Ni层由于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这样能够缓解功率循环种的热机应力,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样的道理可以在芯片表面淀积强度更高的金属层。在文献[2]中提出了用一种压缩的钝化层来抑制Al层重建增长的办法,图3中左图表示的是部分移除钝化层的试验效果,从图上可以看出,钝化层确实起到了抑制晶粒生长的效果。图3右图是近距离的观察芯片表面情况,在功率循环后,没有出现Al reconstruction现象,但是可以看出晶粒边缘由于气穴效应被消耗,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没有钝化层的芯片表面。
图 1 左图是功率循环前,有图是功率循环后
图 2 芯片淀积Ni的可靠性对比
图 3 使用钝化层的效果
模块的芯片键合线的常见的失效现象是键合线的lift-off和heel crack现象,如图4-5,铜线键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就要求芯片表面金属为铜层,在英飞凌.XT封装的模块中采用这样的方案[3]。基本工艺流程如图7。
图 4 liftoff现象图 5 heel crack现象
图 6 芯片表面的Cu淀积铜层
图7 工艺流程
Cu层的厚度一般是几um到20-30um,Cu层越薄,其翘曲越小,另外阻挡层的改善能够减少翘曲,图8。可靠性方面主要阻挡层的缺陷是关键,若阻挡层有缺陷,则会生成CuSn等
图8 翘曲与Cu厚和阻挡层关系图9 阻挡层的失效
第二部分芯片正面的电连接
前面提到了liftoff和heel crack现象,如图4-5,Cu制程工艺难度大,贺利氏开发一种Al 包Cu线[4],图10,这样既可以利用Cu线优良的导电和机械性能,又能兼容现有的工艺,另外Al带键合也是一种解决办法,潜在的铜带键合,图11,铝铜带键合技术都有较大的潜力。
[5][5][5][5][5][5][5][5][5][5][5][5][5][5][5][5][5][4][4][4]
图10 Al包铜线图11 铝带铜带键合
另外,封装键合的线弧对可靠性影响较大,据文献[6]显示,键合线的弧高和距离比越小时,可靠性明显。不同的比例,功率循环的失效模式会不一样。但是弧高太长会降低过流能力,增加寄生电感。
图12 键合弧高和可靠性关系
DLB(直接端子绑定)为三菱开发出来的另一项键合工艺,已经用于其J系列的电动汽车模块中[4],这种封装寄生电感能降低50%,这样开关过程中的电压过冲会降低,寄生电阻能降低50%,更高的功率循环能力和过电流能力[7],这种工艺要求芯片表面淀积一层Cu、Au、Ag等金属[8],Cu端子烧结上去。
图13 DLB技术
另一种办法是采用柔性的电极,进行烧结到芯片表面[6],赛米控SKiN系列产品采用这种工艺。这种柔性电极由两层薄膜组成,一层是polyimide薄膜,另一层是Cu或Al膜,对于功率芯片来说,一般在100um厚度,对于逻辑芯片,35um足够。通过和标准的封装相比,其寄生电感,浪涌能力和可靠性方面都有提升。
图14 烧结原理图
芯片正面采用铜箔烧结,然后在烧结的铜箔上进行粗铜线(300um)键合,这项技术有丹佛斯开发[9]。铜箔一般厚度70um,在这里充当了一个缓冲层的作用,有降低瞬态热阻,
图15 DBB技术图16 粗铜线键合
Al线合金优化[10]:富士电机研究发现传统铝线在150-200℃下,会发生重结晶现象,研究发现Al线中晶粒会变粗,Al线的强度降低,其裂纹的生长速度会增加,若采用高强度的铝线合金,能够将Al线重结晶温度提升100℃,可靠性会大大增加。图22对比了传统Al线和新Al线的PC循环的对比,传统Al线的晶粒增大了很多(一种颜色表示一种晶粒),而新型的Al线则几乎不变。
图17 a是传统Al线,b是新型Al合金线
另外,研究发现若芯片的结温不一样,则失效的部分不一样,结温低时,容易失效的是bondwire的lift-off现象,其次是solder的疲劳老化,再次是芯片金属Al层的金属晶粒生长失效。因此要提高可靠性,这三个方面需要同时提高。
图18 不同结温波动对应的失效方式
第三部分芯片背面的电连接
目前的工业常用的模块中,一般采用无铅的锡膏焊接,锡膏的熔化温度约220℃左右,当芯片工作在同源温度Thom大于0.9(同源温度指的是Top/Tmelt),锡膏的可靠性会大大降低。因此锡膏的熔点温度越高,可靠性方面就会越高,目前芯片下面锡膏的失效主要是热疲劳失效。
图19 热疲劳失效现象
常用的解决办法是采用银烧结工艺[11]。银的熔点为961℃,完全可以应用在175℃及以上的场合,而Thom仅为0.18,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烧结用的材料有微米级银颗粒和纳米级银颗粒。微米级银颗粒烧结工艺的温度一般在200 ~300℃左右,压强30~50 MPa,时间为60~180s不等。而纳米级银颗粒烧结工艺所需压强较低,时间更短。Semikron公司SKiM 产品即采用了银烧结工艺。目前银烧结技术需要克服以下几点:(1)工艺过程中需施加较大的压力,增加了工艺复杂度;(2)工艺过程中温度稍高,对芯片有负面影响;(3)价格昂贵,尤其是纳米尺寸的银颗粒;(4)与传统的焊接工艺不兼容,受限于设备和工艺,不利于自动化生产。同时芯片背面和DBC需要特定的金属层,比如Au,Ag或Pt[8]。
瞬态液相扩散(TLP)连接是另一种办法,传统的焊接一般形成比较薄的金属层合金,而在瞬态扩散焊接过程中,通过特殊工艺形成较厚的金属合金层,其熔点比传统的软焊料要
图20 TLP原理图21 实物效果
在目前的SnAgCu焊料中,可以形成Cu3Sn和Cu6Sn5合金,合金层的温度与合金的比例有关,一般可以达到T hom=0,52-0,65。目前的困难之处是合金层形成的较慢,但是现在通过工艺控制,能够在几秒内形成合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熔点大于400℃,厚度小于10um的合金层,目前英飞凌已经用于XT系列的产品中。
富士电机在有另一种解决办法,采用SnSb焊料[10]。传统的SnAg焊料,在PC循环后容易产生裂纹,其原因是Sn和界面见Ag3Sn合金会随着热机循环而老化失效。富士电机采用SnSb焊接,在Sn晶粒周围增加Sb,可以增强焊料的强度,达到1.3倍。同时SnSb焊料会有较
图22 SnSb焊料原子结构图23 可靠性能力
第四部分DBC与基板的连接
除了芯片与DBC的连接工艺外,DBC与基板的连接还有一种沉淀硬化的工艺[12],将某些合金的过饱和固溶体放置在室温下或者将它加热到一定温度,溶质原子会在固溶点阵的一定区域内聚集或组成第二相,从而使合金的硬度升高。
通过分析DBC与基板间的裂纹发现,若在焊料引入微型的沉淀物,会影响裂纹的扩展,通过优化工艺,在传统的焊料中控制SnCu合金的形成,由于SnCu的金属间化物的弹性模量会比传统焊料大很多,据文献显示可靠性方面可以提高10倍。英飞凌已将此工艺用于基板焊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