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简介
海派文人余秋雨
海派文人余秋雨海派文人余秋雨余秋雨是我国著名学者、散文家,同时也是海派文人的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海派文人余秋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海派文人余秋雨海派文人身上一般都有上海的市民气,也就是所谓“精明不聪明”:不够大气,算计得太精,结果上海滩也就出不了大家。
余秋雨算是近三十年来最有名气的海派文人了。
他写的书长期位列全球华文图书排行榜前茅。
2002年统计全国十年来最畅销图书前十名,他一人占了3本。
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评为“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还载入了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
听说他还是中国最富有的作家。
应该说,秋雨活到今天已经是名利双收了,但社会上对他人品的质疑却不少。
我倒是在朋友圈里经常为他辩解。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时,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尽管上戏归宣传部领导,但我和他的交集并不多。
在几次座谈会上见过面,听过他的发言,当时只觉得他口才很好而已。
反倒是90年代我到了香港,我们的交往才多了起来。
知道秋雨来港公干,我就请他在北角的一家葡国餐厅吃饭聊天。
那次见面相谈甚欢,尤其是谈到王元化先生,我俩都充满敬仰之情,也第一次听秋雨说他是王夫人张珂老师的高足。
由张珂的大家闺秀风范谈到中国历来缺乏的贵族精神,需要为“精神贵族”正名,甚至还幻想一起建立一个海德堡韦伯夫人家那样的精英沙龙。
这次餐聚之后不久就发生了秋雨状告《明报》侵害名誉案,起因是罗孚刊登在明报上的文章《文坛一苦事》,作者确实是依据道听途说而敷衍成文的。
此时,我刚调到《明报》不久,罗孚父子又是我的朋友。
于是就去问罗先生是否愿意私下和解,得到首肯后就将其歉意转告秋雨,并介绍了罗孚父子的遭遇。
也许还有其他朋友居中调停,后来秋雨就再没有追究此事,和罗先生也成了不打不相识的'朋友。
余秋雨相关内容介绍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现在属于慈溪市),汉族。
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常受四五“学者”攻击,对余批判的文字常见诸报纸、网络。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
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
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
从20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96座城市,继续对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
这种空前规模的文化考察通过全球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他多次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演讲中华文化,并成了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世界华商大会、全球企业家峰会的首选文化演讲者。
他的书籍,长期位列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
在国内,2002年统计的全国十年来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
目前,他是公认在全球各华人社区影响最大的极少数作家之一。
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最近几年,他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鼎极摄影文化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授予“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奖”。
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教育委员会决定建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文化苦旅
学术特色
• 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作者有意识地将 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 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 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 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 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 富的艺术想象。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 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 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 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 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 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 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 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 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 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 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 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 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
• 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 出色的山水文学 ,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 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 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 大文豪。 •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 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 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 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 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 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 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 热,让你失态,让你只 想双足腾空。不管它 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 才是人,这才是 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 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 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 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 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 这么个 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 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 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 热走向温煦,由 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 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
道士塔 -余秋雨
背景资料
关于莫高窟(5)
这些壁画中表现得最多的是 佛教题材,像各种佛、菩萨、 天王的尊像画;佛经中各种 故事的连环画;佛教在印度、 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 史人物相结合的佛教史迹画 等等。此外,各个时代的壁 画还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各阶 层的社会生活、衣冠服饰、 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 蹈、杂技等,也记录了中外 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因此,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为 “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专家苦研究 忍辱负重保财富
学习第一部分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悲凉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 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 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3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 掠 ----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 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2 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他们都 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当然不是为了称誉外国文 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为帝国主义的强权和霸 道的文化观念“实干”,必须要玷污人类文明。作者 承认他们“在学术上”的见地,意在指出他们的欺骗 性,“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一词 有很强的讥讽意味——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 前提”知道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的珍贵文献和 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 敦煌的石窟里!这一句蕴藏着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原名刘康,1946年出生于杭州,祖籍浙江金华,旅居美加台港多国。
曾就读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后任教于南开大学英外系,现为自由撰稿人。
余秋雨是一位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知名学者、作家和译者,其作品广受欢迎。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一、主旨概括《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作者的旅行体验,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和中国农民的智慧,同时也探讨了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文中亮点1.生动的描写——作者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山前的大雁”,“稻田中的金色”,“霞光中的翠竹”,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风景和美丽的景色。
2.自然景观的阐述——本文中作者讲述的中国乡村自然景观,包括风景、物产和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通过这样的手法展示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3.对中国乡村的探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许多中国乡村的现状,展示了中国乡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乡村治理等问题。
4.对中国农民的尊重——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与赞扬。
文章中,作者从自身身份的角度出发,又讲述了作者在农村中听到的许多奇妙的故事。
三、文章的亮点1.手法多样——文章中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介绍、对文化内涵的展现、对当地环境的描述等多方面展开叙述,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2.文笔优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份舒适和神韵。
从众多的生动的描写中,可以想见作者一定有着优美的文笔和鲜活的实践感受。
3.背景独特——作者通过在美国生活的异乡经历,使得她能够将自己在中国乡村中的旅行体验,融合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阅历中。
四、启示作用本文通过展示中国乡村的孕育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多种面貌,以及中国乡村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潜力。
我们要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中国农民,认识到中国乡村文化的珍贵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余秋雨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
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
《都江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教科书。
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笔下的腊梅盛放于他当时所住医院的院子角落,尽管小小的一株腊梅是如此的不起眼,但是诚如他笔下所写“花,仅仅是一只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
”可见,在这个“看到的只是土褐色的交错,只是一簇簇相同式样的病房服在反复转圈”的冬天那样一个寒冷的季节里,在病房这个寂寞的地方,它为病人带来了生命的色彩和活力。
以至“一到它身边就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
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以至“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与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以至当一天天气奇寒,大家都担忧腊梅花瓣会不会被打落,直至有一位护士自告奋勇去数,并告诉大家腊梅花不减反增时,大家才罢休。
作者在描述腊梅在寒冷的冬季里卓然于天地,“严寒独自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势,以一己之力征服了整个院子,包括此中的人,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健全、强悍的生命力的同时,还巧妙地穿插了一条暗线,那就是赞美护士的美好的心灵。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 *** 、青歌赛评委。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
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扩展资料:余秋雨的创作特色:1、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
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
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
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2、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
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
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
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相关作品1、《吾家小史》《吾家小史》涉及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面对二十多年一拨拨不间断的谣言进攻,余秋雨先生不忍糟践,他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把自然灾难与人文灾难放在一起思考,从“民族大灾难”的视角来提炼一家三代经历。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也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2、《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3、《极端之美》《极端之美》为余秋雨最新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
《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
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
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简介余秋雨简介篇(1):余秋雨《遥远的绝响》简介及读后感《遥远的绝响》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主要描写了魏晋时期两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文笔优美,意蕴深刻。
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客观冷静,又意味深长。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这种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涛之间发生了。
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
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
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
他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我想,说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也不过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躲不开它,直到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是这样。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
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伤心——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
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
余秋雨
•
1946年出生,浙江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 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建议书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 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 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 他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20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直至 2010年1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 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你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仍名列第一, 且遥遥领先。 • 自2002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 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 史”,等课题,广受好评。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 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 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 Content
Tiபைடு நூலகம்le
• Content
罗马的伟大,在于 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 整的遗留,每一项遗 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 态,每一个姿态都经 过艺术巨匠的设计, 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 前后左右的和谐,每 一种和谐都是时间和 空间安详对视,每一 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 自愧弗如,知趣避过 。 ----- 《罗马假
Title
• Content
Title
余秋雨简介
依据情节, 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诚信无私 通达事理
选择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选择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你的 悦耳的朗读去感染他人吧! 悦耳的朗读去感染他人吧!
作者为什么倾注如此大的热情, 作者为什么倾注如此大的热情,为信客 树碑立传? 树碑立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客这种职业早就消失, 信客这种职业早就消失, 但诚心永远是做 人之 本,请结合现实 生活 和自己的经历, 和自己的经历, 谈谈 你对诚信的理解。 你对诚信的理解。 诚信的理解
信客为何转行不做信客? 信客为何转行不做信客?
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道路凶险,腿脚有病。 道路凶险,腿脚有病。
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 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 葬在一起? 葬在一起
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 敬重他 感激他 理解老信客
20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这 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 世纪初 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 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 外出谋生的人多了 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 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 衣物食品 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种职业。 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种职业。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 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 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把握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余秋雨ppt简介
照片展示
行 走
《文化苦旅》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文化苦旅》
理出那些邀请书,打开地图,开始研究路线。 我暗笑自己将成为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
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千年一叹》
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 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 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行者无疆》
作者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的旅 程中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 的随笔集。
要么读书, 要么旅行, 身体和心灵 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粉饰文革 金文明 《石破天惊逗秋雨》 余杰 《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 古远清案,最终达成和解。
小 八 卦
肖夏林案 ,最终败诉。
共
勉
之
记得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不能用逻辑 来分析文学。如果用逻辑来分析钱 先生的小说,那钱氏小说中必定漏 洞百出。同样,余先生可能认为文 学创作不应受具体文史知识的束缚。 如果拿文史知识来衡量文学作品, 则余氏散文中必定差错无数。
秋
秋 余
雨 简
介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当代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艺术家;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主席、 曲靖师范学院兼职名誉教授、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兼职教授、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上海剧协副主席, 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
《文化苦旅》 ——余秋雨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1、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 2、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 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 3、以一种大手法书写历史、感悟人生,重点突出对“人” 的思考,以悲悯情怀书写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症结,给人 以厚重、以沧桑,以震撼、以启迪 ; 4、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 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 ; 5、全书共37篇散文,如《道士塔》 、 《莫高窟》、 《阳关雪》 、 《都江堰》、 《三峡》 、 《江南小镇》 等等。
《信客》 余秋雨
jí dù cù jué zhōu y àn jié
xī xū
噩 耗 伎 俩 连声诺诺 颠 沛 焦 灼 时 髦 呵 斥
è jì
nuò
p èi
zhuó m áo hē chì
这些词语,你掌握了吗?
猝然: 突然,出乎意料。 焦灼: 非常着急。
颠沛: 穷困,受挫折。
呵斥: 大声斥责。
伎俩: 不正当手段。 诘问: 追问,责问。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吊唁: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潦倒: 颓丧失意。
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长途跋涉: 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 穷愁潦倒: 形容人穷困不得意。 鸡零狗碎: 指零碎的东西或琐碎的事情。
成语填空
长途( 跋)涉 贫困( 鸡零狗( 碎)低( 潦 )倒 )眼
信 客余
秋 雨
余秋雨介
余秋雨,1946年 生,浙江余姚人。我国 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 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97年被授予“国家 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文 化苦旅》、《山居笔 记》、《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文化苦旅》是 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 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 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 全书的主调是凭 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 化灵魂和人生秘谛,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 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 格构成。
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
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 任劳任怨,善良 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 待人宽容 ,通情达理 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恪尽职守 有才干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 么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 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 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这些都说明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 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 厚道的品性。
余秋雨《借我一生》简介及创作背景
余秋雨《借我一生》简介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
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
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作品简介:《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及余秋雨每本书的成书经过;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 …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借我一生》亦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语创作背景:余秋雨先生的父亲在年前去世,家人打开他天天紧锁的私人抽屉,发现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资料为什么留存到生命最后,却又不愿意在生前让后辈看见?由这些疑问出发,余秋雨先生开始逐一寻访自己前辈的人生历程,发现最重要的答案已经随着父亲的去世而永远失去,这种几天之间的咫尺天涯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并找到了文学感悟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即将由作家社的《借我一生》。
父亲的人生历程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姑,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
余秋雨先生从童年开始,用近似于《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们的一切。
余秋雨介绍
人物经历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文革”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 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 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 (即下放五七干校)。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 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 1975—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 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
著作介绍
四、印度、尼泊尔文明 在书中余秋雨向我们展示触目惊心的现实:印度恒河 岸边成了生生死死信徒们身体与尸体的肮脏汇聚地, 人们不懂文明秩序,不懂社会责任,没有改革激情, 对现世漠然视之,只关注来世,陷在了宗教迷误的 沼泽中难以自救。南亚的宗教与政治企图又联系在 一起,曾酿成血腥后果。90年代,印度教徒把有四 百多年历史的巴布里清真寺捣毁后立即建成一个罗 摩庙,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白热化冲突让近五千人 倒在血泊中。伟大宗教的本义已黯然失色,甚至充 满人的血腥味。余秋雨认为,宗教可能是文明的起 始状态,也可能是文明的归结状态,宗教是不能脱 离文明走向的。
人物评价
现代诗人公刘:“余氏带着属于自己却又想着众生 的脑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的来,回得去,进 得去,出得来。体会这一点,即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了。” 知名作家田崇雪:“我完全被他的大手笔大气势 所折服,被余氏散文所体现的中华当代散文大灵魂、 大气派、大内蕴、大境界所折服了。”
著名作家王安忆:“我想《文化苦旅》至少是有一 种勇敢,它的勇敢在于,它不避嫌疑地让散文这种 日见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些比较重大心灵情节。”
文 化 名 家
│ 余 秋 雨
人物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 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 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 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简介
余秋⾬的⽂化苦旅简介 余秋⾬,男,1946年8⽉23⽇出⽣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下⾯是⼩编整理的余秋⾬的⽂化苦旅简介,欢迎⼤家分享。
余秋⾬的⽂化苦旅简介 《⽂化苦旅》是余秋⾬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余秋⾬通过对国内外的⽂化进⾏考察和思考,结合⾃⼰的⼈⽣体验和对社会、历史,⽂化的深刻认识⽽撰写的系列散⽂集。
这是他的第⼀部⽂化散⽂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透过中国⼤陆的⾃然景物,写这⼀代中国⼈⼼灵中的纠结,是⼀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浅出,⽤这样⼲净漂亮的⽩话⽂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化,以及纾发⾃我的情感。
在《⽂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迹,体会着中华⽂化⽣⽣不息的历程,这些⽂章,是游记,也是中国⽂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个景点都带给余秋⾬不同的感触和震撼。
触碰到中国⼏千年的⽂化,见证⾃⼰国家⼀路⾛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历史、⽂化散⽂,散点论述,探寻⽂化;另⼀部分是回忆散⽂。
在《⽂化苦旅》中,余秋⾬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活的真实,不论是风⼟⼈情、历史⼈⽂、万⾥河川,⽆⼀不可⼊题。
在《阳关雪》、《道⼠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了真实的还原;《⽩发苏州》和《江南⼩镇》等,展⽰了江南⽔乡⼩桥流⽔⼈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窟的⽣动描述,有对王安⽯、李⽩、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息浓郁的⽂⼈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亦仙亦妖”的⽩娘⼦、遁⼊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化苦旅》,尽管纷纭丛⽣,但余秋⾬却能出神⼊化,将万千物象信⼿拈来,栩栩如⽣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化底蕴。
在《⽂化苦旅·笔墨祭》⼀章中,曾有着⼀⼤段描写“五四”⽂化史的⽂字,将⽂⼈、⽂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
千年一叹余秋雨简介
图书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千年一叹经典语句1、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余秋雨《千年一叹》2、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
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余秋雨《千年一叹》3、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余秋雨《千年一叹》4、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
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余秋雨《千年一叹》5、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
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余秋雨《千年一叹》6、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
——余秋雨《千年一叹》7、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余秋雨《千年一叹》8、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余秋雨《千年一叹》9、干净的痛苦会沉淀成悠闲。
《千年一叹》10、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余秋雨《千年一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评论家誉乊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乊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 失其丰赡高深。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 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乊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 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 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 文化推向世界。
机自121202班
马钟玮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 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 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 化史学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荣誉院长。余秋雨主要从事文化 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现任 《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 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 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 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 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 《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 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 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 化散文”中,始终贯彻 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 追溯、思索和反问。一 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 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 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 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这也正是当代中国弘扬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 需要的。
谢谢观看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 ————后更加辞去正厅级的戏剧学 院院长职务,以考察研究国内外各大文明和文化地。
1999年乊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 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乊前 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他奉行着“绝不小声讲述未经实地考察所得的文化结论”的原则,虽然风餐露宿,日夜奔波,有时甚至 冒着生命危险,他没有后退,为了亲近文化,拥抱文化。
“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 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 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 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 害…” ——《千年一叹》